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 网络生活如何防止道德失灵?(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13:08:09 页码:12
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 网络生活如何防止道德失灵?(8篇)
2023-01-01 13:08:09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目前世界互联网业发展迅猛,网络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可以说,互联网已全方位、多层次地介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公共影响力。当然,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一方面,它作为全民的信息发布、接收和服务平台,体现着社会舆论的公开化、多元化和直接性、便捷性的特点,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督促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民意,解决了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隐秘性特征,在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网络平台上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和严重的隐患。

一、网络侵权行为严重。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可发布任何信息,包括虚假信息、散布谣言,使网络成为发泄私愤、扰乱视听、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和肖像权的工具。

二、网络不良信息泛滥。大量负面、攻击、诽谤及黄、赌、毒信息充斥网络,毒害网民,恶意中伤公民、企业和政府,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三、以造谣生事、攻击他人和组织、谋取非法经济利益的“网络黑色产业链”甚至“网络黑社会”已成为社会毒瘤。“网络黑色产业链”、“网络黑社会”是一种有组织的网络犯罪团伙,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引起全社会的深恶痛绝。企业、公民甚至政府疲于应付网络黑洞和陷阱,干扰了社会正常秩序,误导了民众情绪,损害着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是目前网络亟需清除的毒瘤。

可以说,网络上的失德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导致网络平台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合法性严重缺失。虚假的、不良的、恶意诽谤的信息借“舆论监督”之名泛滥,使网络的某些空间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社会公众对杂象丛生的互联网现状表示担忧,要求尽快净化和规范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呼声日渐增多。

目前,互联网的规范管理已日益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互联网的有效管理。从20xx年开始,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互联网的经营管理办法》等诸多“办法”;20xx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会审议通过了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但是,这些办法和决定尚未成为规范互联网行为的正式法。由于相关规定不全面,法律效率较弱,使得一些网络违法犯罪认定原则笼统、量刑较轻、打击力度不够,因此,我建议在坚持管放结合、引导为主、依法治理的原则框架下,加快网络立法进程。

一、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公民身份认证体系,实施网络实名制。

根据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必须以立法的方式建立规范、有效、便捷的网络公民身份认证体系。该体系可以借鉴我国金融信用体系的经验,由政府设立专门部门进行主导和管理,实行统一的公民身份标准、网络身份标准及各项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互联网上相关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安全有效开展奠定法律基础。

二、抓紧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网络电子签名法、网络舆论监督法等专门法律。

专门法律涉及到互联网平台的具体领域,各项专门法律的配套实施才能做到对网络平台依法管理的全覆盖,使网络环境的综合治理有效进行。

三、从法律层次上明确界定网络违法犯罪的裁量标准。

网络违法犯罪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为了客观、公正、有效的甄别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必须有明确、公正、可操作的裁量标准。为此,应尽快建立公正权威的网络违法犯罪的执法体系。

四、将电子证据列入《刑事诉讼法》的证据种类。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网络违法犯罪一般是电子证据。而目前电子证据不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因此,网络执法存在着电子物证转换的实际困难。这已成为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软肋。建议将电子证据列入《刑事诉讼法》的证据种类。

五、从立法层面加大对“网络黑色产业链”、“网络黑社会”的打击力度,根除网络毒瘤。

网络立法要划清个人违法犯罪和有组织的违法犯罪界线,制定相应的量刑标准,增强对网络有组织犯罪的震慑力和打击力。

网络立法涉及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审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给网络监管一个法治的支撑点,使我国的互联网成为自由、公正、合法的有效信息平台和网络生活空间,为弘扬社会正气、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服务。

有关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大李小学网络安全教育讲话稿 ——张金荣

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已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互动交流、增加阅历、放松身心、娱乐益智的重要方式。 但是,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和低级庸俗的内容,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各类犯罪分子针对学生辨别力较弱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的特点,通过上网聊天、交友等机会寻找目标实施诈骗、抢劫、等犯罪活动;由于学生缺乏自控力,一些人沉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导致出现心理扭曲、疏远家人朋友、荒废学业、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不良现象;更有甚者模仿网上行为,搞犯罪活动。

大量学生遭遇网络危害的案例表明,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绝不能忽视,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二、学生常见网络安全问题

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就要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

1、沉迷网络游戏

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好胜以及对英雄的崇拜心理,网络暴力游戏的出现,正好迎合他们的这种猎奇和追求刺激的心理。他们通过操纵游戏可以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而且,通过玩游戏,他们内心或多或少的压抑都得以宣泄和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网络产生迷恋心理。由于学生是一个处于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人群,其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都没有最终形成,极易受到带有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从而导致道德认知模糊,产生“攻击他人合理”的错误思想。延续到青年期后,极可能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有暴力倾向等。 在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学生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长此以往会淡化现实社会规范的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许多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自制力而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途。更有甚者,学生在网吧几天几夜甚至连续十几天地上网玩游戏,到了不吃饭、不睡觉的疯狂地步,造成视力下降直至失明,甚至猝死在网吧。

目前,大量以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为主题的网络游戏,成为学生的新宠。这些暴力游戏往往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乃至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模仿,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模仿。

2、浏览色情、暴力网站

虽然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但总有少数人为了经济利益,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视频、图片和文学作品等。而学生涉世不深,对一些网站的色情、暴力等内容缺乏鉴别能力,盲目模仿,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学生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学生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学生本

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网上交友上当受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人已把网上交友当成了交友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心理不成熟,缺乏经验,往往容易上当受骗,甚者会身遇残害。

网上交友所导致的失财丢命的案件频频见诸报端,新的案件、新的骗术仍然层出不穷,足见网络交友安全应警钟长鸣。

4、利用网络从事犯罪活动

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以及网络行为的隐蔽性使网络犯罪变得轻而易举,使犯罪成本大大降低,又容易满足一些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致使一些学生利用网络实施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有的学生长期沉迷网络,导致性格变态,人格异化,视亲人、朋友、同事为仇人,动辄伤害他人;有的深受暴力游戏毒害,变得对生命麻木不仁,由网上打打杀杀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杀人犯;有的由于陷入网恋而酿成命案悲剧;有的利用网络雇凶杀人、拐骗杀人;有的利用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诱骗妇女、少女,实施性犯罪;有的参加网络赌博、非法传销;还有的利用网络制作、贩卖和传播淫秽物品,等等。

5、上网成瘾

涉世不深,判断能力和自护能力较差的学生,经不住网络的诱惑,上网成瘾,直至成为“网痴”“网虫”。他们上网时间失控,总觉得时间短,得不到满足;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上网,想的、聊的主要内容也是网上的事;在网上全神贯注,到网下迷迷糊糊,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有点时间就想上网,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网不能不上;对家长和同学、朋友隐瞒上网的内容;与家长、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与网友的交流越来越多;泡网吧的主要目的是网上聊天、玩网络游戏,或浏览不良信息;为了上网甘冒风险,撒谎、偷窃、逃学、离家出走。

凡此种种,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引发学生犯罪的最重要的诱因。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学生犯罪中,有80%以上是由于网络问题而引发的。网上的有害内容已成为吞噬部分学生身心健康的“电子海洛因”!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针对以上不良现象,班主任应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1、端正学生对网络的态度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端正对网络的态度,我们要告诉学生:

(1)网络游戏本身并没有错,但长期沉迷于游戏不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些游戏所宣扬的暴力、色情等内容会诱使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仅仅利用网络进行游戏实在是“大材小用”,应该合理利用网络,利用网络的种种功能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2)网上交友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扩大学生交往范围,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给了许多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如果在交友时不加选择,随意与网友见面,就有可能上当受骗,造成人身和财物损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3)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上网环境。老师和家长并不反对孩子上网,但提倡有节制、有选择地上网。一些黑网吧很容易发生斗殴、被黑心老板扣押、环境恶劣而导致伤亡等事故。为了自身安全,应该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在家中或学校机房上网。

(4)上网确实可以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不能因上网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亲情、友情和学业等;网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更为重要。

2、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丰富多彩的网上世界和简单快捷的网络文化,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使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告知学生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要求他们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

3、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操练,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关注点从网络转移到现实世界,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网瘾”。

4、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流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来矫正。

5、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班会、板报、征文等形式展开有关网络安全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危害,自觉抵制不健康思潮,积极引导学生健康上网。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育。深入开展《全国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学习宣传活动,教育学生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6、告知学生上网聊天交友的注意事项

辅导员、班主任要告知学生:上网聊天时,尽量不要透露自己的年龄、家庭住址以及个人资料或照片;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友等信息;对网上求爱者不予理睬;对说话内容低俗的网友,不要反驳或回答,要以沉默的方式对待;当网友提出见面时,一定要警觉,不要单独见面,不要与网友单独吃饭;当网友提出单独到出租屋或宾馆、旅店玩时,绝对不能答应;约会前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由他们陪同,地点应选在公共场所。

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单靠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更需要学生自觉地增强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

有关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绿色上网”业务是中国联通针对有孩子的家庭宽带用户提供的互联网内容过滤服务。使用“绿色上网”业务家长可以限制孩子的上网浏览范围和上网时间,防止孩子接触到互联网上的各种有害信息。

“绿色上网”业务功能

●禁止孩子访问色情、暴力、赌博、毒品、邪教、成人、交友等网站。

●系统对每天新增加的不良网站进行跟踪,保持同步更新和屏蔽(对不良网站的拦截成功率高达99%),可以禁止孩子在搜索引擎中使用敏感关键字进行检索。

●禁止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家长可选)。

●禁止有害的网络游戏,防止孩子沉溺于有害的网络游戏。

●禁止网络文字、语言、视频聊天,如qq、icq、msn等。

●限定上网时间,家长自定义孩子的上网时间段。

有关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小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拓宽了我们的求知途径,为中小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更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互联网在极大的方便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提供不文明服务等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尤其危害我们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个别同学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进而引发暴力等社会问题;网上的腐朽文化侵蚀了我们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所有这些,令人痛心,令人警醒。

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具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如果我们在上网时不加以抵制不良信息、不能够做到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就会对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我们这一代中小学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为此,我向全体同学们发出“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做文明上网的好学生”的倡议:

一、要认真学习、贯彻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文明上网。

二、互联网做为崇尚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主阵地,中小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

三、从自身做起,在主观思想上建立一道防线,抵制网络上反动、腐朽、不健康的内容对自己精神上的侵蚀,树立与之斗争的信念与决心。

四、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

五、广大小学生朋友上网要做到“三不”和“三上”,即:不进营业性网吧;不进色情、垃圾网站;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健康上网,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园地;文明上网,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绿色上网,熟悉上网的安全通道。

同学们,让我们信守倡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坚持自尊、自律、自强,努力弘扬网络文明,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自觉远离网吧,追求健康时尚的网络新生活,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倡议人:x

时间:x年x月x日

有关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大李小学网络安全教育讲话稿 ——张金荣

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已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互动交流、增加阅历、放松身心、娱乐益智的重要方式。 但是,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和低级庸俗的内容,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各类犯罪分子针对学生辨别力较弱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的特点,通过上网聊天、交友等机会寻找目标实施诈骗、抢劫、等犯罪活动;由于学生缺乏自控力,一些人沉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导致出现心理扭曲、疏远家人朋友、荒废学业、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不良现象;更有甚者模仿网上行为,搞犯罪活动。

大量学生遭遇网络危害的案例表明,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绝不能忽视,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二、学生常见网络安全问题

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就要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

1、沉迷网络游戏

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好胜以及对英雄的崇拜心理,网络暴力游戏的出现,正好迎合他们的这种猎奇和追求刺激的心理。他们通过操纵游戏可以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而且,通过玩游戏,他们内心或多或少的压抑都得以宣泄和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网络产生迷恋心理。由于学生是一个处于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人群,其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都没有最终形成,极易受到带有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从而导致道德认知模糊,产生“攻击他人合理”的错误思想。延续到青年期后,极可能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有暴力倾向等。 在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学生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长此以往会淡化现实社会规范的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许多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自制力而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途。更有甚者,学生在网吧几天几夜甚至连续十几天地上网玩游戏,到了不吃饭、不睡觉的疯狂地步,造成视力下降直至失明,甚至猝死在网吧。

目前,大量以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为主题的网络游戏,成为学生的新宠。这些暴力游戏往往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很容易使学生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乃至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模仿,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加以模仿。

2、浏览色情、暴力网站

虽然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但总有少数人为了经济利益,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视频、图片和文学作品等。而学生涉世不深,对一些网站的色情、暴力等内容缺乏鉴别能力,盲目模仿,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学生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学生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学生本

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网上交友上当受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人已把网上交友当成了交友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心理不成熟,缺乏经验,往往容易上当受骗,甚者会身遇残害。

网上交友所导致的失财丢命的案件频频见诸报端,新的案件、新的骗术仍然层出不穷,足见网络交友安全应警钟长鸣。

4、利用网络从事犯罪活动

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以及网络行为的隐蔽性使网络犯罪变得轻而易举,使犯罪成本大大降低,又容易满足一些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致使一些学生利用网络实施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有的学生长期沉迷网络,导致性格变态,人格异化,视亲人、朋友、同事为仇人,动辄伤害他人;有的深受暴力游戏毒害,变得对生命麻木不仁,由网上打打杀杀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杀人犯;有的由于陷入网恋而酿成命案悲剧;有的利用网络雇凶杀人、拐骗杀人;有的利用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诱骗妇女、少女,实施性犯罪;有的参加网络赌博、非法传销;还有的利用网络制作、贩卖和传播淫秽物品,等等。

5、上网成瘾

涉世不深,判断能力和自护能力较差的学生,经不住网络的诱惑,上网成瘾,直至成为“网痴”“网虫”。他们上网时间失控,总觉得时间短,得不到满足;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上网,想的、聊的主要内容也是网上的事;在网上全神贯注,到网下迷迷糊糊,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有点时间就想上网,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网不能不上;对家长和同学、朋友隐瞒上网的内容;与家长、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与网友的交流越来越多;泡网吧的主要目的是网上聊天、玩网络游戏,或浏览不良信息;为了上网甘冒风险,撒谎、偷窃、逃学、离家出走。

凡此种种,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引发学生犯罪的最重要的诱因。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学生犯罪中,有80%以上是由于网络问题而引发的。网上的有害内容已成为吞噬部分学生身心健康的“电子海洛因”!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针对以上不良现象,班主任应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

1、端正学生对网络的态度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端正对网络的态度,我们要告诉学生:

(1)网络游戏本身并没有错,但长期沉迷于游戏不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些游戏所宣扬的暴力、色情等内容会诱使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仅仅利用网络进行游戏实在是“大材小用”,应该合理利用网络,利用网络的种种功能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2)网上交友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扩大学生交往范围,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给了许多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如果在交友时不加选择,随意与网友见面,就有可能上当受骗,造成人身和财物损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3)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上网环境。老师和家长并不反对孩子上网,但提倡有节制、有选择地上网。一些黑网吧很容易发生斗殴、被黑心老板扣押、环境恶劣而导致伤亡等事故。为了自身安全,应该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在家中或学校机房上网。

(4)上网确实可以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不能因上网而忽视了现实生活的亲情、友情和学业等;网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更为重要。

2、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丰富多彩的网上世界和简单快捷的网络文化,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使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告知学生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要求他们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

3、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操练,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关注点从网络转移到现实世界,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网瘾”。

4、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流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当前,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来矫正。

5、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班会、板报、征文等形式展开有关网络安全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危害,自觉抵制不健康思潮,积极引导学生健康上网。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育。深入开展《全国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学习宣传活动,教育学生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6、告知学生上网聊天交友的注意事项

辅导员、班主任要告知学生:上网聊天时,尽量不要透露自己的年龄、家庭住址以及个人资料或照片;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友等信息;对网上求爱者不予理睬;对说话内容低俗的网友,不要反驳或回答,要以沉默的方式对待;当网友提出见面时,一定要警觉,不要单独见面,不要与网友单独吃饭;当网友提出单独到出租屋或宾馆、旅店玩时,绝对不能答应;约会前须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由他们陪同,地点应选在公共场所。

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单靠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更需要学生自觉地增强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

有关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为进一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强对我单位相关网络舆情的关注及引导工作,经单位党委研究,决定组建网络舆情观察组。

广泛收集、报送和研判我单位相关网络正、负面信息和涉及单位领导及职工信息,使单位党组及领导班子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网络相关动态,把握应对网络舆论的主动权。

全面开展网络舆情巡查监测,及时发现网络上关于我单位的不良信息,特别是对网络上出现与事实有出入对单位有影响的内容要及时响应,澄清事实,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网络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营造与单位良性互动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组长

一名,领导观察组,负责观察组全部工作。

(二)观察员

若干名,应有过硬的业务和政治素质,爱好上网浏览,每天至少保证3小时的在线时间,比较熟悉网络论坛、微博等各种应用。

(一)、危机舆情应对

舆情应对主要是指网络上出现不利本单位工作的信息,形成或者正在形成一次针对本单位的舆情风险,如果放任不管会给本单位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的现象。

1、舆情监控发现

舆情观察员队伍要根据各人工作,建立12小时网上新闻、帖子浏览、舆情监测判断制度,非常时期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和本单位有关的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务必在舆情蔓延的初级阶段发现甚至预判某一话题的蔓延风险。

2、舆情上报

观察员监测、预判到的有风险话题,应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领导,并即刻进入网上舆论监控、反击和引导状态。

3、组织应对

舆情观察队伍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在发现不利本单位工作的网上舆论风向时,及时有组织、有规划的发布回应信息,引导、反驳网友观点;持续跟踪话题直到本次舆情风险解除。

4、后期舆情收集汇总

消除舆情后,应收集整理成资料、备案留底,以供领导查询。

(二)良性舆情引导

舆情引导是指根据需要及领导指示,舆情观察组必须主动出击,通过在各主要论坛社区上发表主题、主要网站发布新闻、各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等手段,有组织、有目的.为单位工作在网络上做正面宣传。舆情引导应根据领导指示,谨慎严肃,严防适得其反。

1、确定主题

根据领导指示,确定需正面引导的主题。舆情观察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单位方面的信息,不能自作主张炒作主题。

2、集中造势

对确定需被集中宣传、造势的相关主题,舆情观察组需立即响应,制定相应的网上宣传方案,组织有序,分工明确,在本地重要社区、新闻网站和其他有影响的网站进行集中宣传、造势,以形成良好的正面舆论氛围。

3、后期汇总

对于舆论宣传中的各方面情况、各阶段进展、网站主题页面、跟帖情况等均按需拷贝留底备案,以供查询。

(一)奖惩以月为单位进行

(二)舆情观察组每处理一次舆情险情,根据舆情的发现、上报等各个环节的应对处理情况,给予舆情观察员一定的加分奖励,计入绩效考核分;未发现舆情或应对不力造成一定影响的则扣除一定绩效分值,造成影响严重的还将追究其他责任。

(三)舆情观察组每做一次正面舆论引导,为单位工作正面宣传做出贡献,则根据效果、网上影响大小等因素,奖励舆情观察员相应分数,计入绩效考核分。

(四)本月无舆情风险,也无舆论引导宣传,则不奖不惩。

有关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过眼云烟的信息一蹴而就,也许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会自控。

我只是,一只蜘蛛。

每天都要织网,也许只七次都无法成功,但我们不能放弃。

一张网,像是家又像是牢,如果不留意,便会突然被囚禁,无法动弹,如果自己只好便是轻薄舒适的安身之地。

我只是,一个渔民。

每天我捕鱼,晒网,思忖这边一个牢一点,大一点的网,可以捕更多的鱼,但是往往越大,就越重,提不起来,进退两难,网小了,捉不住鱼,眼看着一大群,但这入网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我只是,一条鱼。

每天会有好多人带着往,跑向河中,可惜我的记忆只有七秒,老上去是死,幸存下来也不能吸取教训,下一次,总是怀着好奇心,一点一点的靠近。不过这样又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一点好奇心都没有,那些带网的人如何生活下去,鱼类的繁殖又怎会平衡?牺牲的小我更是为这世界,所以才会靠近网络。

我是,人类。

丰富多姿的互联网时代,方便快捷,我们获得信息,了解时事,为生活提供了许多捷径。不妙的是,网络暴力,人身攻击等,导致这世上丧失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不适度的上网,导致部分网瘾少年沉溺于网络而无法自拔,严重则导致家庭分裂。但在这一天天中,我们都忘了,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他也许永存,又也许,转瞬即逝,自然界的奥妙是无法比拟的,也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无法模拟的。

也许我们是蜘蛛,不良上网是自焚,合理上网是受益,又或许我们是鱼,如飞蛾扑火,只为心中残念,他们本质相同,只是我们更会自我毁坏,但又更会自我排遣。

为网络,如鱼得水,飞蛾扑火。

有关不良网络嗜好警示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重庆移动沈长富议案:构建健康网络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今年带来的议案为《关于加强网络规范管理,构建健康网络环境的建议》。

他表示,“今年我的提案主要是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管理为主,对于网络环境的建设,一方面需要通过立法来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正面引导。”

沈长富在议案中提出,“由于网络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因此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网络的全方面建设,促进网络的健康、和谐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沈长富提出,“构建和谐网络、健康网络、法制网络,应从加强网络法制建设、道德建设以及加强网络监管着手,强化网络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应完善网络法制建设

沈长富认为,网络建设首先应完善相关网络立法,扩大侵权责任法与刑法的调整范围。在民事立法领域,侵权责任法应该对网络侵权作出特别的规定;在刑事立法领域,应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新型的网络犯罪予以惩处。

沈长富提出,应建立网络监察队及网民举报机制,对查清的网络犯罪加以处罚。公安机关可进行定期网络巡查与不定期抽查,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可采取强行关闭违规网站,拘留犯罪嫌疑人等。

同时,应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普及网络法律法规。他认为,应加大网络法律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加大曝光网络犯罪事件,从而达到教育网民,普及法律的目的。

需抓好网络道德引导

沈长富在议案中提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在法律所不及的领域,需要道德的约束。

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网络道德风范,表彰网络社会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网络风气,规范网络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

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道德约束机制,发挥群众的舆论监督。利用网络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引导,使群众自发对不良信息及其传播者进行谴责。

应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沈长富认为,规范网络管理,有必要在所有环节都织起一张“罗网”,将所有隐藏着不良行为的非法信息都过滤在外,保护网民的安全。

应加强对发布内容的审查、过滤,如设立违规信息纠察、举报机制以及网络用语分级机制等,对网络用语按一定标准区分为限制级、禁用级等,并根据使用频率进行不同的处理,有的不良用语还可以直接屏蔽。

同时,应加强对信息渠道的监督与规范,根据参与信息传导的渠道,在信息传导中的作用不同而分级,根据不同分级对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承担不同程度的监管责任。

沈长富进一步提出,应加强对信息终端的规范,对电脑、手机等终端装备具有一定识别功能的软件。此外,应对部分网络娱乐等实行分时段开放的方式,既可丰富网民的业余生活,同时约束网民,及时遏制沉迷网游的不良之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