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53:52 页码:7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精选19篇)
2023-11-11 23:53:52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写心得体会时,要突出重点,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和思考。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验和智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随着高考的临近,语文诗歌鉴赏也成为了高考考察的重要一环。而从诗歌鉴赏中我不仅学会了欣赏诗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之处。接下来,我将和大家分享我对语文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与散文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的形式。好的诗歌不光在于诗句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形”。形式包括韵律、富有节奏感的句子、美妙的格调等。在阅读诗歌时,我们要充分关注这些方面,来寻找诗歌魅力的源泉。比如,韵律的重复和转化让诗歌更加生动,格律的变化与句式的错落有致让诗歌更加优美。这些都需要仔细观察和体会,才能更好地欣赏诗歌。

第二段:对诗歌鉴赏中的“意”有新的认识。

除了诗歌的形式,其意义和主题也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在欣赏诗歌时,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诗句寓意,深度挖掘其中的意义。有些诗歌是通过心理描写或者象征意义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而有些诗歌则是表达生活或社会的情感和体验。这样的诗歌需要我们有深入思考和对社会的敏锐度,从而获取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段:对文学底蕴有更加深刻的体悟。

诗歌中有很多优美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诗句,更是增强诗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隐含式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拟人和象征等,让诗歌的意义更加深远。例如,“黄鹤楼”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用简洁的语言交织出深层次的含义,让人感受到生与死的沧桑感。诗歌的艺术性在这些隐喻中达到了最高的体现。

第四段:对诗歌作者的人文情感体会更深。

每一篇诗歌背后都有作者的个体心路历程和生命感悟,作者也是诗歌表达的媒介,是艺术品的创造者和传达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更多地去了解诗歌背后的作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义和感悟。在阅读的时候,也需要更多地去关注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拓宽自己的心灵和情感的世界。

第五段:对文学艺术的价值评估有新的感悟。

诗歌的鉴赏不仅是一种美感的欣赏,更是对文学艺术的价值评估。因为诗歌是抒发情感、体现生命意义的精神特征的诗品,而且它与其他文学艺术相对,独具形式和表现力的特点,所以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青睐。阅读并鉴赏诗歌,可以带给我们美妙的享受和人文情感的启迪,在鉴赏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

总之,诗歌鉴赏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过程,也是一种感悟和深度思考的过程,更是一种沉淀心灵,体察人间繁华的过程。在日常的阅读中,我们也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且对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学习也能够事半功倍。希望大家都能够从中感受到诗歌是一种内在美的追求,更好地体验诗歌的无穷魅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

【参考答案】。

(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最近接下来最大的考试便是高考。在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一直是大多数考生的心头难题。我在平时的学习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也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首段:诗歌鉴赏的难点和重要性。

在高考中,诗歌鉴赏是令很多考生感到困惑的一环。接下来笔者就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首先是难点,诗歌鉴赏在于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的分析,需要我们对文化底蕴的深厚,在语言、文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素养。其次是重要性,诗歌的哲理性和艺术性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了我们的文学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段: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方法。

接下来,笔者从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方法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要点方面,我们需要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把握好音韵、节奏等语言特色,深入挖掘诗歌中的象征和意义。方法方面,可以先从诗歌的字面意义入手,逐层分析诗歌意境和作者意图。另一个方法是多读多记,积累对诗歌的感性认知,找到自己的诗歌理解方式。

三段:如何阅读诗歌。

正确的阅读方法是诗歌鉴赏的基础,下面笔者将介绍一些优秀的诗歌阅读方法。首先是认真理解诗歌的题目和题词,这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其次是对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我们把握整个诗句的意思和思路。最后是逐行逐句阅读,理解每一个词的意义和强弱,从而理解诗歌的意蕴。

四段:诗歌鉴赏的注意事项。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一些细节。首先是文化背景的了解,了解作者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了解一些不同文化元素的意义。其次是注意藐视情感,理解作者的情感体现与作诗原因,更能理解作品中的意义。最后是多思考多比较,将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诗歌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诗歌的美感特征和文化内在。

五段:诗歌鉴赏的实践与总结。

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实践。只有在实际阅读和鉴赏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在实践中,要多思考、多比较,不断积累经验和提升素养。最后,在诗歌鉴赏的实践中,需注意总结和归纳,对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面对高考。

总之,在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中,了解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修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多读多比较,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才能在高考中发挥更好的水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作为高考语文的必修内容,既是对文化传承的延续,也是对文化继承人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无穷的感悟和启示,这些悟领不仅影响了我的思想和心灵,也对我今后的人生之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段:感悟课文。

在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游子吟》。孟郊凄婉的用词、充满离愁别绪的情感,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迷茫。在深入阅读和鉴赏《游子吟》的过程中,我发现作品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诉我们在艰难的生活中,要坚持信念和追求,不断地在前进、反思中寻找自己,这对于我来说有着意义非凡的启示。

第三段:作品中的文化。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过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当我们读到唐代杜甫的《登高》时,我们能够体会到唐朝盛世时期氣勢恢宏、瀟灑潇洒的诗歌风格;而同样是唐代作品,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表现出了唐代诗人清新脱俗、豁达大方的风范。这些经典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固有的儒雅精神,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传承,让我们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断追求卓越。

第四段:语言和思想的交融。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和思想的交融和互相作用。唐代薛涛的《感遇·其一》和李白的《将进酒》,作品中充满了诗人对生命的强烈感悟,其中的意象、形象和韵律,让人感受到深刻的哲理反思。诗歌是语言和思想的交融,这样的写作方式能够让作者的思想深埋人心,感受到他们的感悟。

第五段:展望未来。

在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我带着对生活与世界的不同理解和感悟走向了未来。我相信,成为一个有灵性、有追求、有文化素养的人,我将会在未来中发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我已经领悟到了很多的启示和哲理,它们将会成为我人生的引路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程。

总结:高考诗歌阅读鉴赏是对我们文化底蕴、语言能力、思辨能力的一次全面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表达力,更要把握文化的内涵,发现诗歌背后的思想,以此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素养,为我们的未来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抓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语言风格。纵观近年来新课标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多选题中涉及;(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的题型主要采用的简答题型,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考查的日渐流行(如国家卷、北京卷、上海卷等)。

炼字是指诗词中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用得贴切、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古人所谓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表情达意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坼”与“浮”这两个动词描写就用得恰当而极有气势,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在洞庭湖上的感觉: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水,好像湖东南的吴楚之地都裂开了,甚至整个乾坤都浮在水上。

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及活用状况。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句中的“满”这个形容词用得精当,写出了秋山落日余晖之广阔而浓稠的感觉。再如“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谢朓北楼》)句中的“寒”“老”是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说秋天桔柚变红,给桔林中的人家增添了寒意;秋天的风霜使梧桐变老。

有些诗句中的数量词经过了诗人精心斟酌、提炼,往往具有丰富隽永的诗味。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

有些副词对于诗句准确地传情达意起到重要的关联、辅助作用,品读诗句时不可轻易放过。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其中的“渐欲”“才能”这两组副词用得稳妥,“渐欲”表现出繁花纷纷扑面而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诗人对春草初生的欣喜和爱怜之情。

叠词的表达功能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加强感情的内涵;此外,有些叠音词具有摹声的效果,使诗歌生动形象。例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作》)句中的“漠漠”与“阴阴”这两个叠词分别写出了水田广漠空蒙,夏木浓荫茂密的特点,前者开阔,后者幽深,形容贴切。

炼句与炼字属性相似,而综合性更强,更灵活丰富,赏析炼句艺术可以从诗句内容、形象、手法、语言、情感、结构章法等角度切入。如杜甫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一联十个字无一虚设。正如《石林诗话》所评点的,“雨细著水而为沤,鱼常上浮而棯,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这一联对仗工稳,描写逼真,表意精准,生动细腻,尤其传神。

解答鉴赏诗歌“炼句”艺术题的常见步骤是:先解释该句的意思,然后运用联想,简要分析句子表达的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再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作为中国文化最为传统的考试之一,高考自然不会忘记考察语文文学能力。其中,诗歌鉴赏是尤其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这项考试来展示自己对于古诗文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历经大量的学习和实践后,我对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从古人角度出发。

对于高考阅读理解的诗歌鉴赏,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存在的问题就是拐弯抹角,逆向解读等“花式”鉴赏方式。其实,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古诗文,第一步应该就是变成一位生活在当时的古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感受。因此,在解读一首古诗文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自己置身于诗中,感受作者笔下的江山美景和生活碎片。

二、认真梳理句子结构。

在古诗文中,有很多难懂的句子结构。一些同学可能会把复杂的句子限制为字面上的理解,而这一点其实并不太对。实际上,我们应该先认真梳理好句子结构,弄清楚每个细节的含义和作用,再去理解这些细节背后隐含的思想或情感。

三、注重语言感受。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我们对语言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毕竟,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情感,通常都依赖于诗词中的造诣和词语。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不仅是句子的结构和含义,也要特别注重诗歌中的色彩、意境、节奏等方面的语言元素。

四、千万不要陷入陷阱。

在做诗歌鉴赏时,一些词语所蕴藏的较深层次的思想和感情可能会迷惑我们的心灵,甚至使我们陷入误区。比如,一些同学通常会被作家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中潜在的反面情感或者讽刺和反思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更应该多角度思考,多深入挖掘一件事情的意义。

五、多了解古人文化与历史。

对于古诗文的鉴赏,依然需要我们和古人及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去联络,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在含义。因此,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多关注古人文化与历史,认真理解这些背景信息是极其必要的。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中的诗歌鉴赏对于学生来说意义非凡。没有一套刻板的方法和思路,只有不断的理解和探索。唯有通过深入发掘每一首古诗歌的内在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一门课程的真正意义。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可以给各位接受高考考试的同学提供帮助,也希望各位可以进一步关注诗歌鉴赏,并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古老又不老的语文学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诗人往往选择日常生活中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入诗,根据事物的特性兴怀。

陪伴在我们周围的各色植物,如:梅、兰、竹、菊、莲、丁香、松柏、杨柳、梧桐、落花等。

共存于天地中的各色动物,如:蝉、猿、鸿雁、杜鹃、鸳鸯、沙鸥、鹧鸪等。

变换于自然中的各种气象地理,如: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烟雾、阴晴、明月、夕阳、流水等。

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色器物,如:玉、灯、笛、箫、酒、楼、捣衣砧等。

产生于举手投足间的各种动作,如:饮酒、登高、凭栏、望远、长啸、捣衣等。

这皆为诗人运笔的主要道具,它们已经成为诗人之中约定俗成的普遍暗号,留存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诗歌阅读也成为了高考考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阅读,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更好的锻炼和提升。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一下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心得体会。

一、多读多思,多领悟。

学习高考诗歌阅读,关键在于多读多思多领悟。平时要多读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在读诗的时候,要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内在含义,并能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深度的反思和提炼。

二、注重记忆,切实掌握。

高考诗歌阅读不仅要多读多思,还要注重记忆切实掌握。只有将经典诗歌作品的名句、名篇深入脑海并加以理解和掌握,才能准确地运用到写作和考试中。在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朗读、默写、背诵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利于记忆深化和掌握加强。

三、多论辩,多对比,多批评。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要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多论辩、多对比、多批评。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诗歌作品或者难以理解的诗歌作品,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对不同诗歌作品进行对比和批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品,同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重细节,注意细节。

学习高考诗歌阅读鉴赏,注重细节、注意细节尤为重要。一些看似细微的语言表达、小到几个字的区别甚至是排版的差异都可能对诗歌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要注重细节的把握,通过多次阅读、注重细节之间的联系,逐渐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创作真谛。

五、注重技巧,注意方法。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不仅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还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阅读一篇诗歌作品,需要运用到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如技巧性地理解一些难点、找寻诗歌的中心思想、构建阶段性的认识等等。只有运用到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进行诗歌阅读,更好地完成高考试题。

总之,高考诗歌阅读是一项极具意义和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智慧。通过深入地阅读、深刻地领悟、认真地思考、巧妙地运用方法和技巧,相信任何一位考生都能够更好地完成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任务,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度。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鉴赏诗歌的形象。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是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真题共赏】。

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感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代指闲居之地。

1.(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

2.a。分析:读诗词,需了解词人所用典故的含义,该词中,觅封候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出作者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并非是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1、从诗题入手:20xx年全国卷i:《题竹石牧牛》并引,从题目,你可以初步判断出这是一首题画诗。“竹石牧牛”是画名,也应该是画面内容的概括。

2、从诗人入手:近年来,考查“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较普遍,解读时既要从诗人入手,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从注释入手:借助注释,对诗歌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4、从诗句入手:这是关键,前面的三项,都是为此服务的。

之二:了解手法风格诗歌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诗歌常见的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沉郁顿挫等。知道这些术语有助于在进行文字表达时达到“雅”的要求,但就高考而言,整体理解诗歌,做到“信”和“达”才是关键。

之三:掌握常见意象诗歌常见的意象,表现离别和游子情感的有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等;表现思乡之情的有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等;表现田园风光的有牧童、老牛、炊烟等;表现凄凉悲愁主题的有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是益达难点,错点.很多同学不清楚作者的意图,导致答题答案与真实答案不符,甚至南辕北辙.从而被扣分,所以正确的了解作者意图,运用正确的分析手法是诗歌鉴赏取得高分的重要手段.诗歌鉴赏往往有着一些形式的模板,掌握好正确的模板,能够使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节省很多精力.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古诗,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四

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比是她美丽的装扮,作者的立场、价值态度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好像是这位美丽的女子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她内心的体会。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诗人描绘形象,展示技巧,表情达意的载体。准确理解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历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炼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诗歌鉴赏所有考点中被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这一考点的掌握常常是学生的一个弱项。下面就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在讲授这一考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炼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笔者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五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9.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是铺垫,拥挤到钱塘江边,为下面潮涌制造气氛。

b.上阕结尾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了作者胆怯,故有结尾时的梦觉尚心寒。

c.“弄潮儿向涛而立”属于白描手法,表现了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d.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而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

e.本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作者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起来,气势更盛。

10.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参看答案:

9.b、d(b项渲染了作者胆怯判断错误,渲染的应该是钱塘江潮的气势。d项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错误,壮美的背后是人们对壮美期盼与赞叹。)。

10.(1)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豪迈既是自然也是人。

(2)“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侧面铺垫了潮水的雄壮气象,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转而运用白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表现了其大无畏精神。

(3)本首词对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匠心独远,别具神韵,对“弄潮儿”的描写抒发出豪迈气概,结尾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人已经融进了潮水的雄壮意象中,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紧密结合,全词浑然一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六

酬唱送别之情:古人喜宴游交友,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间不免酬唱赠答、寄友送别,成为诗人抒发情感之由。杨柳、长亭、南浦、酒便成为解读送别之情的暗号。

思乡怀远之情:建功立业,志在四方是古人的胸襟,然而久别家乡,远离亲人之时,难免怅然,加之古时交通不便,联络缓慢,思乡怀远之情便能绵延千里。月亮、鸿雁、双鲤、捣衣、莼羹鲈脍便成为传递思乡之情的暗号。

咏物感遇之情:古人有感于自然界各色景物的特性而有感于己,或抒发自己凄凉伤感、孤独寂寞的感叹;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却坚贞不屈的感慨。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松竹梅菊、黍离、历史事件、名胜古迹便成为寄托感遇之情的暗号。

情爱婚姻之情:对爱情的渴望,夫妻间的悲欢离合,宫怨闺怨,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情感。莲、红豆、连理枝、比翼鸟便成为表达婚恋之情的暗号。

闲适恬淡之情:古人超于现实之外,寄情山水,流连田园。所写之诗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便成为象征归隐之情的暗号。

边塞行役之情:古人常漫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边塞关隘、通都大邑等。有感于兹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便成为见证行役之情的暗号。

以上由本站高考频道为您精心提供,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大全尽在本网站,希望对您的高考语文复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七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7.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28.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答: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20.这首词是写愁情的名篇,请写出词中所体现的两种愁。(2分)。

21.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2分)。

20.亡国之愁、妻离子散之愁等(2分)。

21.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2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九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4、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