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识字课教学分享心得体会及收获 识字教学的收获(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15:32:23 页码:9
识字课教学分享心得体会及收获 识字教学的收获(五篇)
2023-01-03 15:32:23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识字课教学分享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我觉得自己本节课最大的成功点在于以下几点:

1、利用实物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认识比较单调的小动物名字,这样图文结合,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生字词的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了大量的生字词。

2、教学生字时我利用幻灯片出示生字,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所学生字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掌握所学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生字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阅读课文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儿歌所表达的意思。在阅读时,还引导学生边读边表演,体会小动物的可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还教育学生珍爱小动物。学生还认识到小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惜小生命。

4、在教学结束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拓展练习,布置本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其它小动物的活动,模仿本文编成儿歌并写下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尽量做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学生阅读的方式还不够灵活多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像分组读或是齐读时,学生配合得不是很默契。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做的也还不够好,学生虽然能通过观察,了解到书写生字时该注意哪些,但表达还不是十分准确,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多加培养。

3、对年级学生来说组织教学做得也还不够好,虽然大多学生学习时注意力还比较集中,但还有少数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始终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知半解。

对于以上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量改进,不但总结反思,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对于识字课教学分享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谚语,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谚语,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谚语吗?你能说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条谚语。

二、认读生字

1、自读谚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同伴听。

3、指名读谚语。

4、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谚语:想想每个谚语的意思。

2、小组里说说自己对每个谚语的理解,

3、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谚语?

4、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5、师生、生生对读:体会谚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对应关系。

6、全班齐读。

四、举例说说谚语蕴涵的道理,说说谚语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指名读谚语。

二、认读生字

1、结合生活实际识字。

2、齐读课本中的谚语。

三、写字指导。

1、仔细观察,找找相同之处。

2、写字知道:重点指导“挑、折、根、满”。

3、“看看写写”:读拼音,写谚语。

对于识字课教学分享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我讲授了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七课《秋姑娘的信》第一课时,课型是讲读课。课后专家给了我很多教学建议,具体如下:

1、缺乏教育机智,课堂出现的新问题抓不住,比如在学习教学目标要求会认的字这一环节中,教师提问学生怎样记住“摘”这个字时,有一个学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个商字组成的,这是错误的,但教师却没有察觉到,也没有及时指出、纠正学生的错误。没有充分关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加强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

2、识记生字时,多媒体出示拼音不应出错,把“秋天”的“天”注音时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够规范,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苏教版中“朋友”这一词中“友”读轻声,教师教学生读“朋友”这一词时,并未指出“友”读轻声,也没有在出示的词中标出轻声,这就导致学生再读课文时读错,说明对细节关注的不够。

3、在出示课题时,就应该把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姑娘”和“信”讲解一下,没必要都要在认字的环节一起讲,也应该强调“姑娘”的“娘”字在什么时候读轻声,这样学生在读课文时就不会读错,也为下面认读生字环节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4、在通过各种形式识记“绿色通道”的字这一环节中,应把要求会写的字也加进来,即把“四会字”也加进来,通过各种方式来记忆,“四会字”才是重点,要时刻突出重点。在指导书写生字这一环节中,如果在教写字时让学生组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可能就把之前学的字怎么写很快忘掉了,所以给生字组词可以拿到识字教学环节,或者由老师送给学生几个“词”,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就可以了。

5、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读文方式要多样,不要单一,可以指名读、同桌互相读、分组朗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还要分层读,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可以分层朗读指导。教师如果要让学生在读之前听课文,最好不要放录音,而是由老师范读,这样让学生近距离感知朗读,示范效果会更好。

6、不要将前一阶段学的拼音丢掉,在识字环节上,要让孩子借助拼音来读,这样即学会了生字,又复习了拼音。

7、教学写字时,要把展示环节加上,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的字,及时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秋姑娘的信》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自认为很充分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反思如下:

首先,要把知识咬死,不应该出现“硬伤”,如在多媒体出示拼音不应出错,把“秋天”的“天”注音时注成了“tān”,造成了知识性的错误,这说明了自己备课时太过粗心,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允许出现。

其次,课件制作不够严谨,多媒体出示拼音时,有一部分注音用的是英文形式,如“g”注成了“g”,这样会给孩子造成误导,对孩子拼音的巩固非常不利,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

再次,这一课的教学只注重了每一个环节的展开和完成,并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再次,有些环节安排的不当,比如在出示课题后,就应该强调识字“姑娘”这两个字,“姑娘”的“娘”字在什么时候读轻声,也应该指出,在识字环节中就没必要再认识这两个字了。

对于细节还关注的不够,课堂教学还很不灵活,按部就班,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都应该时刻关注、改进。

在经过专家给我的意见后,我有进一步结合专家的意见对这一课进行了反思:

1、要时刻注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一堂课要效率,不要浪费时间。

2、教师要关注每一个细节,设置的问题一定要精。

3、多媒体运用要恰当、实用,运用多媒体有时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并不一定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

4、要培养孩子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是孩子的个性化体验,每一次读都要有目标,为高年级的与阅读打基础。还要关注默读。

5、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语速均匀、语言准确、用词规范。

6、要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注意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要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智。

7、讲课要充满激情,一节课要有高潮。

8、教学时要有侧重点,尤其是教写字时,要有趣味性,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形式要多样。

9、一定要关注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话。

10、还要继续向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摸索,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对于识字课教学分享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子,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的愿望,可以让学生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我在教学中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教学,如《识字2》教学设计中“琴”和“养”这两个字,还可以让学生用有趣的猜谜语的方法记住。“琴”是两个大王在吵架,今先生来劝架。“养”是一只山羊真奇怪,两腿一分立起来。把这些方法,窍门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学生可以当成儿歌或顺口溜一边拍手一边唱的形式来记忆,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的识字方法,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

识字和词语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贯穿于整个语文的全过程。生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在识字、阅读中理解、积累词语,在积累中学会运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自我感觉身上压力很大,担子很重,因为语文教学本身是“有缺憾的艺术”。自己觉得有些教学细节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环节,教是过程,学是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学生的状态。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有时连起码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都无法做到。正是对细节的忽略、不重视,才导致了种种不完美。“教学细节”它看似平常,却是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着深刻。

应该把生字露在表面;

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教学活动时、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是这样做的。把生字“图”“梨”“笼”“颊”“浪”“梁”“燃”“勤”“劳”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我说:“秋天来啦,苹果成熟了,露出红红的脸颊,谁来摘苹果?”稀稀拉拉的几个学生举手,我叫了几个学生,一一地把每个生字读了一遍,有的读得结结巴巴,有的干脆读不准音。有的好不容易读正确了。于是我带领全班同学齐读了几遍。总算每个学生都会读了。但我还是有一种遗憾:虽然效果达到了,但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应对游戏很感兴趣,事实上课堂气氛却十分沉闷。

我课后想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仔细回想,我终于发现,在课件制作上是有缺陷的,我在制作课件时,把这9个生字全部用苹果盖住,学生虽然想摘苹果,但不知自己所指的那个苹果后面是什么生字,怕不会读,又怕读错。所以举手者寥寥无几,假如我把生字都露在苹果外面,让学生自由拼读,学生对于自己会读的,肯定会勇敢地举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这样的方法,果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好多了。

再看看我校其他老师的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细节的处理,时时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即使是许许多多看似不经意的安排,都能让人觉得那么妥帖、舒服,执教者、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陶醉在课堂艺术的美好氛围中。真的是一种享受呢。然而,“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这一信念,要真正渗透在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细节中,真正能做到是多么的难啊!

回味着每一个教学细节,教师、学生本身就是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常常转换角色,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对于识字课教学分享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细、夕、李、语、香”等7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教学难点:

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适合低段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开展识字。教师可带领学生整体诵读和感知,在学生自主练读的过程中渗透“押韵”的概念,采用出示图片和追溯字理等手段,帮助学生记字形、明字义,并在游戏、课中操以及配乐朗读中,不断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对生字的熟识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古、凉、细、夕、李、语、香

2.出示:(课件出示)

和风细雨 夕阳 朝霞 方圆

鸟语花香 严寒 酷暑 古今

练习朗读。

二、精读感悟,重点理解。

1.你知道什么是对子吗?

师讲解:(课件出示)

(1)对子词一般对仗工整,琅琅上口,字数都相等,断句一致,音调和谐。

(2)一般有以下词语组成:

同类词:晨——暮 雪——霜 柳——杨 桃——李(板书:同类词)

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分开: (和风)(细雨) (山清)(水秀)(板书:近义词)

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分开:(朝霞)(夕阳)(板书:反义词)

2.学习第一小节。(课件出示)

(1)第一句对子词是两组什么词?

(是两组反义词。“古今”是一组时间方面的相对反义词,“圆方”是形状方面的相对反义词。)

(2)第二句对子词是两组什么词?

(这也是两组反义词。“严寒”写的是冬天,“酷暑”写的是夏天,“春暖”写的是春天,“秋凉”写的是秋天,两组对子,向我们展示了一年四季的不同。)

3.学习第三小节。(课件出示)

(1)这一小节是一些什么词组成的对子歌?

(其中晨——暮 雪——霜 是一组同类词,“和风与细雨”是近义词,“朝霞与夕阳”是反义词。)

(2)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从自然现象方面介绍对子,向我们展示了白云、雾气弥漫,雪霜连天的洁白世界。)

4.学习第四小节.(课件出示)

(1)第一句对子词是两组什么词?

(“桃、李”都是水果,“柳、杨”都是树木,为同类词组成的对子歌。)

(2)第二句对子词是两组什么词?

(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则是两个四字词语,这句把两个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拆开相对,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三、练习朗读

1.师生对读。

2.生生对读。

3.同桌玩拍手对对子游戏。

4.男女生对读全文。

四、拓展练习

1.分组自编对子。

2﹒交流反馈。

五、实践活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