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3:59:00 页码:8
2023年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通用10篇)
2023-11-19 03:59:0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通过个人对某一事物或经历的感悟和思考而形成的一种文字表达。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现力。推荐阅读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谁也没想到,2020年度的春天会举步维艰,姗姗来迟。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大年初一的一场大雪,本以为她是一份厚礼赠予苍生万物,是个好兆头,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抗击疫情的感人画面里,还有一个镜头让我永生难忘,那就是武汉多个小区居民齐唱国歌的视频。一人起头,百人千人纷纷响应,歌声响彻云霄。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怎样的一种团结,怎样的一种凝结力?那一刻,我突然泪目,也最终理解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期望”的深刻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28日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时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的疫情。”这一句话不仅表明政府对疫情的高度重视,更传递出了民族之魂中国抗疫之决心――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2020庚子年,很遗憾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学但学校开设网课,构建“空中课堂”,送书进家园等活动已经敲响了上课铃。我更相信,你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因为,各级政府积极作为,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所有的医护人员团结一心,14亿人民大众听从指挥,英雄的华夏儿女一定能横扫病毒大军,破除疫情寒冰,迎来山花烂漫的春天!

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的校园一定会姹紫嫣红百花盛开;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的教室一定会充满活力书声琅琅。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尤其是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00年、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时代印记,了解发展轨迹,依托画面的生动展现和数据的直观呈现,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为取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创新改变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强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记录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激励。

“历史影像”与“人物采访”交相辉映。

跳脱出单纯的知识科普和历史讲述,纪录片《教育强国》在叙述形式上开拓创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剧歌曲、新闻纪录片、纪实画面,以及教育行业各类代表人物的访谈,架构和串联起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史实画面的再现带领观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的学习面貌和青年的伟大志向。延安秧歌剧《夫妻识字》中唱道:“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展现了毛泽东时代青年的伟大理想,“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的使用,实现了对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生动复盘。例如,伴随着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踏上快车道的发展局面。“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现形式与人物采访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新闻纪录片《xxx快速识字法》,用纪实影像讲述了成都军区文化教员xxx发明识字方法的史实。对于这种不到30天就能让一个文盲学会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识字方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昭文解释:“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个字上头注上音符,然后根据拼音来认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访苏联看望留学生的纪实画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场景回忆,再现真实历史时刻。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见证者解说,彼此互为补充,在变换表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影片内容。从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读者、教育体制的体验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发感知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与中国自信。

借教育事业“典型人物”彰显时代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发展相互勾连。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年代的国家使命,彰显着那个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强国》中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观众可以以小见大,管窥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样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当时年仅19岁的xxx踊跃加入,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xxx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1977年,从宁夏戈壁草原来到北京的xxx抓住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契机,追回了曾经丢失的学习时光,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我的证书是10001号。第一个‘1’代表科学院,最后‘1’代表第一个。”1983年5月27日,参加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马xx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他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保安队的队长助理张xx通过努力,在12年的时间里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他说:“我是41岁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当时的想法,一个是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想,我能不能冲一下,别人为什么行,我为什么不行呢?”从分辨不出几何图形,到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邹彬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艺术品”,实现了中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平台。

从应国家发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到恢复高考制度后年龄参差不齐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8位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再到不局限年龄和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我们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也愈发感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教育强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纪录片《教育强国》开播啦,今天是《立国之本》和《强国基业》,明天还有《春风化雨》和《面向未来》。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扫盲识字班,今天开学了,上学的男和女,早早就来到,学文化、学政治,专心听课,天下的大事情,我们能知道……”这是1950年代流传在山西晋城的扫盲识字歌。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扫除文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为提高的素质和战斗力,在全军进行文化大练兵。毕业于中原军政大学的祁建华,当时是第二野战军某军文化干事,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

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西南军区政治部决定给祁建华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模范文化教员”称号。

1952年5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开始了。

1954年,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办起了“记工学习班”。高家柳沟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团支部选了7个识字青年当记账员,但他们识字不多,经常把账记成“糊涂账”。团支部办起识字班,请四位高小毕业生教大家,首先从社员的名字、各种农活与农具词汇教起。

“做什么,学什么”,白天下地干活忙,晚上集中起来学习。毛泽东称赞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是中国人思想的“破冰”。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重新点燃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1980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19岁的支月英得知奉新山区缺乏师资,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泥洋村教书。交通不便,她经常徒步十多公里,将课本、教具背回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支老师”因此也成了“支妈妈”,早上要负责叫醒学生,晚上还要抽出时间辅导功课。

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小学教育经费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2008年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30多年过去了,组织上考虑支月英常年在山区教书,身体不好,要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教书。可比泥洋村更加偏远的白洋村村民联名上书请她来村里教书,支月英便继续扎根大山。在奉新山区,支月英教育了整整两代人。

2011年,中国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党的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创新创造活力。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为计算机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自动控制系,当时定向为国家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之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选派了一批年轻学者出国进修,了解学科前沿动向。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机构。

几年前,清华大学组织对计算机学科开展首次国际评估。以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任主席的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一支本科生完全根据兴趣组成的超算团队。几年前,超算团队已首次实现了世界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的冠军“大满贯”。2018年,计算机系大三学生于纪平作为队长,带领95后小伙伴们参赛。他们不但要自行组装机器,还要在48小时内自行搭建计算机集群系统,并进行6个应用程序的性能比拼。良好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动手能力,使团队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

这一年,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成立60周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历史性地获得了第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况,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0年来,教育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决定了中国的今天。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教育也决定着中国的明天。

“扫盲识字班,今天开学了,上学的男和女,早早就来到,学文化、学政治,专心听课,天下的大事情,我们能知道……”这是1950年代流传在山西晋城的扫盲识字歌。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扫除文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为提高的素质和战斗力,在全军进行文化大练兵。毕业于中原军政大学的祁建华,当时是第二野战军某军文化干事,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

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西南军区政治部决定给祁建华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模范文化教员”称号。

1952年5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开始了。

1954年,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办起了“记工学习班”。高家柳沟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团支部选了7个识字青年当记账员,但他们识字不多,经常把账记成“糊涂账”。团支部办起识字班,请四位高小毕业生教大家,首先从社员的名字、各种农活与农具词汇教起。

“做什么,学什么”,白天下地干活忙,晚上集中起来学习。毛泽东称赞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是中国人思想的“破冰”。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重新点燃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1980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19岁的支月英得知奉新山区缺乏师资,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泥洋村教书。交通不便,她经常徒步十多公里,将课本、教具背回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支老师”因此也成了“支妈妈”,早上要负责叫醒学生,晚上还要抽出时间辅导功课。

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小学教育经费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2008年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30多年过去了,组织上考虑支月英常年在山区教书,身体不好,要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教书。可比泥洋村更加偏远的白洋村村民联名上书请她来村里教书,支月英便继续扎根大山。在奉新山区,支月英教育了整整两代人。

2011年,中国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党的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创新创造活力。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为计算机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自动控制系,当时定向为国家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之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选派了一批年轻学者出国进修,了解学科前沿动向。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机构。

几年前,清华大学组织对计算机学科开展首次国际评估。以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任主席的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一支本科生完全根据兴趣组成的超算团队。几年前,超算团队已首次实现了世界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的冠军“大满贯”。2018年,计算机系大三学生于纪平作为队长,带领95后小伙伴们参赛。他们不但要自行组装机器,还要在48小时内自行搭建计算机集群系统,并进行6个应用程序的性能比拼。良好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动手能力,使团队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

这一年,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成立60周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历史性地获得了第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况,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0年来,教育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决定了中国的今天。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教育也决定着中国的明天。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每天播出两集。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2012年党的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引起的肺炎疫情到外肆虐而搞得人心惶惶,但就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却仍有一部分人坐上了前往武汉的专机,成为了最美的逆行者!

武汉原本热闹的街道惟独廖廖几辆汽车驶过偶然有一两个行人匆匆的走过孤寂的街道,留下一片片残夜随风飞舞。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放弃了休假,主动请缨到抗击病毒的战斗中去。

时代青春如梦,岁月如花,谁愿自己的生命匆匆结束,可是那些在战争一线的医护人员钻研者与许许多多为了武汉人民安危的人们却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共赴武汉,为的是保护他人的生命健康。他们绽放出了最美的韶华,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奋斗是他们的姿态,坚持是他们的态度,勤奋的汗水衬托出他们最美的模样!逆行者的背后是什么?是守望,亦是期望。逆行者来做什么?在武汉最清冷的时刻,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亦然来到了武汉,为的是什么?是钱吗?是荣耀吗?是地位吗?都不是,为的是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谁都知道武汉是疫情重灾区,可是他们仍然选择逆行而上,他们签下“不计酬劳,不论生死"的请愿书来到了武汉。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奋斗,84岁的钟南山钟老先生再次挂帅亲征,建设者们加班赶工,他们的爱温暖了疫情下的人世间!

记忆随着风又飘回了2003年那个春天,还记得那时钟老说的话,“把所有重症患者送到我这里来!”然后冒着被感染的凶险为他们治疗;还记得那时那些为了救治病人而染上“非典”的医护人员们;而今,钟老再一次挂帅亲征,踏上了去武汉的征程!医护人员们再次团结一致,与这场无声的战争做抵抗!17年前他们是抗击非典的主力兵,17年后他们亦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主力兵!

人间大爱,势必属于他们,让我们向他们致敬!致敬于最美的逆行者!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事情的起因是一场可恶而又可悲恐怖的疫情一一一新型冠状病毒,我称之为疾疫,因为它来得猝不及防,打了个措手不及。这种病毒,起因是人类贪得无厌的下场,捕杀野生动物,更可悲的是,甚至有人生吃野生动物,导致了这次灾难。网上有人说:“以前都是人类关住动物,这回是动物把人类禁锢了。”是啊!这场疾疫是由动物传人,再由人传人。首发地是武汉。

许多人都在网上人身攻击我们的同袍一一武汉人。一时间,网上恶语相向,深深伤了武汉人民脆弱的心灵,但好在,我们中国人民并不是全部都“恶毒”,仍有一些无名之辈,却又默默无闻的人,向社会赠送爱心,患难见真情,这句话在此时此刻印证了!!!很多明星夫妻,艺人都大额捐款给武汉人民,让人民值得点赞的是――韩红一生的荣誉,韩红是一名女歌手,而他却一生都做公益事业,今年,2020年度的春天,韩红姐出了事――韩红居然为了公益慈善破产了!因为韩红不仅是一名公益家,还是一名优秀出色的歌唱家!韩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点赞。不止惟独明星,还有一些无私奉献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有更多的老百姓捐菜,做好事不留名的百姓,一般人――两个人,一对母女,买了很多口罩和酒精等生活必需品送到警察局门口,送完就走,也不留下名,这样的无私奉献很多很多。还有一名骑电动车的拿来几箱方便面,送到警察局在箱子上贴着字条说:“警察同志,感谢你们辛劳了,我们向您们致敬,也没有什么可以给的只能送这些了,别嫌弃,最后,再次对您们进行深深的鞠躬!”警察看到后,眼眶红了,但是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流下来,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没时间多想。

当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袭,怎么少的了以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的逆行而上,他们舍小家顾国家的安全,他们主动积极报名去武汉支援。

白衣天使便是主角,但是白衣天使们却没有主角“光环”,也就是免不死之事,白衣天使们这次可是冒死上阵,而这病毒则是敌人,在这场无声,无硝烟无形的战“疫”中,胜负还未分晓,但我们中国人相信,在中国人面前,没有什么对抗不了的!我们与白衣天使们同牵着手,共进退!这场战“疫”,中国必胜!中国必胜!中国必胜!不仅是白衣天使们奔赴第一线,警医等全都奔赴第一线,不惧生死,视死如归,以人民为根!例如――爱岗敬业的年轻女护士,负责运输废弃不可用的医务用品,上一趟下一趟,不可以做电梯,只能爬楼梯,跑了战争一趟,最终,累到晕倒在地。人们将她救活时,她说“我又获得新生命”我要坚守自己的岗位,我要去工作了。说完又穿梭在楼梯之间。还有一名年轻有为的男医生,做完手术跪在地上爬不起来,一位年长的医生看到抱着他,对他说去歇息一下吧!这儿有我在…….看了这些报道我心酸.白衣天使们看着自己的亲朋战友累得爬不起来,被感染离去的更是难过欲绝,却只能忍住眼泪,接着战斗.八十八岁的中教授一边说“大家不要走亲访友,多消毒,勤洗手,戴口罩,尽量减少外出,外面很凶险”。一边奔赴第一线,奔向战“疫”,为战“疫”做出贡献。

加油!武汉加油!加油!中国必胜。等的战“疫”过后,我们再一起去武汉看樱花!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近期,我们学校观看了一部名为《爱祖国》的专题片。这部电影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崇高精神和不屈意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峥嵘岁月。通过影片的呈现,我收获了很多体会和思考。

首先,人民的伟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动力。影片中展现的一幕幕壮观的场面,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贡献。无数人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付出了辛勤劳动和生命,他们在冷冷的长征路上,他们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他们在改革开放的风雨飘摇中不懈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由于人民伟大的精神力量和辛勤的付出,我们才能在今天夸耀着祖国富强、民族团结和社会进化成果。

其次,民族复兴意识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影片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示我们中国特别适应全球化发展,而中国民族复兴的实现,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力量和民族意志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复兴意识让每个人积极向上,去探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是民族复兴的难以替代的关键所在。最显著的货真价实作用就是打赢了抗日战争,光辉历史载着英雄事迹,共产党和人民一起挺起了民族的大旗。不论我们身处何方,为祖国贡献应当是我们的公共责任。共产党不停的进化,始终牢记初心,以高效有序,无私无畏的良好作风,推进各项工作。这种作风,让每个人都产生了寻常的敬意和认同感。

第四,菁英人物群体是现代社会的精神领袖群体。菁英人物是现代社会的精神领袖,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不负重望,肩负领袖责任,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和追求卓越的心灵。影片中有很多杰出的菁英人物的事迹,他们的行为和精神,让人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也启发人们应该秉持着负责任和奋斗精神,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历程。

最后,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下,新的历史机遇呼唤我们秉持着爱国主义的信仰,相信我们国家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切实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俗话说,爱国者没有假期,国家强大了,人民安康了,我们的家园才会美好,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总之,这部专题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最大愿望。这部电影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希望我们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以爱国的信仰和实际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共同为美好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教育强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扫盲识字班,今天开学了,上学的男和女,早早就来到,学文化、学政治,专心听课,天下的大事情,我们能知道……”这是1950年代流传在山西晋城的扫盲识字歌。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扫除文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为提高的素质和战斗力,在全军进行文化大练兵。毕业于中原军政大学的祁建华,当时是第二野战军某军文化干事,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

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西南军区政治部决定给祁建华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模范文化教员”称号。

1952年5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开始了。

1954年,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办起了“记工学习班”。高家柳沟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团支部选了7个识字青年当记账员,但他们识字不多,经常把账记成“糊涂账”。团支部办起识字班,请四位高小毕业生教大家,首先从社员的名字、各种农活与农具词汇教起。

“做什么,学什么”,白天下地干活忙,晚上集中起来学习。毛泽东称赞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是中国人思想的“破冰”。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重新点燃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1980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19岁的支月英得知奉新山区缺乏师资,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泥洋村教书。交通不便,她经常徒步十多公里,将课本、教具背回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支老师”因此也成了“支妈妈”,早上要负责叫醒学生,晚上还要抽出时间辅导功课。

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小学教育经费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2008年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30多年过去了,组织上考虑支月英常年在山区教书,身体不好,要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教书。可比泥洋村更加偏远的白洋村村民联名上书请她来村里教书,支月英便继续扎根大山。在奉新山区,支月英教育了整整两代人。

2011年,中国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党的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创新创造活力。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为计算机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自动控制系,当时定向为国家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之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选派了一批年轻学者出国进修,了解学科前沿动向。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机构。

几年前,清华大学组织对计算机学科开展首次国际评估。以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任主席的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一支本科生完全根据兴趣组成的超算团队。几年前,超算团队已首次实现了世界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的冠军“大满贯”。2018年,计算机系大三学生于纪平作为队长,带领95后小伙伴们参赛。他们不但要自行组装机器,还要在48小时内自行搭建计算机集群系统,并进行6个应用程序的性能比拼。良好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动手能力,使团队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

这一年,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成立60周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历史性地获得了第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况,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0年来,教育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决定了中国的今天。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教育也决定着中国的明天。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将于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每天播出两集。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2012年党的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纪录片《教育强国》开播啦,今天是《立国之本》和《强国基业》,明天还有《春风化雨》和《面向未来》。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在全国人民都因新型冠状病毒蔓延而闭关在家时,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朝着人流的反方向前进。他们是这次危机中的逆行者,是白衣英雄。

自一月二十日起,钟南山公布此次病毒是人传人,全国人民都开始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全国都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因为如此,有的人还觉得正好实现自己“瘫”在家中的愿望。但,你们想过吗?当自己在家闲过时,在同一时间,医护人员在拼尽全力治疗染上病的患者。本是过年时间,他们却无法与家人团聚。

所人都在逃离“武汉,或是“逃避”武汉时,他们却从各个地方赶到武汉上演着最美丽的逆行!他们不止是天使,他们更是英雄!

我们应该怀揣着感恩之心,而不是像一些无心之人,因没有挽救回生命而去责怪,埋怨他们。当然,不止是医护人员,还有其他的,同样伟大“逆行者”,他们值得全国人民赋予一句诚心的感谢。

我们在过年时,你们却在为我们过关。谢谢你们朝着所有人的反方向,在危机中挺身而出!你们逆行的背影是最美丽的,你们是最伟大的逆行者,是全国人民的英雄!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近日,我在观看了一部名为《爱祖国》的专题片后,颇感收获颇丰。这部片子突出展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通过横跨几十年的历程,全面解读了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分享我的观后感,以期能够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跨越历史的日益壮美。

专题片分成了多个章节,起点是从中华民族经历苦难的过程,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然后是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迅速发展。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被生动的呈现出来了,让我们铭记历史,更加热爱这份属于自己的国家。每一次的历史风云,都有着自己的时代背景与特点,而中国人民也都能够以自己对于民族的责任感而走过每个阶段,实现民族繁荣昌盛。看到这些场景,我不禁心潮涌动,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和信仰。

二、勇敢的创新开拓。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跳跃性的发展与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骄傲和惊叹。这其中,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城乡建设等等的领域都有着自己闪亮的成果。《爱祖国》这部片子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惊人发展速度,其中也讲述了很多人心醉的故事。比如,建设了全球最长海湾大桥、探索未知的深海而掀起的潜水活动,在太空中留下中国的足迹……这一切,都是中国勇敢的创新开拓的结果。中国人民历来就不避险、大胆突破,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有梦想才有进步的理念。

三、勤劳、诚信的伟大民族。

中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抱有许多的优秀品质,其中勤劳、诚信就是最引以为傲的特质之一。片中数个场景,描述了中国人民与之战胜自然之力的故事,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于家庭、生态环境等的尊重。这种勤劳、诚信的风貌和人民精神是我们历史文化中的宝藏,也是中国之声引领世界的重要基础。

四、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

《爱祖国》这部片子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对社会责任的引领意义。在此,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比如,各级医疗人员如何无微不至地关注病人生命,为其治疗提供一切有效手段;志愿者们如何战斗在灾难前线,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大学生汇聚在贫困村庄,一起促进民族的经济社会进步。这些行为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已汇聚成为一个巨大的力量,也成为社会发展的标杆,值得每一个人去借鉴。

五、弘扬爱国精神的必要性。

最后,我认为这部片子还给我一个很深刻的思考。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内心会为曾经的历史事件而感动、嘉奖腾飞中的国家而振奋。应当如何把这份责任感和不忘初心的坚持化为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这并不止是领袖和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内心所种下爱国、爱大家的信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开发更多中国激情,完成更多华夏梦想。

《爱祖国》这部片子让我对于祖国深刻了解到更多的精神内涵。我们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精神,如果我们能够凝聚力量一起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保护国家的尊严,同时也能够为全人类做出贡献。以此,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就会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中,成为激发自我奋斗和创新的源动力。

爱祖国专题片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在剧集、影片等文艺作品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祖国70华诞之际,纪录片作为内容产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亦以真实的史料、现实的成就展现着各行各业在这70年中的风雨兼程,聚焦工、农、学、军、医等每一垂直领域,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美好图景。

《教育强国》便是主旋律纪录片中专注教育这一领域的作品之一,它以文化教育的历史进程为起点,由点到面、由低到高,从扫盲到国培、从211工程到国外办学,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以教育这一立国之本、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衬托和展现祖国70年全景发展宏图。

以对比展现进步。

70年风雨兼程,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教育强国》从黑白的史料影像素材到当代中国校园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以「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章节客观、全面、深刻的向观众展现了这一历史性的进步。

识字率的广泛提升与文化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可以为这一大历史进程最主要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历了超过100年战乱不平、风雨飘摇的岁月后,当时的5.4亿人民中80%是文盲,文盲人口达4亿。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各类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识字活动在国土之上蓬勃发展。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的三项文字改革任务也在同步进行。

汉语作为字符语言家族中的一员,以其书写的复杂、印刷的不便、非拼音文字的记忆困难,一直是语言教育、传播的一大挑战,可以说汉语的自学和扫盲难度极高。不同于其他拼音文字,在学会基本字母或字符的发音后,可自行拼读识词。汉语若无专业人士教读识字,是无法自学成才的。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从80%下降到52%。上亿人口的脱盲,是新中国教育发展之路的辉煌,也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仅完成扫盲是远远不足的,国家的富强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各业复兴的奠基石,国家的未来离不开新生代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加强尤为重要。

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通过接收和改造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取缔农村私塾,将各级各类性质的学校全部改为公办学校,使得中国中等学校和小学学生数量翻了两倍以上。

也是在同时代,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受美国监管22年的燕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一一成立。形成了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综合大学,由行业管理的专门学院和师范院校并行的高等教育大格局。

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从文盲大国到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从「211」工程到「双一流」大学挑战科学难题,中国教育在这70年中完成的屡屡创举均被《教育强国》一一呈现,在70年前后对比中,显得更为让人惊叹与骄傲。

以偏远凸显普及。

基础设施和资源的缺失与不足是阻挡实现教育公平的难题之二,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资金在偏远贫困地区实施通路建设、校舍改建、营养改善计划。

享受到福利的小学生们在采访中表示,以前需要爬悬梯翻大山才能到学校的路线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用山上木材搭建的简易方桌变成了多媒体的教室;29个省1631个贫困县的3700万多学生享受了营养改善计划,公平教育如春风化雨吹遍贫困山村的每个角落,让偏远的山村有了更多的希望。

偏远地区的师资方面,当地政府采用多媒体一体机实现县城与乡镇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如片中提及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90%以上的学校,通过网络教学,补齐了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学习资源。国家也在陆续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意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国培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1400万欠发达地区教师参与,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全覆盖,将新的教育方法、理念注入乡村教师队伍中,推进教育资源平衡发展。

除辐射到全国每一个县村中,中国教育的普及面还凸显在人群辐射的广度,基础教育面向每一个孩子,继续教育帮助每一个有志求学的人。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彭霞光在片中采访表示,自2017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要求适龄特殊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在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指导下,2018年,全国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66.6万,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公平的入学机会。

从片中一张张的鲜活面孔中,我们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普及面,它不仅在地域辐射的广度与深度,更在人群覆盖的多元与复杂中。

以多元成就未来。

如今的中国教育,正往多元的方向发展深化,意在阶段的完善与内容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领域。

首先,在学前教育方面,2018年,国家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的学前教育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的普及目标,这表明中国将于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完成教育整体普及水平提高的一大成就。

同时,由浙江安吉县幼儿园所独创的安吉游戏,点亮孩子天性,让孩子从游戏中幼儿获得经验、表达见解、完善规则、不断挑战自身潜能。引来了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到访考察,已成功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舞台的名片之一。

其次,中小学教育阶段,着重人才培养的多维性和整体性,早在1986年,北京八中的《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便提出了包含「有爱国主义情感」「有自信、自教、自强和意志品质和能力」「有体育爱好,掌握一项健身项目」在内的23项学生素质的期望目标和70多条实施办法。

如今的中小学,不断深化劳动、体育、艺术和高科技等层面的素质培养,以劳动激发学生感恩生活的精神,拓宽学生们的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的空间中,「新劳动教育」将城市中的孩子带回田野种地实践,感受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教育不再只停留于课本的文化知识,更重在提升人格的全面素养。

种类繁多的艺术类课程和艺术社团被加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们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让心灵接受文化艺术的灌溉。

各类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和课程也在祖国大地的中小学中花开遍地,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1.91%、优良率达30.57%。这标志着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紧跟前瞻高科技发展,努力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校园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最后,在走出国门领域,中国基础教育的品质通过pisa等冠军得到了国际的认可,60名教师远赴英国帮助英国学生培训数学;高等教育,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意味着中国高校专业与学士学位质量与国际接轨;职业教育的「鲁班工坊」通过「一带一路」与联手14个国家,将中国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平台化的模式输出。

正如「面向未来」章节结尾所言「七十年砥砺奋进,中国教育始终在孜孜求索,执着前行。七十年前进的轨迹,是通往未来的方向。」中国教育70年间不断缔造的一个个历史性跨越,背后是制度优势在支撑,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