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9:33:53 页码:14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大全13篇)
2023-11-18 09:33:53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的汇报和总结,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写心得体会的目的与对象,明确记录的时机和方式。其次,要有主题,围绕着主题展开思考,并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出详实的例子和具体的感受。同时,要注意文笔的流畅和准确,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此外,心得体会应注重个人观察和思考,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体会,不要简单套用他人的观点。最后,要总结和归纳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可以提出问题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看看下面这篇心得体会,或许可以为你的工作或学习带来新的思路。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3)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4)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5)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6)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7)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8)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9)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10)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2)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4)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5)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6)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17)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18)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19)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20)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21)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张镃《寒食》。

22)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温庭筠《寒食日作》。

25)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26)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27)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28)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2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30)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1)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32)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3)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34)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35)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36)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7)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38)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39)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40)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41)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42)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4)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寒食夜》。

45)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二、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三、时间不同。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清明节的注意事项。

1、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2、不可在墓地拍照。

大家扫墓的目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拍照,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3、忌穿大红大紫。

清明节是不能穿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

4、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

清明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与扫墓是比较忌讳的,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5、身体不佳者避免扫墓。

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的人最好不要去参加扫墓活动,因为此类人正处于总体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

6、坟头长草必须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7、忌嬉骂,非议先人。

扫墓完毕后,有人带着孩子去的,可能刚开始还算肃穆,一结束就开始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了。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坟地毕竟是阴灵沉睡之所,嬉笑怒骂会滋扰阴灵,是大不敬,可能会招致报复,非议先人就更不可取了,假如你路过他人的墓地,对逝者品头论足即是亵渎的行为。

清明节有意义的事。

知清明来历。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和道德情怀。清明节的“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祭烈士先祖。

爸妈可以提前问询下各个陵园的规定,在安全防疫的前提下,带孩子去扫一扫墓,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或是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之情。

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已逝生命的尊敬敬仰和追思怀念。相信在祭奠中,家庭成员之间也会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亲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懂得敬畏生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踏青放纸鸢,迎风祈好运。

除了缅怀先祖,清明自古就有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习俗。确实,春季万物复苏,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当风筝飞上天,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还有利于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孩子视力的目的。

古人把纸鸢放上蓝天后,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寓意这些断了线的风筝能带着病痛和灾难远去,并给自己带来好运。

做清明团子。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寒食节和清明节在唐朝时期就一直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节日。寒食最主要的就是禁止生火,这一天禁止做饭,禁止吃热的食物。清明节则主要就是祭祀,祭祀逝去的亲人。

寒食节的来历。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二:《途中寒食》。

许浑。

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

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泣路同杨子,烧山忆介推。

清明明日是,甘负故园期。

三:《寒食客中有怀》。

崔道融。

江上闻莺禁火时,百花开尽柳依依。

故园兄弟别来久,应到清明犹望归。

四:《使东川·南秦雪》。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五:《舞曲歌辞·白纻歌》。

张籍。

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

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

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

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从万年历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2015年的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2015年4月3日、4月4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宜:嫁娶冠笄祭祀出行会亲友修造动土入殓破土。

忌:塑绘开光造桥除服成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而在太原等地较为特别要禁火一个月。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远古时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春秋时代。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时期。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山西。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山东。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舟山。

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祭礼毕,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上海。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还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2.《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

刘禹锡。

鸾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

幽院妆成花下弄,高楼月好夜深吹。

忽惊暮雨飘零尽,唯有朝云梦想期。

闻道今年寒食日,东山旧路独行迟。

3.《寒食城东即事》。

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4.《寒食》。

王建。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5.《暮春日宴溪亭》。

成彦雄。

寒食寻芳游不足,溪亭还醉绿杨烟。

谁家花落临流树,数片残红到槛前。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2.《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徐铉。

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

远巷蹋歌深夜月,隔墙吹管数枝花。

鸳鸾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3.《寒食》。

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4.《岭表逢寒食》。

沈佺期。

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

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

帝乡遥可念,肠断报亲情。

5.《渭城少年行》。

崔颢。

洛阳三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

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

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

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

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江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

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不见家。

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

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

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

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壶清酒就倡家。

小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

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

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

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

寒食年年怆客心。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

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

不知厨里久无烟。

《寒食日献郡守》。

张友正。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寒食帖》。

苏轼。

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古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的关系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现在二者已经在习俗上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

功能不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隋唐以前,农历三月间带有祭祀意味的节日,其实是上巳和寒食。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一般在上巳这天去河边举行袚禊仪式,即在水里洗澡,驱除旧的一年里的秽气。《论语》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到后来,人们就不去洗澡了,而是在河边聚会,也就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除了袚禊之外,上巳还有招魂的习俗,即在野外召唤祖先和亲人的魂魄。

寒食节的民间风俗。

1、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2、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4、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刘克庄。

时节浇松近,人家擘纸归。

但知题墓好,不笑乞墦非。

2.《寒食清明》。

刘克庄。

原沉向九泉,推死已千年。

有水皆争渡,无村不禁烟。

3.《寒食清明》。

刘克庄。

老人七十八,佳节一百五。

丁宁海棠花,更可数日不。

4.《寒食清明》。

刘克庄。

唐朝知制诰,多付与诗人。

岂有飞花句,虚为起草臣。

5.《寒食月夜》。

白居易。

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

南邻北里歌吹时,独倚柴门月中立。

6.《寒食即事》。

王昌龄。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

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7.《寒食书事》。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8.《寒食日恩赐火》。

窦叔向。

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9.《寒食》。

于濆。

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

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

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

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

10.《寒食洛阳道》。

吴融。

路岐无乐处,时节倍思家。

彩索飏轻吹,黄鹂啼落花。

连乾驰宝马,历禄斗香车。

行客胜回首,看看春日斜。

11.《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3.《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14.《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15.《清明》。

杜甫。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16.《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7.《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8.《长安清明言怀》。

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19.《清明日与友人游》。

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20.《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21.《洛阳清明日雨霁》。

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22.《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23.《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24.《清明日曲江怀友》。

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25.《清明》。

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26.《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27.《长安清明》。

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28.《清明日》。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29.《清明日》。

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30.《鹊踏枝·清明》。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31.《蝶恋花》。

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32.《渔歌子》。

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33.《浣溪沙·春情》。

苏轼。

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34.《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35.《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36.《青门引·春思》。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37.《清明》。

孙永。

每年每遇清明节,把酒寻花物地忙。

今日江头衰病起,神前新火一炉香。

38.《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39.《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40.《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41.《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42.《采桑子》。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44.《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古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的关系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现在二者已经在习俗上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

功能不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隋唐以前,农历三月间带有祭祀意味的节日,其实是上巳和寒食。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一般在上巳这天去河边举行袚禊仪式,即在水里洗澡,驱除旧的一年里的秽气。《论语》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到后来,人们就不去洗澡了,而是在河边聚会,也就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除了袚禊之外,上巳还有招魂的习俗,即在野外召唤祖先和亲人的魂魄。

寒食节的民间风俗。

1、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2、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4、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清明节寒食节的区别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清明节寒食节的区别清明和寒食的.关系演变。

一是毫无关联阶段。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二是相互交融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第三,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清明节的产生,是借用了寒食节的节期,寒食仅先于清明一两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这种借用的文化基础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对年节节期的习惯心理。

清明寒食节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三

2、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出处: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3、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出处: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窗外数修篁,寒相倚。——出处: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5、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出处:杨万里《寒食上冢》。

6、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出处:郑刚中《寒食》。

7、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出处: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8、梨花榆火催寒食。——出处:周邦彦《兰陵王·柳》。

9、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出处: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10、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出处:白居易《清明夜》。

11、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出处:《清明祭诗》。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出处: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3、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出处: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14、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出处: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5、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出处: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17、西园日日扫林亭。——出处: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8、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出处: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19、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出处: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20、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出处: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3、晴日暖,淡烟浮。——出处:仲殊《诉衷情·寒食》。

24、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出处: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25、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出处:《闾门即事》。

26、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出处:韩偓《夜深》。

27、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出处: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8、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出处:邵谒《长安寒食》。

29、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出处: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30、五更风雨断遥岑。——出处: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32、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出处: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4、催趁戏旗游鼓,素澜雪溅。——出处: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35、半园新杏连绵雨,送尽清明百姓家。——出处:《清明祭诗》。

36、直到城头总是花。——出处: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7、鼎中炼熟丹砂。——出处: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38、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出处: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9、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出处: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0、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出处: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42、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出处: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43、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出处: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44、地僻人稀到,檐虚燕未过。——出处:张镃《寒食》。

45、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出处: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46、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出处: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47、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出处:张镃《寒食》。

4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处:杜牧《清明》。

50、把紫府清都作一家。——出处: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