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心建设运维指南心得体会怎么写 系统运维工作经验(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13:07:36 页码:14
中心建设运维指南心得体会怎么写 系统运维工作经验(四篇)
2023-01-04 13:07:36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中心建设运维指南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南湖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为南湖区以奔跑的状态奋力推进“首善之区”建设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鲜明一条红色主线,凸显“城乡一体、智慧治理”两大特色,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网络,打造“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实践点”四级服务阵地,开展“新思想筑红色高地、新素质铸红色力量、新文化强红色基因、新风尚展红色形象、新关爱扬红色风采”“五新五红”文明实践内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把阵地打造成为面向基层党员群众,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宣教服务平台,建设“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的领导,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注重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突出红色主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对接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突出志愿服务功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困难和精神困惑,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在解决问题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资源整合。按照“党委主导、各方参与、群众互助”的模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聚焦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提档升级,突出“城乡一体”协同推进,打造覆盖城乡的文明实践阵地。

——坚持实践育人。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引导群众实践参与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技能传授相统一,群众点单与志愿者接单相衔接,既学习又实践,既明理又躬行,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坚持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建设模式、内容形式、管理方式上,鼓励探索创新,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目标是建一个成一个,发挥作用一个,不搞一刀切。

(一)构建“三级”联动网络。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上下协同、齐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其中,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区委书记任主任,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任第一副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副主任,实践中心成员由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详见附件1);中心下设秘书处,负责文明实践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指导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工作,研究制定工作规划、培训教材、志愿队伍建设、人员培训、活动组织等工作。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任所长,党群副书记任副所长,宣传委员任秘书长;做好向上对接、向下传导,负责对辖区文明实践活动和村、社区级文明实践站的规划建设、统筹指导、人员培训、活动开展、日常运转等工作。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人,文化专管员负责日常管理和服务;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实际需求,运用本地资源优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特色活动。

(二)打造“四级”服务阵地。按照“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文化礼堂、文化家园)—实践点”四级体系架构,全区层面建设实体化运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镇(街道)依托本地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等设施,统筹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礼堂(文化家园)中,结合实际打造亮点;依托党员先锋站、文明单位、创业基地等阵地,广泛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串点成线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线,打通文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三)培育“5+x”志愿队伍。区级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负责整合各部门志愿服务组织资源,制定全区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培育孵化志愿服务组织和其它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训辅导镇(街道)、村(社区)志愿者,下设红色南湖同心支队、惠民南湖连心支队、文化南湖明心支队、风尚南湖正心支队、幸福南湖暖心支队等5个支队,每个支队中再设多支分队,每支分队有明确的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详见附件2)。各镇(街道)分别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队,结合本地实际成立志愿服务分队,定期征集、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做好供需对接。各村(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成立以民主协商议事会、文化礼堂理事会、乡风民风评议会、文体活动展演队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小队,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搭建“e智慧”互动平台。依托智慧治理大联动平台,开设“e志愿”和“e网络”智慧互动平台,形成“文明实践清单”和“信息数据库”,实时呈现各类工作要求、信息、志愿活动互动、传播。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发挥96345志愿者联盟和大学生志愿者联盟作用,激活民间志愿力量,实现服务资源从“小综合”向“大综合”转变,实现文明实践活动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相映成辉。配置志愿者自助兑换机,联通“志愿汇”益币兑换系统,做好对志愿者的嘉许反馈工作。

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

新思想聚人,筑红色高地。打通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党校、党员电教中心、南湖论坛、道德讲堂、人文讲堂等,建立新思想引领平台。

1.打造红色阵地。做实做强红船旁南湖论坛三级讲学体系、南湖人文讲堂、道德讲堂等活动载体和基层党校、红廉馆等红色阵地建设;持续开展南湖读书月活动,依托图书分馆、农家书屋等阵地,打造基层读书品牌,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群众、推动工作,让党的旗帜在红船圣地高高飘扬。

2.丰富宣讲形式。打造“百支宣讲团、千名宣讲员”,培育“宣讲名师”“百姓名嘴”,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红船精神、形势政策宣讲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网络等活动。以“主题党日”“微型党课”等载体,普及党的理论政策,广泛宣讲党史、地方史,唤起乡愁记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3.加强网络传播。开通“南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网,融合推进“南湖新闻网”“南湖文明”等传统网站建设,不断拓展“南湖声音”app、“南湖发布”“红廉南湖”“南湖先锋”等“两微一端”新媒体网络阵地建设,巩固拓展网络宣传宣讲阵地,提升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等使用效率,进一步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4.弘扬主流价值。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宣传弘扬红船精神和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引导广大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

5.推行道德教化。深化“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主题宣传活动,结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行业标兵、乡村典型等遴选,推选一批群众认可度高、示范引领性强的“道德标杆”。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会”“百户家庭讲最美”等活动,广泛设立“善行义举榜”“红黑榜”“道德点评台”等载体,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引导群众“评好人、议好人、学好人、当好人”。

6.提升综合素质。依托智立方、法治教育基地、科技示范基地等各类平台,整合机关党员志愿服务力量下基层开展专题宣传,宣传阐释党中央大政方针、为民利民惠民政策。综合运用基层走亲、现场咨询、广场活动、点单服务等方式,宣传普及法律、环保、农业、保健、科学知识。深化“平安南湖”大宣传,推动禁毒禁赌、防盗防骗等安全知识普及。

(三)新文化育人,强红色基因。打通基层文联组织、文化馆、非遗馆、图书分馆、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中小学校等,建立新文化培育平台。

7.根植传统文化。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用好非遗馆、家风馆、乡贤馆等场所设施,多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耕读文化、慈孝文化和乡贤文化。加强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注重传统工艺、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落等保护与利用。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注重现实题材文艺创作。

8.拓展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送”“种”“赛”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南湖合唱节、城乡文体十大联赛、365天天欢乐大舞台、一镇(街)一品(节)、我们的村晚、我们的礼仪、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打造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培育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体团队和民间文艺社团,形成“以团带团、以团管团”团队化管理模式。推进村(社区)文化结对走亲,增强农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9.培植体育文化。结合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城市文化公园、企业文化俱乐部等文化阵地建设,建好用好基层体育健身场馆,推动公共文体场馆和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为市民日常健身锻炼提供更多可选场地。注重发挥体育赛事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培育本土品牌体育赛事,举办千人毅行、全民运动会等赛事,引导广大群众自发参与全民健身。

(四)新风尚化人,展红色形象。打通三治会堂、道德讲堂、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建立新风尚传扬平台。

10.涵育文明素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养犬等知识,开展垃圾分类、巡河治水等行动,倡导绿色节约生活理念。开展以“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文明行动,推进文明小区、文明小巷、文明楼幢、文明街路、文明窗口等特色文明细胞创建活动。

11.传承家风家训。挖掘、整理、编写好家训,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让好家训好家风代代相传。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优美庭院等创建,选树一批“好女儿”、“好媳妇”、“好婆婆”等系列典型,组织开展“家风榜”“家风廊”等活动,建设村(社区)级特色家风馆,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2.深化移风易俗。把“反对铺张浪费、推进移风易俗”作为美丽乡村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道德评判团、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作用,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鼓励和引导村民到文化礼堂举办宴席,推广“流程规约制、标准菜单制、金牌厨师制”,遏止铺张浪费。

(五)新关爱暖人,扬红色风采。打通96345志愿者联盟、大学生志愿者联盟、红立方、“红管家”平安志愿者工作站、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咨询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分中心)等,建立新关爱惠民平台。

13.聚力志在南湖。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志愿服务网络,发挥96345志愿者联盟、大学生志愿者联盟、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等作用,壮大各类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做优做强“红船领航志在南湖”志愿服务品牌,全力打造红色志愿之城。力争到2020年,各类志愿服务组织达700个以上,注册志愿者超15万人,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00场次以上。

14.发挥网格优势。深化网、组、片联系机制,发挥“全科网格”建设优势,在完善固化网格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格志愿者的便利优势,落实骨干党员志愿者联系农户制度,收集上报基层群众对于文明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和相关诉求。利用网络平台和手机app实现信息实时上报、实时交互、实时处理。

15.实施暖心工程。把志愿服务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组织各级志愿服务团队及志愿者参加美丽乡村建设、邻里守望、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精准扶贫等活动,高标准实施“暖心工程”。注重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咨询室)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分中心)等功能作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持续实施“春泥计划”,加强对农村困难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救助保护,组织开展学业辅导、特长教育、亲情连线等志愿服务。

(一)启动阶段(2018年12月底至2019年2月底)。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调研,制定《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统一部署,合理规划,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任务,成立南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召开动员部署会议。

(二)实施阶段(2019年3月至5月)。完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嘉兴科技城、湘家荡、新丰镇、余新镇、凤桥镇、东栅街道、新兴街道、南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点(各镇、街道各打造2个)的硬件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合理配置志愿服务资源,使全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9年6月以后)。总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经验,完成试点任务,做好实施评估,迎接上级部门对我区试点工作的验收。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评选表彰优秀志愿组织和个人,延伸拓展基层文明实践所(站、点)建设,于年底前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推动长效化、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各级志愿服务队伍、各类社工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城乡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品质生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加强规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员单位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转变作风,加强面对面的服务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制度,有计划、有项目、有活动,有记录、有培训、有成效”“9个有”的标准持续推进工作。各镇、街道要大胆探索,在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基层阵地的精细化管理运作、人文关怀的长效提质等方面探索创新,创造各有特色的“9+”运作模式。

(三)加强考核监督。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镇(街道)、区级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中,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窗口、文明家庭测评标准中,引导全域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秘书处要组织力量对各地各部门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

(四)加强氛围营造。综合运用各类宣传阵地和载体,加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各级重视、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有效做法和鲜活经验,生动反映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成效,反映广大群众的新生活新风貌,引导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

最新中心建设运维指南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

服务方: (以下简称乙方) 项目名称:

根据甲方项目建设的需要,现甲方委托乙方对其开发建设的 工程进行各项检测,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工程概况

工程地址: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

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监理单位: 项目总监: 联系电话:

建设(监理)单位见证员:联系电话:送样员:联系电话:

二、检测项目

根据省建设厅认证颁发的资质证书认定的检测范围及项目(具体项目详见附件)对乙方开展检测服务。

三、检测收费

根据云发改价格(20xx)989号文件《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和建筑材料试验收费标准的通知》标准收费并按实结算。

四、付费方式

检测费用支付方式如下:先预付人民币5000.00元,透支额度500.00元,透支期限15天。

五、双方权利、义务

(一)甲方义务:

1.工程开工后,凡建设过程发生的相关检测均委托乙方进行。

2.根据付款条件支付相应检测费用。

(二)甲方权利:

1.对在建工程的各类检测数据有知情权,协议执行过程,可随时查询。

2.从乙方获取工程检测咨询服务的权利。

(三)乙方义务:

1.根据相关标准及甲方要求,在承诺期限内完成检测任务,并及时提供检测报告。

2.对发现的重大质量问题(如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实际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等),及时向甲方通报。

3.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特殊项目检测(或乙方检测能力以外的项目),分包前应将分包单位情况通报甲方征得甲方同意 后进行分包。

4.提供检测咨询服务,若甲方需要时应指导甲方抽样送检工作。

6.检测费用透支期限超过15天,中心将电话通知甲方,一星期内未来续款,则停发报告。

(四)乙方权利根据相应服务内容收取检测费用。

六、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本合同自签订日生效,若一方毁约,则毁约方应按本合同额的15%赔偿另一方经济损失。

七、未言明事项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未果,由工程所在地人民法院裁决。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最新中心建设运维指南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__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推动陶瓷企业到县陶瓷工业园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镇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场)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7、考核与奖惩。从20__年起,县将每年对各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考核为达标的镇级示范村,每个村奖给__万元,考核为不达标的示范村县将给予通报批评。

最新中心建设运维指南心得体会怎么写四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__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推动陶瓷企业到县陶瓷工业园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镇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场)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7、考核与奖惩。从20__年起,县将每年对各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考核为达标的镇级示范村,每个村奖给__万元,考核为不达标的示范村县将给予通报批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