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学名师培养规划心得体会精选 教学名师培训心得(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17:01:38 页码:13
教学名师培养规划心得体会精选 教学名师培训心得(三篇)
2023-01-02 17:01:38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教学名师培养规划心得体会精选一

在古诗词中,闺怨题材的诗歌往往是代人作,作者与主人公往往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从分析诗歌形象入手,用课件出示这首著名的元曲,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吟诵,当学生头脑中有了初步的的画面之后,再出示课题,引领学生把握这首元曲的主人公形象。随后检查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整体上对文本有了把握。

本文是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在初步把握诗歌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关键字词理解本曲的思想情感,我在课件中出示了“本曲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我出示了该问题后,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归”字,加深了对本曲主人公形象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全班交流环节,我注意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自己则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当交流到尾声“则见双燕斗衔泥”时,我让学生结合前文畅所欲言,学生对其含义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能够迅速答出“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等手法,强调和深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

写得很美的文章,不仅要美读,带着感情去读,从字词句段中间充分感受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更应该学习作者在曲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了深入的感悟之后,我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情出来的。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浏览全文之后,迅速理清了本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景、事间接表达;直接表达。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常见的情景关系图并在课件上列示: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上完课后,我个人觉得还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组内讨论不够充分,讲解的地方比较多,学生活跃度不是很高。

2、未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联系场景展开想象,在课件中展示相关图象效果也许会更好。

最新教学名师培养规划心得体会精选二

《秉笔直书》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 独揽 大权 伯仲 忠贞 屈服 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 颠倒 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 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 ……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 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最新教学名师培养规划心得体会精选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交流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各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凑十法”

教学难点:

体验“凑十法”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数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p99t1

⑴出示左边一幅图,让学生看一眼。,

①生猜:感觉有多少只小绵羊?

②生数

⑵再出示右边一幅图,让学生看一眼。

①生猜

②生数

⑶看图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绵羊?

列式:9+7

2、揭题:9加几的练习课

二、体验9加几的算法

1、生独立算9+7=?

2、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3、比较: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凑十法”比较方便)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口算

1、出示p99t2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题来算算。

生独立算,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②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③观察这两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初步体会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时,得数也随着变化)

2、出示p100t6(补充 9+5)

①学生独立口算、连线。

②全班交流:选几题指几名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出示p99t3

(1)出示第一幅图

① 学生看图编一个数学小故事。

(师:蚂蚁虽小,它们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大青虫)

②生独立列式计算

③交流算法

(2)出示第二幅图

①看图说图意

②生独立列式计算

③交流算法

4、出示p100t4

①学生看图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②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知道什么?

③列式计算后校对

5、出示p100t5

①你能从图上发现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提出数学问题)

②自己给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本课作业

让家长出题,你来说,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