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21:04:10 页码:11
最新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优质10篇)
2023-11-14 21:04:1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将碎片化的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知识和智慧。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我们需要发掘自己的思维深度和理解广度。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可以给你们一些启发和指导,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思考并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更好地成长和进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中央,几名视力障碍的孩子拿着画笔,泼洒出热烈鲜艳的颜色和可爱的笑脸。他们稚拙的作品被叠印到鸟巢现场巨大的“画布”中,90名舞者翩翩起舞,把颜色尽情挥洒到天地间,最后,呈现出20__冬残奥会圣火雪花的图案,伴随《冬奥之花多美丽》的音乐,圣火缓缓升起在鸟巢上空。

据记者了解,这个环节拥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冬残奥圆舞曲》,它的创意来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的建议。

而这些演员中,约有一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听障舞者。

“开口说话”的舞蹈鞋。

为了这朵绽放的雪花,舞者们已经排练了三个多月。

11月30日至1月2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驻地进行前期训练;1月3日至1月22日,前往大兴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进行封闭集中排练;1月23日转场到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下称“体管中心”),进入模拟场地排练阶段,这也意味着,进入了高强度的训练阶段。

这期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30位聋人演员还承担了央视春晚和北京春晚的演出任务。

时间拉回到2月13日凌晨1点,距离冬残奥开幕还有19天,位于顺义体管中心的场地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十米高台上,编导裴云用麦克不断喊着指令,演员们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

面对这样高强度的排练,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一队的聋人演员魏菁阳习以为常,她打着手语告诉记者:“我们通常是早上9点排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排练得晚些。然后,每天工作人员会在群里发各个节目第二天的排练时间和场地。”

记者注意到,提及《冬残奥圆舞曲》的结束时间,她们的言谈中总是会出现“拉晚”两个字。

“拉晚就是没有点儿,直到完成当天的排练任务,最晚一次是到两点。”一天的排练,魏菁阳已经很疲惫,匆匆喝口水,又回到了排练场上。

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一个,演员都穿着厚厚的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需要演员躺在地上去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已被擦的干干净净。更让人心疼的是,长时间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

“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自己的脚趾头调皮地说,舞蹈三队演员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

据记者了解,其实,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但没有人去换新鞋,不是不喜欢,而是磨损得太快,这样可以节省一些。

“这是我们的战绩,我们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演员们纷纷秀出了自己的战绩,而同样被她们视为战绩的还有腿上、胳膊上、腰上的淤青。

魏菁阳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的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

记者了解获悉,《冬残奥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如何协调一致,如何控制好旋转,就成了舞蹈的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需要长时间不断地练习和磨合,才能形成人椅一体。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也有演员为此流泪,但最后大家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一个人退出。

“为了祖国、为了冬残奥的信念,大家互相打气,让大家都坚持了下来。”魏菁阳坚定地说。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良好形象。而此次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和举办,更是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契机。

彰显创新大国形象。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的雪车雪橇赛道、帮助运动员备战的风洞实验室、首都体育馆声光电技术打造的“最美的冰”着眼科技创新,中国用更高的标准为冬奥皇冠镶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从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完工,到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全线通车;从众多冰雪项目从无到有,到部分项目从有到强,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中国最闪亮的名片,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科技的魅力。

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好在正月里举办,这是中国在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家里”过年,感受一场中国元素的文化盛宴。从会徽“冬梦”到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一幕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形象景观,讲述着中国发展故事,传递着中国价值。

展现文明友好形象。“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东道主,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北京冬奥会计划招募志愿者2.7万名,61.6万人积极报名,各省市包括海外青年学生占到了81%,他们将以优质的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最饱满的热情展现中国文明友好形象。

“三亿人上冰雪”的愿景正在走向现实,让我们携手走进冬奥会的“北京时间”,讲好中国故事,塑好中国形象,一起拥抱美好未来。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冬奥会已悄然临近。而在奥运会的阴影下,一项同样重要的赛事也将在北京举行——冬残奥会。冬残奥会是残疾人专业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项全球性的运动盛会,它向所有残疾人展示了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世界的勇气和决心。在本次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经历中,我深刻地领悟到残疾人同样是有梦想和追求的,他们值得更多的尊重与理解。

第二段:感悟残疾人的努力与坚持。

冬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屈不挠”。他们没有放弃,面对自己的残疾,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运动中,用汗水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无论是残疾还是普通人,他们都展现了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对挑战的勇气。看到他们那样有力的步伐,我真的很敬佩他们。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第三段:深入感悟体育精神的内在意义。

体育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体育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它可以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更加了解彼此,更加和谐合作。冬残奥会将这个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与别人竞赛的过程中,运动员们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出手,而是为了突破自己的极限,超越残疾的限制,在攀登命运的高峰的请求中,他们勇敢地前行。这是一种惊人的精神,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财富。

第四段:坚信梦想一定会成真。

残疾并不能阻挡梦想,残疾人也不应该因残疾而放弃梦想。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这种无畏精神,这种追求梦想的决心,这种热爱生命的信念。冬残奥会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启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的心是相通的。在自己的努力下,所有的残疾人都能慢慢弱化自己的残疾,并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归宿。

第五段:全程呼吁学会尊重、包容并理解残疾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残疾人已经能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然而,对于他们的体育运动和实力,似乎还有很大的欠缺。我们应该多了解残疾人,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带着尊重和包容的心态去关注他们,并在他们的毅力和自信中找到美好的价值。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虚荣的世界,而是一个实打实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让它更加充满正能量。

结语:

冬残奥会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盛事,它不仅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同时也传递出了对于残疾人的爱和理解。作为参与者,我们应该从中深深感受到一种文明的力量,这个力量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逼近完美。在北京2022冬奥会上,我们将以更热情的态度,迎接所有前来参加赛事的残疾人和普通人,让全世界都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包容。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网友呼唤“一户一墩”,国内“一墩难求”,国际上也成了新宠,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吉祥物“冰墩墩”一夜之间霸屏了。萌宠霸屏的背后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萌”,更是它背后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

共赴“冰雪之约”,展现中国力量。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如期而至,“雪花中国结”“雪花微火炬”“二十四节气”一场场视觉盛宴一一展现,“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注定被世界铭记。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中国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荣获金牌,任子威夺得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冠军,17岁的小将苏翊鸣收获了中国男子单板滑雪第一枚冬奥会奖牌。而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女足在上半场0比2落后的情况下,常规时间连扳2球,最后补时绝杀,以3比2的成绩逆风翻盘,时隔再次夺得亚洲杯冠军。在这场冰雪之约中,中国将文化输出与体育竞技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冰墩墩的热潮,是国人对运动、竞赛的关注,是中国文体力量被认可的侧影。作为青年干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凝心铸魂,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以小见大,展现中国科技“硬度”。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从饮一杯机器人调酒到告别纸板智能遥控床,冬奥村让各国运动员置身科技海洋。而在冬奥会开幕式上,超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人工智能实时捕捉技术,裸眼3d视觉效果,氢燃料安全利用、储存,镶嵌在雪花里主火炬,小巧玲珑,将在鸟巢燃烧整整16天,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技盛宴。c919成功首飞,国产大型客机“零突破”,首台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复兴号”领跑世界开启中国高铁新时速,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无数的成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科技正飞速发展,强国力量正不断觉醒。新时代呼唤科技创新,青年干部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勇于开拓进取,把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共建地球村,“一起向未来”。

冰墩墩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东道主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中国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铿锵之声,奏响担当强音。奥林匹克格言也从“更快、更高、更强”变为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世界中,作为命运相连的“地球村”村民,请一起喊出“一起向未来”,共绘未来幸福蓝图,谱写新时代的合作新篇章!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广大青年干部更要在时代发展中引领潮流。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正是“两个奥运”的同时筹办,极大地推进了北京乃至全中国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使残疾人出行更加便利。这期间,北京市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新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普遍配套建设了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重点改造项目达6000多项,投入资金6亿多元。据统计,2001年以来,北京市共实施了1.4万多项无障碍改造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总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

“两个奥运”的同时筹办,不仅让北京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也让全北京乃至全国人民对残疾人的生活和保障关注度持续“升温”。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字,2007年,全国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535。9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顺利完成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19万贫困残疾人受益;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共计2125个,在建项目共计285个,筹建项目共计318个。在鼓励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去年7月起又对政策作出调整,大幅度扩展了享受税收优惠的单位,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当年,全国城镇新安排39.2万残疾人就业,农村残疾人就业达到1696.5万人。

由此可见,中国倾力奉献的“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就是要以生命的名义,创造出真正平等、完整的人类盛会,让高贵的人性在世界畅行无阻。

而这一举措,在过去的7年里,已经带动中国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升了中国社会人文关怀的整体水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人之所以需要理想,犹如水手之需要星星,星星虽不可即,但可指引我们的航程”。2022是北京承办冬奥会的一年,也能因此展现自己辉煌和强盛的。在这个冰雪的世界里,眼泪与汗水相融,喜悦与不甘随行。圣火带来了激情与澎湃。这里,是梦想的舞台!

梦想是什么?是梧桐真不甘衰谢,树叶迎风尚有声。还是希君生羽翼,又化北溟鱼。我们普普通通,我们平平凡凡,我们没有那么多伟大的理想,但最单纯的愿望还是祖国强盛,人民安居乐业。鲲的梦想是遨游海底几万里,骏马的梦想是奔驰草原踏着风奥运健儿的梦想是为国争光,拿下奖牌。对于我们青少年,我们刚步入大学的青少年,最简单的梦想便是好好学习,不辜负四年的大学时光。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梦想梦想,始于梦,终于想梦想可以简单,但是心中要有它。

“可爱的我相约可爱的你,激情的约会,点亮爱的出发地…”冰雪的世界再也不是孤寂,寒冷的,他有梦想,有青春,夹杂着人间烟火气,而这些小元素点亮了这个小世界,让它温暖明媚,也有了千千万地球人的喜怒哀乐。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奥运会。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有幸参与了冬残奥会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我认识了很多残疾人士,也看到了他们的毅力和坚韧。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冬残奥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第二段:体验。

在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期间,我主要负责接待组工作。每天,我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门口迎接国内外的来宾,为他们提供问路、指引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虽然工作很累,但和运动员、教练、裁判和观众们的交流让我非常开心,也让我更加了解了残奥会的内涵。

第三段:感悟。

参与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让我感受到了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感和参与社会事务的使命感。每一个志愿者都是奥运会的一份子,我们的工作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是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深刻认识到了为他人服务的重要性,学会了精神上的克制和自我修养。

第四段:启示。

冬残奥会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了解了残疾人士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志愿者,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困难、缓解疼痛,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快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包容,大家都能享受到平等、高品质的服务。

第五段:结尾。

总的来说,我为参与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而感到骄傲。这次活动让我更加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相信在未来,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残奥事业的发展,为广大残疾人士带去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肢体残疾人乐手用大提琴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会旗在全场观众深情注视中缓缓下降。

我们兑现了承诺。面对世纪疫情,中国以卓绝努力搭建起残疾人实现梦想的舞台、构筑起文明互鉴的桥梁,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残奥盛会,赢得来自全球的赞誉。

“你们承诺的是‘简约、安全、精彩’,你们做到的`是令人惊叹、安全可靠、精彩非凡。”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表示,中国已经为未来的冬残奥会树立了标杆。

动感时尚的视觉体验将人们的思绪牵至4年后的亚平宁半岛。屏幕上,残奥运动员的身姿闪现在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残奥会宣传片中,他们的参与和行动象征着人类的无限潜力,继续传递着“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

天籁般的童声再次回荡在“鸟巢”,纯洁的冰雪世界里,盲童女孩珍爱地捧起明亮的“火种”,将这份希望传向大地。

一朵雪花镶嵌在巨大的蓝色唱片中央,“beijing2022”字样烙印在“留声机”上,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这朵雪花的故事将成为人们久久珍藏的回忆。

浪漫的焰火腾空而起,“北京2022”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粲然绽放,时光的“留声机”定格在大地上。

这一刻是终点,也是起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记忆在温暖中永恒。我们满怀期许,沿着“更团结”的希望之路,奔向美好未来!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伴随主火炬熄灭,“鸟巢”上空用烟花打出“天下一家”和“oneworldonefamily”中英文字样,象征“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表达和“拼搏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曲终人散,折柳寄情,是中国给世界的独有的浪漫别离。回顾冬奥给我们留下的许多深刻印象,从实至名归的金牌得主,到那些为梦想奋斗过的失利者,有拼搏有欢笑有热泪,本届冬奥虽已落幕,但人生的拼搏永无止境,奥运精神永远相随。

“凌”波微步展现少年之勇。冬奥赛场谷爱凌夺金的消息可谓火爆朋友圈,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中,谷爱凌突破自身极限,做出了从未尝试过的转体1620°抓板,成功获得了94.5的高分,排名反超一举夺冠。比赛结束,谷爱凌表示自己在赛前一直坚持完成这个动作,这一动作从来没有女运动员挑战成功过,也正是这孤注一掷的勇敢一跳,书写了女子跳台滑雪的又一奇迹,为我国冰雪事业发展再创佳绩。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谷爱凌之勇是数十年刻苦训练和在关键时刻通过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敢于抉择的结果,她用少年之勇展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畏。

“翊”飞冲天滑出少年之毅。苏翊鸣,他是演员也是运动员,我们从荧幕上见证了他从小将到明星再到冬奥夺冠的,他用运动员的顽强毅力向我们展示了“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必胜决心。虽然在单板滑雪训练中几次停滞不前,失败时会称“如果作为一项运动我会喜欢单板滑雪,如果作为一项比赛我不喜欢”,即便这项所谓的“不喜欢”运动曾让他被误伤至大腿骨折,他毅然决然坚守妈妈的教导“树立目标,不要放弃”,最终突破恐惧后带来的成就感纷至沓来。

“羽”化成蝶舞动少年之志。他是网友口中戏言的“世仇家公子”,是央视评论员盛赞“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的翩翩少年,是穷其一生也要挑战4a动作的执着斗士,他就是万千网友跨越地域限制、文化隔阂都要称赞的羽生结弦。虽然本届冬奥会他以多次尝试4a失败憾失金牌,却永远是观众眼中的冠军。他用顽强的意志、朴素真挚的爱,诠释了花样滑冰的别样魅力,将奥林匹克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北京冬奥会已然闭幕,奥运之火却没有熄灭,更多火种带着奥林匹克精神已悄然化作雪花,伴风入夜,飘散到每个人的心里,鼓励怀揣梦想的少年们不断拼搏向上,共赴韶华。

北京冬奥残奥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老将战胜岁月,小将意气风发。中国残奥冰球队38岁老将于静是冬残奥会历史上第3位参加冰球比赛的女运动员,也是北京冬残奥会冰球项目中的唯一一位女将。不过她从没有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在冬残奥冰球赛场上一次次的争抢、冲撞中,于静“巾帼不让须眉”。冬残奥高山滑雪选手张梦秋只有19岁,却不断刷新着中国代表团的纪录,本届冬残奥会斩获2金5银。这位美丽的姑娘5次站上领奖台都有着不同发型,“麻花辫”“爱心辫”“六小辫”,每次都让人眼前一亮,活泼又可爱的状态,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39岁的伊朗冬残奥单板滑雪选手塞迪盖·鲁兹贝在比赛中不断摔倒,又不断站起来,跌跌撞撞中向着终点前进,缓慢而倔强,在540米长的坡面回转赛道上,她是全场用时最长的选手,但当她冲过终点时,迎接她的是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冬残奥会不仅是残疾人运动员追逐梦想的舞台,也是全球残疾人交流共享、增进友谊的桥梁。冰球赛场外,中国队运动员与捷克队运动员握手互相致敬。残疾运动员与领滑员之间的默契,同样书写着同赴赛场、共迎挑战的动人诗篇。中国代表团冬残奥高山滑雪队外籍教练卡佩里·达利奥被队员亲切地称为“老达”。在他的帮助下,中国队在本届冬残奥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雪山之巅,气象服务团队追风测雪,为赛事护航。白雪皑皑的群山间,时常能看到气象服务团队背着仪器穿梭、观测的身影。观测员不畏风雪、精益求精,前往现场测量风速、风向、能见度、积雪量、雪温、雪质等数据,全力得到精确的现场情况。

雪山脚下,医疗保障团队妙手丹心。医生们多次演练针对残疾人的救助行动,更有滑雪医生在雪道飞驰,苦练3年只为4分钟内赶到伤者身边。运动员朱大庆在训练中摔伤,医疗保障团队立即给予伤者冰敷、加压包扎及悬吊制动处理,以便尽早消肿止痛。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如果运动员是一届运动会跳动的心脏,那么志愿者就是灵魂。”作为北京冬残奥会保障团队服务工作的中流砥柱,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卢月双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韩语翻译志愿服务,她说:“尊重和友善,往往体现在细节,一句敬语、一个微笑,都会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我们的用心。”22岁的王梓博是一名残疾人志愿者,先天患有听力障碍的他在助听器的帮助下,成为国家体育馆的赛事服务助理,他亲眼见到同事将残疾人观众一次次引导至无障碍观赛区,产生的共情让他内心颇感温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