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天津高中生防疫心得体会实用 高中生抗疫感悟(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12:05:12 页码:7
天津高中生防疫心得体会实用 高中生抗疫感悟(二篇)
2023-01-03 12:05:12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关于天津高中生防疫心得体会实用一

历史上的天津鼓楼曾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历史上,天津鼓楼曾两建两拆。公元1420xx年(明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鼓楼北面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1920xx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天津城墙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1920xx年(民国十年),有拆建鼓楼之议,并于年内完成。重建的鼓楼,用旧城四门楼之名,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书,镌于鼓楼四门,曰镇东、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拆除。

改革开放,中华振兴,津沽文脉,得以传承。1994年天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xx年11月25日开工,20xx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楼位于天津老城厢中心。重建后的鼓楼宏伟典雅,青砖墙面,白玉栏杆,飞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鼓楼及周边的商业街,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的旅游胜地。

重建后的鼓楼体量增大,弥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赏。为27米见方,高27米的体量。取“9”的倍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有吉祥内涵。鼓楼广场9乘9共81平方米。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木楼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设斗拱和飞檐,做殿式旋子彩画,重檐歇山屋顶。瓦作大式灰色简瓦屋面,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脊上飞檐走兽。砖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穿心门洞,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新钟的体量增大,高20xx毫米,寓意为20xx年制作。钟的材料为响铜,重及三吨。钟上铭文由冯骥才、张仲先生撰写,字体为繁体魏碑。

关于天津高中生防疫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代表旅行社对于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自我介绍一下,我姓x,大家叫我小x就好了,今天给大家开车的是王师傅,王师傅有多年的驾车经验,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既舒适又安全,今天有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古文化街,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及时向我提出,我一定帮大家解决。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古文化街,古文化街是以天后宫为中心,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一条街,位于南开区宫南宫北大街,宫南宫北大街早在1420xx年天津建卫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在天津素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1985年经市政府整理恢复其传统风貌,20xx年又得到全面的整修。其中享誉国内外,具有浓郁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的风筝最为有名。整条街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天津味、古味和文化味。

好了,我们已经来到了景点的停车场了,请大家记住我们的车是白色的大金龙,车牌是津a1234,下午3点时将会在车上集合,请大家带好贵重物品,随我下车。

来到古文化街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清牌楼,高大雄伟,上书“沽上艺苑”,“沽上”是对天津的称呼,“艺苑”,是指古文化街里的匾额楹联、店铺装修、所经营的商品都带有浓重的艺术气息。

好,请大家随我一同走入这条街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通庆里,它始建于民国二年,即1920xx年。这里原是一片平房区,据传,该地曾是河东粮店街冯家开设的银号,几经易主,成为了居民住房,在整修改造中发现有多个已废弃的地下金库。

走出通庆里,这里便是具有近六百年历史的道教圣殿——玉皇阁了,其始建时间,一说为唐代,一说为明代洪武元年,但两种说法都无从考证。现在看到的玉皇阁是明宣德二年的建筑,殿内一层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的铜像,二层有四条记载其修缮过程和年代的“千秋带”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同时还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彩绘。

现在大家来到天演广场,因为邻近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老先生的生前居住地而得名,闻名世界的《天演论》就是在这里翻译出来的。

再往前走,著名的天后宫就坐落在这里了,在进入天后宫前我们先来看看山门前的幡竿。大家请看,这两棵直插云宵的高大旗杆就是幡杆,高26米,有若干根铜糙木和铁糙木接成。据说幡杆初立时,一方面挂灯,为往来三岔河口的漕船导航,另一方面则作为天后宫的陪衬物,后来便为进香及庙会期间专门悬挂天后封号长幡使用。

请大家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天后宫的主体建筑了。它与福建湄州妈祖庙,中国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天后宫。 天后宫供奉的是宋代福建莆田县贤良港出生的林默。传说她自幼聪慧,15岁便精通医理为人治病,还常常渡海救助遇险的渔民;她还能观察风云变化,预测天气,被人们尊称为神女,后来加封为天妃,天后,成为人们信仰的海神。

天后宫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元年公元1420xx年重建,比天津建卫还早,以后各朝各代均多次重修加固,他是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大家知道我国寺庙大多坐北朝南,可是,天后宫却是坐西朝东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时有些船只没有时间或其他原因无法靠岸,如果天后宫就坐西朝东,面向海河,船民,商贾就可以在船上朝拜天后,祈求平安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