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考学科平衡发展心得体会实用 高考评价体系的心得体会(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21:20:03 页码:14
高考学科平衡发展心得体会实用 高考评价体系的心得体会(5篇)
2023-01-04 21:20:03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高考学科平衡发展心得体会实用一

2.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3.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帅否?富否?否,滚去学习

4.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态去摸爬滚打

5. 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

6. 请确认:你正在目标状态!

7.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8. 那年流火的七月,我高考落榜。

9. 志士争雄龙虎榜,英才夺冠凤凰台

10.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11.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2. 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

13. 同闯峥嵘十春秋,共创辉煌佳年华!

14. 冬去春来好景年年有,寒来暑往成绩步步高。

15.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16.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7. 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18. 十年一博六月梦,赢得寒窗锦绣程!

19. 人生能有几回搏

2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新高考学科平衡发展心得体会实用二

1、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2、拥有知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理想改变态度。

3、练习就是高考,高考就是练习。

4、静下来,铸我实力;拼上去,亮我风采。

5、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6、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7、自信是你成功的基石,沉着是你飞翔的翅膀。

8、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终生。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11、用行动让青春无悔;以拼搏令未来辉煌。

12、拼搏改变命运,虚度毁灭前途。

13、十年磨剑,梦想驻清华。

14、拼搏高考,今生无悔;越过高三,追求卓越。

15、不比智力比努力,不比起点比进步。

16、登高山,以知天之高;临深溪,以明地之厚。

17、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想办法。

18、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19、模拟的成绩一定不要成为包袱,成为阴影。

20、稳定心态,不骄不躁;全力以赴,夺取胜利。

最新高考学科平衡发展心得体会实用三

随着倒计时由三位数变为两位数,又即将由两位数变为个位数,紧张、沉重、压力也渐渐增加了,当然兴奋、激动、不舍以及对暑假的憧憬,还有好多好多复杂的情绪都在这一刻产生。一年前的这天,我还在想"那些高三的人此刻情绪如何",轮到自己,真的体会到了,这滋味苦苦的,又甜甜的..是的,痛并快乐着!

毕业典礼昨日结束了,感动、感恩、感激,好几次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却又强忍回去,因为这是快乐的时刻,不能哭;抑或被台上某些同学和老师的搞笑言语、动作雷到,实在太搞笑了,怎样哭得出来?当亲手接过校长递给我的毕业证书,一声"祝贺你"让我真正意识到,我竟然要毕业啦,这种感觉说不出,原谅理科生语言表达潜力有限阿,呵呵~~

毕业照阿,期望拍出来正常点,阳光猛烈得让我睁不开眼,皱着眉头就应是必然的吧,哈哈,看看谁拍得最搞笑(有点幼稚...)。还有,我的那件画满我最爱的同学们亲笔留言的校服衬衣,让我感受到很久没感受到过的亲切,嘿嘿,世界上唯一的一件哦,我会好好珍藏的哈~~永久爱你们哦!

以前总抱怨校园的不是,但当我真正要离开它的时候,好不舍,虽然我们是最后一届效实分校的了,虽然我对宁外(此处省略4个字),但毕竟生活了3年,到此刻还是有很多人对这所校园有成见,说什么教学质量不好之类,难道在你们眼里就只有成绩吗?成绩是重要,但是我觉得我在这个校园学到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是的,我成绩不好,但又有什么关系,分数神马的都是浮云阿!!

还有10天,我就高考了,我就解放了,我们也就各奔东西啦,必须要记得同学录是写的那句"要多联系",记得我们相处过的日子,记得我们一齐笑一齐哭的每一刻(眼泪水哗啦啦的t-t)

最后,还是祝自己高考顺利吧,苍天阿大地阿,保佑我吧!额...还有阿,那个童鞋,你老妹准备考你那所校园啦,欢迎一下吧,呵呵~

好啦,各位可爱滴同学们,高考加油哦!

最新高考学科平衡发展心得体会实用四

1、分秒必争,我必成功!

2、十年磨剑,梦想驻清华。

3、抢时间,抓基础,勤演练,树自信,誓拼搏,圆梦想。

4、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

5、决战高考,改变命运。

6、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7、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8、战胜高富帅,考过官二代,高考不拼爹,努力靠自己。

9、聚精会神搞学习,一心一意迎高考。

10、十年一战孤注一掷,一朝风云问鼎乾坤。

11、怀梦想,携信心,带坚韧,跨题海,奔前程。

12、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13、让过程变得美丽,让结果变得灿烂。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

14、微笑备考,成功在望。

15、勇攀书山甘洒汗水放飞心中梦想。

16、青云之志,穷且益坚;扬帆起航,勇往直前。

17、我信我拼壮志在心,我想我做成功在握。

18、放马金鞍,唯我十三,追逐梦想,勇夺桂冠。

19、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20、物我两忘,天道酬勤

最新高考学科平衡发展心得体会实用五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

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⑥阶级分析方法;

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应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

“时空观念”是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与特定时间、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古人“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读史方法,大致就是对早期时空观念的理解。

1、培养时空观念的必要性

目前,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新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以更好地帮助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时空观的培养不仅可以从时间层面出发,也可以从地理位置和空间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在许多历史事件中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空间跨度,尤其是重要的历史变革中必然会伴随着相应的空间位置变化。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认识现实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时空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视野的拓宽、体系的构建、能力的提高、中考复习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2、培养时空观念的方法

第一,可以利用历史地图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地图是对人类历史时期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等加以反映的地图,与人类有关的空间和地域差异等,都能够通过历史地图体现出来。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纷乱的东周”章节里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汉时期”章节里的《秦朝疆域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古代对外交往”里的《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古代交通”里的《隋朝大运河》《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路线》,“民族政权并立”里的《辽、北宋、西夏形势》《金、南宋对峙形势》,八年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九年级《新航路的开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等等。学习历史地图是培养时空观念的主要方法。相较于传统教材文字内容更有趣味性,内容更丰富、直观、准确。但要使用历史地图将教材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达到以图述史的效果,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历史、地理、文学、信息技术等知识储备。

第二,教师可以使用时间轴、年代尺以判断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序问题。如梳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挫折等等,简明扼要,直观有效。

第三是历史纪年表、历史大事年表、历代王朝表。此方法适用于中国的朝代更替。配合朝代歌,记忆会更加深刻:“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四是思维导图。此方法适用于总结或复习。思维导图的制作,不仅需要学生学会构思层次、把握主次,还要求学生能精练准确地表述内容,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极大的锻炼。如果能在七八年级就加强学生思维导图的训练,对于最基本的知识点,掌握得会更加牢固。

第五是纵横对比(古今中外)。如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课,需要从两个维度去梳理线索一个维度是纵向的中国历史“古代开放—闭关锁国—现代开放”,另一个维度是横向的世界历史。古代中国开放繁荣时,西方中世纪黑暗压迫;中国闭关锁国时,西方发展大航海运动,进行工业革命。既有纵向的时间线索,又有横向的中外对比。此方法有助于将历史内容还原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搭建完整的历史时空体系。最后是参观名胜古迹、考古现场。学生们可以在游览历史遗迹的同时,亲身体会历史的真实感,感受时空的变迁。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秦陵兵马俑,感受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情;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可以带着学生“重走红军路”,参观遵义会议旧址,游览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等等。

3、时空观念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正是践行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效方式。时空观念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在特定时空下对历史进行详细审视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的了解,培养学生独立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与此同时,当下的应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要求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以笔者所在的深圳市为例,近年来深圳市的中考题加强了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大量的时空资料出现在选择题和材料题中,因此,时空观念的培养也是应对深圳中考题型变化,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必要途径。

综上所述,时空观念的培养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应对中考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更是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呈现形式: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史论结合、观点论证等。

一、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校文科班的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学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史料的态度与运用、对史学的态度、对历史证据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方法的养成状况都存在明显问题,学生的证据意识很薄弱。学生普遍存在读不懂史料,理解史料困难的困惑,这说明当前历史课程实施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亟待提高。 

二、如何理解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从内涵上说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史料证据的发掘来做出历史解释,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史料实证”素养的存在,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强调学生要了解历史呈现的多种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观察能力,学会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要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形成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历史教育要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方法

历史所讲述的都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求真在其中最为重要,为了考证历史事实的真相,历史学家往往穷经皓首。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求真是一个重要的情感价值目标。一言蔽之,历史学是一门实学,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获得史料并让学生学会分析史料,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历史材料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材料的不同类型,包括文献、图片、实物、遗址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搜集历史材料的主要途径,如书籍、网络、博物馆等。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前,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自主收集整理美国1787年宪法的具体条文,并结合教材对其中关键性内容进行筛选。这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证由史来的意识。 

2.从高考真题中分析获取

2010年到2019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和新课标卷历史主观题选择的27套题169则材料,可见史料在高考试题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大部分历史教师都认识到史料在培养学生实证素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发挥这种地位和作用,材料选择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是关键环节。而研究全国卷历史主观题材料的选择,为我们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对运用典型的材料,提高所选材料的价值,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提供了选择材料的范例。

3.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教师教授历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历史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都有明显的针对性。它选入的许多有价值的一手和二手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也可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例如: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知识点,在教材中有详细的阐述,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常识。历史的学习和掌握就在于对于史实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若连基本的史实都搞不清楚,就会出现张冠李戴或者关公战秦琼的笑话,如此谈不上尊重历史事实,更谈不上史料实证了。因此,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之后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历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应与此相适应。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呈现形式: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因果关系等。

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历史解释”绝不是简单的给学生讲解几个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它指的是教师在授课时,通过一些“诱导”“启发”等教学方法,以史料和教材为依据,把整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展的前因后果,历史事物的本质、历史观点的局限,对同类历史事件的比较、概括与综合,传授给学生。因此,有学者说“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诸多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

高中生所接触的历史教材并不是历史客观的本体,绝大多数知识只是教材编辑者对过往历史的主观认识和看法,只是其对过去历史的一种解释而已。学生往往误以为教材的内容就是全面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教材当中的结论性叙述更是不容置疑。老师应当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呈现形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科技文明、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联系现实等。

历史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伴随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而走到今天,以“人”为核心、以追求人的积极向上发展为终极目标。当今我国形势复杂多变,追求“家国情怀”的道路坎坷。因此,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家国情怀”显得十分迫切。以此为背景,深入探讨“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所谓“有家而有国,次亦是人文化成……化家而成国,家国一体”,所以“家国一体”就是“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从先秦时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当代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说,“家国情怀”始终是我国民族永远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的出现绝非偶然,它始终是人民歌颂的主旋律,它是人民对自己国家和同胞所表现的博深大爱,是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的不断追求。作为一种无比高尚的情怀,“家国情怀”既是对祖国的一种高度爱戴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它是人们不断奋斗、不断攀登、不断努力的精神支柱。因此,“家国情怀”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长久、最珍贵的精神宝藏。

二、“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

1.丰富“家国情怀”的内容

一方面,教育者要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桎梏,拓宽思想教育的内容,提高“家国情怀”的影响力。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以国际局面为基础,将热爱祖国与热爱世界、铭记历史与展望未来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不仅要把握好“家国情怀”中的民族意识,还要探索出常被人们忽视的“家国情怀”,分析被社会发展淘汰的内因,不得回避有些经典的“家国情怀”内容。在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时,又要结合当代发展状况增添新的元素,以丰富我国“家国情怀”的实质内容。

2.创新“家国情怀”的教育方法

为了增强“家国情怀” 教育的影响力,教育者在教育形式上要懂得突破创新,改变陈旧的理论“灌输式”,寻求多种符合人们思想状况的活跃方式,让人们真正认可“家国情怀”精神。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今人们对“家国情怀”的态度及他们所希望的宣传模式,调查实际情况,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营造出平等民主教育气氛;另一方面,教育者善于利用科技媒介,灵活生动地进行教育活动。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时教育者要懂得应用网络媒介,以活跃自然的形式来进行该素养的培育。

3.改变“家国情怀”的培养理念

当人们在大力宣传“家国情怀”素养的时候,教育者应当适时转变“家国情怀”的教育理念,既要注重个体的实际发展,又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念及方式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家国情怀”才能真正走入人们心中,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工程。在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时,人们不管想得多仔细,做得多到位,总会有些不到位的地方。但是,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家国情怀”培养教育,深入探讨培育的有效途径,以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