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圆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及感悟 圆的感想和认识(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14:33:38 页码:7
圆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及感悟 圆的感想和认识(4篇)
2022-12-29 14:33:38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圆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118页。

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

2.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

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

(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

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

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

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

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

二、实践拓展,文化渗透

1.基本练习。

(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

(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

(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链接。

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3.解释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4.圆与人文。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

主题圆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是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每人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硬纸片和一条细绳及直尺。

我利用提问:“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浅,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

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测量的数据填在课前研究的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时候让学生组与组交流成果,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主题圆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年级的学生,基本掌握转化的思想及方法,已经学习了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的知识基础,而且信息技术掌握较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和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络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评测。

本节课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网络课件和相关的网络资源,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1)知识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找出拼前圆形和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并自我消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进一步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观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团队合作精神,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1、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找出拼前圆的各部分与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网络教学形态,采取“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课我在学生学法指导上的创新是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归纳、反思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学习。

本课是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的,为此我设计了网站形式的学习资源。(课件出示)

第一板块,教学相关,其中包括学习任务、实践探索、例题学习、基础练习等七个内容。

第二板块,相关连接。连接的是本单元全部学习内容,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等六个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个别学生遇到困难时,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理解新课内容。

第三板块是网络天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领域。

第四板块是几何立交桥,为学生展示小学阶段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几何的重点,难点学习资源。

第五板块是媒体资源,将实际生活中问题以录像资料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第六板块是论坛。

第七板块是课程资源。 第八板块是奥赛专栏。

第九板块是学生天地。 第十板块是精品网址。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本节课选择网络教室环境下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以前我们学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 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

质疑:圆的面积公式能不能也用分割拼摆的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生细致观察画面,结合动画,完整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媒体应用意图:直观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明确转化的思想。

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推导过程都是把未知的图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那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大家大胆猜想!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我们猜想的这些图形。注意可以沿着学具平均分好的半径去验证。

由于实践的条件所限,学生只能将圆剪成8份,实践活动不仅精确度不够,展示也不清楚,转化后的图形与学生预想的基本图形有很大差异。无法比较拼成的图形的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如果动手剪成16份等,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而且实践很难成功。

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生动的课件资源,可以弥补学习资源的不足,将圆分别分割成16份、32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图形就越接近学生预想的图形,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能够弥补常规教学不足,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知识,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并从网络上获取知识。查找,独立研究获得知识。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拼前是什么图形,拼后近似什么图形?

②拼前图形的面积与拼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后图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部分?

教师活动:运用网络平台,构建五个小队,联机讨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电脑动画,验证并汇报自己所学的知识。

通过网络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谁能够结合动画具体地演示一下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样推导的。

同组互相讨论。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联机讨论,互相解决不懂的问题。

×r×

r =πr2

小组合作,证明自己发现的知识并运用动画来验证结果。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r =πr2学生独立完成

媒体应用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直观课件演示,使学生更加明确圆的面积的推倒过程。

教师和学生共同就刚才讨论的问题和在论坛中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通过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进行例题的共同学习。课件出示例3,师问:这道题求什么?给出了什么样的条件,应该怎么样计算?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完成基础练习,互相协作,订正反馈。教师在利用网络,出示两组基本练习题和一组变式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媒体应用意图:人机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汇报交流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练习。教学的整合点是为了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教学版块中的过关测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教材特点,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不仅设计练习题,而且又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我主要分为三个梯度。

一、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的是计算圆的面积问题。(图片)

二、综合知识包括圆的面积填空、判断、选择计算题。(图片)

三、拓展练习。(图片)设计生活中测石块体积的具体情景,学生也可以点击媒体资源提供的生活实际的视频资料。

(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情况,点击教学相关的过关测试,自主选择试题,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学生的正确情况给予继续或重新练习】。练习中,教师利用屏幕监控和巡视,(视频)【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样避免了常规课堂只重视结果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从而避免了重知识轻运用的现象,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体验,确实让新课改走进了课堂,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节课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于数学的教学过程之中,实现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较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主题圆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平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

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知识广泛存着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二 :认识四分之一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说,师板书。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板书课题。

⑵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⑷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图略。

(2) 看课本主题图,你能从中找到几分之一

(3)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 折一根绳子,反复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

这四道练习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五):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呼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也是对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的有效的预习。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比较分数的大小是一个难点,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