手机阅读

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 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啊(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03:53:51 页码:11
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 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啊(七篇)
2022-12-29 03:53:51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体验和记录,是记者的天职。越是陌生的领域,越是不被理解的职业,越需要我们。《潇湘晨报》记者储文静以《体验是一种成全》为题,讲述了自己在殡仪馆长达9天的体验式采访。她与尸体近距离接触,亲自为死者装殓,切身感受殡葬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在她眼中,能用心发现真善美,用笔传递正能量,是件快乐的事。

浏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汤利华则在《幸福就在屋场里》讲述了90后小伙吴火亮照顾瘫痪8年母亲,寸步不离的故事。他的故事感染了村民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和睦邻里”也成了当地屋场建设最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汤利华觉得用心传递真善美的故事,也是一种幸福。

“我总是在采访的时候泪流满面,不是因为我爱哭,也不是因为可怜他们,而是身边的这些人这些故事真真让我感动,让我觉得温暖。”来自益阳市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记者黎璐声情并茂向我们讲述了《遇见你 温暖我》的故事。在短短8分钟的时间里,她将身边的感动娓娓道来,诠释了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缺少故事,而是缺少会讲故事的人。11名好记者用他们的双手记录事实,用他们的双脚寻找新闻,用他们的声音为最需要帮助的人发声。他们中有的在车祸、病房里见证生死离别,有的在弱势者面前维护正义……每个故事背后或酸或甜或苦或辣,都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正是这种感动我们的温暖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更让我们获得人生旅途中不断向前、向善、向上的勇气。

此次,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全省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向社会各界展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充分发挥了好记者的榜样和引领作用。接下来,报告团还将到湖南师范大学、益阳、常德等地巡回演讲。

1月5日下午,“好记者讲好故事”巡回演讲报告会走进湖南师范大学。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蔡骐在接受华声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社会部分公众对记者行业存在一定误解,把报告会引进校园,通过记者讲述自身的采访经历,可以让更多人更好地理解记者这个行业。

“记者一定要用事实说话。”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学生何康说出了自己对记者的认识。在他眼里,这些“好记者”就是他学习的好榜样,他也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也能站在“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舞台上。

对于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站在新年,回望去年,总有一种感动让我泪流满面。

我想起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数个感人瞬间,想起举办中的艰难曲折与欣喜快乐,想起去年冬天在全国新闻单位和高校的巡讲,恰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再次点燃学子的新闻理想,恰如春天里的一股暖流,重新激发出记者的崇高企盼——不忘初心从哪里出发,本来为何出发,现在如何再次出发。

对记者来说,讲故事是本职,讲好故事是本事。把好故事讲好需要水平,好故事是有味道的。听好记者讲好故事,从演讲比赛到全国巡讲,有些故事,我都听了十多遍了,每次都流眼泪。有些故事,听了多次终于有一次忍不住流下眼泪,因为讲故事的人水平不断提高,把内心的真情尽情绽放、深情释放。做成一件事,收获一份感动,同时培育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他讲故事的潜能发挥出来,这于我,也是一种欣喜。

有人说,好的讲述应该有“三声”,掌声、笑声、哭声,是效果也是标准。听着他们的故事,回味这些掌声、笑声、哭声,我想到了许多。我是一个服务者,参与者,但首先是一个倾听者。

掌声来自哪里?在广西师范大学,解放军报驻西藏记者站的郭丰宽讲了不到七分钟,掌声响起十三次,老郭没想到,我们没想到,大学生来之前也没想到。

四个人,四个故事,真实再现了西藏的苦、战士的爱、生活的难、人民的情。讲到一些细节,讲到起承转合,掌声从千人现场的各个角落响起,汇成一条人心激荡的河流。这掌声,让老郭都有点懵了。其实,他刚下高原不久,来到平原还有些醉氧,上台前还头疼得要命。你献出这份真情,人家就回报这份真情,你奉献这份赤诚,人家就回报这份真诚。老郭说:“讲完这场,我就要重新回到高原,回到驻守边关的战士中间,迎接新年。”掌声再次响起。

地理的高原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人生的高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但情感的高峰只要真心付出,每个人都能真实体验。

笑声来自哪里?对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简然来说,各个时代的大学生有各个时代的笑声。

她讲的题目是“今夜不寂寞”。大学生一听就笑了,而且是哄堂大笑。她读到的是:虽然有一种难以跨越的沟叫“代沟”,虽然有一种差别叫“阶层”,但也有一种沟通方式叫“共情”。她理解这就是今天的年轻人,她也轻松地笑了。她讲二十一年前寂寞还是寂寞的意思,而菊花也还只是一种花,她说坚持了二十一年做这个响彻湖北夜空的栏目,讲其中遇到的人,讲做过的事,讲到残疾姑娘找到爱情、农家孩子走入大学。听她讲着学生曾经拥有的故事,大学生们的表情由轻笑到庄重到会心一笑。当听完夜幕下的故事,简然爱心基金启航,大学生的笑声和掌声交融一起,经久不息。

简然说:“是的,我们必须懂得俯下身去,怀着恭敬的心情仔细倾听比你更微弱的声音,我们的故事不在于多华丽,而在于多少人能听得明白,能说进多少人的心里。”敬畏高尚就从尊重他人开始,讲述故事首先从学会倾听开始。

讲故事必须眼中有人、心中有情。尊重听众的心理首先必须关注听众的表情。年轻的记者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做特别报道的吴喆华讲的故事题目是“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真相”。看到演讲题目播放出来时现场有笑声,他上场郑重强调“本次演讲不是来征婚的”,立刻又有笑声。他讲如何去暗访,借工牌混进工厂、把u盘含到嘴里、见到有人来追赶躺在平板车上溜出来……这些生动的细节,引来阵阵笑声。笑声背后是会心,是共鸣,是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共享。笑声背后雷鸣般的掌声,何尝不是对舆论监督的肯定,对坚守职业精神的赞许,对新闻使命的敬礼。

复旦大学一位教授说,应该让好记者进课堂,让好故事进课堂,几个好故事胜过半学期课。是的,讲故事里面的笑声,讲故事之前之后互动激发互相启发的会心笑声,表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可以讲得更生动活泼一些,可以更丰富多彩一些。讲故事不是端着的,听故事不是坐着的,那是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传递。在浙江大学巡讲,数百人无一退场,听说不少人听着听着就推迟或放弃了晚上的周末约会。

哭声来自哪里?因为讲的都是记者亲历、亲见,故事都是记者自采、自写,好记者讲起好故事,身段是柔和的、声音是平和的,但越是这种平和,越是映衬出故事的真切真实。

哈尔滨日报陈楠讲到在采访与救人之间抉择时,认为记者应该先救人,而准备救人前考虑到可能有去无回,把父亲多年前赠送自己的笔交给别人,这支笔的故事让人泪眼蒙眬。父亲盼子快快懂事的殷殷希望、记者社会责任要求必须暂时放下可能永远失去的父子亲情,这支笔的故事让人泪流满面。

光明日报郑晋鸣讲述小岛夫妻故事,讲到王继才升旗、王仕花敬礼,姿势并不标准,却美得让人掉泪,让听者也情不自禁掉泪。没人要求、也没人看她们升旗却坚持守岛二十八年,一万又二百二十天,用坏了一百七十多面国旗,听坏了十九台收音机。“为什么坚持不悔?因为岛就是家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国家,如果当年日本鬼子侵略连云港时,我们有人在,敌人就上不来。”听着这话,多少人感慨良多、沉思不已。讲到大女儿结婚化了五次妆,父母迟迟没有来,因为遇上台风天,讲到 “我走得慢点,或许爸妈就能赶上了”,听着姑娘的心声让人泪流满面。亲情永远是拨动人最柔软心弦的拨片,真情永远是打湿人最温暖脸庞的泉眼。郑晋鸣讲别人也是讲自己,讲写了半辈子好人,还是有没写完的故事,每次讲到最后“我在岗位工作的时间还剩五年,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做人的时间越来越长”,场场都是掌声经久不息。

掌声源自感动着你的感动,激发一种喷薄而出的冲动和激动。笑声源自快乐着你的快乐,涌起一种自然而然的触动和会心。哭声源自情不自禁的伤感,流淌着一种无法隐瞒的情意和情怀。倾听台上故事,倾听台下“三声”,鼓舞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此次巡讲,走进新闻单位和高校,再次感动新闻记者,感动新闻学子。新闻记者正在路上,需要激励。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需要选择崇高,也需要脚踏实地。在坚持与放弃之间犹豫,需要坚定信心,也需要不忘初心。对这些关切与思考,好记者的好故事应该说给了部分答案。新闻学子激情梦想,展望来时的路,热情满怀。新闻记者行进中国,抒写精彩故事,走得越深,写得越实,文风更加清新,故事激荡人心。

我们倾听这些故事,听着那人那事,听着掌声笑声哭声,三生有幸也。身处这个伟大时代,倍感幸运。有触摸温度的手,有体会真情的心,对人民有深情,对生活有热爱,就会有发现美的眼睛、倾听故事的心情、传递故事的冲动,这种处处留心,这种时空移位,这种角色换位,我想,不但应该是记者的职业历练,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体味别人、体会历史、体察时代的情感磨炼。

对于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站在新年,回望去年,总有一种感动让我泪流满面。

我想起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数个感人瞬间,想起举办中的艰难曲折与欣喜快乐,想起去年冬天在全国新闻单位和高校的巡讲,恰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再次点燃学子的新闻理想,恰如春天里的一股暖流,重新激发出记者的崇高企盼——不忘初心从哪里出发,本来为何出发,现在如何再次出发。

对记者来说,讲故事是本职,讲好故事是本事。把好故事讲好需要水平,好故事是有味道的。听好记者讲好故事,从演讲比赛到全国巡讲,有些故事,我都听了十多遍了,每次都流眼泪。有些故事,听了多次终于有一次忍不住流下眼泪,因为讲故事的人水平不断提高,把内心的真情尽情绽放、深情释放。做成一件事,收获一份感动,同时培育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他讲故事的潜能发挥出来,这于我,也是一种欣喜。

有人说,好的讲述应该有“三声”,掌声、笑声、哭声,是效果也是标准。听着他们的故事,回味这些掌声、笑声、哭声,我想到了许多。我是一个服务者,参与者,但首先是一个倾听者。

掌声来自哪里?在广西师范大学,解放军报驻西藏记者站的郭丰宽讲了不到七分钟,掌声响起十三次,老郭没想到,我们没想到,大学生来之前也没想到。

四个人,四个故事,真实再现了西藏的苦、战士的爱、生活的难、人民的情。讲到一些细节,讲到起承转合,掌声从千人现场的各个角落响起,汇成一条人心激荡的河流。这掌声,让老郭都有点懵了。其实,他刚下高原不久,来到平原还有些醉氧,上台前还头疼得要命。你献出这份真情,人家就回报这份真情,你奉献这份赤诚,人家就回报这份真诚。老郭说:“讲完这场,我就要重新回到高原,回到驻守边关的战士中间,迎接新年。”掌声再次响起。

地理的高原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人生的高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但情感的高峰只要真心付出,每个人都能真实体验。

笑声来自哪里?对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简然来说,各个时代的大学生有各个时代的笑声。

她讲的题目是“今夜不寂寞”。大学生一听就笑了,而且是哄堂大笑。她读到的是:虽然有一种难以跨越的沟叫“代沟”,虽然有一种差别叫“阶层”,但也有一种沟通方式叫“共情”。她理解这就是今天的年轻人,她也轻松地笑了。她讲二十一年前寂寞还是寂寞的意思,而菊花也还只是一种花,她说坚持了二十一年做这个响彻湖北夜空的栏目,讲其中遇到的人,讲做过的事,讲到残疾姑娘找到爱情、农家孩子走入大学。听她讲着学生曾经拥有的故事,大学生们的表情由轻笑到庄重到会心一笑。当听完夜幕下的故事,简然爱心基金启航,大学生的笑声和掌声交融一起,经久不息。

简然说:“是的,我们必须懂得俯下身去,怀着恭敬的心情仔细倾听比你更微弱的声音,我们的故事不在于多华丽,而在于多少人能听得明白,能说进多少人的心里。”敬畏高尚就从尊重他人开始,讲述故事首先从学会倾听开始。

讲故事必须眼中有人、心中有情。尊重听众的心理首先必须关注听众的表情。年轻的记者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做特别报道的吴喆华讲的故事题目是“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真相”。看到演讲题目播放出来时现场有笑声,他上场郑重强调“本次演讲不是来征婚的”,立刻又有笑声。他讲如何去暗访,借工牌混进工厂、把u盘含到嘴里、见到有人来追赶躺在平板车上溜出来……这些生动的细节,引来阵阵笑声。笑声背后是会心,是共鸣,是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共享。笑声背后雷鸣般的掌声,何尝不是对舆论监督的肯定,对坚守职业精神的赞许,对新闻使命的敬礼。

复旦大学一位教授说,应该让好记者进课堂,让好故事进课堂,几个好故事胜过半学期课。是的,讲故事里面的笑声,讲故事之前之后互动激发互相启发的会心笑声,表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可以讲得更生动活泼一些,可以更丰富多彩一些。讲故事不是端着的,听故事不是坐着的,那是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传递。在浙江大学巡讲,数百人无一退场,听说不少人听着听着就推迟或放弃了晚上的周末约会。

哭声来自哪里?因为讲的都是记者亲历、亲见,故事都是记者自采、自写,好记者讲起好故事,身段是柔和的、声音是平和的,但越是这种平和,越是映衬出故事的真切真实。

哈尔滨日报陈楠讲到在采访与救人之间抉择时,认为记者应该先救人,而准备救人前考虑到可能有去无回,把父亲多年前赠送自己的笔交给别人,这支笔的故事让人泪眼蒙眬。父亲盼子快快懂事的殷殷希望、记者社会责任要求必须暂时放下可能永远失去的父子亲情,这支笔的故事让人泪流满面。

光明日报郑晋鸣讲述小岛夫妻故事,讲到王继才升旗、王仕花敬礼,姿势并不标准,却美得让人掉泪,让听者也情不自禁掉泪。没人要求、也没人看她们升旗却坚持守岛二十八年,一万又二百二十天,用坏了一百七十多面国旗,听坏了十九台收音机。“为什么坚持不悔?因为岛就是家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国家,如果当年日本鬼子侵略连云港时,我们有人在,敌人就上不来。”听着这话,多少人感慨良多、沉思不已。讲到大女儿结婚化了五次妆,父母迟迟没有来,因为遇上台风天,讲到 “我走得慢点,或许爸妈就能赶上了”,听着姑娘的心声让人泪流满面。亲情永远是拨动人最柔软心弦的拨片,真情永远是打湿人最温暖脸庞的泉眼。郑晋鸣讲别人也是讲自己,讲写了半辈子好人,还是有没写完的故事,每次讲到最后“我在岗位工作的时间还剩五年,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做人的时间越来越长”,场场都是掌声经久不息。

掌声源自感动着你的感动,激发一种喷薄而出的冲动和激动。笑声源自快乐着你的快乐,涌起一种自然而然的触动和会心。哭声源自情不自禁的伤感,流淌着一种无法隐瞒的情意和情怀。倾听台上故事,倾听台下“三声”,鼓舞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此次巡讲,走进新闻单位和高校,再次感动新闻记者,感动新闻学子。新闻记者正在路上,需要激励。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需要选择崇高,也需要脚踏实地。在坚持与放弃之间犹豫,需要坚定信心,也需要不忘初心。对这些关切与思考,好记者的好故事应该说给了部分答案。新闻学子激情梦想,展望来时的路,热情满怀。新闻记者行进中国,抒写精彩故事,走得越深,写得越实,文风更加清新,故事激荡人心。

我们倾听这些故事,听着那人那事,听着掌声笑声哭声,三生有幸也。身处这个伟大时代,倍感幸运。有触摸温度的手,有体会真情的心,对人民有深情,对生活有热爱,就会有发现美的眼睛、倾听故事的心情、传递故事的冲动,这种处处留心,这种时空移位,这种角色换位,我想,不但应该是记者的职业历练,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体味别人、体会历史、体察时代的情感磨炼。

对于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四

站在新年,回望去年,总有一种感动让我泪流满面。

我想起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的数个感人瞬间,想起举办中的艰难曲折与欣喜快乐,想起去年冬天在全国新闻单位和高校的巡讲,恰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再次点燃学子的新闻理想,恰如春天里的一股暖流,重新激发出记者的崇高企盼——不忘初心从哪里出发,本来为何出发,现在如何再次出发。

对记者来说,讲故事是本职,讲好故事是本事。把好故事讲好需要水平,好故事是有味道的。听好记者讲好故事,从演讲比赛到全国巡讲,有些故事,我都听了十多遍了,每次都流眼泪。有些故事,听了多次终于有一次忍不住流下眼泪,因为讲故事的人水平不断提高,把内心的真情尽情绽放、深情释放。做成一件事,收获一份感动,同时培育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他讲故事的潜能发挥出来,这于我,也是一种欣喜。

有人说,好的讲述应该有“三声”,掌声、笑声、哭声,是效果也是标准。听着他们的故事,回味这些掌声、笑声、哭声,我想到了许多。我是一个服务者,参与者,但首先是一个倾听者。

掌声来自哪里?在广西师范大学,解放军报驻西藏记者站的郭丰宽讲了不到七分钟,掌声响起十三次,老郭没想到,我们没想到,大学生来之前也没想到。

四个人,四个故事,真实再现了西藏的苦、战士的爱、生活的难、人民的情。讲到一些细节,讲到起承转合,掌声从千人现场的各个角落响起,汇成一条人心激荡的河流。这掌声,让老郭都有点懵了。其实,他刚下高原不久,来到平原还有些醉氧,上台前还头疼得要命。你献出这份真情,人家就回报这份真情,你奉献这份赤诚,人家就回报这份真诚。老郭说:“讲完这场,我就要重新回到高原,回到驻守边关的战士中间,迎接新年。”掌声再次响起。

地理的高原不是所有人都能抵达,人生的高峰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但情感的高峰只要真心付出,每个人都能真实体验。

笑声来自哪里?对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简然来说,各个时代的大学生有各个时代的笑声。

她讲的题目是“今夜不寂寞”。大学生一听就笑了,而且是哄堂大笑。她读到的是:虽然有一种难以跨越的沟叫“代沟”,虽然有一种差别叫“阶层”,但也有一种沟通方式叫“共情”。她理解这就是今天的年轻人,她也轻松地笑了。她讲二十一年前寂寞还是寂寞的意思,而菊花也还只是一种花,她说坚持了二十一年做这个响彻湖北夜空的栏目,讲其中遇到的人,讲做过的事,讲到残疾姑娘找到爱情、农家孩子走入大学。听她讲着学生曾经拥有的故事,大学生们的表情由轻笑到庄重到会心一笑。当听完夜幕下的故事,简然爱心基金启航,大学生的笑声和掌声交融一起,经久不息。

简然说:“是的,我们必须懂得俯下身去,怀着恭敬的心情仔细倾听比你更微弱的声音,我们的故事不在于多华丽,而在于多少人能听得明白,能说进多少人的心里。”敬畏高尚就从尊重他人开始,讲述故事首先从学会倾听开始。

讲故事必须眼中有人、心中有情。尊重听众的心理首先必须关注听众的表情。年轻的记者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做特别报道的吴喆华讲的故事题目是“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真相”。看到演讲题目播放出来时现场有笑声,他上场郑重强调“本次演讲不是来征婚的”,立刻又有笑声。他讲如何去暗访,借工牌混进工厂、把u盘含到嘴里、见到有人来追赶躺在平板车上溜出来……这些生动的细节,引来阵阵笑声。笑声背后是会心,是共鸣,是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共享。笑声背后雷鸣般的掌声,何尝不是对舆论监督的肯定,对坚守职业精神的赞许,对新闻使命的敬礼。

复旦大学一位教授说,应该让好记者进课堂,让好故事进课堂,几个好故事胜过半学期课。是的,讲故事里面的笑声,讲故事之前之后互动激发互相启发的会心笑声,表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可以讲得更生动活泼一些,可以更丰富多彩一些。讲故事不是端着的,听故事不是坐着的,那是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传递。在浙江大学巡讲,数百人无一退场,听说不少人听着听着就推迟或放弃了晚上的周末约会。

哭声来自哪里?因为讲的都是记者亲历、亲见,故事都是记者自采、自写,好记者讲起好故事,身段是柔和的、声音是平和的,但越是这种平和,越是映衬出故事的真切真实。

哈尔滨日报陈楠讲到在采访与救人之间抉择时,认为记者应该先救人,而准备救人前考虑到可能有去无回,把父亲多年前赠送自己的笔交给别人,这支笔的故事让人泪眼蒙眬。父亲盼子快快懂事的殷殷希望、记者社会责任要求必须暂时放下可能永远失去的父子亲情,这支笔的故事让人泪流满面。

光明日报郑晋鸣讲述小岛夫妻故事,讲到王继才升旗、王仕花敬礼,姿势并不标准,却美得让人掉泪,让听者也情不自禁掉泪。没人要求、也没人看她们升旗却坚持守岛二十八年,一万又二百二十天,用坏了一百七十多面国旗,听坏了十九台收音机。“为什么坚持不悔?因为岛就是家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国家,如果当年日本鬼子侵略连云港时,我们有人在,敌人就上不来。”听着这话,多少人感慨良多、沉思不已。讲到大女儿结婚化了五次妆,父母迟迟没有来,因为遇上台风天,讲到 “我走得慢点,或许爸妈就能赶上了”,听着姑娘的心声让人泪流满面。亲情永远是拨动人最柔软心弦的拨片,真情永远是打湿人最温暖脸庞的泉眼。郑晋鸣讲别人也是讲自己,讲写了半辈子好人,还是有没写完的故事,每次讲到最后“我在岗位工作的时间还剩五年,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做人的时间越来越长”,场场都是掌声经久不息。

掌声源自感动着你的感动,激发一种喷薄而出的冲动和激动。笑声源自快乐着你的快乐,涌起一种自然而然的触动和会心。哭声源自情不自禁的伤感,流淌着一种无法隐瞒的情意和情怀。倾听台上故事,倾听台下“三声”,鼓舞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此次巡讲,走进新闻单位和高校,再次感动新闻记者,感动新闻学子。新闻记者正在路上,需要激励。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需要选择崇高,也需要脚踏实地。在坚持与放弃之间犹豫,需要坚定信心,也需要不忘初心。对这些关切与思考,好记者的好故事应该说给了部分答案。新闻学子激情梦想,展望来时的路,热情满怀。新闻记者行进中国,抒写精彩故事,走得越深,写得越实,文风更加清新,故事激荡人心。

我们倾听这些故事,听着那人那事,听着掌声笑声哭声,三生有幸也。身处这个伟大时代,倍感幸运。有触摸温度的手,有体会真情的心,对人民有深情,对生活有热爱,就会有发现美的眼睛、倾听故事的心情、传递故事的。冲动,这种处处留心,这种时空移位,这种角色换位,我想,不但应该是记者的职业历练,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体味别人、体会历史、体察时代的情感磨炼。

对于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五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固始电视台的新闻记者蔡兆科,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带着使命一路前行”。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季节虽然不会春暖花开,但我依然想面朝大海,坚定的追寻我的记者梦。我一直坚信,天空之外的天空,山峦背后的山峦,总有一片土地,一片足以让我为之匍匐,为之欣喜的土地。这片土地就是我的新闻理想。因为这份理想,我一直干劲十足,勇敢前行。也是因为这份理想,使我决定踏上记者这个工作岗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对于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大学时期到现在的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

对新闻而言,画面是证明新闻真实性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新闻记者要做到实事求是,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在每一个新闻报道中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亲临现场,用镜头记录新闻的全过程。无论雨雪风霜,还是艰难凶险,只要有新闻需求的地方,就有我们电视记者忙碌的身影。电视新闻播出时或许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可是在这一两分钟的背后,往往是我们电视记者付出的数十倍的时间和努力。 今年年6月,固始县南部山区发生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和我的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制现场抗洪救灾的新闻。我们在泥泞的道路上步行了三个多小时,满身泥浆的进入到各个受灾的村庄。大雨当中的山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危险。当时很多村庄都被半淹在洪水当中,我们只能坐在临时找的两条小船进入到受灾群众的家中。狂风暴雨有好几次我们的船都差点被水浪掀翻。这其中的艰辛和危险,现在想来都有些后怕。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却丝毫没有退缩。因为我看到我们的领导干部都冲在救援的第一线、因为有很多受灾家庭等着我们去齐力解救和现场报道,因为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和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我前行。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把这两点结合好,就是要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2019年8月,我在郭陆滩镇孙桥村村部采访时,看到两位年近70岁的村民找村书记寻求帮助。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们有一个4岁的孙女叫马若瑄,不幸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白血病的一种。小若瑄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在家务农,家里的收入非常有限。为了治病他们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可以说是倾家荡产。但病情还是没有太大的好转。身边能借钱的亲戚朋友都早已被他们借了一遍。此时若是再筹不到钱,孩子就要停止治疗,病情就有恶化的危险,病魔随时都有可能夺走到这个年仅四岁的生命。村支部书记李国强跟我说:他们的情况确实十分困难。我们也早已尽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可是我们的力量毕竟有限,该做的,能做的我们也都已经做了。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村里的采访结束后,我去了小若萱的家里。将他们家的情况都记录了下来。当天下午回到县里,我便通过台里的领导找到了县义工协会,把我掌握的情况向他们做了说明,请求他们的帮助。他们听完后当即表示,一定尽力去帮助这个孩子。经过三天马不停蹄的商讨,最终我们和固始县龙饮台茶厂达成共识。以卖“爱心茶”的方式为小若瑄筹集善款。义工协会的人员和我们的记者都全体出动,到茶厂帮忙。我县各大媒体也都连续做了较大篇幅的宣传报道。最后经过五天的努力,我们共筹集善款4万多元。小若瑄得以立即转院到最近的安徽省省立医院治疗。可是,这时候离孩子治病的总体预算还差两万多元。情急之中,我决定用现场募捐的方式来试一试。我用一天的时间找好了县里的一个演艺公司,三个演艺团体。在县陈元光广场举办了三天的义演募捐,最终我们又筹集了

三万八千元零六百元的善款。我们又立即赶到合肥,把钱送到孩子父母手中。由于治疗及时,小若瑄最终得以完全康复了。当我看到孩子脸上绽放的笑容时。我的心里无比的欣喜和自豪。

这些年来,我始终坚持自己的新闻原则,深入到最基层的地方采访拍摄。田间地头、厂矿工地、郊区野外是经常出入的新闻现场。早出晚归,节假日加班自然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在这些年的新闻工作中,采访对象那一张张真诚的笑脸让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温暖;一个个获得领导和观众认可的新闻作品让我享受到了敬业的成果;酸甜苦辣品尝过,悲欢离合经历过,对于新闻事业,我也从来不曾后悔,更没有想过要放弃。因为我发现我生活当中的很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都源于“我是一名新闻记者”。因为我此生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新闻记者”! 谢谢大家!

对于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六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先给大家讲个流行在我们学生中间的小故事。一位南方人到北方做乡长,开会时,他说:“兔子们、虾米们,咸菜太贵了。”下面的人听一头云雾,原来他是说:同志们、乡民们,现在开会啦!你看,不讲普通话闹出这样的笑话。所以说啊,“讲好普通话 方面你我他”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

其实,提倡讲普通话,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那样,主要目的就是方便交流。特别是在当今这样的一个时代,全国统一讲普通话,是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语言统一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了。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首先提出使用“雅言”的主张,他教书、执行礼仪,从不用他的家乡话——齐鲁音,而用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如果孔老夫子操着一口山东话讲学布道,他的三千弟子有多少能心领神会得其精髓?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些外国人也掀起了学汉语、学普通话的热潮,且不论中国大陆的“洋笑星”大山的相声小品说得多好, 2003年12月份,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共28个国家的63名选手,齐聚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就以祖国情谊和普通话为纽带自愿组合,发展壮大普通话社区,关注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

尽管推广普通话工作力度在逐步加大,但并非意味着推普之舟从此一帆风顺。从说惯了家乡土话到改说国家通用语言,不仅是能力问题,更主要的是观念问题。当前推广普通话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还有多少人不会说普通话,而在于很多人本来会说普通话却不愿意说、不好意思说。

现在虽然“宁卖祖宗坑,不改祖宗声”的封建意识也许不那么强烈了,但是一改多年习惯而说普通话,大概还需要鼓起一点儿勇气来。在有的地方,这种保守的语言观念表现为盲目的方言优越感,例如报载上海交警用普通话纠正违章,得到的是嘲讽:“哈,还要跟我开国语!”

——宁波一位市领导在干部大会上问:“我说的是宁波话,听不懂的请举手。”大家说我们都是本地人,你就放心讲吧。没想到市领导说:“都听得懂不是好事情,说明我们的外来干部太少,宁波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

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使用约80种语言,各种方言土语之间,难以听懂甚至无法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少广西人到北京,尴尬地发现自己说的普通话成了“不懂话”。如把“治沙”说成“自杀”,“炒茄子”成了“炒瘸子”,“西瓜”说成“丝瓜”,“黄河”成了“王河”,往往弄得别人一头雾水。北京人感慨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两广人说普通话”。再比如:

北方人在广州的公园里打听“缆车”在哪儿,按回答寻去,找到的是“男厕”;

一广西籍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大家听的是“该死”,全场愕然;

上海一检察官到哈尔滨出差,服务员问他有没有“家伙什儿”,就是问他有没有带枪支,检察官很不高兴,怪她怎么老追问有没有“家务事儿”;

上政治课,广东籍教师反复讲“西游记” “西游记”,同学们摸不着头脑,后见教师板书,方知说的是“私有制”……

广西某高校新来一位口音很重的校长。一天,他走进办公室严肃地对秘书说:“我要杀一个人!”话音刚落,旁边一宁夏籍的女助手被吓得花容失色。弄了半天,原来校长“杀”(sha)“查”(cha)不分,其实是想说“我要查一个人”。

一位小姐出差,与一外单位王女士同住宾馆房间。傍晚,该女士笑眯眯地问她:“你死没有?你不死我先死。”王小姐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后经一番比划,她才明白是这位女士“方言版”普通话作的怪,她实际上是想问“你洗澡没有?你不洗我先洗。”

如此泱泱大国,倘若没有一种全国通行的语言,如何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如何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98岁的语言文字学大师周有光说:“一国人民,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盘散沙,不是一个现代国家。”

幸而,我们有普通话!

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民族共同语。从先秦的雅言、汉代的通语到明清的官话,从民国的国语到现在的普通话,民族共同语一脉相承。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普通话, 跨地域的经济协作、招商引资、商品展销、交流培训、旅游观光及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等,离不开普通话。电子邮件寄出需用普通话,手机短信发送需用普通话。在信息发展的时代,方言在向普通话悄悄靠拢,土得掉渣儿的方言词语在普通话面前逐渐悄然隐退。

学校是普及普通话的最重要基地,周有光先生说方言是“母亲语言”,因为方言是生活语言,而普通话是文化语言。

让我们走出“母亲语言”的小田园,跨向民族共同语的大天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普及普通话,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对于如何讲好民事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七

大家好! 我是一名来自罗江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董霄。 我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路上。 青春和梦想永远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年少时我就梦想着 将来做一名电视人,所以考大学时我报考了播音与主持专业,x年 6 月毕业后,我来到罗江广播电视台,同学和朋友有些不解,干 嘛到一个小县城去啊?现在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 大舞台,有的为了留在大城市甚至放弃自己所学专业,但是 不是说了吗: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认为,对于我们才毕业的大学生 来说,想要业务精、自身硬、最终实现自己的电视梦,就必须系统 地接触了解广播电视行业,而县级电视台就是很好的锻炼平台,由 于人员有限,一个人扛起几份工作是很平常的事,上午拿着摄像机 跑新闻,中午写稿子,下午配音,晚上写活动策划,睡前备稿准备 第二天的活动内容,这些都是家常便饭。虽然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 游玩,但在采集新闻的路上,不停地尝试,不同的经历充实了我的 青春,让我有种踩在地面的踏实感。

从第一篇不到 100 字的简讯新闻,到今天上千字的连续报道, 我从没想过原来自己可以走这么多路,也从没想过原来自己可以和 陌生人这么熟络地聊天。在这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当中,我感受很多, 感受到了单位领导的关爱,同事的帮助。记得第一次出外镜,自认 为学这个专业的我不成问题,可面对摄像机拿起话筒时,我的面部 表情开始僵硬,说话变得结巴,同事安慰我说,没啥,第一次都这样,你把镜头当成自己的恋人就不紧张了。

从第一次的结巴到今天 主持大型文艺活动,我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站在上千人参加活动的舞 台上潇洒自如地主持节目,当我第一次交出粗糙的稿件时,是热情 的同事帮我润色修改,在我为找不到好的选题而苦恼的时候,也是 他们及时给我点拨提醒。在这个温暖的集体里我感受了什么是关爱, 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

记得去年刚到单位时,正好赶上罗江“7·9”洪灾,台里的几 位老记者迅速出动,为了第一时间了解灾情,不顾自身的安危,深 入重灾区芒江村,我记得当时我们所在地的水位已经漫过了我们的 肚脐,而且水位还在上涨,我们新闻中心的老记者张熙,却仍站着 一动不动,扛着摄像机,就为了捕捉到重灾区第一支救援队伍的镜 头,一股水浪打来,他险些跌倒,我赶去扶住他时,只见他高举摄 像机,向我喊道的第一句话是:“看好机器!” 我隔壁办公室的彭妮娜,是电台走进乡村节目的记者兼主持人, 在她的办公桌下面,始终放着一双平底鞋,刚开始我有些奇怪,后 来才明白,那是她下乡时的专用鞋,作为对农节目的主持人下乡是 常事, 别看她文静瘦弱,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比我这个 90 后还跑得快, 跟娜姐一起下乡采访总会有农民朋友上前搭讪,向她反映家里养的 鸡鸭生病啦,地里的庄稼出什么问题了,外出打工遇到什么麻烦了 等等,娜姐总是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心声,详细记录他们反映的情况。

记得有一次在金山镇大井村采访,村民向东说他家的鸡苗大量死亡, 不知什么原因?娜姐立即与县畜牧局联系,请技术人员到向东家现场查看,原来是他把鸡鸭兔混养在一起造成的,针对这个案例娜姐 制作了《盲目养殖要不得》节目,之后还做了回访了解向东改进后 的养殖情况,提醒农民朋友如何科学养殖,娜姐说,做对农节目就 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技术讲解说给农民朋友们听,他们才容易接 受。一年了,娜姐的办公桌下又换了一双新的平底鞋,她说一年跑 烂一双鞋没啥,只要我们的节目有人听,能帮到农民朋友那才是最 重要的。 还有一个人他的手机随时随地都不离身,全天 24 小时开机,无 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窝里,他 就是我们现在的新闻中心主任杨俊。当时俊哥还是一名普通记者, 他是在去年当的父亲,记得当时俊哥的妻子已经到了预产期,这时 候正是一名丈夫最应该在他妻子身边的时候,但他就在家守候妻子 的一天晚上,新盛镇金龙村 10 组一汽车侧翻在防洪沟内,驾驶员被 困车内,急需救援。接到热线电话后,他没有打扰熟睡的妻子,立 即出发,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进行采访,并以那次事故为由头, 在《罗江新闻》中播发交通安全常识系列报道,向全县群众宣传交 通安全常识。过后我们说他应该在家陪妻子,他却说:“丈夫的责 任我确实没尽到位,但是我对社会责无旁贷!”

我刚刚接触民生新闻的时候,觉得繁琐、累心,因为时常要下 乡,要花时间,要用精力。而我们的老记者勇哥,却时常比我们这 些年轻人精力还要旺盛,勇哥原名李元勇,因为他常跑民生新闻, 接触的人、遇到的事、处理的问题比我们任何人都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常戏称他为街道办刘主任。勇哥是个事儿妈,一次下乡采访农 业的相关新闻时,他细心的发现有几片田无人问津,打听后才得知, 这户人家的壮劳力只有父亲和儿子,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而身患重 病的父亲不想让儿子担心,一直隐瞒着病情,在勇哥和当地村民的 劝说下,这位父亲终于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尿毒症!巨额的医 疗费用让这位父亲几乎放弃了治疗,而勇哥却在鼓励这位父亲坚持 活下的同时对降临在这个家庭的不幸做了报道,社会的力量是无比 的强大,不仅村镇上举行了捐款,医疗单位也表示将按政策减免部 分治疗费用。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以自己热爱的工作为职业。我感谢 记者这个职业让我融入在感动和温暖中,给了我更广泛地了解社会、 理解这个职业的机会,对于记者而言,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每天一睁开眼,我想着:哦,又是一天,一个未知的一天,这一天 我又像往常一样出门,找选题、想角度、做采访、写文章,这其中 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可预料的情况出现,我必须时时打起精神来应 对、解决,也许辛苦就在这里,挑战、诱惑也在这里。

当一天结束 时,我会回想着对自己说:还行,这一天我把不可能的采访完成了, 我为报道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发现自己对苦难还会感动,对不平 还会愤慨,对英雄还会敬佩。正如我的同事说的,做新闻就像谈恋 爱,唯有实践才能抵达幸福。 我热爱我从事的这个职业,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出现,每天出门 都有无数的未知等着我,在这个信息已变得触手可及的媒体时代里,成为“当下”的记录者,成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为“新闻”两 个字激动和骄傲。人生,因青春而美丽;青春,因梦想而绚烂;梦 想,因努力而闪耀,让我的青春梦想绽放在新闻路上。

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