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 沈阳 金老师(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03:42:52 页码:13
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 沈阳 金老师(8篇)
2022-12-31 03:42:52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一

首先,我告诉大家,注意的事项。第一,大家要紧跟我身后,不要走丢了。第二,要在规定的时光内集合,如果找不到了,请拨打我的手机。第三,不要乱扔东西,讲卫生。第四,持续安静,不要大喊大叫。好了,出发了。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大家看,这座占地六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625年,建成于1636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清朝进关后对盛京皇宫又进行了保护和扩建,到乾隆时基本构成今日规模。

大家看,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太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宇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机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号“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主要建筑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文溯阁等。大政殿是用来举行诸如颁布诏书、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大典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然后体现了创业初期君臣平等的历史,也是从打天下到坐天下的君臣平等的延续。到了入关后,从北京故宫开始,这种平等被逐渐打破,最终构成了高高在上的君王。

中间高耸的建筑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烟囱。故宫里每一个房间的炕火都从地下的通道汇聚到这个烟囱里,这是他们一统天下的思想的象征。这个烟囱共有11级,最上方一级只有三块砖构成。导游说,这个一统天下的烟囱反而成了清朝的谶语:清朝共有11位皇帝,最后的宣统帝只做了三年江山,就是那三块砖的预示。想当年努尔哈赤在修建这个一统天下烟囱的时候,如果早知如此,肯定会加多几层吧?!

下方,请大家自由参观。三个小时后在那里准时集合。

推荐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二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推荐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三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那里就是我们这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光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这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0xx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构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此刻我们来到了中路。从1620xx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构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构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比较又构成了沈阳故宫不一样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此刻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一样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各位朋友,此刻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光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一样,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那里,我们这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个性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游客,我们这天的参观就要结束了,期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完美的回忆。

推荐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四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从下马碑到正红门]

游客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下马碑。北陵周围有6座这样的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告戒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现在改成了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的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也称为石牌楼。它是古代建筑中“门”的一种,但并非仅仅用做大门,还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是明清时代特有的装饰性建筑。它来源于华表柱连成的大门,后来演变成为对某些人的战功政绩或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旌表的纪念建筑物,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祠堂、道路和园林之间,除了表彰公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引导人们进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这些石牌坊是在嘉庆六年即1820xx年增建的,用辽宁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高约15米,长约14米,4柱3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文饰。柱脚下有坐狮4对,獬豸1对,形象生动。整个石坊雕琢京戏,刀法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下面我们将走进中红门参观第二部分。

[从正红门到方城]

穿过石牌坊,我们就来到了正红门。在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时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按照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后面的小亭为净亭,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侧的叫宰生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收拾上祭用的猪、牛、羊等。

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这就是正红门。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它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三洞拱门建筑,楼顶铺满黄色琉璃瓦,中门脊上刻有“宝瓶”一个,取“保护陵寝平安”之意。请看门的东西两侧墙壁,叫做“袖壁”,外呈海棠形。袖壁上镶嵌着五彩琉璃行龙,所以“袖壁”又叫做“龙壁”。龙壁长8.5米,高5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龙是君王的象征,君王自称是龙的化身。正红门有3个券门,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的一道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一道叫“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因为“神门”只是在大祭时开启,是“神灵”出入的门户,所以当时人们对此门很是忌讳。

现在,大家请随我共同走入这个“神门”吧!眼前这条笔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与“神门”一样,除了抬祭祀品的官员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绝对禁止乱行。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的规定。神道由长条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负数建筑则均衡地建在它的两侧,这样的陵寝设计体现了居中为尊、至尊无上的思想,同时也达到了使整个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

我们在可以看到神道的两侧依次是华表1对,石兽6对。华表的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它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华表柱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批鳞挂甲,这个动物叫做“犼”。因为它生性喜欢了望,所以也叫“望天犼”。相传这种怪手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所以把它放在华表顶上,让它来守陵暝谥ド献姆较虿煌械拿娉希械拿娉薄菟担娉系慕小巴觥保馑际翘嵝焉碓诒本┑幕实鄄灰亲嫦鹊墓拢袄醇漓耄幻娉钡慕小巴椤保馑际侨拔坷凑饫锛漓胂缺驳幕实鄄灰な奔涑龄嫌诎酥校辣辖诎ф觥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6对石兽,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这些石兽虔诚地守护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俊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振八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更是威严、尊贵、崇高的象征。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说,它是东北特产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用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象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第三对就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象龙的头,犄角象鹿的角,全身都是鳞甲,尾巴象牛的尾巴,脚象马的脚。在师像生里出现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迹象太平,王业兴旺发达。第四对是立马,这一对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战功都是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长于驰骋疆场攻破敌阵,“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也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们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墓前,永远陪伴它们的主人。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与主人同在。最后一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是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广有顺民,江山稳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现在大家随我一起来参观碑楼。这个碑楼也叫神功圣德碑亭,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铺满黄琉璃瓦,飞檐斗拱,枋、柱、檩、椽施以彩绘,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为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所立。碑通高6.67米,碑身宽1.76米,厚0.71米。碑文为清圣祖康熙亲撰,共计20xx余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产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余万斤,驮碑的名字叫“赑屃”,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为它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所以老龙王派它驮碑。

在碑楼北面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库房;北边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南边的叫膳房,是上祭时造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北边的叫果房,是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方城、宝城、宝顶]

走过碑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体建筑——方城。方城高7.8米,周长263米,青砖铺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墙,北面砌成宇墙。城四角有角楼,角楼是2层的建筑,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方城上有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目的是为了防止雨水冲毁方城外围墙基。

这是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竖刻着“隆恩门”三个字。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3层,歇山式建筑,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用四条金链加固,金链俗称“江山万代”。五凤楼是昭陵的最高建筑,昔日登楼向南眺望,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接下来请大家随我进入方城。

方城的主体建筑是隆恩殿,两侧辅以东西配殿。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龙恩殿大修时,龙恩殿内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在三拜九扣,读祭文,哀毕,变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现在呈现大家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隆恩殿,它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顺治七年,即1650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2米,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台基正面有3路塔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5.5米、宽近2米的巨石铺成,上面雕有“寿山福海”及双龙图案,当时是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台基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其雕刻技法采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这在关内明清诸陵中是不多见的,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台基边上还设有石雕龙头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八虾”,因为喜好媳水,因此将它放在桥上或排水口处,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中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龙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黄琉璃瓦,正中镶有3颗琉璃宝珠,殿檐上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题匾一块,从做至右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面阔3间,四门八窗,窗棂剔透,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绘。殿内候补备有大暖阁一座,内设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上方用黄云龙缎罩顶,名为“毗庐帽”。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大暖阁前有帝后的龙凤宝座,宝座前设有供桌,为摆放祭品之用。隆恩殿周围所铺的地砖都是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喊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殿后继续参观。隆恩殿后是石柱门及石祭台。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两边有两根3丈多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叫石柱门,也叫二柱门,又叫“冲天牌坊”。门为一道,其上有一歇山式琉璃瓦屋顶,在两柱之间有木板门,施以彩绘。柱子的顶端各有一只石兽,是用来护卫陵寝的,叫护陵兽,而且身上都锁着一条铁链,民间有“石兽显灵”的传说。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用汉白玉雕成,须弥座式。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寓意是把所有的宝物献给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石祭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寓意是香烟不断,烛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事一系。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在此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门叫券洞门,是方城的北门。券洞门之上为明楼,穿过此门为月牙城。我们现在仰视可见的就是明楼。明楼又叫大明楼,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面写着“昭陵”二字,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高大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满、蒙、汉三种字体;碑身竖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还是满、蒙、汉三种文字。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在历史上,大明楼几次遭受雷火,最严重一次是1936年,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文饰不全,碑身也出现了裂痕,后来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请大家随我穿过券洞门参观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楼后,因其南面凹进,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这样一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的意思,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此来表示对皇帝的哀悼。在我们视线的正前放是琉璃照壁,照壁上共有13朵牡丹花,枝繁叶茂,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传说地宫的入口就在这琉璃照壁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按那些红花绿叶,就可以开启地宫。但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宫入口处安装了许多暗器,如果按动错了,就会有毒箭飞出。还有传说,皇上怕陵工们泄密,当他们把棺椁抬入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入口堵死,将所有的陵工活活埋葬在地宫里殉葬了。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阴森恐怖。

下面我们就到城墙上参观一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半圆形的城叫“宝城”,也叫“团城”。中间突起的原形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宝城宝顶是明清时期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宝顶就是坟茔。清昭陵宝顶的直径32米,高8米,在它的下面是地宫,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关于地宫的内部构造,官书讳莫如深,因而引起了许多希奇古怪的传说。据说,宝顶内正殿一座,名叫“享殿”;配殿两间,用来排列祭器。正殿后面有石柱2根,用铁链相连,把棺椁悬在铁链上。正下方有一眼井,水流不息,称为“海眼”或“金井”。这种葬法就是所谓的“金井御葬”,是取“龙归沧海”之意。地宫内还有万年灯,可经历万年而不灭。当然这些只是传说,里面的情形只有等到将来挖掘昭陵地宫时才会真相大白。

昭陵的整个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构成一组完整的陵墓建筑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昭陵象征着皇权的威严,神权的威力,在建筑风格上吸取了汉蒙建筑精华,融合在满族建筑之中。昭陵的设计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游客朋友们,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合作,有缘下次再见!

推荐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五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沈阳市全体市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的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极时期的大内宫阙。南端是大清门,也是故宫的正门。向北依次是崇政殿、凤凰褛、清宁宫,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还有一些对称式的附属建筑。

大清门是日常朝会时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谢恩之处。明朝著名将领洪承畴降清后,就从此门进入,受到皇太极的接见。大清门东侧这处建筑叫祖庙,祖庙是爱新觉罗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

崇政殿前,东西各有五间厢楼,东为飞龙阁,西为翔凤阁。殿后是一个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约4米的高台,台上是皇太极极其后妃的寝区。沿台阶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高楼----凤凰楼。它的原名叫翔凤楼,直到1743年才有凤凰楼之称。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与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楼为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道。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又是整个宫殿建筑的制高点。在楼上观看日出,极为美妙。所以凤楼晓日、凤楼观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观。凤凰楼正门上额的紫气东来金字横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清宁宫两侧是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衍庆宫;西配宫有麟趾宫和永福宫。东西配宫均为皇太极和妃子们居住之所。清宁宫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垒起,低于屋背的烟囱,人们从正面是看不见的。从清宁宫这一系列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沈阳故宫的两大建筑特点:一是保存了浓厚的满族特色即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二是宫高殿低,清宁宫及其四所配宫均高于皇帝议政的崇政殿和东路的大政殿。这是因为清朝夺取政权前,满族是一个牧猎民族,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处,以防野兽和洪水的侵袭。这与北京故宫恰好相反。

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后宰门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

在崇政殿、清宁宫高台两侧有东所、西所。东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东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给太后请安之处,也皇太后的寝宫和存放实录、玉牒之处;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极殿、继恩斋和崇谟阁等。西所是东巡时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训》、《满文老档》的地方。崇谟阁的建筑形式是别具一格的,它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间增建的。

东路是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方亭十座,称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故宫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约1.5米的须弥座式台基,周围绕以雕刻精细的荷叶净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头眼式隔扇门,内外排柱40根,正门前有双龙蟠柱。殿顶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宝瓶火焰珠。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玺彩绘,上有黄琉璃瓦绿剪边的顶盖。整个建筑显示出极强的美感和庄严秀丽的装饰艺术情趣。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型庆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

推荐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六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小吴,古天由我去带领大家游览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始修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修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极营制以及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曾在这里继位,改元“顺乱”、并于当年进闭,统乱齐中国。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仄方米,齐部修建计300多间,共组成20多个院落。按其布局,可分为东路、中路以及西路三大全数。我们诡计游用三个小时的光阴往游览,现在我们已将到了,大家下车,先听我说几句。

首先,我告诉大家,注意的变乱。第一,大家要紧跟我身后,没有要走拾了。第二,要在划定的光阴内乱争集开,假如找没有到了,请拨打我的手机。第三,没有要治扔器材,讲卫生。第四,坚持安静,没有要大喊大叫。好了,出收了。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修建。在修建艺术上承袭了中国今代修建的传统,集汉、满、蒙族艺术为一体,具备很高的”"汗青”"以及艺术价格。

大家看,这座占地六万仄方米的今修建群始修于625年,修成于1636年,齐部修建90余所,300余间。清朝入闭后对盛京皇宫又举行了回护以及扩修,到坤隆时基本相成古日规模。

大家看,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太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宇炕心袋房的清宁宫,今朴典俗的文朔阁,和凤凰楼等高台修建。在中国宫殿修建史上,绝无唯一;那机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修建作风,更是“别无分号”。

沈阳老乡内乱争的大街号“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央,占地6万仄方米,现有今修建114座。次要修建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文溯阁等。大政殿是用去入行诸如揭晓诏书、戎行出征、迎接将士班师以及皇帝即位等大典之处。十王亭则是右左翼王以及八旗大臣干事之处。这种君臣开署干事于宫廷的现象,表现了”"创业”"早期君臣仄等的汗青,也是从打世界到坐世界的君臣仄等的延续。到了进闭后,从南京故宫合始,这种仄等被逐渐突破,最终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君王。

二端高耸的修建是沈阳故宫里仅有的烟囱。故宫里每一个房间的炕火都从地下的通叙汇聚到这个烟囱里,这是他们金瓯无缺的思想的象征。这个烟囱共有11级,最下面一级只需三块砖构成。导游说,这个金瓯无缺的烟囱反而成了清朝的谶语:清朝共有11位皇帝,最后的宣统帝只作了三年江山,等于那三块砖的预示。想当年努尔哈赤在建修这个金瓯无缺烟囱的时候,假如早知云云,一定会加多几层吧?!

上面,请大家自由观光。三个小时后在这里定时集开。

谢谢大家!

推荐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七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文明历史、2300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6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01年)全部竣工。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推荐沈阳金老师讲话心得体会精选八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各位朋友,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就要结束了,希望故宫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