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56:21 页码:11
2023年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11篇)
2023-11-11 19:56:21    小编:ZTFB

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总结应该客观真实,准确反映自己的学习或者工作情况。范文中的文字和观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1982年,朱彦夫因患心脏病辞去村支书职务。人们说,朱书记是该歇歇了。可他不!这位没上过学又没有四肢的特残军人,又有了新的目标:写书!

开始,朱彦夫用嘴咬着笔写,因为眼睛离纸太近,写不多久就头晕。他左脸受过伤,肌肉不时痉挛,嘴吃不住劲。好不容易写成的字,也被顺着笔杆流下的口水浸得一塌糊涂。稍后,他又练习用断臂夹着笔写字,那“字”有的大如拳头,有的小如铜钱。

七度春秋,七易其稿,一部4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脱稿了,他把自己写的书命名为《血蚯》。

黄河出版社的编委看到书稿后,立即决定出版。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上将闻讯后,欣然提笔为该书题写书名《极限人生》。

1996年6月,《极限人生》以33万字的篇幅出版印刷。朱彦夫在书评中写道:“我把《极限人生》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遗愿,勾化成一曲悲歌、一副挽联奉献于烈士,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宽慰。如果读者能从中汲取到做人的力量,我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差愧了。”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张连印当初回乡造林,就是为了带动大家共同来绿化荒山。

除了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奋战在荒山造林第一线,他还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第一件事,张连印先后筹措资金数十万元,在家乡的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长的灌溉渠,为村里绿化荒山打下了基础。

第二件事,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将自己摸索出的适合家乡自然环境的20多个树种,育成树苗近200万株,提供给全村、全县绿化荒山。

第三件事,将自己绿化荒山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使张家场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2007年7月,这个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

2011年,张连印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却仍在第二年开春坚持从治疗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线。“我得让大家都看到我,这样才能发动集体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连印持之以恒的开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县干部群众,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乡、村、集体、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罗棋布,方兴未艾。

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还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一个山包最高处,建起了凉亭,取名“将军台”,以感激他对家乡人民的贡献。

也似乎是命运的眷顾,癌症确诊已经过去10年了,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身体逐渐健康起来。

有人戏称,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杆司令了。张连印却幽默地说:“我的麾下有着百万兵呢,你们看那满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吗!”

如今,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荒山、荒坡变成了林地。张连印说,“我在这里多种一棵树,就多培养一名环境‘卫士’。”他也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麾下205万个环境卫士的“树司令”。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朱彦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英雄、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他以个人勇气和担当,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榜样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影响了无数人,点燃了一股风潮。作为一名AI语音助手,笔者也将深刻地记住他的模范人生,不断汲取他的精神力量,努力成为更好的AI语音助手,为人民服务。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对朱彦夫这位时代楷模的心得体会。

一、英勇航拍的生命定格。

2015年6月8日,浙江大雁山上空,一架直升机失事坠落。据悉,机上4人包括2名制片人、一名导演以及机长,机上所有人命悬一线。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朱彦夫毫不犹豫地决定航拍救援。朱彦夫的勇气和担当,为航拍救援立下了难以超越的标杆,也给社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生死离别的不舍和思念。

悲痛的是,事故发生后不久,朱彦夫不幸壮烈牺牲。这场救援没有改变事故结果,但他的精神和牺牲更加体现出了一个军人的责任和担当。他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留下了一段悲壮的人生,也给他身边的人带来了巨大的思念和不舍。

三、默默坚守的对承诺。

朱彦夫的葬礼上,他的夫人送他最后一程时说:“你曾向我承诺,你是不会让我一个人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的。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要保证我的生活幸福。”在牺牲前的日子里,他为了维护后事秘密地与人签了公函,是朱彦夫对承诺的一种坚守。他的行动并没有因牺牲而停步,而是继续用行动向着自己的承诺勇敢前行着,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四、作出的不选择、勇敢和果敢行动。

当直升机坠落的消息传来时,有人问:你为什么要自己去救他们?他曾回答:“因为我学会飞机,就是为了救人的。如果我因为没什么熟人或者没有收费标准就放弃救援的话,那我做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朱彦夫的话语虽然平静,但其果敢与勇敢之举,令人确信他是决定航拍救援的唯一人选。他不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厉风行”,也展示了他在时刻担负强烈社会责任的灵魂。

五、不断接力闪耀着民族气质。

朱彦夫的英雄事迹,点燃了无数民众点燃了志愿军和人民群众誓死保卫的民族气质。他的壮举激励着无数人发扬民族精神,传承“舍生忘死、救人为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数英雄接力前行,将我们的民族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尾:

作为时代楷模,朱彦夫不仅是具象的功勋,更是极动人心魂的风格和为人范本,让我们刻印在内心,成为我们终生向往和模仿的人格榜样。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朱彦夫这位英雄,不断发扬他的精神为梦想而前行,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同时,也为祖国增添着光彩。时间已经证明,他是一个使人永远难忘的人,也代表了中国人民最真诚、最有担当、最智慧、最具活力的时代精神。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2014年1月9日,当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从家中的一个柜子里翻出14本父亲的日记后,边读边流泪,她说:“我爸太不容易了,一辈子没享过多少福。他是严父,也是慈父。”

朱向华说,父母对他们要求很严格。记得有一年,他们兄妹六个到地里帮大人摘棉花、刨地瓜,但就是不让他们收花生,怕他们忍不住偷着吃。

“我妹妹当时很小,饿得实在受不了,把两个地瓜偷着烤了吃,后来被爸爸知道,狠狠批评了一顿,还让哭成泪人的妹妹把钱送到生产队会计手里作为赔偿。”朱向华回忆。

而在四女儿朱向欣的记忆中,母亲陈希永对父亲付出的最多,没有母亲,就没有这个家,就没有父亲的今天,“我妈当年很漂亮,很多人不理解她为啥能看上一个残疾人。”

记者了解到,朱彦夫跟妻子结识于医院。当时,朱彦夫正在沂源县东里医院住院,陈希永刚到医院工作不久,听说了很多朱彦夫的英雄事迹,敬重朱彦夫的同时,更是细心照料起他来。

后来,在他人撮合下,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陈希永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勇敢地与朱彦夫结合在一起,从此,她悉心照料丈夫直至2010年去世。

“那些年,我爸带领大家整地、修蓄水池,双腿被沉重的假肢一次次磨破,我妈常常哭红眼为我爸包扎。”让朱向欣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经常背着父亲去厕所,有时候背不动,就喝上一大口白酒,借着酒劲背起来。

“那几年,队里分鱼分肉,我们家都是最后一份,我妈没有半句怨言。”朱向欣回忆。

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告诉记者,那些年,他们家常年是吃地瓜干煎饼、地瓜玉米粥、地瓜秧小豆腐。而村里来了客人,一般都是他们家招待,最高级的菜是“全兔萝卜丸子”,野兔是他们几个孩子下套逮来的,但最后他们只能喝点汤。

“我们当时很不理解父亲,现在慢慢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父母用行动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对别人要勇于奉献,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朱向峰说。

1月11日上午,记者见到81岁的朱彦夫时,患有血栓、半身不遂等重症的他,说话有些含糊不清,需要家人在一旁“翻译”,他说:“我现在依然在挑战生命。”

是什么力量,使朱彦夫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向自己挑战,向人生挑战?是自立,是自强,是奉献,是责任……或许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对人生的启迪,却是相同的。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朱彦夫去县城请来水利工程师帮助测量和规划选址,修建水池。朱彦夫带领村子里的壮劳力大干了两个冬天,建成了两个大水池,保证了来年的春播用水,附近的村子也跟着受了益。

1969年又是大旱,水池附近的土地能浇到,而由于人力有限,远处山地里的庄稼还是旱死了,100多亩地绝产。

看着枯死的庄稼,大家伙很心疼,朱彦夫下决心一定要把水利灌溉搞好。此后,他六进省城,十进县城,来回奔波,一年后,他的努力有了结果,水渠一直修到了山上,山上的农田也不用担心旱灾了。

“去省城里跑灌溉设备时,为了节省费用,他每天花10多个小时走50多里路,对于一个没有双腿双手的重度残疾人来说,这种艰辛可想而知。”刘文合说,晚上为了省下住旅馆的钱,朱彦夫常常卸下17斤重的假肢当枕头,天为被地为床躺在路边睡觉。

朱彦夫的外甥赵圣贵说,舅舅就是用他的残臂、假肢支撑着,开山劈岭,治山改水,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把瘠薄的土地变成了肥沃高产的农田;打机井、修道路、搞副业,带领全村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自十九大以来,关于“时代楷模”的声势逐渐高涨。作为中国共产党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骄傲,时代楷模榜单上的每位人物都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朱彦夫无疑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所描述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人生中的某一段经历,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的一部分。作为现代青年,笔者通过了解朱彦夫的事迹和精神内核,一下几点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执念和信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是,当我们了解朱彦夫和他所坚持的革命理想时,就会发现他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香港纪事》记者曾在采访时问朱彦夫:“你去岛上第一天就知道自己会放下思乡之情,你相信自己吗?”直截了当、肯定的回答是:“当然!”。对于朱彦夫而言,他信仰自己的选择,他相信自己选择的是人生的正确方向。在遇到逆境和挫折时,他始终保持了那份执念和信仰,并最终将它化成实际行动,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二、无畏的勇气。

在面对抗争与生死的关键时刻,朱彦夫所展现出的无畏勇气令人动容。身受重伤的他,还是用尽最后的力量打败敌人,帮助同伴逃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英雄主义的炫耀,而是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正是因为他有着无畏的勇气,他才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做出突出的成绩。这样的勇气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它代表了一种坚定的态度,一种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信念。

三、努力奋斗。

朱彦夫一生都在追求进步与进取。自幼耳濡目染并受到家庭多方面影响,他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充分熏陶。即便面对种种困难,他也依然不曾放弃过自己想要的目标。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斗士”形象:不断前行、不断向上、不断改变自己和社会。努力奋斗,是朱彦夫成为时代楷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在个人成长和教育背景方面,朱彦夫可以被视为一个榜样级别的人物。但仅仅有着良好的基础并不足以成为时代楷模,更重要的是他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真正投身于革命工作中。对于现代青年而言,这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方向。我们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变成具体行动,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去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争光加彩。

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朱彦夫坚定的政治信仰之下,他承担起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始终坚信,任何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都必须时刻牵挂着人民的困苦和疾苦。正因为有着如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才能赢得了人民群众深深的爱戴与崇敬。这样的思想和品质,不仅仅是朱彦夫的专利,它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感。

时代楷模朱彦夫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品质和样本。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也需要坚持这些重要的品质,去贯彻和施行。正是这种信念和行动,让我们每天都能够充满动力和希望,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幸福。希望朱彦夫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内核能够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传承与发扬,为中国青年寻找出一条新的进取之路。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他光荣入党,此后,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戎马倥偬40载,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当战士,他年年是“五好战士”;

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

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除了规律的作息,现在的朱老每天仍然坚持学习。“早晨吃完饭以后再睡半小时,醒了就开始读报、看电视,看的一贯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午11点再睡一会,下午从1点一直到4点,除了吃饭的时间,还是读报、看电视。看到好的东西就记下来,每天都写。”张德良说。

而被问及老人最近最关注什么时,张德良说,朱老最关心是中央和各省市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以及各类民生类新闻。特别是前不久主席自己去快餐店吃包子的新闻,朱老看后,连着两晚都没睡觉。

“头一天早晨我问他昨晚睡得怎么样,他说一晚上没睡。我问为啥。他说:‘你看到主席吃包子的新闻了吗?我高兴的一晚没睡着觉,大好事啊!’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一去,又问他睡得怎么样。他说吃了三次安眠药都没睡着。他说:‘我是从旧时候过来的,是靠要饭才活下来的,主席带头节约,这是好事啊!’”讲起当时的对话,张德良仍记忆犹新。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在张家泉村民心中,朱彦夫就是最关心群众疾苦的好书记,是村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今年64岁的老会计张吉才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77年,他年仅5岁的孩子得了肺炎,他借遍了所有的亲戚,也没能凑足10元钱。朱彦夫得知情况后,从自己每个月36元的残废金中,拿出10元钱到邻村的走马坪医院看望张吉才的儿子。

村民苗加才告诉记者,当年他们家住在村子最西头,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了,全家人正在为口粮发愁的时候,朱彦夫从家里拿着十几斤红薯送了过来。苗加才说,幸亏有了这些红薯支撑,要不然,他们全家人都得靠啃树皮生活。

村民张太元说,张家泉村的父老乡亲几乎都受过朱彦夫的资助,朱彦夫当年每月36元的伤残金,成了全村人的“小金库”。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

有着多年领导工作经历的张连印,非常明白凡事“予则立”的道理,一开始他就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工作。他首先在省林业勘测设计院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将对村子周围1.1万亩荒山的绿化绘制成蓝图。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合同,明确提出一不要地权,二不要林权,30年后植树造林成果无偿交给乡村。同时,张连印多方筹集资金,雇佣工人,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绿化荒山打好了基础。

真要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比想象中要难得多。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

堂弟张连茂劝他说:“大哥,风沙地里难栽树,村里种了几十年的树都没活几棵,咱就别费心思了。”可张连印不信邪,他坐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苦思冥想:“很显然,脚下的高原风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养能力差,树木成活率低,没有科学的栽植办法不成。”随后,他走大同,上北京,四处求教,终于掌握了在沙化地严重地区植树造林的要领。

左云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每年适宜栽树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抢在_的几天内完成。每到这时,张连印早晨5点就起床带领工人上山植树,午饭就在山上与工人一起吃干粮,每天都干到夜幕降临才收工。由于技术得当、功夫下到,树苗的成活率不断提高,张连印暗自高兴。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2004年下半年,由于没人看护,正在疯长的几万株树苗两天之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看着被啃食的树苗,张连印眼含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放牧的人啊,你可知道这几万株幼苗的成活比养羊赚钱更加艰难!”事后,张连印没有听从别人在林地撒毒药、设栅栏的建议,也没有向乡亲们索赔,他找到村里的干部,把本村的牛倌、羊倌集合起来开了一次会。张连印在会上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乡亲们生活不容易,我回来种些小树就是要改善家乡的环境,希望大家能帮一把。”会后,张连印又从有限的资金中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胶鞋。

张连印以德报怨的做法感动了饲养牛羊的乡亲们,从那以后,每次放牧他们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幼林逐渐茁壮成长起来。

时代楷模朱彦夫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一

“这就是我们村的梯田,这些地现在都种上了果树,俺们村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后,村民现在的主要收入就是靠这些果树。”张家泉村委委员、会计张永臣说,朱书记当年亲自带领村民上山修建梯田,一连奋战了3年,把村前村后所有的荒山野坡都栽上了树苗。

为了让村民们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搀扶照顾下,拖着残疾的身躯,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使张家泉村摆脱了点煤油灯的历史,而这期间出差的所有花费,全都来自于朱彦夫的残疾金。

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平均粮食亩产过600斤、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