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11:02 页码:10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通用12篇)
2023-11-19 05:11:02    小编:ZTFB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撰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思路,但要注意保持独立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每篇心得体会都来源于真实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运用,相信能够写出一篇精彩而有触动力的心得体会。记得要注重思考和总结,用文字传递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祝大家写作愉快!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一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始终是家长和教师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能够在社会规范中自主地认知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经过多次观察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幼儿行为培养的重要性,也积累了相应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价值观。

幼儿时期是建立价值观意识的重要阶段,家长和教师在平常的接触中要注意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教育。例如,我常常在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错的,理由是什么,让孩子明白这些规矩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好处,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价值观。

第三段:建立积极正面的行为奖励机制。

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他们予以奖励和赞扬,这样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我肯定和自信心。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会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的奖励方式,例如发放小奖品、口头表扬等。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明白良好的行为可以获得奖励,从而在以后的行为中更加积极向上。

第四段:合理界定“罚款”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当孩子违反规章制度时,正确的惩罚方式能够刺激孩子理解做错事的后果。有时候,我会采用罚款的方式来进行惩罚。虽然罚款可以维护校园的秩序和安全,但是若惩罚过于严厉,反而会适得其反,如让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会在心里留下怨恨。因此,在采用惩罚方式时,我们需要合理界定罚款的范围,以尽量避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

第五段:引导孩子自主控制行为。

在保持与孩子良好的关系的同时,引导孩子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后续教育的核心。如我在教学中常常倡导“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认识到不合理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从而养成主动负责、自主控制行为的良好习惯。

总结:

孩子的行为培养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责任,也需要有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在平常的生活教育中,通过教育和引导共同塑造良好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用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肯定和责任感,引导孩子自主控制行为,这是有效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行为教育一直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在过去的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分享给其他教师和家长,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孩子的行为发展。

行为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行为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相反,糟糕的行为教育则可能导致幼儿行为不当,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第二段: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只有了解幼儿行为的原因和表现,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行为教育措施。例如,一些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或叛逆行为,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教师需要通过交流和沟通,帮助这些幼儿克服问题。

积极的行为教育是有效引导幼儿行为的关键。这包括表扬和鼓励积极行为,鼓励幼儿通过合作和沟通解决问题,以及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另外,教师也需要通过践行自己的言行一致、尊重和有耐心的态度来树立良好的示范。

第四段:适应幼儿的行为发展阶段。

随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的行为表现也会随之变化。因此,行为教育需要针对幼儿具体的行为发展阶段进行调整。例如,对于3-4岁的幼儿,教师需要关注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而对于5-6岁的幼儿,则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责任心等方面。

第五段:家校合作很重要。

最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是行为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家长和教师需要保持沟通和联系,并分享幼儿的行为表现和进展。此外,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幼儿的行为教育,例如通过与幼儿进行家庭规则的制定和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等。

总之,幼儿行为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重视行为教育,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希望能够通过实践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教育水平,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三

谦让是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会谦让,一直是我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只有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才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并内化这一美德。

第二段:了解谦让的含义。

在教授幼儿们谦让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孩子们对谦让的含义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通过讲故事、观察身边的事物、观摩别人的行为等方式,我引导孩子们自己体会谦让的意义。例如,我会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关于动物之间相互谦让的故事,让他们理解谦让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是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段:实施谦让的行动。

仅仅是理解谦让的含义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引导幼儿们将其付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鼓励孩子们多与他人协作、分享玩具等,并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的积极行为。同时,我会不断提醒他们关注别人的需要,并帮助他们学会妥协和忍让。通过这样的练习,他们逐渐养成了为他人着想、包容他人的良好品质。

第四段:调动情感的力量。

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我帮助幼儿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体验到谦让的重要性和愉悦感。例如,我会组织一些小游戏,设置一些规则,让孩子们感受到只有互相尊重和合作才能达到共同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观察并及时回馈幼儿,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并分享他们的喜悦和成就。这样,幼儿们会更加懂得谦让的力量,理解到通过谦让可以获得更多的友谊和快乐。

第五段:营造谦让的环境。

最后,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谦让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中,我注重燃起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愿意主动地为他人让步。为此,我为幼儿们创造了和谐友善的交流氛围,激发他们关注他人的需求,接受并欣赏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同时,我也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与幼儿共同分享家庭中谦让的点滴,以推动谦让观念的扩展和强化。

总结:谦让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根基之一,而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对于幼儿的谦让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幼儿理解谦让的含义,实施具体的行动,调动情感的力量以及营造谦让的环境,我们可以培养幼儿们的谦让意识和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具备尊重、关心和包容他人的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幼儿行为管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幼儿教师,我和同事们经历了许多挑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在幼儿行为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对行为管理至关重要。幼儿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日常行为的互动密不可分。因此,对幼儿的认知特点进行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幼儿的行为。例如,我发现小朋友在3-5岁之间极其好奇,会频繁提出各种问题。为了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我设置了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另外,我还注意到幼儿在情绪上较为脆弱,对于他们的行为管理,我们需要注重情绪的引导和情绪管理的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

其次,建立良好的规则和信任关系是有效的幼儿行为管理的基石。在我的班级中,我和小朋友制定了一些简单而明确的规则,例如提倡友善相处、共同分享等。通过这些规则,小朋友能够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同时,我也注重和小朋友建立起信任关系。我尽量理解每个小朋友的需求和困难,并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和互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当小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更容易与我交流并接受我的引导。

第三,积极的激励和奖励对幼儿的行为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个小朋友都希望得到认可和赞扬,同时也会受到积极的激励而提高行为表现。在我的班级中,我经常鼓励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优点和成果,并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赞美。例如,当他们完成一个任务时,我会给予他们精美的小奖励,这不仅是一种肯定,也是对他们积极行为的鼓励。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小朋友的表现更加积极向上。

第四,及时的纠正和引导是幼儿行为管理的关键之一。在幼儿园中,小朋友的行为表现时而好时而坏。当遇到不良行为时,我们不能无视,而是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我通常会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与小朋友沟通,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为何不被接受,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改正。同时,我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建议和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我还会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为幼儿的行为管理制定适合的计划。

最后,我发现幼儿行为管理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幼儿的行为管理涉及到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整体发展。因此,有效的行为管理需要我们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我通常会与家长分享他们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进步,并请家长在家庭中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巩固。在一次家长会议上,我专门介绍了幼儿行为管理的重要性,并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共同为幼儿的行为管理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策略。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行为表现,也增进了师生和家长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总之,幼儿行为管理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并注重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实践中,我不断摸索总结,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通过与小朋友的良好沟通、明确的规则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我相信在幼儿行为管理上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五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行为问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幼儿的行为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如何正确地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长时间观察和实践,我对幼儿行为问题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愿与大家分享,并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处理幼儿行为问题上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幼儿行为问题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幼儿期是人类生命的重要阶段,孩子们在这个阶段需要逐渐建立起正确的行为模式和规矩,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果幼儿的行为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就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行为问题不仅仅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孩子养育者的一种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付出。在处理幼儿行为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行为规律,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幼儿行为问题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加以注意。首先,幼儿行为问题通常是建立在幼儿缺乏自我控制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的。因为幼儿尚未完全发展出自我控制和表达的能力,他们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一种发泄和反映。其次,幼儿行为问题是多样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因人而异。一些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失控、暴力倾向,而另一些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内向、退缩。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问题,我们都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予以处理。最后,幼儿行为问题是可以纠正的。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灵活和可塑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段:处理幼儿行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300字)。

在处理幼儿行为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方法和技巧。首先,我们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通过与幼儿积极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揣摩出幼儿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处理问题。其次,我们要在行为问题出现的同时,及时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告诉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规矩。再次,我们要采取积极的行为引导和示范,鼓励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通过给予他们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对良好行为的自觉意识。最后,我们要与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紧密的合作。在处理幼儿行为问题时,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形成一致的行为准则和引导方式,以增加幼儿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在处理幼儿行为问题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和挑战。首先,幼儿行为问题的根源往往比较复杂,需要我们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解决办法。其次,幼儿的发展进程是渐进的,我们不能期望通过短期的干预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再次,幼儿行为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都能够对幼儿行为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我们需要将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200字)。

在处理幼儿行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持续学习和反思的态度。幼儿行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探索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加强能力,并与同行者分享。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我们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效果。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和快乐的成长环境。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六

第一段:引言(100字)。

幼儿行为记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估工具,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幼儿发展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幼儿的行为,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我也有幸在实践中领悟到行为记录的重要性,并从中受益良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幼儿行为记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记录的重要性(200字)。

幼儿行为记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发展过程,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成长。通过记录幼儿的行为和反应,我们可以识别出他们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此外,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幼儿在教育环境中的表现和进步,以便共同制定下一步的教育计划。

第三段:记录的过程和方法(300字)。

记录幼儿行为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记录过程中,我通常选择观察并记录幼儿的行为、言语和表情等方面,同时还注意他们的动作、情绪和参与程度。为了更准确地记录,我也会注意到环境因素,如时间、地点、其他人的存在等等。在选择记录工具时,我通常会使用记录表、观察记录和幼儿作品等多种形式,以便综合评估幼儿的发展。

第四段:记录所带来的影响(300字)。

通过记录幼儿的行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首先,记录让我更加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和特点,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更好地创设教育活动。其次,记录也让我对幼儿的进步有了更清晰的评估,并能更准确地给出针对性的反馈。此外,记录还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第五段:结语(200字)。

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识到幼儿行为记录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也使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然而,幼儿行为记录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还需结合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全面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我相信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记录,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幼儿的未来铺设坚实的基础。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七

【论文摘要】: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让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措施及策略。

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条途径开展工作。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感受分享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帮助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

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熔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也会跟着帮忙拿东西给客人,学着招待。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每当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家长就鼓励孩子:“把这些糖带去给小朋友吃,小朋友一定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会很开心的,他们也会把好东西、好玩具与你一起分享呢。”而每次,幼儿从家中带来东西,教师都不忘给予赞美:“xx小朋友真好,总想着小朋友,把好东西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请这位幼儿亲自把东西拿出来与同伴去分享,教其他幼儿说:“谢谢xx。”当看到同伴开心的吃着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开心地玩着玩具;听到老师的赞美声,同伴嘴里说的“这是xx给我的。”感激声时,幼儿的心里别说有多开心和自豪了。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外出旅游回来、喝喜酒回来、买了什么好玩具,都会把带回来的特产、喜糖、玩具高高兴兴地拿来与同伴分享。区域活动要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幼儿也会主动回家告诉家长,有的幼儿还自己亲自动手在家中收集了带来。一次,小胡看到妈妈在换新牙膏,忙说:“妈妈,你那牙膏壳不要丢掉,我要拿到幼儿园里去的。”在一次一次的强化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被动逐渐变的主动。

(二)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当幼儿把东西发给同伴吃时,请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经常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刚开学时,佳仪常想家人,有时还默默的流泪。一次,佳仪又流泪了,妞妞看见了,连忙走到佳仪身边安慰起来:“别哭,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还拿来餐巾纸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过去安慰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些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给她听,佳仪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安慰她,擦干眼泪不哭了。随即我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当同伴伤心时我们要给予安慰,这样伤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人的心情就会好转。记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xx和xx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汽车,轮流着玩的可好了,你们开心吗?”“开心。”两个幼儿相视而笑。“你能把好吃的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赞许的言行,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

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建构区,小山看到丁丁手中搭好的飞机,他就伸手去拿,急的丁丁大叫“是我的,我的。”把手中的飞机举的老高,小山却也不肯放手,眼看两人就要动起手来了,我忙说:“小山你应该跟丁丁商量,‘你的飞机给我玩玩好吗?’”看到我介入,两人都停下了手。小山学着我的话:“给我玩玩好吗?”丁丁说:“这是我搭起来的。”还不乐意呢,怎么办呢?小山拿眼神看着我求救,我说:“丁丁今天你当老师,教小山搭飞机好吗?”听到当老师,丁丁乐意了,肯教小山搭飞机。一会,小山看到飞机搭出来了高兴极了,我在一旁提醒:“小山快谢谢丁丁。”丁丁也高兴的说:“不用谢。”两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于是,我就提议全班幼儿,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教给同伴,让大家彼此分享,体验快乐。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在主题活动“轱辘轱辘”时,为让幼儿了解轮子的滚动,我发动幼儿把家中的玩具汽车带来,放在区域中玩。郭羽桐刚想伸手拿一部黄色的小汽车,泓宇忙一把拿起,护在胸前说:“这是我的。”一副不给的样子。“昨天你不是玩小朋友的车了吗?如果这样小气,下次,小朋友也不愿意给你玩了。再说,如果你想玩玩具小朋友不给你玩,你心里难过吗?”听了我的话,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把手中的汽车给了郭羽桐。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平时,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开展一起讨论,如:玩具少人多怎么玩?小朋友带来的玩具怎么玩才更有意思?你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怎么做?等等问题来引导幼儿怎么去学会与别人分享:玩具少大家可以轮流着玩,小朋友的玩具可以交换着玩。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别人的同意,他(她)答应了才能玩„„。有时幼儿表现的很固执,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独占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次,可儿从家带了巧克力在吃,别的小朋友见了都上来向她要,可是,她一颗也不给,小朋友都没趣的走了。过了一会,嘉仪从书包里拿出了糖来,分给小朋友。可儿见了也去要,结果嘉仪说:“不给你,你糖都不给小朋友吃。”说的可儿底下了头,最后想想还是用自己的巧克力去换了嘉仪的糖。有了这样的经历,幼儿遇到同样的事时就会考虑,自己“小气”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从观察比较中学会自我调整与辨别,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五)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东西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的玩了。所以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小胡从井岗山旅游回来,带来了井岗山的特产——酸枣,分给小朋友吃,还把自己在井岗山穿着红军衣服拍的照片拿出来给小朋友看,激动的不得了。我问:“小朋友,小胡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还想着我们呢,还带东西给大家分享,你们高兴吗?”“你们怎么说啊?”“谢谢小胡!”小胡高兴的笑了。我又说:“小胡,你把东西分给大家吃,我们都很高兴,你高兴吗?”小胡笑着说“高兴!下次,我带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井岗山玩。”哈哈,大家都高兴的拍起手来了。这样的分享行为不是很快乐吗?相信孩子下次一定还会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的。

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利用情景表演《做客》、歌曲《分果果》教育幼儿分享是一种美德。同时,开展亲子活动“我和爸爸妈妈共分享”,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共同制作水果拼盘,大家一起品尝。让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初步了解只有与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研究结果。

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还很底,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他们的分享行为经历了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幼儿在分享行为表现过程中都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认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开始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为的结果和意义。

在研究前期,幼儿所陈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我觉得这糖不好吃”、“这糖吃多了会烂牙齿的”“给他东西吃,老师会表扬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儿在分享时就有了有利他人的动机和认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别人在情境中的感受。例如:把物品给别人是“要跟别人一起快乐”、“他没有会很难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乐”等等。

经过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大多幼儿能够大方的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与同伴分享,出现了自发分享的行为。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是不稳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八

谦让行为是指当幼儿双方因某种共同喜欢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一方主动让给另一方的亲社会行为。根据我们的观察及对以往研究的探讨.我们发现谦让行为作为社会性行为的一个分支.在幼儿生活场景中的发生机率并不是很高.但却是许多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经常倡导的一种行为.如“小朋友之间要谦让,友好相处”等.换句话说.许多幼儿教师很希望幼儿能及早学会并在同伴之间表现出谦让行为。

儿童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谦让品质的,谦让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只有当儿童达到一定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拥有产生谦让行为的内部机制时,才有可能做出谦让行为。

另一方面,幼儿谦让行为得益于外部的教育和强化。一般说来,自孩子出生起,父母就对他们怀有殷切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受人欢迎的。尤其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父母对培养其亲社会行为更加重视。在幼儿园这个集体活动环境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具有合作、分享、谦让等亲社会行为。

谦让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更是人类群体乃至全社会得以凝聚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我们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亲人无微不至的爱护,有的甚至娇惯、溺爱,他们身上会常出现斤斤计较、受不得一点委屈、得理不饶人等毛病,经常和同伴闹矛盾,容易发脾气,这些幼儿正是缺少了谦让的良好美德。因此,对孩子来说,学会谦让是将来适应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

谦让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好的人缘。无论在成人世界还是孩子世界,善于谦让的人一定会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接纳,因而获得更多的交往机会,也更具有竞争力。谦让可使幼儿获得别人给予的谦让和支持。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可能会使孩子失去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却能享受到精神上的真正快乐。一个懂得谦让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谦让有助于幼儿以退为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谦让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竞争能力。谦让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同伴的尊敬,能融洽和同伴的关系,而且也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谦让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教专家杨兆霞指出,对幼儿来说,谦让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尊重他人、互相谦让的行为习惯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许多快乐。对于个体而言,谦让是做人的准则,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钙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大集体,孩子不懂得谦让,不懂得与人交往合作,只能偏离这个集体,也无法融入集体,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而现实之中,孩子对谦让的理解并不像对其他行为比如公平、合作、轮流等那样清楚,换句话说,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所致力培养谦让行为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也很难让孩子真正主动地对同伴采取谦让的行为。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画面一:午餐后孩子们吃苹果,先吃完饭的孩子走到苹果盘前仔细地端详一番后,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苹果,只有几位不爱吃苹果的孩子拿了小的,等到最后几位小朋友吃完饭时盘中只剩下了几个小苹果了。

画面二:棋棋和小宇在一个水龙头跟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着说“我先”,“我先”。棋棋说:“是我先得到的。”小宇说:“是我先得到的。”两人争执不下。

画面三:在公交车上,一个小孩迅速往里挤,占了两个位置,看到旁边站着老人也视而不见,嘴里还叫着:“妈妈,快点,我找到座位了。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幼儿的谦让品德让我们感到心寒。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小太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同“地球”一样,不停地绕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众人为我”的心理优势,他们往往只懂得接受他人的帮助和照顾,却几乎没有爱护和帮助他人的经验。在这个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育者仍然借助权威的力量反复教导、督促,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极有可能导致孩子被动地习得和实施谦让行为。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成为了我们幼教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时至今日,让孩子学会谦让、帮助孩子形成谦让的美德,构成了我们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深刻印在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但谦让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长期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谦让的品德行为》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九

近年来,幼儿行为问题日渐增多,给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在我看来,解决幼儿行为问题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供合适的引导和示范、以及家园共同合作。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探讨。

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是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基础。只有通过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他们行为问题的根源,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和调整。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向幼儿清晰地传达我们的期望和规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我们才能与幼儿建立互信的关系,进一步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

其次,提供合适的引导和示范对幼儿的行为问题也十分重要。幼儿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也存在一定的冲动性。在教育幼儿时,我们应该通过合适的引导和示范,帮助他们正确地表达情绪和需求,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可以为幼儿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游戏和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来认识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幼儿正确的行为示范,教给他们如何尊重他人、守规矩。通过持续的引导和示范,我们可以逐渐改变幼儿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成长为健康、自信的个体。

最后,家园共同合作是有效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和幼儿园是教育幼儿的两个重要环境。在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家长需要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家长也要在家庭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除了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外,幼儿园也可以积极引入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和社会工作者,共同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只有家园共同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幼儿行为问题,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总之,解决幼儿行为问题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供合适的引导和示范以及家园共同合作。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全面落实,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道德观念。对于教师和家长而言,尽管幼儿行为问题可能带来较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保持耐心和冷静,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引导幼儿,相信他们能够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个体。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

神奇的“开心辅导员机器人”系列是我国教育系统中新近研制成功的一项科技成果。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有幸参与测试该机器人,并在这个过程中颇有收获。在一段时间内,我积极观察了开心辅导员机器人的表现,并思考了它指导幼儿谦让的方法,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体会和思考。

第二段:开展观察。

通过测试,我发现开心辅导员机器人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幼儿谦让。首先,在对话中,它会强调相互尊重,鼓励幼儿互相倾听和关心,并引导他们学会退让和体谅。其次,机器人会创造一些情境来让幼儿体验到分享和合作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谦让的兴趣。最后,机器人会使用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机制,鼓励幼儿在谦让行为上做出努力和进步。

第三段: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在和机器人的互动中逐渐养成了谦让的好习惯。他们开始主动分享玩具,并愿意和其他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愿意妥协。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提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赞赏。

第四段:体会与反思。

通过这段观察和测试,我深刻认识到指导幼儿谦让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常缺乏自我控制和体谅他人的能力,我们教师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以引导和示范为主要手段。我们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良知和责任感。另外,我们也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如机器人,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并实践谦让的意义。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开心辅导员机器人的观察和体会,我对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谦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要注重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积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我们可以鼓励幼儿在谦让行为上有所作为。同时,我们也要从机器人辅助教学中学习,将科技与教育相结合,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反馈,以便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指导方法和手段,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一

摘要: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上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得最初社会集体形态,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幼儿乐于表现、喜爱活动、兴趣广泛,但在集体生活中却不是很乐意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甚至于心理感受,这对幼儿的成长不利,所以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意识作为研究的核心,在结合家访、与家长交流的基础上,探究家、园联动的结合点,共同培育幼儿积极分享的社会行为。

分享。

情感体验。

移情教育。

一、研究的缘起。

案例一:李想带来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李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老师说:“李想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李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李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二:小米粒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米粒,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小米粒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小米粒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小米粒一定以哭闹来解决问题。虽然经过了一年托班和一学期的小班集体生活,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护与宠爱,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小班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小班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共同努力。如:在晨间区域活动中,a和b小朋友都在建构区搭房子,a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b小朋友需要一些长条积木,可是没有了,他看到a那里有很多,伸手去拿,a马上护住积木,大声说:“你干什么啊,这是我的积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独占”主体。无论是玩具还是食物,孩子都习惯了一个人“享受”,父母和爷爷奶奶总是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拒绝孩子分享的物品。由此造成孩子的独占心理,认为什么物品都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另外,由于现在居住环境的变化,居住于楼房的居民与邻里间的交往越来越少,这无形中减少了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从而剥夺了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机会,造成孩子自私的特点。

家园教育不一致也是幼儿不分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幼儿园老师教育幼儿有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然而,有些家长却不然,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一位家长,她是这样教育她的孩子的:“妈妈给你买的新玩具很贵,你一定要爱护它,不要给小朋友弄坏了。”于是,幼儿为了不让小朋友弄坏玩具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其他小朋友玩了。

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的利益,但阻碍了孩子的长远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格局已经不允许固守一己,而需要融合,家园共同教育迫在眉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

1、抓住契机,激发分享意愿。

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较多,当发生幼儿为争抢互不相让的时候,为了让课程继续进行下去,教师往往考虑到课程的继续开展和课堂的稳定,而采用暂时性的安抚让其中一方退让,并未能从根本上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这就使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的脱节。这一“快”一“慢”在无形当中错失了幼儿分享教育引导的良机,片面追求课程操作的顺利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如果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将分享作为幼儿常规进行引导,化“快”为“慢”,在班级中随时随地创设分享情境,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第一意识,通过“慢”教育打牢基础,那么无论在那个环境中,幼儿都会表现出良好的下意识反应。所以,幼儿的分享教育“快”不得。

要让幼儿进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对此,可组织幼儿开展认识班级的活动,让他们认识班上的小朋友、班上的各种物品,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是幼儿园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

其次,让幼儿意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玩玩具,发现少了几样;看看书,发现少了几本;遇到这种时候,孩子们是如何解决的呢?相信在没有教育前提下大多数幼儿会为了能占有玩具或图书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幼儿只会用目光或语言求助于教师的协调。少有幼儿会与同伴协商:“我们一起玩(看)吧!”。由于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因此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是为最好的教育方法。这时老师不妨以一个玩伴的身份向幼儿协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先看,等会儿给我看,好吗?”对于稍大一些的幼儿则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又如美术活动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颜料;滚球游戏时,双方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

2、参与情境,体验分享乐趣。

享的好方法。例如,本学期我们班举办玩具展览会,让幼儿自带玩具,并与同伴自主交流,想办法怎样能玩到更多更好玩的玩具。由于同伴交往中的“相互性”,即当一方不愿意分享时另一方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导致幼儿不修正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

而让孩子学会大方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亲眼见证这种品质。所以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冰淇淋、把你的围巾给宝宝让他当作超人的披风、问问他你能不能试试他的新帽子等等。用分享这个词来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他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比如感觉、想法、故事)也能够分享。最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你在给予、获取、妥协和与他人分享方面的行为。

3、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

在集体活动中可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帮幼儿理解、体验分享的快乐。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中,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共鸣。例如组织幼儿讨论:小姑娘拒绝小动物时,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气,我有点不喜欢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么做呢?(幼儿都表示邀请小动物们去家里做客;有的还表示分给小动物吃饼干等等)看来孩子们已从小姑娘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

4、训练提高,建立分享规则。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它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教育情景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所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平等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大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的由利益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玩具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之类的话。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从而理解平等分享的意义。

第二:共同分享。现在的家庭往往在孩子生日那天请亲朋好友聚一聚,这其实是一个培养幼儿分享行为良好的载体,应充分加以利用。当幼儿提出“生日会”或“节日会餐”的要求时,我们要求幼儿带来的玩具让大家一起玩,带来好吃的东西因应有足够多的数量,在班级为孩子举办“生日蛋糕分享会”,与同伴共享生日蛋糕,大家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品尝蛋糕,一起分享快乐。通过活动,让幼儿明白:分享是相互的,你分享了别人的蛋糕,别人也分享了你的蛋糕;你把爱心给了别人,别人也把爱心给了你。这样才能达到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的目的。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的时候,我们先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加这个游戏可以吗?”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要协调关系,帮助幼儿认同、使用规则。

第三:轮流分享。刚开始使用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叫给幼儿先拿到玩具先玩,后来想玩的人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轮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

第四:先宾后主的分享。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当然,一开始幼。

儿觉得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给别人玩呢?这时老师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思考,“你是否也希望别人先把玩具给你玩呢?这样幼儿就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其他人分享他的玩具了。而老师则要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人后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在今后再发出类似的行为。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德。蒙台梭利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

第五:激励引导,强化分享行为。当小朋友之间出现有这样的对话“你不给我玩具玩,我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那好吧,给你玩一下下,马上就还给我”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机会,进一步引导并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因为你分给了同伴玩具,所以你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小班的幼儿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幼儿向同伴借玩具,可同伴正玩得起劲,不论怎么样都不给,这时,教师应走过去对不借玩具的孩子说:“你看,小朋友为什么会不高兴啊?”当他说出原因后,进一步强化:“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如果你和他一起玩这个玩具,一定会玩的更开心的,而且他会很感谢你的。”这样,让幼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自觉产生分享的行为。如果在活动中,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教师应及时做出反应,向他竖起大拇指或摸摸他的头等等,让他得到老师的肯定,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情境。

1、家长树立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可以说每个家长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有时孩子的无理要求做家长的总是尽量满足,于是当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孩子自己一个人独享,但家长要明白:一时的谦让孩子并不是真正的爱他,只有让他学会了一些生活的本领,使之受用终生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爱他。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家庭的具体条件为幼儿规定合理的生活方式,让幼儿经常重复成人的安排而决不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让孩子养成习惯。当幼儿因分享自己的玩具而被别的小朋友损坏时,家长就应该教育孩子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玩具,告诉他把玩具交给小朋友玩的时候要告诉他怎样玩是正确的,不能乱丢、用力压等等,这样孩子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的玩具,又能更好的跟小朋友相处,一举两得。

2、家长及时鼓励、持之以恒。

同时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一个自觉的行为,作为家长,往往不需要强迫孩子去分享。如果细心观察,有时就会发现孩子的一些分享性的行为。比如孩子有时会把好吃的东西往家长的嘴巴里塞,有时甚至是从自己的嘴巴里抠出来塞进妈妈的嘴里,或者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进家长的手里以希望家长可以陪他一起游戏,其实这就是最初的分享行为的萌芽。对于这些动作,家长应加以鼓励和赞许:“你真是个大方的孩子!”但应尽量避免呵斥和漠然处之。事实上,在孩子最初的成长中,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每一秒美妙的亲子时光,就是对孩子最早的分享启蒙。有的家长认为分享是孩子之间的事,如果孩子和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分享快乐,又怎能与他人建立分享关系那。

有一些家长常常强迫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每个孩子最珍爱的东西不同,孩子完全可以把一辆缺了轮子的玩具汽车当做宝,他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在大人看来很贵重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我们每天从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心情,也正是我们的孩子从他们的分享行为中所享受到的一样。只有培养孩子真正建立起分享意识,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给予他人的快乐和被给予的快乐。

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造成了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细胞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交往和生存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更强化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脾性。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必须持之以恒,使分享品质不断发展。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并且,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也能带动其他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为将来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谦让行为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二

中国从古至今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谦让”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幼我们就听着像《孔融让梨》、《负荆请罪》的故事长大,“谦让”已深深植入我们的心底。而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传统美德“谦让”已在社会现象中荡然无存。作为一个幼儿教育者,我不得不思考现在的社会现象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否有关联?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现状的全球社会影响所导致人们丢失了“谦让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公交车上赫然贴有“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悠然自得的坐着一位年轻力壮的青年人,丝毫不固执自己的身边是否有这些“特殊人群”,即使看见也装作看不见;我们现在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关注的焦点,而且幼儿期处于“自我中心”思维阶段,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这样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后,发现自己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受到其他孩子的抢占时,而自己却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于是,他们就有了“战争”。而适当的谦让可以让幼儿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发挥“去中心化”的作用,使孩子养成陵好的品质和性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纲要》指出:《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反应的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日常教育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

通过观察发现在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往往会看到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事物认识基本上处于一种直观感知阶段,做事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争抢玩具、独占玩具、动手推人、打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谦让行为应从小培养起来。

(一)通过各个案例了解不同的谦让行为。1.人文化谦让。

年龄较大的幼儿,其心理发展水平相对成熟,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都相对较强,这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包括谦让行为的发生、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开展主题活动《手拉手做朋友》中,淳淳是个年龄较大、聪明、调皮的男孩,平时在班级里很有“大哥哥”的风范,只要听到老师的一句表扬,他会自觉的帮助老师管理小朋友。宁宁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女孩,但心里比较好强,一天,宁宁很晚才上学,她看看淳淳桌上的积木比较多就去拿,淳淳看见有一双小手伸向了他的玩具时,条件反射式的两手紧紧的围住所有的积木,生怕被别人拿去。这时,抬头一看是宁宁说:“算了,算了给你一点吧!”宁宁开心的笑了,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2.常态化谦让。

幼儿的谦让可以体现幼儿的友好,相应地可以引起其他幼儿的友好。轩轩与佳佳是一对好朋友区域活动时总要看《奥特曼》书,而且看得有滋有味的。佳佳也想看可是每次去的时候书本总是被轩轩抢先拿走,佳佳也想看就问:“你看好了给我看看好吗”?轩轩说:“那就给你看看”。因为他俩之间是朋友关系,能较快的促进谦让行为的发生,反之,同伴间关系不够明朗的话,谦让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老师要对幼儿的谦让行为持肯定态度的。

3.自然化谦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女孩的谦让行为比男孩要多。如:在班级游戏中,因为女孩友善、体谅、温柔的性格会使她们谦让男孩。如彤彤是个比较听话的女孩总爱抱着“美羊羊”玩,杰杰也想玩,总是说:“你给我玩玩好不好?我把汽车给你玩”。彤彤就会把喜欢的“美羊羊”给他玩。还说:“你不要给它弄脏”。

(二)运用策略培养谦让行为。1.运用合作游戏,促进谦让行为。

许多孩子都愿意自己玩,不愿意等待,不愿意互相谦让。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象“趣味接龙”、“你拼完了我来接”等游戏放在语言区或益智区,首先请两名幼儿玩,这样你一个我一个就玩开了。若游戏特别好玩,三、五人都来玩了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谦让也是一种本领,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个本领,那么你的好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我设计了孩子们在交往中学会谦让,又在相互的谦让中懂得了如何去交往。这就为他们今后更好更进一步地去交往而奠定了基础。

2.运用故事、儿歌,理解谦让行为。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设计一些语言类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欣赏故事、儿歌作品,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自愿接受并学会谦让他人。

如:《两只小羊》、《孔融让梨》等3.运用个别开导法,增强谦让行为。

有很多幼儿的自我中心都非常的强烈,遇事都为自己考虑的多,不会谦让和合作。尽管他们现在还小,但有很多不良习惯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与人谦让和合作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首先,教育幼儿玩具要和他人一起玩、分享。有些幼儿喜欢自己拿了很多玩具,不让别人玩;有些幼儿不让别人玩自己带来的玩具,要教育他们玩具要一起玩,或让他们轮流交换着玩,让他们明白只有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

其次,教育幼儿遇事协商。幼儿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幼儿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如在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幼儿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石头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过程中,为了工具争执时,可引导幼儿合作的完成作品。

独生子女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摆正他们在家庭里的位置。在家里,他们是受教育者,不是支配者。不能让他们凌驾父母或其他成员之上,更不能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只会享受不履行义务。幼儿在家里形成的观念是“最大的”“最好的”就是我的,而在幼儿园里过集体生活,提倡互让,互相帮助;分配物品时要求孩子拿“最小的”“最差的”,这种观念的灌输往往难以被他们接受。比如,我们的许多教师给幼儿讲“孔融让梨”“李小多分果果”后,便生硬地要求孩子们在后继的“分果”或分发其它东西中做出谦让的行为。

2011年5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