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养成习惯21天心得体会和感想 坚持21天养成心得(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13:26:51 页码:14
养成习惯21天心得体会和感想 坚持21天养成心得(五篇)
2023-01-04 13:26:51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主题养成习惯21天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你们好!我是**小学*年级*班的一名学生,我叫。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文明一直是我们大家呼吁的对象。尽管如此,陋习这种现象还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打架、骂人、乱扔废纸等陋习还是很多的。所以我在此呼吁大家要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的小学生。

那文明是什么 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文明是一种进步,是思想的科学,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从教育成长的角度,文明是告别昨日的无知和粗俗,是自觉的控制,是人性的战胜.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讲礼貌的人。礼貌用语在他嘴边,远离污言秽语,他懂得要想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因为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同样重要。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人。他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不会践踏草坪,不会乱涂乱画,更不会踢门、浪费水电……而且会劝阻、制止破坏行为,及时报告。

他会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他更不会乱丢饮料杯、面巾纸、塑料袋、纸片,而且会动手捡拾纸片等,因为他懂得环境是大家的环境,把美好留给他人和自己。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他会尊敬师长和友爱同学,关爱身边的人和事,不会与同学吵架、搞不团结,他会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导……

同学们,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使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文明就像我们的朋友,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

主题养成习惯21天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11月12日 五(4)班

开场音乐:《我相信》

a: 敬爱的老师们!

b: 亲爱的同学们!

合: 大家好!

a: 当灿烂的阳光温暖整个校园,胸前的红领巾正迎风飘扬。

b: 让我为你采撷一缕阳光,留住一丝清风,让金色和红色印染。 合:今天是20xx年11月12日,新城小学“红领巾广播站”开始广播了!

a : 我是五(4)中队的熊欣格

b: 我是五(4中队的 陈海波

合: 今天红领巾广播站的主题是: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b: 人们常说,“播下一个行动,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便会收获一种命运。”因此,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老师、家长都很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其实更关心我们是否能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家里和学校是不是一个样?课上与课后又是不是一个样?我们要在纪律、卫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方面完善自我,与人友好相处、诚实守信,我们在努力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无穷!

a: 本学期的学习时间已经过去一半,目前有部分同学可能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这期间也可能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随地乱扔纸屑果皮,不注意校园文明礼仪等,这些不良的习惯既破坏我们优美的校园环境,也会影响了我们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下半学期里,能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克服不良习惯,争做低段小朋友们的好榜样。 b: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五彩缤纷的百花园,那么,好习惯就是这座花园中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她的果实对生命的成长往往影响深远,就像鸟儿偶尔衔落到一个荒岛上的一粒树种,这不起眼的种子往往就是覆盖荒岛的森林的孕育者,是改变荒岛的“荒之命运”的制造者! a: 如果说生命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原野,那么,好习惯就是这片原野上悄然踏出的一条心灵之路,有了这条路,就不会再因误入荆棘之丛而被伤害,就不会在漫漫的岁月里迷失自我;有了这条路,就能去漫游我们的理想之国,就能一天比一天的更走近我们渴望中的新生活。

b: 如果说生命是一部激越高亢的乐章,那么,好习惯就是这部乐章中用不断的拾取愿望的音符独自创作的一首迷人的歌,唱着这首歌,就能享受到生活的节奏之美;唱着这首歌,内心深处就会涌动着一种催促着自己奋发向上的力量。

a: 有一个旅行者,他每到一地,都有寻找奇异的小石子作留念的习惯。有一次,他却在一座山下的一条融雪汇聚成的冰一样的溪流里,发现了一颗硕大的钻石。是的,好习惯就是让我们不断发现成功钻石

的寻宝图,是一本在生命的银行里不断扩展我们人生价值的存折。 b: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习惯,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反之,一旦养成坏习惯,改变起来就比较困难,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行为等,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将来,甚至会耽搁孩子一生的前程。

a: 坏习惯就像是行驶在岁月之海上的理想之轮里的老鼠,早晚有一天会把船底啃穿,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沉没,而好习惯则是高挂在这理想之轮上的风帆,有了这风帆,不管是哪个方向的来风都能让它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从而把我们送到自己渴望到达的港湾。

b: 一个人的反复的行为便形成了习惯,而习惯又反过来塑造了你独特的自我。因此,好读书和思索的人,收获知识和智慧;处处总是习惯为他人打算的人,收获的是快乐和幸福;遇事总是抱着积极的心态、习惯往好处想的人,收获的一定是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a: 有位教育家说:“习惯就仿佛是一条缆绳,我们每日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其实,习惯既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只是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养成。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b: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有人问过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可见,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

a: 我曾经读过一首名为《钉子》的小诗,内容是: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b: 刚刚读到这首小诗,感觉一个钉子能与一个国家有什么关系,这不是危言耸听么?细细品味,才发现诗里寓意着一个宏大的哲理,那就是:防微杜渐至关重要。要想成功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

a: 怎样培养自己的好习惯?首先需要检查一下自己,反省一下自身的一些坏习惯。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虽然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我们可以追求这种境界。我们今天可否一省吾身呢?

b: 你是否留意到我们的校园里、楼梯上、教室里地面上的垃圾?这种景象与周围的树木花草是多么的不和谐,这里面有你的责任吗?你留意过周围同学的语言吗?那脱口而出的脏字是不是很刺耳?这里面有你的声音吗?你对老师、长辈礼貌吗?你对同学友善吗?你今天起床后整理床铺了吗?你上学的路上遵守交通规则了吗?你今天读书了吗?功课提前预习了没有?今天的作业你认真完成了吗? a: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寻常小事,正是这些寻常小事体现着你的个人素质。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我们应当铭记在心。我们的校园每天都有很多的老师同学在辛勤地整理,教学楼也有各班值日生在辛勤劳动,当你随手扔下一片纸、塑料袋的

时候,想到过他们的辛劳吗?你可能觉得一片废纸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设想如果全校学生人人都扔一片废纸,校园是什么样?我们尊重别人的劳动了吗?把纸片、塑料袋扔到垃圾筒里去,其实并不需要花多长时间,费多大力气,只是举手之劳,说到底这是个习惯问题。如果人人都养成好习惯,校园会是多么清洁、美丽。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人人都会心情舒畅。

b: 同学们,我们应当不懈地培养好习惯,用我们的优秀行为感染周围的人,影响周围的人。比如,出入教室时,轻轻地带上门;放学了,随手关上教室的灯;在公共场所,轻声慢步;见到老师,礼貌问候,上学路上右行、注意交通安全等等。这些都应成为我们的习惯。 a: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内心情感的外露,都是我们品德情操的体现。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校,我们要成为合格的学生,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校规。 在此,我们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养成以下一些良好的行为准则。 b: 1.说普通话,讲文明话。

2.早晨到校后,认真早读。

3.轻轻说话,慢慢走,上下楼梯靠右行。

4.排队集会静齐快,列队整齐有精神。

5.课前做好准备,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6.课上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

7.整齐而安静地排队前往食堂用餐。文明就餐,爱惜粮食,节约水电。

主题养成习惯21天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谈论起(文明)今天我的主题是:养文明习惯,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对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大家养文明习惯,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文明卫生、当我们和别人相处时,衣着和言谈举止就成为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衣着整齐,言谈大方,给人愿意与你交往的感觉,相反,俗话有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我们衣着拉遢,满口脏话,让人心生厌恶,这样就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一位朋友会很不值得,所以我们应该讲文明,重卫生,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而不是口是心非,应付交差。

我总是听到外面的叔叔阿姨说,荔城3中的学生是最讲文明卫生的,的确我们荔城3中有一大部分都很讲究文明卫生。我们三中的学生爱护好学校的一草一木,不会践踏草坪,不会乱涂乱画,浪费水电,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拾金不昧,知错就改……发生破坏行为,我们会劝阻、立即制止破坏行为,并及时报告学校。 我们会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更不会乱丢饮料瓶、纸巾、塑料袋、纸片,而且会动手捡起纸片等,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 我们经过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后、我们都变成了以为讲文明讲卫生讲和谐的学生,我们都学会了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人。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不讲卫生。乱扔废物。讲脏话、粗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财物。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谢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感谢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如果还有同学像以前那样不懂得如何爱护这个可爱的学校的话,请你们多向讲卫生讲文明的同学学习。因为做文明学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我们要知道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重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请你们用实际行动告别不文明的行为。远离污言秽语把。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我相信,我们全体师生经过努力,一定会营造成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

.我演讲完毕!

谢谢大家!

主题养成习惯21天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有的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就其实质说,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使其言谈举止规范化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以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概括起来,关于养成教育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为,如学习行为;另一种解释只针对道德行为。但人们都承认养成教育应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不只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对于养成教育的性质,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标。但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养成教育的实质作一初步分析。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王炳照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养成教育思想被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发展。他曾经这样概括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个词,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次论述中,养成教育的含义是宽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体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养成教育?我们认为,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目前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更确切地说是与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密切联系的。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对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但德育的有效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成人公共道德行为习惯欠佳、青少年道德行为问题及青少年犯罪问题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养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是与德育密切联系的。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一)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儿童道德的发展以是非观念的形成为基础,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前提。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儿童是非观念的培养。实际上,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学前阶段的儿童是非观念开始萌芽,儿童在与外界特别是父母等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了解行为的限度,掌握行为的界限,形成最初的是非观念。新生儿通过哭的方式与外界交往,他们的哭最初是由于生理的原因,如饥饿、身体不舒服等,孩子哭

了以后成人的第一反应是对新生儿的照料。逐渐地,孩子会产生对成人的依恋,表现为身边没人时也会哭,于是成人马上过来陪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哭是一种手段,当他们有什么需要时就会用哭来达到目的。而如果成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将哭作为要挟成人的最锐利的武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没有是非观念,判断对与不对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的需求。一旦家长不能时时事事都依从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任性,让家长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采取打骂的方式以暂时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们的观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对的,并且判断标准模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会不会挨打作为能否做某事的标准。有些孩子则形成了较为稳定、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经父母劝说后,他们马上会放弃不合理要求,从内心接受规则。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懂事的”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儿童逐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过与他人交往,儿童逐渐积累经验,形成是非观念,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幼儿期是儿童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时期

行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的行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在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会采用哭闹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儿末期,作为个人特征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程度。我们采用实验室情境性观察的方式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这二因素分别是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括难任务和容易任务)和不同对象在场(女大学生在场和母亲在场),然后将两个因素匹配,形成4种情境。研究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3岁儿童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说明3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而5岁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一致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也不管是谁在场儿童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证实了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非常稳定的水平,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这一观点。相对的稳定性是指到了幼儿末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即我们所说的个性特征,同时,儿童此时形成的个性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矫正,儿童的个性会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发展,因此我们说,幼儿期儿童个性(包括道德)的发展是其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曰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人小学、中学以后的道德发展有长期的、重要的影响。如儿童是非观念的掌握对儿童入小学以后的道德行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早期比较任性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辨是非发生了偷窃行为,其原因是听到同班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同学铅笔盒里有零用钱,并让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后和几个同学出去买零食。这位儿童正是由于缺乏是非观念,才会表现出问题行为。进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很难形成法制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他们与不良同伴接触后因为盲从而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自主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青少年违法行为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研究者直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研究青少年自主性与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关系,认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而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团伙犯罪。在团伙犯罪中,除了个别主犯,其余多是从犯,而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们曾经明确提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应从家庭开始,即从儿童自主性的培养着手。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注重幼儿是非观念及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进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题养成习惯21天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讲卫生,爱环境,共建绿色校园”。

送走了温暖和煦、繁花似锦的春天,我们迎来了炎炎夏天。随着夏天的走近、气温的升高,各类病菌也开始滋生、蔓延,讲究卫生、爱护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校园是我们的家,让我们用心呵护她。校园的公共卫生需要你我共同维护。同学们,请你们先闭上眼睛,扪心自问:

在教室里,你是否曾把纸屑随手扔在地上?你是否常将纸团随意投掷墙角?你又是否爱把食品、文具的包装纸随便扔至桌边呢?

在校园内,当你看到脚下的一片碎纸、一个空瓶、一个包装袋、一片落叶„„你是否会弯腰捡起,将它投入垃圾桶内呢?

当你看到别的同学随手扔纸片,乱掷粉笔头,或其它破坏公共卫生的行为时,你是否会上前制止,并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们,我们也会每天看到保洁阿姨不停忙碌的身影,她们为了校园的整洁,付出了太多,我们又怎忍心破坏呢?请大家真正行动起来,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共同维护校园、教师的公共卫生,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干净、更美丽、更舒适!

另外,个人卫生也同样重要。夏天,是各种疾病的多发期,我们更是易感染人群,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勤理发、勤剪指甲,举手之劳,望大家都能做到!

教室内要做到勤通风,让空气畅通,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请用纸巾捂住口鼻,这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不随地扔垃圾,或往不易看到的卫生死角扔垃圾,如门后、墙角周围等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养成将垃圾放入垃圾桶的好习惯。同学们,“误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勤捡垃圾,不扔垃圾,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但可以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干净、美丽!

饮食卫生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为了我们的健康,请同学们多留心,多了解关于食品的安全知识,健康饮食,安全饮食!

美丽的环境自然带来美丽的心境,美丽的心境带来了美丽的生活。虽然我们做的这些很微不足道,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了让学校的树更绿,为了让学校的花更红,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爱护环境,共同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校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