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西专项整治培训心得体会报告 疫情防控专项培训心得体会(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23:04:23 页码:8
山西专项整治培训心得体会报告 疫情防控专项培训心得体会(四篇)
2023-01-01 23:04:23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山西专项整治培训心得体会报告一

现在,我们来到了清末华北民居建筑的典型、华北第一民俗博物馆——乔家大院。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近年来,又被辟为民俗博物馆。利用民宅搞民俗陈列,这实在是一明智之举。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和馆藏珍品吸引了无数游人,到目前,已接待中外游客650万余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胡绳、民俗学家郭子开等都来参观过,正如大家所说:“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乔家大院坐落在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闯荡世界,在内蒙古包头城中苦心经营小商铺,积蓄资财,终于在包头城中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复盛公”,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乔氏家族的第二代乔致庸,除了继续经营商号以外,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开办钱庄、票号、典当生意,不仅在包头市的商界占了垄断地位,而且把商行、银号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置买了大量房产、土地。乔家发家后,就开始在老家修建宅院。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乔氏总结他们的发家经验,认为是恪守中庸之道的结果,将这幢宅院取名为“在中堂”,与乔致庸的名字相一致。“在中堂”兴旺时期,有乔氏三代60余口,佣仆250多人,还有私塾教师、账房职员等。乔氏一家的吃穿用度,极尽豪华奢侈。1938年,日军进入祁县,乔氏一家为躲避战火,举家离去,到京、津一带避难。从此,人去宅空,留下了这座大院。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看上去既安全牢固、又威严气派。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像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吉“喜”字。当年张艺谋先生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寻觅外景地时,跑遍大江南北,当他来到乔家大院,登上房顶之后立刻被美妙的场景所吸引,当即拍板选中了这方宝地。张艺谋实在有眼力。接下来,我们进院参观。

乔家大院的第一大景观就是眼这座绚丽多姿的门楼,大门的周围挂满了大红灯笼,象征着这里红红火火;再看这黑漆大门扇上,是一幅铜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才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再请看上面的石雕门额,“古风”二字笔力雄健,淳朴浑厚,与对联相映成辉。再往上就是高大的顶楼了,上面悬挂着山西巡府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牌匾“福种琅缳”,这是乔家大院内保存最有价值的四块牌匾之一。往里走与大门相对的是一个砖雕影壁,壁上面是一幅“百寿图”,由100个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构成,所谓“一寿变百寿”,反映了人们祈求长寿的心理。两侧是左宗棠题赠的一幅意味深长的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二者珠联璧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一进门,一条长长的石砌通道将大院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面这三座大院都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就是说,里院,即第三进院落内的房间都是五开问,外院,指第一二进院的东西厢房都是三开间,并且里外院之间有穿心过厅相连。南面的三座大院都是二进四合院,这六个大院各由三五个小院组成,小院总计有十九进,房屋共有313间。整座大院设计精巧,外观巍峨高耸,森严壁垒,内视井然有序,富丽堂皇。更重要的是,反映民俗风情的各种展品陈列在院内的各个房间,更增加了大院的吸引力。

女士们、先生们,请先来第一院参观。设在院内的是“乔在中堂史料馆。”请随我顺左手依次参观。首先看到的是乔家发迹史,主要从乔家世系、经商发迹和建筑掠影等几方面作了探索和展示。右侧的这几个展室详细介绍了乔家的用人制度、经商之道、商业网络和票章号规。再来看大门上的石雕,四个狮子蹲在大门口,威风凛凛。

从一院出来,我们去参观二院。二院的特色是丰富的绘制工艺和雕刻艺术。正门木雕是八骏马和福禄寿三星图,二进门木雕是花博古和财神喜神,这些雕刻在大院内几乎随处可见,并且与传统民俗密切相关,经常是一个画面为一民俗故事,比如天官赐福、招财进宝、麒麟送子等。说起麒麟送子,这里面还有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呢!传说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母亲怀孕时晚上梦见一麒麟嘴衔着大书箱子,背上驮着个孩子上屋里来了,等孔子的母亲醒来时,孔子就降生了,后来孔子成了圣人。从那时起就传下孔子是麒麟送来的,所以一直到现在,结婚时都要在门上或新房里贴“麒麟送子”的字画,巴望着新媳妇能生个有出息的孩子,好光宗耀祖。朋友们,在这个大院里展出的是“乔家珍品”,请随我进各个展室参观。第一个展室主要陈列有民末清初山西著名医学家、书法家傅山先生的八幅木雕挂屏。第二个展室主要陈列各种瓷器,还有稀世珍宝“犀牛望月镜”,它是用纯铁梨木精雕而成,其木系从东南亚进口,造型独特,样式美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特别要提出的是,其镜面平展历经220xx年不变形!第三展室陈列的不仅有各种硬木家具,还有乔家珍品“万人球”。这里是当年会客和洽谈生意的地方。第四个展室陈列的是乔家第五代乔映辉(是当年哈佛大学高材生)的全家合影和当年使用的家具,这个德国进口的铁火炉,烟囱可插入墙壁,而使全屋暖和,实际是一原始暖气。第五个展室是乔家的日常用品和部分工艺品,如各种镜子、悬挂的图案画等,从中显示出晋中一带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朋友们,接下来要参观第三院。

第三院又称作书房院,设在其内的是“民俗陈列”和反映“商俗”的展品。第一个展室陈列着傅山、赵铁山、何绍其和杨二酉等著名书法家的艺术佳品,请朋友们仔细欣赏。偏院的门上写着“商俗”二字,请随我进这个展室,这就是有名的“明清一条街”,街上有衙门、杂货店、茶店、珍宝行等店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祁县商城的面貌,非常形象和逼真!紧随其后的另外几个展室分别是“行商、度量衡、货币票证、坐商”。“行商”这个展室展出的是清末民初行商使用的部分“唤头”,朋友们可能想知道“唤头”是什么呢?通俗的讲就是现在的行业标志。在“坐商”展室里有各种不同的商业幌子,字号牌圆是坐商招引顾客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商俗特色,如当铺门口挂一牌子,上面写着“当”字,鞋铺门口挂一双鞋,酒店门口挂一酒瓶,非常醒目。女士们、先生们,从北面三个大院参观完后,大家便看到了乔氏词堂,它与大门遥相对应,是庙宇结构,装点得十分讲究。请看门额上的这块匾,上面写着“仁周义博”,这是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也是乔家引以为自豪的第二块牌匾。第四院是花园,院内保存着一块特别有价值的牌匾,那就是傅山亲笔题写的“丹枫阁”匾,挂在戴廷拭修建的“丹枫阁”门上。二人借“丹”象征明王朝,以秋霜的枫叶表示气节,从而抒发亡明之痛。

下面去第五院参观。

第五院门楼马头上也是一幅麒麟送子图,南正房门楼上是菊花百子、回文七巧,又叫“七夕七巧图”,这也是民间神话故事画题。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相传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风俗通》中记载:织女会牛郎时,喜鹊在天河上给他们搭桥,故名鹊桥。朋友们,五院内的陈列内容丰富而有趣,主要反映的是人生礼仪习俗,包括生日满月,婚丧习俗、祝寿礼仪等内容。其中以婚事习俗系列更为详尽,从相亲、定亲、到出嫁、迎亲、拜堂、人洞房的全过程应有尽有。首先看第一展室,主题是生日,生日是一个人诞辰之日,过生日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在晋中一带12岁过生日叫“开锁儿”,意为开心,脱去愚顽,以示成人。这里有各种小花帽、小花鞋、衣服等。这个房间是洞房,炕的四周放着萝卜,还有马鞍等,可以想象当时的热闹景象。接下来的这间是长辈居室,是略显脂粉气的女起居室,陈列高雅大方、整齐干净,反映了女主人洁身自好、静雅贤淑的追求。正中是花堂,两侧停放着花轿,正中是夫妻对拜的场面,顶上挂着红灯笼,喜气洋洋。接下来的这个房间又是一个长辈居室,陈设华贵大方,格调舒适和谐,内有各种家具摆设,表现了男主人的豪华气派。另一个展室的主题是“嫁女”,陈列着女子出嫁时的明杠、穿戴及陪嫁品。下面我们再看礼房。迎娶之日,礼节繁琐,主家专门设了礼房,请总管代表主人接收宾客的礼品,安排迎亲,主持拜堂、入洞房等仪式。院内还有两个展室,反映小孩满月的情况,以及老人过寿阶情景。

最后,我们来到第六院内参观。请看门蹲石狮上的线刻,内容是“出将入相、神荼郁垒、得胜返朝”,相传古代以神荼、郁垒为门神,可以御凶邪避鬼神,这些刻品图像清晰,故事引人,线条流畅,形象逼真。院内展出的内容主题是“农事习俗”和“民间工艺”。请随我进院内依次参观。本室展出的是最有特色的剪纸、刺绣、泥塑、皮影四部分内容,作品精细,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这个展室上写着“服饰”二字,陈列着清末民初晋中一带民间四季服饰,充分反映了这一地区服饰审美情趣的变化与革新。请看这些袍、袄、衫、裤,特点是宽松舒适、美观大方,接下来我们去了解一下时节序令,共有三个展室。第一个展室反映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踩高践、舞龙灯、挂红灯、供神社的场面,表达了百姓喜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虔诚心理。第二个展室用泥塑陈列手法,展出了从七月十五祭祖到春节前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七月十五又名盂兰节,这天家家祭扫坟墓,故又叫鬼节;八月十五是大家熟知的中秋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吃软米油糕的习俗。这里还有一反映腊月活动的顺口溜:腊月二十三,割上对联写下字;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二十六,提上篮篮割下肉;二十七,关上门门洗了足;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年三十,饺儿捏下三筐箩。再请到第三个展室,这里主要是从“二月二龙抬头”到清明节信仰、饮食及服饰的内容。二月二龙抬头,剥龙皮,吃煎饼,反映了百姓求平安、盼幸福的美好愿望。大院展出的另一大系列是“农事习俗”,共有四个展室。第一室展现农民家庭粮仓场景,第二室用腊像人物再现年轻农民小家庭男耕女织、幸福美满的生活;第三展室是一个年老农民的生活场景,第四展室介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一年四季的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四个展室“农事习俗”取材翔实,场景逼真,宛如一幅古朴的农事活动画卷。

女士们、先生们,至此我们的参观就结束了,一共参观了50多个展室的民俗陈列内容,内容可归类为六大内容:乔家史料、乔家珍宝、经商习俗、人生礼仪习俗、民间工艺和农事习俗。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对于山西专项整治培训心得体会报告二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公元486年,释迦牟尼涅盘,享年80岁,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究竟留下多少颗佛牙,看法不一。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另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

对于山西专项整治培训心得体会报告三

王家大院在灵石县静升村。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于清嘉庆初年,是一个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顺势而建。鸟瞰东大院,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组成:中部是两座主院和北围院;东北部是俗称"柏树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开一个堡门。东堡门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西堡门开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门开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北堡门开在小偏院的东北角。南堡门外是一条长50米、宽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长 127米,宽11米,全部用青石铺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砖砌花墙,墙内建有60多米长的风雨长廊。东大院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院门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从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宽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之别。院内因地而异,修有甬道、幽径、低栏、高墙等。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整个东大院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出东大院的西堡门,走过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堡墙外高八米,内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人称"龙鳞街",街长133米,宽3.6米。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正面以窑洞加穿廊为主,顶层有建窑洞或建阁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灵石县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临下,面对静升村,视野开阔。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王家大院史话

静升镇静升村,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自古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现实际人口达万。灵石历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这一支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县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今富家滩镇属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实又从沟营村迁至静升村,至今历680多年,传27世。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20xx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20xx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合堡同宗”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合堡同德”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xx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灵石:在灵石县旧城北门外吕祖庙内,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对于山西专项整治培训心得体会报告四

各位团友,今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 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有趣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情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 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它是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这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位于五峰之一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这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这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前面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这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弃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爱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这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这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写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现在来到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现在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面,后来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可以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最后,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像华山一样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