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福建奋斗启航观看心得体会 观看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心得体会(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16:51:40 页码:10
福建奋斗启航观看心得体会 观看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心得体会(4篇)
2022-12-31 16:51:40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福建奋斗启航观看心得体会一

朋友们,请大家往上看,看看这座山峰形状像什么呢?先看看主峰两边紧挨着的两座山像是两个帽翅,对了,像个官帽。它叫“獬豸冠”,也就是宋代以前执法官的官帽,在古代也泛指执法官,关汉卿的《玉镜台》中就有这么一句台词“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说的就是执法官。

什么是“獬豸”呢?相传它是古代的神羊,独角,能辨是非曲直,若见人争斗,就会角触理亏的一方。楚文王曾按这个形状制成“獬豸冠”,远远地望冠豸山,就像“獬豸冠”。也正是体现了冠豸山的威严正义。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把冠豸山视为刚正的神山,也是人们追求建立公正廉明社会的象征。

现在我们开始登山了,请大家谨记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同时要注意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哦!看,前方这株迎客松正向我们微微点头,欢迎大家的到来。

这颗迎客松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过去的冠豸山上满山遍野古木参天,半山腰有“松风亭”,山顶有“听松亭”,还有“印松麓”等景观和石刻,也留下了厦门书法名家罗丹先生在抗战期间写的名句崖刻:“一天秋色千峰雨,万壑松涛十里关”的崖刻。

品松韵,沐松风,树正气,赞风格,这是游冠豸山的一大乐趣,上世纪六十年代,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写有一篇《松树的风格》,它笔下的松树给人以傲霜凌雪,百折不挠,无私无畏的凛然正气,这正与“冠豸”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寓意相吻合。是不是感觉迎客松为我们带来一片荫凉,那就让我们带着一身脱俗超凡的感觉,继续登山吧。

传说这座山原来在武夷,只因为有一年九龙江发大水,玉帝命令一神仙将山赶往九龙江堵水,赶山神仙到连城地界时,口渴难忍,来到一村庄讨水喝,热情村姑让他喝了三大碗酒,醉后误了时辰,把山留在这里,故早有“北夷南豸,丹霞双绝”之称。

各位团友,在这里我们看到有 “冠豸”二字,这是元代一县令同卿镌刻在这里的。这是圣旨牌坊,清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天国余部石达开的族弟石镇吉部署千人进攻连城,连城无险可守,县令随同数千群众,登山避难,最后太平军攻上冠豸山,造成3千多群众惨死。这圣旨牌坊就是朝廷下令诰封在此阵亡的县衙官兵和3千多群众的。

朋友们,我们已经到达山顶了!站在这里眺望前方,县城的景致尽收眼底,真是“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冠豸山人文鼎盛,出过20多名进士,堪称连城文化摇篮。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大才子纪晓岚在游冠豸山时,于“东山草堂”题下了“江左风流”和“追步东山”名匾,至今还在。

好,冠豸山的游览到这里告一段落,我们在这里休息十分钟。如果大家还有兴趣的话,可以到“雪洞”,“壁立千仞”,“莲花洞”,“灵芝寺”等景点游览。谢谢合作。

冠豸山位于连城东1.5公里处,平地拔起,不连岗,位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方园40里。1993年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冠豸山旧称田石,因其峰似巨冠,故名。又因奇山峻石到了明代,垒城开地,筑南北堑关墙,凿石磴,建书院,成为远近驰名的“上游第一观”。奇,远望如欲放的莲花,又名莲花山。自宋绍兴三年(1133年)连城置沿以来,就已开发,元代辟为名胜.

冠豸山为丹霞地貌,峰岩峻峭、景致迷人,有清泉穿石,声出峡谷的苍玉峡;有清澄如镜的金字泉;有两峰壁裂,望天一线的一线天;有状似孤独,光耀人间的“照天烛”;有泉清风爽可容百人的莲花洞;有风姿绰约,神形毕俏的姊妹岩;登丹梯云栈至山顶远眺,有“身疑上天游,摇荡白云里”置身仙境的感受。

冠豸山东南有石门湖,潭深壑浅,湖清山秀,登艇游湖,山环水绕,沿途有,“渴子饮泉”、“大象戏水”、“猴猕撞钟”、“疯僧戴帽”等胜景。

冠豸山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今尚存半云亭、松风亭、东山书院、修竹书院、灵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余处。最为珍贵的有林则徐登临冠豸山,存于东山草堂的手书横匾“江左风流”,清干隆名士纪晓岚,在任福建提督学院时题写的“追步东山”宝墨。

近年来,冠豸山景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树种花十万余株,修建了长寿亭、凝碧山房等,改善了旅游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

最新福建奋斗启航观看心得体会二

九鲤湖风景区位于仙游县钟山镇,距县城31公里,海拔590米。九鲤湖是仙游“四大景”(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天马山)之一,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称,尤以飞瀑为最,素有“鲤湖飞瀑天下奇”之美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

据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济世,丹成跨鲤升仙,九鲤湖因此得名。

千百年流传的何氏九仙传说,吸引了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祈梦,留下许多珍贵的诗文佳作和摩崖题刻。

九鲤湖荡青漾翠,碧澄一泓,是个秀丽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融林、瀑、水、石之胜景于一处。

湖的上游,坦荡的水底岩石上,遍布如臼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状的洞穴,有的深不可测,相传为九仙炼丹的遗址。

在山间林野有着无数奇岩怪石,诸如蓬莱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龙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

这些奇石留下不少历代名人的题刻,如宋代兵部侍郎陈谠的“天子万年”、明代林有恒的“第一蓬莱”和李翔书的“观瀑”等,字体古朴大方,潇洒自如。

九鲤湖九级瀑布群驰誉海内外,是九鲤湖自然景观的主体。

上游溪水奔腾而来,自雷轰祭入湖,溢瀑布、悬珠帘、挂玉柱、叩石门、回五星、跨飞凤、过棋盘、谒将军,峭壁千仞,古木参天,奇胜不可名状。

徐霞客曾到此游历,赞曰:“即匡庐三叠,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著名的九漈飞瀑从高耸的崖头猛泻入湖,水石相激,轰鸣如雷。

鲤湖飞瀑按每次落差分为九漈,名曰:雷轰 漈、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石门漈、五星漈、飞凤漈、棋盘漈、将军漈。

各漈独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尤为壮观的是瀑布、珠帘、玉柱三漈。

瀑布漈高达百米,气势磅礴,珠帘漈从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齐刷刷地滑下,形成万斛水珠,宛若垂帘,颇为壮观;珠帘漈之东侧,水从盘龙山顶贴着石壁滑下,形成两股晶莹的细流,妙似玉琢的双柱。

这就是玉柱漈。

珠帘、玉柱同注一泓深潭,它虽小于九鲤湖,却是九漈最佳处,徐霞客盛赞“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唯此为最”。

九漈飞瀑全长十余公里,沿途悬崖夹峙,蜿蜒曲折,奇胜不可名状。

九鲤湖现列为福建省重点旅游开发区,全面启动了东崐凤古寨、云居探幽、石门索桥、迎宾山门、九鲤山庄、霞崐客广场、观光果林、通讯基站、生态综合服务区等十大重崐点建设项目,将发展成为集观光、度假、娱乐、购物、朝圣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她将以丰富的和宏伟的气魄展示给中外游人。

最新福建奋斗启航观看心得体会三

漳州中国台湾路、香港路明清历史街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千年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芗城旅游。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明清历史街区。

首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街区的概况:漳州香港路?中国台湾路明清历史古街区是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其范围北至市区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中国台湾路府埕和文庙等,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拥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如“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香港路古称南市街,唐时已有,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的城市中轴线。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中国台湾路)长仅100米,但却集中了整条街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厚。

中国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街区内现存有“有大道华洋杂货”、“锦兴漆庄”、“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等老字号,体现了街区的历史变迁。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区的整治效果得到广大市民的赞誉和名城保护专家的肯定,20__年9月1日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__年4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参赞理查德?a?英格哈特先生特意莅临漳州颁奖,从而为漳州古城延续历史文脉增光添彩。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了历史街区。现在,我们先游览中国台湾路,请跟我来。中国台湾路全长近300米,沿街140间店面,整条街充满“古街古店红瓦花窗木门”的古韵。其走向为东西向,在上个世纪初,这里雨伞店云集,专卖雨伞;延安路西边则是中国台湾路的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一派“南洋风情”;由中段再

往前为中国台湾路的西段,是闽南风格民居,有天益寿老药铺、大同文具店、金可行布鞋行等各类老字号。现在我们主要游览中国台湾路的中段和西段,请大家跟我来。

在古时,中国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中国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

现在,让我们顺着中国台湾路的小巷徐厝巷,去看看中国台湾路7号徐氏家庙。徐氏家庙始建于明末清初,为二进房屋。一进是一厅抱四房,为接待徐氏后裔的地方;二进是一厅抱二房,供奉着徐氏祖宗的灵牌。因有徐氏家庙在小巷内,故小巷得名徐厝巷。传说:徐氏祖先徐国海原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部下的一名将军,随陈元光入闽后在南靖县雁塔村定居,繁衍后代。徐氏家庙是雁塔村徐氏后裔上京、上省城或乡试时来祭拜祖先,落脚的地方。现居住在中国台湾桃园的徐氏后裔回雁塔村寻根祭祖,也来到芗城徐氏家庙祭拜。

中国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雨,至今仍保存完好。中国台湾路141号,是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该店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后娶店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认真经营,使药店生意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实验小学)。抗战后,又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寿”公私合营,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现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芗城区,一部分散居在港台及东南亚一带。金可行布鞋行,其创始人蔡居安,系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人氏,清末时期来漳谋生,在双门顶补鞋,而后在中国台湾路155号旁开一间补鞋店,经几年努力,买下中国台湾路136―140号店面开创金可行布鞋行,产品为各种布鞋,销往漳浦、广东一带。现漳南道巷1号大宅居住着蔡居安后裔,还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国旧金山和我国的台湾省。中国台湾路作为一条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老街区,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史证。

与中国台湾路交叉的这第二条路就是香港路。从唐宋一直到明清时期,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热闹的商业街。

大家是否注意到: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这使香港路在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中国台湾路和香港路,古风古韵,保存完好,有多部电影、电视剧慕名来此拍摄,

说不定您哪次来游览的时候,没准还会碰上拍摄组,碰上影视明星呢。

现在我们正走在市区的修文西路。街区内的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文庙位于漳州古城中轴线东侧,中国台湾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始兴南路所围合的街坊内,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2公顷。旧时孔庙主要用来祭孔和讲学,据《漳州府志》记载,文庙不仅有戟门、泮池、杏坛,还有训导署和学舍,曾是宋朱熹亲临指教之所。府学是旧时政府教育部门办公的地方,主要建筑为藏书楼和明伦堂,以及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当时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庙规划宏伟,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技术和建筑水平。庙里廊柱为盘龙石雕,刀法细腻。文庙的精华在大成殿。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遗物,所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建筑。目前文庙大成殿和两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民国时期蒋鼎文修文庙时重建的。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

游客朋友们,漳州明清古街区就游览到这里。谢谢大家!其实,古街区的风雨沧桑一时是说不完的。千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里的每一块石板,这里的每一片瓦砾,都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最新福建奋斗启航观看心得体会四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中旅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陈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