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 科技创新感想400字(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21:24:45 页码:8
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 科技创新感想400字(九篇)
2023-01-01 21:24:45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为何称为乌镇呢?原因有很多,最为真实的原因是乌镇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所以古时叫做“乌墩”。后来唐代是正式建镇,所以称为乌镇。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于 20xx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现已被评为国际四a级风景区,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河名为东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连通京杭运河。河对岸的古民居里现在还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乌镇是一个真正的活着的水乡古镇。

在这边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桥——逢源双桥。跟一个成词结合起来就是说左右逢源的意思了,还可以看到在这座桥上面有一个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的下面还有一排水栅栏,在当时这排水栅栏相当于一座水城门的作用。

过桥以后,首先来到的是财神湾,原先这不叫财神湾,而叫转船湾,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转船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前面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

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药店,它的规模虽然小于杭州的胡庆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的,并由他的孙子陆渠清将药店搬到这里,在柜台四周约有300多只药材柜。

看完药店接着往前走,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刚才所说的财神堂了,在乌镇历来都有接五路的习俗,所谓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这一位财神就是东路的文财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为官正直,对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来自己的心都掏给了商纣王,当时百姓为此很敬重比干,特别是一些商人,他们认为做生意就应该诚心诚意,象比干一样,所以比干奉为财神。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街叫东大街,全长1300米,走的都是旧石板路,两旁都是古民居,整条街上还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将近1000的人口。望过去非常整齐干净,因为开发时把所有的三线两管全都下地了,现在两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电的,并家家户户帮他们装好了抽水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边的河里了,因此旅游的开发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环境。

主题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沈园在宋朝面积有70多亩,园内景致怡人,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因为主人家姓沈,而据今也不知道名什么,所以称为“沈氏园”。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气候比较的潮湿多雨,而古建筑又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所以,在绍兴古建筑所保存的时间也比较短,宋代沈园的建筑早已经不复存在了。1963年沈园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浙江省考古所的主持下,绍兴的文物部门对沈园的遗址进行了考古探测,出了不少的六朝、唐、宋、明、清时期的遗物和遗迹,查实了原先沈园的布局和范围。我们结合沈氏后人所提供的清代沈园平面图,精心设计了修复方案。经过1987和1994年的两次扩建,沈园由原来残存的4.6亩扩展到了18.5亩,并恢复了宋代园林建筑。20xx年启动了沈园的三期扩建程,使沈园的面积扩展到了57亩。

沈园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沈园历经820xx年而不衰呢?下面请各位游客带着这个问题,跟我一起参观这个越中的仿宋园林,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沈园古迹区、东苑、南苑。

下面首先请大家随我参观古迹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个园子,叫“诗境园”,是为了纪念诗人陆游所建,其中在这个园子里有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取名为“诗境石”。上面的“诗境”两字便取自陆游的手迹。这块石头是一块太湖石,它具有五个特点:瘦、透、漏、皱、丑。“瘦”,是因为它看上去上大下小,给人一种高高瘦瘦的感觉;“透”,是因为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点一只烟,对准其中的一个孔,那么烟雾就会从各个孔中冒出来;“漏”也是这个原因,一到下雨天雨水就会从上面的孔渗以下面的孔,而且各小孔都是不相连的。“皱”,是因为这块石头摸上去就好像是人额上的皱纹,人信大家可以上前去摸一下。这第五个特点“丑”,也是这五个特点中最重要的,人是以美自称的,而石头却是以丑为美的,越丑就越加显示出它的欣赏价值。下面请随我往这边走。

现在我们所站的是一个仿宋建筑,形状古朴,取名“问梅槛”,这三个字是由绍兴书法协会会长沈定庵老先生所写的。“问”是询问探求的意思;“梅”是指陆游生平最喜爱的梅花,而我们沈园内种植最多的植物也是梅花,冬天的沈园梅香满园,尤其是到了下雪天更是沈园最美丽的时候。据说,陆游是中国历史上留下诗文最多的作家之一,至今保存下来的只有9300多首。其中描写梅花的就有200多首,可见陆游对梅花的情有独钟了。“槛”是像这种建筑在水上的一种建筑名称。所以“问梅槛”三个字便由此而来。下面我们往这边走。

我们绍兴有“石乡”的美称,那么我们现在所走的这痤古朴的小石桥叫做“伤心桥”。为什么取这名字呢?因为陆游曾在老年重游沈园时,触景生情,在沈园《二绝》中有这样一句话:“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走过伤心桥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六朝井亭,那么亭中的这口井是在1985年考古发掘时所发现的,井身是用绳纹平砖错缝砌成的,从井内出土的汉至六朝的陶瓷器残片可以确定它属于六朝的遗物。这六朝分别为: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所以这个亭称为“六朝井亭”。但是由于取土困难,为防止井身坍塌,整个发掘深度仅只有1米。缌的游客可能会发现这个亭子的顶有一个六角形的缺口,这个缺口一共有三个作用,有哪三个作用,大家不防猜一下:这第一个作用就是方便取水,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产提水都用竹竿,大家都知道竹竿比较的长,所以开了一个孔后竹不可以从上面伸出去而方便取水;第二个作用是利用太阳光的紫外线可以杀菌而防止水的腐朽;第三是赏朋和集水,在每朋的农历十五晚上,到沈园散散步,看看月亮,会让你的心情更加舒畅。

沈园的建筑布局是以“孤鹤轩”为中心,这三个字是由著名画家谢稚柳和金右学家康殷所分别题写的。那么为什么取名为孤鹤轩呢?大家都知道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书香门弟”,出生后不久,北宋便灭亡了,由于金兵南侵,使他从小经历了一段逃难生涯。陆12游岁的时候就能诗文,国家垂危的现实,使他20岁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22岁那年,到临安参加乡士考试,因为当时名列奸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为他不忘记国耻,主张北征,收复失地,受到了秦桧的忌恨,竟在复试时把陆游的名字给除掉了,直到秦桧死后,他才被录用。但因为他力主抗战,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命运坎坷不平,几次罢职回快乡。由于在朝庭里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被一些人排次,在晚年过着闭支野般的生活,并在82岁时写有《城南》诗一首,在诗中,诗人以”孤鹤“自喻,所以,我们就把这处建筑取名为”孤鹤轩“,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轩中还有一幅对联”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倚思频抛细雨送黄昏“。由萧挺撰文,钱君匋手书。其中的宫墙柳和细送黄昏分别取自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的一句词。下面的这块石头也是一块太湖石,1985年考古发掘得,经考证是明朝的遗物。

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千古绝唱的《钗头凤》碑,在欣赏这两首词前,先听我讲一下陆游和唐婉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吧。据史书记载,陆游在20岁左右的时候表妹唐婉为妻,陆游英俊豪爽,才华过人,唐婉才貌双全,通晓诗词,和陆游可谓是情趣相投。但两年后陆母竟逼迫陆游休妻。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们结婚两年了,却一直没有生育子女,而古代人们非常看重这一点,为认女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于唐婉与陆游的情趣相投,两人整天在闺房内饮酒作诗,在陆母眼里就是不误正业,所以作为媳妇的唐婉一直没有得到婆婆的欢心。在封建社会中,母命难违,陆唐两人只得忍泪吞声,依依分别,各自娶嫁。在绍兴二十五年的春天,沈园按例对外开放,当时的小说笔记《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惯例,每年的农历三用初一至四月初七,私家花园都要对外开放,包括皇帝的御花园。每到此时,也是游人最多的时候,因此作为越中名园的沈园,每年到此时当然会吸引很多游客来此游玩。陆游与唐婉在这里不期而遇了,唐婉对陆游非常殷勤,派家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菜。陆游回忆起往事,感慨成千,即兴在沈园的园壁上题写了《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绵书难托,莫、莫、莫。”当时,陆游已经另娶了四川王氏为妻,而唐婉也改嫁了绍兴名士赵士程。所以,当年的山盟海誓好像还在耳边回响,但两人之间已经不能够再通书信了,此时的陆游不管有多少悔恨多少遗憾,却只能无奈地说一声“莫、莫、莫”了。相传,唐婉看了这首词之后十分伤感,回到家里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追认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嫱,咽泪妆欢,瞒、瞒、瞒。”从沈园回家后,唐婉一夜没睡,独自依阑垂泪。但是,这种刻古铭心的思念却是无法向人诉说的。所以,她只能“咽泪妆欢”,这种过分压抑使她不久便而死,大约是30岁左右。这是封建礼教所造成的爱情悲剧,唐婉的死给陆游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他终身难以释情。在他晚年每当重游沈园,都会作诗来表达他对前妻唐婉的思念。正因为如此,800多年来,人们总是将沈园与陆游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人们追思这份至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千古名园。可是经过了那么多年,宋代沉默的地表建筑已经都不存在了,陆游当年题写《钗头凤》的墙也已经无法找到。现在这堵《钗头凤》碑是我们用陆游的手迹,重新组合而成的。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又一口古井,它是宋朝留下来的遗物,所以取名为“宋井亭”,那么这块匾额中的井字中间为何多一横呢?跟我走进来,大家就可以迎纫而解了。大家可以看到,这口井的形状看上去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又称为“双眼井”,从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眼睛代表陆母,另一个眼睛就代表唐婉,当中一横就代表陆游的母亲将他们给分开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井中的水是相连的,可见陆游与唐婉的心始终连在一起。那么这口井的形状呢原来不是这样的,当中原来是有一堵墙,是两户人家合用的一口井,沈园重建时把这堵墙给拆除后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形状。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口池原名为“荷花池”,由于它的形状好像葫芦,民间把它称为“葫芦池”。我们在1985年考古发掘时,在这里发现了一条葫芦池的排水沟,这是沈园唯一的原物。在排水的同一地层又发现了典型的宋代遗物。这个亭子叫“如故”亭,有一见如故之意,相传这里是唐婉宴请陆游的地方,原来的已经在一次大台风中被吹倒了,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是一个仿宋体,为了表示对陆游与唐婉的纪念。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沈园古迹区的最后一站“双桂堂”。双桂堂原是沈家的堂屋,因为旧时在堂前种了两株桂花树,左边为银桂,右边为金桂,故称“双桂堂”,屋内的建筑是从民间征集过来的,所以看上去比较新。好了,沈园古迹区就参观到此,那边还有东苑和南苑,东苑是爱情园,南苑是陆游纪念馆,都是20xx年新扩建的景点,大家可以自行参观。

主题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南明山,素有括苍之胜的美誉,座落在丽水城的南面。山与城之间有碧波涟漪的瓯江穿流而过。隔江相望,寺阁掩映在丛林,古迹隐现于丹崖。对于这样一个淡雅清新之所,古人有诗写照:“荷香僧院静,泉响石梁幽。古洞夸仙迹,虚亭豁远眸”。

山上的云阁崖、高阳洞和石梁的崖壁上留有晋以来历朝名人、学者和书画家的珍贵题刻,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迹最为著名。明人屠隆说“好借南明一片石,同垂名字照千春”,名流题咏,丘壑生辉,南明山摩崖石刻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遗址大水门外,乘舟横渡瓯江,穿过阡陌纵横的田间小道,就到了南明山麓。这里修竹婆娑,aa岩耸立。岩上一股小瀑布飞雪扬花般地洒落到地面,名曰“漉雪瀑”。循道拾级登上半山腰,从爽气亭俯瞰全城,楼房鳞次栉比,江面舟楫竞流。走完了一百二十级石阶,来到山腹,隔着莲荷盈盈的印月池,抬头便是著名的南明大石梁。那腾空而起的巨石犹如半空降落的仙桥,整块岩石一百余米,气势雄伟,与缙云仙都的石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九六三年上海画院著名画家王个簃和朱屺嶦登览南明山曾叹为观止:“游遍全国,未见如此壮观的大石梁!”梁身尽是古人题刻,“半云”、“悬虹”,、“仙桥”等等,各体书法,竟相争奇。

石梁的上方是修葺一新的南明仁寿寺,飞檐画梁,端庄肃穆。寺前一口方池,碧水映天。寺后,山崖突兀,峭壁鳞峋。山顶有一堵大崖壁,象屏风似的面北而立,高五丈,宽二十余丈,从远处眺望,宛似云中楼阁,这就是南明山云阁崖。玲珑俊巧的千里亭傍崖而立,游客在亭内小憩,山上山下的风光一览无余。

云阁崖上高低错落地遍布历朝学者、文人的题刻。测览这些题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隶书题字——“灵崇”。这是南明山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处。字径一尺四,深约半指,笔法古朴浑厚。《处州府志·金石篇》赞其“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相传是我国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学家葛洪书写的。据说他曾经隐居丽水南明山炼丹,仁寿寺后有一口古井,葛洪炼丹时使用过这口井里的水,故名“葛井”,井水冬暖夏凉,清澈甘冽。清处州太守陈璚还为此留下了“葛翁仙去也,何处觅丹砂。虹断石梁瀑,莺留山洞花”的诗句。至今,这一带地方仍有葛洪炼丹的故事在流传。

在葛洪手迹的旁边,有北宋绍圣年问处州郡守刘泾的书赞题刻,赞誉葛仙翁真迹“灵崇故挥扫,缥缈神飞惊”。刘泾是四川简州人,北宋熙宁进士,他工书善画,对金石颇有研究,并编有《成都刻石总目》。这条八百多年前的书赞考证,可以消除历来对葛洪手迹的质疑吧?!题刻因风雨冲刷剥蚀,后人摩平复刻,现在仅保留五行二十五个字。

“灵崇”两字的右侧崖壁上,镌刻着北宋杰出书画家米芾书写的“南明山”三个行书大字。字径一尺五,笔力遒劲,飘逸洒脱。旁有刘泾的行书题款,赞美米元章手迹“书之字奇崛,与山两相高。山可朽壤为,此书常壁立。”,米芾精于书法,用笔俊迈,索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他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齐名,人称“宋四家”。米芾并没有到过丽水,据志书记载,“南明山”三个字是当时处州郡守刘泾到涟水请米芾书写,带回丽水镌刻在南明山云阁崖的。

步下云阁崖,转弯便到高阳洞。这是由一块巨石覆盖于山崖而形成的一个天然洞隙,长二十米,宽三米。洞壁上有许多题刻,最引入注目的是洞北壁北宋著名学者沈括的题字:“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共四行二十一个字。正书体,字径六寸。宋神宗熙宁六年即公元—零七三年,沈括奉命察访农田水利,行经丽水,顺便游览南明山,欣然题刻留名。

高阳洞洞口的下首崖壁上还有无名氏刻写的《高阳洞纪事》:“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自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纪于石,以告后来。”纪事真实记录了公元一一四四年和一一四六年两次洪水暴发给丽水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

南明山摩崖石刻中还有北宋尚书左丞张康国,权转运使王伯敭,两浙运副时清臣,提点两浙刑狱晁端彦,括郡太守孙沔等人的题字,多数为宋朝遗迹。

丽水南明山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经过几百年乃至一千多年的风侵雨袭,苔藓覆盖,岩层风化剥落,字迹依稀难辨。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开放风景游览区,在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于一九八零年对南明山摩崖石刻进行了全面精心的维修保养。志书上有记载的摩崖石刻全部得以整容复原,还新发现了自北宋以来没有文字记载的题刻十三处;勘正了记载上明显错漏的字句。修缮后的南明山摩崖石刻华采焕发,风韵不减当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丽水南明山因摩崖石刻而增光生色,摩崖石刻又因葛洪、沈括和米芾的真迹而价值倍增。

主题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沈园在宋朝面积有70多亩,园内景致怡人,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因为主人家姓沈,而据今也不知道名什么,所以称为“沈氏园”。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气候比较的潮湿多雨,而古建筑又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所以,在绍兴古建筑所保存的时间也比较短,宋代沈园的建筑早已经不复存在了。1963年沈园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在浙江省考古所的主持下,绍兴的文物部门对沈园的遗址进行了考古探测,出了不少的六朝、唐、宋、明、清时期的遗物和遗迹,查实了原先沈园的布局和范围。我们结合沈氏后人所提供的清代沈园平面图,精心设计了修复方案。经过1987和1994年的两次扩建,沈园由原来残存的4.6亩扩展到了18.5亩,并恢复了宋代园林建筑。20xx年启动了沈园的三期扩建程,使沈园的面积扩展到了57亩。

沈园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沈园历经820xx年而不衰呢?下面请各位游客带着这个问题,跟我一起参观这个越中的仿宋园林,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沈园古迹区、东苑、南苑。

下面首先请大家随我参观古迹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个园子,叫“诗境园”,是为了纪念诗人陆游所建,其中在这个园子里有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取名为“诗境石”。上面的“诗境”两字便取自陆游的手迹。这块石头是一块太湖石,它具有五个特点:瘦、透、漏、皱、丑。“瘦”,是因为它看上去上大下小,给人一种高高瘦瘦的感觉;“透”,是因为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点一只烟,对准其中的一个孔,那么烟雾就会从各个孔中冒出来;“漏”也是这个原因,一到下雨天雨水就会从上面的孔渗以下面的孔,而且各小孔都是不相连的。"皱”,是因为这块石头摸上去就好像是人额上的皱纹,人信大家可以上前去摸一下。这第五个特点“丑”,也是这五个特点中最重要的,人是以美自称的,而石头却是以丑为美的,越丑就越加显示出它的欣赏价值。

现在我们所站的是一个仿宋建筑,形状古朴,取名“问梅槛”,这三个字是由绍兴书法协会会长沈定庵老先生所写的。“问”是询问探求的意思;“梅”是指陆游生平最喜爱的梅花,而我们沈园内种植最多的植物也是梅花,冬天的沈园梅香满园,尤其是到了下雪天更是沈园最美丽的时候。据说,陆游是中国历史上留下诗文最多的作家之一,至今保存下来的只有9300多首。其中描写梅花的就有200多首,可见陆游对梅花的情有独钟了。“槛”是像这种建筑在水上的一种建筑名称。所以“问梅槛”三个字便由此而来。下面我们往这边走。

我们绍兴有“石乡”的美称,那么我们现在所走的这痤古朴的小石桥叫做“伤心桥”。为什么取这名字呢?因为陆游曾在老年重游沈园时,触景生情,在沈园《二绝》中有这样一句话“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走过伤心桥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六朝井亭,那么亭中的这口井是在1985年考古发掘时所发现的,井身是用绳纹平砖错缝砌成的,从井内出土的汉至六朝的陶瓷器残片可以确定它属于六朝的遗物。这六朝分别为: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所以这个亭称为“六朝井亭”。但是由于取土困难,为防止井身坍塌,整个发掘深度仅只有1米。缌的游客可能会发现这个亭子的顶有一个六角形的缺口,这个缺口一共有三个作用,有哪三个作用,大家不防猜一下:这第一个作用就是方便取水,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产提水都用竹竿,大家都知道竹竿比较的长,所以开了一个孔后竹不可以从上面伸出去而方便取水;第二个作用是利用太阳光的紫外线可以杀菌而防止水的腐朽;第三是赏朋和集水,在每朋的农历十五晚上,到沈园散散步,看看月亮,会让你的心情更加舒畅。

沈园的建筑布局是以“孤鹤轩”为中心,这三个字是由著名画家谢稚柳和金右学家康殷所分别题写的。那么为什么取名为孤鹤轩呢?大家都知道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书香门弟”,出生后不久,北宋便灭亡了,由于金兵南侵,使他从小经历了一段逃难生涯。陆游12岁的时候就能诗文,国家垂危的现实,使他20岁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22岁那年,到临安参加乡士考试,因为当时名列奸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为他不忘记国耻,主张北征,收复失地,受到了秦桧的忌恨,竟在复试时把陆游的名字给除掉了,直到秦桧死后,他才被录用。但因为他力主抗战,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命运坎坷不平,几次罢职回乡。由于在朝庭里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被一些人排斥,在晚年过着闭支野般的生活,并在82岁时写有《城南》诗一首,在诗中,诗人以“孤鹤”自喻,所以,我们就把这处建筑取名为“孤鹤轩”,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轩中还有一幅对联“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倚思频抛细雨送黄昏”。由萧挺撰文,钱君匋手书。其中的宫墙柳和细送黄昏分别取自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的一句词。下面的这块石头也是一块太湖石,1985年考古发掘得,经考证是明朝的遗物。

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千古绝唱的《钗头凤》碑,在欣赏这两首词前,先听我讲一下陆游和唐婉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吧。据史书记载,陆游在20岁左右的时候表妹唐婉为妻,陆游英俊豪爽,才华过人,唐婉才貌双全,通晓诗词,和陆游可谓是情趣相投。

但两年后陆母竟逼迫陆游休妻。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们结婚两年了,却一直没有生育子女,而古代人们非常看重这一点,认为女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第二,由于唐婉与陆游的情趣相投,两人整天在闺房内饮酒作诗,在陆母眼里就是不误正业,所以作为媳妇的唐婉一直没有得到婆婆的欢心。在封建社会中,母命难违,陆唐两人只得忍泪吞声,依依分别,各自娶嫁。

在绍兴二十五年的春天,沈园按例对外开放,当时的小说笔记《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惯例,每年的农历三用初一至四月初七,私家花园都要对外开放,包括皇帝的御花园。每到此时,也是游人最多的时候,因此作为越中名园的沈园,每年到此时当然会吸引很多游客来此游玩。陆游与唐婉在这里不期而遇了,唐婉对陆游非常殷勤,派家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菜。陆游回忆起往事,感慨成千,即兴在沈园的园壁上题写了《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绵书难托,莫、莫、莫。”当时,陆游已经另娶了四川王氏为妻,而唐婉也改嫁了绍兴名士赵士程。所以,当年的山盟海誓好像还在耳边回响,但两人之间已经不能够再通书信了,此时的陆游不管有多少悔恨多少遗憾,却只能无奈地说一声“莫、莫、莫”了。

相传,唐婉看了这首词之后十分伤感,回到家里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追认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嫱,咽泪妆欢,瞒、瞒、瞒。”从沈园回家后,唐婉一夜没睡,独自依阑垂泪。但是,这种刻古铭心的思念却是无法向人诉说的。所以,她只能“咽泪妆欢”,这种过分压抑使她不久便而死,大约是30岁左右。这是封建礼教所造成的爱情悲剧,唐婉的死给陆游造成了很大的创作,使他终身难以释情。在他晚年每当重游沈园,都会作诗来表达他对前妻唐婉的思念。正因为如此,800多年来,人们总是将沈园与陆游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人们追思这份至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千古名园。可是经过了那么多年,宋代沉默的地表建筑已经都不存在了,陆游当年题写《钗头凤》的墙也已经无法找到。现在这堵《钗头凤》碑是我们用陆游的手迹,重新组合而成的。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又一口古井,它是宋朝留下来的遗物,所以取名为“宋井亭”,那么这块匾额中的井字中间为何多一横呢?跟我走进来,大家就可以迎纫而解了。大家可以看到,这口井的形状看上去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又称为“双眼井”,从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眼睛代表陆母,另一个眼睛就代表唐婉,当中一横就代表陆游的母亲将他们给分开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井中的水是相连的,可见陆游与唐婉的心始终连在一起。那么这口井的形状呢原来不是这样的,当中原来是有一堵墙,是两户人家合用的一口井,沈园重建时把这堵墙给拆除后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形状。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口池原名为“荷花池”,由于它的形状好像葫芦,民间把它称为“葫芦池”。我们在1985年考古发掘时,在这里发现了一条葫芦池的排水沟,这是沈园唯一的原物。在排水的同一地层又发现了典型的宋代遗物。

这个亭子叫“如故”亭,有一见如故之意,相传这里是唐婉宴请陆游的地方,原来的已经在一次大台风中被吹倒了,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是一个仿宋体。为了表示对陆游与唐婉的纪念。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沈园古迹区的最后一占“双桂堂”,双桂堂原是沈家的堂屋,因为旧时在堂前种了两株桂花树,左边为银桂,右边为金桂,故称“双桂堂”,屋内的建筑是从民间征集过来的,所以看上去比较新。

好了,沈园古迹区就参观到此,那边还有东苑和南苑,东苑是爱情园,南苑是陆游纪念馆,都是20xx年新扩建的景点,大家可以自行参观。

主题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今天为大家服务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一下江南六大古镇中的一个,就是西塘。 西塘地处杭嘉湖平原,属浙江省嘉善县,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苏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唐宋时聚成村里,明清时期,由于水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了江南繁华富庶的商业重镇,西塘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至今保留着二十五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居住着二千多户的居民。游人到此,不仅可以领略到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还可以置身期间,亲身感受古朴、安逸、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 西塘古镇共有十一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其特有的内涵向游人展示着西塘厚重的历 史文化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各位团友,我们看所到是张正根雕艺术馆。张正根雕艺术馆系典型的民国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 欧式建筑的各自特点,为砖木结构,里面陈列的 是著名根艺美术大师张正的几百件根雕作品。根雕源于自然,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先生,他是杭州人,原籍安徽舒城,生于1958年,1999年因人才引进,来到西塘 继续其根艺创作。他的作品立足于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不少作品获得全国的各种奖项。五百件大件作品(最轻为150kg,最重为1000kg,平均重量为250kg)进入吉尼斯,还被载入世界名人录及东方之子,来到嘉善后,又被评为嘉善的荣誉市民。

当我们走进张正根雕艺术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张龙椅,它叫"过把瘾",在中 国古代只有皇上可以坐龙椅,而根雕馆的这张龙椅,是专为游客准备的,让各位可 以坐坐龙椅,做一做现代的皇上。整张椅子为龙眼根和杜鹃根自然巧妙组合而成, 与之配套的踏脚为全天然的杜鹃根。好,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里的根雕。大 家请看这边 根魂是一件天然的作品, 它是来自与福建闵候地区的一个龙眼树的树根,此根因为长于悬崖之上,岩石阻碍根系往下发展,所以整个根平摊开来,很大也很平整,其根部截面形似中国地图,而根面上的图案则众说纷纭,有说百兽图、 罗汉图。天然的作品就是要给游客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感受它像什么,就是什 么,这也正是根雕的魅力所在。

来看这里,这叫震撼,又名东方雄狮,一吨多重, 它是来自于东北地区的一个杉木根,狮子的头部就是一个巨型的根榴,艺术家细腻 的构画了狮子的脸部、爪子以及尾巴部分,令整个作品生气勃勃,震天憾地。而狮 子的身份及鬃毛部分则是自然的树根,体现了根雕艺术的七分天然。 而这边呢,还 有个名为"比美"的作品,一看就是这么傲气凛然的孔雀,它展开尾巴部是一个纯天 然的根系,身份与头部是树桩部分经过雕刻而成的。

再看这边,好一幅喜上眉梢的 泼墨画,枝条上梅花怒放,花间一对鸟儿窃窃私语,仿佛寓意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整个作品春意盎然,是用一个连理根创作而成,两个油茶根天然的交 缠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洞门,作者又巧妙地点缀了两个喜鹊,形成了双喜临门这么 一幅喜气的图案。

看完楼下这些大件作品后,楼上的小件可谓别有一番洞天。看这 边是根抱石的"八仙过海",而那边则是"十八罗汉",而正中这个"金狮王"是一个巨 大的柯木榴的作品,一只母狮子、三只小狮子营造了一份乐意融融的家庭氛围,母 爱,何其温柔,何其感人!再过去看一件精品之作——"熊猫盼盼",是一个根榴抱木的作品,熊猫的身份为整个根榴,耳朵部分是根榴上张正根雕艺术馆面两个天然的突起,眼睛、嘴巴、爪子是雕刻过的。作者再巧妙地修饰了竹面,形成了熊猫抱竹这一憨态可掬的图案。

我们再来看一个抽象的作品,这是一块天然的卷边根,题为"年轮",作者把整个根面想象成一片树的横切面,一圈圈的年轮记载着年轻时的 梦。再看这边有个卷边根的蝙蝠,也是整体的一个树根,后面着色,体现出前面的 蝙蝠,蝙蝠在古代是福气的象征。各位游客看完根雕以后,希望大家把西塘的好福气带回家。我门下一站的目的地是江南瓦当陈列馆。

(沿途讲解)您知道西塘有三多吗?那就是桥多、弄多、廊棚多,在古镇至今仍保存有古桥27座,长廊20xx多米,弄堂是一大特色,其中百米以上的有5条,幽幽 长长的弄堂仿佛是一条时间隧道把我们带入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西街是西塘清 朝末年,民国初年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共有500多米长,集中了西塘一些老字号的店 铺,至今,我们从斑驳陆离的墙壁和褪色的木门板上还依稀看出这里曾有的繁华。

团友们,我们眼前的就是江南瓦当陈列馆。中国瓦当文化源远流长,"秦砖汉瓦"闻名于世,但由于砖瓦之类极易破碎,所以年代久远 的瓦制品大多传世不多。因而更显得瓦当的珍贵。在西塘南面的干窑一带,确有大批精美 作品传世。追其源由,得知早在秦汉时期,当地的制窑业就已相当发达, 更早有"千窑"之称。连闻名遐迩的"明货金砖"皆在那里烧制。相传当年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广招天下兵马,特向江南一官员下了一道口头圣旨,但当地官员年老失聪误把召千军万听为"造千砖万瓦",遂大兴土木,至此嘉善一带制窑业发达。这个馆内有花边滴水、筷笼、步鸡、砖雕、古砖、陶俑六大类300多个品种。其中有极富美好愿望的传统瓦当;有带宗教色彩的寺庙瓦当,有表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图案瓦当。它以深邃而广博的文化蕴含,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沿途讲解) 现在我们是在去烧香港景区的路上, 大家想不想知道西塘这个名称 的由来呢?我这就为大家解说一遍。其实它是与春秋战国时的伍子胥有着一定的关联,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佐吴修水利,用了几年的时间,开挖了这条南北向的河道, 造福了一方百姓,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这条河取名为胥塘,因西塘话胥塘、西塘为谐音,故改称西塘。胥塘河上的这座桥初建于明朝,是西塘建镇以后修造的第一座桥,故取名安境桥,西塘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大家请看这边, 我们已经到了烧香港景区 . 烧香港景区是西塘两大典型水乡风貌区之一, 它 以典雅、秀美、幽静的特色见长,站在鲁家桥上远眺,烧香港宛如一位小家碧玉的姑娘,楚楚动人地屹立在水边,使人不由得心旷神怡,烧香港景区的建筑保存得较为完好,有着明清建筑的典型风格,在这里你可以体味到几百年来水乡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一座座精致的小楼,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河埠头以及千姿 百态、喻意深刻的系舟石,无一不透视出这里浓浓的生活气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西塘是个风景秀美,人才辈出的地方,据镇志记载,从明代万历三年至明末的427 年间,中进士的19位,中举人的有31位,近现代获得中高级以上职称的西塘在外人员有好几百位,原上海市副市长、被誉为人民公仆式的好市长倪天增的祖居就坐落在烧香港内。 各位游客跟我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倪宅。倪宅是西塘一户较具代表性的民居 建筑,大家可以从门面的开间及里边的格局看出这是一份典型中等书香世家,它是 已故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的祖居。倪天增(1937年——1992年),他是上海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其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的爱戴,被誉为人民公仆的好市长。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建筑,倪宅原为五进,现只开通了前二进,正厅为承庆堂,为倪氏祖居的 堂名,前厅和两旁分别设有厨房、膳房、帐房、琴房等,楼上则设有闺房、卧室等 为明清时期西塘殷实家庭的真实写照,从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西塘普通家庭所折射出 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纪念倪天增同志,特在楼上陈列展示他的生平介绍及部分遗物、图片资料,以表达对这位人民公仆的敬仰与怀念。

走出倪宅,我们将要到的 是圣堂,而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五福桥。五福桥是西塘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为单孔石板桥,因其结构牢固,用料考究而闻名西塘。据西塘的老人讲, 从这桥上走, 可 以得到五福气,即长寿、 康宁、富贵、德、善终。 五福桥旁一排低暗的房 子, 虽然不起眼, 但这里 却住着西塘最有钱的人 家, 因为江南人有财不外露的秉性, 所以, 这户人家故意把前面的房子造得特别高,里边才是深宅大院。 团友们, 大家现在进入的是圣堂, 它是供奉关羽的地方,但为何没把它取名 关帝庙而称为圣堂,据说有两个说法,

一是西塘人尊称孔子为文圣,关羽为武圣,故名圣堂;

二是传说乾隆皇帝下江 南的时候,曾来过这里,圣上来过,所以叫圣堂, 圣堂在西塘的历史较为悠久, 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旧称庞公祠,清 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五十年 (1720xx年)曾两次重修,改供关帝,俗称"圣堂".在西塘人的眼里,圣堂既是一座关帝庙,又是一座财神庙,旧时的西塘 每逢正月初五,镇上的商人们必定去圣堂烧香祭拜,用家里南瓜糊做的元宝,换圣 堂的元宝,意喻一年财源滚滚。圣堂两旁也商贩云集,各色风味小吃,年画、玩具 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现在大家看到的圣堂,已经过整修,规模也较之以前扩大一倍,前后共分4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和第三进分别供奉着文财神赵公明、武财神关羽,第四进为观音殿,两旁侧殿则为文昌殿和三官殿。圣堂内供奉的神像,并没有严格的道教、佛教区分。在西塘这座古老的小镇上,只要是老百姓敬仰的,都被供奉在这里,西塘人纯朴、善良的民风也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现在的圣堂已是修缮一新的话, 那么在这里还有两件物品是以前保存下来的,一件即是这付抱柱联,上联是"异姓同胞笑今人同胞异姓",说得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是异姓结为兄弟, 但情同手足;下联是"三分一统恨当年一统三分",说得是刘备、关羽、张飞异姓结为兄弟, 而当年的国家却是三足鼎立的态势, 另一件即是门厅内置放的名为"引元宝" 的雕花木板,这块木板材质考究、雕工精湛,上刻十七只鎏金的大元宝,原摆放在正厅门上,意喻招财进宝。 您还记得我们刚去过的根雕馆吗,而现在我们要去的是西塘明清明居木雕馆,它是一座前临街后临河的典型民居建设,原为西塘一户商户人家的宅院,现里面陈列着西塘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各式木雕250余件, 这些精美木雕, 每一块都以其雕刻 精湛,喻意深刻而深受游客的喜爱,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木雕馆里陈列的物品是西塘一位普普通通的邮电局职工自己收藏的,这也显示了西塘浓愈的 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走进木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呢,是两旁这两件 大型的月梁架,这是一个江南民居的建筑构件,原系摆放在梁架上面起到支撑作用 的,上面雕刻着渔、樵、耕、读的图案,雕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在西塘,渔樵 耕读的图案被广泛地采用,这是西塘儒商文化的具体体现,西塘历史上是个商贾云集的地方,但讲究以诚信为本,崇尚文化的儒商思想,却是西塘每一个商人所特有的,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正是有了这种儒商文化的滋养才造就了小镇居民勤劳、善良的性格,纯洁、朴实的民风。走过小小的天井,便是民居的正厅了,这里摆放的多为中小件木雕作品,有体现精雕细刻工艺的梅花撑,也有体现风调雨顺双喜临门 等美好喻意的梁垫,更有用佛手、荔枝、桃、石榴等四季水果代表福、碌、寿、喜的雀替,这些无一不向你展示了江南木雕的精美绝仑与西塘千年古镇所蕴含的深厚 历史文化底蕴。 (沿途讲解)在去下一个景点之前呢,我还是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西塘其他一些 我们没安排在规划中的景点。

塘东街是西塘镇上民国至解放初期较繁华的街道之一,这里也聚集了 许多老字号的店铺, 如中华百年老字号药铺 钟介福药店等, 但与西街相比, 这些建筑更多了一些西洋的风格,大概是与他的繁华年代有关吧。 游客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黄酒陈列馆。 西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风 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古镇,更有着其独具一格的水乡为背景的文化色彩。比如说: 船文化、桥文化……而在这里我想特别值得一提的便是酒文化。西塘所在的杭嘉湖 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其优质的大米,纯净的自然水为西塘的黄酒酿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塘的老百姓经过了世代的积蕴沉淀孕育出了众所周知的特色佳酿 ——嘉善黄酒。

了解了醉园,接下去我们要去的是七老爷庙。护国随粮王庙俗称"七老爷庙", 始建于明代末年。相传有一位金姓运粮官经过本镇,时值镇郊旱灾严重,百姓颗粒 无收,苦不堪言。金动恻隐之心。金死后,朝廷查清其事,追封为"利济候",且又 加封为"护国随粮王"镇上百姓感其恩德,特建此庙以表纪念,金排行第七,故百姓 称之为"七老爷".每年农历四月初三为七老爷生辰之日,届时全镇各业百姓设社祭祀,万商云集,形成庙会。着可能就是西塘庙会了吧。

游完了那么多景点了,大家对西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吗?如果还没有玩够,那 就继续跟我来吧,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去的是石皮弄。所谓的石皮弄就是西塘120 多条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条弄了,它全长68米,由216块石板铺成,最窄的地方0.8 米,最宽也不过1.2米。因为石板很薄,下有一条很长的下水管道,所以石板就象皮一样的覆在上面,故此得名"石皮弄". 游完小弄之后呢,我们要去的是种福堂。种福堂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营司都 统制王渊,王渊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后遭明受之变, 其子孙隐没于杭嘉湖一带。

清顺康年间,其中一脉子孙移居西塘,兴此宅第,前后七进 加一后花园,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其第三 进为正厅即"种福堂",本厅特色为正厅东侧有帐厅,西侧有陪弄,楼面铺砖硅,厅堂正中央悬挂有康熙年间翰林侍读学士海宁陈邦彦题写名为"种福堂"的匾额,以告 诫后人:"平日多行善积德,日后定能使子孙得福".此建筑的特色为砖雕门楼精致,有至今西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砖雕门楼。两座门楼上分别刻有"元享利贞"、"维和集 福"四个字,既是王家八个子嗣的名字,又寓示着王老先生希望家庭和睦、 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种福堂正厅的楼板非常结实,楼板的上面铺有方砖,这样做一是为了隔 音,二是防潮,三是防火。这种堂楼结构是江南居宅的一色,其他地方很少见到。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游完了我们计划中的景点,一路上谢谢团友们的合作,现 在,我们将踏上返程,请您务必跟上脚步。

主题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8公里,杭州东郊25公里处,是以古越石文化为内涵,古采石遗迹为特色的风景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及清,形成著名的"柯岩八景"为越中名胜。经过别具匠心的园林营造,已形成石佛、镜水湾、越中名士苑、圆善园(普照寺)和香林等五大景区。新近,柯岩风景区继石文化、水文化和佛教文化有机组合后,又开发了以再现稽山鉴水自然山水、田园风光,越地风情为主要景观特色的鉴湖景区,游程延长为1天,这是近年来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风景旅游区,其建设成就被省内外专家称为"柯岩现象",并被省主管部门授予"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优秀建设景?"和"浙江省游客喜爱的美景乐园"。并于20_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首批最高等级"aaaa"旅游区。最近,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现场审核,领取了国际通行证,成为全省风景区首家具备iso质量环境管理双认证的单位。

要认识柯岩,就得了解柯岩的历史沿革、石佛的形成,云骨的来由……

要认识柯岩,就得亲临镜水湾、坐乌篷、看社戏、品黄酒……

要认识柯岩,就得进"越台名士乡"、登"日月同辉台"、入"名士纪念馆"……

要认识柯岩,就得朝拜普照寺、进香财神殿、祈求观世音……

要认识柯岩,就得泛舟鉴湖饱览湖光山色、欣赏琴笛遗韵、品味绍酒美味,领略古桥风韵……

柯岩,是一处石文化积淀深厚的胜地。

柯岩,是一座自然风光与园林艺术有机结合而千古不朽的景城。

柯岩,是一方历代名士、官宦乡绅、淑女佳人、寿翁稚童纷至沓来而留连忘返的休闲热土。

柯岩之"柯",来源于柯山;柯山之"柯"来源于柯亭。

柯者,常绿乔木也,树枝也,斧柄也。古人建驿亭,因陋就简,以树枝为柱为梁,以青竹为壁为椽,以茅草为瓦为顶,越语称"柯",故柯亭得名。

柯亭名重,给所在之山也带来名重。尽管简陋的柯亭后来被人们以石柱瓦顶之形式移建到2.5公里外的集镇上(今柯桥),但柯亭建在柯山的那个年代毕竟为期不短,使人们注意到了柯山的山色秀丽和它所蕴藏的丰富的岩石资源。

柯山,成了采石山。在汉之后的魏、蜀、吴三国时期,数以百计的采石工聚集在这里。三国归晋,南北朝代晋而起,隋炀帝开凿运河游哉悠哉,其间四百年,历近二十代石工,偌大一座柯山,竟被齐根挖去半座石山。

也许是天意所在,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在被挖去的半座石山的区域中,竟留下两"柱"孤岩,一左一右,一胖一瘦,浑然兀立。

这一奇异的石景,令后来的石工们为之动容,为之心惊。从此,大规模开采柯山石的局面消失了。

石景的突现,使柯岩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柯山之名渐渐地为柯岩所替代了。

主题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大家好,我叫黄书琳,黄色的“黄”、书本的“书”、王旁双木“琳”。

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距杭州东郊十二公里处,毗邻萧山国际机场,宛台一颗镶嵌在江南水乡这方神奇土地上的明珠。

绍兴柯岩风景区有三大特色景区:柯岩景区、鉴湖景区、鲁镇景区,游玩这些景区要三至五小时的游程。

现在大家跟我游玩的是柯岩景区,它是柯岩风景区的核心景区,体现石文化,佛文化和名士文化。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莲花听音,地上的石莲花,半径九点九米,由九十九块巨石雕刻而成,喻意“九九归一”。右侧为国内最大的砖雕回音经壁,上刻金刚经,又名“莲花听音“。如果站在莲花的中间说话,就会出现回声,大家可以试一试。

再往前走几步就来到拜台,大家可以看见天工大佛。天工在佛开凿于隋代,竣工于初唐,历经石工三代凿成,高二十点八米,两耳可通人,为浙江四大名佛之一,。佛前拜台长二十三米,宽二十一米,高一点二米,刻有佛教万字符及六字真言。四周石栏外雕刻有四十作尊佛像。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大家可以在拜台上拜一拜天工大佛。

只要再走几步,绕个弯,大家就可以看见天下第一石――柯岩云骨。柯岩云骨耸立在水中,上大下小,犹如一支巨大无比的冰激凌。柯岩云骨又名“炉柱晴烟”。炉柱即云骨,为隋唐以来采石遗迹,高三十米,底宽六米,最薄处不足一米,远观如一柱烟蔼,袅袅升空,故名“炉柱晴烟”。

大家继续往前走,我们到达了百船码头,请大家和我一起上船。

现在我们到达码头了,走了几分钟后,我们到了五桥步月,走过五桥步月,再走过高桥,白玉长堤(古纤道)就映入眼帘,一边走着白坟长堤一边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鉴湖,鉴湖为柯岩景区一个集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于一体的景区,面积一点四七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百分之四十八点七,有东汉笛亭、南洋秋泛、五桥步月、葫芦醉岛四大景点。

走了五分钟左右,我们到了葫芦醉岛,亭子里有一个大葫芦,大葫芦上还有两个小葫芦,大家可以和大葫芦照相。不过,不要被咬成大熊噢,因为这里有许多小蚊子。

大家照完相,跟我往前参观一下“投醪劳师”的雕像。故事讲的是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越国国力大增,公元前四百七十五年,越王勾践将父老赠送之黄酒投于江中,从将士沿流畅饮,勇气百倍,所向披靡,逐灭吴,称霸。

现在我们在鉴湖酒岛码头,请大家上船。

我们大概要坐十几分钟的船,所以请大家听我介绍一下鲁镇,鲁镇是我国首个鲁迅文化主题景区,新世纪之初,柯岩风景区将鲁迅小说中虚构的平面故事还原成建筑实体,构成鲁镇景区。鲁镇包容了绍兴的水、桥、酒、石、建筑、民俗、戏曲等诸多文化无素,再现绍兴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祥林嫂寻阿毛”、“阿q造反”、“孔乙已逗小孩”、“杨二嫂卖豆腐”、等鲁迅笔下人物的街景表演,让游客在游览中“读点鲁迅”。坐(拉)洋车、坐(抬)花轿、登台唱戏、茶馆点曲、竹庐品酒、坐盘称人、押宝讨彩等“铜钱系列游戏”,更是让游客在体验式活动是,玩出情趣,玩出刺激,玩出品位,玩出文化。

我们已经到达鲁镇了,大家可以随便走走,半小时后我们在出品集合。

我们柯岩风景区的游程已经结束了,大家这次玩的开心吗?欢迎下次再来玩。

主题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八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因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又称浙江)江流曲折而得名。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现辖2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36个县、22县级市和32个市属城区。全省常住人口4613多万。山海并利,物产丰富。

浙江属于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内有耕地面积161.38万公顷,人均0.55亩,河流和湖泊占6.4%,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居全国第4位。

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桔、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4.6%,居全国前列。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5位。岸长水深,为港口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省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深水岸线105.8公里。目前全省有万吨级以上泊位55座,已初步建成宁波、舟山、温州、海门、乍浦五大港口为主体的港口群,其中宁波北仑港是中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可停靠30万吨级货轮,年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古发掘表明,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全省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分别属于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时期,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五代十国时期,临安人钱鏐建立吴越国。南宋建都杭州。元代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明朝初年,改元制“行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辖11府、1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又改为省,浙江省建置至此大体确定。在历史的长河中,浙江人文荟萃。

有哲学家王充、陈亮、刘基、宋濂、明、黄宗羲,诗人骆宾王、孟郊、贺知章、朱淑真、陆游,书法家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赵孟睿画家马远、黄公望、徐渭、陈洪绶、任伯年、吴昌硕,科学家沈括,教育家蔡元培,以及章太炎、王国维等著名学者。自东汉到现代,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出现了鲁迅、茅盾、郁达夫、冯雪峰、徐志摩、丰子恺、吴晗、夏衍、艾青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建国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五分一。山川秀丽,风景优美?

浙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较高。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有1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2.5个(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合为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9处,国家确定的重点博物馆7座。

主题浙江科技创新心得体会如何写九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