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师徒帮带心得体会简短 高中语文师徒帮带心得体会简短一句话(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17:42:03 页码:9
高中语文师徒帮带心得体会简短 高中语文师徒帮带心得体会简短一句话(5篇)
2023-01-02 17:42:03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高中语文师徒帮带心得体会简短一

20__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学校实行了文理分科,我担任了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文无用,不愿学甚至不学语文,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语文不过是“鸡肋”、“豆芽”,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甚至出现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现象,认为“人文科学”比不上“科学技术”, “得理综者得天下”、最终学文科的都是成绩不行的,而学语文,“就像吃中药,吃与不吃都没什么明显的效果”。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

1.理科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现状:

现象一:理科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都很抱怨,说语文学习没规律,学了跟没学一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没时间、没动力做语文作业,有学语文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理科题目,成效立竿见影。

现象二:对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很重要的一环“朗读”,许多理科生认为像教师示范朗读、自读、默读等都是在浪费时间。

现象三:理科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评讲考试试卷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他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有些人偷偷在课桌底下看杂志或做其他科的作业。

由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理科生不爱学习语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把激发理科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原因分析

⑴理科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均衡学习各科的能力不强

本届是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二届,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既要每天应付大量繁复的数理化作业,又要应付本年6月份的学业水平考试(相当于小高考),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学习内容矛盾中,学生欠缺科学分配各科学习时间的能力。结果把本来不能像理科那样立竿见影的语文学习课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⑵学生学习功利心强,认识上存在偏差

语文学习是一个“持久战”,需要耐心和恒心,急功近利搞“闪电战”是看不出成效的。但理科班学生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成绩退步。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功利心理的学生对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就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考在课外,功在课内”。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从基础开始日积月累,没有恒心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课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

⑶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各学科之间尚缺乏一种“一盘棋一起下”的全局观念

这种观念致使本位主义色彩十分浓厚,教师纷纷向学生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学生分身乏术,尤其是理科生,在数理化巨大的分数诱惑下(语文主观题写100个字最多也就5分,而理科一道大题就十多分),只能在一番权衡之后,把语文抛在一边,成为“鸡肋”。

⑷语文同理科科目相比,有很大不同。

①理科以探究式的研讨入手,每一个环节有逻辑性,而且每一个步骤不可以跨越,学生会循着一定的规定来进行,而语文却是要学生把握一定的思想感情来思索别人的思想,用语言来表现看见的和看不见的情感,这样,就显得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把握。而且语文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要求有很强的基础,而一般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机械的学习记忆,没有正确的语文素养的培训,这就使得高中阶段不能够连结。

②理科学习在于掌握规律,追求的是精确性,理科的标准是规范的、统一的,理科强调客观事实,学生喜欢理科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有规律可循,它有较高的效能度,而语文却不是,学生答语文题往往是凭感觉,学好语文,仅凭感觉是不行的。

二、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实践中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我们要让理科班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万科之母”,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的基础。让他们明确在语文课上锻炼出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在语文课上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其他课中来,并让其有所发挥、发展。同时语文学习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据。

(二)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爱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或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始终,是一种很强大的活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爱学生,关注学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愿意与教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用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传达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二者交融就会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

如果课堂上有激情燃烧的氛围,学生学习自觉程度高且兴趣浓厚,课后学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学习状态,反之,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厌弃这门学科,拒绝进一步学习。如何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呢?

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或是于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魏书生式“气功冥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远。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方面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应该有适合其特点的不同教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和《唐宋散文选读》应重视作品的阅读欣赏实践,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书刊和互联网上找寻资料;可组织诗歌散文朗诵会或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和多媒体展示会,交流阅读欣赏心得。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仿写古代诗词或撰写对联,撰写鉴赏小论文,编纂自己的古代诗歌散文集。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向学生推荐《咬文嚼字》等语文报刊,指导学生对教科书、报刊、商品包装、街头广告、电视字幕、播音员用语进行纠错。可以自己编写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还可以与必修课中学习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与高考的语文文字应用题结合起来。

3、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理科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与开设属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表演自己出众的口语能力。或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着重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表演并锻炼思辨能力或课堂上开设诵读比赛,让他们的朗诵能力尽情表现,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或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尽显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视其积极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不仅要改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手段。

描写高中语文师徒帮带心得体会简短二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一阶段的教学要求,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教学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较为健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认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今年我任教高一两个班级,__班55人,__班48人,两个班语文成绩都不是很好,参差不齐,反映出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进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学目标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加强技能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全面提高

学生素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1、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文言文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夯实基础,强化写作指导,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做到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并有一的抒情与描写。

4、适当开展课外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材分析

新编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交替教学。

五、教材处理

现在的语文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着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六、方法和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努力研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并付诸课堂实践。

3、每堂课贯彻民主、微笑、主体、练习四个原则。

4、注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的把握文义。

5、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描写高中语文师徒帮带心得体会简短三

一 本期的主要任务

1.完成本期教本和读本的教学任务;

2.加强基础练习,落实单元训练,努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3.加强备课工作,通过集体备课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

二 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再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我校语文组的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争取形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三 教学工作

(一)必修课

1.教本

(1) 必修课教本的处理,依据合理有利的原则、单元组织的原则、集体备课的原则、改革创新的原则,按时完成。

(2) 教学内容的组织:

a.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单元,后半期完成三、四、六单元。每个单元都安排中心发言人;每个中心发言人都承担一堂“转转课”。

b.按照单元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各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并引导学生模仿和创作。单元内部的各篇文章可以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研究,从而深化对文章和单元要点的把握。每个单元的教学完成之后,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单元小结。

c.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主钻研课文,自奋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特点,拓展课堂内容,深化课文理解;要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切磋,相互讨论。

(3) 教材的备课

我们坚持每周星期四集体备课。每个单元的中心发言人,要详细解说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疑点,要提出教材处理意见。要全备课组在听取这些意见后要各抒己见,细致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2.读本

根据教本与读本相结合的原则,做如下安排:

(1)课本、读本衔接。

教本(单元) ———— 读本(课文番号)

第一单元 1—8(小说)

第二单元 9—20(杂文)

第三单元 21—31(说明文)

第四单元 32—44(文艺论文和文化杂论)

第五单元 45—55(古文1)

第六单元 56—65(古文2)

名著与文化素养:66—68;

语言运用、阅读和写作:69—79

(2)读本纳入备课方案。

单元备课,不仅备教本,也备读本,对两者教学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都做通盘考虑。

(3)读本课文处理方法

——以“读”为主,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交流。要在读本的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写促读,布置读书笔记的写作练习,促进学生对读本的阅读理解;

——读本的“名著导读”部分,结合“研究性阅读”实施;

——在练习、检测时以读本为材料,促进学生的读本学习。

(二)作文教学

1. 依据教材编写体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实践”训练。

2. 写作练习分步骤进行达标训练,要求学生逐渐达标,形成基本的语言修辞意识。

3. 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钟内能根据要求写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4. 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与点评,提高批改实效。

5. 作文教学重讲评,通过讲评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导学生自批自改。

6. 鼓励学生写作文后记,做自我总结。

7. 本期拟做大作文8次,练笔10次。

(三)单元检测

本期安排4个单元检测。命题分工如下:

1.第五单元检测题命题人: 游俊松

2.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命题人:罗晓晖

3.第六单元命题人: 汪晓丹

4.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命题人:邓惠鑫

描写高中语文师徒帮带心得体会简短四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探究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诵读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基于此,我将本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 之所以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和它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得到审美享受,感受诗歌的艺术性。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习。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一、 教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清幽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解题(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了解这种题目的一般内容,为把握本诗的内容和思想作铺垫)

(三)教师范读课文(设计目的在于:1、正音;2、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

(四)学生初读课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在结合书下注释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自读,圈点勾划,教师巡视辅导。(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五)探讨初读疑惑

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设计目的在于:解决初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六)吟诵诗文

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找学生吟诵诗文,并对学生提出三点诵读要求:第一,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当中;第二,读出诗歌的抑扬起伏,注意古典诗歌的节奏;第三,读出与现代文的区别来,也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设计目的在于:整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七)精读课文,自主鉴赏诗歌

1、要求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作鉴赏,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2、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诗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这样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给几分钟,学生思考,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主赏析,然后拿出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作补充。(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看在这篇诗文当中有那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生回答,并一一举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帮助)

1、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1)善用反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三现,形成行文线索,贯穿始终,使内容层层深入。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

(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2、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达的要义。(设计目的在于:1、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以便学生写作借鉴,掌握作文的技巧。2、把握诗歌主旨,更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

(九)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和意境美。体悟浪漫主义诗歌的放达。(设计目的是:再次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十)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艺术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4、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5、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设计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 十一)布置作业

背诵《蜀道难》(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感受诗仙李白飞扬的人生。备战高考)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我的说课结束,因水平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描写高中语文师徒帮带心得体会简短五

参加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对专家讲学视频的学习、探讨新课程教学的优秀论文的拜读及跟同事的心得交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例如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形成;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的养成。徐淀芳老师说,课标中提出的这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新课程把课本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提法,是与“语文素养”相吻合的。“人文性”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语文新课程不仅继承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要教会学生掌握好工具必须引导学生到言语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去领会,自己去获得语文交际能力。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尽量适应学生要求、符合学生兴趣。主要反映在语文课改中淡化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但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教这些知识,而是教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与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语文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一位专家说:“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味地服从老师,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教师不管在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还是研究型课程,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使得学生人人都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在教学反馈中,要善于评价学生学习地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步根海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