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报告 孟子离娄的观点(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13:40:37 页码:12
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报告 孟子离娄的观点(6篇)
2023-01-01 13:40:37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报告一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原文翻译: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回答问题: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6.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7.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靠近、于是

6.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7.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推荐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报告二

1,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4,孟子曰:于我心有戚戚焉!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1,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3,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孟子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孟子·离娄上》

1,孟子曰:“不以规距,无以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3,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告子上》

1,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孟子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众也!

5,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6,孟子的名言警句

7,以五十步笑百步

8,永言思,思孝惟则

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3,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

14,长幼有序

1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16,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9,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0,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21,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23,尽信出自——《书》,则不如无出自——《书》

2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5,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2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7,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9,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30,情至之语,自能感人

3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2,人皆可以为尧舜

33,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34,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6,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3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38,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3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0,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1,彼一时,此一时也

4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43,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44,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4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6,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7,尽信书,不如无书

4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9,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50,人不可以无耻

51,仁人无敌于天下

52,仁者荣,不仁者辱

53,仁者无敌于天下

5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6,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5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58,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5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

60,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推荐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报告三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不如无书。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的名言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录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名言

8、仁者无敌。——孟子名言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9、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进锐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0、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2、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3、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4、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3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8、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9、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1、人皆可以为尧舜。

4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5、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4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47、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4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4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0、养心莫善于寡欲。

5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2、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5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6、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8、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6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推荐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报告四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孟子名孟轲,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近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其识见令人敬仰。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p

推荐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报告五

1,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4,孟子曰:于我心有戚戚焉!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1,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3,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孟子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孟子·离娄上》

1,孟子曰:“不以规距,无以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3,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孟子·告子上》

1,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孟子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众也!

5,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6,孟子的名言警句

7,以五十步笑百步

8,永言思,思孝惟则

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1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3,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

14,长幼有序

1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16,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9,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0,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21,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23,尽信出自——《书》,则不如无出自——《书》

2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5,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2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7,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9,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30,情至之语,自能感人

3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2,人皆可以为尧舜

33,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34,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3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6,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3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38,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3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0,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41,彼一时,此一时也

4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43,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44,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4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6,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7,尽信书,不如无书

4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9,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50,人不可以无耻

51,仁人无敌于天下

52,仁者荣,不仁者辱

53,仁者无敌于天下

5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6,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5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58,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5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

60,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推荐孟子离娄上心得体会报告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举:举用,选拔。

②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动心:使心惊动。

④曾益:增加.

⑤曾:同“增”

⑥恒:常。

⑦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作:作为,奋起。

⑩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

12入:在里面,指国内。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拂:通“弼”,辅佐。

15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②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③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④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