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育三大骗局揭秘心得体会精选 教育机构骗局案例(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02:08:25 页码:11
教育三大骗局揭秘心得体会精选 教育机构骗局案例(三篇)
2023-01-03 02:08:25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推荐教育三大骗局揭秘心得体会精选一

当你把学校交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掉,剩下来的才是教育。

——爱因斯坦

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位顽劣的高中同学听说我当了老师,一本正经地说:“嗯,中学老师要教孩子怎么做人,这比知识更重要。”我没太在意,现在越来越感受到这句话的正确性。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堆积。知识是僵死的,需要时时更替,推陈出新。惟有精神的品格和思想的亮色,才能永恒传递。

时光飞逝,我已经成为了学校里“年轻的老教师”。十几年的青春和奋斗过的日夜蕴含在这几个字中。年轻,是暂时的外表,老,是宝贵的经验。

一位教师,也许他的专业水平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良好的师德和职业素养也会使他赢得学生的尊重;而一位品质恶劣的教师即使专业素养再高也会被学生鄙弃。我们经常说,要培养聪明高尚的学生,意在如此。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高智商、反侦破能力强的罪犯对社会的杀伤力是很大的。用网络上的一句话概括“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作为教师,首先要做一个高尚而聪明的人,才能培养高情商和高智商的学生。我认为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怀揣教育梦想,远离庸俗

一提到梦想,我就会想到半个世纪前美国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广场激昂的宣讲《i have a dream》,几十年后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奥巴马作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庄严就职。朱永新说:“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推动梦想。” 教师这个职业,每天面对的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梦想并且去感染自己的学生,这教师基本的人文素养。

记得以前在办公室中听到一位老师和自己的学生谈及未来的职业的对话,学生说想当老师,立即被他的老师否定“千万别当老师,太没出息了,挣钱少,干活多,太累……”从谈话中就可以感到这位老师对自己的职业是缺少认可度、缺少尊重。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干法,也许你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并没有体现出与专心投入者太大的差距,但唯独少了自己在从事的工作中获得的满足与快乐。学生学习成绩进步了是快乐、学生通过军训懂事了是快乐、自己的专业有了成果是快乐、教师节自己被自己已经忘记名字的学生簇拥也是快乐。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教育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坚信自己的微薄能量能给一些孩子光亮和希望,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教育。

高尚的的对立面就是庸俗。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平庸的年代,平庸久了,庸俗就有了市场。青年人容易被引导,如果青年人过于追求物质名利,走向庸俗,思想一定会变质,社会也就容易走向绝望。作为教师,首先能避开庸俗,用自己的学识来化解生活中的不如意,而不是充满抱怨和哀叹。

推荐教育三大骗局揭秘心得体会精选二

 中国现代教育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正好大约一百年,并被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鲜明地一分为二。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基本定型。20世纪下半叶,伴随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激烈变动,教育制度一再重建,教育政策不断调整,提供了一个相当特殊的个案。

    

    

   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是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的。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以1922年新学制和北京大学的更新为代表,标志着近代教育的脱旧入新。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一方面实行“以党治国”,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同时使各项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在教育领域,通过对1922年学制的修改和调整,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制体系,学制和学校教育系统逐渐成熟和完善。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在30年代得以基本定型。

    

   1、国家教育行政体制

    

   清末教育改革的任务包括“除旧”与“布新”两个方面。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称“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军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全国掀起兴办新式学堂的高潮,初步建立起包括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教育体制。由于提倡和奖励出国留学,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中国留学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新政”时期教育变革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和设立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成立学部,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正式的、独立的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此后,清政府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顺利实施。各省设提学司,各厅州县设劝学所,各县官立、公立、私立的各类小学堂都归劝学所主管,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紧急措施改革封建教育。1月9日,成立教育部,教育部直隶总统。教育部设总长1人,次长1人,下设三司一厅。此改革系蔡元培参照欧洲国家,本精简原则,循民主集权制思想进行。机构极为简单,除总长、次长为政府任命,其他工作人员概不呈请任命,均称部员。此后,教育部组成几经修订。

    

   地方教育行政的建设,主要围绕教育机关的独立设置及获得较大的事权。民国初年,大多数省区在省都督府民政司下设教育科,管理全省教育事务。1912年12月,实行军民分治后,省行政公署下设内务、实业、财政、教育四司,教育司设司长1人,由省长推荐,大总统委任。教育机关地位有所提高。1914年后,教育司被裁撤,仅在政务厅下设教育科。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发《教育厅暂行条例》,规定各省设教育厅,设厅长1人,由大总统简任;厅下设3科,各置科长1人,省视学4-6人,科员3人。

    

   县级的教育行政,经历了一番从“裁局设科”到恢复设局的周折。民国初年各县仍保留清末的劝学所。1923年颁布《县教育局规程》,正式实行县教育局建制,市乡由教育局酌划学区,每学区设教育委员1人,受局长指挥,办理本学区教育事务。并规定县教育局设董事会,为教育立法机关。董事会设董事5名,除县视学1人外,其余依据条件选举产生。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了一项重大的教育行政改革,是实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中央撤消教育行政委员会,采用法国制度组织“中华民国大学院”。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构,下设以大学院正副院长、各国立大学校长、大学院教育行政处主任及专家学者组成的“大学委员会”,为最高评议机关。省市教育行政则实行“大学区制”。即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单元,每一学区内有一国立大学,由国立大学校长统理大学区内的教育行政和学术事宜。大学区设评议会为最高审议机关,由大中小学校长、教员、教育团体、学术界人士等组成。

    

   这一由蔡元培发起的改革,反映其“教育独立”的理想,旨在“以学术化代官僚化”,由学者主持学务,促进教育行政学术化和大学委员会民主化(采用合议制)。但这场改革实行一年多后即告夭折。1928年8月,蔡元培辞职,11月,大学院重新恢复为教育部。1929年6月,废止大学区制度,恢复教育厅制度。有学者认为失败的原因为理想过高而人谋不臧,欲使教育行政学术化,结果反使学术机构官僚化。地方反对大学区制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以大学统率中小学,忽略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导致中小学居于附庸地位,而遭中小学教育界激烈反对。”[2]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的改革,是20年代自由主义气氛下比较浪漫的制度变革的尾声,此后,社会逐渐纳入权威主义的规范、严整之中。

    

   教育部组织、职能的充实完善,从1928年12月公布《教育部组织法》起,至1947年公布的第10次《修正教育部组织法》而基本完成。确定的机构设置为:秘书室、参事室、督学室、高等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国民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边疆教育司、国际文化教育事业处、总务司、会计处、统计处、人事处、资料研究室。

    

   教育部制度的特色之一是设置“专门委员会”。教育部专门委员会始设于大学院时期,《教育部组织法》将其列入编制,数量呈增多趋势,如教育研究委员会、国民体育委员会、国语推进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国民教育辅导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等。这些专门委员会根据需要建立,各有章程和条例,在教育部部长和次长领导下,规划教育方案,“议复部长交议事项”。成员多为各领域知名专家,如按规定教育研究委员会有委员25人至40人,其中对教育研究有经验之国内学者占20人至32人,在华从事教育多年著有成绩的外国学者5至8人,以助于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1931年公布的《修正省政府组织法》,规定省政府行政组织采委员制,下设5厅,教育厅与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秘书厅并立,教育厅长为省政府委员。教育厅掌理的事务为:各级学校事宜,社会教育事项,教育及学术团体事项,关于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等事项,其它有关教育行政事项。教育厅虽与民初直属中央教育部不同,但机构较大,人员较多,职权和地位比民初有所提高。这一省区教育行政制度一直实行至1949年。

    

   30年代县级的教育行政,又经历一番从“裁局设科”到恢复设局的变化。1930年公布的《县政府组织法》,规定县下设公安、财政、建设、教育4局;1933年后,规定县政府“一律以设科为原则”。1939年国民政府实行新县制时,重申改局为科,全国各县教育局均改为教育科。县长统掌教育大权,教育科仅为辅佐,不能单独行文和独立对外洽办事务,造成教育地位明显下降。此后,教育部及教育团体多次呈请行政院县级教育局制;但直至1947年才恢复县教育局。

    

   2、基本学制和学校制度

    

   中国的现代学制从清末新政时的“癸卯学制”起,至1922年新学制得以基本成型。与此同时,学校制度、大学制度也完成了脱旧入新的转变。

    

   1904年1月,清庭批准了张之洞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时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从而结束了中国数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

    

   “癸卯学制”的学校体系基本是模仿日本的。纵向分为三段七级,即初等教育段(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中等教育段(中学堂)、高等教育段(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通儒院)。规定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5年,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即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约需22年左右。此外,还有最高等级的通儒院,学制5年。“癸卯学制”对蒙养院的规定,是中国幼儿教育制度正式建立之始。“癸卯学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方针,但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并突破了培养官僚精英的单一目标,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普通学堂之外均建立了师范教育和实用教育系统。小学堂、中学堂均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种。该学制一直延用到1911年清朝覆灭。

    

   民国之初,1912年9月颁布了一新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章程修改和补充,史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以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取代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废除了经学;取消贵族学堂;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初等教育实行男女同校,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实业教育可为女生独立设校。学校系统基本延续“癸卯学制”,但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有所缩短,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4年,则从初小至大学需17-18年,共缩短了3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1922年的民国新学制成为现代教育生长的标志性事件。它是由民间的全国省教育联合会组织讨论和制定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直接参与了新学制的讨论和制定。192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将此草案修改后交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教育会第八次年会讨论修正。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

    

   1922年新学制深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中小学学制由原先的七四制(小学七年、中学四年)改为美国式“6-3-3”制(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这一基本学制从1922年确定之后,一直沿用至今。此外,改变了原学制中相对独立的实业学校系统,改为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混合的“综合性中学制”,即美国式的单轨制。明确中学实行学分制与选科制。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大学废止预科,并采用选科制。1922年学制颁发后各级教育迅速发展,并造成学校教育比较自由、宽松的发展状态。

    

   作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产物,民国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视立法。1927年之后,国民政府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中华民国宪法》下有《教育法》或《教育基本法》,以及《教育部组织法》,部门法下面是各种“规程”、“条例”,以下是“规则”、“细则”、“办法”,教育立法数量繁多。据统计,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间,国民政府公布的重要教育法规法令多达1200余件;在1930年至1945年的15年中,单高等教育法规就有335项。立法比较重视稳定性和连续性,如《大学规程》自1929年颁布后一直未变,直到1974年台湾当局才进行修订。[3]

    

   30年代教育立法的一个背景,是对20年代“放任主义”的纠偏,整顿办学过“滥”之弊。教育立法、整顿的方向,是向着权威主义、“整一性”、“严格训练主义”,一反五四之后的自由风气和比较灵活、开放的美国式教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和严格训练的教学模式。这些教育法规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纲、培养目标、修业年限、课程、设置、设备管理、编制、师资、行政、经费、成绩考查、入学、毕业等都作了详尽规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标准,并将私人办学和华侨办学牢牢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教育法》和1933年颁布的《中学规程》,改变了20年代建立的美国式的“综合中学”体制,改为欧式的单科中学制,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单独设立,并取消学分制和选修制,实行严格的毕业会考制度。1933年颁布的《中小学正式课程标准》,确定完全实行学年制,学校的科目和课程整齐划一,毫无通融余地,教育的钟摆又回到了从前。这既是在一定发展阶段提高教育品质,规范、统一教育的需要,也包含国民党整肃思想、加强控制的需要。

    

   大学制度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912年,蔡元培作为民国政府的首届教育总长亲自制定《大学令》,确定了大学“以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教育宗旨,并明确建立“教授治校”的制度。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大学的改革,奠定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价值,以及“教授治校”的制度,实行民主办学。北京大学逐渐成为现代思想学术的重镇,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源泉。

    

   南京政府时期,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多次修正改变。一方面是规范和引导。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以及《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专科学校规程》,对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加以修订,规范大学、学院的设置,鼓励发展理、工、农、医等实科。从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计,教育部建立统一标准,统一学系名称、统一课程,乃至成绩评定,在抗战开始后,加紧进行这一规范。如1938年公布《文理法三学院各学系课程整理办法草案》,后制定《文理法三学院共同科目表》、《农工商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等等。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规范、提高高校的课程质量和教育水平,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的自主权,削弱了大学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遭西南联大等校的抵制。

    

   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严格规定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任职资格,提高教员薪水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400-260元,讲师260-160元,助教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简任部长基本持平。在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模糊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4]

    

   3、多元化教育格局

    

   在国家和政府之外,民间组织的发育、“公共领域”的扩大,从而形成所谓的“市民社会”,是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基本趋势之一。

    

   民初以来教育制度的设计,在民意表达、民主决策方面多有新意。例如在教育部设专门委员会,省教育厅设立教育参议会或教育委员会,县教育局设董事会,以在教育立法、评议、咨询方面发挥作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均设置独立行使职权的视学,发挥其视导与监督作用。在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实行民主办学。而且,十分重视体制外的民间教育组织和教育机构的培育。早在1906年,清政府即颁布《教育会章程》,规定各省和府、厅、州、县均可设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襄助机关,推动教育组织的建立。民国之后,1912年,公布《教育会章程》、1944年颁布《教育会法》,建立省、市、县、市区和乡镇的各级教育会,“以研究教育事业,发展地方教育,并协助政府推进教育政令为宗旨

推荐教育三大骗局揭秘心得体会精选三

摘要:叙事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被逐渐应用在各个领域中,近年来在护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叙事教育的概念、素材和教学程序,以及在学校教育和临床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叙事教育对我国护理学未来发展的启示,以期能为叙事教育在护理行业更好的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叙事教育;护理教育;应用现状

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护理教育事业改革的步伐。不管是在学校中传统的授课方式,还是在临床中传统的带教方式,教给护生都是死板的书本知识和临床技能。然而在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叙事教育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带给老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教学体验,使所学内容更加深入人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叙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993年由美国护理教育学家diekelman首次将此方法引入护理教育领域[1],如今已经广泛应用在护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xx年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在被调查的125所医学院校中至少有69所院校将叙事教育作为必修课程[2],可见叙事教育早已在国外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本文通过对叙事教育在我国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希望这一新的护理教育思路和模式能被更多的护理学者注意并加以应用,推动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叙事教育的内涵

叙事,指的是叙事者向他人讲述某种经历或故事[3]。叙事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框架基础之上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它的作用是通过对叙事资料进行解释,讨论分析来达到描述经验,解释特定现象的目的,让学习者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和领悟[4]。叙事教育应用在护理学科中,可具体解释为是以研究为基础,解释、分析和重构护生、教师和临床护士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历,帮助学生进行评判性思考,提升教育者教学素养,以达到深层次教育目的,让师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感知和领悟的一种教学方法[5]。

2叙事教育的教学素材

叙事教育素材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我国大部分叙事素材都是从国外借鉴,缺乏原创性,目前正处于开发和整理的阶段。叙事素材包括各种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散文、诗歌、传记,也包括影视作品、照片等形式[6]。通过阅读这些文学素材,可以引发师生强烈的情感触动,起到良好的价值信念引导作用。杨晓霖[7]将国外叙事素材大致分为疾病叙事作品、关于医生负面形象的叙事作品、描述治病历程的散文小说、患者对疾病痛苦的叙述以及一些传递医疗知识的疾病素材。我国护理学者高晨晨[8]根据人的生命周期构建、开发了叙事护理素材,共收录了故事、影视和图片素材107件,并与儿童护理学,成人护理学和老年护理学等课程相匹配,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此外临床护理工作中也有着丰富的叙事素材,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将身边的资源有效利用起来[9]。

3叙事教育的教学程序

目前国内尚无具体标准化的叙事教育方案,护理学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文化背景、适用于护理学科的教学程序。国外学者mcdrury等[10]运用讲故事这一形式,提出了反思性学习模式,高晨晨课题组[11]在此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叙事护理教学程序,获得了广泛认可。具体内容如下:

3.1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在课前选择好适合教学主题的素材,提供课程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内容,并回忆与自己有关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根据这些素材,教师可以在这些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进而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2引出素材主题,创造真实或者类似真实的护理情境

教师通过引导语引出问题,适时通过言语渲染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通过播放图片视频、欣赏文学作品或讲故事等方式呈现素材,并且可让同学对特定情况进行角色扮演,创造出类似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

3.3师生讨论,表达观点

通过不同方式呈现出素材以后,教师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陈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各抒己见,自由辩论,老师也可适时参与讨论。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可以深化他们已有的认识,促使新思维的产生。

3.4分享感悟,自我反思

在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实际经历与教学主题相结合,自我反思,分享每个人的所思所悟。

3.5付诸实践

教师要利用临床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将在叙事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在真实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4叙事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4.1在学校课堂中的应用

国内将叙事教育运用于学校教学课程目前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于海容等[12]针对护理人文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构建了叙事护理学课程知识体系,包括绪论、关注、隐喻、同理、反思、回应、情绪管理7大模块,共22项教学内容,丰富了护理人文课程体系,为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做出了新的贡献。贺利平等[13]在基础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叙事教育方法,教学干预后,接受叙事教育护生的人文关怀品质有了明显提高。董永泽等[14]在443名护理专业大专生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中采用叙事护理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呈现叙事素材并让学生进行叙事角色扮演。课程结束后,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教会他们学会感恩生命与敬畏生命,增强了护理人文关怀意识。杨运秀[15]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xx级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理伦理学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方案,尝试应用叙事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用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自觉遵守伦理规范,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道德品质的形成。李雨昕等[16]根据护理学导论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叙事和学生叙事,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叙事教学氛围和师生互动,最后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叙事教学的满意度高达95.1%。

4.2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叙事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临床带教中,帮助学生积累临床经验和教训,提高护理工作兴趣和护生的综合素质。在本科护理实习生临床教学中要求护生观看和阅读有关电影或文学作品、鼓励护生与病人交流和撰写反思日记,三周后进行考核评价,这种叙事教学方式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叙事教育法,对进入手术室实习的护理本科生施行叙事教育策略,根据实习的不同阶段向护生讲述相应的临床叙事素材,培养了实习生的关爱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5叙事教育对我国护理学发展的启示

5.1培养护理人员的叙事能力,帮助护患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更容易发现患者的精神变化和需求。护患之间发生矛盾,有时候正是由于护士未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回应患者。如果能培养护士的叙事能力,让护士和患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交流让护士及时发现患者的需求和困难,不断反思自己的护理行为,那么将极大促进护患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培养护生和临床护士的叙事能力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国内尚未针对此问题制定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相关研究者加大研究力度,早日构建培养护理人员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

5.2弥补不足,创建符合我国文化和护理学科特点的叙事教育方式

叙事教育在我国的开展才刚刚起步,叙事素材不够广泛和新鲜,缺乏创造力,主要依托于西方艺术作品。在以往的开展的护理叙事教育中,教师多借鉴国外的文学作品,由于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学生有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素材的深刻意义,从而导致教学目的无法达成。因此今后我们应结合我国文化和护理学科特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叙事素材资源库。此外护理叙事教育师资建设和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23],这就需要护理研究者汲取国外经验,创建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工具.

参考文献

[2]杨晓霖.美国叙事医学课程对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xx,19(2):219-221,226.

[4]郭瑜洁,姜安丽.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xx,26(1):25-26.

[5]高晨晨,姜安丽.叙事教育在护理人文关怀教育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30(11):31-33.

[6]于海容,姜安丽.国外叙事医学教育发展及其对护理学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xx,49(1):83-86.

[7]杨晓霖.医学与叙事的互补:完善当代医学的重要课题[j].医学与哲学,20xx,33(6b):12-14.

[8]高晨晨,姜安丽.人文关怀叙事护理素材的开发与制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31(7):15-18.

[9]岳慧娟,段思柳,刘芳娥.叙事护理教学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xx,24(13):53-56.

[11]高晨晨,姜安丽.叙事护理教学系统的设计及开发[j].中华护理杂志,20xx,50(2):209-212.

[12]于海容,姜安丽.叙事护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xx,51(7):832-835.

[13]贺利平,周芸.叙事教育在培养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品质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xx,12(9):157-159.

[14]董永泽,杨青敏,邱智超.叙事护理教学在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xx,13(9):675-679.

[15]杨运秀.叙事教学法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xx(12):93.

[16]李雨昕,罗珊,杨茜.运用叙事教育对提高护理学导论教学效果的观察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xx,4(25):284-28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