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46:11 页码:14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实用8篇)
2023-11-11 14:46:11    小编:ZTFB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在撰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过于主观的情感色彩,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心打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一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大女排教练黄建滨说:“科学与体育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向着一个高峰攀登,一个团队,面对困难,需要拼搏。”

清华学生超算团队成员、计算机系学生王邈跟女排姑娘们分享了他们在美国遭遇机器死机、最终凭借团队协同努力捧回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冠军的经历。对此,女排队员徐云丽深有同感:“我们在场上打到最关键的时候,反而感觉不到压力,而是感受到整个团队都在彼此鼓劲、加油!”

在北大,明明12个女排姑娘,个性鲜明,但在同学们的眼里好似一个人,当被问及最喜欢哪个女排队员时,受访同学的回答是,没有个别,喜欢她们整体,喜欢整体打球打到high的气势。“散成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一个都不能少,这种团队精神也正是女排获胜的法宝,正如队长惠若琪在交流时所说:“我们何其幸运,有一个团队,一起面对一切挑战,也能互相鼓励,战胜一切困难。”

什么是这一代人感悟的困难。

“女排夺冠的过程和登山过程非常像,都会碰到很多困难,都要努力去克服。”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北大山鹰社社长赵万荣向中国女排讲述了这个有着27年历史的社团。35次攀登,22座山峰,是他们已完成但不会停止的目标:20__年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他们将攀登珠穆朗玛峰。北大山鹰社社训是: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远,融鹰之神在山巅,和女排精神,同一血脉,张扬的是北大风骨,亦是女排精魂。“任何情况,永不言弃”,展现了当代青年最自信昂扬的姿态。

与女排姑娘同样身着一袭红衣,摇着轮椅的矣晓沅早已是清华园里的小名人。这位只能生活在轮椅上的清华学子凭着自己的坚强与努力拿下了清华本科生的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了同样也曾饱受伤病困扰的女排队长惠若琪:“在荣誉和努力之外,我们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挑战,运动员总会遭遇很多伤痛。您有没有想过选择另一条道路,去追求另外一种轻松些的人生?”“我选择了排球,就是因为它是我最热爱的事业。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热爱之中,就会觉得放弃一切都是值得的。”面庞清秀的惠若琪一脸坚毅,“虽然路途上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当一切过去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没有解决之前叫困难,解决之后叫经历。”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二

“感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些特别的人或事情能够触动我们的感情,让我们激动万分。而最近,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中国选手苏炳添的表现就成为了让“感动中国”更加热烈的一份材料。苏炳添以自己优异的成绩、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赢得了世界对中国田径的尊重和认可,许多人表示他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第二段:苏炳添的胜利。

苏炳添在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比赛中夺得第四名,这是中国田径历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对于中国田径运动员来说,能够跻身世界级赛事的前列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而苏炳添却选择用胜利证明自己的实力。

第三段:毅力和斗志。

苏炳添的心脏有一块缺损,这并没有成为他追逐运动梦想的障碍。在比赛中,他尽管身体有些不舒服,但是仍然坚持完成了所有项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毅力。此外,在比赛前他还通过社交媒体向大家宣传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意义和重要性,展现了中国人的无畏和力量。

第四段:对中国田径的意义。

苏炳添的胜利不仅仅是代表他个人的荣誉,对于中国田径也是意义深远的。首先,它展示了中国田径在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而经历了的一些困难之后正逐步恢复其竞争力。同时,苏炳添的胜利也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自强不息、永远不放弃,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中强烈的精神核心。

第五段:总结。

苏炳添这样的精神代表了中国的某种内核,也令我们大家都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表现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自己的胜利。同时,苏炳添的胜利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哪种体育运动,我们都能够用自己持久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去追逐卓越的成绩。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三

tvb主持人陈贝儿在《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获评“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去年陈贝儿凭纪录片《无穷之路》深受欢迎,在《无》中,她每到一个拍摄地,都尽可能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亲身经历各种职业,融入当地人生活。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对于获评“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陈贝儿谦称:“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份内事。20__年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成果,传递正能量给观众。未来将再接再厉,用心说好中国故事。”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四

在闭幕不久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上跑出了9秒83的惊人成绩,在打破亚洲纪录的同时,也成为历史上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虽然在最终的决赛上没有拿到奖牌,但民众冠以的“苏神”称号,足以证明他是“亚洲百米短跑第一人”的无冕之王。

君子弃瑕以拔才,破茧化蝶的思变之志。苏炳添出色的专业特点之一是启动衔接加速跑,在运动生涯的前十几年都保持着“前面能有多快就多快,后面能顶就顶”的运动习惯在起跑时就用最大速度,但“欲速则不达”,世界顶级的百米运动员起跑都“慢”,在四五十米时才用上最大速度。

20__年,已经25岁的苏炳添意识到了自己跑步的节奏有问题,要变!要变跑法!起跑要“慢”!已经不年轻的苏神开始改用左脚起跑,要知道百米运动员的巅峰时期刚好是25岁左右,冒着荒废整个巅峰年龄的巨大风险改跑步习惯需要莫大的勇气,稍有不慎将会断送整个职业生涯,我们无法了解改变跑法之后的艰辛,无法了解那段时间连女运动员都跑不赢的痛苦,但要进10秒以内,必须要“变”,必须改节奏,必须合理分配全程的力量。运动员改变技术后通常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能追平以前的成绩,但苏炳添只用了一年时间便超越了自我,跨入了10秒大关。

“每天进步一点点”,锲而不舍的进取之志。当奥运记者为百米半决赛运动员赛前留影时,苏神右手比划了一个“一点点”的手势,他说手势的意思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简单枯燥的事情,只有主动去做,重复无数遍,你才会发现其中的价值所在,才能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收获、复杂的工作,只要你主动去一遍又一遍地摸索,你终究发现它仅仅是你手中一份简单的事情而已。做好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每天进步的那么一点点,将会为你指引方向,完成梦想。如果你的目标仍在你的口中,请你用它作为一个鞭策,来为你的行动起航,如果你还在为一件小事而百般推诿,请想想你的千里之志!每天进步一点点,正是这每天的一点点,使他从15岁时的11秒72,到16岁11秒34……20__年,在钻石联赛尤金站以9秒99打破黄种人纪录;20__年,以钻石联赛巴黎站的9秒91打平亚洲记录;到20__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9.83秒刷新亚洲纪录……是的,正是这每天微不足道的进步一点点,使他站上了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赛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笃定奋进的鸿鹄之志。苏炳添对梦想的坚持,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而是17年。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苏炳添曾在知乎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很枯燥。但是想想自己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就又走回正轨,还是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有时你在特别累、特别无聊、特别枯燥的时候,你想一想自己的目标,那就不累了。我的目标就是跑得更快。”是的,是跑得更快的梦想让他坚持了下来,是追求更快的目标让他坚持了下来,让他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朝着目标一年又一年地训练。

虽然天赋不够身高只有1米73,虽然起步较晚17岁的“高龄”才进入田径队,虽然战绩少、起点低,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奥运会,在20__年之前从来没有拿过赛事的冠军,但那又怎样!有志者事竟成,苏炳添做到了,9秒83,亚洲第一人,中国第一人!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五

苏炳添是一位备受中国人喜爱的运动员,他在短跑领域突出,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赛事中,他都展现出了出色的实力和拼搏精神。他一直时刻着眼于成为世界顶尖的短跑运动员,更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种种追求、坚持、挫折、期望和梦想。因此,苏炳添成为了中国许多年轻人的感动和榜样。

第二段:从苏炳添中认识到运动员人格魅力。

苏炳添在中国体坛的突出表现,为我们传递了一种有力的示范和影响力。他的那种努力、追求、抗争等信息,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的成长轨迹。苏炳添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显示出了一个体育明星所具有的人格素养。比如说,他对于比赛的敬畏之心,对于队友的互帮互助,对于困难的不屈精神等,都让我们看到一个值得尊敬和推崇的人。

第三段:从感动中深刻地认识到自己。

当我们看到苏炳添在运动场上刻苦训练,经受种种困难而不屈不挠,我们不禁思考:我们自己面对一些难题时,是否同样有这样的坚定和执着?当我们看到苏炳添在战胜对手后保持谦逊的微笑,我们不禁思考:我们自己是否也能够在胜利与失败之间自如驾驭?因此,通过感受苏炳添的精神内涵,我们也深刻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四段:对苏炳添精神内涵的思索和探讨。

苏炳添在不断挑战自己的上限,并且不断在努力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这种品质和状态,是在我们这个“功利导向”的社会里,极其珍贵和可贵的。他的坚韧和不屈,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心态和态度,促使我们思考:在我们的成长和追求过程中,能够悉心地保护和培养哪些品质,才是真正的珍视自己和尊重生命的表现。

第五段:对于苏炳添的感悟与展望。

苏炳添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和自豪,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赶的榜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希望苏炳添在保持自己实力与魅力的同时,能够继续展现出自己对于中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的情怀与责任感。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将会有更多的运动员能够像他一样,在竞技场上呈现出中国运动员的实力与魅力,将中国十三亿人的志气和拳拳爱国之心,通过体育事业传递给世界的各个角落。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六

奥运赛场,是青春的赛场,是每一个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不二之选。自古英雄出少年,亿万个青年,就有亿万“强国”的力量。他们每一次超越和奋起,都是在用实力与成绩证明奋斗的青春是最美的底色!

如果说生命是一支常开不败的花,那么勇敢就是给予他力量傲然绽放的泥土,如果是生命是一曲经久未衰的歌,那么勇敢就是蕴涵其动人心弦的情感;如果说生命是一盏昼夜不灭的长明灯,那么勇敢就是支持它尽情燃灯的灯油。

世界变化万千,我们要学习和勇敢的面对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要怀着良心,举着正义的火把,勇敢的面对一切,无惧任何挑战。

只有手持良心的宝剑,勇敢的面对过去,才能在事实的考验面前问心无愧,有一位日本老人用自己大半生的光阴不懈的的追问着日本侵华的罪行,他勇敢的态度,促进了他人格的升华。浩浩青史,浓缩了几百多年的历史的希望,面对过去的我们要以良知的力量勇敢的战胜它。

只有打开自已的潜能,才能勇敢的面对未来,才能无惧一切未知。一名年轻人在夜晚去拜访一位知识人。他跌跌地走进了一片土地,来到了知识人的住处。第2天一早,知识人指前面那块土地告诉他,那是一块?若不小心,就可能丧命。年轻人大惊,不敢向前走一步。有些事在不清楚他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面对未来,我么要用无限的潜能挑战他的未知。

只有凝结浩然正气,勇敢面对现在,才能在未来淡然回首。在一个强大的集团,一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前,刘珠威,一个如水般的人,毅然化身为正义的冰刀,坚持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有词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用自己的正气,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泰格尔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去勇敢的面对一切吧,哪怕是沐浴风雨,哪怕是风雨兼程。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七

9秒区,代表百米世界顶级水平,曾是亚洲人禁区,1932年,第一位站上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参加的也是男子田径一百米,他叫刘长春,最终以11秒1的成绩被淘汰出局。直到83年后的2015年,亚洲人才跨进9秒区,这个亚洲人就是苏炳添。

这样的突破,源自于他2012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苏炳添遇到了最强大的对手,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

2012年,苏炳添与博尔特同场竞技,感受到差距的他给自己立下目标:跑进百米9秒区。为此,他反复训练摸索,大胆决定更换起跑脚,“重新学习跑步”;“受伤时我思考过是不是跑不动了,但我告诉自己,养好伤病还可以继续飞翔。”

东京奥运会,他跑出9秒83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他超越了年龄和伤病,更超越了自己!

有句公益广告说:人生不是赛场,理想不容退场。作为年轻有梦的公职人员、党员干部,让我们守好“三弃”法则,带着坚韧、自新、果敢,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党、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共踏新征程,共赴中国梦!

感动中国苏炳添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八

话说现代科学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的前30年。到了上世纪的40,50年代,量子力学日臻完善,连计算机之父约翰诺依曼这样的人物都不得不放弃研究量子力学,转投其他领域。

当时科学家们就发现,这么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一类是玻色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打一个比方,假如一个东西可以无限切分,切到最后切不下去时,就会剩下基础粒子,其中费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颗粒”,占据一定的体积,最基本的费米子有夸克,电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胶水,通过传递“相互作用”把费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一共存在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其中,胶子可以传递强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还有一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赋予粒子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们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场”的概念,就把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了起来,创立出了一个叫做“标准模型”的理论,这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座理论物理高峰。

杨振宁和他当时的研究生助手米尔斯一起做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解决了强力的机制问题,用杨米尔斯理论来强力的科学家一共有5位,这5位被分为2批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仅如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还帮助其他科学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的一个新方向。于是,物理学家温伯格和格拉肖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实现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

客观地说,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由于都曾凭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因此他们应该属于独一档的存在,仅次于他们的是了量子力学和标准模型的奠基人们,他们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而杨振宁就应该排在这一档,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