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 职工队伍整顿心得体会(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0 03:58:25 页码:7
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 职工队伍整顿心得体会(九篇)
2022-12-30 03:58:25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乡村,乡村振兴靠乡镇干部引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山东省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显示:泰安、烟台、威海三个地市,五个乡镇共计219名乡镇干部调查发现,乡镇干部队伍“弱化”“老化”现象严重,导致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难以支撑乡村振兴的需求。在调查中,有52%认为目前乡镇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严重,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具备优良“治理”能力和引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部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障碍,主要表现在干部人才“进不来”、机关庸才“出不去”、本职工作“干不动”、干部人才“留不住”。

 (一)干部人才“进不来”

影响和制约人才进入乡镇机关的因素很多,重要原因是“身份”壁垒导致很多治理良才不能闯过公务员考试关。因此,要引导更多治理人才向乡镇机关流动,应调整乡镇公务员考试“门槛”,加大乡镇人才引进政策的创新力度,逐步形成人才引进的“政策高地”,突破乡镇干部人才“入口”瓶颈。

 1. 乡镇公务员进入“门槛”制约。

由于我国公务员“逢进必考”的选拔性考试制度,根本目的是录用政治素质高、具备一定层次学历和能力的人才进入干部队伍。但设置门槛时,在年龄、学历、政治面貌、工作经历等方面设置隐性条件,导致像非大学生、优秀工人或农民等受报考条件限制被挡在公务员考试大门之外。如浙江省2011年到2016年工作经历要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仍然大比例存在。另外,我国公务员考试重“应试能力”不重“治理能力”的导向必然会导致出现“人”“岗”匹配度差和治理能力缺失现象。治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缺失,导致乡镇干部队伍人才流动和断层,影响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

 2.“身份”壁垒。

受乡镇政府编制数量和身份壁垒的影响,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因身份限制被挡在机关门外。《公务员法》实施后,乡镇人才引进和干部流动中存在明显的身份壁垒问题,身份性质和单位性质差别是制约人才流动的一大壁垒。事业身份的人,很难进领导班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优化乡镇干部队伍。近年来,除参加选调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到乡镇党政机关以外,其余大部分干部、职工是通过参加事业单位公开考录、招聘、借调等方式进入机关部门工作,并逐渐成长为本部门、本单位的得力干将。受事业编转公务员身份难的影响,在干部提拔任用时,事业编制人员由于非公务员“身份”制约,即使业绩再突出,口碑再好,也只能在单位从事专业性工作。“身份”壁垒导致事业编人员提拔空间小,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不公平,不利于他们才尽其用。

 (二)机关庸才“出不去”

受公务员编制制约,存在个别不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没有及时‘下来’,仍然留在领导岗位上的情况,干部队伍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盘活,影响干部合理使用且其潜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进入公务员体制后,有才无才都一样端铁饭碗,进得来,上得去是奔头,但“出不去”、“下不去”现象制约着乡镇干部人才新陈代谢。没有“出口”的淘汰机制,乡镇干部容易滋生散漫慵懒、不作为等行为,甚至脱离本职工作,影响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1. 体制堵“出口”。

由于我国公务员制度仍然存在“只进不出”的缺陷,导致乡镇干部不管是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地留在体制内,缺乏让不作为的干部及时“下岗”的淘汰机制,这就从体制层面造成了“闭环效应”。“吐故才能纳新”,在本来固定的编制内,能够容纳干部的数量本来就很有限,老的或者不合适本岗位工作的干部出不去,新的年轻的人才就进不来。

 2. 纵向没“入口”。

乡镇干部事务性工作较多、任务重、压力大,受晋升岗位和职数限制得到的晋升空间有限或晋升“排队”时间较长,容易触碰“天花板”效应。有32.42%的人认为乡镇干部晋升渠道不畅,晋升空间机会有限。导致很多不干事、干不成事的“庸才”在“纵向流动”上没“出路”,长期的留在基层、留在机关“混日子”,坐等“养老”。

 3. 横向没“渠道”。

乡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横向交流轮岗的机会不多。导致部分乡镇干部长期耕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容易形成按老观念、老规矩办事,缺乏工作热情、不求上进,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造成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严重脱节。干部交流作为一项重要的干部管理制度,为完善干部人事制度、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干部横向交流到不同岗位上进行轮岗,增加基层各种岗位工作经验,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提升干部履职能力,有利于优化乡镇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动力。但单位间交流任职设置了选拔条件,工作出色、能力强、口碑好的干部往往被横向交流单位抢着要,实现干部流动与工作需求真正的“对接”,而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者却是人见人“躲”,出现“对接”脱节现象。

 (三)本职工作“干不动”

乡镇干部出现本职工作“干不动”现象,可以理解为“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症”。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情感、精神与体能上入不敷出、身心俱疲的枯竭感觉。乡镇干部工作“干不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思想上“干不动”。

乡镇干部队伍,由于调动交流的岗位很少,使得许多基层工作人员在原单位一待就是数年,甚至十多年。重复的工作内容、较大的工作压力以及长时间难以解决的个人晋升、心理焦虑等问题,容易让人对工作产生厌倦、烦躁之感,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变得淡漠,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

 2. 能力上“干不动”。

乡镇干部长期重复性工作很容易产生“工作责任型”和“本领回避型”职业倦怠,严重制约干部工作成效。调研发现,有82%的乡镇干部反映基层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官”越来越难为,不同程度出现“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第一,“工作责任型”职业倦怠。乡镇工作任务重,资源有限且责大权小,出于强烈的事业心和对自我近乎苛刻的要求并在上级“责任状”重压下,鞠躬尽瘁地投入工作,但往往由于条件不成熟等原因没取得预期结果,边际效用越来越小,导致乡镇干部的职业倦怠现象逐渐显现,极易身心俱疲、就此消沉。

 第二,“本领回避型”职业倦怠。乡镇干部的本领恐慌主要是指受自身能力素质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不能及时有效完成相关工作或任务,进而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长此以往,导致工作能力“负增长”,常常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窘境。在推进乡村振兴产生的新任务新问题过程中,由于能力不足产生的逃避心理悄然而生。

 第三,绩效考评缺失致“干不动”。干部绩效考评机制流于形式,进一步助长乡镇干部“干不动”懒政心态。绩效考评机制本意是以“考绩黜陟,察其善恶”,奖勤罚懒,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有9.8%受访的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基层干部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旦考评机制在基层失真失实,乡镇干部工作是否完成、群众评价高不高、群众满不满意也就不重要了,因为没有监督、执行、反馈及后续奖惩措施落实,乡镇干部“懒政”不作为现象将一步恶化蔓延。

 (四)干部人才“留不住”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时常陷入“留人难”的窘状。待遇低、离家远、责任大、平台小、任务重、配套设施不完善、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原因,都可能成为乡镇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逃离“围城”的理由。为避免过度“逃离基层”现象造成人心思动引发基层工作的“蝴蝶效应”,各地相继出台了最低服务年限来限制乡镇干部调离乡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人才逃离这一问题。但治标不治本的“强留”政策,并不能解决干部逃离基层的客观现实。每一个身处基层的干部都清楚当前干部选拔任用上留给乡镇干部的“位子”很有限,很容易触及晋升的“天花板”。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乡镇干部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不但没有令人羡慕的工资收入,还把原来一些隐性福利减少。预期经济保障水平降低和心理“落差”,导致一些乡镇干部感到不适应。原本公务员职业附带的荣誉感、归属感、幸福感由强指数开始向下锐减,离职或逃离倾向开始强化。

由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层待遇不高、资源短缺、出政绩难和人才朝着城市单向流动等原因,导致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稳定差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乡镇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分析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助于推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制度的创新与改革,着力优化乡镇干部工作的环境,促进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助推乡村振兴。

 (一)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主观原因

1. 认知层面。

认知是个体对内部和外部信息自我加工过程中形成的顿悟、观念化和概念化的心理成像。由于发展滞后,通过媒体报道及自身对主观心理评判,普遍认为乡镇条件艰苦,在乡镇工作掉“身价”、难“出彩”,最终前途无望,导致很多干部抱着对乡镇无限希望的预期来到乡镇工作,却又在乡镇的现实里屡屡失望碰壁,出现认知心里“落差”,打起“退堂鼓”,产生抛弃乡镇工作的认知心理。

 2. 本领层面。

乡镇干部处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肩负着推动扶贫脱困、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是党执政的“神经末梢”。当前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对乡镇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而乡镇干部队伍本领恐慌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具体表现在有些干部不出“衙门”不下基层、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工作作风飘浮、工作上糊弄了事、行为上不负责任、不想干事、不能成事,面对困难绕着走或陷入本领恐慌。

 3. 人际层面。

很多乡镇干部是草根干部,所处“圈子”小且自身缺乏从政资源,在处理上级领导、同事、群众关系方面容易陷入理不顺、容不入的“水土不服”的人际困境。基层的人际关系复杂多变,不处理好同上级领导的关系,工作开展和职务晋升方面就得不到支持,工作业绩也难出彩;不协调好同事关系,容易被他人“嫉妒”或无形中“得罪”同事,开展工作协调难度就大;不培育与群众良好的干群关系作基础,在事务性工作较多较复杂的基层工作,就会不懂民情、不解乡音、不得方法,不能有效解决群众事务。

 4. 价值层面。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生不断追求进步,实现人生价值的格言。一些青年干部错误地把自己的职业优势看成是自己的优势,把职位赋予的权力看成是自己的权力,催生了一心向上爬的单一价值观。当下流行用职位比作理想,金钱衡量价值,用报酬指导行动,形成把基层看作“贬值地”的价值扭曲现象。即使到了乡镇也不真干实干,只是挂名镀层金,混个乡镇阅历,把乡镇工作当成临时跳板,时刻想方设法的离开乡镇,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

 5. 心态层面。

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面对枯燥乏味、错综复杂的基层工作,呆的时间长了,比待遇、赶仕途的现象使乡镇干部心态变得烦躁不安。一旦升迁无望或有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容易催生“气球干部”,做工作就会蜻蜓点水,混日子等着“平安着陆”的“退休心态”。如果心态变样、思想懈怠、理想缺失、作风涣散,不但不能团结广大群众齐心干事,还难以扎实乡村振兴工作,甚至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终结者”。

 (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难题的客观原因

1. 培养层面。

“为政之要,首在举人;为政之要,重在用人”。在乡镇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事务工作多、检查多、会议多、要求多、材料多等原因,导致乡镇干部思想疲软,缺乏进取心。人才成长需经历培养、锻炼、再培养、再提高的多重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相当一部分领导“重选拔,轻培养”,结果往往是人到用时方恨少。长此下去,势必导致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出现周期性老化循环、“青黄不接”断档现象,使干部工作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导致乡镇干部工作跟不上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

 2. 储备层面。

乡镇出现干部“人才荒”现象,主因是后备干部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乡镇干部队伍储备不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乡镇干部作为地方父母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心为民所想,行为民所盼,需要乡镇干部运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方法解决群众事务,但乡镇往往缺乏这样懂农村、懂农民、懂农业的干部人才,乡村振兴工作就难以推进。二是乡镇干部引进渠道窄。当前,乡镇干部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通过选调生和公务员考试录取干部到乡镇,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编制限制加上原有干部需要消化,客观上导致后备干部人才储备不足,且结构僵化、不合理,从而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 晋升层面。

公务员“金字塔”式的职务级别分布让大多数身处乡镇的干部,唯有拼晋升这座“独木桥”。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乡镇干部作为国家机关最底层的工作群体,工作起点低,升迁渠道窄,导致很多乡镇干部担心辛辛苦苦几十年,干到退休还是个科员;选拔任用干部政策也没有实质性向乡镇一线干部倾斜,进一步收窄乡镇干部的上升通道;且日渐增多的“空降兵”现象,更是挤占乡镇干部苦苦期盼的晋升资源。这些因素催生乡镇干部消极情绪,“一入乡镇深似海,一抬头就是天花板”,晋升难成为乡镇干部挥之不去的噩梦。乡镇干部认为自己前途基本到顶的心态及晋升渠道不畅极大地影响乡镇干部成长,导致乡镇干部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

 4. 待遇层面。

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而且工资福利和待遇也相对比较低。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适当提高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但乡镇财政支付能力非常有限,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难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和解决,与上级机关人员相比,乡镇干部的休息休假不仅难保障,还拿低工资,干最苦的活。另外,基层绩效考核奖励标准低,专项工作奖励力度小且不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财政补贴也是乡镇干部标准低,乡镇干部待遇差就成了一个客观现实。

 5. 责任层面。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落实不到位必问责,问责必严成为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出发,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要求以问责常态化促进履职到位,对乡镇干部玩忽职守、懈怠无为、违法乱纪起到威慑作用。但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工作,常常任务多,难度大,见效慢、出彩难,导致很多干部怕被问责。在基层真干活的人被问责,“明哲保身”不作为的干部倒是淡定,想方设法规避上级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乡镇干部普遍认为上级政策是好的,但这些政策往往到了基层很难不打折扣地执行,乡镇干部权力小,可用资源少,能够动用的手段极为有限,责任却很大,甚至还要为所有政策落实不力负责,上级的“责任绑架”行为,导致乡镇干部普遍感觉“委屈”,不敢有所为。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基层,关键在人。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要重视政策宣传,引导更多有“才”之人扎根乡镇,拓宽引才渠道,配套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乡镇干部人才储备库,完善留才措施让更多有能力的干部留在乡镇、服务乡镇,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更好更快地实现。

 (一)政策引导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乡镇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之基、发展之本,更是乡村振兴践行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疆流动”。在机关干部中树立“要提拔、到基层”的用人导向,引导机关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或任职,促使他们工作在基层,服务在基层,成长在基层,使基层真正成为培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主阵地。通过此政策导向,引导更多优秀干部人才到乡镇干事创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针对乡镇干部匮乏的实际情况,发挥政策宣传平台作用,强化干部人才到乡镇大有可为的导向,鼓励年轻干部服务基层一线,引导年轻干部下乡镇锻炼成长,在一线岗位“摔打磨炼”,夯实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切实搭建好乡镇是年轻干部练就过硬本领、锤炼意志品质的大舞台,让每个干部到乡镇都有机会施展才华、担当重任,在乡镇一线成长发光。

 (二)引才机制

“郡县治,天下安。”乡镇干部队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吸引更多优秀干部人才来到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需要在“引”字上下功夫。

1. 解放思想,拓宽引才渠道。

需要大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拓宽引进渠道,完善“硬性”引进和“柔性”引进政策。积极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向各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引进松绑,不断加强和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形成“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用好一批、留住一批”的人才梯次引进机制。让这些引进干部熟悉基层一线,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举措,让他们成为基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让人才聚集洼地效应逐渐显现。

 2. 破除身份壁垒,激励干部干事创业。

第一,破除身份壁垒。使事业编人员在职称评定、职级晋升上与公务员无差别,并实现同工同酬,使公务员身份和非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在福利待遇上无差别,分层次、多渠道、多措施解决干部“身份”问题。第二,盘活编制资源。根据乡镇编制和用人需求的实际情况,乡镇和上级机关应拿出一定数量的领导干部职位激励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拓宽乡镇干部的晋升空间,为乡镇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三)后备干部储备

随着基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布局的纵深推进,需要充实乡镇干部队伍。为此,要在基层着力构筑后备干部“蓄水池”。

 1. 培养乡镇干部人才。

乡镇干部是最苦最累、最靠近人民群众、最直接执行党的政策方针的主体,各级组织部门要下基层调研,确定培养人选、育人要求和锻炼平台。

 第一,确定培养人选。培养那些在工作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弯得下腰、吃得了苦的实干人才;培养那些德才兼备、敢于担当,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敢作为、有作为的干部推选到需要的岗位上进行培养,并把这些人选拔进人才储备库中。第二,确定育人要求。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通才”型干部领头。以提升乡镇干部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选派乡镇干部赴高校进行综合能力提升培训。按照“胜任岗位、一专多能、人人懂政策、人人能办事”的要求,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综合素质和治理能力。第三,确定锻炼平台。针对乡镇具体工作需求,公号“老秘带你写材料”整理,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精准”培训。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乡镇干部进行在线培训;发挥基层是磨练年轻干部的“磨刀石”和“大溶炉”的主阵地,推行乡镇干部在岗多轮次挂职锻炼;利用党校教育平台,采取“定期+定点授课”、“app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2. 常态化储备干部人才。

加大后备干部的管理力度,及时将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干部纳入组织视野,选派到重要工作岗位加以锻炼并录入储备干部数据库。采取常态化储备、周期性选拔以及各基层单位推选出人才列入人才储备库中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综合管理型、专业技术型、特长突出型等进行分类归库,建立人才储备数据库,建立审核干部人事档案、干部征信系统信息,优化乡镇干部来源结构,丰富源头活水,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梯次配备齐全的乡镇干部储备库。

 (四)留才举措

乡镇干部流动较多,基层留人难成了乡镇组织的难题。要避免乡镇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让更多干部心甘情愿地留在乡镇,上级组织和领导需要对乡镇干部多一些关爱、减压和容错机制,从物质、精神、工作上给予更多激励。同时,也要优化制度设计,充分拓展乡镇干部的职业发展空间,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乡镇工作环境,为干部搭建施展才干的良好平台。

 1. 提高乡镇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

基层条件艰苦、生活条件艰难大家有目共睹。因此,要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基层工作岗位补贴,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向基层倾斜,鼓励干部安心留在基层干事创业。让更多有才干、有抱负、有水平的年轻干部成为乡镇干部,要像重视县委书记那样重视乡镇书记,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当乡镇干部光荣的氛围。

 2. 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现象比较多,乡镇干部开展工作难免会因经验不足出现过错,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防止上级考核“滥打”一票否决牌,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为给乡镇干部“减压”和“松绑”。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鼓励乡镇干部对工作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强调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允许他们在合理范围内大胆探索和创新。

 3. 畅通基层干部晋升通道。

在职务晋升及职务调整上,要加大对乡镇干部(包括事业编制人员)的倾斜力度,尤其是奋斗在一线岗位上的乡镇干部,按一定比例增加一定岗位职数及专业技术职务数量,提高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要加快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将成为公务员工资增长和职级晋升的另一个通道。受领导职数限制,不可能每个基层干部都有机会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因此,我们注重发挥职级待遇的激励作用,对受年龄学历、身份性质、领导职数等因素限制,长期在基层一线的优秀干部实施职级激励。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就乡镇公务员而言是一个政策“礼包”,即使职务没有晋升,只要努力工作,也有很大的职级晋升空间,这无疑为想干事、敢担事的干部提供了更多机会,提高乡镇干部安心工作的“向心力”。

 4. 领导关怀。

组织领导加强与乡镇干部交流,在交流中体现关怀,用关怀拴住乡镇干部的“心”。基层工作条件差等因素使很多乡镇干部不太情愿留在基层,这种情形下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要主动关心乡镇干部,建立帮扶和减压机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化解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组织的温暖,增加工作信心,激发干部的工作动力。

 总之,乡村振兴是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战略,是中央吹响的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号角,同时也是对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考验。建设一支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高素质乡镇干部队伍,是破解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难题,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

对于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一)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我市将以《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制定详细的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才培训方面构建完整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并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加强政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二)加强社会工作全国示范区的创建工作。

指导区和区创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示范街道社区、示范社工机构等创建工作,指导区创建全国企业社会工作示范区的创建工作。

(三)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以市委、市政府《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暂行办法》为依据,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服务岗位的方式和途径。指导条件成熟的县(市)区积极开展开展试点工作,累计试点经验。

(四)重点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和孵化园管理和准入机制,加大政策、资金、土地、税费上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科学的服务项目,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开展有影响力、社会反响良好的服务项目,提升我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整体水平。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加大岗位开发力度。

(五)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完成相关部门专业人才的轮训工作,并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给予资金补助,对引进的高级社工人才在落户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在城乡基层党群组织等5类基层组织和单位中,至少配备2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xx年城区街道(乡镇)配备1个社会工作专业技术管理岗位、1个社会工作服务督导岗位、1个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县(市)街道(乡镇)和城区社区配备1个社会工作专业技术管理岗位、1个社会工作服务岗位。三是建立市、区两级民办社工机构孵化基地,在工作用房、办公设备、筹建资金和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并给予财政奖补。四是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落实薪酬保障和表彰激励工作,到20xx年,全市城市社区工作者中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的比例不低于30%,在优秀社会服务人才和社会服务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评选中,社会工作人才和机构比例不少于50%。

对于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甲方: (下称甲方)

乙方: (下称乙方)

为了加强施工船舶的安全管理,明确双方各自职责,确保水上施工安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特签订本协议,双方须严格执行。

一、甲乙双方共同遵守的安全职责

1、甲乙双方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和海事部门的各项安全规定,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健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2、甲乙双方共同组织定期和不定期对水上施工的作业环境、操作设施、设备、用具等认真检查,发现隐患,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由有关人员落实整改,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

二、 甲方安全职责:

1、甲方对所属船舶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正确处理生产和安全的关系,坚持交任务的同时交安全生产要领,不违章指挥。

三、乙方安全职责:

1、乙方船舶应持有有效的船舶国籍证书或船舶登记证书。施工船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配备足以保证船舶安全的合格船员。船上作业人员必须持有合格的适任证书。

2、必须按规定配备足够的救生圈、救生衣等救生设备,和必要的消防器材,在舱面作业时必须穿好救生衣,同时应做好防冻防滑工作。船舱作业的人员必须穿救生衣,经提醒作业人员不穿救生衣,船员应停止作业,并向 施工队负责人报告,穿好救生衣好才能开始正常作业;如船员看见施工人员未穿救生衣,不停止作业造成事故,船员将承担相应责任。

3、乙方严格执行船机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及时维修保养设备,确保安全运行,发生机损等重大意外情况须立即向项目部报告。

4、施工前应先对所使用的机具、设备、防护用具及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水上施工前要及时了解作业区域内的水情、潮位、风力风向。

5、乙方应参加甲方召集的安全生产活动,提出改进安全管理、消除事故隐患的建议。

6、对施工现场的测量标志,各类安全防护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更动,如确实需拆除更动的,必须经工地负责人同意,并采取必要、可靠的安全措施后方能拆除。

7、乙方作业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有关规定造成安全事故,由乙方承当所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8、发生工伤事故,立即组织抢救,及时上报,并保护好事故现场。

四、本责任书经签字后即生效,直至本船退场后失效。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方各执一份,未经签订的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操作。

甲方代表: 年 月 日

乙方代表: 年 月 日

对于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工业经济是我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工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区社会稳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只有大力抓好工业经济,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两个率先,才能牢牢确立我区在苏南经济板块中第一集团军的地位,才能真正把“落到实处,实现富民强区的宏伟目标。

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产业人才队伍对我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化工新材料、纺织四大行业经济总量占我区整个工业经济的80以上,是我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并且是我区人才较为集中的行业。目前,我们对这四个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人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培养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人才开发、人才引进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养老保险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营造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逐步形成。特别是《关于加快构建教育、卫生、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化工新材料、纺织、建筑、农业八大人才高峰的实施意见》(武政发[20__]70号)文件的制订,明确了我区"十五"期间构建八大行业人才高峰的目标,全区上下对人才意识的重视程度得到空前提高,加强人才环境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良好的创业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正在我区形成。

2、用人单位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引才育才用才机制逐步形成。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引进和培养人才已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自身需要。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资金有机结合的多种方式和途径,如“项目招标”—通过新品开发或技术改造项目的公开招标实现引资和引智相结合;“技术入股”—专业技术人员以其技术入股企业,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筑巢引凤”—建设企业“一站两中心”,为专业技术人才发挥才能提供良好的条件;“中介作媒”—通过区人才交流中心代理人事管理和人才招聘等。这些办法切合企业实际,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留住人改造才和用好人才,许多企业采用岗位工资、项目提成、股权奖励等多种方式搞活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收入分配水平。另一方面,积极输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高层次培训,提高和更新现有人才的知识水平;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委以重任,高学历、年轻化的专业人才已经在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新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关键岗位上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人才队伍总量逐步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由于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重视,我区的人才环境已日益完善,四大行业的人才总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接受调查的3429家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393人,则全区企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应在2.5万人左右。近几年来,企业拥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每年4.8左右的速度递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如机械冶金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重由1999年的10.2提升到目前的14.6,电子信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由1999年的11.7提升到目前的16.6,反映出我区产业职工队伍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人才状况的改善不仅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称层次的提高和年龄结构的优化。接受调查企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61人,占0.3;本科学历有1290人,占26.3;大专学历有2814人,占13.6;高级职称有271人,占1.3;中级职称有1210人,占5.9;初级职称有4655人,占22.8。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人才的总量和比重都有所提高。从年龄结构看,四大行业4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已占到65.8,呈现出青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青年骨干挑大梁的可喜局面。

二、我区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近年来在四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新兴专业人才依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供求矛盾仍然突出,企业科研生产所需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1)、 受交通地理因素影响,引进和留住人才缺乏区位优势。我区与常州几十年同城,以至于我区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同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各项社会配套设施相对匮乏,引进的人才难以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难以获得进一步自我提高和发展的途径。(2)、用人单位(企业)缺乏足够的对人才的吸引力。企业是各类产业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经营状况一般的原区属企业普遍反映,近两年来本科生很难招到,尤其是招不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高素质、高学历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就业取向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都将收入水平、发展和稳定状况作为重要因素,一般性的工业企业难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选。一些在乡镇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则抱怨培训机会少,专业技术人才自我发展条件差。(3)、分配机制不活、工资偏低。由于种.种原因,我区企业的工资水平同上海、无锡、苏州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各种人才资源来说,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高的工资待遇无疑具有更大的诱惑。面临人才的竞争,企业若以高薪招进人才,则企业内部现有的技术人才容易产生不稳定情绪,若拿不出更优越的条件,一些高级人才和一些新兴专业人才很难引进来。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即使引进来后也不易安心工作,人才流失严重。在我区的一些乡镇企业,好不容易花高薪引进一些外地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其后由于交通不便、婚恋家庭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困难而呆了一两年就远走高飞了。(4)、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还不能更有效地促进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人才流动还受到计划经济时代一些老的政策的限制,我区一些政策上对引进人才上还存在一定的门槛,例如养老保险等方面。2、经营管理人员队伍综合实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缺乏战略眼光,缺乏现代企业运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从总体上看,我区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理论功底扎实、管理能力高超、国际视野开阔、实践经验丰富、经营业绩卓著的企业家数量不多,企业经营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我们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只有少数企业推行了职业经理人和现代企业制度等一些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而更多的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则仍然实行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产品推销方式,资本运作和市场营销策划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尚未推开;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仍以家族式经营为主,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很少考虑通过引进一些经营管理人才来管理和发展企业。大部分企业引进人才时仅考虑专业技术人才,而轻视了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因此,如再不切实重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要谋划更长远的发展将会缺乏后劲,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影响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短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谈及人才,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才是人才。但事实上,即使是最富创造性的发明、最先进的设计,也只有经过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手才能最终变成完美的产品。随着我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职业技术人才的紧缺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是观念问题,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仍然有不少人轻视职业技术教育,不愿当一线技术工人。二是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结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企业之间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实习培训等方面都有加强合作的要求,但由于受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合作办学的途径和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根据武政办发[20__]70号文件,明确了我区支柱产业在“十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加大四大行业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使四大行业人才资源总量以高于其他行业的速度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效益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在四大行业聚集起具有一定规模、综合实力较强、在常州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和经营管理人才群体),形成我区产业人才高峰。到20__年,四大行业人才资源总量争取达到3万人规模,年均递增5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争取达到1000人,年均递增14以上。根据这次调查的现状,同目标任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为了实现区委提出的“武进要做‘两个率先’的先行区,三年再造一个新武进”的宏伟目标,必须坚定加紧人才队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实行“经济发展、人才先行”的方针,确保经济发展拥有足够的人才保障。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新兴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1)、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是我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产业人才群体,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产业。我区应把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大力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术人才以及各类紧缺人才,营造产业人才集聚效应。

(2)、创新和完善现有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确立人才资源通过市场配置的主体地位。要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遵循价值规律,按市场价位合理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业绩考核为基础的薪酬体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水平。进一步完善技术入股等要素分配办法,实现多种分配激励措施的优化组合。

(3)、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要认真做好省“333”工程、常州市“831”工程和我区“515”工程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电子信息业认真实施“it高层次人才工程”,机械冶金行业实“四个5工程”和“1252工程”,化工新材料行业实施“产学研联合人才开发工程”,纺织行业实施“3521人才开发工程”。确保四大行业有足够的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大力倡导学习型企业活动,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中高级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邀请企业界知名人人士作专题讲座,鼓励现有人才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转变观念,营造环境,大力扶持、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

(1)、调整完善企业经营环境和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经营管理人才发展的良好平台。要使经营管理人才在武进确实能有所作为,要使其感觉到在武进更能发挥其作用,能成就更大的事业;要制定更加优惠的创业政策,吸引和鼓励优秀企业经营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到我区创业;要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和完善联系制度,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企业家的崇高形象,形成人人尊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处处爱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社会环境,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2)、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的引进和选拔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一些素质不高、不适应要求的人员会不断被淘汰,而一些优秀人才也将随着机制的完善而不断脱颖而出。但优秀人才的涌现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后备队伍作支撑。因此,加强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选人的优势,扩大选人视野,把那些素质较好、潜力较大、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拔出来;另一方面树立人才培养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企业后备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训,通过开办mba等各类研究生班、送高等院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后备人才的成长。

(3)、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加大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切实改变一些企业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的状况,全面推行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3、利用优势,加大力度,吸引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我们要抓住“大学城”建在武进城区的机遇,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利用这一优势,为我区培养和输送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宏观协调职能,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企业和学校间的合作,明确对我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的类型和方式,建立企业、学校、政府三方面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对于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同志们

当前,距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足3年时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结合xx党建工作整体安排,我结合近期学习工作,围绕如何抓好落实、提升队伍执行力谈点认识,与大家讨论,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自中共七大开始,就在党章中对“四个服从”进行了明确,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我们知道,服从意识是执行力的最根本体现,党章所确定的组织规则为我们抓好落实、提高执行力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强化党的建设,突出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工作落实。但无论有多明确的指示精神、有多完善的规章制度,不去执行,落实不了,都是一纸空文。在任何阶段、任何时期,抓好落实、提升队伍的执行力都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

为政之要,贵在执行落实。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凝聚力,没有公信力,没有发展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就会丧失长治久安的执政基础。对干部队伍来讲,执行力就是全面深入准确地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能力。从共产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到我党历届中央领导,都十分注意并高度重视执行落实的问题,并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马克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堆纲领更重要。”列宁针对俄共革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鲜明地指出“少讲空话,多做实事。”“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十八大以来,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中央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高度,对提升干部队伍执行力提出了系列要求“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不折腾,不反复,切实干出成效来。”“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抓落实,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政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

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

我们重温革命领袖和历届中央领导对抓落实、提升执行力论述时,有醍醐灌顶之感。其实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执行思想、智慧和经验,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借鉴。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言必行,行必果。”这个“行”指的就是执行的行动,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执行”思想。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意思是如果执行力不强,再正确的决策、再完善的制度、再中肯的意见,也达不到预期目的。现实工作中,几乎所有决策都不可能至臻完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去不断发现偏差、不断修正完善、最终达到预期目的。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说“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说“一位领导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管理学中的格瑞斯特定律指出“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老子道德经中讲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事业成功都是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的,必须从最容易最细小的地方执行到位。成语“令行禁止”,讲的是律令一旦颁行,就要马上生效执行,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这同王守仁心学中所讲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意思。

重温革命领袖和历届中央领导对执行落实的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第一,抓落实提升执行力始终是落实各项工作的最重要基础。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最终要靠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来保证,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不打折扣。我们必须把提升执行力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下决心、下力气抓好。第二,抓落实提升执行力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最基本要求。每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提高执行力中践行讲党性、树形象、做表率,带头执行,率先执行,在工作中切实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第三,抓落实提升执行力是做好工作的最现实需要。我们现在遇到或者出现的问题,多数都出在制度不落实、工作要求不落实,至少是落实不到底,差最后几公分。要防止问题再次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狠抓落实,要在xx范围内掀起层层严要求、层层讲规矩、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将执行力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第四,抓落实提升执行力是弥补制度缺陷的最有效途径。规章制度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的,规章制度难免会存在死角和盲区,而提升执行力是严格落实岗位职责,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弥补制度缺陷,规避执法风险的最有效途径。

当前xx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总的来说在逐步提升,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不执行。主要表现一种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同志对三令五申的事,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自由散漫,毫无戒惧之心。制度在一些单位成为空喊的口号、挂在墙上的标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个别领导干部对制度规定不落实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害了自己,更给工作正常开展及整体形象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另一种是找借口找理由,不执行。有些同志站位不高,理解不了上级要求和党委决策意图,强调各种困难、臆造多种危险,不想执行,这是认识层面的问题。有些同志为官不为、尸位素餐、得过且过,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推诿扯皮,不执行,这是担当层面的问题。有些同志对党委决策事项、安排的任务能够接受,但机械执行,遇到困难和问题不请示不汇报,不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而是推给领导,这是能力层面的问题。有些同志对会议决策的事项、领导批示交办的工作满口应承,背地里却一拖再拖,或只受理、不办理,甚至阳奉阴违,表里不一,当面说“好”背后“放炮”,受到督察追问后又找理由、摆困难、讲原因、推责任,这是品行层面的问题。有的同志一句“我不会”或“我干不了”顶一万句,对领导交办的任务一推了之,等到了有表彰奖励、提拔晋级的机会时又哭天摸泪,怨同事、怨领导、怨组织,这是机制层面的问题。

2、乱执行。主要表现一是有利的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有人情、有好处,能办不能办的事都办;

没人情、没好处,该办的事也久拖不办,可能得罪人的事不解释不说明,不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直接推给领导,甚至还在背后出馊主意,博取人情。二是有些同志对上级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清楚,一问三不知,要么就是乱解释乱执行,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或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做了很多无用功。

3、慢执行。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拖拖拉拉,效率不高。有的同志“衙门作风”根深蒂固,爱好“耍权威”,不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左也不行右也不行,故意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本来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非要“等一等”、“看一看”、“请示请示”,导致问题长时间解决不了。另一方面,个别单位搞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执行组织决定、领导指示以部门利益为出发点,凡事把部门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党委部署的工作,有利的就争,麻烦的就推,合口味就办,不合口味就拖,借口满天飞,有的表面上答应得很好,就是看不到实际行动。

4、软执行。主要表现在一是只管做了,不管做好。有的同志没有“工作必须做到位做到好”的意识,做事只管做了,但是否做到“根”上,是否真落实、真管用就不管了。有的同志明知自己存在不足,却以各种理由不去学习补充,对于领导交办的工作花拳绣腿,应付交差。有的同志满足于开会部署了、文件下发了、程序走过了,但不问结果如何,质量如何。在他们心中,有了这些形式,有了这些程序就算完事了,自己就没有责任了。其实是做了但做得不够,执行了但不够到位,最终的结果是没有尽责,就一定会受到追责。二是浮于表面,不敢碰硬。有些同志想问题办事情带有惯性思维,工作浮在表面,不愿意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畏难情绪严重,显得能力不足。遇到棘手问题、困难问题束手无策,不调研、不思考、不集思广益,不积极地去出主意想办法解决,而是推给领导推给上级,你问他情况他又“一问三不知”,最后事情办成了办好了是他的功劳,事情办砸了办坏了是领导说的---与我没关系。

出现这些现象,主要在于我们自身的问题,特别是在作风建设上的种种不足。

1、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很多政策、文件执行不到位,表面上看可能是决策脱离实际或干部没有责任心不敢担当,根子还在于世界观不正,私心杂念作怪,没有将履职尽责放在心上。世界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是总开关,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解决世界观问题,就是解决要不要执行问题、愿不愿执行问题。同样的工作任务,不同的人去做,往往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这不是思路问题,也不是决策问题,而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团队的世界观问题。世界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就没有内在动力去执行,就会出现不执行、乱执行、慢执行、软执行等不良现象。

2、思想解放不够。当前,党员干部执行力不强问题,很大原因在于思想不够解放。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如果说,过去的解放思想更多是“头脑风暴”,今天解放思想则要面对现实的利益博弈。一些单位和干部之间缺乏沟通,不相互配合,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遇到难事往往是“踢”字当头;

有的领导干部满足于当太平官、守摊子、保位子,怕承责任,怕担风险,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安于现状、庸懒散软。

3、“四风”问题反弹。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作风问题主要是“四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惟妙惟肖地给“四风”画了四幅“肖像”形式主义知行不一、不求实效;

官僚主义脱离实际、漠视现实;

享乐主义精神懈怠、不思进取;

奢靡之风铺张浪费、生活奢华。要看到,党员干部作风扎实,办事积极,勤于钻研,执行力往往就强;

作风不扎实,办事拖拉,怠于思考,执行力一定就弱。之所以出现有制度不执行,有规定不按规定办,有难题解决不下来,就一定存在“四风”方面的问题。

4、能力素质不够高。政策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执行者的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政策制度执行效果。今天,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最考验领导干部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看到“坏处”、会不会解决“难处”。有些工作推不下去,没有应有的质量和效果,在于一些干部缺乏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缺乏认真思考和对上级决策的准确理解,在操作上没有路线图、时间表,使得很多好政策、好制度得不到很好实施,很多好事办得不到位。

5、制度不够完善。当前很多制度政出多门、时间久远,面对众多相互制约甚至冲突的制度时,有些执行者往往从自身利益角度做出取舍,执行其中的一种,这必然导致制度执行的片面化甚至正确的制度难以执行。比如对执行不力的人往往是不问责、不追究、不惩处,坏的不臭,这样会助长他们工作的消极性,对有效执行的人不褒奖、无法鼓励,好的不香,会挫伤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

6、领导示范不到位。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领导。古人有云其身正,不令而从;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看出,领导带头作用对执行力的影响很大。只有一级做给一级看,执行才能到位。当前,很多决策、政策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少数中层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个别中层领导不愿顶真、碰硬,事事“老好人”,遇到执行力问题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个别同志习惯以“创造性执行”为借口,执行政策制度时自我取舍、断章取义、变通执行,不是以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的为出发点;

有的别出心裁另搞一套,以强调单位特殊、人员特别为由,绕开制度,拒不执行。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了执行力的发挥。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的导向。查找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剖析问题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我们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干部队伍执行力的大变样。

通过分析当前队伍抓落实不好、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及原因,不难看出,抓好落实提升执行力必须打好组合拳,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一)抓落实提升执行力必须有机融合自觉力、思考力和落实力

现实生活中,完成同一项工作,有的人积极主动,有的人却消极应付;

有的人得心应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

有的人完美无缺,有的人却差强人意。为什么执行重在到位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执行力(思考力落实力)自觉力。我认为很有启发意义。自觉力是指执行的主观意愿强度;

思考力是指正确的思维能力;

落实力,是指执行到位的能力。其中,自觉力具有“乘数效应”,能将另外两种力产生加倍放大的效果。因此,提升干部队伍执行力必须将干部队伍的自觉力、思考力和落实力有机结合起来。

1、把好“总开关”,增强自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关乎思想源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作风状况和行为方式。自觉力来源于“总开关”,决定着想不想干、愿不愿执行的问题。是主动负责还是被动应付,效果肯定大不一样。把好“总开关”,增强自觉力,关键要做到一是强化忠诚理念。忠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优势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没有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无法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只能成为空想。二是强化担当精神。这是增强自觉力的关键。中国人历来就有担当精神。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长卷中,勇于担当的仁人志士史不绝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爱国诗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登高而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主动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解放、自立自强和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关键时期,xx发展也到了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有干事创业非我莫属、开拓创新舍我其谁、攻坚克难用我必胜的豪迈情怀,敢于挑重担,自觉解难题。

2、学好辩证法,增强思考力。思考力也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越强,决策就越正确,对决策的理解越准确,执行就越到位。如何提高思维能力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仕者必为学”。意思是讲,学习的人不一定要当领导,但当领导的人一定要学习。党员干部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学习唯物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全面而不是片面、联系而不是孤立、动态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通过对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使自己的思维多一点深刻、少一点肤浅,多一点全面、少一点片面,多一点远见、少一点短视。这样,想问题、做决策、干事情的系统性、预见性、全面性就强,执行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二要正确思考,谋划决策。正确的决策是抓好落实提升执行力的基础。决策正确,执行起来事半功倍;

决策不当,执行下去将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实践中,正确的决策思维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科学思维,即决策的方法要科学,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评估论证;

其二是民主思维,即决策要民主,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纳良谋,以“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凝心聚力、形成共识;

其三是法治思维,也就要把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贯穿决策的全部过程,涵盖决策的各个方面,决策的主体、程序、内容、实施及监督都要依法。只有把决策建立在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决策才能更加符合实情、更加科学有效、更加便于执行。三要准确把握,有效执行。决策作出之后,对决策的把握尤为重要。制造同一种产品,有优等品、合格品、次品和废品之分,原因就在于工人对生产工艺的把握不同。党员干部执行决策也是如此,执行之前必须准确理解决策的目标是什么,完成目标需要运用哪些方法、手段,动用哪些资源,怎样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好的效果,等等。这都是执行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实践中,党员干部必须解放思想,用创造性思维执行决策。别人干不成的事你能干成就是解放思想,遇到困难时你能突破瓶颈就是解放思想,思想不统一时你能突出重围就是解放思想。在工作中准确地把党委精神与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落实方案与实施办法,使执行更加到位、成效更加显著,发挥执行力的最大活力和最大效益。

3、造好“船”和“桥”,增强落实力。执行要到位,方法和能力很重要。拿破仑说过“任何出色的战争都是讲究方法的战争。”方法对执行就好比过河的船和桥一样重要,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过河就必须要有船和桥,那么我们讲方法就是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一要细化、量化目标任务。细化就是对达到目标的步骤、时限、方法、措施逐个罗列,把执行中可能会遇到的“变量”和“意外”等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来,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充分。量化就是把具体目标定量化,将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数个小目标,明确到每个人身上。目标越细化,执行越轻松;

任务越量化,操作越容易。二要时时处处掌握主动。习惯于等待、观望,依赖和侥幸心理严重,工作就会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要经常对照自己的岗位找差距,对照工作的标准找不足,对照上级的期望找改进,对照出现的问题找方法,这样才能改变“事事被动”,做到“处处主动”。三要不找借口、不找理由。在落实执行的过程中不要总是问为什么要我做,要多想想怎么做,怎样把它做好,不找任何借口。有了工作任务之后,不要等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才去做。越是讲条件、找理由,就会觉得事情越难办,能做好的也感觉做不好,能做成的也感觉做不成。要想办法自己做,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四要埋头苦干与抬头巧干相结合。要改变过去的用旧观念考虑问题、用老方法解决问题,只管低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的做法,多向领导学习、向先进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会借用别人的智慧,多想办法,抓住要点,善于借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少走弯路,打开局面。

(二)抓落实提升执行力必须健全完善制度,释放制度红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健全完善的制度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前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规定变成了‘稻草人’,摆在那里没有用”。对中央八项规定,他指出,“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他明确要求,要“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

“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

“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xx工作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和激励干部的执行行为,正确的决策才能得到强有力的贯彻和落实。

1、用良好的选人用人制度引导干部提升执行力。孔子论语为政中有句话,“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说,选拔正直的人,罢免那些不正直的人,人民就信服你;

选用不正直的人,罢免那些正直的人,人民就不会信服你。关于好干部的标准,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一条作了明确规定,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与2002年的条例相比,新条例增加了干部选拔以德为先原则,明确了六种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的情形,规定考察人选要过“纪检关”、“审计关”等等。这都是新时期的干部用人导向。导向就是风向标,打造一支执行力强的干部队伍,必先营造一种好的用人风气。坚持重用提拔人品正、有办法、干实事、能攻坚的干部,工作才会渐入佳境;

反之,如果“溜须拍马之辈”获得任用,“孺子牛”受到冷落,局面就会陷入困境。要把提高执行力和干部选拔使用紧密挂钩,真正把那些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选拔出来,真正让善于推动发展、执行力强的干部提拔到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上去。对缺乏责任心、执行力不强、作风不实的干部,坚决进行调整。

2、用严格的监督问责制度促进干部提升执行力。监督问责是一个反馈、总结、纠错的过程。执行要到位,责任先到位。只有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当中,才会打造出一流的执行者。通过明确执行者各自的职责分工,将执行的责任分解到每一个人。目标责任确定之后,没有监督问责也会形同虚设。要建立严格的督办机制,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工作及群众反映意见强烈环节的明查暗访,积极推行群众监督、法律监督。要加大问责力度,着力解决队伍中存在的权责不明、有责不负、失责不纠等突出问题。通过问责,既要追究工作失职失误的责任,又要追究不作为、乱作为的“无为”问题。

3、用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激励干部提升执行力。考核奖惩制度是指挥棒的问题。提高执行力只靠喊口号无济于事,必须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形成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完善对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执行与否”、“执行得怎样”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建立起科学的执行力绩效管理体系,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失职必查、渎职必究,保证政令畅通,推动工作落实。

(三)提升执行力必须营造干部队伍执行的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抓落实和执行力的养成,除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考核之外,更多的则是在干部队伍中培育执行文化,达成执行共识。

1、结果第一。执行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果。结果才是硬道理。没有结果的执行,就是徒劳无功。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曾说“我不会用言语去回应质疑,我只用具体的结果赢取信任。”古往今来,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只有两个字结果。看一个干部有没有执行力,讲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都不如结果好看。真正优秀的执行者,永远不会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类的话语为自己找借口,因为执行的到位,并不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苦劳”,而在于你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

2、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最好的时机是“马上”。业绩是做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路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所以做出了决策之后,不要等不要靠,要立即行动,行动了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不行动就百分之百失败。“今日事,今日毕”。要彻底杜绝拖延主义,很多时候,拖延还是马上做,效果有着天壤之别。

3、做好,才叫做了。“做了”与“做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一个人是不是执行力强,关键就看他是重视“做了”还是重视“做好”;

一个组织抓执行是不是抓住了关键,也看它是不是把管理的重心放到“做好”两个字上。做好必须达到三个标准按时、按质、按量。三者缺一不可。按时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绝不拖延;

按质就是要保证质量,不能偷工减料;

按量就是必须达到规定的数量,少一个都不行。

4、干一件成一件。就是办一件事就像一件事,办一件事就成一件事,要么不干、干就干好。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学会弹钢琴,分清轻重缓急。坚持工作任务项目化、责任制、路线图、时间表,构建环环相扣的落实链条,确保落实目标不走样,完成任务无折扣,一件一件抓落实。

5、方方面面圆满。圆满是对一个优秀执行者的最高要求。所谓圆满,就是不仅要做成一件事,还要把事情做得无懈可击,处处无可挑剔,方方面面叫好。要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态度,对工作追求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6、问题导向。马克思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党员干部必须把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增强执行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要经常反思、扪心自问是否还有工作需要开展是否还有问题没有督察整改只有“一日三省吾身”,才能“知不足而后进”、“防患于未然”。

(四)抓落实提升执行力必须发挥中层主要负责人的标杆作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执行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做人、做事、做官的试金石,领导带头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领导干部与一般干部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更多的机会干事,有更大、更好的舞台表现自己的才干。领导干部的标杆作用体现在一是勇于争先。要在思想上争先,目标上争先,速度上争先,标准上争先,坚持“不干则已、干则一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先人一步的思想观念,高人一筹的胆略气魄,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深入一线。要认真分析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仔细对照先进找差距,把发展的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要亲自抓安全、保稳定、促发展、谈项目,真正做到领导指挥在一线,情况掌握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取得在一线。三是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就是要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一个干部的担当、责任,最重要的是敢于承担难事、棘手的事、得罪人的事,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要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干事难免出错,在荣誉面前不争功、在失误面前不推过,是领导干部应有的觉悟和境界。不能功劳都是自己的,失误都是别人的。只要我们一心为了工作和事业,即使一时遇到一些干扰和非议,但最终会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口碑。

(五)提升执行力必须严明纪律约束

党的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增强执行力的根本保障。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自觉遵守党纪党规,坚持廉洁从政。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必须防止和克服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抓好落实提升执行力,是当前队伍建设最紧迫的任务,更是xx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项艰苦的基础工作。基础不牢,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班子队伍不行,别说发展就是稳也稳不住。抓落实提升队伍执行力,需要久久为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做到“四个服从”,进一步强化执行意识,树立抓落实理念,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为建设工作安全、生活康顺、生态优美的xx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对于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甲方: 务楼工程项目部

乙方: (电梯安装施工队)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精神。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确保施工现场生产合理安全用电,杜绝触电事故的发生,依据国家《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用电规范》即〔jgj46-20__〕和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即(jgj59-20__)规范以及北京市建委颁发的《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以及国家,北京市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公司和本项目制定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管理目标,经双方确认达成如下《施工现场安全用电协议书》。

此“协议书”只适用于 工程项目。

一、 目标

1. 触电伤亡事故为零;

2. 杜绝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

3. 达到北京市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的要求;

二、 甲方责任

1. 负责提供施工现场的临时电源连接点;

2. 制定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管理制度,和下发不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

3.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并加强检查,对检查和定期检查进行记录,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并对违规现象进行罚款;

4. 掌握施工现场的用电情况,做好各分包单位安全施工用电的协调工作;

5. 对违章用电和违章操作人员进行处理。

三、 乙方责任

1. 乙方必须配备一名专(兼)职的临时用电管理人员,和满足施工现场施工需要并结合本项目的难易程度配备合格的临电电工。

2. 乙方每日安排电工巡视检查,保证用电设备必须做好保护接零、重复接地等处于完好状态。保护零线必须为黄绿双色线,严禁使用老化及破损线和非橡套缆线。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定人、定措、定时间进行解决或整改。

3. 乙方负责对临电维护维修人员进行相关和安全技术知识的陪训和教育,并且监督临电人员防护用品的配备和持证情况;

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须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和国家北京市以及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规定执行,并确保达到北京市安全文明样板工地。

5. 乙方单位在进场时的所有临电器材必须经过甲方检查、验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使用,并提供相应的临电器材合格证。

6. 施工现场所有电气线路、配电箱、电气设备、设施,施工照明等在使用操作时必须由合格的电工来操作,严禁非电工进行操作。电工人员应在操作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和配备好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

7. 甲方的配电箱、电缆线、照明灯、开关、用电标识、运输机械、施工完成的作业面等,乙方施工时应注意成品保护,损坏由乙方负责赔偿。

8. 乙方必须本着节约用电的原则力争节约用电,用电设备停用时必须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生活区宿舍内应做到人走灯灭。

9. 乙方的维护电工必须持有效证件并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电工的人数必须满足施工的需要,且每班不得少与两名电工并做到一人监护,一人操作。

10. 施工现场的配电箱、开关箱内装置必须完好无损、装备端正、牢固可靠。

11. 搬迁或移动配电箱或用电设备时必须经电工断电处理后方可进行。对临时用电设施使用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由电工人员处理,必要时应向有关人员报告和解决。

12. 配电箱应放置平稳牢固,严禁倒放或平放,配电箱的周围应有两人同时工作的足够空间和通道,严禁在配电箱防护栏2m内堆放建筑材料及杂物,室外配电箱必须做好防雨、防咂、措施。

13. 用电设备必须由三级、开关箱供电,所有固定式的用电设备必须做到一机一箱一闸一漏,严禁一闸多用,电箱与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m。三级配电箱、开关箱,应由二级配电箱漏电接出。

14. 三级配电开关箱380v、220v必须分开,专箱专用,严禁混用。

15. 施工现场必须达到三级配电,逐级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实行分级保护,形成完整的保护系统。

16. 二级箱、三级箱、开关箱漏电开关额定值与动作整定值应逐级匹配。

17. 二级配电箱于三级配电箱的距离不得超过30m,开关箱与手持电动工具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5m。

18. 施工现场、办公区、宿舍严禁私接乱拉电源线,严禁使用电炉等电热器具,严禁违章用电和非电工操作。电气操作人员必须经常学习关于电气方面的知识、电气操作规程,把好施工现场安全用电关,确保施工的安全用电。

19. 各种电气设备、设施的金属外壳、金属支架和底座,必须采取可靠的接零保护。所使用的保护线必须为双色(黄绿色)机械设备的保护线应应引至外边,并且应压接紧固。

20. 导线上严禁搭、挂、压其他物体,不得把电源线直接绑在金属物体上或脚手架上,更不能把电源线泡在水里或拖地使用,应用绝缘s钩挂设或绝缘导线绑扎固定,高度不能低于2.4m。不能挂设的导线(电焊机一次线、其它设备导线等)必须穿绝缘管加以保护。

21. 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经过摇测经摇测合格后方能使用。摇测后的数据必须报总包安质部进行备案。,

22. 现场使用移动式碘钨灯照明,必须采用密闭式防御灯具,碘钨灯的金属外壳和金属支架应做好接零保护,金属支架杆手持部位应采取绝缘措施。电源线使用护套电缆线,碘钨灯的高度室外应不低于3m,室内不低于2.4m。

23. 施工现场内应使用ii、iii类手持工具。i类电动工具应淘汰。

24. 宿舍内、地下室、特别潮湿的场所应使用低压照明灯具,应使用36v或36v以下的照明,行灯的手柄应坚固、绝缘良好,电源线应使用橡套电源线,不得使用塑胶线。低压变压器应装设在电箱内,符合户外电器安装要求。

25. 现场供电电缆应严格执行电缆敷设规定要求。进出建筑物或沿墙水平敷设时线路必须加以保护,并应挂好标识。

26. 乙方的电气负责人必须对维护电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对本单位的用电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7. 本现场的供电方式应采用三相五线制tn-s系统。

28. 电表、二级箱及以下的配电设施由乙方自行解决。

29. 电焊机必须配备电焊机专用箱,电焊机一、二次侧应加防护罩,电焊机一次线不应大于5m,二次线长度应小于30m,二次线必须双线到位。

四、 乙方在施工期间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施工,因乙方原因导致安全事故由乙方自行解决并承担全部责任。

五、 本合同书正本一式两份,具有同等效力,由双方各持一份。

六、 本协议此协议签字之日起生效,施工完成后终止。

甲方: 乙方:

签字(盖章):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对于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我们曾在纸质的历史上凝视了无数次伟人的模样,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却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他们最为真切的烟火气。影片《古田军号》呈现的视角与以往抗战题材影片有着鲜明的差异,它以一位小号手跟随“朱毛”这对搭档的脚步进入影片,将红四军到达闽西后鲜为人知的那段峥嵘岁月,演化为其亲眼目睹的一次次为理想为信仰的辩论,再现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会议之前那充满热血负重的激荡岁月。

古田会议是党的一次建军思想的分歧和统一,其中的争论很激烈。如果观众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应该比较难于理解一次次争论背后的意义,如何去平衡两者的关系是这部影片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红色主旋律的电影有很多,枪林弹雨的战场,抑或是激愤人心的信仰,无不使我们沉浸、动容、感慨。

这部电影用舞龙来贯穿故事的始末,舞龙之人更像是在漫漫长夜中坚定举起红色火炬的人,把那些痛苦疲惫的人,迷惘停滞的人,义无反顾的人聚集在这火炬之下,共同跳出这野兽的包围,躲过黑夜的吞噬。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有人退缩,有人牺牲,但这星星之火绝不会就此熄灭。从那时一直舞到现在,永续传承。躲在毛委员背后的小小号手如今已是花甲老人,谈起那些峥嵘岁月,依旧目光如炬。那时候虽然日子苦,但心里甜。朱毛的争论,都在为着把好的制度定下来,坚持下来。所以小号手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他们为了红军而不断争吵。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毛泽东的领袖形象,正是在激烈的冲突中才显得有血有肉,观众在观影过程的感受不是疏远膜拜,而是同他一起揪心、紧张。在无数个黑夜里,毛主席也曾掩面而泣,惜这无数鲜活生命,叹这无数忠勇灵魂,古田会议上,毛委员粲然一笑,红四军的天就亮了,中国的天也亮了!

心齐方可成龙,将古田军号的很多情节置于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军队思想不统一,没有政治观念,就是一盘散沙。红四军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危机四伏,斗争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如果依然坚持队伍思想不统一,就算拉出去也会不战而溃。然而坚持苏联革命理念的刘安恭则认为当务之急是会打仗、能打仗,思想政治上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且这也被之后历次胜利直至夺取政权所证明。思想政治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队伍最根本的事情,解决不好,行动上就会有偏差,也会带来一些无谓的牺牲。这也是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因素。

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包括阶级基础在内的党的群众基础。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是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基础内容。影片中,红四军要为伤员建医院,当地群众自发把家中的门窗拆了送来当病床,当毛泽东同志看到暴风雨中无门无窗的农户,毅然把自己和战士的床板送了出去;毛泽东同志为了掌握实情,不分昼夜的研究分析,更是和裁缝店老板、造纸厂工人同吃同住,也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信任,裁缝店老板为红四军尽心定制军装,造纸厂老板临走前送了一大厚摞纸。在革命战争的艰难岁月里,党同人民群众之间双箭头的回应时至今日也令人动容不已。

《古田军号》带着突破与勇气并存的强烈基调,一改伟人的脸谱化叙事,更加专注情感的斗争:它记录争执的矛盾所在,也凝望身边的小人物,他们和伟人并行的脚步以及情感交融的日常生活,激发出人物更加真实动人的一面。回顾这段历史历程,影片丝毫不粉饰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的激烈争吵和分歧,并以小号手的视角见证这场争吵带来的巨大转折。这也体现了创作影片中的勇气,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应该时常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不断改进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朱、毛二人拍桌子大吵的背后实则为理想的探索和坚持,他们所探讨的每一个问题实际上都是我们的队伍必须搞清楚的重大问题。

争吵并不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事情,它如果建立在我完全理解你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争执到底孰胜,也许会进一步的推进这个事情的进展。两人的争吵也像是与当下观众的一次讨论与激辩,使得观众更加投入的去进行思考和分辨,所以,他们最终坐在一条板凳上,不仅是情感上的和解,更是风雨同舟,共同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古田见证了人民军队建立之初从一无所有到获得人民的认可再到如今的强大,见证了队伍思想的发展、成熟,见证了政治建军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格局不断变幻,人民军队被赋予了更加高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卓越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军队凝神铸魂的基础。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应该牢记这段历史,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前进。

观看完这部影片并不是结束,我们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不忘初心,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对于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甲方有限公司乙方: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进一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杜绝一切安全事故发生,为明确双方责任,经甲、乙双方协定,特签订本协议书:_________________重庆恒滨长庆陇东佳园四标段项目部

一、安全目标:_________________杜绝一切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电梯安装工作顺利完成。

二、甲方责任:_________________

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

2.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及公司各项安全法规、规程、标准、条例等,督促乙方实施落实。

3.加强安全管理,督促乙方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4.不违章指挥,不强令冒险作业。

5.乙方违章作业,甲方发现后有权令其停工整顿。

6.乙方向甲方提出安全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甲方认真接受,并尽快采取措施。

三、乙方责任:_________________

1.严格遵守国家、地方及公司各项安全法规、规程、标准、条例,严格遵守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不野蛮施工,遵守“安全生产六大纪

律”、“十项安全技术措施”。

2.严格遵守本公司、项目部制定的各项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规章制度。

3.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向甲方提供现场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及全体员工的岗位证书、操作证、身份证等复印件。

4.电梯施工安全合同乙方职工的人身安全、施工设备安全、生活设施安全、机电设备安全、施工用电安全、施工防火安全及施工环境安全由乙方负全部责任。

5.电梯井道移交乙方后,井道的安全管理由乙方负全部责任,乙方必须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对井道防护,作业环境进行全面跟踪巡查。

6.因乙方原因引起的伤亡事故,不论事故危及者是乙方人员还是其他人员,由乙方负全部责任。

7.因乙方原因造成甲方施工人员或其他人员伤亡事故,由乙方负责全部责任。

8.服从和接受甲方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并及时向甲方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协议书有效期:_________________自本协议书签订之日起生效,至本专项工程完工退场后失效。

五、本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方各执一份。

甲方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乙方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________年月日

对于工人队伍整顿心得体会及收获九

今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琢磨党员队伍如何加强,党员如何发挥作用,最后我们如何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这一支队伍的重要性。讲三个问题:第一党员队伍如何重要;第二党员如何发挥作用;第三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作用。从三个问题这种关系来说,第一讲重要性,第二怎么发挥作用,第三如何让作用发挥好。

一、党员队伍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多少年以来我们抓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很重要,当时党员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很也复杂,我们今天把重要性和迫切性给大家介绍一下整体概况。

20xx年中组部向我们全国汇报的材料,党员大约是什么状况呢?到20xx年底全国的党员是7593万,这些党员分布在3710万个基层组织里面。党员的结构是什么样呢?就是说我们这些党员的文化、年龄、素质、其他结构到底是什么状况?统计资料显示,大专以上占到34%,女党员占到21%,为什么说我们大专相对显得低一点呢?这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所以我们的党员大部分是工人、农牧渔民,以他们为主。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人党员是733万,农牧渔民是2361万,加起来三千多万人的党员队伍,工、农、渔、牧民占到党员总数的42%。

机关党员工作会议以后我们看到,党员在机关里面有620万,其中各级机关里面的党员占到80%,县处级干部党员9%是共产党员,一句话接下来就是说党员队伍很重要,而且机关里面的党员占到了绝大多数,共产党不能犯错误。

从20xx年左右或者20xx年以前一段时间,我们就开始抓党员组织工作的覆盖面,长期以来抓非工党籍党员是358万,党的组织是38万,虽然我们在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覆盖了,但是党员的覆盖面还是不到位,非规模以下企业该怎么覆盖依然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整体分布情况,从党员的年龄结构来说,60岁以上的党员占到了24.65%,35岁以下占到了23.5%,这就是我们党员的一个年龄结构来说,继续要发展年轻的党员入党。

(一)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这是我们先给同志们做一个铺垫,我们党员队伍建设总体状况是一个什么状况,我们开始具体阐述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我理解是从三个角度解释。

1. 党员是政党有效执政的重要基础

怎么理解有效执政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们说一句话,讲执政规律,讲西方党建设的共同规律,讲执政基础,讲合法性,是什么意思?一个政党只有更多的老百姓相信你、跟从你、拥护你,这个政党才有更强的合法性,而拥护的程度决定你执政的直接长短或者执政能力的大小。群众对政党的认可和跟从是政党合法性的基础,这里面党员队伍,党员带领群众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恰好是政党合法性的党员基础,再往下扩展叫群众基础。

党员起到一种什么作用,既作为党内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好地发挥党的各个方面的作用,同时吸引群众,让群众认可,让群众拥护,我们党员起到了一个中介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