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景点观光心得体会英语范文 参观景点的英文作文(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0 12:02:49 页码:13
景点观光心得体会英语范文 参观景点的英文作文(4篇)
2022-12-30 12:02:49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景点观光心得体会英语范文一

看完了弹筝峡前峡的景观,我们走过泾水河的独木小桥,沿南山的一条曲径小道,就要进入茂密的森林。“曲径通幽”,这条穿林而过的幽径足有10里路长,弯弯曲曲,上上下下,虽然没有城市柏油路平坦,没有混凝土台阶省力,但是,走在松软的腐质物小道,真有一种回归自然、亲近土地的感觉。弹筝峡是你健康旅游、毅力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亲近自然旅游的理想景区。沿途我们可以看到龙女峰、悬空百米瀑布、骆驼石、鸡头山、人祖石、古溜套、望驾台、龙嘴峰等好多有文化意义的景点。

大家都读过施耐庵的《西游记》,在《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人曹官魏征梦斩处》一回里,讲了老龙潭龙王与“知凶定吉,断死言生”的神课先生袁守诚打赌,私改玉皇大帝的雨敕,把三天三夜的清风细雨,变成三天夜三的恶风暴雨,六盘山地区由大旱三年,眨眼变成_大海,泾河的石头都吹进了长安城里,灾难殃及生灵百姓。因为老龙王触犯天条,罪恶滔滔,玉皇大帝叫李世民的宰相魏征在斩龙台斩首了老龙王。血淋淋的老龙头就落在了泾水岸,前面有一个叫“龙头嘴”的地方,传说就是泾河老龙的头变的。

因为,三天三夜的暴风雨是老龙的三女儿授命布降的,父王被玉皇大帝捉拿去问罪,她知道父王必有杀身之祸,就站在前面的一处平台上,天天盼望龙父的龙驾从泾河水道归来,望啊望,望了三天三夜,结果望来了龙父白花花的龙头和血淋淋的死身子,她心里十分愧疚和悲伤,就在“望驾台”哭了七七四十九天,眼泪像水一样淌个不停,从百米高的山顶流下来,变成了瀑布。龙女最后哭死了,身子变成了山峰,人们就叫它“龙女峰”。龙女平时十分喜欢骆驼,父亲生前请人雕琢的玉骆驼,她经常抱在怀里,龙女死后变成了山峰,玉骆驼也一直守在她的身边。已经有一千多年时间了。

站在望驾台远眺,但见左右泾水滚滚,奇峰异石,怪崖古穴,天光云彩,山色树影,壮观美景尽收眼中。恍然间就像到了桂林山水之间的错觉。

当你沿着软绵绵的小路,龙女眼泪变成的瀑布从百米高的山巅飞流而下,如白练垂挂,似银河倾泻,更像广袤的蓝天上偶然跌落的一片云彩,给弹筝峡幽谷挂上了一幅彩帘。明媚的阳光照在迷蒙瑰丽的水雾上,幻化出一道绚丽无比的彩虹,蔚为壮观。你站在百米瀑布下,临空俯瞰,听着龙女悲壮的故事,大有超凡脱俗之感。

在这茂密的森林里,有许多浅浅的沟道,这就是“古溜套”。“古溜套”是古人用来运输木头、烧柴的溜套,从山顶一直通到河岸。据有关史料记载,六盘山林区从春秋战国到明清,至民国时期,采伐的林木都从溜套溜到泾水或泾水支流的河岸,然后扎成木排从泾河水道运出去。汉武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的木料,大都是采伐六盘山区的林木,从泾水运到长安去的。宋张仲彦是固原张易堡人,初仕宋为泾原路副将,知德顺军。《金史·张仲彦传》里就有记载:“正隆时,金于汴京营造新宫,仲彦采运关中材木……,开六盘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到了元代,蒙古人在六盘山建造辟暑宫,大量的木料也都采伐于六盘山林区之中。

到了清末民初,山林里大树基本上采伐光了,林区周边居住的山民上山将山林里的树枝、灌木砍回家当柴火烧。他们把砍好的树枝、灌木后扎成捆,也从古溜套溜下去背回家中。

古溜套是六盘山区山民运输砍伐树木、柴火的古老生产方式,一直保留了几千年。古溜套是古代山民劳动的智慧,是山民们用一滴一滴汗水冲刷出来的,它是六盘山区一种古老的民俗事像,从保存完整的古溜套我们看到了几千年来山民们劳动的艰辛与智慧。

各位游客朋友,通过松软漫长的幽林小道,现在,我们来到了鸡头山下的龙头嘴。我们就要从龙鼻梁下山,淌过泾水,去弹筝峡北岸的景点去看神奇的三乳峰,听龟山、听筝台、蛤蟆石的故事,寻访鸡头古道。

秦始皇为了征服陇右的戎族,统一中国,开辟了鸡头道,建造回中宫。传说他在此登临鸡头山,聆听泾水筝声。《史记》、《资治通鉴》等许多史书和地方志都记载“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的史实。

鸡头山鸡头高耸,如雄鸡报晓之状。鸡头山松青柏翠,如雄鸡美丽的羽毛。北面绝壁下有一条羊肠小道,绵延百里,这就是古“鸡头道”。各代都在这里设关建卡,古有“鸡头览胜亭”。

我们从龙头嘴走下去,淌水而过,再沿着北岸蜿蜒的小路逶迤而下,循着轰鸣的水声,遥遥望去,水和天连在了一起,水声狂澜怒吼,惊心动魄,令人却步不前。再往下,就是漂流探险区了。

最新景点观光心得体会英语范文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炎帝神农故里旅游区参观游览。炎帝神农故里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厉山镇,距随州市西北约18千米;316国道、汉丹铁路穿境而过,是去三国古隆中、武当山道教圣地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适中。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总占地面积约171.3万平方米,投资约4.4亿元,主要包括“寻根谒祖朝圣区”“圣迹观光体验区”“农耕文化展览区”和“自然生态景观区”。20_年起,以炎黄子孙寻根谒祖为核心,以体验炎帝神农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贸易文化、原始艺术文化为根本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活动在此举行,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胜地。风景区现拥有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神农碑、神农尝百草塑像、神农泉、神农洞、神农庙、功德殿、万法寺、龙凤日月旗杆、烈山湖等2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炎帝神农故里现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湖北省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所处位置为景区人口。我们眼前的文化雕塑壁是为展现人类在蒙昧时代的混沌的文化墙,在石板上雕刻几何抽象图案的浮雕。大家看照壁正面“炎帝神农故里”是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

各位请看,这是九拱桥,全长117米,横跨烈山湖,将景区入口和神农大殿相衔接。以九为模数进行设计,桥身由九个券洞组成,桥上栏杆间跨度和引桥长度也采用九的倍数。跨国九拱桥,穿过华夏始祖门,经过圣火台,我们来到谒祖广场。谒祖广场长117米,宽117米,为正方形。面积13689平方米,9的倍数。采用福建产上等花岗岩铺装,可同时容纳2万人参加拜祖活动。旭日园、弯月湖分别位于谒祖广场的东西两侧,共同构建了一个“天圆地方、日月同辉”的景观。

各位请看,这是八大功绩柱,采用产自福建的编号606优质花岗岩雕刻而成,高9.9米,直径1.27米,九九之数,示意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八大功绩柱以图腾柱的形式分布组成一组雕塑,用写实的手法,生动的画面,通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充分体现炎帝在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在此设立八大功绩柱雕塑,意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对重拾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必将激励我们承先启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炎帝神农大殿,坐北朝南,占地6600平方米,髙台圆柱直檐,秦汉风格,古朴庄重。它位于烈山腹地,向前延伸至对面的九龙山,形成一条中轴线。大殿采用庑殿顶,三重檐,高台基的建筑形制,是对早期楚汉高台建筑大尺度的空间技术方法和早期大空间的建筑空间组合的运用和提炼。神农大殿建筑平面柱网采用面阔九间,以反映历史上荆楚以九为尊地方文化内涵,同时也隐喻炎帝神农故里九龙山的含意。在平面布局上由内外两圈石柱围合而成,外圏柱36根,象征36天罡,在人口处四棵方形石墩柱上分别雕有炎帝神农画像及图腾,一方面隐喻着四个季节及炎帝恩泽华夏大地,另一方面是对楚汉建筑特有建筑形式的抽象再现。大殿内墙裙将布置展现神农功绩的石材浮雕,大殿顶部为长方形,刻有祥云浮雕。神农塑像高4.4米,神农凝视前方,双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严。

各位请看,这是万法寺位于烈山的耕耘山山巅,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随州古代名刹、佛教圣地之一,有“百川汇海,万法朝宗”之誉。

各位请看,这是功德殿古建筑群,是由清华大学徐伯安教授主持专家组设计的一组秦汉风格建筑群,高大雄伟,外观威严、庄重。整体占地面积10320平方米,建设面积2466平方米,由日月门、天门、碑苑和功德殿组成,它是景区重要景点之一。用于集中展示炎帝神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神农井位于功德殿中心广场,为烈山九井之一。

各位请看,这是神农碑,是明代万年间随州知州阳存愚所立,高2米,宽1米,重数吨,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神农洞相传为炎帝神农诞生之地。

各位请看,这是神农泉位于炎帝神农大殿西南侧。传说炎帝神农诞生时,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连,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此而来。随着时间流逝,九井现存一井,即为神农泉的所在。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神农纪念馆。神农纪念馆由门厅、神农生平展厅、祭祀活动展厅、五姓宗亲会馆、书法展厅、神农坐像联合组成。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

最新景点观光心得体会英语范文三

宝鸡天台山为1994年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宝鸡市南部,秦岭山脉北麓。主景区距宝鸡市中心不足10公里,面积约133平方公里。景区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主峰天柱峰海拔2198米,属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娄莽的城郊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宝鸡天台山,自然景色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景区内群峰竞秀,植被繁茂,水清林幽,气候宜人。据历史文献记载,“炎帝成于姜水”。宝鸡是炎帝故里,天台山相传是炎帝采尝百草而中毒遇难安葬之处。

天台山浓缩秦岭山脉风光于二处,具有峻峰、幽谷、翠绿、碧水四大风景特色。峻峰:天台山重峦叠障,峭壁对峙,群山万壑之间,云雾迷漫,气象万千。风景区内的天台莲花峰、天柱峰、人头峰、神农峰、鸡峰山、大散岭等山峰均为花岗岩峰林地貌,群峰争雄,凌空险峻。幽谷:天台山沟塑众多,崖峻谷深,林木蔽日,使人置身于“偶闻松涛声,却是万籁静”的境界。不少深谷至今人迹罕至,奥秘莫测。翠绿:天台山林海茫茫,群峰巨石隐于苍松翠柏之中,组成一幅幅色彩斑谰的自然画面。碧水:天台山水量丰富,河、湖(水库)、溪、瀑、潭、泉俱全,山环水绕,纵横交错。其水质洁净,清幽娴静。

天台山历史悠久,炎帝遗迹甚多。故世有“天台天下古,天台古天下”之美誉。天台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为表里,相互辉映,不仅在时空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相互渗透组合,而且还处处表现出历史遗迹、宗教建筑等与周围环境的交融和衬托。天台山以道教文化著称于世,为道家“祖庭”、“玄都”之地。天台山神秘幽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历代著名道教人物隐居养性、修炼传道,千余年来香火不断,祖神盛行,形成了颇具地方色彩的道教文化。天台山自古以来为“圣人践地”,历代在此举行祭祀炎帝活动,节日庙会亦频繁举办,因此,庙会中社火、戏曲、祭祖活动与各种富有地方风情特色的民俗活动,不仅具有古老淳朴之色彩,与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增添了天台山人文景观的神秘性和多彩性。据实际勘察,天台山有宗教活动遗迹30处,民俗文化6处,奇石13处,碑碣8处,古遗址4处,炎帝活动遗迹10处,古道2处,祠庙5处,摩崖石刻5处。

天台山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游人置身其中,不仅能领略到旖旎绚丽的风光奇景,探讨大自然的神奇奥秘,赏心悦目,陶冶性情,而且还能从中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奇闻逸事、神话传说,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因而,今天宝鸡天台山已成为人们游览、休闲、度假、科研的极佳境地。清人张式仲在其一首题名为《夏日登天台山》中写道:“游客登南岭,孤峰峙茂林。飒然风人户,长啸人开襟。酷夏可忘暑,高楼堪息心。”

天台山按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自特点的不同,分为6大景区,即“黄丹寺景区”、“茵香河景区”、“西岔河景区”、“神农谷(东南沟)景区”、“鸡峰山景区”、“天台山主峰景区”。因时间关系,我们今天主要参观天台山主峰景区。

天台山主峰风景名胜区分为4个景区:蒙峪沟景区,以蒙峪炎帝出生地为中心,辅以神农泉、姜炎圣母庙和茹家庄古遗址等,展现久远的古代文明;烧香台景区,以烧香台为中心,包括伯阳山、猴娃石、玄关和十二湾等景点;杨家滩景区,以杨家滩缓坡谷地为中心,包括白马关,千尺崖、跃马涧、东西湖及荞麦山;莲花顶景区,包括天台山的庙区、老君顶、莲花顶、系马桩、人头峰等景点。

天台山主峰景区位于鸡峰山景区西南部,主峰莲花峰海拔2198米,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海拔最高景区,亦是集古、奇、雄、秀、险、幽为一体的景区。各位朋友,请大家看!这处景观叫烧香台。烧香台海拔1000多米,是天台山名胜风景区第一道山峰,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是从宝鸡市区进天台山两条道路的交会处。传说这里曾是黄帝求援于炎帝的地方。相传蚩尤为九黎之首,炎帝之裔,他对黄帝统一天下不服,又想替祖父炎帝报“阪泉之战”被黄帝战败之仇,于是,打着炎帝的旗号,率领81个兄弟(氏族),揭竿而起,兵发涿鹿。黄帝九战九败,便向炎帝求援。炎帝、黄帝为“同胞兄弟”,曾共同管理过华夏族团。炎帝因年老体弱而离开中原,回到天台山安度晚年。黄帝从涿鹿来到蒙峪沟,进了南天门,单上第一道山峰,点燃信香,虏诚祈祷。此时炎帝正与九天玄女在天台山采药,闻得信香,占卜知道黄帝来此之意,便告诉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敬重炎帝之仁厚,便下山向黄帝面授军机。黄帝学得九天玄女的战法,又焚香3日,以谢炎帝不计前嫌之恩德。回到涿鹿后打败了蚩尤。后人为纪念炎帝、黄帝这两位中华始祖,将这座山称“烧香台”。建宫造亭,朝拜祭奠。从至今遗留的古建筑群遗址和史料记载看,这一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余米的平地,原建有大雄宝殿等庙宇,洞内供香台,上置一铁铸香炉,为清代道光年间所铸,这里迄今香火不断。

大家看这两块巨石像不像金剑劈石的姿态。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剑劈石”,也有人叫它“试剑石”。但见两块巨百对峙而立,如刀劈一般;两石中间,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传说当年九天玄女在烧香台教会了黄帝用兵布阵之法,又授予他一把长剑。黄帝举剑朝一块巨石劈去,只听一声巨响,火花四溅,这块巨石便被劈成两半。数千年来,巨石岿然耸立,风雨不动。现成为游人抚摸攀援的一大景观。在此周围,还有玄女洞、玄女梳妆台等景观,它们都流传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伯阳山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叫伯阳山。伯阳山是天台山风景区的第二大景观,亦为第一大险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它是以老子(李耳)之字“伯阳”而命名。传说当年老子在华山潜心修炼,混元老祖感其心诚,便为他指点迷津。混元老祖说:华山虽好,但在此修炼者多,极不清静,你可到宝鸡天台山去修行,那儿山高景深,很是幽静。老子听了师傅的话,便打点行装,骑着青牛,西奔而来。到了宝鸡天台山后,为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便选定了此山居住。因有玄关挡道,老子便催动青牛,以角拱石,穿石为洞。洞高2.5米,宽2米,山风穿洞而过。从此,留下“风透玄关”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骑牛过玄关”的动人故事。在伯阳山,还传说伏羲氏、鸿钧老祖、孙膑、葛洪等在此留居过。现在这里有一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内供老子坐像一尊。在此山道,还有支锅石、老鹰石、回心石、八卦石等景点,它们都流传有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白马关

这个地方叫白马关。白马洞居白马关半山腰危崖之上。洞楣刻有“白马关”三个字。内有天然石供台,上塑白马泥像,马背坐一白马将军。马浑身洁白如玉,盘蹄而卧,膘肥体健,活灵活现。白马将军披挂白色皑甲,手持利器,环目圆睁,威风凛凛。传说,当年炎帝神农氏,一天上天台山采药,突遇狂风暴雨,困在山中,眼看就要被洪水吞噬,这时,天空一声炸响,黑云裂开一道缝隙,一匹白马,沿着电光飞驰而来,驮上炎帝跑到一个遮风挡雨的山洞里。后来,这匹白马天天驮着炎带上山采药,为民治病。后人为了纪念这匹白马的功德,遂将这洞建为“白马祠”。在白马关周围,还有杨家滩、磊石山等景点。

莲花顶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天台山的主峰莲花顶。这里有一块大50余亩的平坦开阔地,建有山门,宽7米,高5米,气势雄伟,古色古香。门额书“天台山”,两边有对联,右书:“天台莲花震万方”,左书:“声威气势雄千里”。门前有5级石台阶;两尊石狮蹲卧两旁。此门为现在重建。据志书记载,这里原建有上殿5间,东侧有3间姑皇爷庙,中间是八角亭子,北面为7间王爷楼,两边有钟楼、鼓楼,中为过道,北面台阶下方建有3间佛爷庙。从现在所遗留的许多柱石看,这里当年庙宇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这个地方就是炎帝的寝殿区,由3座大殿、骨台、圣母梳妆台组成。现存殿基遗址,有基石5个,从场地能看出当年的规模。现在,除炎帝停尸台保持原样外,三寝宫为今人重修。中间这座大殿就是炎帝寝殿,塑有炎帝手握草药之像,左为玉皇殿,右为三圣母、九圣母合殿,西边还有黄老真人庙。炎帝神农停尸台基面对三寝宫正中,为汉白玉石板,长2.5米,宽1.4米。以此推测炎帝是个身材魁梧的人。传说,炎帝为“医药之神”。他曾尝遍百草,研制草药,造福人类,先后发明“三黄汤”(黄蓖、黄连、大黄)、马鞭草、柴胡、茶等中草药,还将自己发明百种草药的药味、药性,整理为《神农本草》一书。当他140岁高龄时,仍不顾年迈体弱,登上天台山挖草尝药,因误尝“火焰子”,而仙逝于天台山老君顶下。他的妻子、儿子、族民们为了悼念他,便在天台山设祠以祭长达10日。后来,世人为了纪念这位“华宗汉祖”,曾在此建造了炎帝寝宫,修筑了神农骨床,几千年来,祭祀不断。三寝宫四周山环水绕,草碧树绿,风景极为优美,既是寻根祭祖之圣地,又是赏花玩水之佳境。燕麦岭

现在,我们来到了燕麦岭。燕麦岭位于天台山东北方,距其半里路处。传说,炎帝教民稼耕,种的第一季粮食是养麦,第二季是麦子。当时,麦子没有名字,大家起名为“炎麦”,这种麦子随部落的迁徒、扩大,传遍黄河中上游,甘肃人称其为“燕麦”。因这座岭遍种此麦,亦叫“燕麦岭”。此岭的半山腰有一石洞。相传,此洞为古代军事家孙膑死后,化作神仙来天台山修身养性、面壁坐禅之处。距孙膑坐洞20米处,有一平台,约有10平方米,可容二三十人,名日:观景台。站在台上,若是晴天,可看到瑰丽壮观的日出。

莲花峰

朋友们,莲花主峰就在我们眼前了。站在莲花峰(莲花:石)上向东眺望,只见人头峰、天柱峰并排耸立,高插入云,气势雄伟。每当日出日落之时,这里霞光辉映,雾海翻腾,百莲浮游,巍然壮观,人们称誉此峰此景为 “三昧(妹)生奇花”。相传中国国名“中华”即由此而来。传说炎帝神农成帝之前,在天台山练出了一身好武艺。一次,他约请天下部落首领,汇聚天台山比武论艺,还邀请了天帝仲裁。由于炎帝神农武艺超群,天帝感到欣慰,想提携炎帝作为人间帝王,便有意发下一道口渝:谁能一夜建造一座登天梯,能使茫茫大海之中长出石莲,我便封谁为人间帝王,统管天下大事。炎帝神农果然在一夜之间造成了三座排空的天柱峰,怀中抱着一座石莲,天帝一看,万分惊喜,当即封炎帝神农为“赤帝”,分管南方天门, 南方属火,便称 “炎帝”。炎帝神农为了驱瘟除病,造福人类,亲尝百草,研制百药,终于制服了瘟疫,而他自已却因吃了毒草“火焰子”,不幸死于莲花峰下。炎黄子孙为了纪念祖先炎帝的丰功伟绩,便以 “三昧生奇花”为缘由,把天台山莲花峰称为“中华”(古代 “华”与“花”通用),把中国叫作 “中华”。

太阳市遗址

这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它叫太阳市遗址。它是天台山最远的一处景点。传说,炎帝做了姜炎族首领后,由于他能教民稼耕,为民治病,治理洪水,发展生产,姜炎族很快繁衍壮大起来,丰衣足食,有了剩余的物品。但有人有粮却无陶器盛装,有人会造弓箭,却无耕牛,烧陶者需要兽皮,打鱼者渴求粮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物物交换。但没有专门市场和统一的时间,交换很不方便。于是,炎帝经实际调查,便发明了“日中为市”,即日头正午,大家都来此地交换。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族民,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日中为市”的发明,表明原始市场已开始萌芽。至今在农村集镇还保存有“日中为市”的传统。

最新景点观光心得体会英语范文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湘潭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湘潭韶山旅游区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故乡。

湘潭韶山旅游区主要景点有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方山洞”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观。20_年,湘潭韶山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1967年底建成的韶山铁路,为韶山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1968—1980年,兴建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火车站、韶山宾馆、饭店等大量服务设施,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从清溪镇到韶山冲一线的旅游接待基本格局此时已初步形成。-

1986年8月,国家规定韶山既是革命纪念地,又是风景旅游区。

20_年12月,毛泽东同志故居景区成功升级国家4a级,市委市政府以此为新的起点,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大韶山、大旅游、大景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_年5月,韶山以“红色圣地、文明景区”为主题,进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_年8月湖南省将韶山列入全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从20_年至20_年连续扶持三年。

韶峰

韶峰又名仙顶峰,为南岳七十七峰之一,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南部海拔519米,是景区第一高峰。"韶峰耸翠"系韶山八景之一。

云门寺

云门寺又名石碑寺,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乡市区东北隅。始建于宋皇二年(1050)。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建后面积是1.2万平方米,内有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建筑。

关圣殿

关圣殿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潭市平政路。大殿重檐歇山顶,建筑在花岗石台基上,高16米、长24米、宽14米,气势雄伟,结构复杂,雕饰繁多。

滴水洞

滴水洞是主席别墅,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韶山冲西边的角落里,与主席故居相距3公里。滴水洞天,是韶山风景中一个著名的景点群,别墅始建于1960年,房屋建筑形式与北京中南海房屋的结构相近似。

雨湖公园

雨湖公园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潭市中心。因地势低洼,积水成

湖而得名。占地约21公顷,其中水面12公顷,分上、中、下三湖。湖中修筑有风格各异的七星、八仙两座桥,桥拱宽大,游船畅通。

彭德怀故居

彭德怀故居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彭家围子,

占地200平方米。故居现存建筑是彭德怀在湘军任团长时出资修建的,始建于1920_年。1998年在故居北面建成开放彭德怀纪念馆。[9-

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潭县白石铺乡星斗塘村,

占地150平方米。为一普通农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故居陈列有齐白石老人一生的生平事迹的照片和诗画书墨真迹供游人欣赏。

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故居名上屋场,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中韶山冲中,距长沙

市104公里,毛泽东故居占地566.39平方米,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房屋系泥砖青瓦,土木结构,坐南朝北,背山面水,是南方常见的"一担柴"式普通农家住房。1950年以后经多次修葺恢复原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党中央批准,将"旧居"改为"故居"。

诗词碑林

毛泽东诗词碑林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韶峰山腰,是为纪念毛泽东

诞辰一百周年而建的新纪念游览点。碑林占地2万平方米。碑林的碑体分别采用大小不一的大理石、汉白玉石和花岗岩。

毛泽东纪念馆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毛氏宗祠,原称毛泽东

同志旧居陈列馆,建于1964年,建筑面积8830.08平方米,1982年改为现名。

岱子山

岱子山新时器时代遗址位于湘潭韶山旅游区的湘乡县境内,为长江中

游龙山文化遗址,共有80多座墓葬,墓内有石铲、石凿、石锛和陶鬲、杯、壶、罐、盆、碗等陶质生活用具,为研究早期长江中游文化提供了大量实物和资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