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 种子发芽的实验怎么做(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21:01:11 页码:7
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 种子发芽的实验怎么做(9篇)
2023-01-04 21:01:11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为了更进一步接近这个伟大人物,我不辞劳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介绍几乎千篇一律:“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这样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所以我只好另辟蹊径,看我能不能从别的途径摆脱我只有关于他胡子的浅薄认知。

我翻开了《物种起源》,从其绪论开始我对达尔文的了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我曾不间段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坏”。这样的语句在文中随处可见,达尔文拖着病重的身躯,专心致力于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种观察和实验,找无数联系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学事业上。

“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个科学家最要拥有的就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达尔文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他为此深感遗憾和歉疚,这不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才具有的品质吗?达尔文虽然深信自己的观点是科学的,是相对合理的,但他依然为没有提供强有力的事实论据而感到惭愧。

正是这种从事科学的执著精神让我这个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现代人汗颜。

《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如此伟大的成就我在绪论中没有看出丝毫端倪,达尔文用的语言平实,精准,没有任何夸耀,对于旧派荒谬的学说也并没有表现出轻蔑或嘲讽。

“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这是达尔文在平心静气但又斩钉截铁地阐述自己的伟大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达尔文在冷静地批驳延续了几千年的错误看法;“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这是自省的达尔文;“我抱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表示感谢”,这是谦逊的达尔文。

仅仅是绪论,就让我认识了一个平凡而又严谨,内敛而又坚毅的达尔文。合上书,晃动在我眼前的达尔文的胡子也仿佛闪出熠熠的光辉来。

描写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缓缓地,我翻开书的扉页,扑面而来的书香让我心神一荡,竟不自觉地任由那怡然缠绻的墨香带领我踏入书中,展开了一场生命的旅行。

与《物种起源》的初相识,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寻找课上所需要的辅导书,却意外地被它奇特的封面所吸引。本只是单纯的好奇,却在翻开书页后,深深被它平实而又蕴含深意的文字牵引住了思绪,爱不释手,难以忘怀。这场直触心灵的邂逅,导致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了它。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我期待着进行一场难忘的生命探访之旅。

夜,我端坐在书桌旁,小心翼翼地打开书的扉页,紧紧追随着达尔文的脚步,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探索旅程。

咦,原来远古的动物和现在是不同的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一直以来的残酷法则,而远古的动物为了在大自然中存活下去,早在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进行了多次变异,在生物进化中,不具有有利变异的物种逐渐灭亡,具有有利变异的物种则被选择保留下来。有利变异的物种在积年累月的进化中形成新的物种,最终便成了现在的物种,这就是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告诉我们的生命的真谛,他所出版的《物种起源》沉重地打击了统治神权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 "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的真理,有失人类尊严。可达尔文却没有屈服于世俗的舆论,仍执着的追寻着他所坚持的真理,他所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彻底摧毁了所谓的唯心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他的学说,在人类历史上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我恋恋不舍地看完整本书的最后一个字,仍意犹未尽,合上书,我仰躺在椅子上,不由陷入沉思,到底是谁创造了生命?而动物又是在何种情况下进行了变异?达尔文并没有在书中详细说明,我也不得而知。可达尔文却在5 年的环球航行中,在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后,得出了如是的结论“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另一个普通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正如任何一个物种的世所公认的变种乃是那个物种的后裔一样,而且,我还相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重要的、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他对科学所抱有的极其强烈的热枕和执着,令我折服,我认为他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家,他更是科学的忠实信徒,他将满腔热血和赤诚凝于笔尖,写下了对科学最虔诚的礼赞——《物种起源》。

我亦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得出:严谨和忘我是他对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没有严谨的态度,哪来保证观察研究结果的全面、客观?没有忘我的精神,哪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保持执着的信念,不在意旁人的态度和目光,坚定不移的寻求真理——这就是达尔文和《物种起源》告诉我们的生命真谛!

在这场与达尔文的短暂而又漫长的邂逅中,我似乎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我在慢慢成长着。。。。。。

描写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质粒dna的提取、纯化及检测

姓名:xxx学号:2011001400xx年级:20xx级生物基地班 实验日期:20xx年9月16日—30日组别:6组 同组者:xx

1、掌握碱变性提取法提取大肠杆菌中质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凝胶电泳进行dna的分离纯化的实验原理。

3、学习并掌握凝胶的制备及电泳方法。

4、学习并掌握凝胶中dna的分离纯化方法。

1、质粒dna的制备方法

质粒(plasmid)是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并能稳定遗传的一种环状双链dna分子,分布于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一些动植物细胞中,但在细菌细胞中含量最多。细菌质粒大小介于1~200kb之间,是应用最多的质粒类群,在细菌细胞内它们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机构合成质粒自身的dna。

质粒dna的制备包括3个步骤:①培养细菌,使质粒dna大量扩增;②收集和裂解细菌;③分离和纯化质粒dna。主要方法包括:碱裂解法:0。2molnaoh+1%sds;煮沸裂解法:沸水煮沸40秒;sds裂解法:10%sds,一般用于质粒大量提取。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宿主菌株类型、质粒分子大小、碱基组成和结构等特点以及质粒dna的用途进行选择。本实验选择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2、质粒dna的提取——碱变性提取法

在细菌细胞中,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均被释放出来,但是两者变性与复性所依赖的溶ph值不同。在ph值高达12。0的碱性溶液中,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断裂,但两条互补链不完全分离。因为它们在拓扑学上是相互缠绕的。当用ph值4。6的kac(naac)高盐溶液调节碱性溶液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可恢复原来的共价闭合环状超螺旋结构而溶解于溶液中;但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是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形成缠连的、可见的白色絮状沉淀。这种沉淀通过离心,与复性的溶于溶液的质粒dna分离。溶于上清液的质粒dna,可用无水乙醇和盐溶液,使之凝聚而形成沉淀。由于dna和rna性质类似,乙醇沉淀

dna的同时,也伴随着rna沉淀,可利用rnasea将rna降解。质粒dna溶液中的rnasea以及一些可溶性蛋白,可通过酚/氯仿抽提除去,最后获得纯度较高的质粒dna。

3、凝胶电泳进行dna分离纯化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带电物质在电场中向着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各种生物大分子在一定ph条件下,可以解离成带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中会向相反的电极移动。凝胶是支持电泳介质,它具有分子筛效应。含有电解液的凝胶在电场中,其中的电离子会发生移动,移动的速度可因电离子的大小形态及电荷量的不同而有差异。利用移动速度差异,就可以区别各种大小不同的分子。因而,凝胶电泳可用于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的片段,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凝胶电泳技术操作简单而迅速,分辨率高,分辨范围广。此外,凝胶中dna的位置可以用低浓度荧光插入染料如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或sybr gold染色直接观察到,甚至含量少至20pg的双链dna在紫外激发下也能直接检测到。需要的话,这些分离的dna条带可以从凝胶中回收,用于各种各样目的的实验。

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两种凝胶为琼脂糖(agarose)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这两种凝胶能灌制成各种形状、大小和孔径,也能以许多不同的构型和方位进行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分辨率高,使用于较小分子核酸(5—500bp)的分离和蛋白质电泳。它的分辨率非常高,长度上相差1bp或质量上相差0。1%的dna都可以彼此分离,这也是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dna序列分析的分子基础。虽然它能很快地进行电泳,并能容纳较大的dna上样量,但是与琼脂糖凝胶相比,在制备和操作上繁琐。琼脂糖是从海藻中提取的长链状多聚物,由β—d—吡喃半乳糖与3,6—脱水—l—吡喃半乳糖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04—105。琼脂糖加热至90℃左右,即可溶化形成清亮、透明的液体,浇在模版上冷却后形成凝胶,其凝固点为40—45℃。琼脂糖凝胶相对于聚丙烯酰胺凝胶分辨率低,但它的分离范围更大(50至百万bp),小片段dna(50—20000bp)最适合在恒定轻度和方向的电场中水平方向的琼脂糖凝胶内电泳分离。琼脂糖凝胶电泳易于操作,适用于核酸电泳,测定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分离经限制酶水解的dna的片段,进一步纯化dna等。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溶液中,由于核酸有磷酸基而带有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dna在琼脂糖凝胶中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6个因素:样品dna分子的大小、dna分子的构象、琼脂糖浓度、电泳所用电场、缓冲液和温度。

1、实验仪器

培养皿、接种环、三角瓶、酒精灯、恒温振荡培养箱、50ml离心管、1。5ml塑料离心管(eppendorf管)、高速离心机、漩涡振荡器、微量移液器、不同型号枪头、天平、制胶槽、梳子、电泳仪、吸管、量筒、微波炉、灭菌锅、恒温水浴锅、试剂瓶、卫生纸和记号笔、手套等。

2、实验试剂

lb培养基,抗生素ap(氨苄青霉素),溶液ⅰ,溶液ⅱ,溶液ⅲ,rnasea母液,te缓冲液,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混合液,酚/氯仿/异戊醇(pci)混合液,预冷无水乙醇,tae电泳缓冲液(10×),上样缓冲液(6×),琼脂糖,溴化乙锭(eb),dna相对分子质量标准物dna marker λ/hind ⅲ,5mol/l ph 5。2的醋酸钠。

1、准备实验

配制lb液体培养基,分装到100ml的三角瓶中20ml,300ml的三角瓶中50ml,另配lb固体培养基;准备1000ul、200ul、10ul移液枪尖各一盒,1。5ml离心管若干于500ml三角瓶中,50ml离心管2个 ,将上述物品包好连同配好的培养基一同灭菌。

2、菌体培养

在含有ap的lb平板上挑取一环携带有质粒puc19的e。coli dh5单菌落,接种于20mllb液体培养基中进行37℃振荡过夜培养,培养基中加ap100ul

(100ug/ml),质粒puc19具有ap抗性基因,使得带有puc19的质粒得以生长。 过夜培养后菌体量大,杂质较多,然后用移液枪吸取过夜培养物2ml转接于50ml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加入ap250ul,37℃振荡培养4—6h至对数生长期后期,生长速率快,代谢旺盛,酶系活跃,杂质少,适合提取质粒。

3、质粒提取

(1)称量空的50ml离心管的重量为14。331g,然后将三角瓶中的菌液倒至管中,不能倒满,液面距管口约1cm,7000rpm离心5分钟后弃去上清液,收集菌体细胞。

(2)向离心管中悬滴加入5ml冰预冷的溶液ⅰ打散菌体洗涤,用漩涡振荡器使之充分悬浮后用枪尖吹吸混匀,同步骤(1)离心,弃去上清,将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使上清液全部流尽干燥,然后称重得14。437g,则菌体质量为106mg。

(3)洗涤后每100mg菌体应加入冰预冷的溶液ⅰ1ml,106mg菌体按100mg菌体处理,加入溶液ⅰ1ml,打散菌泥、吹吸混匀,冰浴5min。溶液ⅰ中的葡萄糖使

溶液密度增加,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维持渗透压,防止细胞提前破裂,防止dna受机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可抑制dnase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生长。tris—cl溶液提供适当的ph。

(4) 按比例加入新配制的溶液ⅱ2ml(与溶液ⅰ对应),轻加轻摇,冰浴5min。溶液变清亮透明粘稠如蛋清状。溶液ⅱ中的naoh使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导致细胞溶解。同时,强碱性使染色体dna、质粒dna和蛋白质变性;sds为下一步沉淀做铺垫。

(5)按比例加入冰预冷的溶液ⅲ1。5ml(与溶液ⅰ、ⅱ对应),轻加轻摇,冰浴10min。溶液出现白色絮状沉淀。沉淀为蛋白质sds复合物、细胞碎片和其他大分子成分。溶液ⅲ中的hac中和naoh,因为长时间的碱性条件会打断基因组dna,只要是50-100 kb大小的片断,就不能再被pds共沉淀。同时变性的质粒dna复性。反应形成的高盐环境进一步加速了沉淀。

(6)12000rpm离心15min,白色沉淀聚集在离心管一侧,用移液枪将上清液转移到另一洁净的离心管中。然后向上清液中加入1/10体积的3mnaac混匀,加入2倍体积的冰无水乙醇,混匀,—20℃下沉降30分钟。乙醇可以任意比和水相混溶,乙醇与核酸不会起任何化学反应,对dna很安全,因此是理想的沉淀剂。 dna溶液是dna以水合状态稳定存在,当加入乙醇时,乙醇会夺去dna周围的水分子,使dna失水而易于聚合。在ph为8左右的溶液中,dna分子是带负电荷的,加一定浓度的naac或nacl,易于互相聚合而形成dna钠盐沉淀。

(7) 以12000rpm离心15min,小心倒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淀。加入3ml70%冰乙醇,轻轻地覆盖沉淀,不打散沉淀,洗涤一次。

(8)以12000rpm离心5min,离心管底部dna沉淀所在面应与收集沉淀面一致。去掉上清液,将离心管上沉淀部位做好标记,将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干燥5min。粗提取的质粒呈浅黄色,随着水分的减少质粒变为无色。所以为了完全溶解质粒,要在离心管上标记质粒所在位置。

(9)将dna沉淀溶于1mlte缓冲液中,移液枪吹吸助溶,然后将溶解液转移到一个eppendorf管中。te是ph缓冲液,为dna提供稳定的生理状态,呈弱碱性,有利于保护碱基对。同时含有edta是二价阳离子的螯合剂,抑制dna酶作用。

4、质粒纯化

(1)eppendorf管中加入rnase a(纯浓度>50ug/ml),37℃保温0。5—1h

(2)将上述的溶液平均分配到2个1。5ml的微量离心管中,每管0。5ml,分别加入与溶液等体积的(500ul)tris饱和苯酚溶液,振荡混匀,7000rpm,离心5min,上清液转移到一洁净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经tris饱和后的,显黄色。苯

酚加入后,溶液分层,苯酚向下,下层呈浅黄色,上层溶液无色,在中间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此为变性后的蛋白质。

(3)加入等体积的(500ul)苯酚/氯仿溶液(1:1),振荡混匀, 7000rpm,离心5min,上清液转移到到另一洁净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强的蛋白变性剂,但是苯酚留在质粒溶液中会影响dna的酶切,它本身易被氧化,会损伤质粒。氯仿也是蛋白变性剂,但是比酚弱,且能溶解质粒中的脂类,溶解苯酚,去除溶液中的苯酚。异戊醇则可起消除抽提过程中出现的泡沫,有利于分层更明显。此时溶液中已看不到明显的白色沉淀,但仍有蛋白质的存在。

(4)加入等体积的氯仿溶液,振荡混匀, 7000rpm,离心5min,上清液转移到一洁净的eppendorf管中,得上清液400ul。

(5)向上清液中加入1/10体积的naac混匀,再加入2倍体积的冰无水乙醇,混匀,—20℃下沉降30分钟。

(6)以12000rpm,离心15min,弃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淀,为白色。

(7)向dna沉淀中加入70%冰乙醇200ul,不打散沉淀,洗涤。然后以12000rpm离心5min,离心管底部dna沉淀所在面应与收集沉淀面一致。

(8)去掉上清液,将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室温干燥。用50ulte溶解于1管中。

5、质粒检测

(1)称取0。4g的琼脂糖,置于一锥形瓶中,在三角瓶上标好液面位置,加入40ml的1×tae电泳缓冲液,再加入5—10ml重蒸水,以补充在溶胶过程中损失的水分。然后置微波炉加热至完全溶化,溶液透明。冷却至50℃左右,倒入制板槽制板。

(2)待胶凝固后,小心拔起梳子,使加样孔端置阴极段放进电泳槽内。在槽内加入1×tae 电泳缓冲液,至液面覆盖过胶面2—3cm。取1μl加电泳载样液和3μl质粒样品于小纸片上,用移液枪混匀。

(3)电泳1h,观察溴酚兰的带(蓝色)的移动。

(4) 把胶槽取出,小心滑出胶块,放进eb溶液中进行染色,完全浸泡约5min。

(5)凝胶成像仪观察。

(1)滴加溶液ii时,要逐滴加入,且要轻加轻摇溶液使之混匀,整体动作要快,因为强碱在溶液中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破坏质粒dna。

(2)加入溶液iii后,生成了大量的絮状沉淀,溶液iii中和强碱使质粒复性,不可剧烈震荡, 防止染色体dna断裂,应该上下颠倒离心管,使其混匀。

描写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

2.通过实习初步掌握生物学的形态鉴定方法,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压制。同时,鉴别各种植物,了解其用途,提高对植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野外实习,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增强我们独立思考能力好学习的积极性。

1.野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

植物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被人们种植的绿色的有生命的生物。其实植物的概念并不是这样,有的细菌如蓝藻也属植物的范围。植物是指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类自养型生物。它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喜欢植物,我喜欢研究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喜欢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这样我就可以实地考察它们,近距离接触它们,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书本知识。

为了提高我们对动植物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我们生物技术班开展了为四天的野外实习,实习地点是湖北应山,在这里植物种类繁多,为我们的实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此次实习,我们班共分为四个小组,两组进行植物实习,两组进行动物实习,每组有一个组长和一位老师带领,我说在的组是在后两天进行的植物实习。

野外实习是植物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一个理性的认识。

xxxx年五月28号中午十二点我们生物技术班全体同学在学校八餐门口集合坐上了去应山实习的大巴,一路上我们都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实习地点应山,应山位于广水市区北35公里,离河南信阳37公里,这里动物植物繁多,非常适合进行动植物的实习。景区内松柏青青,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到这里我们就喜欢上了,因为这里的风景优美,空气清晰。

植物学野外实习不仅扩大和巩固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多的认识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样性,激发对植物学的兴趣。利用野外实习,我们得以将课堂上所学的分类原理与活材料相对应,使这些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了我们鉴别植物的能力。我在第三小组,与卢东升老师一起“最早出发,最晚回来”,锻炼的不仅是鉴别能力,还包括身体素质。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让我们亲自体验了压制标本的过程。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五月28号下午和29号我们进行了动物学的实习,30号下午开始,我们组开始进行植物的学习,30号下午我们跟着卢东升老师外出采集植物标本,一路上我们能学习到了很多在课堂上了解不到的知识,虽然很累,但我们所有人都觉得是值得的。采集标本回来后,我们有学习了怎样制作植物标本,给植物编号等。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植物的外部特征去辨认植物的种类,如先观察是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看叶子是对生还是互生、看果实的类型…在采集标本时,不同种类的植物要求也不同,对于禾本科的要求根、茎、叶都要齐全,而对于木本植物,则需要花、果,还要完整的叶子生长,能够让我们辨认出其叶子生长类型,而且在采集标本时,我们不要选取那些比较嫩的植物,因为如果植物太嫩,在压制标本时不好压,很容易变形,而且植物太嫩,它的特征也不够明显,因此,选取植物标本,一定要选取其特征明显的部位,这样既方便我们辨认标本,而且在压制过程中不易变形,容易压成标本,而那些果实就可以另外晾干,不必放在标本夹内,等制作标本时在放回原位。31号上午我们有跟着老师出去采集了植物,压制了标本,这次实习我们组一共才采集了92种植物,我们一边辨认植物的科名,一边记录,时间很快过去了。六月一号上午我们进行了植物野外实习的测试,我们的应山实习就这样结束了。此次的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开拓了眼界,更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对植物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种名科名主要特征

萹蓄蓼科双子叶植物,是一种多年生挺水植物种类,高从40厘米到160厘米以上都有。叶子通常呈现两两互生及长针状,有柄。花朵则通常长成穗状。一般来说,该种植物都生长在水田,人造沟渠或湿地。

羊蹄

稀花蓼

银杏银杏科叶:扇形,有柄,长枝上的叶大都具二裂,短枝上的叶常具波状缺刻。

孢子叶球:单性,异株。

井栏边草凤尾蕨科陆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外被有关节毛或鳞片。叶同型或近二型,叶片一至二回羽状分裂,稀掌状分裂;叶脉分离;有柄,与茎之间无关节相连。

金爪儿报春花科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稀为亚灌木。

茎直立或匍匐,具互生、对生或轮生之叶,或无地上茎而叶全部基生,并常形成稠密的莲座丛。

过路黄

杉木杉科常绿或落叶乔木,树干端直大枝轮生或近轮生。叶螺旋状排列,散生很少交叉,球花单性,雌雄同株。

柳杉

益母草唇形科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极稀乔木或籐本,常具含芳香油的表皮,有柄或无柄的腺体,及各种各式的单毛、具节毛、甚至于星状毛和树枝状毛,常具有四棱及沟槽的茎和对生或轮生的枝条。根纤维状,稀增厚成纺锤形,极稀具小块根。

野芝麻

瘦风轮

法国梧桐悬铃木科高大的落叶乔木,具大型而掌状裂的叶片,有长叶柄,果体藏在膨大的叶柄基部,托叶大,上部平展而张开,下部鞘状。花雌雄同株,头状花序。

一年蓬菊科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第一大科。为草本植物。叶常互生,无托叶。头状花序单生或再排成各种花序,外形由一至多层苞片组成的总苞。花有两性,单性或中性,还有极少的雌雄异株。花萼退化以后,常变态为毛状、刺毛状或鳞片状,称之为冠毛;花冠合瓣,有管状、舌状或唇状;

辣子草

野茼蒿

包茎苦荬菜

泥胡菜

湖南楠木樟科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科。大多为乔木或灌木,花黄色或淡绿色。

枸骨冬青科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冬青目。常绿、落叶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稀对生。聚伞花序、伞形花序或簇叶腋,稀单生。花小,辐射对称,单性,稀两性或杂性。

小叶女贞木犀科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常绿或落叶乔木或灌木,有时为藤本,一般路旁的树很多都属于木樨科植物。叶对生,很少为互生,单叶或羽状复叶,无托叶。圆锥花序、聚伞花序或花簇生,顶生或腋生。花辐射对称,两性或有时为单性。

描写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小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以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做为标志。

藓类的叶,新鲜的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培养皿,铅笔

1.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3.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否静止不动,为什么?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4.用铅笔画一个叶片细胞,标出叶绿体的大致流动方向。

描写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以前,我站在海边的沙滩上,陷入了这样的深思:潮起潮落,无法计数的分子,各自孤独地运行着,相距遥远却又息息相关;骄阳弥散着能量,射向无垠的宇宙。

大海掀动着波浪,在她深处,分子变幻重组,悄悄地萌生新的组合,它们将自身复制,愈变愈大,愈变愈复杂,dna、蛋白质,她们的舞蹈愈加神奇……我常常想着这些奇妙的东西,若在从前,人们根本无法推测她们的“行踪”,而如今的科学,却能使我们向这“神奇”靠近,轻探她的鼻息……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更是一部科学的伟大篇章。它讲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全书能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资料是全书的主体及核心,标志着自然选取学说的建立。第二部分中作者设想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给进化学说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再逐一解释,使之化解。这正表现出科学的学说本身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在第三个大部分,达尔文用它的以自然选取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形态分异,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使这一理论获得了进一步支撑。试问,有此发现与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科学的力量!

那不容低估的科学,是它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由于科学的发展,这天,我们能够想象无穷奇妙的东西,比诗人和梦想者在想象中的丰富、离奇千万倍。比如吧,诗人想象巨大的海龟驮着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别样的画卷——天宇中一个巨大的蓝色星球正在旋转,它的表面,人们被神奇的引力牢牢抓住,并依附着它柔和地、永不停息地转动着……

而科学有如一把双刃剑,它刀光骤起,许多人也因此殒命;它又犹似一把钥匙,既通往天堂,又延伸至地狱,它能使国家富强,推动整个历史潮流的发展;它又能使人们为了利益,不惜发动战争,让硝烟弥漫整个天宇。而这“钥匙”又确实有它的价值——没有它,我们无法开启天堂之门;没有它,我们即使明辨了天堂与地狱,也还是束手无策。这样推论下来,尽管科学知识可能被误用以导致灾难,它的这种产生巨大影响的潜质本身是一种价值。只是人们用错了它,因而,我们更要把握好这把钥匙,“钥匙”的确很轻很轻,但是它握在手中之后,就会变得很重很重……

还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和无尽的宝藏是不会带着它的使用说明书的,因而人们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步步摸索,投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技术,才能真正翻开她的“使用说明”,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激动、惊叹和神秘,在我们研究问题时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知识的进步总是带来

更深、更美妙的神秘,吸引着我们去更深一层地探索。有时探索的结果令人失望,可这又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总是兴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钻下去,发现无法想象的奇妙和随之而来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秘。这难道不是最激动人心的探索么!打个比方,先贤们缔造了民主的制度,正因我想没有一个人绝对懂得如何管理zf,我们只有用这样一个制度来保证,新的想法能够产生、发展、被尝试运用,并在必要的时候被抛弃;更新的想法又能够如此地轮回运行。这是一种尝试――纠偏的系统方法。这种系统方法的建立,正是正因在18世纪末,科学已经成功地证明了它的可行性。质疑和讨论是探索未知科学的关键。如果我们想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那我们就务必这样地运用科学,才能把通向未知的门开启。

当然,人类还处在初始阶段,在人类鲁莽冲动的青年时期,常常会制造出巨大的错误而导致长久的停滞。但我们知道伟大的进展都源于承认先前的无知,都源于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们遇上各种问题是毫不个性的。好在未来还有千千万万年,我们的职责是学所能学、为所可为,探索出更好的办法。我们就应放开被束缚的双手,宣扬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自由的思想,告诉更多的人们,不好怕被质疑而扼杀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就应毫不气馁地、毫不妥协地坚持自己思想的自由。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信念:我们挚爱科学!

描写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 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2.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3.蛋白质的鉴定中先加双缩脲a,再加双缩脲b

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据是什么?

描写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物种起源》是世界闻名的自然科学著作,在本书中,达尔文以无以数计的翔实资料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了“遗传”、“变异”、“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等观点。整本书就是一个长的论据,它被用来论证整个进化论理论。决定这本书的风格的不仅是全书的大纲和思想的逻辑发展,而且还有更详尽的叙述方法。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是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它是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它同样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物种起源》这本轰动一时的书,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在教会里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有趣的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所以他们争论了这么多年也都是没有结果。其实达尔文的这本著作的产生就是因为宗教斗争而引起的。《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物种起源》是一本快时代的作品,他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思想,上帝?人类?两者的关系如何?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还是人类创造了上帝,一个个问题将顽固的神学家弄得焦头烂额,而让进步的人们欢欣不已,谁对谁错?思想的禁锢一揭开,无数新思想,新观点犹如雨后春笋涌现。《物种起源》为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活力。

从最古老的单细胞到有着复杂生命结构与思维的人类诞生,在漫长的30多亿年生命行进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从出生到灭亡,从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发展呢?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绞尽脑汁,企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终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终。

在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的开端;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已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正如各种有关生命来源的学科以物种起源为中心括散出很多的分支。

有这种结果,完全不是偶然,达尔文用了四年的时间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小岛上仔细搜索着一点一点的证据,化石,新的生物,同种生物的不同形态,好比那黑暗中的光,给达尔文希望,给达尔文方向,让他完成了跨时代的作品《物种起源》。给人们带来了思想狂潮。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达尔文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如: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生物胚胎间的关系: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不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于是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在解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了生物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如今,《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来不断地得到发展。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创立了“现代进化论”。现代进化论者摒弃了达尔文把个体作为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的说法,他们认为,应当把群体作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本身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状,它既是进化的动因,又是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通过对优胜个体的挑选,而是以消灭无适应能力的个体这一方式而实现的。现代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古典达尔文主义无法解释的许多事实。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19世纪的伟大转折点——dna是由螺旋型构成的。地球上的生物从此不仅仅是被从表面上来研究,而是深入到细胞,细胞核,基因。解决了从前无法回答的问题——有关基因缺陷的遗传病或病毒与细菌的不同。2001年2月11号,由6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这个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研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为人类揭开自身奥妙创造了基础。运用基因的减切和连接,两种不相关的物种可以将他们的优点集中到一个新的物种上。运用基因的突变,平常的果实和蔬菜变的与以前不同,变大变甜之类的,这些是对《物种起源》的一种延续,在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在逐渐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和世界上各个国家牵起手来,共同研究,将生命的奥妙一一展现出来,到时我们更能理解我们的环境,和创造新的环境。

描写生物种子发芽实验心得体会和方法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的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想法寻找答案。

在解决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此背景理念依据下,在教学中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地开展学生的试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具体的模式结构:问题——阅读、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讨论——结论。

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中我有下面几点感触: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带者问题去阅读、分析、讨论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人要想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必须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说;一是,解决了动力问题。二是,解决了地心引力问题。教师随后提出问题:鸟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阅读、讨论、交流、的出结论。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合理开发的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等都是课程资源。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对于生活在我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对水中的动物了解不多,而且上课时还不能做试验,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发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如:学习鱼鳍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想想:独桨船和双桨船他们的桨各起什么作用?在学习鱼儿离开水为什么会死?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头发在水中水什么样的?从水中出来时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知识,解决了问题。

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的整合。这样可有效地应用数字化的优势达到学习目标。教师用编制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在课程学习中,利用诸多的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但是,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简单的就可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弊端,这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缺少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问题就是我发现的问题和努力改进的方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