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心得体会精选 省级教学能手比赛感悟(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12:46:36 页码:10
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心得体会精选 省级教学能手比赛感悟(7篇)
2022-12-31 12:46:36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心得体会精选一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再研读课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学达标课,我就选定这篇课文了。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虽然这是公开课,在座听课的除了校考核小组成员外,还有外校的九名老师,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环节作为花架子进行敷衍,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对各个自学环节进行检查、给予评价。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课,我更爱《我最好的老师》了!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是第十二册第五单元中四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而这个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同时,也能初步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从这个单元的整体来看,本文在单元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领会科学精神的内涵,巩固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而细读本文之后,我以为《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更为突出的是要让学生在借助对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及其他的充满着个性与哲理的话语中领会科学精神对于学习与成长的意义。所以,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更为突出,而在语言表达上缺少一些特色。不过,在布局谋篇上,本文还是有着另人咀嚼的地方,比如全文特别注重对怀特森先生语言的描写,学生如能紧扣他的语言进行读悟,便能很是容易地体会到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又如,文章的开篇还是很有特色,能很好地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而文章的结尾也耐人寻味。基于对教材的这种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思索:

一、借助什么来创设情境最为合理

情境的创设对于学习这类讲述深奥的科学精神的文章来说,极其重要。必竟,文章深奥的哲理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必竟,承载着科学精神的事例也必定会因为通俗易懂而导致学生读文兴趣的缺失。如何能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是学好本文的关键。于是,我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当时有两套方案:

1、从可能会引起学生兴趣的猫猬兽引出。借助一些资料,再现这一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真切地体会;

2、从文本出发,再现怀特森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产生质疑,然后再读课题,生成疑惑,从而产生对读文的兴趣。在思量再三后,我选择了后则。

理由有三:

1、二套方案异曲同工,但第二套方案是从文本出发,是借助文本把学生引进一种质疑的氛围之中。显然,文本情境与其他的情境创设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文本情境源于文章本身,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文本,而且这种情境也会随着文本内容的推进,情境也仍会不断生成与发展。这种情境可以至始至终生成于课堂之中,而课文本身与学生都是这种情境的创设者与推进者;

2、利用文中对这堂课的描述,让学生走进怀特森先生的科学课堂,能让学生可以直面怀特森老师,并对怀特森老师这个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入情入境地体会,从而便于学生在这个形象中领悟其宣扬的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而方案1则会暂时丢失怀特森先生的形象;

3、采用方案2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的对怀特森先生的质疑与课后的说服他人对怀特森先生的质疑与不解,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可以在说服他人中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可以在说服他人时得到语言的训练。当然,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吻合了本文的构思。

二、略读课的底线在哪里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略读语文,哪么我该如何体现略读的教学特色呢?在这里我想引入《教师用书》中的一段论述: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注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里我无意去分析精读与略读的区别,我也无法用简洁的话语来陈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但我在思索:《我最好的老师》这一略读课的教学应该有什么?

1、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比,本文中怀特森先生的极富哲理的话语,在理解上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理解的方式与途径;

2、关键词句的训练仍然是不可或缺,但重点应该落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上。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现,然后引发学生的品读;

3、突出主线(从怀特森先生的形象中感悟到一种科学的精神),而略去一些枝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一个主问题(为什么怀特森先生的学生要说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下的两个子问题(怀特森这出人意料的举动的真正目的;怀特森先生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去读,去悟。哪么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当然还需要各位老师的探讨,更需要专家的引领。

三、人文性这么强的课文,而且在语言的特点不甚显明的情况下,如何来做到“得意得言”

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我经历了一个两难的选择:是让学生在事中明理,还是让学生借人物形象的构建中悟理,或是抓住文中的人文性极强的两句话来说理。

在这堂中,我选择的是让学生在品读怀特森先生的话语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对怀特森这个颇具个性的人物形象的构建中,去领悟科学精神的内涵。因为,我以为怀特森希望他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是十分抽象的。如果,直接抓住这两句话展开或进行辐射,都会经历从抽象到直观的过程。而这有背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更是背弃了这个单元的主旨(以事说理)。因此,我把引导学生解读第三自然段(直接描述怀特森先生关于考试得零分的解释)作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核心策略。这不仅是因为这段话清晰地把怀特森先生要告诉学生的道理以形象的语言涵盖其中,更因为这段话有利于学生借助语言构建起怀特森先生的形象。而且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借助语言读懂课文的过程。

其二,本文的结尾很有特点,它抛却了传统的以感悟或议论的方式结尾,而是以一件文章作者为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辩解为结尾的。这个结尾有一点戛然而止的味道,给人以深思。在教学中,如果放弃还是颇为可惜的,但如何展开研读,又会破坏其中的韵味。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如果现在让我们重新走进怀特森先生的那堂科学课堂,你还会有当初的那种愤怒和惊诧吗?如果当你听到有人对怀特森先生这种行为的不理解与质疑,你又会说什么?”以写的方式,把这内含其中的深意让学生表现出来,从而也让学生在经历思维的咀嚼之后,更成为一次写的训练。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作为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原本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一则觉得它是篇略读课文,不怎么上心,二则觉得文字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典型的语言材料可以咀嚼。

后来读着读着,发现文字虽显平淡,但感情却不平淡。作者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感情,这一切皆因怀特森先生用极为不寻常的设计带给了我们崭新的怀疑主义。“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何不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呢?这是我最初的设想。

于是,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至此,感觉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

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对课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怀特森先生一样经历了一个感情转变。这给我一个启示,当你深深地沉浸在课文的文字中,你总能发现它的可读之处,可教之处,可掘之处。这是研究这一课给我的最大收获。

到现在,我已经有了再上这一课的盼望!

尴尬的课堂,失望的孩子——《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是义教版六年级的最后一篇课文,也可以说是孩子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中国人都有“第一情结”和“最后情结”。而我也在想,最后一篇课文如何教,给孩子们留下最美好的印象,何况这篇课文的内容还和老师有关呢?

这篇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怀特森,他用心良苦,采取不同一般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终身受益无穷,让“我们”懂得了不能迷信书本不能迷信权威。这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怀特森为什么是“我”最好的老师,同时也让孩子们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一如既往,阅读课文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讨论。交流的时候:

沉默。

对视。

皱眉,压抑,咬咬嘴唇,深深呼吸。

继续沉默。脑海里闪过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笑了,苦笑?讪笑?微笑?无从辨别。

“呵,是不是怀特森老师让你们打开眼界,打心眼里瞧不起我这个老师,不屑跟我交流了?”

不好意思地笑了。

稍微轻松过后依旧是沉闷,默然无声,无动于衷。

长长舒出一口气。呆呆地静望。

“休息会,你们大概累了。闭上眼睛,躺在桌上。”莫名其妙,但是还是听从指挥。

3分钟后,“起来吧,休息好了没有?”居然是两种绝然不同的回答。“休息好了!”“还没有……”有点吞吞吐吐而且声音很小,但是我准确捕捉到了声音的来源。“那你继续休息会,好吗?”低下了头,无语,但是摇了摇头。

“那好,我们接着上个问题继续讨论好吗?”陆续有小手在向我示意,他们想说话了。

孩子们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的看法。

不热闹,不激烈,不深入,没什么见地。失望依旧。不咸不淡。

熟悉的铃声,亲切的铃声,渴望已久的铃声,终于响起。

逃向办公室。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第二堂课。

改变方式,不再交流。哪怕很多东西未竟。

写,写体会,写看法,写愿望。随心,随意。

等待。

看杰作。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怀特森是个好老师,如果我们的老师也能这样教学的话就好了,我们一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更优秀的学生……”

“多么希望怀特森老师就是我的老师啊!我们的老师只是一味地让我们读书,背书,做习题……”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老师……”

“这课告诉我们要敢于发问,敢于怀疑。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

失望的是他们,失望的是孩子们,失望的是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失望的是祖国的未来……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孩子的愿望是单纯的,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的。

我的失望对比他们的失望显得渺小。

思绪。

绵长,悠远。

孰之过?

描写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心得体会精选二

《尊严》这篇课文我作为一节邀观课在段内进行,首先我在设计授课形式是以一节大课——60分钟的教学课堂作为展示形式,目的主要是大课教学中的状态和授课效果。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课前对课文内容及ppt辅助教学材料做了充分的准备,主要环节是: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尊”和“锤”这个两个字的书写特点,多音字“难”在不同读音时组词练习,“疲惫不堪”中“堪”的字意理解,通过选择字意来解决。

2、通过逐步回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故事内容和结果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课文中杰克逊大叔对哈默的评价中紧扣“什么都没有”和“他有尊严”,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品读,抓住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的细致描写体会哈默的自爱、自尊和自强。

4、扩展资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哈默,推荐《勇敢的人》一书激发学生能有更加深入了解人物。

5、回顾课文中描写杰克逊大叔的语句,认识到他对哈默的尊重和看中人品的长者风范。

课堂上我在时间和环节内容上把控得还比较合理,60分钟的时间正好把这一节课讲完。课后对比本节课的预设,我在课堂上的一些细节处理上,有几方面的处理自我感觉做的不够到位。

1、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个别没有干脆利落的一个评价和指导,例如在段如检同学读“疲惫不堪”时,“惫”的发音“b”读成了“p”当时我又让另外一个同学来指明,可那位同学却指向“惫”字,当时我应该直接让他说说原因,征求一下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把我听出的错误指出来,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结果我反复让这两位同学读了又读,最后弄的其他同学也很迷茫,无奈我只好硬生生地去纠音了。从这一点来看,在课堂小插曲处理方面我处理得还不够机智,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2、从质疑课文重点句子的环节中,学生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理解不清的是“为什么说他是百分百是个富翁?”,通过找课文的相关句子认识到好的自强和自立使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但是我漏了一点没有引导学生更深一步认识到“一个拥有尊严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才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学生对先前的疑惑有所理解。记得在市语文教研员徐老师曾经说过:课堂上我们就要做到提出的问题就要去解决,要不课堂就成了“假大空”的课堂了。

3、在引领朗读哈默的几句话时,由于铺垫得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另外读的方式还是局限与集体,对人体的辅导还很欠缺。

在课堂教学中,我理想的设计总是很注重朗读的训练,但在实施时总是还有很多偏差,总结起来失败的还是在于作为教师的我引导不到位,指导语不够具体明确,感染力不够,对课文内容在理解上没有做到深入文本,只有有透彻的认识才会读出真情实感;另外一方面对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些揠苗助长的心态,对过程性的指导做得不扎实,所以造成总不见成效的失望心态。所以这些在以后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正视这个问题,做到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参与孩子的点滴进步,不急功近利。能够认真思考一节课的得失,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一种正确认识,只有在不断的总结过程中我才能有点滴的收获与进步,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们更需要时刻反思自我,督促自己更新陈旧不当的教育方法,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

描写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心得体会精选三

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初中三年级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1. 努力开足学生实验

根据教学进度努力开足学生实验,本期完成演示实验35个,探究实验9个,实验活动3个。学生实验做到每2人一组,每次实验都进行登记,并对每个实验从课堂纪律、操作规范、整理仪器等方面对每一个学生打分。一学期下来,教学效果较好,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实验课上乱轰轰的教学场面,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一些较简单的演示实验,根据条件把它改成学生实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对于大纲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我们都认真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有时根据教材的需要适当补充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演示实验. 3.开发家庭小实验

配合教学内容,每逢放假,都向学生布置一些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都详细记录下来,回校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4.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情况要求学生开展课外实验。

二、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

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化学实验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大,让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乐中学、趣中学,致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在一次又一次的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为化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描写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心得体会精选四

《牧童与斗牛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作品中出现的错误,青年收藏家虚心接受批评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青年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流程分析

本片课文是这册教材刚更换的一篇课文,在暑假编写导学案时采用的是老教材,所以本课没有导学案。但是我依然按照导学案流程来上。今天的公开课我讲述第一课时,完成整体感知和基础测查。由于没有导学案,我做了一个ppt,将整体感知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课文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柔和在一起出现,拼读记忆同时进行,讲书写时只强调要写的字。总体看流程清晰简单。

二、教学过程分析

课文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敢于说真话孩子的故事,那就是《牧童与斗牛图》,板书后学生齐读。由于离“牧童”这一职业太远,我还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纠正。班内大部分孩子都知道牧童是放牛羊的,他们说背过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点出乎我的意料。然后检查课文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这个环节不太好,我发现课文中一些词语读错的较多,比如栩栩如生、锦缎、画轴、紧绷、擅长、诧异等。这些词语都很生僻,学生读课文时不是音调不准,就是“秀才识字认半边”,闹了笑话,影响了课堂进度。学习生字词环节,我是先让学生拼读生字,然后去掉音节,读词语,我才发现这一课每个词与都是那么难记,主要是生活中都不常见。当然我也发现读书多的孩子见识广,王同乐一见“蜀地”就说《三国演义》里刘备建的国家叫蜀国。指导书写环节,重点对“都、套”作了指导,学生仍然写不好“都”字右边双耳,“套”字下方的笔顺出错也不少。

不足之处:

1.设计教学时没考虑到学生离这篇课文遥远,高估了他们的认知,导致了课堂出现意外太多。

2.在课前没试,ppt识字部分出现了略微的偏差,影响不大。没考虑班班通的问题,中出现“戴松”错误,却无法修改。

3.在识字环节,指导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抓住难记的字以不同形式识记。

下次教学改进:

通过这次讲课,给我最大的感悟是,课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一等要客观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掌握自己使用设备情况。下次执教第一课时,识字有针对性的指导识记,书写难点要有方法突破。

描写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心得体会精选五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用儿童最自然的语言讲了一个小孩儿无奈又快乐的一天,表现了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首儿童诗简明易懂,学生只需要多读几遍就能了解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怎么调整心态,让快乐一个接一个的,并从中感受孩子幸福的童年。

课前准备

1.(1)配乐课文朗读。(2)踩影子、跳房子游戏的相关视频。(3)教学辅助课件。(教师)

2.了解踩影子、跳房子游戏。(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玩游戏吧,能说说你们爱玩的游戏吗?

(2)(出示“踩影子”图片)你们知道这两个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吗?你们知道怎么玩吗?(学生自由说)

2.结合图片,教师简介游戏玩法,并播放“踩影子”游戏视频。

3.玩游戏很快乐,快乐的事就这一件吗?(不是。)对,在我们身边,快乐的事是《一个接一个》。(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认读“接”这个生字,理解“接”在这里是继续,连续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导入,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踩影子”游戏的有趣,揭示课文题目。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识记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遇到不熟悉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看读几遍能把这个故事读下来。(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检查生字。

出示生字词:

睡觉 再 做梦 各种各样 伙伴 不过 有趣 这么 却

(1)指导读,注意读准平舌音“再”和“做梦”的“做”;翘舌音“各种各样”的“种”和“这么”的“这”。

(2)指名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

(3)开火车读。

(4)指名读。

3.趣味识字。

(1)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梦、种、样、趣。

①旧字加偏旁游戏读生字:

林+( )=梦 羊+( )=样

中+( )=种 取+( )=趣

②结合“却”认识新部首“卩”。

③“趣”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走”的最后一笔要长,托住“取”字。

(2)说说自己识记其他字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①“伙伴”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字形:亻+火=伙,亻+半=伴。

②“接”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左边“扌”,右边“立”下一个“女”字,组成“接”。

③生字巧记:

“过”——走寸了,就“过”。

“这”——斯斯文文走到“这”。

(3)指导书写:

①“种”和“样”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两个字左窄右宽,“禾”和“木”作部首时,最后一笔要变成点。

②“过”和“这”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辶”是三笔写成的,第二笔的笔画名称叫“横折折撇”。书写要点:要先内后外,“辶”的第二笔从横中线起笔,第一个折要短小一点,捺要舒展。

(4)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圈点,主要是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多问,增强自主识字、自主阅读的意识。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自学生字、阅读课文的情况,灵活地教学,以至于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导。同时,发挥学习主体的潜能,让同学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能较好地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生字词再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我”有哪些经历?

3.出示填空。

月夜,正玩着____________,就听大人叫着:“__________________!”

正做着____________,又听见大人在叫:“__________________!”

正和小伙伴们玩着____________,操场上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带问题听读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感受、理解、体会的层次,在读中感悟语言,从而读出诗歌的意境,培养语感,受到美的熏陶。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过、各、种、样、伙、伴、这”。

2.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谈话:小朋友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认识的那个小朋友吗?(记得。)这个小朋友经历了哪三件事?(玩踩影子时,大人让回家睡觉;做好梦时,被大人叫起床上学;和小伙伴玩跳房子时,上课铃响了。)哦!这可真是——《一个接一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这个孩子经历了这些后,他是怎么想的。

2.开火车读课文、词语。

3.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是感性的,识记很快,但不是很扎实。通过课前几分钟的交流汇报,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复习词语与朗读课文,巩固了对课文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精读内容

1.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老师范读第一小节,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儿化音“一会儿”和带有“唉、啊、呢”的句子。

(2)孩子是在什么时候玩“踩影子”游戏的?(月夜。)他们玩得怎么样?从哪儿看出来的?(第三句话。)

(3)指导朗读第二和第三行诗。

师引读:是呀,正玩得高兴,大人却叫——“快回家睡觉!”(学生接)【指导读出大人焦急的语气,声音要洪亮,语气要上扬,读出“叫”的感觉。】

师引读:听到大人的叫声,孩子是怎么想的?(学生接第三行诗)【“唉”要读出惋惜的语气,重读“好想”和“再”,读出孩子的惋惜之情。】

(4)孩子不高兴了吗?(没有。)他又是怎么想的?“不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示转折,说明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各种各样”。

【教育学生遇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5)带着感情指名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一读,回答问题。

出示学习小提示:①正做着好梦的孩子又听见了什么?

②他先是怎么想的?然后又是怎么想的?

(2)指名读第二小节。

3.自学第三小节。

(1)自由读一读,说一说你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跳房子怎么玩?(教师配合视频讲解跳房子游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第三小节。

4.齐读最后一个小节,注意读出疑问的语气。

设计意图:课文前三个小节结构基本相同,第一、二小节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第三小节的“模子”,因此,第一、二小节的教学是关键所在,必须渗透相应的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几个环节就体现了这一思想,目的是使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时学有所依,让学生初步学会自学。

三、总结全文

1.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懂得了什么?(要点:①遇事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②我们要像文中的孩子那样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2.想一想你有没有和文中这个孩子相似的经历,先跟同桌说一说,再讲给同学们听。

设计意图:读后要有所收获,因此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启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相似的事,让学生再次感受遇事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所获得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把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个接一个》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儿童诗,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感兴趣。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课文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另外,通过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

描写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心得体会精选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也愈来愈快,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的交通工具,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在大家慨叹社会进步、享受社会进步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在飞驰的车轮下,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破碎不堪。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踏上社会的小学生,也遇到了这样的灾难,亲人哀伤的呼唤,留不住幼小的生命。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普及交通安全教育,把交通事故降到最低。这是时代的呼唤!

从学校的地理位置看,学校多数设在道路边上。这样,放学时,接送的家长、车辆把道路挤得满满的,道路拥挤不堪。有的学生上学、回家要横穿几条马路。学生的交通安全就成了学校的突出问题。

“安全第一”,这是大家的共识,一切漠视生命的态度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学校教育把安全放在头等位置也是必要的。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只是挂在嘴边,而且深深刻在心上。

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孕育着希望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收获。青少年正值人生的春天,对中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无疑如同在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俗话说,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晓之以理,从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当老师的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难教。是的,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并不比成人少,并易受社会习气的影响,导致学校教育常常在社会不良气氛中显得苍白无力。如何抵制这些消极影响呢?必须注重从学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润物细无声,在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

1)从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

2)从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我们通过学生身边的小事唤醒了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重视与防范。

其次,动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有研究表明,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是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小事入手,在小事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及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1)在小事中利用各种机会去丰富学生的自我保护体验。

有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脚上擦破了皮,……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全部找老师,学生已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针对这一点,应倡议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在班中准备一些伤口消毒药水及一些包扎伤口用的物品,教学生尝试包扎一些轻微的小伤口。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小意外,可以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2)在小事中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是一种捷径,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一日,我发现一位学生违反班规,带了一盒火柴到学校里玩。我就利用这一次机会创设了教室里着火的情境(烧报纸,制造浓烟),这时大家慌了,纷纷利用已学的火灾逃生方法逃生。事后,我进行了说明,肯定了利用逃生知识逃生的同学,批评了玩火柴的同学。在这件小事中,学生体验了火场的紧张场面,提高了火场逃生能力,惩罚了违反纪律的学生,真是一举多得。

再次,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青少年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描写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心得体会精选七

今天我进行了《一个接一个》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课堂前半部分,我采用反复的读文,如检查读,师生合作读,指读,练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让孩子在读中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语。孩子们的朗读由生涩到熟练,在兴味盎然的朗读中,孩子们把句子读通顺了,把句子读准确了,对词语“各种各样”有了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读的有了生命力了。

从课堂的初读到后面的感情读文,文中的生字都呈现突出的红色字体,孩子在一遍遍的读文中,将生字内化,会读,会认,自然而然的识字。

孩子们前半节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兴趣,但在课的中间,我发现孩子们有些疲惫,明显有些累了,对读文的兴趣也不高了,正好此时,我设置了两个检测生字的游戏,踩影子和跳房子。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又重新活跃了起来。这让想到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进行读,写的教学,要多设计一些活动性的内容,让课堂张驰有度,孩子们的学习也轻松有趣。

本课在教学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这节课本来设计的内容只是读熟课文,认识生字,写三个生字。可是在上课的时候,我看时间,前面的内容提前完成了三四分钟,于是把原来不准备设计的第一小节指导朗读又放进了本课的内容。于是课堂的容量有些大,导致后面应该写的三个字时间不够,只能写两个字了。

字词巩固的次数较多,对识字方法交流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我认为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将生字识记,但还是觉得在字词方面不够扎实。

一节课容量很大,要在平时,这些内容是根本上不完的。而今天,由于听课老师众多,孩子们的课堂纪律特别好,所以课堂的内容就比较多。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课堂组织好教学,让平时的四十分钟也能高效的发挥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