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7:47:39 页码:10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8篇)
2023-11-23 07:47:3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所学所做的思考和概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和改进。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在这些范文中,有的是关于学习的心得,有的是关于工作的心得,还有的是关于生活的心得。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经历相类似的内容,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思考,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希望大家可以积极参与到写心得体会的活动中来,不断总结和归纳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为自己的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然而,由于缺乏法制教育,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仍然存在。为此,我参加了一次关于健康中国法制教育的培训活动,并结合个人体会,详细总结了这次培训的五个重要方面。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健康是幸福的基石。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没有良好的健康状况,就难以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和幸福。通过这次培训,我明白了健康的法制保障的重要性,只有加强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才能让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远离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威胁。

其次,我对法律对健康的保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保健品、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了解了相关法律适用和相关责任追究的规定。了解这些法律规定,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应对健康问题。

第三,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健康中国法制教育包括了对公众、特定群体和学生的教育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法治观念上的关键作用。只有在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使新一代人更加注重健康,优先法制。

第四,我对于医疗纠纷处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医疗纠纷的特点、原因和解决办法。我明白了医疗纠纷对患者、医生和医院都造成的危害,也领悟到了法律的重要作用。作为患者,我们要了解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作为医生和医院,更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最后,我明白了法律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培训中,我们了解了一些优秀的法制宣传案例,明白了法律宣传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校教育、社会媒体以及相关机构的宣传中,我们应该根据受众的需求,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法律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健康中国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加强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促进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才能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我将把这次培训的收获和体会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为人民幸福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也会将这次培训的精神与周围的人分享,影响更多人投身到健康中国的大计中去。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也是国家的梦想,只有法治的保障,才能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最近因私事被惊扰,恰逢要翻译法律史的文章,颜老师就推荐了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给我,读完了结合生活有一些感悟,记录下来:

1、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完全是建立在一种严谨稳健的等级制度之上,这一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权为核心,不断向外延伸,形成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家族内部的等级制度构成了法律适用的微观前提,同时也是法律维护与保障的对象。如亲属间的侵犯,侵犯者与被侵犯者之间的辈分关系则尤为重要,以尊犯卑,处分较轻,以卑犯尊,则处罚由重。法律之适用取决于血缘之亲疏,而该亲疏关系则以服制为中心,形成一条长幼有序的数列,蜿蜒数千年,为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奠下基石。

2、婚姻关系成为联结着一个个长幼有序的家庭之间的纽带,“婚姻者合两姓之好”,建立在“两姓”关系上的婚姻制度昭示着代表家族之间的结合关系。无论是婚姻关系的缔结还是解除,其核心问题都是家族利益。婚姻关系联结了不同的家族,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以父权为核心的家族等级结构中,一个家族与其妻族的关系极为疏薄,婚姻关系更多是在社会意义而非法律意义上影响两个家族的关系。婚姻中较有意义的或许是妻的地位问题,在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虽有“与己其者”之名义上的平等地位地位,实际上还是隶属于夫的权威。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仅为家族的附属品,出嫁之前从于父,出嫁以后从于夫,断无多少权利可言。而妾的地位更是卑微,“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妾并非家庭的一员,故非“合两姓之好”,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

3、跳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与婚姻的藩篱,阶级便成为在社会层面上划分等级秩序的'标准。家族内部划分长幼有序的标尺扩张到整个社会,便成为尊卑有别的砝码。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细化至饮食、衣饰、房舍、车马,均可以以法律作出强制规定。阶级间的通婚成为禁止,以维护血统的纯正和阶级的尊贵。法律针对不同阶级作出了区别性的规定,亦有一根体现阶级间差序格局的数列蜿蜒而下,精准地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作出度量。家族是个体的,在各个家族中以父权为核心形成一个以血缘为度量的同心圆以确认家族内部的秩序,而婚姻关系则使得各个独立的同心圆之间形成交集。在家族之上,整个社会则是由阶级构成,形成一种差序格局。每个个体在这一社会结构中都有自身的位置,或尊或卑,或主或从,或良或贱,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自身社会地位的烙印。针对这一社会结构,中国古代法律也相应地形成一种不对等的规范体系,它建立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基础之上,小至于家,大至于国,“等级”二字成为构筑中国社会之核心所在,“法”与“礼”结合,成为维护这一有序的等级结构的工具。

4、在现代活成封建大家庭的代价太大,不一定一荣俱荣,但必然一损俱损,因为归因模式已经变化。中国曾经的家庭是父权家长制,父祖是统治的首脑,又因为重视祖先崇拜,且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考试内容又比较固定,所以曾经的子孙成就往往要归咎于所谓家风血脉。但独立意志是现今做学问或者做事业的前提,家风已经很难成为承继良好品质的介质,往往是固守的传承,在一个大环境里互相不断强化,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若不想反思,每一个人就要不停扮演长辈曾扮演的角色,循环往复不停成为对方影子的复刻,互相维护彼此然后亲亲与共,将底色不停固定渲染。而对于权利的贪恋往往会造成许多中国当今父母对于曾经父权家长制的追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亲子关系里父母会太入戏,将这个头衔看作皇帝与官位,要有威权与帝王术要高高在上,孩子要在手下噤若寒蝉隐忍不发积郁成劳,反过来对外宣称孩子懂事乖巧听话,往往太平表象之下已有祸根埋下。

5、要了解舆情,可以不接受一些基于此的规则,但要看透这些规则为什么暗暗盛行,然后不反驳不回应不服从。因为种种社会心理根本改变不了,即使现在已经缺少这样的土壤,也不能骤然稀释。环境的捆绑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不要企图期待一个人会与他生长的环境截然不同,除非能够不停跳脱不停反思诸己,才有一线可能。

6、不要尝试去改变任何人,若有人做了攻击伤害自己的事也不要急于反击。不提醒不告知不报复不陷入情绪更不累及无辜孩子,一来脏了自己的手,二来是自己心胸不宽阔的表现。要相信身边人的认知和格局,从来挨骂的都不是丢人的,骂人的才是。静观其变,不阻止任何人帮助曾攻击自己的人,也不阻止任何将他们推下悬崖的双手。公道自在人心,把自己该做的礼数做全,可以向身边人袒露自己的脆弱,相信他们的选择,接受他们的安慰与支持。

7、往往一个人如何指责别人便体现了他如何看待自己,很多时候对他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映射,人性最深刻的恐惧便是对自我的厌恶。

8、永远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要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无论是因为观念差别还是自己陷入情绪鲁莽,要能推己及人冷静分析因果,了解到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不是囿于自己的感受大为光火,能够跳出风俗习惯格局放宽,对学术观点的包容要从对生活观点的包容开始。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法治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法治发展的历程中,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多年来,我一直近距离关注着中国法治的进程,下面将就新中国法治发展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首先,新中国法治发展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新中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法治发展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制定法律法规还是实施法治建设,党始终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党的领导确保了法治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执行,使得法治建设能够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其次,新中国法治发展的成功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的本质是为了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在法治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法治的发展,以人民解放军、人民警察队伍的建设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利益得到了广泛充分的表达和保护,法治的效果得到了充分发挥。

再次,新中国法治发展的实践证明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依宪执政的原则,致力于构建一个依法治理的社会。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同时,法治建设也增强了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此外,新中国法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还包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和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的法治意识和能力。在新中国法治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强政府的法治建设,实施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有效提升了法治国家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新中国法治发展的未来需要继续努力。虽然新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解决存在的法制建设落后、法官、法律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中国法治发展,我们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注重法治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中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新中国法治发展凝聚了来自党、人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法治发展的成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依法治国的实践,法治政府的建设等。然而,新中国法治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和完善。只有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为中国的法治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并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不断前行。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讲述的内容虽然是过去的、古代的,与今天的部门法或现在的现行法律的确相差很远,有一点需要我们稍做思考:我们今天的法律从何而来,它的历史渊源又是什么?现今的法制建设是否受到历史的影响,受到影响大还是小?也许很多同学都会说,现今的很多习惯、思想、行为都是古代的或者说都受传统深刻的影响,我们并没有完全摆脱过去的一些东西。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面对今天的社会发现很多的问题,要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肯定要排除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很多来自于传统习惯,要排除他们,我们肯定要回头看一看它存在的根源。探其之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首先一定要怀着开放的心情去接受这门课程。如果你把你的心紧闭,根本不容这门课程的话,肯定学不好。如果你把心打开去容纳它,不管有用没用、好学还是不好学,你去接纳它,我想它会成为你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

第二就是要将中国的历史的发展脉络分清楚。中国历史有它发展的规律性,学习中国法制史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三点方法是掌握每一个人类社会的法律制度的特点,知道它所包含的朝代有哪些。

第四个学习方法就是要了解各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历史地位。比如说,要知道第一个奴隶制社会是夏朝,它是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法制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一位中国公民,我对中国法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心得。通过对中国法制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中国法制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法制的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透明度、提高执法效能、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培养法治精神。

首先,中国法制的发展在改善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权益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成功地打击了许多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例如,组织、贩卖毒品等严重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使得犯罪分子在得到一定打击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犯罪的代价。此外,针对保护人民权益的法律和制度,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的出台,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公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然而,中国法制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法律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中国已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时,法律体系和具体的法律条文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的研究和完善,确保法律的科学合理性和适用性。其次,法律透明度仍待加强。在一些领域,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缺乏透明度,导致公民对法律的理解和参与度较低。为了提高法律的透明度,我们需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解释,让公民更好地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最后,执法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中国已加大了执法力度,但在执法的公正性、高效性和权威性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为了提高执法效能,我们需要加强执法部门的能力、优化执法程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法制的发展,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法律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提高公民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让每个人都明白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和义务。同时,法治精神也是法制发展的必要条件。法治精神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要培养法治精神,我们需要加强法律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社会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任。

总之,中国法制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法制的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透明度、提高执法效能、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培养法治精神。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施行,才能推动中国法制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和法治的充分建设,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法治带来的公平和正义。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该课程的特殊性使之陷入其他法学课程难以遇到的困境。

在当前法学教育环境下,中国法制史学科逐渐沦为弱势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应当适时作出调整。

这包括教学内容的重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十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属于法学本科生必修课。

在当前法学教学实践中,中国法制史教学逐渐被边缘化,沦为弱势学科。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陈浅见,以期丰富对中国法制史教学的认识。

中国法制史属于法律史学的一个分支,该课程属于基础法学,是一门练法学内功的学科。

自清末以来,该课程就已经在中国的法学课程体系中存在。

该课程承载的任务包含如下方面:(1)了解中国法律发生与发展过程,探寻中国法制演变规律,这也是该课程的首要功能和基本任务。

通过学习,了解基本法律制度,把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法律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理解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制度,拓展视域,增强人文底蕴。

(3)促进部门法学学习、夯实法学理论功底。

中国法制史以理论法学、部门法学为基础,同时,为理论法学、部门法学提供实证材料,促进学生对法理学、部门法学的理解。

(4)锻炼法律思维,提高法学方法运用能力。

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够训练学生的经验思维,提高归纳能力,锻炼对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法学方法的运用,加强对法律语言的驾驭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5)帮助学生理解当代法律问题。

中国法制史本身具有解释的功能,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深度解析当前某些法律问题产生的文化原因,并立足本土资源探寻问题解决之道。

上述功能决定了该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1)教学内容围绕中国古代法律,需要文献典籍的佐证,要接触大量古文,因此具有字难辨、句难解的特点;(2)由于法律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制度联系紧密,因此该课程视域广阔,背景知识覆盖面广;(3)由于该课程与理论法学、部门法学联系紧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法学、部门法学知识基础,更对教师知识的全面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4)传统法律与当前法制实践的联系具有隐秘性,需要从法律文化理论层面进行深刻剖析,加深了课程的深度和难度。

由于该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其授课难度也远远高于其它法学专业课,也更容易陷入一些其它学科难以遇到的困境。

1.学科地位被轻视。

当前社会整体比较浮躁,高校也不能避免。

由于学生就业与政策导向、生源分配、办学经费、社会稳定等诸多问题联系在一起,许多高校将就业作为首要目标,大学本科教育日益沦为“就业教育”,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师生更加功利化。

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将部门法学好就代表着知识和能力,多学部门法就容易就业,在教学过程中重应用轻基础理论。

目前,法学本科办学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有些高校为了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这本身无可非议,但部分教师片面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中国法制史等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不重视,误以为只要开设诸如谈判技巧训练、企业法律实务、速录技巧等一些技能型的课程就能突出办学特色,就能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盲目的增加所谓的就业指向型课程,本科教育走向专科化、庸俗化。

一方面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应用型师资力量跟不上,实践教学走过场,即使是课时较多的毕业实习也早已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在就业指挥棒之下,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已经逐渐将精力集中在司法考试、考研上、考公务员上,对课堂学习日益轻视。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理论性课程被忽视了,应用型课程开设也没有达到目的。

博登海默说:“攻读法律的学生如果对其本国的历史很陌生,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该国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该国法律制度机构对其周围的历史条件的依赖关系。”中国法制史实在不应该被轻视。

2.课程设置边缘化。

中国法制史作为基础性学科,其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功能是隐性的,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显现出来。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法制史的课程,让我懂得中国法制史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说,是研究我国有史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本质、内容、体系、原则、特点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规律。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学好这门课程有利于为日后其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我认为要学好中国法制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条理清晰,重点明确。《中国法制史》课程的体系是:以中国历史断代为经,以主要部门法为纬,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分为17章。这17章,按照法的历史类型的标准,可以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半殖民地半封建法、革命根据地法四种。中国法制史的发展相应地也可以划分为:奴隶制法阶段、封建制法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法阶段、革命根据地法阶段四个阶段。从更大的发展阶段来说,奴隶制法、封建制法是古代法,1840年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和革命根据地的法是近代法。这是我们学习《中国法制史》这门课首先应该搞清楚的。接着要进一步掌握:在这四个发展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又包括哪几个朝代、时期,各自属于什么历史类型的法。课本上的内容经过梳理、整合、归纳后不再纷繁复杂,我们就会学习到一部脉络清晰、重点明确的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

二、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在我们对这门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培养了浓厚的兴趣以后,还需要在理论上作更深层次的分析,要掌握每个阶段、每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也就是要进一步把握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上的,是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是在什么法制指导思想指引下形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掌握这一阶段或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阶级本质,并进而把握其特点。

三、旁征博引,纵横前后。法制史虽然是以法律制度为主,但是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些法律制度,是需要对相关的人文、社会等背景进行了解。这又需要我们向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积淀和较高的古文功底的老师请教,分析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知识,使我们对法制史的把握更为清晰和准确。

四、博古通今,紧扣实际。学习法制史不仅是要了解过去的法律制度,更要树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以致用”的实证思想。比如:在学习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明大诰》、用重典开展雷厉风行的反贪运动时,不仅要客观地对其得失进行分析,还要联系我们当代的反腐状况,将古今制度进行对比,提炼出自己的独特观点。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要对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模式作必要的调整,从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才能适应现代法学教育的需要。

《中国法制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法学专业的五门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中国法制史是现代中国法律制度寻根溯源之学科,是事关传统法律文化继承或弘扬之关键学科,是反省传统文化弊端并领悟现代法治要义之关键学科。

学好中国法制史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今日法律制度体系和精神的关键,因而在高校法学教育内容体系中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法律文明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是在与近现代西方法制对比的基础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识别现实法制中的传统的封建主义的糟粕,理解和把握中国今日法律制度体系和精神,提升法律理论素养,增强以法治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认识论,挖掘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引导、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中国法制史是历史学与法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它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法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国家教育部早在就将该门课程确定为全国法学学科本科教学14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司法部又将其增列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应试科目,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对于这门纯理论性的法学学科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目前中国法制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国内法学教育中日益凸显的功利化、职业化特征给中国法制史教学带来不小的冲击,再加上中国法制史时间跨度广,上下几千年,内容庞杂,背景知识要求多,以及学科具有双重性,致使教与学的难度相对较大。

中国法制史课程在实际中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国家级的资格考试和入学考试中,中国法制史或是没有列入考试范围,或是分值明显偏低,这种状况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中国法制史不重要或不甚重要的误导;二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同时,忽视了中国法制史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片面地认为能力的培养不是基础理论学科的任务,而是由解决实际案件和纠纷的部门法学来完成。

学生更多地专注于民法、刑法、商法等这些与实际生话和社会实践更多联系的学科,认为中国法制史“没什么用”,甚至在个别学生中存在着中国传统法律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

(二)教材体例存在问题。

自1982年我国第一部《中国法制史》统编教材问世以来,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所出版的一、二百部同类教材的编撰体例一般都采用了“断代式”体例,就是以朝代或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作为基本线索,从夏朝开始,依次更迭,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时期。

在每一朝代或历史时期的法律当中,分别拟设法律思想与立法概况、民、刑、经济、行政、司法诉讼等部门法制方面的内容。

在晚清变法修律之后的近代法制各章中则增加“宪法”一节。

以这种“条”(以历史朝代为章)、“块”(以各部门法制为节)结合的方式来编撰中国法制史教材,其优点在于体例结构相对简单,能够较为完整的描述各个朝代或历史时期的法制内容,使人能在较短时间内对传统法制的整体特征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纵向发展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但这种编排方式在教学中其缺陷是很明显,并不能完全适应法学教学的需要。

这种体例安排使教学显得非常琐碎、重复,加剧了中国法制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法学学科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使包括中国法制史在内的纯理论性课程不可能占有太多的学时,这也决定了中国法制史教学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发展线索阐释清楚。

在这一“断代式”体例下,有多达二十余个朝代或历史时期的法制内容需要加以讲解、介绍,进一步增加了授课教师对于讲授内容的取舍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难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由于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内容起自夏朝,终于现代,上下纵横几千年,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广,专有名词多,所涉及历史典籍资料浩繁久远,对学生来说,字难认,书难读,重点问题抓不住。

一直以来,中国法制史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手写口说,这种“粉笔+嘴巴+黑板”的教学模式,不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限制了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扩大。

在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完成中国法制史课程所确定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对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一)传统讲授方法的推陈出新。

基于中国法制史学科的背景重现难度大,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分散,古文资料多,讲授方法在培养学生体系性认识方面的功能尚无法被其他教学方法取代,讲授方法的.推陈出新是传统教学方法生命更新的关键。

首先,是更新讲授的内容体系。

中国法制史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时间序列为线索向学生讲述法制历史的源流,法制的时代特性较为显著,但与部门法教学不能相对应,致使教学内容的体系性方面常有缺憾。

如果能以部门法史对之作补充,则有利于通过纵横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定位更加准确,加强和深化与现代部门法之间对比了解。

其次,是更新讲授的方式。

法制史学科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引入一些其他学科的方法。

例如法制源流可以用图表方法直观展示,利用社会学中的统计方法对法制的背景做探讨,利用人类学方法对传统社会的共通性特点作概括。

讲授中国法制史,应当坚持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结合起来,给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能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再现中国法制史的有关内容。

这样就能从平面到立体、从一元到多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网络课程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使枯燥的中国法制史课程变得生动活泼,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古老科学和现代化的技术相结合,必将引起一场教学方法的革命,这样能适合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能在法制史的厚重中添上一份青春与活跃的元素,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仍然要利用好手中的粉笔,把传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妥善处理好中国法制史教材体例中的“条”、“块”分割问题,围绕中国法制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近年来,中国法制史学科无论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学术观点、资料文献等都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探寻和总结其规律,认识其价值,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合理构建课程内容和学科体系,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形成内容丰富、材料全面、体系合理、理念科学,适合教与学的精品教材。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出现,国家开始将大学生就业率与专业设置、招生指标结合起来,都使高等法学院校不得不直面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为此,中国法制史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也应当结合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应试要求,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适当参考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科目的考试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三)中国法制史课程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

中国法制史课程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即是指借鉴其他法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在整个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运用调查法搜集来的系统的典型历史案例(整理的或历史判例)进行分析教学,通过“案例简介”、“提示思考方向”、“列举当时的法律规定”、“问题解答与学理分析”等步骤,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历史案例现象进行思考、判断,认识事例的本质,帮助无实践经验的学生从这些历史案例分析中,由法理与法制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形成完整的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

中国法制史课程全程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法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中全程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

中国法制史上历朝各代法律制度变化纷繁复杂,与现实的距离遥远,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有了较大的难度,这种情况客观上造成了教师难以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每每落入“满堂灌”的“窠臼”。

由于教师讲课过于追求“系统”,追求“完整”,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余地,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学生听讲的被动状态,很难引起学生求知和思考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

改变教学方法,全程引进案例分析教学法就能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它能使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不陷于枯燥又不流于肤浅,能较全面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中的全程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

在任何一门法学教育课程中,也包括其他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得十分强调该门课程的讲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法制史也不例外,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情况怎样?历史上的案例即能反映一二。

教师通过对历史上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与“历史上的法制”这个“实际”、“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明了历史上办案的方式、分析案件的思路与方法、适用法律的过程、支持判决的理由,以及案例的意义,等等,养成学生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善于、勇于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想。

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首要的工作是选择案例。

作为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使用的案例,必须根据相关理论和教学目的的需要进行选择与整理。

中国法制史课程案例分析教学中选择与整理案例必须要突出“三性”:一是典型性。

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所选案例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在案例选择中,必须选择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案例,所谓“最具典型意义”,即选择最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最具集中性又带有普遍性、最具丰富的社会意义、最能起到深刻的社会认识作用和思想教育意义的历史案例。

二是系统性。

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历史案例必须是按照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形成的相对完整的体系性教学案例。

三是启示性。

即选择的历史案例对学生来说,必须“开其意”、“达其辞”,也就是说,能指点学生,使其能有所“悟”。

只有这样,所选择的案例才能够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才能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永芳.反思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法治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一位普通公民,我对新中国法治发展的心得体会主要可以归纳为五点。

首先,新中国法治发展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法律体系相对比较薄弱,法治建设任务艰巨。然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从而推动法治建设进程迅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集体在法治建设上下大力气,不断出台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加强和完善各个方面的法治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进一步加强了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新中国法治发展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行政领域,加强了政府运行规范和公正执法的建设。在经济领域,加强了市场秩序的维护和保护。在社会领域,加强了社会纪律的规范和调控。在司法领域,加强了法律适用的公正和司法行为的规范。各个领域的法治建设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治体系。

第三,新中国法治发展注重保障公平正义。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法律保护力度,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援助和救济措施,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同时,我国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加强了审判权、检察权和公安权的分离,增加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度。

第四,新中国法治发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总体上保持了与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步与匹配。立法的重点和立法的内容更加关注民生、关心民众,进一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最后,新中国法治发展展示出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充分发展展示了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良好基础。同时,正值国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的需求和挑战也将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迈向更高的水平。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新中国法治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注重保障公平正义,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展示出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作为一位普通公民,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为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不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健康。为了加强全民健康意识的培养,我校开展了健康中国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颇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段:从健康法制教育中,我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次教育活动,我了解到了一系列国家法律法规对公民的健康权益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健康教育的普及、健康咨询的提供、食品安全的保障等。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健康除了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健康的个体才能构成健康的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因此,我们作为公民,应当重视自己的健康,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并倡导身边的人一起关注健康。

第二段:我深刻感受到了健康与法制的紧密联系。法制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法宝。健康问题也需要通过法制手段进行管理和解决。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学习了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健康权益。比如,我们学习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了解了一些常见食品安全意外事故的案例。通过这些学习,我明白了只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保证自己的健康安全,也能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第三段:这次教育活动让我更加关注了自己的健康行为。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关键。通过法制教育,我了解到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比如熬夜、不运动、暴饮暴食、久坐不动等。这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对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我下决心要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我开始规律作息,每天规定时间睡觉,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坚持体育锻炼等。通过这些改变,我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也更加懂得了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第四段: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了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在社会上,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不幸的新闻,比如自杀、家庭暴力、欺凌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通过法制教育,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预防自杀和欺凌的法律法规,家庭暴力指导意见等。通过这次活动,我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并学会如何帮助身边的人走出困境,获得健康幸福的生活。

第五段:总结来说,健康中国法制教育活动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活动。它让我从多个角度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明白了健康与法制的密切联系,认识到了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健康定义的广泛性。通过这次活动,我懂得了自己作为公民应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通过法制手段保护自己的健康权益,维护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健康对每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我将始终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所学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共同构建健康中国的梦想。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法制建设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对中国的法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中国法制的完善与发展不仅给人们确保权益和维护公平正义的保障,更让我认识到法律的力量和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亲眼见证了法制的作用,同时也被法律中的一些问题所触动。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法制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中国法制的建设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演,更需要时刻与现实结合。法律的实践性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法制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在追求与社会现实相契合的目标。我曾经在一个案件中担任过法定代理人的角色,亲身体验到了法律的力量和公正。在案件中,法院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并最终做出了一个公正公平的判决。这让我深信中国的法制建设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路上。

其次,中国法制的建设也去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律的普及和法制宣传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法律宣传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更可以培养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社会的法规意识也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一环。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法律常识宣传广告、参加社区法治教育活动时,我深刻感受到法制宣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人民群众对法律有了更深的认同,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法制建设。

再次,法制的建设不仅仅是法律制度的建立,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法治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责任,每个公民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法制建设中。法治的构建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法治进程。作为普通公民,我也要时刻遵守法律,积极参与到法制建设中,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要及时报告。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夯实法制的基础,让法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准则和底线。

最后,法制建设还需要持续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律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法律是活的,只有不断更新和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我希望中国的法制能够在改革和创新中持续进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保障和服务。

总之,中国法制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法制的重要性和力量,也更加明确了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我亲身经历和观察,我深信我们的法制将会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法制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二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健康教育的法制化,推动全民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作为一名学习法律的学生,我深感健康中国法制教育对于我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习和参与健康中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健康中国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而法制是实现健康的保障。健康中国法制教育的推进,旨在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并维护自身权益。这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个人的安全与幸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健康中国法制教育的背景和目标,我深刻认识到健康中国法制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其次,健康中国法制教育的具体实施。健康中国法制教育采取了多种形式,包括法律宣传、法律讲座、法律展览等等,覆盖了各个社会阶层和年龄层。通过这些形式的教育活动,我学习到了很多有关健康和法律的知识,比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健康生活方式等等。这些知识不仅让我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了健康的意义,也提高了我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关注度。通过实践参与健康中国法制教育,我明白了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丰富性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了个人权益的重要性以及合法维权的方式方法。

第三,健康中国法制教育对我个人的影响。在健康中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保障的具体内容,提高了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同时,我还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对相关的法律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学习,为将来的从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参与各种法制教育活动,我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让自己在面对各种法律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判断。

第四,健康中国法制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挑战。长期以来的健康中国法制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逐渐提高,一些健康问题上的法律纠纷和矛盾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然而,现实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比如一些地区和群体法律意识的薄弱,执行力度不足等等。因此,健康中国法制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加大对基层的法制教育力度,加强与其他法律教育的衔接,推动法制教育的全面发展。

最后,我在健康中国法制教育中的收获与感悟。通过参与健康中国法制教育,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我学到了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进行自我保护,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健康中国法制教育让我认识到人与法律的关系,不仅是一种需要遵守的约束,更是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总之,健康中国法制教育是我们建设法治社会、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参与健康中国法制教育,我深刻认识到了法律对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了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积极的公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健康中国法制教育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建设一个更加法治、更加健康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三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法治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任务。在建国初期的无法无天和混乱局面中,中国决定借鉴国外的经验,推进法治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法治体系逐渐完善,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着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下面将介绍我的一些观点。

首先,法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法治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了解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同时,我国也倡导民主立法,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作为人民群众,我们要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支持国家的法治建设工作。

其次,法治发展不能忽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对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法治人才的基础。我们要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教育工作者也要时刻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将最新的法律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再次,法治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法律是法治建设的基石,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法治就无法有力实施。中国政府在法律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国家法律体系已逐渐完善,并与国际接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人对法律制度和法治观念的理解并不深入,不少地方的社会秩序混乱。然而,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治安状况大幅改善,使我国的法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仍然需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和全面法治的实现,彻底打破以权谋利、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

最后,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法治建设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政府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社会各界要积极履行法律责任,强化对法治建设的自觉支持;媒体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解读,传播正能量;公民要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才能推动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作为人民群众,我们要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增强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共同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同时,政府和各界也要进一步加大法治力度,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法治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四

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可不读之经典著作。笔者初入法律之门时,曾读过梁治平先生的《法辨》一书,先生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一文中归纳了他读此书时归纳的两个命题:“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在阅读前述书籍和文章的基础上,谈谈我对阅读该书后的一些认识。

一、本书论点。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家族、父权、教令权、财产权、身份权,推及到婚姻的禁忌、缔结、解除、妻子的权利义务,再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饮食、衣饰、房舍、舆马、婚礼仪式、丧葬、祭祀差别,阐明了贵族特权,人的良贱、主奴之分,之后讲到了巫术宗教对法律的影响,最后对儒法两家思想进行了释明,得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家族主义和阶级两个特征。该书分六章,前两章写家族、婚姻,之后写阶级,再后写巫术与宗教,最后上升到意识形态方面的儒法两家思想。家族主义的核心在于父权,作为一家之主的父有对子女的教令权,有对财产的处置权,能够决定子女的婚姻状况,在亲属相犯的事件中,作为尊亲属的父和依托父权产生的其他尊亲属都享有一些优越的权利。代刑、缓刑、免刑的得利者仍是尊亲属,复仇案中也多是子女报父仇。而关于婚姻,更多的是保障夫权,上事夫家宗庙,下继夫家香火。女子归入夫宗后,其权利是从属于丈夫的,夫殴妻减刑,妻殴夫加刑,妻对于夫之尊亲属有诸多义务,遇离婚,妻又处于劣势地位。父权和夫权正是家族主义的体现。阶级的差别体现在饮食、衣饰、房舍、舆马、婚礼仪式、丧葬、祭祀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人有良贱、主奴之分,贵族及其亲属享有诸多特权。阶级、种族有不平等性。巫术宗教与法律的功能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古人相信神喜欢正直无罪的人,官吏常因疑狱不决而求梦于神,人君常因天降灾异而重理冤狱,又有官吏因福孽报应而为受刑者开脱。秋冬行刑,遇祭祀日停刑,可见法律受神与宗教影响。而害人之巫术又为法律所禁止。意识形态方向上的儒法两家思想,儒家主张伦常纲记以及礼影响下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别,法家则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重刑。自汉以后,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逐渐形成。

二、读书感悟。

人的家族身份和社会阶级身份的学理支撑在于儒家思想中的礼,礼的实质在于求异,故在家族中产生贵贱、尊卑、长幼、亲属之别,在社会阶级上产生贵族、官吏、平民、贱民的划分。古人常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简言之,礼的适用对象主要是贵族、官吏,刑的主要适用对象是平民。统观全书不难发现,家族、婚姻两章中,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清之前多扼要简述,清代则多引用《刑案汇览》中的案牍。观察这些案牍,主体多系平民,对这些犯罪的平民,刑是不可避免,礼的应用只是调节刑罚轻重的依据。而在阶级两章中,犯罪之贵族、官吏适用“八议”、上请、官当,至于死刑亦多能全其体面,而主犯奴、良犯贱,罪要轻很多。此皆赖于身份之取得,维护身份的又恰恰是礼。

三、婚姻略论。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时常会想到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一书。更兼瞿同祖先生在论及丧葬礼制时对秦可卿与贾母的丧事进行比较,更激起笔者通过《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来简要论证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婚姻。“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事。”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贾政与王夫人结为夫妻,王熙凤又嫁于贾琏,这种被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称为“上山”型的婚姻,确实使贾府一度达到鼎盛。林黛玉父母的亡故,其自身的体弱多病,“回乡”型婚姻的不利,使得宝黛很难实现木石前盟。相反薛宝钗条件要好很多,薛姨妈与王夫人是亲姐妹,薛家本身又是四大家族之一,在贾薛两家日渐衰微之际,两家依婚姻关系的结合在当时情况下是不二之选,金玉良缘已是注定。至于其中涉及明清律禁姑舅两姨姊妹为婚,弛其禁,清代以例废律,听从民便,该律条之禁忌成为具文。婚姻缔结中父母有绝对主婚权。早期中国法律中对阶级婚姻的禁止,常使笔者联想到古印度法中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的禁止通婚。与之相比,中国古代阶级婚姻文明很多。综上可见:中国古代法律与社会,受礼教影响之深。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参与者,我对中国法制的发展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中国法治的发展只能靠党和政府的坚定领导。其次,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再次,司法体制的改革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关键。最后,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是法制发展的根本保障。

首先,中国法治的发展只能靠党和政府的坚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路径。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法治建设的良好成果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只有在党和政府的坚定领导下,中国法治才能蓬勃发展。

其次,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法律法规是法治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日益完备。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依据。例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的出台,加强了国家的法制建设。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增加,不断有新的法律法规出台。这些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中国法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再次,司法体制的改革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关键。司法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公正的关键环节。在中国法制的发展过程中,司法体制的改革一直是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司法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确保了司法的公正和独立。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司法公正和权威。此外,加强与行政和立法机关的合作,促进三大权力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也使得司法体制更加科学合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最后,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是法制发展的根本保障。全民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法制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全体公民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因此,加强全民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推动法制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全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可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为法制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实基础。

总之,中国法制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法治的发展只能靠党和政府的坚定领导,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司法体制的改革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关键,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是法制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完善法律法规、改革司法体制、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才能不断深化中国法治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六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完善,都经历了长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回顾多年来法史研究走过的路程,人们不难看到,影响法史开拓研究、古为今用的症结,多是与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法制、法律文化及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关。因此,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科学地认识和阐述中国法制发展史,是推动法律史学走向科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正确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法制。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从理论上讲,似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人们都认同对其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在论及中国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有哪些优良传统时,仍是泛泛而论、空洞无物,而在说到其消极因素时却生动具体,给人一种传统法律文化“糟粕大于精华”的感觉,好像一部中国法律史除君主专制、刑罚残酷、控制和镇压人民之外,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除了对基本的法律资料了解和研究不够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囿于先入为主的框架,还没有完全按照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去审视中国法律史,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还没有给予恰当和充分的阐述。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的问题上,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受法律虚无主义、“阶级斗争为纲”等左的思想影响,传统法律被说成是封建主义的毒瘤,属于被肃清的对象,受到全面的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篡党夺权,批孔批儒,中国历史被全面歪曲,更谈不到传统法律文化有什么优良传统。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期以后,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法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近二十多年来法史研究的实践表明,凡是有建树的学术成果,其成功之处都在于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待和评析传统法文化,注重依据大量的史料得出研究的结论。但也应当看到,在法史研究中,一些非科学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论仍有市场。

表现在脱离历史实际,把中国传统法制视为现代法治的对立物,割裂二者的传承关系,简单地以现代法学理念为尺度,凡是古代法制不符合现代法学理念的地方,就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受旧的“以论代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不是论从史出,而是摘录史籍中的只言片语去证明自己预设的、批判传统法制的观点。受这种非科学的思想方法论的影响,就很难对中国传统法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科学地认识和阐述中国法制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方法。把实事求是原则运用于法史研究,就是要以历史实事为根据,客观地再现中国法制史的面目,探讨它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古代法制在推进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认为中国传统法制漆黑一团,都是落后的、反科学和反民主的东西,不值得研究。另一种是苛救古人,无视古今法制的概念、内容及其他方面是否相同,以现代法治的理念套用、描绘和拔高古代法制。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不能正确地阐述中国法制史,也无法区分古代法制的精华与糟粕,达不到研究中国法制史的目的。在这两种倾向中,前一种倾向是主要的,应特别注意予以克服。

以实事求是的认识论研究中国法制史,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传统法制和法律文化。其一,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去评价中国传统法制。中国古代法制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和推动当时社会文明的法律保障。尽管古代法制与现代法治在许多方面理念不同,在今天看来也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它总体上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进程相适应的。中华法系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较之世界其他法系更为发达,并对周边国家法制产生了重大影响。全面评析中国古代法制,应该说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其二,要以科学的发展观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去认识中国法制史。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社会在进步,法制也随着不断完善,后一代法制都是在吸收前一代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使当代中国的法制,也与历史上的法制在许多方面有着传承关系。因此,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以今天的进步否定古人的贡献。而应当以科学的发展观,对历史上的法制产生的原因、社会作用、功过是非作出客观的评价。

其三,要用辩证的而不是绝对的观点去研究中国法制史。对于中国古代法制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应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有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属于消极的部分,在当时可能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应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古代法律注重礼教,维护等级制度,致使法有等差,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抛弃的。但是,礼教中的仁恕之道和慎刑原则,亲属相容隐不为罪的原则,仍有借鉴的价值,不能因其属于礼教范畴一概否定。总之,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古代法制,才能使本学科的内容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区分古代传统法制的精华与糟粕,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服务于当代法制建设。

二、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要科学地阐述中国法制发展史,必须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有一个全面认识。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律典是国家的刑法典,其内容是对有关违反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规定。律典属于刑事法律的范畴,只是诸多法律中的一种。从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仅名目繁多,有关法律形式的名称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尽一样。如秦有律、命、令、制、诏、程、式、课等;汉有律、令、科、品、比;晋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于律令、格、式之外,重视编敕、又有断例和指挥;元有诏制、条格、断例;明、清两代于律和各种法律形式的单行法外,广泛适用例等。此外,历朝还颁布了多种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规。每一种法律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以唐代为例,“律”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令”是指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和行政命令,“格”是皇帝临时颁布的各种单行敕令、指示的汇编,“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的办事细则,各种法律形式共同组成唐朝的法律体系。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法制的面貌时,不能只偏重刑事法律,而忽视其他形式的法律。

中国古代法律如按内容分类,是由行政、经济、刑事、民事、军事、文化教育、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法律共同构成的法律体系,其中行政法律是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法律,其体例结构既有综合性编纂方式,也有大量的各类单行法律法规。以明代为例。除《大明律》、《问刑条例》和一些单行刑事法律外,有关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有数十种之多,如《诸司职掌》、《六部条例》、《吏部条例》、《宪纲事类》、《宗藩条例》等。明代还制定了不少经济、军事、学校等方面的单行法规,制定了《教民榜文》这类民间诉讼和乡里管理的单行法律,县以上地方长官或衙门还以条例、则例、禁约、告示等形式颁行了大量的地方法规。要全面地认识中国法制的全貌或某一朝法制的全貌,必须对各种形式的法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法律都进行深入研究,但起码应做到不能把中国古代法律仅仅理解为刑事法律,不能把古代法制仅仅理解为是打击犯罪。

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时,应充分评估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中华法系的贡献。如北魏拓跋氏创立的《北魏律》,宗承汉律,并柔和了南朝各律而成,其结构体系和基本内容都为隋唐律奠定了基础,唐律实际上是各民族法文化的综合体。又如,《大明律》的分目不少与元代的条格相同,说明明初修律时曾吸收了元代的立法经验。满族入关前的一些民族习惯和行为规则,也融进了大清律、例。对于少数民族贵族集团建立的王朝的法律制度及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应该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客观地论述中国古代的社会矛盾与法律的功能。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种法律和法律制度,都有其形成的深层社会原因,都是为了解决某些社会矛盾,适应时局的发展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必须正确分析社会矛盾。传统观点在阐述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时,往往把当时的社会矛盾概括为阶级矛盾。然而,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社会,并非只存在阶级矛盾,还有大量的并不属于阶级斗争范畴的各类社会矛盾,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平民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等。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还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在社会矛盾之外,还存在着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进行的各种立法活动,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并不完全相同,每次立法的针对性也是很具体的。在分析古代社会矛盾时,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那些用于解决阶级矛盾、镇压劳动人民反抗的法律,自然可以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予以评判。但对于那些用于行政、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管理以及处理民族矛盾和一些对外关系方面的法律,就应当按照历史实际客观地阐述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立法的背景。

历史上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因其内容不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西晋的《晋令》,南北朝时期的《梁令》,隋朝的《开皇令》、《大业令》,唐代的《贞观令》,宋代的《天圣令》等,其内容都是以行政法律为主,详细规定了国家的各种基本制度,属于令典性质,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法典。而宋代的《吏部条法》、明代的《诸司职掌》、清代的《钦定吏部则例》,其内容是有关国家官制及其职掌的规定,是吏治方面的单行行政法律。至于行使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方面的法律,内容也十分丰富,其内容涉及到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等各个方面。就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法律而言,汉以后各朝,都制定了盐法、茶法,禁止私人经营,实行国家专卖。唐代的两税法、均田法,明清的一条鞭法,也都是为了简化税制、减轻人民负担,确保国家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至于明清两代颁行的“里甲法”、“保甲法”,其功能是为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及时处理民间纠纷,维护社会治安。可以说,历朝颁行的上千种法律,每一种法律都有特定的内容和功能,这些法律共同发挥着维护统治集团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实行社会经济生活管理、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相互关系和权益等各种功能,因而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区分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才能正确地评价不同形式、不同内容法律的历史作用。

传统观点由于只肯定法律的阶级性而否定法律的社会性,所导致的后果不仅是许多著述忽视了对大量的刑事以外的其他形式法律的研究,还在评价律典与其他形式法律的相互关系和历史作用时,把两者对立了起来。如在对宋代的编敕、元代的条格、明清的条例等论述和评价方面,多是不加分析地对后者采取贬低或否定态度。事实上,律典的刑事职能,并不能包罗万象般地替代古代国家的行政和社会经济生活管理的多种职能。律典颁行后,因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历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局变化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立法以补充律典的不足。离开了其他形式的法律,律典在司法实践的许多方面也很难操作。因此,我们绝不能贬低律典以外的其他立法的作用。以明清两代为例。虽然在某一时期也曾出现过“以事制例”、“条例浩繁”的弊端,但从现知的数百种条例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例以补律”的立法原则制定的,与律文和律义冲突的条例极其罕见,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以前的研究结论是否正确。

四、科学地阐述中国法制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法律作为历朝治理国家和管理经济、社会生活的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完善的。由于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法律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极其纷杂的现象。但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法律发展史,从总体上说,“因时变革,不断发展、完善”是法律制度演进的主旋律。法律条文从表面上看是静态的,而法律的制定过程和实施历来都是动态的。即便是在国家政局比较稳定的时期,法律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司法活动的实践,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未处于停顿状态。因此,我们应当用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观点去论证和阐述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七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是一个让我倍感荣幸和自豪的话题。回顾中国法制的发展历史,我深深感到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在这里,我将从历史背景、法治观念、法律制度、司法实践和未来展望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法律传统。然而,在近代历史的洗礼中,中国法制经历了长期的破碎和衰退。中国人民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法制秩序几乎崩溃。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绝望,而是坚定地走上了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法治观念的转变。过去,中国社会存在“人治”的现象,法律制度的功能和地位混淆不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法治观念的转变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人们开始自觉遵守法律,法律的权威性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再次,我们要看到中国法制的建设和完善。中国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已经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注重培养公民法治素质,提高法律意识。

然后,我们要了解中国司法实践的进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司法体制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和司法透明等原则逐渐深入人心,司法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中国还加强了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同时,中国还进行了司法改革,加强了司法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实践,使司法公正得到真正的落实。

最后,我们要展望中国法制的未来。中国法制的未来是光明的。中国已经确立了“人民情感至上、法治责任在身”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合作,推动法治的普遍发展和国际人权的保护。同时,中国还将不断加强自身法治建设,完善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司法公正,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和保障。

总之,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使我深感欣慰和骄傲。中国法制的发展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将继续坚持法治发展,推动社会稳定和繁荣,为人民谋求幸福,为国家谋求发展。同时,中国也将为全球法治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相信,中国法制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和辉煌!

中国法制的发展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八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生活在这个法制社会中,亲身感受到了法制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和保障。在日常生活中,我体会到了法制的公平与正义,了解到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法制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中国法制的公平与正义给人深刻的印象。法律规范了社会的行为准则,保障了公民的权益。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遇到过一次消费纠纷,争议的金额并不算大,但我还是决定诉诸法律。通过法律的途径,我获得了公正的判决,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是公平而正义的。无论个人的身份、财富状况如何,法律都会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公民,这是中国法制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其次,我对中国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有了更深的认识。法律的权威来自于其可预测性和不可逾越性。不论一个人有多高的权力,多么富有,都不能违背法律规定去为所欲为。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身份地位,法律都对其实行监督和制约。而法律的尊严,则体现在对违法行为的严惩不贷。无论犯罪的程度如何,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正是因为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我们的社会才更加有序和稳定。

再次,我感受到了法治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社会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我所生活的城市,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这和中国法制的健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我感到安心与满意。

最后,我对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和展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法治建设不仅需要不断健全法律体系,还需要加强法规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只有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法治社会才能更加完善和成熟。未来,我期望中国法制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公正、和谐和有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法制给予我深刻的印象与体会。法制的公平与正义、权威与尊严,以及对社会稳定的维护,让我深信法制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象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每个公民都能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学习,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