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艺术鉴赏课程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美术鉴赏课程心得体会(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23:33:57 页码:11
艺术鉴赏课程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美术鉴赏课程心得体会(二篇)
2022-12-29 23:33:57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艺术鉴赏课程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方开户行及银行账号: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基于自愿及平等互利的原则,就甲方向乙方出卖本合同约定的艺术品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艺术品概况

序号:__________

作者/______年代

艺术品名称:__________

数量: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

规格尺寸:__________

质地:__________

保存现状:__________

瑕疵:__________

备注:__________

第二条艺术品权属

甲方应保证对本合同第一条所列艺术品拥有所有权及处分权并拥有足以对抗任何第三人的权利,同时甲方应如实披露艺术品瑕疵。

第三条交易价格

经甲、乙双方确认,本合同交易艺术品的价格合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人民币,甲、乙双方均应对本合同约定的交易价格保密,任何一方因泄露交易价格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条付款方式

乙方应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日前将上述款项付至甲方银行账户。

第五条艺术品的交付及验收

甲方应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___日内将艺术品交付给乙方。甲、乙双方应于交付时进行验收:

1.验收方法:双方书面确认。

2.验收标准:符合本合同第一条所列艺术品概况,包括作者、年代、规格尺寸、质地、保存现状、瑕疵及备注内容。

3、验收结束后,甲、乙方应通过以下方式对交付的艺术品进行确认:

甲、乙方应于艺术品的正视、俯视、底视照片进行签字确认。

第六条交易的中止

乙方于以下情形有权中止交易:有证据表明艺术品在权属、真伪、瑕疵披露等方面存在不实之处。上述情形经查证属实的,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如乙方已支付交易款项,则甲方应于___日内退回,逾期则应按日分之的标准承担违约金。

第七条甲方的取回责任

本合同解除的,甲方应于___日内取回艺术品逾期未取回的,乙方可收取合理的保管费。甲方要求采用邮寄方式取回的,应以书面形式向乙方提出,邮寄、保险的费用由甲方承担,乙方不承担货交承运人之后的损失赔偿责任。

第八条违约责任:

1、甲方在拍品权属、真伪、瑕疵披露等方面存在不实之处的,应按本合同约定的交易价格双方向乙方进行赔偿。

2、乙方未按约定支付交易款项的,逾期不支付则应按______日分之的标准支付违约金。

第九条不可抗力

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克服、不能避免并对一方当事人造成重大影响的客观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火灾和风暴等以及社会事件如战争、动乱、政府行为等。

如因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时,遇不可抗力的一方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书面告知另一方,并应在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____日内,提供事故详情及合同不能履行或者需要延期履行的书面资料,双方认可后协商终止合同或暂时延迟合同的履行。

第十条通知

1.根据本合同需要发出的全部通知以及双方的文件往来及与本合同有关的通知和要求等,必须用书面形式,可采用传递。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方可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

2.一方变更通知或通讯地址,应自变更之日起____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由未通知方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应责任。

第十一条解释

本合同的理解与解释应依据合同目的和文本原义进行,本合同的标题仅是为了阅读方便而设,不应影响本合同的解释。

第十二条补充与附件

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甲乙双方可以达成书面补充协议。本合同的附件和补充协议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三条合同效力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_____年,自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日。本合同正本一式____份,双方各执____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四条争议的处理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由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按下列第____种方式解决:

提交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依法向甲方乙方人民法院起诉。

甲方: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日

关于艺术鉴赏课程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

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

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 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1000字2

其实,生活于我无意义,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最为重要。应该说,这种感受得益于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作为士大夫一族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在他看来,人一旦追寻生活的意义,追求人生完美的理想,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这是否要我们放弃理想和追求呢?非也!依愚之见,理想和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原则的,换言之,理想与追求必须是在"好玩之心"的驱使下,顺其自然地一步步实现的。何谓"好玩之心"呢?乐于做一件事,乐于读一本书,乐于交一个朋友,乐于吃一种食品,以至忘我的程度,则可称之"好玩之心"。这种乐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就像一首流行歌中唱到的"莫明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显而易见,快乐是对个人而言的一种感受,如影随形的常常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过度地追求名利,来自于完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来自于以有限的生命去穷究那无穷的未知,来自于为生活而生活的忙碌,来自于太多的理智。既然我们知道快乐和痛苦是难以分开的,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应该以旷达的态度对待痛苦,更主要的是应该聪明地避开和放弃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放弃往往比占有更重要。放弃是智者的选择。放弃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树木放弃了枯黄的叶子才有来年的新绿,这是大自然的放弃;古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这是圣人对利欲的放弃;庄子说:"处其实,不居其华","为善,不近名",这是大智慧者的放弃。从古至今"绝利易,绝名心难",对此,林先生感叹到:"有修养的人士也只能避免利的诱惑,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逃避名的诱惑。"

那么,放弃了虚名浮利就能得到快乐么?苏东坡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所谓虚名浮利是指超出人生活必须之外的表面之物,俗话说,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林先生看来,快乐生活应该是一种悠闲的生活,过度地追求名利,只会为名利所累。他说:"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我们不是智者,我们无法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放弃的,譬如:一文不值的面子,讨厌的人情事故,没有爱的婚姻,对子女过分的关爱,不想读的名著,不想吃的食品,不想交往的朋友,不想去的宴会。等等。放弃了生活中的一切羁畔和痛苦,我们才有自由可言,才有悠闲可言,而在自由和悠闲中能感受到快乐的是我们的情感。依林先生的观点:人类一切快乐都发自动物性的快乐,即属于感觉的快乐。这种感觉源自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少些理智多些情感,即率性而为,真情流露。不难想象,如果这世界没有情和爱,即便我们拥有财富,即便我们享受着自由和阳光,悠闲的生活着,我们也不可能感受到快乐,因为这个世界只会是一个毫无生气的,死寂的世界。因此,林先生说:"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欣,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这种东西给我们以内心的温暖和活力,使我们能怀恋地去对付人生。"我们只有将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自然而然地,毫无阻碍地尽情释放出来,去拥抱世界,去感受大自然,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去读喜欢读的一本书,去品味爱吃的美食。,毫无疑问,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人会说,我们整天在"为稻梁谋",除了烦恼,何来这种闲情逸致呢?在林先生看来,这种闲情逸致恰恰更多地为穷人所拥有,他说: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要便宜得多。只要我们丢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旧思想,不要效法"进亦忧,退亦忧"的先贤,过好今天,不想明天,快乐将会随之而来。

林先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被尘世的尘沙所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能使我们曾经自暴自弃的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能使我们从庸俗走向优雅,从理智走向情感;在苦难中找到快乐,在忙碌中找到闲适;对于消弭名利纷争,走向社会和谐不无现实意义。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1000字3

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作者是一个讲究自我、懂得调剂和享受生活的人,我非常欣赏他的“自我”和“闲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认为,林老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自从读了《生活的艺术》,他的这种悠闲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着我。的确,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到的一样:“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如果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这,或许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闲适”的境界吧。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感慨作者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颗体验到平常之美的心灵,作者也是生活的智者。作者可能是反感于社会政治争斗,或者是天生的超凡脱俗,他醉心于人生,成为一位美好的理想主义者。过去常常有人拿鲁迅和作者做为两种文人的代表,进行批判。的确,他们是两类知识分子,鲁迅等人是社会现实参与派,作者则是逍遥自由派。他们都是关注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但其重心、方式又是不同。前一者他们是时代的潮儿,后者则是时代的旁观者,我喜欢鲁迅等人深刻、执着、硬骨头的精神,而他们心中却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沉重的苦难感。但我更心仪作者一类人对生命,人生和人性的理解,那是即关注普通人民生苦乐,又能够在天地间自由翔飞,有着对生命和人生的大彻大悟。他们守静独、致虚极、挥真元,聚人类之学养,发民族之慧光,以独特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着建设。知识分子的作用是言,他们的意见能不能赋于实践,取决的是当政者,劝而无用,只能做罢,或许生活还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态。于是作者这一类人有了自己灵魂的归宿,不管怎么说,我们给他们的只能是尊重。

《生活的艺术》一书既是一本教人如何享受生活的幸福手则,也是一本让人有所思的人生哲学小品集。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行云如水的文字,文中的内心境界,想必能让你体察到另一种人生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1000字4

《生活的艺术》像是一本哲学书,又不是一本哲学书。林语堂先生称它为抒情哲学,也是极好不过了。读了这本书,我想记录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和发生共鸣的思考,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为什么读这本书?在这“囚禁”的日子里(“武肺事件”,人们基本足不出户),人人都渴望自由,读书成了唯一可以使我“飞翔遨游”的法宝。随手拿起一本,便津津有味地一口气通读完成,酣畅淋漓,不是喜欢还能是什么呢?我是着实看不进科教版的哲学文集,过于生硬和教条,当然也可称为措辞精准。但比起精准,我更喜欢自然舒适。读《生活的艺术》一书,就像春日清晨微风轻抚着脸颊,像夏日酷暑暴雨透凉着心脾,像秋日落日包裹着海岸线,像冬日暖阳温柔着大地,清新愉悦。除了感官上的享受,即语言文字上的亲切,还有心灵上的共鸣。生活的艺术,乍一听这个书名,会不会觉得标题有点宽泛?谁能用一本书去描述生活这么错综复杂的东西,我既是怀疑又是好奇。直到把书本翻阅完成,不禁感慨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外文学、古今文学的造诣之深刻,对生活行为、动物自然的了解之通透。书中涉及交友处事的艺术、婚姻家庭的道理、烟酒茶的讲究、树木花草石头的文化等等,基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引经据典,实实在在让读者享受了一段阅读之旅。我读书浅薄,其中很多道理和智慧可能还未参悟,来日翻阅时希望有更深的思考。

书中写了什么?这本书一共14章,从人类起源、行为本能到伦理自然,到人类精神世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章节,其中有一章的标题是“谁最会享受人生”。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杵了良久,心思谁会是最享受人生的人呢?多么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标准的、教科书式的享受人生的典范呀!揭开谜底的时候是最让人兴奋的,原来在林语堂先生眼里从古至今,最会享受人生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庄子、充满“情智勇”的孟子、一副“玩世、愚钝、潜隐”的老子、主张“中庸哲学”的子思以及人生爱好者陶渊明。读完之后,不得不认同林语堂先生的观念,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对自己有要有清晰的认知,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其次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智慧,并且善于勇敢地挑战,然后心态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在物质上中等精神上无限丰盈自己,最后成为看清了世界依然热爱世界的追梦者。不过我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提及苏轼先生,鉴于个人喜爱和偏见,我是十分欣赏苏先生乐观豁达品质的,尤其在看完其《苏轼传》之后,对他的敬仰之情绵绵不绝。

我的感受是什么?文中的部分观点其实与我之前的人生观是有所冲突的,但并不妨碍它在阐述之后,我对其进行了理解、包容和吸收。比如作者并不认为善于管理时间、高效工作的生活方式是优秀正确的,在他看来美国人如此强烈的时间观念是被驯化出来的,丧失了自我判断能力,违背了自然人的本性。人本身是需要休息和闲适的,一个从年头把年尾都计划好的生活方式看似很严谨,但是也会给人带来劳累和疲惫。此处你或有不解,因为作者认为只有空闲才能进行创造,每天从头到尾的忙碌,人类是进行不了思考,新事物是进行不了创造,历史中伟大杰出的推动者都是在空暇中进行了伟大创举,比如司马迁著作《史记》一书。进一步说,其实作者是反对独裁专制的。又比如作者认为小孩读书应从兴趣驱动,如果一个人他不喜爱或者一时间不愿意读书了,应该让他去自由玩耍。“头悬梁、锥刺股”的行为在作者笔下是不认同的,过于勤奋地努力只能说明方法有问题,并不需要歌颂此类“鸭式填充”的学习态度和教育方式。再如作者倡导生活由技术到简朴,过多的购物欲、消费欲只会让生活变得复杂,其中文中有举例说到,以前人类吃食只需捕猎进食,今天人们一说到吃便是各种想法,是西餐还会中餐,是川味还是湘味等等,选择的多样化有时候不见得是好事。不过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还是很希望厨房能制作出更多的美食,多一些思考的烦恼也没有关系。

书本终究是作者观念的输出结晶,无对无错,可以丰富生活罢了。愿读者朋友们在这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