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河南抗洪英雄感悟心得体会及收获 关于抗洪英雄的感受(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0 03:31:12 页码:8
河南抗洪英雄感悟心得体会及收获 关于抗洪英雄的感受(2篇)
2022-12-30 03:31:12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河南抗洪英雄感悟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非常高兴能够在文化之都河南与诸位相识,请允许我代表河南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您此次中原之行的导游员小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安全大使康师傅,接下来的几天将由我和康师傅陪大家携手去探寻厚重的河南文化,感悟禹定九州,逐鹿中原的历史。我们希望真诚的服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风景,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在这里预祝大家玩的开心,游得愉快!

现在,我们从郑州出发,前方客车大约行驶三个小时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商丘古城,上午我们参观古城.中午在格林大酒店用餐.下午2点参观庄子故里.下午4点返回郑州粤海酒店休息和用晚餐。

我利用车上的这段时间给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简单的介绍一下河南的情况!滔滔黄河情无限,悠悠文明八千年。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地,简称“豫”,素有“中原”“中州”之称。五千年前,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大部分都在河南一带繁衍生息。旅游界有句话说:中国旅游看三南,海南、云南,还有河南,海南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云南吸引游客去感受异域风情,而河南的特点在于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说到河南看点,可以概括为“古、河、拳、根、花、红、绿”。说道“古”,想来大家都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与河南息息相关,中国历史的兴衰变化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就有四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河南有八座。而说到“河”,那当然就是我们的第二大河--黄河了。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九省。许多统治者选择了地处中原位于黄河岸边的洛阳和开封作为自己的都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在三门峡你能够看到“高峡出平湖”的美景,在郑州你可以领略她滚滚东流的雄姿,在开封你可以感受动人心魄的“地上悬河”。

那么河南的另外几个旅游看点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留给您在河南旅游期间慢慢体会了。

随着旅游车缓缓驶入商丘境内,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商丘古城的概况,商丘古城座落在商丘市睢阳区,为中国六朝古都,曾用名亳、宋国、睢阳、梁国、宋州、宋城、南京城、应天府、归德府等,自商契建都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遗址。现存的商丘古城即归德府城,始建于明朝弘治十六年(1520xx年),历时8年,于正德6年(1520xx年)建成,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古城下叠压着春秋时期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北宋应天府和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

一路走来一路聊,说话间我们的汽车就要驶入景区了,在到达景区之前给朋友们说以下几点,一是时间要求,在景区游览时,请您严格遵守时间要求我们努力做到一个人也不能少,少一个人也不行,二是安全要求,为了您的安全,请您做到“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三请您做景区的文明代言人,文明旅游从我做起,做文明游客,

好了,景区的停车场到了,记住我们的车牌号码及停车位置,我们的车牌号码是豫a12345,我的手机号是123456789,请大家拿好随身物品,关好车窗,随我下车。

商丘古城(景区 )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商丘古城旅游区。商丘古城位于古睢水之阳。自契建都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归德府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空中俯视,整座古城内方外圆,形成古代的方孔圆钱,寓天圆地方,天地相生,招财进宝之意。砖城内93条街道形如棋盘,古四合院鳞次栉比,内有大成殿、明伦堂、壮悔堂等名胜古迹。

现存古城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xx年)所建,距今已有近 520xx年的历史。城池内方外圆,形似古钱。砖城周长725华里。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在城门外再建一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城内地势呈龟背形,共93条街道,在古代的八卦学说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 3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是一个吉利的数字。这条街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小块,格局如同棋盘。建筑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西两门相错。东门偏南,西门偏北,错开一条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御使、总兵、著名文人因此 官府、官宅建筑颇多。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

古城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城南河面较宽,南北500多米,东西1300多米,水下叠压着汉朝与唐朝的睢阳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旧址。

古城南门外东侧,便是著名的应天书院,它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应天书院求学,家境贫寒的范仲淹“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终成大器后,范仲淹把家安在了商丘,他的母亲病逝后,他在家居丧,当时的应天府知府晏殊请他到书院任教,一时间“从学者不远千里而至” 应天书院由此名声更盛。

这座书院 还培育出了被誉为“清初文章第一家”的侯方域。今人对这位侯先生未免感到陌生,但提起清代著名戏剧《桃花扇》这部孔尚任所著的传世名作,知道的人应该很多,但对其内容能说出来的人又屈指可数了。侯方域便是这部名戏的主人公之一。侯方域,河南归德府人士。他的祖父曾担任太常寺卿,父亲是户部尚书,叔父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崇祯末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22岁的侯方域到南京应试,当时他的文名已经很盛,又是世家子弟,积极参加复社的活动,与陈贞慧等人被誉为“匡扶天下正义”的四公子,年纪轻轻,便名满天下。更是与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有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位于古城内壮悔堂就是侯方域的故居。

好了,商丘古城的讲解到此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大家自由活动,12点我们在景区停车场集合,请大家一定要记住我的手机号和我们的车牌号码豫a12345,拿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有关河南抗洪英雄感悟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朋友们,我们今天游览的目的地,就是素有"雄、险、奇、秀"于一体的林滤山。

林滤山,古名隆滤山。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20_年)避殇帝刘隆名讳而改名至今。林滤山,就是南太行山,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境内,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29公里,总面积1760平方公里。

林滤山奇峰林立,山势嵯峨,崖谷密布,瀑布高悬,共有大小山峰7658座,大型幽谷7845条,造就了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里现存古长城遗址1处,古塔9座,洞窟5处,石刻造像300多尊,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l处。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水溪潭池、飞瀑银花,重岩叠嶂、姿态万千,构成了一幅幅变幻无穷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图。

太行大峡谷是林滤山的一颗明珠,是旅游观光的胜地。它群山环绕,山峦重叠,青山流水,森林葱郁。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太行之魂王相岩,三九冰雪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冰凌挂的冰冰背,还有太行平湖、国际滑翔基地等;令人留恋忘返。

朋友,在我们的正前方山头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壑口,这便是闻名退还的鲁班壑,也是古代山前通往石板岩乡和山西平顺县的惟一通道。这里地势险要,海拔1172米,横宽110米,200余米高的绝壁耸立两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岩乡的老百姓要想到县城,只能肩挑手提爬过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艰难。

关于鲁班堑有这样一个传说:工匠师傅鲁班到林滤山伐木,看到山高难越,行走艰难,想劈开大山,便抡起手中神斧,结果只在山顶上砍了一个堑口。在望口东侧的山堑上,有一只全手指印的明显痕迹,据说是鲁班搬巨石留下的手印。

从这个景点往上攀登就是香柱泉,是鲁班喝过的仙水。过路人喝了此水,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不渴不累,因此途经此地的人,都要喝上几口甘甜的泉水。因为山高且离我们太远,因此我们只能饱炮眼福,望山兴叹了。

现在我们穿行在林石公路上,这条公路被称为森林浴廊。公路两旁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林木覆盖率达到72%。而且植物种类上千种,其中350种植物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难得的回归大自然的去处。

林滤山风景区有天然森林32万亩,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森林浴场。我们脚下走的这条林石公路,就像一个婉蜒的长廊。因此,如果您来林滤山旅游,您会感到空气清新,精神舒畅。

眼前这条公路隧道,就叫"太行隧道"。它全长l000米,高6米,宽7米,于1974年凿通。

山后的石板岩乡千百年来,一直靠鲁班壑进出,路途遥远艰险,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这里的人民群众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大道,于1969年11月,组织380人的凿洞专业队,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战顽石,斗塌方,坚持苦干5年,终于在1974年5月在海拔700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这么一个较大的公路隧道。从此,高山峻岭再也不是"关塞极天唯鸟道",而成为"万古天险变通途",为山区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个大型隧道也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又一曲凯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