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劳动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实用 劳动教育课程心得(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04:37:32 页码:14
劳动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实用 劳动教育课程心得(2篇)
2023-01-04 04:37:32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劳动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实用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蓼溆、肏攮、敁敠、_”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

2.初步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3.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如何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掌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2.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追求虚荣的高尚品质。

2.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写“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场“笑剧”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87版《红楼梦》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片段,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截取)相信大家对《红楼梦》都不陌生,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对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和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一起跟着刘姥姥的步伐,看看富贵奢华的贾府,也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注释明确难读、难懂的字词,疏通大意。

明确:蓼溆(liǎoxù)捏丝戗金(qiàng)篾片(miè)银箸(zhù)

2.概括全文,划分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划分全文结构,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明确: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和贾府众人一起吃饭,席间出丑,逗得上上下下大笑不止。

(2)划分全文结构,每一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可以划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凤姐、鸳鸯等人设局拿刘姥姥取笑。

第二部分(第4-9段):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1段):凤姐、鸳鸯道歉、以实情相告,刘姥姥表达“笑”剧后的感慨。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分析这场“笑剧”

(1)刘姥姥在贾府的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刘姥姥在贾府的这场“笑剧”是凤姐、鸳鸯等人主导的。因为她们觉得刘姥姥的一言一行都很滑稽有趣,与平时见到的人都不一样,与这座大观园格格不入,就想拿刘姥姥逗乐、取笑,同时也为博贾母一乐。

(2)这场“笑剧”的背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深意?

明确:这场表面充满欢乐的“笑剧”背后,是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对刘姥姥充满着悲悯与尊重,通过对“刘姥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下层劳苦人民艰难追求温饱生活的同情;同时,作者通过刘姥姥参观富贵奢华的贾府的视角,对贾府这种“朱门酒肉臭”的奢靡、_生活进行了深切的谴责。“笑”的背后是沉重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深刻思考。

2.人物形象分析

(1)这篇课文描写了筵席上众人各具情态的“笑”,自己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分别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明确:

凤姐、鸳鸯的笑: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的笑:笑到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的笑: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的笑: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刘姥姥是一个乡下妇人,没见过什么大市面,参观、游览宛如仙境的大观园,对什么都觉得新鲜,充满好奇,闹了很多笑话。而刘姥姥的言谈举止与贾府众人平日里所见到的截然不同,因此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刘姥姥的种种话语与行为,虽引人发笑,但都出自她的本性,淳朴率真、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表现得恰如其分。所以她虽然俗,却俗得可爱。

刘姥姥是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她知道自己扮丑,是为了博贾母一乐,为了自己生活,她不得不充当大家的“笑料”,配合演好这出“笑剧”,放下自己的尊严,以期获得别人的同情,得到些恩惠,好维持自己的生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姥姥虽然没什么文化,确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面对贾府的金碧辉煌,刘姥姥惊叹、夸赞,却没有流露出羡慕、奢望的情态,反而屡次感叹贾府的奢侈,同时仍保持着善良与淳朴,只想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席间,刘姥姥觉得金银的筷子反而没有自己平时用的合手等细节,刻画出刘姥姥朴素实在、不贪慕虚荣的农村妇女形象。

3.分析文中对贾府的环境描写

明确: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描写了大观园的金碧辉煌。“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典型环境,它见证了贾府的兴衰,是全书主要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众多情节在此展开。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与塑造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故事也不例外。正是在参观大观园、与生活在大观园中的许多人物的接触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刘姥姥”形象。

(四)拓展延伸

播放电视剧“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片段,结合课文及课外的积累,谈谈在一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与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见识到了贾府的富贵奢华的生活,也认识了刘姥姥这一善良纯朴、言谈风趣、有见识,又大智若愚、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形象。

课后认真读一读《红楼梦》中这一章的全部内容,写下自己的认识。

对于劳动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实用二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读书的是学生,提问题的是学生,思考的是学生,讨论的也是学生。在读书、思考、提问和讨论中“自得”的应该是学生。如在教学小语第11册《一夜的工作》第二段时,我便有意识的探索学生的“自得”之路。

师:课文除了写总理的工作情况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总理的生活。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总理的生活是怎样的?

(学生自读这部分课文)

师:哪一位同学谈一谈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周总理的碟子里有几颗花生米呀?

师:那大家就猜一猜周总理的碟子里有几颗花生米吧,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猜的。

生:我认为花生米数量很多,数不过来。因为他是一个国家的总理,地位很高,应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有多少。值班室的同志应该考虑到总理工作辛苦,端来一盘子花生米,让总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剩下的就留在盘子里。

师:你说按全世界总理的地位推断,应当是想吃什么有什么。老师又有一个问题:周总理和其他国家的总理有哪些不一样?

生:周总理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工作更辛苦。

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你还知道周总理和其他国家的总理有哪些不一样?

生:读过《温暖》、《关怀》这两篇课文,我了解到周总理更关怀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疾苦。

生:周总理更平易近人,与劳动人民心贴心。

生:读过《飞机遇险的时候》,我知道周总理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从《周总理的睡衣》一文中我还了解到总理是一个艰苦朴素的人。

师:对呀,既然总理是个平易近人、与人民群众心贴心、艰苦朴素的人,那么你们再来猜一猜盘子里会有多少花生米?

生:几颗,十来颗。根据总理一夜的工作,我们可以认识到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由这种精神出发来判断,周总理不是贪图享受的人,夜里吃花生米只是为了保持工作起码的精力。因此,盘子里的花生米并不多。

师:理解的真好。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作者是如何写出总理生活俭朴的。

(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生:我读了“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一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理解到总理生活简朴。

师:能不能说具体些?

生:我从“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一人而增加了分量”看出总理生活简朴。因为,绿茶多送了一杯,说明值班室的同志有意识给这份夜宵加了一倍的分量,那么花生米也就比平常加了一倍,就算这样还能数得清颗数,可见花生米的确很少。因此,我理解到总理生活简朴。

“自得”是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追求的境界。孟子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程颐之“学莫贵于自得”,都是以学习能“自得”为贵。叶圣陶“多方设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的论述,更精辟地概括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自得”——“期于达到不须教”。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标准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要为学生营造阅读的场,力主少讲,让学生学会涵泳,增强语感,就能使学生能够“自得”,最终达到“不复需教”的目的。

在学生自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再提出问题,把提出的问题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这需要老师有较强的教学机智,最好当堂随机应变。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常常在不完全理解或者尚存疑问时就说自己全懂了,因为他们不具备认识、监控学习的能力。老师不应埋怨学生不会提问,而要从自己这方面努力。

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有个学生在自读了课文后发问:“周总理的碟子里有几颗花生米呀?”我就让大家猜一猜花生米的数量,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猜的。说“很多,数不过来”的人,只想到那是“总理”,按全世界总理的地位推断,应当是想吃什么有什么,想吃多少有多少?于是又有一个问题:周总理和其他国家的总理有哪些不一样?猜“几颗,十来颗”的同学,是从课文整体思想内容出发,根据总理一夜的工作,可以认识到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由这种精神出发判断,周总理不是贪图享受的人,夜里吃花生米只是为了保持工作起码的精力。这种做法,把学生的问题引导到了正确的方向,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反过来,我批评学生:“你怎么读的课文?怎么提这种无聊的问题?”那么,讨论就不会深入,至少这个学生的积极性遭受了一次打击。

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知道,在课堂讨论中,谈自读体会的是学生,提问题的是学生,持不同意见互相争论的是学生,有收获的也是学生,老师是讨论的组织者,引导的工夫全在背后,在不知不觉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