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 撰写论文讲座心得体会(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10:31:51 页码:11
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 撰写论文讲座心得体会(八篇)
2022-12-29 10:31:51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一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1课时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习王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近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6.(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王维 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这种远离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能体会得到吗?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说说。

3.(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边读边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独,每当孤独时,他又特别想家。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推荐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二

情况分析:

中大班的幼儿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旺盛。他们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进行手工活动时,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按自己的喜好随意地进行选择并对要制作的主体材料进行修饰创作(涂、画、捏、粘、撕、串、剪、拼等等都可以),制作出生动有趣、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由此激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创造性,真正让幼儿感受到手工diy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2、 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3、 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好吃的冰欺凌

第二课时:七彩报纸鱼

第三课时:球球仙人球

第四课时:小丑的帽子

第五课时:铁树

第六课时:小花伞

第七课时:漂亮的笔筒

第八课时:气球报纸做花瓶模型

第九课时:报纸球绵羊

第十课时:卡纸灯笼

第十一课时:折纸:篮子

第十二课时:三款漂亮的雪花剪纸

第十三课时:大鳄鱼

第十四课时:三角形和圆形的海底世界

推荐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三

  教科研是学校教学的源泉,是学校教改的先导。我校把目光锁定在课程改革这一时代教改的主旋律上,树立教科研意识,活跃教科研风气。全体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一)改进业务学习

  1、组织好教师集中学习。学校每周的业务学习安排在周一的例会举行,业务学习主要形式:每周安排一个教师说一个发生在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故事,然后以此引发教师对这一教育故事的讨论。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中业务学习计划,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有讨论、有记录。

  2、指导好教师的个人学习。

  (1)学习内容:即读学校安全管理,-泽民文癣教育理论专著、读教育教学期刊、各科课程标准。

  (2)学习要有方向,带着问题学,要与自身岗位工作实际相联系,与自身的教科研课题相联系。

  (3)读书笔记要摘抄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并有自己的学习心得,字数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

  3、组织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教师参加中心学校开展的新课程培训。

  (二)重视课题实验管理

  本学期,我校的教研课题继续扎实开展研究、实验。学校领导将身体力行、主持参与研究,课题组的老师要注意重视实验过程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对平时实验工作中的好方法、好经验,要应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加以总结,撰写论文形成报告。

  (三)学校努力提供展示平台。

  1、改进教研工作,努力提高教研实效。

  (1)校性公开课:学校在本学期开展三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执教老师要提供公开课的教案、教学设计说明,学校至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作为执教老师说课、听课老师评课及交流互动的时间。教研整个过程要形成材料备查。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互听互评,每两周每个老师要听课一节,每位老师全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0节。二是创造机会,有计划地让更多的青 年老师走出校门听课,与名师接触,感受大师风采,寻找成长的灵感。

  3、王珠生老师参加“新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三等奖

  4、组织参加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论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

  5、组织推荐年会论文参加县评选,年会论文内容: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的'思想与方法的研究。

  组织教师撰写“品德与生活.社会”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文,王珠生撰写的《从朗读入手,培养语感》获二等奖,詹全忠撰写的《  怎样凸现个性化教学》获三等奖。

推荐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四

时光稍纵即逝,转眼间一个新的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已逝的教学时光,可谓百味俱全,其间有一节课我上得最投入、最值得回忆与反思。

记得那是期末的展示汇报课,(主任说可能会有校外的教师来听课。)我当时很有压力,晚上也难以入睡.我选的是《勾股定理》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反复研究了去洋思学习的一些记录,努力用新理念新手段来打造我的这节课。当我满怀信心地上完这节课时,我心情愉悦,因为我教态自然得体,与学生合作默契,基本上获得了教学的成功。

1、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勾股定理”这节课中,一开始引入情景:

平平湖水清可鉴,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来一阵狂风急,吹倒荷花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

花离根二尺远,试问水深尺若干。

知识回味:复习勾股定理及它的公式变形,然后是几组简单的计算。

2、走进生活:以装修房子为主线,设计木板能否通过门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蚂蚁爬的最短距离,这些都是勾股定理应用的典型例题。

3、名题欣赏:首尾呼应,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1141-1225年)提出的“荷花问题” 比我国的“引葭赴岸”问题晚了一千多年。“引葭赴岸”问题,是我国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道名题。《九章算术》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该书的第九章,即勾股章,详细讨论了用勾股定理解决应用问题的方法。这一章的第6题,就是“引葭赴岸”问题,题目是:“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荷花问题”的解法与“引葭赴岸”问题一样。它的出现却足以证明,举世公认的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传入了印度。《九章算术》中的勾股定理应用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之广,解法之精巧,都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为推动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鼓励学生可以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丰富知识。

4、在教学应用勾股定理时,老是运用公式计算,学生感觉比较厌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道“智慧爷爷”出的思考题:即折竹抵地问题。并且将问题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将问题形象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用直观的图形表示,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又鼓励了学生能够看到身边的数学,从而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解决了该题,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5、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并且推荐了一些网站,让学生下课之后进行查阅、了解。这是为了方便学生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知识宝藏,利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充实、丰富、拓展课堂学习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整理、重组、再用这些更广泛的资源。这种对网络资源的重新组织,使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由窄到宽,有力的促进了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还让他们有了怎样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新课标新理念的预定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能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渗透数学思想给解题带来的便利;感受人类文明的力量,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习。这堂课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有利于创设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 “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不足之处: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讨论气氛不够活跃;计算不熟练,书写不规范。

推荐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五

本课“学习目标”确定为:

1、品味作者“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中留露出的真淳感情。

2、品味语言,赏析小说清新、细腻、优美的景物描写。

3、感受农家老人少年的淳朴善良。学习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的主要问题为:

1、小说围绕“社戏”写了几件事?

2、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实际上,那夜的戏好看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用以下句式说话:“我认为,那夜的戏好看/不好看,你看课本,(阐述理由)”举出示例:我认为,那夜的戏不好看,你看课本第18段,铁头老生并没有表演绝活,那夜的戏并不精彩,不好看。

3、社戏讲述了“我”小时候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通过激烈的辩论,我们得出结论,其实那天的戏本身并不好看,一场并不好看的戏何以让“我”念念不忘,以至于几十年后还在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到底是哪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呢?

⑴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多么诗意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把这份诗意、这份美展现出来的呢?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多角度进行赏析,旁批在课本上。

⑵再美的景色也需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感受得到,阅读文本,你喜欢和谁在一起?为什么?请把你的理由阐述旁批在课本上。

问题1目的是为了理清思路和主要事件,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内容,感知文章。问题2、3的设计是为了从这个怅然若失的结尾里,解读隐藏了整篇小说的密码:戏、豆、夜、人。当我们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逆行,在文中再次行走,我们才由衷地感叹: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社戏本身,而是由社戏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一切的人、景、事、情都由戏而起,戏不好看,但是“我”却感受到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豆不好吃,但是“偷豆”却“偷”出了淳朴、童趣、真诚和无私的友谊。诗意的风景美,淳朴的人情美,从而使那段童年生活成为“我”的精神故乡。

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切入点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也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本课的设计使得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了教学目标。

推荐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六

经过上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改善,具备必须的学习技能,对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其中有一批学习较优秀的学生,需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可望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后进面还较大,实验和学习的习惯较差,应对这些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本事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根据新的课改要求与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从第一章“人的由来”到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共七章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其中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教学重点和难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是社会讨论和考试的热点。经过教学改革落实“双基”,发展本事,让学生在知识、本事、情感和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应当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能够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也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物课程供给了有力的保障。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过程中,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为了学生的本事发展。应多利用互联网络、图书内容、影音文件等多充实生物课堂,让课堂变得高效

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必须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本事,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构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经过生物的学习,掌握生物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生态观,促进学生本事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构成和发展。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1、认真钻研生物课标要求标和教材内容,搞好教学设计,抓好教学落实,每月一次月考(单元测试),每周一套练习并及时抽查登记反馈调整。

2、坚持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双主”关系,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追求和谐,注重师生交流与信息反馈,给学生的学习创造好条件和学习氛围。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讲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并应用课堂教学媒体及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掌握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4、经过抓好教学落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归纳小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

教学内容课时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人的生殖

第三节青春期

第四节计划生育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复习期中考试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构成和排出

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激素调节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复习4课时

共30课时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本事,实际动手本事,分析本事。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本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异常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本事的培养。要经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内容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6、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推荐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七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我校从3月9日至3月31日以来,围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活动。经过三周的时间,我效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已拉下帷幕。本次活动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我校“教学质量月”开展情况综述如下:

为了组织好“教学质量月”活动,学校根据上级精神,把3月9日至3月11日定为宣传发动阶段。3月9日下午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讨制定了“教学质量月”活动实施方案,3月11日下午召集全体教师讨论通过了本次活动实施方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吃透市局精神,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兴趣,让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教学质量月”活动。

活动开始,为确保我校“教学质量月”的顺利展开,我校成立了以黄校长为组长的领导专班,以教导主任为组长的指导专班。形成了校长负总责、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教师全员参与的活动体系。学校领导亲自参与并严格监督活动的整过程,确保了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圆满完成了“教学质量月”的各项任务。

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质量月”活动方案,真正把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校在制定方案中注重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规定了完成工作的质量和任务的期限。3月12日,组织全体教师自愿申报了课堂教学大练兵的学科。根据我校学科的任教特点,指定了学科中心发言人和课堂实录教师,成立了以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的集体备课小组。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1、定位目标,确保教学主题

本次教学质量月活动,在学校总体部署下,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认识准备,各部门各负其责。首先是以集体备课小组为单位确定了各学段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主题: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为如何有效的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三四年级为阅读教学的指导;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则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四年级为如何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做到了教学有目标,研究有主题。

2、集体研究,精心策划,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学校安排各学科确定了研究主题后,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教师们讨论教材、讨论教法、研究学法、专研教法。教师们都能充分发表个人意见,执教者围绕主题精心策划课堂教学。所教的9节课,都进行了认真讨论后才定格教案。整个活动中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这次活动,本着学习提高的心态面对备课,体现了我校教师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3、身先士卒,展示课堂教学

为更进一步重视本次活动的开展,校委会领导身先示范,打前阵,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率先开展课堂教学大练兵,引起了教师对本次活动的更加重视,使得这次活动更加顺利进行。

4、评优选先,立足发展。

在经过两个周的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结束后,10月22日下午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历经3个多小时,认真开展了说课、议课、评课、反思活动,所有听课教师对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发现了优点,指出了不足,切磋了改进方案。执教老师认真分析了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反思,交流成功经验。大家把评讲会当成了推心置腹的座谈会,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几见,得到了共同发展。经过认真评比,大家一致推荐杨光凤、李振超、刘玲玲三位教师将代表学校参加镇级课堂教学展示。

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学质量月”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深刻,准备充分。从宣布课堂教学大练兵实施方案之日起,各教师精心准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开展讨论,互相学习。在所教9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都是优质教案。这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师对这次活动支持与配合。

2、教学观念转变显著。本次课堂教学大练兵,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9节课的共同特点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索、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助帮助。如黄家彬老师的《笔算除法》、刘祥培老师的《5的乘法》、刘玲玲老师的英语教学、黎兆云老师的《看雪》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3、注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刘光平老师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庞代旺老师的《白鹅》、李振超老师的《四季》中创设的教学情境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达到了师生情感交融的境界。又如高登平老师《6和7的认识》、刘祥培老师的《5的乘法》、很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原则。

4、合作交流,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说、讲、评、思等环节,教师全员参与、密切合作、悉心指导、相互切磋,解决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如针对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的把握,展开了激烈讨论,使教师们在不断付出中得到了锻炼、提高和走向成熟。

5、展现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参加展示的9节课,除了具备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外,又各具特色,如黎兆云老师、黄家彬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语言精练,注重了学生的学法;高登平老师、刘祥培老师、杨光凤老师,他们的教学则注重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能力;李振超、刘光平、庞代旺老师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究的空间。可谓是本次课堂教学特色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同时,此次活动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由于多媒体的泛用,削弱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如学生的书写、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演板、学生“说”的训练。

2、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体现不充分,不到位。没有发挥“读”在语文学科中的作用。

3、教学不够民主,有些课堂还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还比较狭窄。

推荐教学月刊论文讲座心得体会精选八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资料。

这一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透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透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资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潜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构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透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潜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先的立体图形改为此刻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之后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