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四川企业拓展心得体会及收获 企业拓展心得体会总结(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21:50:48 页码:14
四川企业拓展心得体会及收获 企业拓展心得体会总结(7篇)
2023-01-02 21:50:48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四川企业拓展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峨眉山的“雄、秀、神、奇、幽”,获得了“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仙山佛国”、“天下峨眉秀”等赞誉。难怪明代诗人周洪漠由衷地咏叹:“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誉。下面我们来领略一下峨眉的甲山秀色,魅水柔情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倾倒无数古人的十景吧。

我们先来到入山第一大寺,这里有传说之中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铜钟——圣积晚钟。据载此钟于夏历晦望二日之夕敲击,每击可历一分五十秒,近能闻洪壮之声,静能闻韵澈之声。

草丰竹秀,涧谷环流,古楠耸翠,曲径通幽;这就是我们美不胜收的“萝峰晴云”,“一尘不染三千界,万法皆因十二因”正是点染了这个绝尘脱俗的好地方。而“峨眉山十景之胜”的“灵岩叠翠”古刹坍塌,灵岩依旧殿宇重叠,密林掩映,丹岩凝翠。

来到与龙门洞合称“水圣双绝”的清音阁,玲珑精巧的楼阁居高临下,黑白二水拍击着岿然不动的牛心石,我们再来看看龙门峡上浑然天成的“九龙吐水”“九龙游水”,感受一下它的神奇与壮阔。

庄子曾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百岁为春,八百岁为秋”,我们现在就很荣幸的看到这些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古树,亲身感受自然地神韵。

“晴雪初霁,幽峭精绝”,这就是峨眉雪的形式美态——大坪霁雪。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妙绝神奇的“九老仙府”和最富感情色彩的“象池月夜”。看到它们,我们会不由得赞叹自然地鬼斧神工。

我要隆重的介绍的是峨眉山的精华所在——金顶祥光。它包括浩瀚壮阔的日出奇观,正所谓:“不徙高寒处,安知天地宽”,说的正是它的博大;还包括变幻万千,气象雄伟的云海;神奇玄妙,圣洁会赢的佛光;还有人称“万盏明灯朝普贤”的圣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当下赢得万千宠爱的十个景点吧?

旷世之作“十方普贤像”凝结了海峡两岸艺术家的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观赏审美价值。

接着,我们看到的这些可爱活泼的小猴子正是“峨眉山的精灵”,它们嬉闹顽皮滑稽可掬而又极通人性,见人不惊,与人同乐,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乐趣呢。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峨眉山最高峰——万佛顶。在晨或暮,我们有机会听到古朴庄重的“祝愿古钟”,可消除各种烦恼与杂念。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总理同志在考察峨眉时曾语重心长的做了指示,而为了缅怀这位伟人,便有了今天的“总理登山纪念亭景区”。

来到清音平湖,我们会不由得赞美大自然的秀丽多姿:绿树浓荫,蝉鸣声声,山风阵阵,丝丝水气洗尽凡尘,好一派山水之情,逍遥之乐!

接下来我们要领略的是深具文化底蕴的“第一山亭”。巧夺天工的“摩崖石刻”,“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秀甲瀑布”,热情洋溢的“迎宾石滩”庄严凝重而又古朴典雅的“名山起点”,山高云低而又雄秀缥缈的“峨眉金顶”……

欣赏完这些美景,大家是否觉得意犹未尽呢?那我们再去一些更奇秀的景点吧?

“四面八方”相信大家都能轻易理解,但“四面十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应该很想一睹为快吧?

经历了420_年之内的18场地震,却安然无恙,大家应该很想看一下这座古建筑史上的奇迹吧?

两岸对峙,险如刀削,倾崖壁立,“一线天”能不能带给我们曲径通幽之感呢?

在抗战时期曾经收留了蒋介石的“洪椿坪”,能不能让我们找到一丝历史的气息呢?

在月圆之夜借宿“洗象池”,感受一下“象池夜月”,应该会是一种不同凡响的感受吧?

还有气势如虹的“伏虎寺”,传奇的“神水阁”,必定会使你深深迷醉,流连忘返。

还有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是“乐山大佛”了,这个景区集聚了乐山山水人文景观的精华,属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范围,更是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难怪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就带大家畅游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峨眉山的“雄、秀、神、奇、幽”,获得了“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

作为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峨眉佛教自然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佛教徒多半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相信读过武侠小说的人都会知道“峨眉派”吧?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峨眉在世界武术界的地位呢?它就是震威全国,誉满全球的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啦。

哈哈,各位亲爱的游客们,我们的峨眉之游在欢乐中就要告一段落啦,如果大家觉得意犹未尽的话,不妨挑个好日子,重游一次吧?

关于四川企业拓展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欢迎到中国黄龙风景名胜区旅游。希望我的讲解能使您满意,如果您有什么要求,请随时向我反映。我将尽力为您服务,尽力满足您的要求。

黄龙风景区由黄龙景区、丹云峡景区、雪山梁景区、雪宝顶景区、牟尼沟景区等五大景区组成,总面积达700平方公里。人们称黄龙为"人间瑶池"。1993年黄龙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我们今天只能游黄龙景区中的主景区——黄龙。黄龙是因流水中岩溶沉淀的堆积,形成相连成串的8个主要群体,共计3400余个高山彩池,加上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的钙华流滩"金沙铺地",5 个岩溶瀑布,4个钟乳石溶洞,造就出举世无双的露天喀斯特奇观。什么叫喀斯特?一会儿到了迎宾池我们再说。

本次游程是不很轻松的。理论上我们将从海拔3199米爬到海拔3853米,垂直高差达659米。虽说实际上只到3569米,也直上了370米。因此大家在游览中一定要"平心静气",缓步而行,普通话说的"悠着点"。我相信沿途的妙景,会让你忘掉上山的艰辛。我们四川人形容上山下山有两句押韵的话,上旬是 "上山脚杆软",下旬呢?等下再说给大家听。

您现在看到的就是黄龙的第一个彩池——迎宾彩池。这个彩池的水一般要在农历6月15前后才有。大家看彩池的池埂,这就是喀斯特。大家知道这个水,如果一加热(比如茶壶),或者是热水在温水瓶里,常常会形成一层水垢,其实这水垢就是碳酸钙沉积。因为一般水中,特别是硬水中,都富含钙镁离子,当有了一定温度,钙镁离子就从水中析出附着在壶壁或瓶胆壁上。九寨沟的翠海有些也是这个原理形成的。那么什么叫喀斯特呢?在我国就叫岩溶,或称为钙华堆积。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境内伊斯的利亚半岛北部一个山地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地理学家司威治首先将那里的地貌命名为喀斯特。喀斯特成为国际上对岩溶地貌的通称。19历年,我们国家的一次岩溶学术会议决定,在我国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岩溶地貌在贵州、云南的地下很多,那是溶洞为主的地下景观,桂林山水也是岩溶地貌。但黄龙这样大型的、美丽非凡的露天岩溶地貌景观,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大家看,这是飞瀑流辉,从这里到后寺也就是景观的尾声部分,共有3.5公里的路程,屈原说"路迢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不走到底的话你会终身遗憾。旅游的求索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知识的积累,到了后寺你会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留下几个题目给大家:一是黄龙形成的时间。你可以从一把新茶壶到积上半厘米水垢的时间去推算。二是黄龙彩池形成的原因。第三是黄龙后寺负离子的浓度多少。

我们现在的高度是3233米,脚下是钙华沉积,当夕阳斜照时,可以看见金黄的钙华在水的映照下闪光。

大家看那一道钙华堤埂,中间那个溶洞叫洗身洞,民间传说洞中沐浴,就可以怀上孩子,过去还真有不少人想怀孕就钻进去蹲一会儿,洗了身子,把内衣换下挂在洞外树上。有效没有效,只有天知道了。

先生们,女士们,您现在直面的正是壮丽的金沙铺地。这是一个大规模的钙华流,它长750米,最宽处122米,最窄处40 米,面积8万平方米,相对高差116米,海拔为3281米至3397 米。大家仔细看,水在斜坡上跳跃的时候又生下钙华沉积,片状的钙华层层搭叠,好象龙的鳞甲,所以有人把这称为黄龙的背,到了冬天,片状钙华结为冰,冰上覆盖着雪,那真?"战罢玉龙千百万"。明代有一位不见经传的诗人偶然来到这里,写了一首诗:"碧野两岸是绿洲,垂地金沙莽莽流。珍珠浪落玉倒碎,雪岭深处是源头。"

清代有一位学者曾写了一幅对联,上联"玉嶂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下联的开头四个字就是这个滩的名字:"金沙铺地",怎么样,谁来说出后几个字?对"千层碧水走黄龙"。

大家稍稍休息一下,"劳其筋骨者"感受最多。虽然是路漫漫,但漫漫路上有景观。

您现在站在了500彩池的边上,请大家爱护景观,因为钙华是十分酥脆的,轻轻一摁可能就会破坏它自然的美。这里最大的彩池可以用亩来计算,最小的呢?有句话说"小可藏袖",就是说小巧的可以装在袖子里,当然请您别把彩池装在衣袖里。您看,彩池的形状有的与地势有关,有的与枯枝败叶有关,还有的和动物踏踩有关。至于色彩就更丰富了,这池是蓝色,那池是黛绿,这池蔚蓝,那池紫红,真是五光十色、绚丽出奇。古人有诗赞叹这里,说"溢出红蓝青橙紫,彩池彩波同争艳 "。这片池群也得名于此诗,叫争艳池。而每一个彩池也应有名字,您也可以给它们取些名字:荷花池,龙嘴含珠池……。

看到这里,人们总是想起一句形容美的音乐时说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如此美好的景色匀灰彩此景只应天堂有,人间那得几回看"。所以人们称黄龙景观为人间瑶池。带相机的朋友可不要吝啬胶卷。

怎么样,再前行吧,大家齐努力,"无限风光在险峰"。请看栈道两边的杜鹃林,当地人叫"姿萝"。"婆萝"是杜鹃的别名。您别小看这一大片杜鹃林,它有16个品种,有凝毛杜鹃,樱草杜鹃、红背杜鹃、皱皮杜鹃等等。品种不同,花期也不同,从春到夏,陆续绽放,杜鹃花与彩池相映,更增添娇柔美艳。因而这个景点叫做 "姿萝映彩"。现在已到"中寺",是登山的中途休息站,请大家稍事休息。

我们现在走上了后寺。这里是黄龙洞,这个洞也叫佛爷洞,三佛洞,寻真洞。请大家慢慢下到洞里,有带手电筒的吗?请走前面。这个洞也就是一般的溶洞。溶洞里面形成的主要有石笋、石钟乳,也是由于水的作用形成各式的钙华沉积,但与露天岩溶的差别很大。看见这三尊被碳酸钙沉淀物覆盖的雕塑吗?这就是三佛像,中间的那一尊就是黄龙。古人有诗说:"石床与古佛,构造知何年?天浆滴出石钟乳,洞底应有龙潜渊"。这洞里的水最后在百里之外的松潘县岷江乡观音岩鱼洞口流出,而且还产一种头上有红星的鱼,据说是当年专供黄龙食用的。

现在我们返回地面。"洞中方一日,地上已千年",再不出去您可能不认得一切了。

大家可以去看看后寺。看门上的匾额:正看是什么:"黄龙古寺",右看:"飞阁流丹",左看:"山空水碧"。其实这一匾额启示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景观,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色彩和形状,都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凡事都要多方面了解,不能大而化之。否则,就象一首打油诗所说的: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除了石头,什么也没看出来。

现在出寺到寺后去看五彩池群。"飞来玉璋叠茏葱,雪岭晶寒峙碧空。谷口云霞香绚烂,溢水彩池信玲珑。天开图画芳池里,水漾琉璃夕照红。层层仙池参芳艳,镇海玉池精华中。"写这首诗的人早已魂归天外,也没留下名字,但是他却眼光独到地描绘出五彩池的绝妙景观。

这里海拔3522至3569米,形成有400多个彩池,面积达 1056平方米。请大家一直保持深呼吸。

看见池中的百塔和石碑了么?相传唐代开国元勋程咬金的孙儿夫妇,也就是程世昌夫妇,在这里修炼,羽化后葬在池边,日积月累,钙华沉积掩盖了碑和塔。唐朝至今有千多年,那么千年的钙华这么高,黄龙的岁数有多大?清末有个叫祈鼎求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前几句说:"君不见,程生访道居此间,洞中七日证仙缘,渴饮玉泉食石髓,夫妻羽化上池?"好了。如果有力气的朋友愿意,可以跟我去"喊泉"看看,不愿走的可以在这里照像休息,等会儿回来的人给你们谈谈观感。

这是"喊泉"。大家轻点。一齐来大喊一声"达美溪修"。看,泉水出来了。"达美溪修"是赐圣水的意思。其实这是声场不同引起的现象。距地表一定的高处的水同一定的地面空气压强处于相持平衡状态时,水不流动,当喊叫声使空气震动,压强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水就被压迫而出。

传说,黄龙真人在这里修炼时,附近三寨十八堡山民生了一种怪疮,夏天一到更是蛆涌脓流,痛不欲生。黄龙就叫义女达美去拯救山民。达美目睹惨景,忍不住热泪奔涌,乡民们就捧泪点疮,全都好了。后来达美就摘了一只眼放在这里让人们喊她的名字来祈水。少了一只眼的达美也就化为玉翠山。大家看,那就是黄龙睡美人,达美变的。

现在我们又回到后寺,让我们来想想上山前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深呼吸。为什么?大家知道当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达到 11104个/立方厘米时,人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免疫力得以增强,这里的负离子浓度为18400个/立方厘米,比大连海滨还高三倍。所以我刚才叫大家深呼吸。

现在我们来谈谈黄龙形成的时间。

相传玉皇大帝的七仙女下凡不归,玉帝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就骑马往这沟里跑,天兵天马乱踏在沟里就铸成了彩池。

还有一个传说是黄龙真人的弟子磨豆腐,因贪玩忘记锅中煮沸了的豆浆,豆浆溢出来顺沟而下,变成彩池和金沙滩。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么黄龙究竟形成于何时呢?大家猜猜, 1万年,不对,10万年,太多。我们现在站的脚下是一条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底碛。大约距今3万年前,当冰川退缩后,地下泉水开始重新塑造这一古冰川遗迹 ——底碛,让它披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科学上称为"冰川型钙华"。具体说来是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冰川退缩后,森林茂密地生长起来,那时松、柳丛生,根系交错。这时上游,也就是我们站的这地方往上一带浅层中富含重碳酸钙的潜水出露地层后,呈片状流撒向整个沟床,在那些杉树、柳树和其它树中穿行。因为气温、水温、潜水承压力等多种因素条件的骤然变化,水中富含的碳酸盐纷纷析出着于这些冰川底碛横七竖八的断枝残根上,慢慢就形成一个个彩池。由于地貌的凸凹不平,加之树根的盘曲,枯枝、败叶、石块、局部阻塞和受热不均,使水的蒸发量速度不一,造成钙华堆砌上差异很大,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彩池和滩流。

那么谁知道彩池为什么色凋不一呢?是光线吗还是矿物质? 都有原因。科学考证,首先是硬水型钙华池透明度高的基础,再加上大气辐射损失小(空气洁净),使池中水体颜色又有蓝色的基调。在这个基调上,影响人们对湖泊色彩的感知,因此有什么?大家仔细看,是不是有树叶的色彩——橙黄、红色、橙红。水底有什么?附生藻类的淡黄、黄褐色、绿色,流水附近岩石中所含钙、镁、硫、磷、钡、锶、铁、钛等多种矿物质,而矿物质有其独特颜色,使池底呈现出颜色。我们读中学时老师说水是什么?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所以水的颜色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而且黄龙彩池的水很少超过两米深,如果池底的钙华在沉积中混入了粘土、有机质及金属离子,就便钙华的色彩向棕黄、黄色或者灰黑色变化。底色一固定又加上钙离子富于吸收蓝、绿光,当然水的颜色就更丰富了。所以有诗人写诗说:"山溪澎湃欲渲天,流入池中色色鲜。漾出丹青谁点缀,滴来苍翠更芳妍。"

好了,游程将尽,让我们一齐高歌下山。还记得上山时我说的一句四川话吗?"上山脚杆软。"现在你可体会到下山的滋味了:"下山打闪闪"。就是这脚好象支不起力似的。可你一想到您又游览了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你就会非常非常高兴的。

在游程结束的时候,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不久的将来黄龙可能会架设索道,到那时欢迎您再来与黄龙相会,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关于四川企业拓展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国家级森林公园瓦屋山旅游观光.我是景区导游×××,非常高兴为大家服务.

在川西南腹地,有两座大山拔地而起,横空出世,这就是佛教名山峨眉山和中国桌山瓦屋山.

瓦屋山的由来众说纷纭,版本甚多,比较符合情理的说法有二,一是因其山形而名,瓦屋山最高峰东西两侧稍有倾斜,形成了屋脊状地形,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峰顶酷似乡村小青瓦屋顶,瓦屋山因此而得名.二是以传说和故事而得名,相传,四千多年前的某一天,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入蜀,走到一个叫炳灵的地方,刚才还是愁云惨淡,阴霾满天,陡然间云开雾散,天朗气清,老子被眼下奇特的景象所震撼,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哇,唔,山!”云开雾散之处竟然兀立起一脉青山,老子感怀和惊叹此山之灵气,说:“老子寻你久矣,原来在此啊!”老子从此定居此山,潜心修炼,直到他得道升天,老子传人谐老子慨叹之音,把这座山称为“瓦屋山”.瓦屋山有大量道教文化遗迹(如太清宫、川主庙、炳灵祠、木刻太上老君像)以及张天师降蟒传说故事,这些都是瓦屋山作为道教文化名山的有力佐证.民间还流传瓦屋山“瓦哥”身着青衣、踏着青瓦、飞檐走壁、劫富济贫、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现代的“瓦哥”是身强力壮的汉子、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是“雅女”梦中的“白马王子”.

各位游客朋友,峨眉山被誉为佛教名山,其实瓦屋山早在宋朝就天下盛名,苏轼来了,苏轼写道:“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陆游来了,陆游赞道:“山横瓦屋披云出,水至牂牁裂地来”;何绍基来了,何绍基咏叹道:“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还有邓通、诸葛亮、辟支、葛洪、李白、杜甫、岑参、田锡、苏辙、杨升庵……诗人骚客纷至沓来.明朝时期瓦屋山的佛教达到鼎盛时期,明朝进士张维斗在《瓦屋山赋》中曾写道“铁瓦兮雄峙,香像兮长春.其刹则鸡峰鹫岭之崚嶒,宝楯岑楼之联络,晨钟漏呗之缤纷.”(意思是:这里铁瓦鳞鳞、殿宇雄峙、香火鼎盛、佛灯长明.寺庙佛塔高峻重叠,栏杆高楼相连,晨钟暮鼓,回荡林霄,念经之声时来耳畔.)便可知道明代时期的瓦屋山已是个游览胜地,山上梵宫佛殿,星罗棋布,朝山拜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吸引着八方游客,香火鼎盛.到了清代由于统治者的血腥镇压才衰败.

瓦屋山山顶高山平台面积达11平方公里,属世界罕见,被地质专家认定为世界最高、最大的“方山”、“桌山”,堪称“天下第一方山”,民间称“人间仙台”.张鲁诗云:“何当有此青玉案,可以横绝峨眉巅.”远眺瓦屋山就象云雾缥缈间的“诺亚方舟”.宋代诗人陆游“山横瓦屋披云出,水至牂牁(zāngkē)裂地来”的诗句,正好点出了瓦屋山的两大主体地质景观:断块平顶山和高山瀑布群.诗人何绍基作诗称赞:

法界鸳鸯飞上天,长桥终古卧波眠.

高原坦荡无人到,烟雨寒多不可田.

瓦屋山以其山奇,水美,林幽而独领名山之风骚,1000多年前的唐太宗时期就与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二绝”,大文豪苏东坡的“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诗句,勾画出这组姊妹奇山的斑斓绚丽.瓦屋山海拔2830米,山青水秀,林壑幽美,泉眼密布,溪流纵横,有108口泉眼汇成72道瀑布.瓦屋山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极为繁多,有60万亩原始森林,30万亩杜鹃林,3900多种植物,460多种动物,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中国鸽子花的故乡”、“四川珍希动物的家园”.

瓦屋山属高山湿润气候,季节分明,景色随季节而变化.春天的瓦屋山芳草萋萋,山花烂漫,是姹紫嫣红的大自然百花园;夏天的瓦屋山凉爽清幽,观飞瀑流泉,濯山涧清溪,是绝佳的避暑圣地;秋天的瓦屋山风和日丽,红叶满山,不是香山胜似香山;冬天的瓦屋山银装素裹,冰清玉洁,让你置身于浪漫的童话世界.

各位游客,瓦屋山景区主要由雅女湖库区和瓦屋山核心景区构成.登瓦屋山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是由瓦屋山大酒店出发步行4公里抵达双洞溪,绿叶潭,双龙瀑布;二是从瓦屋山大酒店到珙桐山庄,乘索道至象尔山庄,然后观兰溪瀑布,鸳鸯池等景点.瓦屋山处处是风景,定让你慕名而至,乘兴而归.

[雅女湖]常言道,青山绿水养美女.雅女之美,扬名巴蜀.雅女湖系瓦屋山的一个主要景点,是瓦屋山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一个水域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湖长19.04公里,湖宽13.31公里,水均深16米,蓄水量达5.9亿立方米.高峡出平湖,湖平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犹如雅女之温婉娴静,雅女湖因此得名.雅女湖有7个峡谷,18个半岛,24个大小码头,四面青山宛若画屏,湖面绿波浩淼,这是山与水绝美的交响.

[双洞溪] 双洞溪位于瓦屋山东北部,全长两公里,是由半山大法洞、三星洞的溪水汇集而成,林壑幽美,山泉潺潺.从金花桥西南行4公里即达双洞溪.绿叶潭、月亮潭、珍珠瀑布、双龙瀑布、月亮潭瀑布组成的一幅天然画廊.溪沟上木栈摇摇,纤尘不染,溪畔奇树满山、藤蔓勾连、覆满青苔,仿佛步入“武陵仙境”.月亮潭水是经千层岩跌下来的珍珠水,清醇甘美,饮此水能清心明目,长寿驻颜.左边岩上突然出现两条大瀑布,如两区白纱在玉壁上飘洒,两瀑相距不到五十米,高约百多米,互相呼应,这就是有名的“飞纱双瀑”——双洞溪的源头.

[钱窝子]由观瀑亭往上走600米,就到了钱窝子.传说这是汉文帝赐邓通铸铜钱的地方.《史记》、《洪雅县志》均有记载.该处有七个巨型天坑,每个三、四亩地宽,到处是炼铜的矿渣.周围山上长满珙桐树,每到三月漫山开遍珙桐花.

关于四川企业拓展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四川广汉南兴镇北,古老的马牧河蜿蜒淌过,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弯道———月亮湾,河南岸是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与之相望,此即清《嘉庆汉州志》记载的“三星伴月堆”。这里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闻名中外的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广阔,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但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研究却数十年持续不断。

1920xx年的一个春天,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掏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浓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1933年,前华西大学美籍教授葛维汉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对三星堆进行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评价。由此拉开了对三星堆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历程。

以后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续不断地在三星堆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赜索隐。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遗址并进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扬四海的则是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国宝重器的轰然显世,震惊了世界。英国《独立报》撰文说三星堆的发现“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后不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亲临三星堆遗址考察并将其定性为“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前-长张爱萍将军在参观了三星堆两坑出土文物后,更是满怀热情地挥笔题下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颂词。

1989年,四川考古部门对三星堆进行解剖,证明系由人工夯筑而成;1990年,发掘东城墙局部并获确认,同时发现3000多年前的土坯砖;1992年,试掘西城墙并获确认;1994年,发现并发掘南城墙。至此,确证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东、西、南被三面城墙包围,北以鸭子河为天然屏障,其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古城在中国同时期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4800~2820xx年,延续时间近20xx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这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底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其中还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与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极为相似。陶在遗址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器物,其玉石器则以祭天礼日的璧、璋为多,尤其是号称“边璋之王”的玉边璋,其残长达159厘米,厚1.8厘米,宽22厘米,其加工精美,棱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纹饰,这么大件精美玉器,在国内现有的考古发现中仅发现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发掘中,又很少工具类的文物出土,当时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属,那么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发掘中,还出土了共计80多枚象牙,它的来源和作用在学术界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是通过贸易而来,有的认为在远古川内的生态环境适合大象的生存,其证物主要是在当地发现大量的半化石状乌木,单体巨大。但无论其来源怎样,都可以认为它是统治者财富的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有造型各异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环耳饰,看来我们的先人很爱美的。除了这些青铜造像外,还有许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态各异的各种动植物造型,其中被誉为写实主义杰作的青铜鸡、有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出土的青铜太阳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们皆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从而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关于四川企业拓展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开头语

各位团友,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四川旅游导游词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我叫王××,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者“王导”。

此次旅行,还有一位和我一起为大家服务的,就是前面这位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拥有十多年的驾车经验,在此次旅途中由李师傅为我们保驾护航,相信我们的旅途一定安全快乐,请大家特别记住,本车的车牌号是“浙f12345” ,它将承载我们一路欢歌笑语!本次的嘉兴旅游,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我们会本着“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尽心尽力地做好服务,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促进我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大家吃得满意,住得舒适,玩得愉快,走得顺利。

我们衷心希望这次“四川旅游导游词之旅”能给大家流下愉快而美好的印象。

(注;欢迎词一般作为整个导游词的开头语,语言的组织比较灵活,主要表达对游客的欢迎、此次行程的目的地、路线,还有司机、服务等内容的介绍,大家可根据自己所选景区的情况自己填写)

沿途导游词

这次我们将游览遂宁广德寺。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遂宁火车站, 大巴已经在等着我们了。

也许大家对遂宁这个城市还比较陌生,首先我先对遂宁市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东西宽 90.3公里,南北长108.9公里,总面积5300平方公里。

东邻重庆、广安、南充,西连成都,南接内江、资阳,北靠德阳、绵阳,与成都、重庆呈等距三角。

遂宁处于四川城镇化发展主轴上,成为全省战略部署建设的"六大都市区"之一。

历史上,遂宁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灵性山水和发达的农工商贸而成为川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以纺织食品工业闻名,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小成都"之称。

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遂宁市,现辖船山、安居两区和射洪、蓬溪、大英三县。

人口近380万。

市城区建成区面积 75.90平方公里,人口63.67万。

(注:沿途导游词主要从旅客到达目的地城市开始,设计好路线,讲解去往目的景区路上所遇到的景物概述,主要有所在城市的概况、下榻酒店的情况,城市的风土人情、特产美食,以及经过的一些除目的地之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景点导游词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我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广德寺,广德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一741)距今已有1280多年汗青。

原名石佛寺,明武宗正德年间(1546一1521),封为“广德寺”,寺名相沿至今。

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元年重建并经清代多次扩建所成,齐寺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寺园森林330余亩。

寺院建设规模宏大,以“大雄宝殿”为轴心,呈三列纵向分布。

从山麓至山顶,共有殷宇九重,亭榭两十六处,巨细殿舍两十余幢。

主次分明,阁下对称,是目前国内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盛唐气势气派建筑群。

开始我一曲在强调广德寺是皇家禅林,可能有朋侪会问那广德寺位于西北要地,近离政治中心,皇帝们怎么会在在那里建一个皇家禅林呢?今天我们就在开始一场侦察之旅,深进广德寺的内部看个究竟,找出皇家禅林的王者气派在何处。

关于四川企业拓展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因“全川未靖”,四川巡抚李国英驻节阆中,四川监察御史也驻节阆中。当时大员们处理公事的所在地即“道台衙门”,位于今阆中市学道街。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临时省会衙门迁至成都。

从1956年开始,道台衙门被逐渐拆除,阆中税务局、房管处、农机局等单位在道台衙门故地建起职工宿舍。幸运的是,道台衙门的二门现在还保留着,成为昔日威严的临时省会办公大楼的最后见证者,二门上方不知“高寿”的老门枋仍高高在上。阆中决定在旧址上修复道台衙门。道台衙门占地24亩,投资20_万元。20_年10月设计方案定稿,年底动工。道台衙门古城压秤的珍品景观

专家指出:在中国现有的官衙遗存中,仅有县衙,而没有道台衙门。如果阆中的道台衙门一经修复,便在全国具有唯一性。

道台衙门 古城压秤的珍品景观

“道台衙门是彰显阆中历史地位的重要建筑群,急需尽快恢复!”早在4年前,省内外的一些重量级古建筑专家便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在此基础上,连续两届阆中市委、市政府都将恢复道台衙门作为重点项目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并着手将原道台衙门旧址上的10000多平方米不协调建筑全部拆除。

道台衙门,古城一个失落的惊叹号

阆中名城研究会副主任李文明告诉笔者:道台衙门是明、清两代界于省、府之间设置的一级重要行政机构,其长官称“道员”或“道台”。当时,四川全省共设置了川北、川南、川东、川西4处道台衙门,它们成为链接省政府与各州、县的桥梁,主要职责是负责考核辖区的吏治,审理大案,督导农桑,整肃税源。从明洪武四年(1371)到崇祯十七年(1644),又从清顺治八年(1651)至民国三年(1914),川北道台衙门设在阆中长达536年,明代辖保宁、顺庆、龙安、潼川三府一州共27县,清代辖25州县。明末清初,因成都战乱,四川省会也设在川北道台衙门内,在阆中行使省政府权利长达20_年,并在阆中设贡院,连续4届举行乡试。明代状元杨瞻和清代名宦黎学锦等人,皆分别在阆中作过“道台”。民国元年,改川北道台衙门为川北宣慰署使,张澜先生为首任川北宣慰使。国家一些古建筑专家论证说,如今,在全国遗存官署类文物遗迹中,只有县衙,没有道衙。阆中道台衙门一经恢复后,在全国是唯一的一处。

由此可见,道台衙门标志着阆中在当时的川北具有无法取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重要历史地位。杨林由等曾见证过阆中道台衙门昔日辉煌的阆中老人介绍说:古城道台衙门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有识之士说:阆中古城能够彰显个性和魅力的地方不多,除了“国宝”张飞庙、待完善的贡院和一批民居院落外,再无压秤的精品景观了,仅凭现有的这些家当是很难满足多数游客的胃口的。道台衙门的历史价值很高,修复后在全国叫得响,属于珍品极品,是不可多得的古城文化生态资源。省委书记张学忠到阆考察,参观道台衙门遗址时,对陪同的阆中市委领导说:“原先这里住的就是我这个级别的官呵!”

修旧如旧,还一座历史文化殿堂

去年以来,阆中名城研究会曾邀请省内外的专家们举行过多次座谈会,认为主色调要凸出明代建筑基调。在规模上,尤其要再现川北道台衙门的宏大气派、古朴自然;内部的局部结构由行政、兵备、粮秣、司法功能部门以及“思政堂”、“柏台亭”、“思豫仓”、“道台井”、“惜阴轩”、“补过亭”、“补拙轩”等既有文化含金量又有可视性的景观构成。

在采访中,笔者还惊喜地发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阆中的乡土画家马先达、陈文大等人曾将道台衙门的整个轮廓布局及细微结构画了下来,为如今的恢复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老人们说,道台衙门内的每一处景观都有意味隽永的故事。诸如“思豫仓”,便由咸丰元年的川北道台胡兴仁修建,每年他自捐俸银买谷二百担,贮于仓内以备荒年赈灾之用,堪称一段佳话。

阆中一些文化人士还纷纷建言:恢复道台衙门不单只是一幢古建筑外壳的再现。事实上名研会两年前就呼吁社会贤达和搞收藏的研究人员有所准备。他们谢绝外地客商高价收购阆中明代官用器物,如四川罕见的楠木几案(为省级官衙用)、楠木二出头官帽椅、书有“举案齐眉”的呈装诉讼公文盒和大量属于明代的窗花、屏风、雕饰诸珍品,还有不可多得的如“风度端凝”、“明经炬典”等巨型匾额,专为提供道台衙门修复后配套使用。

关于四川企业拓展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0xx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0xx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0xx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顶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