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故宫看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报告 故宫的心得体会(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08:07:18 页码:11
故宫看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报告 故宫的心得体会(四篇)
2022-12-31 08:07:1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故宫看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报告一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对于故宫看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报告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北京故宫。我是导游诗雨,大家叫我小诗就行了。希望我能带给大家最好的服务。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始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20xx年),历时20xx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执政,统治中国长达500余年。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气势雄伟的古代宫殿故宫了。大家看,这四面墙就是宫墙了,而且宫墙四面者建有高大的城门,南为午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宫墙四门的角楼都是风格独特,造型绮丽的。现在请跟我一起去故宫中最大的宫殿太和殿看看!这里是明、清皇帝召见百官,发号施令,举行庆典的地方。全殿有11间房,进深5间,外有廊柱,殿内外净空高达14米,宽达63米,面积2377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木构大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和殿。中和殿是为帝王去太和殿途中的演习礼仪之地。

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藩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之处。

我们再来看看文华殿。它是明代皇太子读书处。乾清门是故宫中外朝和内廷的分界处,由此向北便是内廷。朝清宫是明、清皇帝住的地方。大家知道吗?《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就是故宫拍的。

规划严整,气魄雄伟,极为壮观,这就是我国的故宫。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于无与论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浏览就要结束了。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度过这段美好时光。对我今天的导游有什么不满意之处,请您指正。祝大家玩得愉快!谢谢。

对于故宫看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报告三

大家好!我是小吴,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曾在这里继位,改元“顺治”、并于当年入关,统治全中国。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计300多间,共组成20多个院落。按其布局,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大部分。我们计划游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去游览,现在我们已将到了,大家下车,先听我说几句。

首先,我告诉大家,注意的事项。第一,大家要紧跟我身后,不要走丢了。第二,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集合,如果找不到了,请拨打我的手机。第三,不要乱扔东西,讲卫生。第四,保持安静,不要大喊大叫。好了,出发了。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大家看,这座占地六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始建于625年,建成于1636年,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清朝进关后对盛京皇宫又进行了保护和扩建,到乾隆时基本形成今日规模。

大家看,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太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宇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机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号“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主要建筑有大政殿,十王亭、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文溯阁等。 大政殿是用来举行诸如颁布诏书、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大典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体现了创业初期君臣平等的历史,也是从打天下到坐天下的君臣平等的延续。到了入关后,从北京故宫开始,这种平等被逐渐打破,最终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君王。

中间高耸的建筑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烟囱。故宫里每一个房间的炕火都从地下的通道汇聚到这个烟囱里,这是他们一统天下的思想的象征。这个烟囱共有11级,最上面一级只有三块砖构成。导游说,这个一统天下的烟囱反而成了清朝的谶语:清朝共有11位皇帝,最后的宣统帝只做了三年江山,就是那三块砖的预示。想当年努尔哈赤在修建这个一统天下烟囱的时候,如果早知如此,肯定会加多几层吧?!

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三个小时后在这里准时集合。

沈阳故宫

对于故宫看文化传承心得体会报告四

沈阳故宫位于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沈阳故宫是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

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清宁宫东梢门称“暖阁”,是帝后的卧室。暖阁内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设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暖阁内驾崩,终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即北陵。

清宁东次间开门,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门南西北三面都设火炕,称“万字炕”。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人将烟囱建在屋后,而且从地面向上垒起。这种“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建筑特点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了。

现在请随我去参观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等。

说起文溯阁,我们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库全书》。出于加强文化统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诏访求天下藏书,历经十余年时间编成一部大型丛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所以称为《四库全书》。书修成后,抄录七部,在全国建七座藏书阁分别收藏,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宫殿建筑,我们很容易想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这类词汇。而文溯阁却与众不同,屋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整个建筑以黑绿两色为主色调,这与它的用途是分不开的。文溯阁藏书忌火,依据五行字说立色配饰,装修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消灭火灾。

文溯阁外观为两层,内部实为三层,书架上的木盒称函匣,用于收藏书籍。目前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

看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参观已经接近尾声。沈阳故宫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却是一气呵成,完整和谐。特别是三路建筑分别代表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南面独尊”、“康乾盛世”三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总体来看,沈阳故宫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满族政权和满族社会由崛起至兴盛一高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