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的文字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 中国文字感悟(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15:21:23 页码:10
中国的文字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 中国文字感悟(三篇)
2023-01-01 15:21:23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中国的文字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传说是由72万工匠制造而成。秦兵马俑的陪葬坑共分为三个大坑,三个坑总面积近20000多平方米,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规模之宏大,令我震惊!

兵马俑是由细泥塑造的,一个个都与众不同,没有一件是复制品,每一件都是“限量版”。

看这边的骑兵佣,他们一个个穿着铠甲,左手持马绳,右手持长矛,稳坐在战马上,好似随时准备上前奋勇杀敌。再看看那边的跪射佣,他们右腿跪地,左手拿弓,右手持剑。一个个仿佛胜券在握,准备一击命中敌方首领的头额。

兵马俑一个个都被捏造得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有的士兵目光炯炯,像是准备为国家舍身杀敌;有的眺望远方,像是在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自己的家人;还有的眉头紧锁,凝神沉思,像是在思考怎样才能配合队友,成功击退敌人……

兵马俑做工相当精细,如果你再走近一点细看,你还能发现他脸上的眉毛,根根分明,发丝也是一根一根,雕刻得如此绝妙。就连手掌,还雕刻着掌纹呢!这足以看出工匠技术之精湛。

看了这么多兵马俑,我心中无比感慨。古代的工匠技艺高超,把一个个兵马俑捏造得像真人一样。如果没有耐心、专注、坚持,没有追求极致的精神,哪有奇迹的诞生啊?古人的这种匠人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吗?

主题中国的文字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授予卓琳的颁奖词:

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委员评语:

陈淮:不动摇,一生不动摇,历尽沧桑绝不动摇。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夫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人。

陈小川: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时代伟人背后,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支持着伟人创造新时代。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应该有她重重的笔墨。

授予宋文骢的颁奖词: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委员评语:

杜玉波: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卫士,熔做了他的体,化作了它的魂。

纪宝成:终于,中国的蓝天上翱翔着可以与先进国家水平媲美的战斗之鹰,这是中国制造。他以赤子之心,蕴持伟力,铸就祖国蓝天的龙魂。

授予阿里帕的颁奖词: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委员评语:

阎肃:手心手背都是肉,身前身后都是娃,星星伴着月亮笑,每天都迎来一片金灿灿的朝霞。

王晓晖:她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她把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化作对世界的希望,把弱小心灵的惶恐抚平成面对尘世的从容。

授予张正祥的颁奖词:

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委员评语:

陈锡添:一个农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护滇池,他不惜牺牲全家的利益,更不惜付出骨髓身残的代价,这精神何等宝贵!

濮存昕:面对贪婪、愚昧和凶残的困境,他坚持信念,用勇敢不屈不挠的斗争证明,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是一句空话,他是中国真正的环保大使。

授予李灵的颁奖词:

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八零后。

委员评语:

刘姝威:身旁是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背后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们心中的挂念与寄托,这位乡村女教师赢得众人尊敬。

张瑞敏: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于丹:在自己可以开花的年华上,李灵却做了孩子们的泥土,滋养更多花开。她用一个小女子的担当许给家乡孩子一片未来。

授予陈玉蓉的颁奖词:

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委员评语:

彭长城:她疾走的照片,震憾了我的心灵。这种姿态,如此心酸、如此美丽。

授予朱邦月的颁奖词: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个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四十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委员评语:

易中天: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长驻真情在世间。

朱玉:这个最为普通的中国男人,以病残之躯的微弱之火,照亮着在别人眼里异常坎坷的生活,虽然生活艰难,但,此处依然有光明。

授予沈浩的颁奖词:

两任村支书,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委员评语:

刘汉俊: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授予翟墨的颁奖词:

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委员评语:

陈淮:这不是一个个人的足迹,这是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走向大海的宣言。

陆小华:翟墨桅杆上高扬的五星红旗,有力地告诉世人,中国人拥抱海洋的勇气、豪情与胸怀。

授予萨布利亚·坦贝肯的颁奖辞:

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明。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授予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的颁奖辞:

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委员评语:

刘姝威:他们用19岁的肩膀铸造生命之梯,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涂光晋: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和两个孩子的生还,并不是简单的生命风险交换,而是在修复和重构着健康社会应有的道德基石。

杜玉波: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现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阎肃:挺胸踏浊浪,何惧生与死。至今江水上,清风满襟袖。

主题中国的文字文化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年的积淀,其精华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旨在为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提倡的重要能力之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它独特的特点,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必然会渗透在教育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进而影响每一位学生。因而,有必要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下

(一)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这种价值取向驱使人们不自觉的优先考虑群体,而后考虑个人的利益和需要。考虑集体利益固然必要,但需要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以使学生达到整体的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延伸到教育上则表现在教育目标上的统一。在我国,尽管国家的文件中提到要鼓励学生探索、发现,但是,在实践中,出于中高考的压力,一直是以所有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为目标,以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的结果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自己的创新与想法也不得不暂时抑制以应付繁杂的考试。因此,掌握知识是最终目的,而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创造性、想象力和行为的发展而缺乏关注。

(二)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

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师道尊严”,其起初是为了是学生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学术成果,初端是好的,但却使学生处于过度的教师权威之中,导致学生的“惟命是从”,甚至使学生害怕教师,不敢与教师交流,这远背离了最初的本意。传统的“师道尊严”为教师和学生做个各自的定位:对教师而言,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传授的知识绝对正确,不容置疑;对学生而言,他们成了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不对等的关系。尽管随着不断的改革,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教师们也意识到其弊端,但在实践中却有意无意的渗透出来,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人们尊重权威,有一定的道理,也可理解,但一旦在思维上形成了权威的枷锁,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教育中就会严重地制约受教育者的创造。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消极影响

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产生新的想法,产生新的创造,而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了抑制。“比如,儒家价值体系中的群体至上原则、墨家的兼爱与尚同原则、法家的废私主张和法术、势的暴力强化秩序以及佛家的普渡众生的群体意识等无一不是充满着道德意蕴的伦理原则。如果有人敢标新立异,鹤立鸡群、出风头都会受到排挤甚至是孤立”[4]。这严重阻碍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发展,养成了没有个性的人,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怕失败,故步自封,看低了自己,将本来有可能的创造也化为乌有,不仅阻碍了个人的发展也阻碍了国家的进步。因此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如果二者不平衡,即使是在精妙的传统文化也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常常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学生往往没有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学习的内容都是被安排好的,即使出现了选修课也因繁杂的功课而趋于形式化。有人曾对这种教育活动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独特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模式加工和塑造。”[5]这种教育严重地剥夺和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这就是传统教育教会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仁者爱人,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君子即德才兼备的人。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下来,就是懂得尊重他人,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诚信,注重学术规范与道德,同时善于分享,把自己的力量变成更大的力量,这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优秀品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自身的特点,因而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时应基于理性的思考基础之上,不能片面的来说,应辩证的对待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张思锋.中国传统文化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影响[m].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2]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m].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任大援.孟子[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4]杨莉君.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m].教师教育研究,2004.

[5]李莹.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教育——谈一种隐性负影响[m].教育理论研究,201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