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树上的女孩读书心得体会和方法 树下的男孩读书心得(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13:49:17 页码:12
树上的女孩读书心得体会和方法 树下的男孩读书心得(五篇)
2022-12-31 13:49:1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树上的女孩读书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给予树》,这组课文的专题是爱的奉献,《给予树》这篇课文正是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给予了一个陌生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也给予了她同情与爱的故事。

根据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结合本组课文及本文的实际,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可以说,重点难点的确定与本组的专题是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组元意识。)

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三)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四) 回读课文,升华感情;

(五)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学习一篇课文,如何更好的导入,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学本课,我开门见山,从课题导入。

首先:板书并解题。板书《给予树》,请大家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教师相机提示学生明白“ 给予”的意思,并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搞清楚“给予树”是西方慈善组织办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继续问:“结合本组课文的专题,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圣诞树上的卡片写着什么内容?是谁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了别人?”等等。那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导入新课时,引导从题目提出问题,不仅培养了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大环节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正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这充分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贯坚持课前预习,课上检查这一做法。

检查预习分以下三个小环节:

字词教学仍是中年级的重点之一。我从三个方面来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

首先,检查词语是否读得准确,本课“给予”的“给”,“予”, 学生容易读错,那么我采取多种读的方式,直到这些字音在学生的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接着, 对个别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字加以区分强调,“予”和“矛”, “即”和“既”,“买”和“买”。然后, 指导学生把“予”、“仁”两个字书写匀称。

交流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如:如愿以偿。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检查切实夯实了字词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有所思考,为了进一步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浏览课文,结合题目,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归纳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

教学过程的第三大环节是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服务的,而对课文的理解又是学生在细细的读与思考中进行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静静的去读去感悟呢?设计细读感悟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的感情的基础上,我以课后题为细读感悟的切入点: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把你认为最能体现母亲心情变化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的词句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体会好了,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然后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对于学生汇报的重点部分,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感受母亲心情的变化以及有这种变化的原因。

对于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提到的母亲的“担心”(板书),师生以读代讲,让学生了解到母亲在家里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给每个孩子们钱让他们买圣诞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 母亲“生气”是因为别的孩子都买了像样的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且金吉娅却只买了一些很便宜的棒棒糖。

教师追问: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你体会到金吉娅在想些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学生:一方面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

当学生汇报到母亲的高兴时,引导学生抓住以下片段进行感悟: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很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结合“一直盼望”体会那个需要帮助的小女孩长期以来多么渴望得到一个洋娃娃,教师相机提问想想一下卡片上会写什么?

而金吉娅又是如此理解小女孩的这份心情,并深深地同情着她,结合“于是,我卡片,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援助中心的礼品区。”体会金吉娅对小女孩的同情,爱护和帮助。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引导抓住“这么多人”,“得到许多礼物”,“却什么都没有”感受金吉娅对那个小女孩的同情与爱心。看到女儿有这样一番举动,母亲能不激动吗?

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采取指名读,范读,评价读,练读再指名读等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美美地读这段话,充分感悟金吉娅那颗纯洁的爱心。

在此基础上,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不但…还…以及…

这一部分的教学真正落实了本篇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金吉娅的一片爱心。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读体现悟,悟促进读。而且在如情入境地读文的同时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回读课文,升华感情。

1 给带点字注音

给予()

2组词

予( )即( ) 买( )

矛 ( ) 既 ( ) 卖( )

3写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描写树上的女孩读书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在各种各样的树木里,我最喜欢的是冬青树。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冬青树长出了嫩绿的枝叶,微风一吹,它摆动着身子,像是欢迎春天的到来,又像是说:“你好,你好,我叫冬青树……”

夏天来了,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唱歌,太阳曝晒在大地上,晚上还有可恶的“吸血鬼”—蚊子。许多树木都无精打采地弯下了腰,低头睡觉去了,还有的是因为干旱而死……而冬青树却永远挺拔,永远坚强。

秋天来了,许多树木的叶子变黄了,枯萎了,调落了,冬青树依然翠绿,依然挺拔,面对秋风扫落的黄叶,冬青树没有一点害怕,它碧绿坚毅的身姿,让我们看到了秋天的生机。

冬天来了,狂风呼啸,万木凋零,当雪花满天飞的时候,所有的树上堆满了白白厚厚的积雪,这时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看到了绿色,这种植物正在用自身热量来暖化积雪,暖化寒冷,向冬天发出挑战,决不退缩,那就是冬青树。

冬青树虽然没有鲜花那样美丽,没有松树那样高大,但它总是默默无闻地,不炫耀自己,不追求名利,在酷暑严寒面前从不低头,总是保持青春长驻。

冬青树,我爱你高尚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描写树上的女孩读书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1、会认10个,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人物内心;合作探究,懂得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体会到金吉亚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5、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亚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一)收集课外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同时教师在黑板画一棵圣诞树。然后引导学生从预习中已知的内容入手,了解金吉娅送给大家的礼物,教师在圣诞树上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洋娃娃、笑脸、棒棒糖”。用小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接着引出课题,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对“给予”一词的理解。并请他们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以后发现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生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自己或小组合作体会: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有谁?他们的心情各是怎样的?

2、小组内部交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3、组长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兄弟姐妹的心情(高兴)。

(2)汇报表现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怀疑—感动、高兴)。

(3)学生体会那个收到礼物的小女孩的心情,自己以小女孩的身份向金吉娅说自己想要说的话。

教师相机进行词句训练(重点理解“沉默不语”和“兴高采烈”)和朗读指导。

(四)品读文章,深入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图和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文,同时辅助说一说,演一演,找一找,议一议,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1、看课文插图,想象金吉娅和援助中心的阿姨会说些什么,同桌的伙伴一起说一说。

2、品读金吉娅的话。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金吉娅说的话,再用心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再读金吉娅的话,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同桌的学习伙伴一起交流。接着全班交流阅读感受,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让学生再次看图,想想自己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4、通过体会“紧紧地拥抱”和朗读最后一段,感受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的心情。

5、理解“如愿以偿”

(五)想象写话,拓展升华情感。

1、小女孩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想给金吉亚姐姐写几句心里话,你能帮助她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象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a、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描写树上的女孩读书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尊敬的xxx市林业局领导:

你们好!

我是xxx小学市xxx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小学生。我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去我奶奶家附近的大山上玩,那里原本是山清水秀,苍翠欲滴的,可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这里的破坏,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了。

这座山上原本是生机盎然的,犹如仙境一般。树木都挺拔地立着,有时还有动物在山上玩耍。但由于人们的随意践踏和破坏,在山上乱砍乱伐,还乱扔垃圾,破坏山上的原有生态,使山上变成一片废墟。

我们都知道树木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抵御风暴,还可以净化空气。但人们为了赚钱,竟残忍地把树木一棵棵地锯掉,森林资源本来是可不断再生的,但由于人们的过度砍伐,森林资源已逐渐面临不可再一。山上的环境也被破坏了,仅剩的几棵老树上面也挂满了塑料袋。地上到处都是垃圾,使原本一座秀丽的山变成了这翻情景。

“保护森林,不砍树木”不仅是一句口号,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作为本市的一名学生,我为看到这样的现象而懊恼,我向林业局的叔叔阿姨提出三点建议:

1、在山上立起几个“禁止砍树,禁止扔垃圾”的告示牌。

2、要派人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去山上巡视,抓到砍树的人要进行批评,并进行罚款。

3、在山上多放几个美观实用的垃圾桶。

4、号召人们上山植树,恢复青山本来的面貌。

保护森林,人人有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森林。希望我提出的问题能尽快被重视,提出的建议能尽快被采纳,谢谢!

倡议人:

日期:

描写树上的女孩读书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