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生命赋能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 听完生命力量课程分享心得(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09:23:19 页码:11
生命赋能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 听完生命力量课程分享心得(五篇)
2022-12-31 09:23:19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生命赋能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生命》(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是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本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编排的。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作者通过三个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进而提出要珍爱生命,使生命光彩有力。课文行文清晰,结构严谨。不仅人文性极强,在语言表达上,也有独特的魅力。

根据《新课标》对中年级学生的要求,联系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震撼”“欲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理解词语和感知文本的能力。为此,我充分借助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法,如设置情境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并指导学生运用抓关键字理解词语、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加以拓展想象、情境体会,从而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说学法:学生如何学才能与老师的教和谐共进,相得益彰呢?新课标(20xx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要求,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如下指导: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积累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流程来展开我的教学实施过程。

1、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3、品味语言细读赏析

4、结合生平升华情感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板书课题)并语言叙述:同学们,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在作者杏林子眼里,生命又是什么呢?简洁的导语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课标20xx版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四年级学生,字词教学仍然不能放松。为了扫清阅读障碍,也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我进行了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检查,并指导书写“截”这个字。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需要老师使用有效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以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文章叙述了事例后引发了杏林子怎样的感悟?”这时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概括课文内容,既理清了课文脉络,又抓住了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这样进行板书:

15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静听心跳

(三)细读赏析品味语言

品读前,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体会,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个人的朗读体验,又为下一步的品读搭好了梯架。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品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第二道流程的设计宗旨,在学习每一个事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然后采用各种形式朗读——表达言中之情、抒发个人胸臆。我采用了不同的品读方式来感悟这三种生命现象。

(1)联想品读感受飞蛾求生的欲望

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用课件出示这段话: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在学生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段文字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挣扎,鼓动,跃动”这几个词,通过动作表演,让学生感悟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写小飞蛾的动作来表现它强烈的求生欲望的。紧接着,我出示一张飞蛾鼓动双翅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飞蛾在杏林子的手中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它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对杏林子说些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尊敬的女士,请您放了我吧!我再也不打扰您了!也可能会义正词严地说:我们昆虫虽然个小,但是和你们人类一样拥有珍贵的生命。你们不应该以强欺弱!最后,老师总结:求饶也好,示威也罢,小飞蛾挣扎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生!接着老师引读这段话。并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这一话题的设计,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丰富了文本,又是想象说话能力、朗读能力的训练。这一教学环节,填补文本的空白,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又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2)词语品读体会种子向上的力量

李海林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在总结第二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第三段话,自主探究,然后汇报交流。之后,感悟重点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问:“在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最能打动你的心弦?”孩子们可能会抓住“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冲破、不屈向上、坚硬”等词语。在朗读指导中让学生通过这些词语体会小瓜苗恶劣的生存条件和不屈的生长态度。虽然他们的朗读情感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心里充满了对一粒小小的香瓜子的敬畏。讲到这里,水到渠成,我把作家夏衍的文章《种子的力》带给同学们欣赏。老师适时总结:这就是种子的力量,这就是顽强的生命力!动植物如此,人亦如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3)、情境品读感悟生命存在的重要

文章第四段话和结尾是紧紧相连的,有了前面的铺垫,我采用了由扶到放,以读代讲的方法。首先铺设情境,让学生伸出手腕,触摸自己的脉搏,感受生命的存在,指导朗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然后我设计问题:杏林子是怎样对待这单单属于自己的生命呢?自然而然地引出最后一段话。(出示课件)

(四)领悟主旨,升华情感

文章的结尾很理性,如“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但学生不易和个人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把杏林子的生平引入课堂。孩子们想不到这饱蘸生命的汁液写出的美妙乐章,会是杏林子在轮椅上写下的!有了和作者的对话,有了心灵的震动,当孩子们再一次诵读这段话,肯定会变得凝重许多。学生深情朗读感悟后,我把杏林子对生命感悟的这段话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在配乐中朗诵,就别有一番深意。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已经把这段话烂熟于心,也完成了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的任务。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联系生活,超越文本的教学环节:在你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有像杏林子一样执着追求,珍爱生命的人或者自然现象吗?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补充材料: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创造奇迹的霍金,奋力拼搏的残疾运动员,这一环节的设计即拓展了文本,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生命情感有了酝酿,语言训练有了扶手,最后我问道:“是呀,生命到底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会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出来了吗?”老师以文本为依托,适当进行铺垫,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就这样,引导着孩子轻轻推开生活的大门,孩子们定会以我口言我心,畅所欲言。然后引导孩子把这稍纵即逝的灵感以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紧接着,老师回归整体,再把拓展部分和文本巧妙结合,把生活中和杏林子一样具有的这种生活态度凝练为一个词: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样设计,既让文本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和思想,使他们感受到虽然我们小学生没有经历过杏林子一样的磨难,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热爱生命,比如珍惜时间,播撒爱心等,又对本课进行了了总结和升华。最后,以学生齐读热爱生命的名言结束整节课。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热爱

静听心跳

板书是教学的精华与浓缩。本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板书,既展现了文本内涵,又简洁凝练,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和感悟的能力。

老师们,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主题生命赋能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热爱生命》

沙打旺

你说过你不再流浪

心翔天涯那是过去的承诺

热爱生命热爱自己

这是无法更改的属性

其实你并非一无所有

无所畏惧地生活

你原本可以这般坦然洒脱

不再虔诚地跪拜命运

你的头顶阳光依然葱笼

而那根维系未来的红绳子

就在你的手中

主题生命赋能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一个人,走的路,耐得住寂寞,便会开出繁盛的小花。

——题记

破茧而出的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飞舞在我的窗前,突然很习惯了,在一睁开眼便可以看见,这样的问候。蝶在飞,蝶在旋转舞姿,蝶在告诉我,它的等待恰逢花开。

而我在这一个有点冷的早春里,行走在菁菁校园里一隅,恰好就看见了这样一棵树,它单薄,它稚嫩,它的枝条间还藏着来年的希望,它的花枝间还隐着它殷切的盼望。一棵开满累累的花朵的小树,不及我高,不及我壮,不及我的飘摇。这样的树,总是会令人怜惜的,它是那棵在佛前等了五百年的花树么?等待春天?等待一个人的路过?蝶在它的花间寻香,清早的晓雾还未曾滴落,风霜还不及来倾蚀,现在正是,它最美的时刻。它在努力的开放,在这样一个被人遗忘的一隅。这只破茧而出的蝶,是它唯一的观众。蝶恋上花树,默默的在它的周围寻香,我听见它在静吟唱着“涧户寂无声,纷纷开且落”。

于是我开始相信,我们最美的生活姿态便是如此吧——涧户寂无声,纷纷开且落。

纷纷开且落,不论岁月如何风化红尘,不论时间如何沧桑过往,不论微风如何的向它赠予春暖花开的气息,它只是默然,静静伫立成风景,开在无人注意的角落。花谢花飞花满天的季节,独把香锄偷洒泪的潇湘君;拈梅花一枝,立于花枝间笑容可掬的婴宁;游走于旅途之间的流浪者。一曲笙歌,生命滑落,无声,无息的生命滑落。灿烂的是自己,伤怀的也是自己,不论是享受月华的昙花,还是享受黑暗的烟花,它们的生命都在一个回头之间,非常短暂。可是,它们从生到死坚持的是自己,不是么?坚持生命最原始的姿态,一直到寂灭的瞬间。

这样的生命,让人感动。

生活,一个人的旅途。一个人的哭哭笑笑,一个人,三个字,承载了太多太多,而最后一个人的故事,也只能是湮灭在尘世里,没有存在的意义,不会永存,更不会永生。有人曾对我说:一个人走的路,耐得住寂寞,便能开出繁盛的小花。她们对我说:你的人生,是做大树,而不是娇弱的花。

现在的我,站在这株无言的花树前,开始缄默一切言语,正如世人在托尔泰的墓前一般,只是感觉到无言的力量,无声胜有声的氛围。蝶儿已逝,花树依旧飘摇,它的一生就在这样的飘摇之间,开,且,落。而我也开始了解,当我的生命在寂静涧户中独自飘摇时,我也可以开出繁盛的小花。我也开始了解,当我守着她们的祝愿走上我的路时,我的身边也一定会迎来翩翩的蝶。

人生至此,夫复何言?

一株花树。开满累累的花朵,饱含累累的希望,沉淀了一切欲望。在它这里,富贵如指尖薄凉,名利若虚烟飘渺。它让我相信王维《辛夷坞》中“涧户寂无声,纷纷开且落”的生活姿态是一个女子最好的生活姿态,人生,何必让自己的生活游走在不堪的过往中,不如,于寂无声的涧户里,纷纷,开,且,落。

主题生命赋能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生命是什么?

我也不好说。

我只能说,

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一棵小树,

她从地下形成,

她在地下生根。

她在冰雪中抗争,

在早春二月那湿润的泥土中,

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她也许长在平原上,

或岩石上,

或山岗上,

或城墙上......

只要她抬头看见了天!

啊,

看见了天,

她便伸出嫩嫩的叶,

吸收空气,

承受阳光,

在雨中吟唱,

在风中跳舞,

在大自然中享受。

她也许有大树的遮阴,

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

而她青春生长的力量,

终于使她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

在烈日下挺胸抬头!

她遇着了绚丽多彩的春天,

在那风和日丽中,

开出了满身的繁花。

蜂蝶围绕着她飘翔喧闹,

小鸟在她枝头欣赏歌唱。

她会听见黄莺的清吟,

杜鹃的啼血,

也许还听得见枭鸟的怪鸣。

在她最茂盛的中年,

枝繁叶茂,

伸展出她如盖的浓荫,

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她结出累累的果实,

来展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

将她的叶子,

由绿吹到徘红。

秋阳下,

她再显一番的庄严与灿烂。

不是开花的骄傲,

也不是结果的快乐,

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

终于有一天,

冬天的朔风,

把她的枯木朽枝,

吹抖、卷落,

她无力地在空中旋舞,

在根下呻吟,

大地庄严地伸出臂膀接纳了她。

她一声不响,

静静悄悄,

从从容容,

落躺在了大地的怀抱。

她消融了,

归化了。

说不上快乐,

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

她再从地下的果仁中,

破壳出来,

又长成一棵小树,

再穿过丛莽的严遮,

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再来结出那累累硕果......

然而,

我不敢说来生,

我也不敢信来生。

主题生命赋能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他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它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它通过三个小故事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对生命的认识,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并且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热爱生命,教学时要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联系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利用前面的课文已经引发了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这样可以减少本篇课文教学的难度。教学本课前,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发,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产生真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认识。《生命生命》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思想深邃。这类课文极容易上成道德课,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备课时,我首先把目标定位到“人文合一”的层面,不但凸现教材中处处流露的生命教育因子,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而且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进而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一、说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三、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一、整合单元内容。

导入生命主题本课题比较特别,是两个“生命”词重复,这课题已经紧扣本单元主题“热爱生命”,所以我先通过复习17、18两课内容导入,既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又能顺利板出课题第一个“生命”。然后通过介绍杏林子引出课题第一段,又顺利板出课题第二个“生命”。分层次地板题,帮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课题。这时请学生读题,这里的读题目,不在于学生能理解多少,而在于让学生对课题的内涵初步有所感悟之余也和作者产生同一疑问,带着问题学下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在读书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是第一课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落实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需要老师使用有效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以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前半部分叙述了这三个事例后引发了杏林子怎样的感悟?”这时指导学生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既解决了课文“写什么”的问题,又理清了课文叙述脉络,即课文“怎样写”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理解内容的同时领悟表达方法,能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三、在说话训练中走近文本。

和作者产生共鸣引领学生品读飞蛾挣扎求生的事例时,当学生从“只要、就、稍”等词体会到飞蛾生命的脆弱,从“挣扎、极力鼓动、跃动”体会到飞蛾珍惜生命后,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着翅膀,它会对自己说什么呢?学生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逃出去;我不能就这样死去,我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挽救自己的生命;我只要有一点逃出去的希望,我也要争取;加油!努力!一定要从这里逃出去,重获自由,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一话题的设计既是一种想象说话的训练,又是对飞蛾不言放弃、顽强抗争精神的言说。学生看似在替飞蛾说话,实质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于是,文与人、蛾与己就此相遇交融,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一致。

四、在说话训练中升华生命感悟。

在学完飞蛾求生、香瓜子茁壮成长两个事例后,我问生命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了吗?

[出示幻灯片]

学生写到:生命是小草顽强的生命力:生命是在田野里跳动的青蛙;生命是校园里开得火红的木棉花;生命是蚂蚁寻找食物的身影;生命是我们在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在孩子获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强烈体验就结课会停留在单纯的文本层面上,而设计了这个练习后等于轻轻推开生活的大门,把孩子从文本引入生活,因为一切的学习只有最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才是有效的。接着老师说:“把我们刚才所说的连起来,就是生命的诗篇、生命的赞歌啊”教师如诗般的语言,神奇的点化着孩子们身边眼前的生命,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就步入了一个神奇的生命林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