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 政协培训心得(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1:38:52 页码:11
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 政协培训心得(九篇)
2023-01-05 01:38:52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一

半坡博物馆实际上离我居住的地方不远,它就位于西安浐河东岸过去有小香港之称的纺织城半坡村,它是新中国最早的一个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距今已经6000多年了。

首先是它的大门,犹如原始村落风格,几根大木柱子的装饰,让人一看就有远古时代感,从大门而入,就是一个鱼池,鱼池中耸立的是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石雕,还有遗址大门正面郭沫若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给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

我们细看半坡姑娘雕塑,这位高绾着发髻、面含微笑、秀美隽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边,望着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着的打水瓶子,正是6020xx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或罐)。

至如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6000多年前的人类是怎样生活?他们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们的婚姻形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天下为公吗?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吗?那就随着导游词和我的镜头一起走进6020xx年前的半坡遗址,一起窥探那遥远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揭开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走进神秘的世界,去感受6000多年前半坡人的生活吧。

半坡遗址自1958年发现后就开始建成我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坡博物馆也是全国百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在未发现兵马俑以前,在西安流传一句话,叫到西安不到半坡博物馆就等于没有到西安,也因为此,它一度成为西安十大旅游景点之首。我们从水塘旁半坡姑娘塑像前左行,就是第一展厅,在这里用图片和实物布景详细的记录和介绍了半坡人的生活习俗和母系社会的婚姻与劳作。

这里有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陶罐,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陶罐烧制技术。还有布景实物,特别是现代的声光设备向我们展示了半坡人为了使自己在艰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创造性地进行的一些生产活动,他们的一些创造发明以及为人类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

还有那幅半坡遗址自然地理位置复原图。半坡遗址就在浐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前临浐河,后倚白鹿原,南边是终南山,北面是一望无边的渭河川地,也就是关中平原。从那绿水依依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一个便于古人类定居和生活的好地方。据资料介绍,6000多年前,这里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和湿润,相当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气候。白鹿原遍布原始森林,终年树木茂密葱笼,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如犀牛、鹿、马、猪、羊、兔、狐狸、雕等出没其间,半坡人就是在这里进行狩猎和采集生产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半坡人选择了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定居下来,从事生产劳动,创造着惊人的原始文化。这些都可以通过那些陶罐、石铲和石锄可看出,陶罐是装种子或者食物,石铲石锄是翻地的工具,还有那用树枝削成的如剑状物品作为猎杀动物的画面,都很好的阐释了半坡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主要依靠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狩猎和捕鱼生产。在这些展览中,据说那个“人面鱼纹盆”最珍贵,是国宝级的,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看似普通的陶盆,四周绘制的似鱼非鱼图案。尽管不是真品,但浏览者都在它面前驻足,为它魂牵梦绕。这古老神秘的图案,是半坡人的氏族图腾,他们倾注了太多的愿望,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在一个尖型茅屋下,有一对那个时代的男女仿真人像,好多人在这里与远古时代的人像合影,或许也是为了记忆。看那穿着,视乎是兽类的皮或用骨针和线把葛麻纤维缝制成的衣服,或许这就是最原始的衣服。

细心地会发现,那女人和进门水池雕像的半坡姑娘手里都提着一个尖底陶罐,据说尖底罐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种水器。它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中部有一对半环状耳穿,可以系上绳子,用手提着去打水。这种罐的造型奇特而优美,在自然界中难以见到。它不仅美观,而且使用极为方便:当它汲水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瓶的重心上移,瓶身向水面自动倾倒;水灌到一定程度时,瓶的重心下移,恢复原位,瓶身自动端正,提出水面,水不倾洒。经专家研究,这种自动汲水的现象,恰是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倾定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形式。

所以有专家说,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不断有所思考、有所创造、有所提高,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或许这就是今天的创新。

还有墙面上那一个个木刻的字画,很好的介绍了半坡人母系社会的婚姻习俗,突然想起泸沽湖,那里的母系社会是不是和远古时代的母系有些相似?带着“哥德巴赫似的猜想”,我们拾级而上,就来到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保护大厅,虽然仅仅是沟壑和坛坛罐罐,但这里是真正的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生活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是半坡村落原址模型或旧貌,半坡村落呈不规则圆形,以一条大围沟为界分为三个部分:围沟以内是居住区,沟外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村落中心有一条小沟穿过,将村落分成两部分。据了解在这里共发现房屋遗迹46座,储藏东西的地窖200多座,饲养家畜的圈栏2座,各种墓葬250座,陶窑6座,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丰富的遗存证实这是一座距今6700—5620xx年间的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它揭示了一段没有文字记载的辉煌历史。

村落布局严谨,建筑井然有序,虽然破损,但村落中心那大房子依稀可辨,在它的周围,密布着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小房子的门朝向中心大房子,体现了当时的氏族是一个团结向心的整体。据资料介绍,小房子是氏族内成年女子的住所,她们晚上在这里接待外氏族前来走婚的男子,并与之结成对偶夫妻,开始一段时间的偶居生活,所以说半坡人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我又想起泸沽湖的走婚(是不是有些相似)。据网络资料介绍,从村落的整体规划布局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着严密纪律的社会组织,有着一定的制度规范,按照一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生活着的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聚落群体,她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女性氏族首领的带领下,过着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尊老爱幼、人人平等、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从半坡遗址保护展厅继续前行就来到近年来新建的反映原始社会生产、生产状况的半坡母系族村,它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延伸。据说投资方已经没有续建,但以保护遗址为前题,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的那些建筑还在,虽然有些破损,但从这些建筑中可看出它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弘扬了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地上的半坡遗址景观。虽然这些年西安建成很多遗址博物馆,但半坡遗址博物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想它都是第一博物馆,在陕西在我国甚至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你需要了解历史,如果你需要了解仰韶文化,如果你要了解母系氏族社会,那么就抽空到半坡博物馆去看看吧,或许这里会有你所有需要的答案,也或许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推荐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亲爱的朋友:

我们就要到达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来人们便尊称他为武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国时代虽然比较短暂,但却一直被公认为是最精彩的一段。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一般认为三国就是公元220_年——265年。三国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当时中原大地上并存着魏、蜀、吴三个地方政权。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现在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了,但是从大诗人杜甫《蜀相》这首诗中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们可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从“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我们可以推断,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要晚于武侯祠修建的时间,也就是说,杜甫写诗的时候武侯祠已经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会辛辛苦苦的去寻找不存在的东西,除非他疯了;其二,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像柏树这样的树种生长是比较缓慢的,要长成森森的翠柏,起码要一百多年的时间。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公元759年,我们用759减去150,得到609。而唐朝的开国时间是公元620_年,所以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朝初年的时候,祠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又因为战争被毁,今天我们将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请随我一同去游览。首先,请大家抬头看看大门悬挂的匾额“汉昭烈庙”,汉是指当年刘备蜀汉政权的称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这里是祭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它为武侯祠呢?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吗?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所以大家都称为武侯祠。

现在请大家一起跟随我进入景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图是景区的导游图,等一下我们依次游览大门、三绝碑、二门、前后出师表、文臣武将廊,刘备殿,诸葛亮殿,然后经过桂和楼到刘备墓。愿意听我讲解的朋友就跟我走,想要自己游览的朋友可以自由参观,我们11点30分在这个地方集合。

大家看左右两边,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其中的四块是清代刻建的,一块为明代刻建,一块为唐代刻建。清碑主要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我们右手边的这块唐碑是最有名最有价值的。唐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_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到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因为历来治理四川比治理国家更难,而武元衡在任职期间对治理蜀地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他以诸葛亮自诩(就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想要树碑立功。他的27个幕僚中的书记官(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极力的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萧何、张良。这篇文章表面上是称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是堪与诸葛亮媲美的谋略大师、经纬之才。文章立意新颖,比喻十分精妙,评价也很中肯。后来,裴度还受到唐僖宗的赏识,成为三朝宰相,辅佐了四个皇帝。另一个幕僚成都府少尹(成都市副市长)柳公绰为文章书写撰文,他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书法漂亮,当时许多有钱人家都想买柳公绰撰写的墓志铭。外国使臣也争相购买。所以让柳公绰来撰写裴度的文章实在是相得益彰。所以,这块碑以其文章传世,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伟大功绩而被誉为“三绝碑”。_时期,为了保护这块碑不被破坏,我们将参与这项工程的工农代表,鲁建的镌刻工艺,也算进了三绝,所以我们有时候听到的三绝也指精妙绝伦的文章、书法和镌刻工艺。

对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石碑下面这个东西,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乌龟?不过它并不是乌龟,二是龙生九子的第六子,赑屃。明间有句俗语啊,说:摸摸赑屃头,一生不用愁,摸摸赑屃背,旅途不疲惫。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现在我们来到了二门,大家抬头看看门上的匾额,不妨一起读一读这四个字。不错,这就是着名的“明良千古”匾额,匾额的意思是说刘备慧眼识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了军师,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发现了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中的千里马可以算一个好伯乐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明”字左边的“日”字中间怎么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目”字,会不会是写错了。其实,这个字并没有写错,大家看看匾额的落款写的是:大清康熙年间,如果大家对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有了解的话,应该就明白,多一横是为了避讳明朝的“明”。

过了二门,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气势恢宏的大殿,那就是刘备殿。两边是文成武将廊,这些我们待会儿再说。先来欣赏一下这面墙上的文字,这就是着名的前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皇帝刘禅献上的奏章。这面墙上的文字并不是诸葛亮所题写的,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的时候题写的。这些拓片都是从南阳武侯祠搬运到成都来的,那大家看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诚危机存亡之秋”就开始写成了行书,后面又是草书。为什么会这样呢?据说当时岳飞喝了酒,略有几分酒意。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的拘谨,字体也很工整,后来酒精发作加上文章的才华横溢,只好用龙飞凤舞的草书表达满腔的豪情。大家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出岳元帅当时的心情吗?一般人可能都认为武将不大会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飞的字就写的非常的棒,《出师表》全文共13个“帝”字,但是每一个帝字的写法都不相同。大家看,这里、这里、这里。(而事实上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题写的。据说当时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几分醉意以后,跑到武侯祠来想弄个名垂青史的惊世之举。想来想去,想到借题发挥,选择了题写《出师表》。这位仁兄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拘谨,写着写着就豪放了起来。文章的才华横溢再加酒精发作,只好用龙飞凤舞来表达满腔豪情。写完之后,想到自己人微言轻,便翻了几下眼珠子,题上“岳飞”的名字。从此鱼目混珠,让人真假难辨。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功业都为千古传奇。后人敬爱他俩,真也好,假也好。假的早已经变成了真的。白麟的书法、孔明的文章、岳飞的落款,虽然是欺世盗名,表里不一。但是书法确实写的好,饱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们视为上上品。)接下来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后出师表,在中学的课文当中,我们只要求背诵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只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所以大家对后出师表可能相对要陌生一些。与前出师表相比较,后出师表更像一篇分析战争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诉了我们出师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师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该怎么用人,讲国家怎样才能强盛等等。后出师表当中也有9个帝字,每个字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1958年,_参观武侯祠时,对岳飞的书法大加的赞扬,用了“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八个字来评价。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臣廊,廊内一共有14尊塑像,这14位蜀国官吏都很有才华、为官清正廉洁。其中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怕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的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一辈子都没有贪污过,在临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半点钱财,非常的清正廉洁。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承人。蒋琬、费祎的才干虽然没有诸葛亮高,不过他们能够忠实的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都能够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那居于文臣之首的就是我们面前的这位庞统先生。大家看上去可能觉得庞统又丑又黑,庞统也的确长得有点影响市容,对不起观众。但是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的时候被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最开始刘备并不看好庞统,就是因为他长得其貌不扬的。后来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多次推荐,刘备又亲自与他谈论了军国大事之后,才受到重用。但是庞统却英年早逝,不幸在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非常的年轻。说到庞统的死,了解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他好像死得有点冤枉。当年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帮忙抗击汉中的张鲁,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策,准备趁机占领蜀地,为自己多争取一块地盘。于是打算攻打雒城,而雒城是一座易受难攻的城池,只有一条大道可以到达,其他三面都是是山路陡峭的地方,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形从正面进攻是很难取得胜利的,除非有其他的小路,出奇兵制胜。在得到张松敬献的蜀地地图之后,才发现有果真一条小道也可以到达雒城,于是刘备打算兵分两路,由自己率骑兵走小道,庞统率大军走大道。大军主要负责正面攻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制胜的关键在于刘备率领的骑兵。庞统立功心切,加上山路陡峭,担心刘备。再三请示了刘备之后,决定率骑兵走小道,进攻雒城。在出征的当天,军士们三更起床、四更做饭、五更天出发。出发时庞统骑上自己的战马,结果战马不知道受到了惊吓,突然不受控制,把庞统摔了下来,经过三番五次的努力,庞统始终不能驯服战马。大家都知道刘备爱才心切,害怕自己的军师受到伤害,于是将自己的战马的卢马让给了庞统,的卢马是一匹白色的骏马,曾经还救过刘备一命。庞统推迟了一番,最后挡不住刘备的热情,还是接受了。于是,庞统率军出征了,当军队行军到落凤坡的时候,庞统突然观察到两边悬崖陡峭,山林间树木茂盛,作为优秀的军事,他马上产生了条件发射,心想如果在此有埋伏,不就完了吗?在问了探路兵后得知此地叫叫落凤坡,当时庞统全身汗毛竖起,不禁打了个寒战。心里嘀咕:我号称“凤雏”,而这里是落凤坡,难道我要死在这里。一番调整后,他吩咐士兵提高警惕,慢慢前行。所谓无巧不成书,落凤坡确实有张任的军队埋伏,张任曾经就听闻刘备骑的是白马。于是对士兵说:骑白马的定是刘备,给我朝骑白马的放箭!顷刻间万箭齐发,庞统当场被万千穿心而死。成了刘备的替死鬼,确实是死的冤枉。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他死的也不冤枉。话说就在攻打雒城的前一天,庞统收到了诸葛亮的信件,这信件还是从荆州八百里快递过来的。意思是说,我近日夜观星象,发现你的守护星昏暗无色,隐隐有坠落之兆,攻打雒城怕是不会很顺利,建议不要攻打雒城。当时庞统却想,我好不容易有一个机会立功,诸葛亮肯定是想抢我的功劳,于是没有接受建议。就这样,庞统不幸中箭而死。

这个东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以及他的儿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和赵累的塑像。大家看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那有没有朋友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把关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关羽的脸又为什么是红的呢?先说为什么是帝王打扮,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情同手足,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结义”故事。当年18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关羽曾经被曹操俘获,曹操三天两头给关羽送美酒美肉美人,还给他加官进爵,但是关羽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并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关羽曾经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设计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的《三国志》中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简单来说就是看不起当官的,对下属士兵却很好。傲慢和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来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现在的明间企业家,尤其广东沿海一带也多半都会拜关公,甚至香港地区的社团、内地的_x这些组织也都拜关公,就是因为他的忠义。在宋朝时,他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期,加封为关圣大帝,全国各地都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那关羽的脸为什么又是红色的呢?明间传说,以前关羽的脸是很白的,之所以后来成了红脸,是因为一次战败后,关羽逃到一个寡妇家,眼看着官兵就要追来。家里又是家徒四壁,还有一张床,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没地方可藏。关羽和寡妇都急了。最后,寡妇将自己的头发剪了一缕下来贴在关羽的下巴和两腮上,又将自己家的公鸡宰杀,将鸡血均匀的涂抹到关羽的脸上。霎时间,关羽又白脸变成了红脸,还满脸的胡须。然后两人一起睡到床上。当官兵赶到,搜查了一番之后,并没有发现眼前趟在床上的人就是关羽,官兵离开之后。关羽向寡妇到了谢之后,也离开了寡妇家。但是后来,不管他怎么洗,脸都是红的。有人说关羽的脸是羞红的。因为古时候对女人尤其是寡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金银珠宝或者嫁个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贞洁。关羽觉得自己会影响寡妇的名声,所以被羞红了脸。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关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然寡妇也不会冒着牺牲自己的贞洁的危险来救关羽的命。据说明清时期,在全国数孔夫子的庙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关帝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现在大家看到的匾额“业绍高光”是后人对刘备的评价。“业”是指刘备的所创立的基业,就是蜀汉政权,绍有继承发扬光大的意思,“高”指汉高祖刘邦,“光”指光武帝刘秀,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刘备的功业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殿门口还有一口圆鼎,圆象征天。等会儿我们还会在诸葛亮殿外看到一口长方形的鼎。象征地,天圆地方嘛,在这里是君臣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这个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当中最高的一尊塑像。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州人。大家看刘备头戴天平冕冠,身穿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的。《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时,说他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大家想想什么动物是两耳垂肩啊?对,就是猪;那什么动物又是双手过膝呢?咦!又对了,就是猴子。猪猴,诸侯,所以说刘备天生就有诸侯相,会独霸一方。传说刘备出身的时候也是天有异象,一缕红光射入刘备家中。24岁的时候,刘备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的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次挫败,先后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后来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后来占据益州。于公元220_年在成都称帝。不久后,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刘备率水陆70万大军攻打吴国。结果,在夷陵,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不久死于白帝城(重庆奉节)。其实,刘备从小到大都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小时候的刘备并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样,他不爱学习,最大的爱好是交朋友,喜欢大侠似的人物,很会笼络人心。做人一向都非常的低调。唯一的一次冲动,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陆逊所杀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兄弟情深,兴师伐吴,结果遭到惨败,所以说啊,冲动是魔鬼,这也印证了歌手刀郎的那首歌,冲动的惩罚啊。上天对刘备这一次冲动的惩罚实在有点重了。呵呵!希望我们的朋友们以后不要冲动啊!

在刘备像的东侧,是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被封为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的时候,他苦苦劝谏父亲刘禅,同邓艾等来犯的敌人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是刘禅不听,刘谌非常的伤心,去祖庙哭诉了以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先杀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然后自杀。他这种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颂扬。刘备像的西侧,原本是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亲的基业,投降了魏国,后来被安排到汉中。当上了安乐公,魏国皇帝问他觉得在这里过的怎么样?他居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在宋代的时候,他的塑像就被毁掉,从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面墙壁上,悬挂着木刻的《先祖传》、《后祖传》,文章都是从陈寿《三国志》当中摘抄下来的。蜀国的兴亡,可以从刘备、刘禅的传中了解始末。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偏殿,里面供奉的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大家对张飞都很熟悉,他长得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看上去十分的威猛而有生气。大家平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觉得张飞长得非常的丑,有点影响市容啊。但今天我要告诉各位,其实张飞有可能长得很帅的。不是开玩笑啊!大家都知道张飞有两个女儿,后来这两个女子都嫁给了后主刘禅。一般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女孩子都长得更像父亲,男孩子更像母亲。刘禅是什么人,他可是整天斗蛐蛐,爱美酒美女的酒色之徒啊!你想,如果张飞的两个女儿很丑的话,刘禅怎么可能会娶啊。就算是你张飞是刘禅老爸的哥们儿,拜把兄弟,刘禅也不一定会娶。所以我们推测张飞的两个女儿是很漂亮的。当然张飞长得很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除了长相,还有很多朋友认为张飞是个莽夫,这个说法有点偏激,其实张飞啊,我们的飞哥也有心细的一面,而且武艺高强。大家都知道飞哥长坂坡桥头的一声大吼吧?当时刘备带着老百姓往江陵方向撤退,曹操的十万追兵紧随其后,刘备让张飞率几十个士兵断后。而张飞并没有和曹操硬拼嘛,他看背后有一片树林,于是心生一计,让士兵在树林外边到处插上战旗,马尾上绑上树枝,在树林中来回的跑,弄起漫天的尘土,而他却一个人单枪匹马立于桥头。恰恰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我们飞哥一个人立于在桥头,后面树林中又是漫天尘土,怀疑有埋伏,才没有贸然进攻。这样刘备军团才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张飞还是比较心细、是有谋略的。不过,据我分析,当时曹操没有进攻应该是另有原因。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在庆功宴上,曹操称赞关羽说:关将军武艺高强,恐怕当世数一数二。关羽却说:我算什么,我三弟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从口袋里拿手机一样轻松。这句话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就想:刘备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派人来断后就等于送死。而刘关张三兄弟情深意重,刘备不可能会让自己的三弟来送死。那就只剩下两种情况,一是刘备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了,是派张飞来杀我的,二是,后面的树林尘土漫天,又到处是战旗,肯定有埋伏。于是曹操下令军队后撤。这只是我的推测啊,不代表官方的版本。呵呵!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武将廊,武将廊内也有14塑像。他们或因战功卓着,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一个人从曹操的百万大军中,救回了幼主刘禅,威震一时。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借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赵云是蜀国五虎上将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但是对于他的死,明间有有另一个版本,传说他是死于老婆之手。话说,赵云身经百战,但是身上却没有受过一点伤,等到他年老的之后,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脱了衣服,给他老婆展示自己的身体,对他老婆说:老婆你看,我很强壮吧,肌肉很发达吧,很厉害吧,身上一点伤都没有。他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说,他老婆甚至连他丫鬟的耳朵都听起茧了,他老婆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想了个办法。某天晚上,她趁赵云熟睡的时候,用绣花针在他的脚底板上扎了一个洞。他老婆心想:如果明天晚上你还说自己身上没有一点伤,我就指出你脚板上有一一个洞,看你还这么炫耀。结果,第二天早上,太阳都升到半空了,赵云还没有醒来,这个时候他老婆才发现他已经死了。当然这个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并不可信。在武将廊内,除了赵云以外,其他着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马超被曹操打败,归降张鲁,又中诸葛亮之计,归降了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其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被指定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愿。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出了刘备殿就是过厅,过厅比刘备殿低一个台阶。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过厅当中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写的匾额对联。武侯祠三个字是郭沫若老先生在1964年是题写的。

前面这个长方形的鼎,就是我刚才所说到的天圆地方。大家可以抬头看看,房顶上有几尊塑像,中间的大家应该都认识,是我们佛教的弥勒佛,两边的是道教的风神和雨神。大家可能会问了,把他们放在房顶上有什么作用呢?其实,作用很简单,就是震灾的。古时候这种大殿的房顶都是很高的,发生火灾什么的,当时又没有先进的消防工具,水是泼不上去的。因此就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弄上去震灾。

我们眼前的这种大殿就是诸葛亮殿,也是传说中的武侯祠。殿正中的匾额“名垂宇宙”是康熙皇帝的第17个儿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题写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名满天下,宇宙在这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在清朝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宇宙这个词语。当时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指的是时间和空间。

门额上的这幅对联,是我国十大名联之一,叫攻心联,深得_的赞赏。武侯祠的匾额、对联很多,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一一研读,主要来欣赏一下这一副。先说说对联的来历,这幅对联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写的,当时他在京城做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有个学生在四川做西川节度使,但是这个人的做法有点不太妥当,对百姓实行高压政策,激起民愤。于是就写了这幅对联来提醒他的学生。先看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攻心是来自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这个反侧是来自于《诗经》辗转反侧,梦寐思伏。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意思。自消就是自己消失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如果能攻心的话,那些让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人和事就会自动消失,你就可以睡好觉了。能攻心出自诸葛亮的一个典故,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的时候有一个七擒孟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照说第一次就可以把孟获杀了,但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为了使其真心的归顺。如果当时杀了一个孟获,那以后再出来一个什么李获,张获什么的就麻烦了,所以诸葛亮采取了攻心的上策。从古知兵非好战也,意思是说自古懂战争懂军事的人,都是不是好战的人。这也出自一个典故,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在今天的宜宾一代有一个部族叫藤甲兵。他们穿的藤甲很轻,这藤甲刀砍不动,箭射不穿的,又防水,树林间的雾气啊,水池啊都是有毒的。诸葛亮还真搞不过,后来才想到了一条妙计,反利于水者,不利于火嘛。于是将藤甲兵引到山谷中用火攻。当时山谷中两万藤甲兵烧得是呼天喊地的。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来说,把敌人打败了,应该高兴该哈哈大笑才对。而当时的诸葛亮是什么表情大家知道吗?当时他站在山谷上仰天长叹,掩面而泣啊!他为什么哭,因为他不单单是一个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他觉得自己为了一场战争,灭掉了别人整整一个民族的人。所以说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说如果不审时度势,就算制定了合适的法度也都是错的。提醒后来治蜀的官员要多思考。这下联也是有来历的。当年攻下四川,诸葛亮审时度势,还是用了刘璋的一些旧臣来治理四川。因为如果把官员全部换成荆州集团的人的话,可能会影响四川的稳定。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嘛。当时刘璋的旧臣法正就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后来法正就有点嚣张了,飞扬跋扈还收受贿赂。按照诸葛亮的治蜀规定,这样的错误该杀头的了。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杀法正,而是约法正吃了一顿饭,聊了聊。响鼓不用重锤嘛,法正也明白自己该收敛点了。诸葛亮饶了法正一条命。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法正,因为不能杀呀,当时法正算是刘璋旧臣的高级官员,如果杀了法正,其他旧臣还不人心惶惶。谁还会认认真真为国效力。而不杀法正的话,潜台词就是告诉各位旧臣,你们如果认真建设国家的话,我不仅不会杀你们。还会提拔你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审时度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殿正中就是诸葛亮的贴金泥塑像。大家看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了一代儒相的风采。诸葛亮的一身,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前20_年和后20_年。前20_年,他隐居在襄樊的隆中,隐居起来干嘛呢,我们推测他应该是在努力的学习,所以才有经天纬地之才,常常把自己比作前朝的管仲、乐毅、萧何等名臣。他在隆中虽然足不出户,却对天下形势了若指掌。水镜先生司马徽当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以安天下。当时刘备正是山穷水尽的时候,加上徐庶临别前的极力推荐,他觉得自己需要得到这样一个能安天下的人。于是马上和关羽张飞找诸葛亮去了,这才有了着名的三顾茅庐。后20_年,诸葛亮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用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帮助刘备烧出了一个蜀汉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他在四川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把蜀汉王朝治理得仅仅有条。后来他又平定南方叛乱,六出祁山,以自己的一身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最后累死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军中,被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前后20_年加起来正好是54,诸葛亮也刚好活了54岁。那纵观诸葛亮的一身,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为什么这么说,诸葛亮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流传后世。比如着名的孔明灯、八阵图、木牛流马、诸葛弩等等,那大家看看我们前方的这个东西,知道这是什么吗?其实啊,这也是诸葛亮的发明,在平定南方孟获叛乱的时候发明的。这是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期的文物,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诸葛鼓。这鼓有三个作用:一是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可以当锅用来做饭;二是在战场上可以当做锣鼓,用来报信;三是晚上可以当枕头睡,可以防止敌人偷袭。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鼓的两头大,中间小,成哑铃的形状,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将地上稍微挖个坑,把鼓的两头放到土里面。如果地面有什么响动的话,声音可以通过鼓的作用扩大了之后传到人的耳朵里,这样就可以防止敌人偷袭。真可谓是一鼓多用了。除了这个鼓之外,号称中国面包的“馒头”也是我们诸葛先生发明的。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于是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南蛮军士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突然心生一计,命令厨师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做成49颗人头的形状。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蛮头与馒头同音。从此,在民间就有了“馒头”这一说法,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现在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由此可见,我们的孔明先生是真的非常伟大。那殿左右两边分别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在蜀国面临存亡的时候,他们率部队与魏军奋战,最后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接下来我们到三义庙去参观。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三义庙,后人为了纪念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于清朝康熙年间修建这座庙宇来纪念他们三兄弟。三义庙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今天市中心的位置。后来为了支持市政建设,于1997年迁建到武侯祠。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定,将原建筑构件一一编号拆下。运到武侯祠后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原来的三义庙有五个殿,规模很大,现在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布局。整个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支撑,每根柱子的直径0.5米。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边有10副三国故事的线描石刻画。画的原稿取自于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说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知道为什么是刘备做了大哥吗?民间传说,当年桃园结义时,刘关张三位都争着做大哥,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张飞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树,于是出了个鬼点子,规定谁在树上爬得最高,谁就是老大。话一说完,关羽张飞就一溜烟的爬到书尖上去了。刘备缺没有行动,他走到树下让关羽张飞二人下来。随后用斧头把树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然后对他们说:把树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树尖上去,我才是爬得最高的。我应该做老大。这下,关羽张飞当然不服了,于是刘备又在院子里抓了一只鸡。规定谁要是把鸡毛扔到房顶上,谁就当老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鸡毛扔到房顶上的难度。三人说定以后,由张飞先扔,只见他在鸡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长又相对较重的鸡毛,后退了十来步,然后往前一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将鸡毛往屋顶扔。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接下来是关羽。关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细的鸡毛,他没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这有。结果还是没有成功。最后轮到刘备,只见刘备把整只鸡抓在手里,连鸡带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顶上。这下,没有办法了,关羽张飞都承认他是老大了。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传说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这里讲给大家听听,纯粹是调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来到刘备墓去看看。我们现在经过的是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的尽头就是刘备墓。红墙夹道,就是指两边的红墙夹着中间的石板道路。墙的两边种的都是竹子,这种竹叫大叶绵竹,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征,长得高大茂密,叶子比较宽阔,同时比较有韧性,生长期也比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长到这么高大和茂密了。四川人民平时用的竹筐竹篓都是用这种竹子编成的。说到竹子,四川可以说是竹子的故乡,全世界共有竹子种类400多种,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种。也因此四川的大熊猫比较多,主要是因为食物比较丰富。当然大熊猫吃的不是大叶绵竹,它们主要食用箭竹,以后有机会到熊猫基地,我们再细说。好了,来欣赏一下我们面前的这幅对联:一抷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一抷土尚巍然指的是刘备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无人损毁。铜雀台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个地名,在洛阳城外。现今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上。曹操一生杀人无数,怕死后有人找到他的墓地。所以让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个假墓葬。上联拿刘备和曹操做了一对比,吹捧了刘备,贬低了曹操。下联就很简单了,是对历史的和过去的一种感叹。

我们来看一下这块碑,汉昭烈皇帝之陵。上面的陵字是风化掉的,陵在咱们古代专指帝王的坟墓,老百姓的坟墓那是不能够叫着陵的。汉是刘备政权的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们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们把一个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就是我们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这通碑是清代立的,汉代的墓是没有立碑这种制度的,只有神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后人立的。

前面我们这个土堆就是刘备墓,墓高12米,周长180米。这个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大家发现是什么了吗?对,一是刘备的墓太小了,显得没有帝王之气。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刘备墓之所以这么小,我们推测是由于修建陵墓的时间太短太仓促所致。《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0_年称帝,220_年出兵攻打吴国。战败后,退居白帝城,于公元220_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也就是说公元220_年刘备陵墓开始建设,但公元220_年四月刘备病逝,五月运回成都,为什么等到八月才下葬。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陵墓还没有修好。以当时的人力物力来说,短短一年的时间很难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所以在刘备四月病逝的时候,诸葛亮应该是快马告知了刘禅,可能将修建大规模陵墓的计划改变了,改成现在这种规模。这是第一个不同点,第二个不同点,刘备墓是地上墓,而古代帝王的墓地基本都是地下墓,为什么会修成地上墓,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成都属于平原地带,地下水十分的丰富,按照当年的说法是:掘地三尺即成井。修成地下陵墓的话不利于墓葬的保护。据史书记载,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和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关于刘备墓的真假,很多人都怀疑,说这只是刘备的衣冠冢。真身葬在了奉节。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这个墓是真的。在汉朝,有一个规定,皇帝死后是不能葬在外地的,必须葬在都城。加上当时诸葛亮对刘备十分忠心,不可能让把刘备葬在外地。还有一点,在古代孝道是很重要的,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规定。刘禅刚刚即位,为了稳定人心,给大臣们老百姓有个交代,他不可能把他爹葬在外地,给人留下骂名。所以这个墓应该是真的。

刘备墓距今1700多年,虽然是地上墓,但是却从来没有被盗过。传说唐代时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墓室内,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关羽下棋,张飞在一旁观战,十名武士站立在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黏住了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这只是传说,据我分析,刘备墓没有被盗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其一、当时刘备下葬时倡导简葬、薄葬,可能确实没什么陪葬品,其二、当时刘备墓外面设有护陵官,戒备森严,其三、刘备墓称为“惠陵”,惠是说刘备仁义施恩惠的意思。刘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人们很敬重他。其四、刘备的二弟是谁,大家都知道吧。关羽是个讲义气,重信义人!全国人民都知道,连_x老大都拜他。盗贼也要讲信用嘛,俗话说盗亦有道嘛。估计盗贼们看在关羽的面上,就没有盗刘备的墓了。

推荐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三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莲花佛国----九华山旅游!

下面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九华山的概况

我们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我们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主要景区。这里景色秀丽,古刹林立,与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我们的九华山呢其实原来并不叫九华山。在唐朝的时候叫九子山,因为九华山山峰秀丽,高出云层的山峰有九座,因此叫做九子山。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两次到过此地,先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华山之名因此而得并且一直用到了今天。

九华山宗教活动历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华山发展,佛教更加兴盛。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航海东来,遍访名山,最后选在了我们的九华山修行。夜间露宿在山上的山洞里。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饿了就吃山上的野生植物,黄精。最后在他99岁的时候圆寂。佛教界认为他生前苦行,圆寂后与佛经里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相合,尊为地藏菩萨应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时候姓金,所以大家都称为金地藏。九华山也就自此被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唐代后,九华山佛教声明渐著,经过历朝历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经有150多座了。祗圆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四大丛林,香火之盛甲天下。改革开放以后,古老的佛山旧貌重辉。现有寺院90多座,僧侣600多人。是一个特色鲜明和有重要影响的佛教圣地。

下面我们进入的是九华街景区,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门坊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筑。横额上镌刻着康熙皇帝御书的“九华圣境”四个大。中门两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狮。门坊端庄典雅。过了门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桥了,这座桥是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在这里呢大家随我一起踏上这座古桥我们一起步入仙境之中!

大家看,过了桥正面就是祗园寺的大殿。祗园寺是国家重点寺院,规模是九华山四大丛林里最大的了。也是唯一的一座丛林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讲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山门偏离了大殿中轴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啊歪置山门是颇有讲究的,一来呢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门向朝着开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宝殿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庙的前院墙上有一条石刻“泰山石敢当”5个大十分醒目,大家来猜猜看这是做什么用的啊?

呵呵,既然大家猜不出来那我就公布谜底啦,这个呢是我们祗园寺独有的,是用来辟邪镇妖的,大家记住了吗?好,现在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

朋友们:现在我们上车,我陪各位去参观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今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

闵园景区

朋友们:现在我们上车,我陪各位去参观闵园景区。为什么叫“闵园”呢?据传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有后代,于今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闵园景区位于天台景区西麓,与九华街隔峰对峙,为南北走向的大峡谷,面积约远平方公里,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型游览区。这里田园山庄秀美,环境清幽,四季宜人,是疗养、度假理想之地。

闵园至拜经台索道现在我们在闵园至拜经台索道下站,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索道情况。该索道1993年动工,1994年10月正式营运。下站位于凤凰松上方,上站设在拜经台,全长1350米,高差476米,为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吊厢6组计18只,单向运输能力为340人/小时。原为国产设备,1999年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奥地利名牌产品,更换了钢绳和吊厢,性能先进,安全可靠。公司实行规范管理,先后荣获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命名的”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省安全文明生产生活区示范点和省妇联授予的”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该索道连接九华山两个重点景区,上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寺院天台寺和拜经台,下有闻名遐迩的凤凰松,群峰环抱,苍翠欲滴,乘索道观天台、闵园风光,尽收眼底。

闵园竹海闵园区秀竹丛生,遍覆岗峦,面积达160公顷,号称闵园竹海。竹林依山起伏,碧波荡漾,清风吹拂,满山和鸣,不是大海胜似大海;林中房舍,白墙褐瓦,如海中珠宝,时隐时现;竹林中小径纵横,花香鸟语,空气香甜,清幽至极。朋友,你们大多生活在城市,每天忙碌在高楼大厦和车海人流之中,希望你们有机会到竹海中走一走,体味一下这竹海的诗情画意。竹子全身都是宝。九华山闵园竹海,久负盛名,它为山民创造财富,为旅游带来生机,是九华山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最佳境地。

九华山凤凰松

凤凰古松“凤凰展翅”于青山绿水间,为九华佛地一大自然奇观。松高7。8米,胸径1米,主干扁平翘首,如凤凰冠;两股支干一高一低状似凤凰尾。根部周围绿草如茵,松尾下有一大圆石,人称“凤凰蛋”。据说古松已有14园园余年历史,如今干挺、枝繁、叶茂。国画大师李可染称誉此松为”天下第一松”。九华山对外开放后,管理部门加强对古松的保护,设护松栏杆,辟凤凰松广场,新建高档旅游公厕,提高了景点的品位。凤凰古松以古著称,以形取胜,历千年风雨沧桑,风韵犹存,象征九华佛山古老而又年轻。古松和凤凰护持佛教名山,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李锟《凤凰松》诗云:“毕竟人间第一松,风姿不与众松同。田田羽《如翔凤,矮矮鳞枝若衮龙。几度风霜犹郁郁,千年风雨更葱葱。且看古松凌云志,振翅寥寥望太空。”如今,凤凰古松正展开双翅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闵园民居在闵园峡谷中有上、中、下三处民居,散居与群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刚才我们在车上看到的上闵园十多户人家,沿九闵公路散居,皖南民居风格,依山而建,白墙褐瓦,一律为新建的平房或两层楼宇。它们点缀青山峡谷,给人以清心悦目、和谐及富有朝气之感。中闵园近百户,以山岗为界分两处集中居住。你们看:那楼宇和平房鳞次栉比,商店林立,巷弄相连,民居与庵堂精舍浑成一体。这里似街不是街,是村又似城,以凤凰松广场为中心,家家经商,人人从事旅游业。一吴姓人家年年都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半是乡村半是镇,亦商亦贾亦为农。”这副对联道出了九华山乡民经营致富的发展方向,让人回味。下闵园20多户集中居住下闵园坡谷,依山而建,朝向不一,高楼耸立,平房点缀,整个村庄掩映在丛林竹海之间,生机蓬勃。目前九华镇正在兴修中闵园至下闵园的生态观光电瓶车道,长员援4公里,路基宽猿援4米,水泥路面宽2援4米,中有两个会车道,已备源部电瓶车,每部15座,时速20公里。这为开辟下闵园得天独厚的度假资源,建立高品味休闲度假区,创造了便利条件。届时这里的居民,家家都是家庭旅馆和农户疗养院。

闵园尼庵闵园有20多座尼庵,尼众集中,建筑特色鲜明。小型尼庵仅一、二进,单门独:、庙舍合一,中为佛堂,两厢是居室。中等规模的一般为两进厅堂式楼宇,中设天井,内落水,有的加大一些深度和高度,风格不变。这些尼庵一律白墙褐瓦、小外窗、马头墙,寓佛殿、居室于一体,生活十分方便。尼庵一般都置:落,内有花房或菜畦,绿荫环抱,环境清幽。闵园尼庵为九华山皖南民居式寺庙建筑的代表,建筑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白墙褐瓦、马头墙,天井院落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厅供佛居两厢。”每座尼庵一般为师徒两人,早、晚诵经礼佛,间或种菜、摘茶,一心护佛,生活恬适。下面我们去参观几处代表性尼庵。

香山茅蓬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中闵园东南,民房三开间。殿内供释迦牟尼玉佛员尊。院墙内外有药草、奇花,院内两颗古牡丹,枝繁叶茂,每年开花达数百朵,尤为名贵。有一泓山泉,汇成员米见方的泉水井,院墙砌在井口横石条上,故有”井泉”之称。茅蓬堂中有一副对联:“香焚小楼传经语,鸟唤翠林闻香山。”住持尼性妙1937年住香山茅蓬,专修净土,持戒精严,60余年未下过九华山。_年96岁时圆寂,荼毗后有众多舍利出现,是九华山佛教界公认的当今净土宗大德。

胜鬘精舍 这个”鬘”比较特别。据说印度波斯匿王之女、阿逾?国之王妃,承佛威而说”胜鬘经”(简称《狮子吼经》),宣讲大乘佛教”一乘真实”和”如来藏法身”说。”胜鬘”源出于此。该精舍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中闵园西,又名安乐堂。殿坐东朝西,木质构架,小石块垒墙。:前有大片茶地,院内有菜地、花房,清幽恬适,环境优美。

九华莲社位于凤凰松南侧,安徽省重点寺院。民居式,小石块垒墙,木质构架,二进、四开间,有禅房数间。为九华山佛教接待社,闵园尼众常聚此议事,时有香客留宿。殿内有一副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奔东西。”原来佛教与人交往,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副对联韵味十足。

九莲精舍位于中闵园东南。大殿供奉苑尊缅甸玉佛坐像,系广东汕头7位居士敬献。三尊大佛、四大菩萨和十八罗汉齐全,玉佛背面有海岛观音木雕像。该殿两层楼宇,大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闵园区规模最大的尼庵。

接引庵位于华严岭东、中闵园西,从九华街步行上天台必经之地。四开间平房,内有菜地和花圃,龙溪河从庵东经过,流水潺潺。该庵地处十路口,接引香客和游人,殿内门联是:“接从修行路,引开方便门。”别有情趣。

还有其他一些尼庵,也都很有特色,不再一一带大家去看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尼庵都集中在闵园呢?这要说一点九华山佛教历史。据史料记载,金地藏开创道场时,九华山曾有尼姑居住。此后一千多年,没有尼姑住山修行的文记载。九华山为名山佛地,清规戒律较多,当时妇女都不准上九华街。民国时期心坚和尚担任九华山佛教会会长,他很有创见,主张九华山也要收尼众,直到民国远年九华山才有尼姑居住。九华街区大庙都是和尚当家,于是就在闵园建尼庵。闵园是块风水宝地,青山绿水,有利于禅修,又不受干扰,于是尼庵越建越多,成为尼庵居住群。但在闵园也有一座大庙,那就是上天台石阶路边的全国重点寺院“慧居禅寺”。现在我陪大家去看看吧。

慧居禅寺位于中闵园东天台西麓,全国重点寺院。由韦驮殿、弥勒殿、地藏殿等组成,初具丛林规模。抗日战争时,青阳中学曾迁移到此。殿内十八罗汉坐像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寺内楹联远近闻名,非同凡响,其一:“前后三三参交凡圣,峰峦九九名重东南。”其二:“长江此仙堑,云海茫茫,时闻天风传塔语;九华真佛国,梵宫巍峻,日看神岭散炉烟。”对仗工整,文采飞扬,与满堂金佛交相辉映。1997年在大殿南山坡建藏经楼和山门殿,宫殿建筑,气势恢宏。藏经楼下置九天圣母殿,为全山独有。九天圣母传说是天上的娘娘,本属道教传说,佛道相融也体现了九华山文化特色。

华严洞由慧居寺北下行,穿行林中小径,片刻即到华严洞。安徽省重点寺院,由海慧寺、毗卢茅蓬和华严洞组成。华严洞为九华山名洞之一。天然石洞坐南朝北,呈窝掌状,面积35平方米。前有门楼,门额”华严古洞”。内供佛像,香烟缭绕。东侧为禅房,上有楼阁,窗明几净。海慧寺和毗卢茅蓬建于清光绪年间,后因战乱部分毁坏,现为民国时建筑,民居风格,古朴典雅。两寺与古洞相依,松竹环抱,翠绿荫浓,溪水潺潺,木鱼声声,大有”深山藏古刹”之意趣。”华严佛地苍茫事,古洞烟霞感慨中。”这里的古洞风光,确实令人感慨。

茗地源茶产于中、下闵园。闵园古称“茗地源”,茶因此得名。春夏之间萌?始发,旗枪不展;又因生长在海拔600米左右峡谷中。多有云雾缭绕,饱吸兰花香气,品质纯美。冲泡之后,香气清醇,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醇甘甜,《底鲜嫩厚实,宛若兰花绽放。茗地源茶历史悠久,九华毛峰为古代极品茶品种之一。《安徽通志?植物考》载:“茗地源茶,出九华山闵园阴谷中,春夏之间萌?始发,故旗枪不大展,亦不可多得。”闵园盛产茶叶,茶季来临,男女老幼均采茶,寺庵僧众也忙于采茶。施智泉《采茶曲》写道:“明霞艳艳接峦光,步出禅关逸兴长。上下闵园芳草路,家家闻得焙茶香。”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加强了茶园管理,恢复名茶试制,茗地源茶和其他品种一道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供不应求。现已列入九华佛茶系列。

龙溪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北侧,又名九华溪,由东、西山岗诸涧汇集而成,为九华山主干溪流,它穿越闵园峡谷,流经中、下闵园,穿流七贤、鹊仙、大觉、吊兰和回龙等十余座大小桥梁,构成了一幅由奇峰峻岭、嶙峋怪石、纵横深涧、飞泻银瀑所组成的山水画卷。每当山洪暴发,溪水奔腾咆哮,峡谷轰鸣,浪花飞溅,十分壮观。两岸居民祖祖辈辈与龙溪相伴,依龙溪生存,为龙溪赞美。龙溪是一条生命之溪,又是一条旅游观光之溪。

天台景区

朋友们:九华山有一句民谚:到九华山”不上天台,等于没来。”说明天台景区在整个九华山风景区的重要地位。现在,我向大家做个介绍:

天台景区是九华山高山游览区,南至”老常住”,西至闵园景区,北与花台景区相连,峰峦叠嶂,怪石嶙峋,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吊桥、小狮子峰、观音石、古拜经台、大鹏听经石、地藏禅寺、蜡烛峰、天台峰、十王峰、捧日亭、金仙洞等百余处,可谓移步换景,异彩纷呈。许多景点的命名又具强烈的宗教色彩。从九华街至天台景区,有石板道直通,也可沿九闵公路乘车至索道停车场,换乘索道上山。乘索道观风景,车移景动,飘飘欲仙;蹬石级观风景,拾级攀登,步步皆景。年老的朋友可以乘索道,年轻的朋友跟我蹬石级、上天台,一路观景吧。

吉祥寺由闵园景区经慧居寺,沿石板道步行不远,即到吉祥寺。吉祥寺位于天台峰西麓,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寺已毁,仅存一过路亭,上天台必经此亭。过此亭,观风景,吉祥如意,心想事成。过吉祥寺,沿石级上行,左转右拐,迂回山间,沿途有两座寺庙:一是安徽省重点寺庙复兴庵,19_年兴建,横跨石板道,平房三开间;1997年在庵前新建韦驮殿。二是朝阳庵,始建于民国初年,两层民居式建筑,寺北坡有一过路亭,亭内有岩洞名观音洞。这两座寺庙规模不大,朴实无华,但僧人修持精进,坚持早晚功课,客来焚香击罄,客去禅坐诵经。”复兴”、”朝阳”庵名很美,都与吉祥有关,有朝气和活力之感。

吊桥庵行程过半,来到吊桥。”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里天上天。”现在我们上天台,已走过一半路程了。吊桥,古为木桥,1985年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桥身由大条石垒成,长15米,宽2。5米。横跨两峰之谷,上挂岩壁,下临深渊。桥面即为吊桥庵长廊,庵建在桥上,桥建在庵内,故名吊桥庵。吊桥庵又名翠云庵,安徽省重点寺院。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法龙和尚97岁时圆寂。圆寂前回光返照,圆寂后3年肉身不腐,曾供于寺内,_时被毁。现庵为两层民居式建筑,庵旁岩壁上镌有“江南第一山”石刻,为民国时期安徽省省长许世英所书。吊桥庵四周峰峦环抱,怪石峥嵘,山溪潺流,风景如画。

过吊桥,石级陡峭,”通天云梯”考验着行人脚力。过云梯回眸北望,山色苍茫,气象万千:那云雾忽地从坡谷涌起,一刹那整个山峦一片;突然间山风吹来,云消雾散,闵园区的村庄:落星星点点。那小狮子峰在云雾中时而昂首,时而伏踞;”云门峰”风动云涌,时隐时现。那块巨石上裂纹弯曲,形似关刀,传说是关羽当年所携的”青龙偃月刀”所化。朋友:上天台还有近半路程,我们还需鼓劲。有人上天台走到这里作了一首对联:“欲登天台,尚有数万级,足下如何;要领风光,需勇气千尺,君自量之。”我们怎么样呢?当然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前面就是观音峰上院,我们上去吧。

观音峰上院原名圆通庵,安徽省重点寺院。这座建于清代的寺院,坐落在海拔1100米高一块岩体上,3层楼宇,民居风格,前傍古道,后接悬崖,东西均为绝壁,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夺天工的建筑,令游人称奇叫绝。寺前照壁上有一碑刻,记述山东吴老先生受菩萨感应维修寺庙的故事,这是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发生的真人真事,大家可以看一看。该寺住持僧宏成,自幼出家,虔诚礼佛,辛劳十余年,积攒数十万资金维修寺院。他一年四季身穿衲袍,上山下山行走如风。众人说他禅功独到,武艺高强,是沾了”观音菩萨”灵气,经常到南京等地弘法,在九华山传为佳话。

拜经台因金地藏在此诵经而得名。这是台,位于天台峰西侧,是崇山峻岭中一块难得的平台;又是寺,这座建于清代的寺庙,又名大愿庵,俗称古拜经台,安徽省重点寺院。原为一组狭长的建筑,民居式三进殿宇。住持僧圣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建筑群体。大殿坐东朝西,宫殿式,双层重檐翘角,气势雄伟,赵朴初先生为大殿题额。北侧地藏殿;东为3层徽派建筑——万佛楼;南为上下5层民居式寮房。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风格协调,堪称佛国明珠。

伫立拜经台,极目西南,峰石奇观组成一巨幅金地藏诵经和听经的场景,称为天台一绝。相传金地藏当年站在拜经台一块石板上诵经49天,这块石板上留有一双深深的足印,“足印石”为金地藏圣迹之一。观世音前来听经,她听经的地方长出了一尊亭亭玉立的观音石,观音峰上院旁一石峭立,面庞圆润,胸脯微挺,衣帽毕肖,襟带飘动,酷似女相观音。天上的大鹏也前来听经,后感化成石。拜经台南有一块30余米高的巨石,形似大鹏,喙啄,拢翅,似伏石聆听,人称”大鹏听经石”,俗称”老鹰扒壁石”。那西边有”仙人击鼓石”,两石险立岗顶,前石硕圆如鼓,后石屹立似鼓手,传为仙人为金地藏诵经击鼓,形象逼真。据传金龟也前来听经,在十王峰西北感化成金龟石。十王峰西有一尊木鱼石,群石交叠,顶架二石,从拜经台眺望,酷似木鱼,据传是金地藏诵经时被敲击的木鱼感化而成的。位于小狮子峰北的纱帽峰,极似一顶古代官员的乌纱帽,传说这是唐代京城一名大臣来听金地藏诵经,前面位置让给各路神仙,他在峰北听经,所以在拜经台处看不到。这些拟人状物的峰石,生成于佛山,与佛有缘,而且与金地藏诵经联系在一起,佛国神奇,令人惊叹。

蜡烛峰从拜经台蹬石级至天台,左有两座南北对峙的蜡烛峰,海拔分别为1261米、1252米。两座圆柱形山峰耸立,状如蜡烛;峰顶有树丛,一树突出,形如烛蕊,极似两支正在点燃的蜡烛。南蜡烛峰上一石形似观音,下有一石如灵猴,名”猴子拜观音”。两支巨烛耸立在拜经台与天台寺两寺之间,形神兼备,妙不可言。

灵山胜境,游人如织。从拜经台至天台这段石级道上,人流拥挤。两旁铁练上,挂满密匝的各式各样的铜、铁锁,玲珑别致,情丝缕缕。这些锁有”连心锁”、”平安锁”、”纪念锁”等,寄托着锁主人对名山佛地的心愿和祈求。这条道上还时有”猴出没,不过它们并不伤人,只是一心等候游人施食。行约半小时,气势恢宏的天台寺就在眼前,两边的摩崖石刻更添游人兴趣,这些石刻主要有:

“一览众山小”楷书,每长37厘米、宽45厘米,镌刻于天台山顶岩壁上。署款”光绪辛丑年东至谢徽、怀宁马琨游天台题”。

“中天世界”楷书,每长32厘米、宽24厘米;镌刻于天台渡仙桥下岩壁上。署款”大清_光绪_重建_题”。

“登峰造极”楷书,每长32厘米、宽2园厘米,镌刻于天台寺青龙背西岩壁上。署款”_参观团”。

“非人间”楷书,每长73厘米、宽37厘米,镌刻于天台寺渡仙桥下”桥洞”形成的巨大石门岩壁上。署款”康熙五十六年季春月观察使三韩人朱作鼎题”。

“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隶书,每长78厘米、宽57厘米。镌刻于天台青龙背岩壁上。署款”孙元良”。

这些摩崖石刻,笔力苍劲,体秀美,具有名家风范;署款的有高僧,有军人,有名士,还有普通游客;石刻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使天台古寺增添了文化氛围。

天台寺位于海拔1306米的天台正顶上,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地藏禅林。相传金地藏曾居天台,留有”金仙洞”遗迹。寺始建于宋,后废,明洪武时重建,遂为丛林。嘉靖年间僧玺玉居山护林,享年110岁。清时尘尘子重建,称”活埋庵”。至清中叶,天台寺周围源愿座寺庙已形成八刹,均附属天台寺,香火旺盛。原天台寺因地就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民居式3层走马通楼。九华山对外开放后,历经两次维修。20世纪90年代中期,住持僧宏学重建大雄宝殿,再现天台雄风。大殿为3层宫殿建筑,上层为万佛殿,中为地藏殿,下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北面建有观音殿,东侧为新建的远层民居式寮房。重建后天台寺耸立山巅,气宇轩昂,寺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为九华山高山玄寺的代表,已成规模道场。寺周景点众多,风光如画,可南望黄山,北眺长江,四方观景,观景四方。正如吴晋《登天台》诗云:“一入天台路,群峰最上头。云从足下起,汇向日边流。地势雄吴楚,星躔接牛斗。诸天化雨寂,九夏自成秋。”天台寺历来香火旺盛,现在每天来游山和拜佛的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香客们有的在佛前祈祷,有的忙于在香袋上盖印。天台寺藏有一颗明代铜质”地藏利生宝印”,据传盖了地藏宝印,可以消灾祈福,表明地藏信仰已深入信众心中。天台寺地下室与金仙洞相连,此洞又名地藏洞,为3米高岩石裂缝,顶覆盖石条而成。传说金地藏曾寓居此洞,为金地藏圣迹之一。

天台峰又名”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九华山第三高峰。峰顶有天台禅寺,东南有一山脊,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如一条巨龙,故有”青龙背”之称。传说金地藏当年向闵公借地,在此一展袈裟,袈裟随风飘飞,竟遍覆九十九峰。西为龙珠峰,该峰与青龙背有一石桥相连,称”渡仙桥”,桥梁镌刻”中天世界”。天台峰顶有一亭,名”捧日亭”,清乾隆年间池州知府李建。此亭为登高揽胜、观日出的佳境,”天台晓日”为九华古十景之一。在天台峰绝顶,有两块巨石对峙而立,形成一狭窄隙缝,下宽1米,上宽0。8米,高约6米,仅容一人擦肩而过。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称。在天台峰常可看到九华佛光,山峰、寺院映在佛光中,现象奇特,正如宋人吴潜诗云:“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阳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十王峰位于天台峰南侧,两峰有一山脊相连。海拔1342米,为九华山第一高峰。峰东西两侧,危崖层叠,登临其上,极目远眺,众峰如”儿孙绕膝”,有”一览众山小”之意境。西南有”钵盂峰”,海拔1143米,极似僧人钵盂;西北有”罗汉峰”,海拔1280米;“宴仙台”位于十王峰西,高百米,三面悬崖,上有约40平方米的平台。南下为”老常住”旧址,建有真如庵。

道僧洞位于十王峰东南,天然石洞,深5米,面积约20平方米。相传道人先住此洞,清咸丰年间有个和尚为逃避战乱至此,与道人共居,故此洞名”道僧洞”,又名”逃僧洞”。又传唐天复年间(901-904),居洞修行的一道一僧在采集草药治病时开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日久天长,道僧用以晒茶的石块留下斑斑黄渍,其地”黄石”因此得名。峰间有溪,名”黄石溪”,全长25公里,流水急浅多转折,具有深山幽涧特色;黄石村风光旖旎,盛产名茶,尤以”黄石溪茶”最为名贵,19_年黄石溪毛峰和九华毛峰共同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现作为我国外事交往中馈赠国宾的礼茶之一。道僧洞前有寺,侧有山溪飞瀑,环境极为清幽。释普文曾在该洞禅修三十余载,常年采药行医,80岁时在庙前圆寂,肉身3年不腐,现置庙前关圣殿供奉。

向北,走过”一线天”,就到九华山另一个高山景区——花台景区了。

花台景区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天台景区后,可以沿着天台正顶往西北的石板道,或从吊桥上方往西北的石板道去花台景区观赏它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峰石奇观。花台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地处高山峻岭之中,没有尘烟污染,故保有原始、古朴、纯净、清新的天然丽质。境内峰岭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蟠龙虬松,山花烂漫,烟云蓬勃,无不争奇斗异,气象万千。自古灵仙往复、僧家驻足、文人播咏,使这里的峰石都涂上了宗教文化的色彩。整个景区就是一座天然巨佛的殿堂、怪石的海洋、山花的世界、探奇的乐园。昔日山高路险,今天已建成天台至花台、花台至老虎洞的石级道,开通了九华山旅游二环线,即从天台正顶出发,经罗汉墩、小花台到文殊洞、下闵园,过龙溪铁索桥至老虎洞经乌龟石抵达九华街。现在我将途经罗汉墩、莲台峰、天门峰、大小花台、文殊洞等处的景点向大家逐个介绍一下。首先要向朋友们说明:花台是正在开发的景区,有些玲珑乖巧、奇幻如梦的景物还没有恰当的美名,热忱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新景点的命名活动。

罗汉峰位于天台峰西北,海拔1280米。由于组成其山体的花岗岩十分密致、坚硬,抗风化、流水冲蚀能力强,故形成浑圆顶状的山峰。前人描述”罗汉峰状若趺僧,阴冥则慈云法雨,若人鬼鸟兽之起于旁也”。峰西有罗汉墩,是山脊上展开的一大片空旷地,遗有古庙基。传说五百罗汉曾在此聚会,故名罗汉墩。相传金地藏卓锡九华后,常居此为沙门僧众讲经说法,留有圣迹。南宋末陈岩写诗赞道:“阅尽人间万劫尘,平生结习一无存。居山更向山头坐,兀兀真成不动尊。”罗汉墩周围有地藏井、地藏岩、钻山神鼠、古佛洞、大悲院、无底洞等胜景。

地藏井 位于罗汉墩西。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地禅修,苦于没有饮用水,就在山上寻找水源,见一地表湿润,便挖出一口活泉,故名地藏井。古人誉为“佛水”、“仙水”,可以治病消灾,延年益寿。当然这是善良的愿望。不过这口井水的确清洌甘甜,经化验检测,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优质矿泉水。大家可以尝尝鲜。

倚栏石刻位于罗汉墩东南岩壁。这是一方摩崖石刻。文为“春来莫忘重到此,倚栏侧目听松风。”款识:庐阳(今合肥)人。隶书,笔力遒劲,是一帧品味较高的石刻作品。我们身置云涌松涛之中,体会“听松风”,当别有一番韵味。

地藏岩位于罗汉墩北。这是一大片平旷的岩面。传说当年金地藏在此坐禅,久而久之,便磨陷出一个窝槽,恰好能容纳一人坐入其中,可仰面倚靠,人称”地藏靠”。十分神奇,我们可亲身体验一下”内不觉已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的境界,愿地藏菩萨给您带来灵气、福气、运气和财气。在地藏岩向西眺望,耸立的插霄峰、百岁宫、东崖禅寺、回香阁尽收眼底;在地藏岩的下方是葛仙炼丹台。葛洪,东晋人,道教丹鼎派的创始人。传说他曾在此处炼制仙丹,台地旁边的石头形似仙鹤,是他的坐骑所化。

钻山神鼠位于罗汉墩北”百步云梯”上方。尖头、小眼睛、头顶长着一溜绒毛(青草),体态憨厚、稳健,正在朝拜西方如来佛。也许这只钻山大老鼠,原来十分凶残,为害天下,后来经地藏菩萨教化开悟,改恶从善而有了佛性呢!

大悲院位于罗汉墩南,沿石板道下行约1公里即至。此地高台平旷,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代有僧人在此建扑云庵、观音堂茅蓬、一棵松茅蓬、大悲院等寺庙,曾是香火兴旺的道场。后毁,尚留有多座庙基。在大悲院下方0。5公里处台地存有猿座2米高的古僧墓塔林。近年有辽宁僧人明仁在古寺遗址重建大悲院,一幢呈苑”形的六开间民居式殿宇和数间寮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香烟缭绕。明仁和尚又在大悲院东北0。5公里处台地建有远座已故僧人塔林,用花岗石雕琢而成,每座塔的造型都别具一格。因该地僧人属密宗一系,故称”密宗塔林”。塔林苍松环卫、阳气充足,远眺青山历历,视”开阔,是风水佳境。

无底洞位于大悲院西,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丫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纵横,一片阴森。洞中有朝天洞口,凝视碧空,有”坐井观天”之趣。

神秘的水凼从“迎宾磴道”南下至古佛洞,沿途有一排排密匝的松树伸出长长的枝条,似在列队向游人招手的”迎客松”;巨岩石壁上刻的”善哉”两个大与青松辉映,又是一番境界。在大岩下有一神秘的水凼,长年屯集一泓清水,从未干涸。有人说它是女娲泉,传说女娲和泥造人时用的就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因为这里的水是雨雾所化,纤尘不染,凝聚了阴阳灵气;又说是女娲沐浴池,因为女娲是蛇身人面,蜷曲在里面洗澡十分舒适而又隐蔽。其实这口水凼是经过数千万年的雨水滴穿形成的,大自然的造化真是不可思议!水凼下方有石峡,从巨岩的裂缝中穿过,长约3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身体发福的游客可要费一番周折才能挤过去,被人戏称为”胖见愁”。从裂缝仰望天空,恰似一条线,就叫”一线天”吧。请朋友们给这些景点起个恰切的名。

古佛洞位于罗汉峰西北石级旁。两洞相连一大一小。总面积约38平方米。古有苦行僧居此。洞前有石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修行。清光绪年间,高丽贡使赵玉坡游览九华山,特意来到古佛洞凭吊金地藏修行的踪迹,并作诗一首:“东藩修贡草茅臣,到处看山耳目新。圣世万年屏翰固,中华一脉本原亲。诗名远重鸡林价,游迹先开鹿苑春。笑被江南人创见,乌纱错认戏场人。”诗中的”鹿苑”,是佛教俗语”鹿”苑”的简称。佛经说,上古有金仙修道的石室,有母鹿生鹿女极美,金仙养之,因名鹿苑,是佛成道的地方。这里代指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成道的处所,即”古佛洞”。

莲台峰位于罗汉墩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磐石高叠成峰,峰腰悬石错列,架空成洞,洞空旷,有”四门”可以进入。曾有僧人栖居,大厅、禅堂可容百人。洞里冬暖夏凉是难得的修行场所。更奇妙的是峰顶莲台巨石,周围环绕着”九瓣莲花”,从石壁抠着古人所凿的手槽、脚磴可攀援而上,直达莲台。登台东望,太平湖烟波浩渺;西南眺望,小灵龟、佛掌、佛指诸峰令人起敬。莲台峰下有”梦幻石谷”,这里是奇石的天然展览厅。

天心石位于莲台峰西北麓石板道东侧,高约5米,宽6米,浑圆如球。有人称”浑圆石”。有的叫”天心石”。如果命名”天眼石”却非常贴切,因为它正巧是天然大睡佛额头上的一颗”天眼”。该石背好像是一堵屏风,游客在这里用手撑着留个影,一定很”酷”、挺帅!

大象石位于天心石西侧百米山坡林地,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一方巨石高耸,它长有大眼睛、长鼻子、浑圆的身段,似正欲出林的大象,非常可爱。传说它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当年金地藏在花台崇山峻岭中修行时,普贤菩萨曾到这里看望过金地藏。

仙菇石 位于莲台峰北面,两石高叠,上石扁圆似伞盖,下石直立粗壮若伞柄,酷似撑开的伞状蘑菇。看来这朵”仙菇”,我们凡人是可望而不可摘!

马头石 位于大象石西边,岗岭上横卧一巨石,形似低垂马首,它的眼睛上边长有睫毛,张开的嘴掉了下马颌。

天门峰位于会仙峰(小花台)西南。海拔947米,峰拔如削,与南面的悬崖夹峙,高阜如门,故名。每当风起云涌,云雾从天门中奔腾而出,气势磅礴,惊涛拍岩,确实是一处勾人魂魄的景致。在天门峰东有清凉台,台高千仞,南北狭窄,长200米,绝壁直耸,三面孤悬,下临深渊。今清凉台有石栏杆围护。夏秋雨季谷风习习,凉爽宜人,小伫憩息,是难得的享受。清凉台北端险立一株中国台湾松,树龄已有200多年了。它的伞盖平铺,好像僧人拜佛打坐的蒲团,故名“蒲团松”。

大花台原名中峰,位于天台峰东北、会仙峰(小花台)北侧,海拔1291米。众峰环峙,独踞其中,故名。中峰与会仙峰之间有大片杜鹃坞,花开季节,幽兰香飘,映山红遍,故名两峰为大、小花台。相传中峰古有僧居。唐人费冠卿《中峰》诗云:“中峰高挂硋寥天,上有茅庵与石泉。晴景猎人曾望见,青蓝色里一僧禅。”登峰环顾,会仙、抚子、天门、石笋、沙弥、大古、天柱等十余峰各呈殊态,美不胜收。正如古人诗中所描述的:“一峰天半明朱霞,一峰晦黯抬云车。一峰晴明一峰雨,一峰崛立一峰舞。如笏如斧如覆钟,如矛如刀如戟丛。突如塔顶摩苍穹,削者如圭锐者笔。”可以说大花台是游人高山揽胜的最佳点。

小花台原名会仙峰,位于中峰南、莲台峰北,海拔1006米。峰顶石柱、”石人”罗立,参差有致,犹如众仙相约而来,在此欢聚,故名。相传唐代道士赵知微曾率徒登峰中秋赏月,宴请群仙。南宋末诗人陈岩诗云:“仙袂飘飘拂翠巅,知微来此晏群仙。人间风雨山间月,始信仙家别有天。”从小花台沿石板道南行至下闵园,一路可观赏众多峰石奇景。

石 佛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的石板道中段西侧,有一山崖伸出一块岩石,他长有大眼睛、高鼻头,突出的下巴和圆润的额头,可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天成佛像。天然”佛”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中段西侧,巨大花岗岩石壁上,有约2平方米的行书”佛”,清晰可辨,这是大自然能工巧匠借助风雨剥蚀之力而刻画的杰作。

龙头峰位于天然”石佛”下方。这座山峰酷似龙头,它张开大嘴,口中含着一颗浑圆的宝珠。传说东海龙王前来九华山为地藏护法,并献宝珠。地藏十分感激,但拒绝接受宝物。龙王为表诚意,就地化出一座龙头峰,并镶着宝珠,留在了九华山。

定海神针位于蜗牛石西侧,此石高7米,顶尖削,一柱擎天,独立无依,下临深渊。其石半露于云海之中,故名”定海神针”。地藏靴位于宝塔峰南侧,有一石形似长筒靴倒置在悬崖顶上,俗称”仙人晒靴石”,传说是地藏穿过的一只僧靴所化,故名。另一只在聚玉峰东侧,东西相对,正好一双。

文殊洞位于小花台至下闵园石板道下段北侧,距下闵园0。5公里处,书箱峰西麓。两洞相连,上小下大。大洞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主洞内供文殊菩萨像。洞崖石刻门联:“洞中恒沙佛,天天见如来。”从洞南一条长7米的巨岩裂缝中穿行,扑朔迷离。洞南有一口清泉,其味甘美。相传文殊菩萨曾来此地探访金地藏,故名”文殊洞”。明、清时,此洞辟为道场,来此苦修的僧人至今不断。

九子岩景区

朋友们:九华山向有”东为背即后山,西为面即前山”之说。我们游览了前山诸多风景名胜之后,可趁兴去九华后山九子岩景区,观赏它的自然和人文胜境的原始、古朴、清新的风貌。九子岩景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东北部、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境内。从九子岩岭到僧家山麓为花岗岩体所形成的陡悬式中心峡谷区,源于九子峰的九子溪自西向东穿流其间,至朱备镇汇入青通河。面积约20平方公里。它是九华山著名古景区之一,又是新开发的高山旅游景区。这里山水风光雄奇灵秀,生态环境优良清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现在九子岩景区已成为集岩、泉、林、寺于一体的绿色大园林,有”烟霞园”之称。兴建了旅游服务设施,架通了九子岩索道,增修了登山石板道,为旅游观光、佛教朝山、生态考察、休闲度假提供了便利条件。游览九子岩景区可分僧家山和九子岩两部分。首先,我向朋友们介绍僧家山即烟霞园北园门周围的主要景点:

僧家山位于九子峰岭东南麓,是一片岩台层叠、怪石罗列的谷地,林木苍翠,泉溪潺流。这里有唐代古福海寺,1938年兴建双溪寺后,陆续涌现了十余座寺庵茅蓬。因僧家云集,故名僧家山。又因是僧人相伴烟霞之地,故有”烟霞园”之称。今九华山森林公园在这里建有管理机构和旅游服务设施。

福海寺位于僧家山东边施门口北坡。唐景福二年(893)建,初名景福:。宋治平初(约1064)赐额”福海:“。清代名”福海寺”。清代陈蔚《九华纪胜》记载:“寺门前旧有唐僧手植松。寺右宋双峰居士程待制九万墓。寺前卧牛石,寺东花窗石,状若绮疏,寺西七布泉,夏秋间瀑分七道注下,亦奇观也。”福海寺饱经风霜,唐时僧人手植松已不见,但周围胜景依旧。民国时寺尚存,后易为民居。1999年住持尼寂云善资收回佛地,发愿重振禅门,现已建成999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气势恢宏。

程九万墓位于福海寺西北角坡地,墓园_平方米。墓前神道碑镌文:“宋名臣文华阁待制青阳开国公程九万神道。”神道两旁有石羊、石狮、石虎、石俑等雕像,保存完好。程九万是笔架山东麓人,曾在双峰下筑室读书,号”双峰居士”。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任武威知县、司农薄太府丞、两淮盐运使、和州知州、襄阳安抚使等职,官至正议大夫、华文阁待制。程九万博学多才,著有《青阳诗百首》、《历阳记》十卷。为官忠直清廉,百姓称”程青天”,朝廷诰封”青阳开国公”。程九万墓现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溪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从烟霞园园门口南行100米至岔道口,向西拾级登山即至双溪寺。寺背山依溪,怪石丛列。寺旁岩石下有”洁泉”,从砂石缝中渗出,清澈甘甜。双溪绕流寺前,向东流入青通河。1932年陕西安康县双溪寺机通和尚朝礼九华,慕此地山色秀美,发愿建寺,亦取祖庙名”双溪寺”。他在此创办道场,一时名声大振。1957年寺毁于火灾。1978-1998年,九华山佛教协会后山分会先后在旧址重建地藏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和钟楼。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坐西朝东,宫殿式,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内供三尊大佛,“海岛观音”、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等塑像。大殿前方大理石照壁上镌刻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双溪寺”。四周岩台层叠,寺西有蕴空茅蓬、定西茅蓬、九莲禅寺。东边有广化院下院、谪仙亭、”林岩竞秀”石刻群,南边有九华山佛教协会后山分会、双溪寺宾馆,寺东北角双溪讲寺上方建有大兴和尚肉身堂。

大兴和尚肉身堂位于双溪寺东北角台地,三开间民居式建筑,内供建国以来九华山佛门第一座真身——大兴和尚肉身。大兴(1894-1985),了维,俗名朱毛和,安徽太湖县人。1925年至九华山百岁宫剃度出家,后长期在九华后山苦行修持,平时常念口头禅:“空、空、空”;”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又常为山民采药治病,人称”九华济公”。1985年4月6日圆寂于双溪寺,年91岁。僧徒将其遗体装缸存放;1988年12月23日开缸,见其肉身颜面如生,遂装金供奉。1990年上海两位居士捐资建堂。堂中玻璃龛内端坐着身披袈裟的大兴肉身,慈祥庄严,眉目清晰,喉节可辨。墙上供着大兴和尚遗像。玻璃柜内陈列着其生前的袈裟和僧鞋以及出缸的罗汉佛珠、指甲、衣帽鞋碎片等遗物。大兴肉身堂西南侧有茅蓬“三空亭”和“三空岩”巨幅摩崖石刻(3个“空”,分别为释仁德、释妙安、释皖峰所题)。

“林岩竞秀”石刻群位于双溪寺、大兴肉身堂至广化院下院一带,怪岩磊磊,如布石阵;拟物似兽,象形成景。其中以鳌鱼石、青蛙石等最为奇异。怪岩上镌有“林岩竞秀”、“峰回路转”、“天籁之韵”、“空、空、空”等摩崖石刻,多为当代名人、高僧手迹。

从僧家山西上登九子岩,途中可观龟兔赛跑石、三斧石、问心石、刘公寨石门、碧云峰斗鸡石等景。下面,我向朋友们介绍九子岩主要景点:

九子岩索道下站始于双溪寺东南侧,上站位于九子岩碧云峰岭。索道水平距离770米,高差401米,线周长1700余米,为单线脉动循环吊厢式。乘索道可观赏奇松、怪石、山泉、溪瀑,远眺青通河两岸田园、山庄风光;抵九子岩,可游览九子峰、九子寺、磐陀石诸名胜,欣赏“九子泉声”。

九子峰又名九子岩,位于碧云峰西,狮子峰、五老峰东北,海拔1035米。峰顶矗立形态各异的巨岩巧石,东西排列者有五,南北成行者有四,酷似童子结伴嬉戏。故称“九子岩”。九华山古号九子山,以一峰名山,是其因缘之一。它是九华山具有代表性的一大景观,南宋末陈岩作诗赞叹:“小大扶携作伴行,欢然恋恋意相倾。谁知万古山头石,还有人间母子情。”九子峰南、九子溪北畔有石窍奇观,南北透光,名“石照”;石照深如井,名“天井”。

九子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九子岩盆地。始建于唐,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在九子岩东面的碧云峰顶建”广化寺”,明代重建,称”广化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迁建于现址,易名”九子寺”,又称”华严禅寺”。今存老殿为清末建筑,民居式,坐西朝东,二层三开间。墙壁嵌有明代碑刻。老殿两侧新建有大雄宝殿和寮房。在碧云峰顶广化:旧址新建有幽冥钟楼,为六角形两层楼阁,内悬猿吨重的巨形幽冥铜钟。九子寺地处山谷盆地,四周峰岩环峙,竹林葱郁,古树苍天,泉瀑争鸣,境极清幽,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有九子岩石塔、月牙池、磐陀石、地藏洞和“九子泉声”等胜景。

九子岩石塔位于九子寺山门东北侧。塔建于南宋。相传金地藏初入九华山时曾登临九子岩,在磐陀石上坐禅修行。他从新罗携带一条神奇的白犬,名“善听”,又称“谛听”,一直与他相依相伴,法缘情深。后人特在此处建塔纪念,称塔为“谛听塔”。塔共7级,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块石垒砌,呈楼阁式,实心方形。塔高9米,为方形折角须弥座。塔基至顶端逐层向内递减,每层檐角微翘。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刻有云纹和古钱图案。底层正面有拱形洞龛,内供一尊石佛,塔基旁立有一小石狮,形似小犬。九子岩石塔结构玲珑,造型古朴,与有”古城堡”之誉的九子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月牙池位于九子寺东北10余米处。这是该寺空有和尚于20世纪60年代巧用谷地岩石、泉水匠心构筑的胜景。一弯月牙池,水中别有天。池口有一座小石拱桥横跨南北,池中央金龟石(凫水龟)背立一座3级石塔,内供地藏菩萨像。旁有卧牛石,西望对岸之月,故称“犀牛望月”。_,池畔垂柳依依,池中莲叶片片;入夜时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距池东北50米处有两株高大的千年古树,一是丹枫、一是香榆。枫树胸径2米,树冠硕大,枝叶繁茂,是九子岩的标志,故名九子枫。池畔立有空有和尚的诗碑,其中一首描绘出一弯月池别有天地的意境:“神蛙云集伏池边,湛清泉水旋漪涟。犀牛回首观明月,金龟悟性潜水间。石桥玲珑如虹降,古枫翠柏参云端。瀑叠成蟒戏渊谷,游此方知极乐天。”诗中禅意充盈,耐人寻味。

磐陀石位于九子寺西北角200米处谷口岩,有一块约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传是金地藏入九华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禅修时留下的圣迹。后人称此”打坐石”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摩崖石刻。谷口山泉分东西两股支流绕过磐陀石,呈“二龙吐水”之势,漫泻而下,形成壮观的”水帘洞”。洞口面向东北,洞内清泉潺潺,奇石磊磊,洞厅可容纳十余人,境极清幽。”穴石作户牖,垂泉当门帘”,相传金地藏曾在此洞栖居诵经,故名“地藏洞”,至今常有僧人在洞中”打坐”禅修。

九子泉声在九子岩西北谷口上方,山泉汇集成涧,涧水从10米高的峡谷东注而下,如素云垂练,故名”垂云涧”。南宋诗人陈岩赞美道:“飞瀑奔崖色皎然,飘空上下势相连。看来不是天河水,尽是兜罗片片绵。”在此听落涧泉声,淅淅沥沥,如拨丝弦,似弄环珮,清脆悦耳,令人萧然意远。在九子岩东北岭腰有七布泉,其瀑声、泉声又是一番境界。每当夏秋暴雨之际,泉水如蛟龙从巨岩谷口,飞崖走壁,七转七折似7匹白练飘舞在半空之中。落差80米,喷珠泻玉,注入龙潭,如撞钟击鼓,山鸣谷应。此景印证了李白佳句“天河挂绿水”的意境。九子岩的涧泉瀑声,松风涛声,古刹钟声,组成美妙的交响乐。清人周硏编纂《九华山志》时,特将“九子泉声”列为”九华十景”之一,作宝塔诗赞叹道:“泉,滴沥;泉,澄鲜。透沙石,云烟。一瓢饮处,九子岩前。)飞千尺练,冰裂七条弦。夜静远闻莲漏,雨余怒作涛喧。鹤露风声许和,高山流水相连。辟世枕之为名洗耳,大旱用汝代龙行天。万古源头活水来不竭,银河一泻到海茫无边。”

从九子岩枫榆古树旁佛茶茶道馆,往西沿石级“青春大道”可登天华峰,沿途有“牵手三关”、金钱岭、飞来石、卧虎石等奇观。

天华峰位于九子峰西南,南与大古、猫碗、花台诸峰相连,东北与独秀、云外、双峰、天柱、莲花诸峰相依,海拔1084米。境内林深似海,云雾缭绕,峰石称奇,泉溪献秀,空气清新,如”天然氧吧”。峰南侧有古天华庵,又名吉祥寺,今存6间殿宇,门楣上分别镌有”地藏殿”和”观音殿”隶书石刻。庵前广场布有石桌、石凳,面对青山、流泉,品茗话禅,韵味无尽。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九子岩景区后,当趁兴去与它毗邻的天柱峰景区观光揽胜,可以说是不虚九华后山之游。天柱峰景区原称青峭湾景区,位于九子岩景区西南部,地处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南与将军村接壤。天柱峰高,耸立擎霄;群山环抱,盆地罗列。它的东麓为青峭湾盆地,东北部为翠峰盆地,东南部为”六亩田”(庙名)。

天柱峰景区

朋友们:我们游览了九子岩景区后,当趁兴去与它毗邻的天柱峰景区观光揽胜,可以说是不虚九华后山之游。天柱峰景区原称青峭湾景区,位于九子岩景区西南部,地处青阳县朱备镇东桥村,南与将军村接壤。天柱峰高,耸立擎霄;群山环抱,盆地罗列。它的东麓为青峭湾盆地,东北部为翠峰盆地,东南部为”六亩田”(庙名)。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境内奇峰怪石,高瀑深潭;古寺馆塔,星罗棋布;密林深处,世外桃源。昔日游人至天柱峰景区,一是从前山翻山越岭,二是从后山山间小道进入。如今从朱备镇驱车向南沿青通河东岸公路至东桥村龙口,过桥往西绕行4公里新修的盘山土公路,可直抵天柱峰东麓、青峭湾”天柱馆”。游览了周围翠峰寺、净居寺石塔等景点后,驱车返回龙口南1公里处至将军村,过桥往西行5公里蜿蜒的乡间公路,就能直达“六亩田”(心安禅寺)。现将沿途景点介绍于下院

天柱仙踪天柱峰位于青峭湾西北,海拔1004米。拔地而起,绝壁矗立,峰巅如莲瓣初开,耸入云霄,巍峨壮观。清代《九华山志》载:“天柱峰耸拔千仞,如柱倚天,此华东(指九华山东部)第一峰也。”周边群峰环拱,南侧有峰名”响石崂”,据说每当雨天即发出奇妙的响声;西临双峰;南对大古峰;东北为翠峰滴翠;西北屏立五老峰,状若5位仙翁驾云漫游天柱;西南为列仙峰,峰顶多人形奇石,似行者、拜者、舞者,接踵相从,俨然仙侣结队去天庭赴会。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至陵阳山登天柱石》的诗篇,故传诗仙曾游历九华山天柱峰。清代周硏作诗赞道:“鳌头几千仞,奇峰顶上悬。九华尽平地,一柱独擎天。绝境齐昆圃,高踪仰谪仙。共工不敢触,五老立云边。”于是列“天柱仙踪”为“九华十景”之一。

天柱书馆一称“天柱馆”。位于天柱峰东南麓青峭湾。青峭湾,当地人称“草湾”。四面峭壁,天然盆地,海拔700-800米。东与南面河为界,南接将军村岗头,西南止沙弥庵,北抵翠峰三道河。西北至净居寺石塔,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这里住有东桥村青草湾村民组十几户人家,林木掩映,泉水顺着剖开的茅竹汩汩流进院圃。初夏,红桃缀满枝头,炊烟袅袅,一派古朴宁静的山村景象,宛如”世外桃源”。村中有一幢保存完好的民居,砖木结构,两层三开间,门廊呈八形,门额石刻楷书”天柱馆”,上联小”民国戊寅重建”,下联小”族裔玉藻谨书”。这就是重修的明代天柱书馆。青阳学者施达(1573-1636)下之,世称”天柱先生”。酷爱天柱山水,于明泰昌元年(1620)来此隐居,始建”天柱书堂”,授徒讲学,著书立说长达17年。当时江南名士姜演、陈白藩、沈之夏等都出自他门下。他曾撰门联:“除夕酌金樽,与父老共谈风月;星桥开铁锁,任儿童大放花灯。”惜已无遗迹。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青阳名士施玉藻隐居天柱峰下,与乡里同仁重修书堂,改称“天柱馆”,门额即为其所题。今尚存重修天柱馆残碑一块。据“天柱馆”住户黄姓老人说,书馆正厅鼓壁上原供有施达的牌位和画像,_时为防止“破四旧”的破坏,他特地蒙上一层木板。至今尚未揭开,但这一文物无疑得以保护。

净居古塔位于青峭湾西北玉甑峰下双石崖。唐代在双石崖旁始建净居寺,北宋靖康元年(1126)重建于崖下普贤台。明景泰年间朝廷赐住持僧圆慧为”大度禅师”,僧众日增,寺成为丛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寺遭火灾,二十八年重建。1940年日军进山时寺被烧毁。惟一一座五级石塔巍然屹立在普贤台西畔。石塔由不规则的麻石板块叠筑而成,故俗称”叠石塔”。塔高约7米,底层边长1。8米,顶层边长0。85米。平面呈方形。共有5级,自下而上逐层向内收缩。每级4块条石竖立,中嵌两块石板,花纹雕饰精工,层层飞角琉檐,造型别致。四面皆有一个壶门,塔顶为一覆钵式顶盖。塔峰微微倾斜。南宋末诗人陈岩在《叠石塔》诗中描述道:“无复晨钟暮鼓声,慧云犹护法灯明。佛乘大有支持力,旧塔虽欹不解倾。”塔前有一块石碑,刻有《九华山净居古塔偈铭》,说明建塔时间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石塔已历千年,是九华山现存最具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之一。石塔近旁有宋宣和年间曹令机建的”最胜亭”遗址,相传宋诗僧了机曾于亭前植茶,制成名茶”梦觉香”。塔前有”菖蒲涧”,石缝中生长异于他处的菖蒲,芳香袭人,茎长约3。3厘米,有9-22节不等,以”九节菖蒲”最佳。净居古塔周围峭壁高悬,层峦叠翠。在此可眺望天柱、五老诸峰,中央电视台所摄风光片《漫话长江》中的“天柱仙踪”镜头,即取此景。

翠峰滴翠翠峰,原名滴翠峰,位于天柱峰东北、青峭湾北。从天柱馆山后北行,途经青草湾又一村民点,三五户人家。村前三道河清溪潺流,蛙蛙鱼游弋可数。由此拾级登山,林荫夹道,翠竹如海,约行1。5公里,柳暗花明又一村,便进入了群峦环抱的翠峰盆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滴翠峰高踞于盆地西北,海拔1041米。此峰头大尾小,最为奇特。清人陈蔚在《九华纪胜》中描述道:“九华诸峰皆耸身锐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苍翠三层,露洗烟消,鲜新可掬。”故有上、中、下翠峰之称。翠峰风光旖旎,向为游人所称道。下翠峰”翠峰庵”遗址存有明代乙巳四月(具体年份失考)所立《九华山翠峰庵八景赋》残碑一块,赋列翠峰八景:“滴翠峰高”、”谷口生云”、”斗岭傲)”、”天柱晴峦”、”晓月轩明”、”石洞燕子”、”玉泉香美”、”龙系腰带”。可以说是翠峰景致的诗意概括。

翠峰寺安徽省重点寺院,坐落于盆地西北端,背依滴翠峰,面对天柱峰。雄踞高台,气宇轩昂。寺原名”天柱庵”,唐咸通五年(864)始建于天柱峰前。唐末迁建于滴翠峰下,俗称“高舍”。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青阳人余志源来此,因折柳溪边悟解禅道,自称”翠峰”,筑舍聚徒讲经,其居便称为”翠峰庵”。陈岩《翠峰庵》诗对其评述道:“缚屋山中数十年,茅诛棘旋开田。何须折柳溪边去,枯木寒林总是禅。”清末住持僧普照重建殿宇,有两个大殿和数十间寮房,易名为”翠峰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高僧月霞会同僧普照、印魁、通晓、可安等在此开办”翠峰华严道场”,亦称”华严大学”,专授华严经义。当时就读学僧32人,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名僧的虚云、心坚和建造心安寺的智妙法师。此举开创了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大学之先河,受到当时佛教界的高度评价。不仅使翠峰寺复兴为一大丛林,而且使九华后山一带兴起的寺庵达20余座,成为信众朝礼参学的圣地。翠峰寺现存寺宇,坐西北朝东南,民居式,两层五开间,一形排列,正殿门额书”翠峰华严禅寺”。楼阁、禅房仅是昔日规模的1/3,依然保持古寺风貌。庙廊西壁嵌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立《开创翠峰华严道场碑志》,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前有一块300平方米的花圃,以中路为界,两边分别存有两块长方形的墙基,可见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规模之大。庙台东南下坡为数百级石阶,东侧巨大岩石上刻有“华严道场”4个隶书大,是当年翠峰华严道场的历史见证。

心安禅寺安徽省重点寺院,位于天柱峰东朱备镇东桥村与将军村交界处。乘车至将军村北过桥往西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行约5公里,便至”六亩田”(该寺俗名)。此处峰峦屏峙,三面环山,北边有游龙涧,南边有东阳涧两股清溪绕流,心安禅寺高踞于窝掌状的谷地之上。寺院坐西北朝东南,系三合院式民居建筑,正中为大雄宝殿五开间,两层楼宇,硬山顶。一层为大殿、二层为三圣殿。殿后建有40平方米的蓄水池。大殿东北配殿为缘间两层寮房和诵经堂。西南配殿侧为地藏殿。大殿与配殿有回廊相连,夯土墙身,硬山两落水,具乡土气息。山门与东北、西南三方围成院墙。院内有花圃和菜畦,院外有数十棵大枫树。牡丹、芍药、桂花等花开时,芳香四溢。据住持演慧法师介绍,这是他1998年至1999年在原寺基础上重修的。面对古刹重辉,不禁使人怀念起开山祖师智妙和尚。据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月霞法师在后山开办翠峰华严道场时,有位湖北僧人智妙从师听讲经义,兼作”饭头”(即炊事员)。一次他见到一个来寺听经的老妪因天晚无法回家,便拿些锅巴给她充饥,并让铺给她住下,自己则找别的和尚搭歇。由此他违反了道场”不准留宿尼众信女”的规定,受到知事僧的训诫:“你既然发慈悲心,何不自己开道场!”智妙和尚从激愤中醒悟,便于19_年到距翠峰寺4公里外的文殊峰东的山洼里,以8块银元购得6亩荒地,始建文殊茅蓬。这就是俗称”六亩田”的来历和传说。其实智妙是一位学修精严的禅师。据《智妙小传》记载:智妙(1863-1924),俗姓宋,名真元。湖北汉阳人。月霞法师在九华山翠峰创设华严道场时智妙从之游,随侍左右,听讲佛学,课余则自种福田,专志苦行,获益良多。19_年徙居文殊茅蓬,后扩建堂宇,开单接众,以宗教互融、禅净兼修为宗旨。19_年月霞法师赴上海哈同花园办华严大学时,智妙法师受其嘱托,兼位于翠峰寺华严道场。平时除请知名法师讲经外,还亲自为学僧讲解大乘经论,义理透彻。远近士夫闻声宗仰,或入山求度,或发心供养,络绎不绝。如此历20余年,文殊茅蓬不断扩建,初具丛林规模,以自种福田、安心禅修之寓意,易寺名为”心安禅寺”。1924年智妙法师圆寂,世寿六十,戒腊三十四。智妙法师开山建寺,使心安禅寺成为九华山有名的佛教道场之一,可谓功高德昭。至今欣逢盛世,迎来了建寺百年华诞,在历任住持的增建和护持下,在海内外护法居士信众的结缘下,现在心安寺古刹重辉,法炬复燃;改善了交通条件,修通了上山5公里的盘山公路;架设了高压电线,开通了电话,用上了天然的自来水;维护了生态环境,现有茶园10亩,山场自然林260亩,一片郁郁葱葱。

百丈潭沿公路东下至”三亩田”(地名),再向东南山径行500米,即抵东阳涧畔。有涧水从云峰东下,倾泻于峰峡之间,形成宽约6米、高30米的垂瀑,宛如飞腾的白龙破云而出,声震山谷,气势磅礴,名”百丈潭瀑”。瀑水常年不竭,注入谷下约100平方米的渊潭,瀑高潭深,故名”百丈潭”。四壁陡峭,潭水墨绿,深12。8米,崖壁上古代凿有佛龛和”百丈潭”题刻。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嘉定间,诸大道之父令青阳,殁后葬百丈潭,大道筑庐守墓。”如今庐、墓早已湮没,佛龛尚清晰,而题刻已模糊难辨。百丈潭东北200米处有琉璃滩,河床裸露,经水流冲刷,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潭,宛若串珠,长达500余米,石骨光滑如凝冰,阳光照射,众潭闪跃,故有”琉璃滩”之称。有些潭面数米见方,深数米,是天然泳池。琉璃滩两岸翠峦倒映,百鸟和鸣,是开发山间露天游泳、避暑度假的佳境。

百丈箭瀑位于”六亩田”东北、”三亩田”北部。有涧水自天柱峰东侧与五老峰、列仙峰结合部东下,名”龙游涧”。暴雨之后两股泉水从高100米的谷口悬崖直泻而下,凑为重瀑,涌激如箭,故名“百丈箭瀑布”。古人称它为九华山东部”第一奇观”。瀑水注入渊池,峻壁四合,犹如天井。池面50平方米,深约5米。池水湛碧,四时不竭,因产石斑鱼,故名”嘉鱼池”;池中有柱形岩石突兀,称”临流矶”,上平如台,又称钓鱼台。相传为汉代道人窦子明在此垂钓,得白龙而飞升成仙,故池称”白龙池”。池旁有猴子石,早晚可见成群山猴,嬉戏于石上或树梢;附近还有仙人禅定石、观音洞、栖仙泉、东角岩(俗称”冬瓜岩”)等胜景奇观。

推荐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四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峻的封冢在巍巍峰峦围绕之中与骊山美满无缺,景致美妙,情形独秀。

陵园模拟秦国国都咸阳制作,概略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表里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今朝探明的大型地面构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级路线,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因为经验二千多年的风雨腐蚀和工钱粉碎,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国汗青上光辉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齐集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绩。秦始皇把他生前的繁华荣华所有带入地下。

秦始皇陵看点:

天下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古埃及金字塔是天下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天下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汗青上光辉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齐集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绩。秦始皇把他生前的繁华荣华所有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构筑的焦点部门,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实:“穿三泉,下铜而致椁秦始皇,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贯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明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附近陪葬漫衍浩瀚,内在富厚、局限空前,除有名遐迩的戎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明白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事变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门文物;部署有水道展区,重现昔时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办法;信托跟着考古事变的盼望,必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明。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峻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旅客身临其境的感觉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队伍换岗典礼”演出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子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隐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就,活跃直观地展现秦陵机密,展示其富厚内在。

皇家陵园

秦始皇陵是中国汗青上第一个天子陵园。其庞大的局限、富厚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陵园凭证秦始皇身后照样享受繁华荣华的原则,模拟秦国国都咸阳的机关制作,概略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表里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今朝探明的大型地面构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门。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路线,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因为经验两千多年的风雨腐蚀和工钱粉碎,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秦始皇陵高峻若山”,后经风化腐蚀及工钱粉碎,低落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构筑原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备河道冲刷陵墓,秦始皇还命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对象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表里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别离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事变者发明白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职员的墓室。已发明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__米。经观测发明,整个坟场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局限的宫殿楼阁构筑。陵寝的形制分为表里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局限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陵制作图始天子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局限弘大,埋藏富厚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当局发布为省级重点文物掩护单元,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第一批重点文物掩护单元,1987年,连系国教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天子陵列入天下文化遗产掩护目次,成为全人类配合的财产。

局限弘大 埋藏富厚

秦始皇陵皇陵是中国汗青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感人民勤劳和智慧才智的结晶,是一座汗青文化宝库,在全部古代帝王陵墓中以局限弘大、埋藏富厚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实,陵墓一向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内里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构造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接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明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统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门,对象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对象两侧还并列着4座构筑遗存,有专家以为是寝殿构筑的一部门。秦始皇陵齐集浮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局限弘大,气魄宏伟,布局殊特。

陵坟场宫中心是安顿秦始皇棺椁的处所,陵墓附近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畴广及56.25平方公里。首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戎马俑坑等,积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汗青文物出土。1980年掘客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明的体形最大、装饰最绮丽,布局和系驾最传神、最完备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戎马俑坑

秦始皇陵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内地打井的农夫发明。由此安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天下第八事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能等,提供了异常贵重的实物资料,成为天下人类文化的名贵财产。戎马俑坑现已掘客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分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尚有4万多件青铜武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别离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全部卫士都是面向东方安排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个中1974年发明的一号坑最大,它对象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阁下,长廊和11条过洞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巨细沟通、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军人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安排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处所是在1976年春天发明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对象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构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连系声势,包罗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应承旅客旅行。南北宽24.5米,对象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揣度,被以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兵器都生涯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明从葬戎马俑坑三处,制品字形分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武器等文物。个中一号坑为“右军”,安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淆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英华地址;三号坑有军人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雄师的批示部。这个军阵是秦国部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天下的震惊和存眷,这些按其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体例、作战方法、骑步卒设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戎马俑的发明被誉为“天下第八大事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巨大发明之一”。秦俑的写实伎俩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继往开来艺术为天下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创立了秦始皇陵戎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所获声誉:

天下第八事迹

秦始皇陵是天下上局限最大、布局最怪异、内在最富厚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戎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天下人类文化的名贵财产,而它的发明自己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绩。它们充实示意了20__多年前中国人民鬼斧神工的艺术才气,是中华民族的自满和名贵财产。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它的“天下第八事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众人所知。天下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色泽。陵园工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这四处赞颂的诗句出自大墨客李白笔下,它歌唱了秦始皇的光辉业绩,描写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荡气魄。简直,陵园工程之浩荡、用工人数之多、一连时刻之久都是亘古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建筑陪伴着秦始皇生平的政治生活。当他13岁方才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创始。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尚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外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刻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造。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一向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完工,二世天子胡亥继位,接着又建筑了一年多才根基落成。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同一世界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睁开了陵园工程的计划和主体工程的施工,起源奠基了陵园工程的局限和根基名堂。从同一世界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局限建筑时期。最多72万阶下囚来大局限的建筑,根基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首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使命。尽量陵墓工程历时云云之久,整个工程如故没有最后完工。其时汗青上发作了一次波涛壮阔的农夫大叛逆。陈胜、吴广的手下周文率兵敏捷打到了距陵园不敷数华里的戏水四面(今临潼县新丰镇四面)。面对雄师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熬炼的新天子惶恐失措,召来群臣商榷对策。他一幅丧魂崎岖潦倒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若何”的乞求。这时少府令章邯提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博彩通,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连忙迎合,并让章邯带领修陵雄师回手周文的叛逆军。至此尚未完全完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计划、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建筑史上名列榜首,其建筑的时刻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推荐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五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 120 公里。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

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萧引凤”等。 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 210 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东峰】

海拔2096.2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

东峰由一主三仆四个峰头组成,朝阳台所在的峰头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楼峰居东,博台偏南,宾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称华山三峰,指的是东西南三峰,玉女峰则是东峰的一个组成部分。今人将玉女峰称为中峰,使其亦作为华山主峰单独存在。

古时称登东峰道路艰险,《三才图会》记述说:山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数十丈,上面仅凿了几个足窝,两边又无树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岗石上,脚手并用才能到达峰巅。今已开辟并拓宽几条登峰台阶路,游人可安全到达。

东峰顶生满巨桧乔松,浓荫蔽日,环境非常清幽。游人自松林间穿行,上有团才绿荫,如伞如盖,耳畔阵阵松涛,如吟如咏,顿觉心旷神怡,超然物外。明代书画家王履在《东峰记》中谈他的体会说:高大的桧松荫蔽峰顶,树下石径清爽幽静,风穿林间,松涛涌动更添一段音乐般的韵致,其节律,此起彼伏,好像吹弹丝竹,敲击金石,多么美妙? ?

东峰有景观数十余处,位于东石楼峰侧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纹,象一巨型掌印,这就是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巨灵神开山导河的故事就源于此;朝阳台北有杨公塔,与西峰杨公塔遥遥相望,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所题“万象森罗”四字。此外,东峰还有青龙潭、甘露池、三芧洞、清虚洞、八景宫、太极东元门等。遗憾的是有些景观因年代久远或天灾人祸而废,现仅存遗址。八十年代后,东峰部分景观逐步得以修复。险道整修加固,亭台重新建造,在1953年毁于火患的八景宫旧址上,已重新矗立起一栋两层木石楼阁一座,是为东峰宾馆。

【南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

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同三公山、三凤山隔绝。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顶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这样一来,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形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人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一书中记述南峰形象说:“如人危坐而引双膝。”

落雁峰名称的来由,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绝顶而引以为豪。历代的文人们往往这里豪情大发,赋诗挥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给后世诗文记述颇多。峰顶摩崖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冯贽在他的《云仙杂记》中记述唐诗人李白登上南峰感叹说:“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宋代名相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落雁峰周围还有许多景观,最高处有仰天池、黑龙潭,西南悬崖上有安育真人龛、迎客松等。

松桧峰稍低于落雁峰,而面积大一地落雁峰。峰顶乔松巨桧参天蔽日,因而叫松桧峰。华阴名儒王宏撰称松桧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宫,是华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庙。因庙内主殿屋顶覆以铁瓦,也有称其铁瓦殿的。松桧峰周围许多景观,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门、朝元洞、长空栈道、全真岩、避诏岩、鹰翅石、杨公亭等。

历代状写华山南峰的诗文很多,明书画家王履有《南峰顶》诗:

搔闻问青天,曾离李谪仙。

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

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先。

茅龙如何借,直到五城边。

【西峰】

西峰海拔2082.6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华山永》中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句,也当指此石。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

登西峰极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云霞四披,周野屏开,黄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乡神府,万种俗念,一扫而空。宋代隐士陈抟在他的《西峰》诗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的名句。

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西峰上景观比比皆是,有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峰上崖壁题刻遍布,工草隶篆,琳琅满目。峰北绝顶叫西石楼峰,峰上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题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题刻,是书法家王铎手迹。

古今文人吟咏西峰的诗文很多,唐代乔师对有《西峰秦皇观基浮图铭》,明代书画家王履有《始入华山至西峰记》,甚至唐代国子监殿试也以莲花峰为题。唐刘得仁的一首《监试莲花峰》诗写道:

太华万余重,岧峣只此峰。

当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翠拔千寻直,青危一朵秾。

气分毛女秀,灵有羽人踪。

倒影便关路,流香激庙松。

尘埃终不及,车马自幢幢。

【北峰】

北峰海拔1614.9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1]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幢峡危道,峰头是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绝顶处有平台,原建有倚云亭,现留有遗址,是南望华山三峰的好地方。峰腰树木葱郁,秀气充盈,是攀登华山绝顶途中理想的休息场所,1996年开通的登山缆车上站,即在峰之东壁。

峰上景观颇多,有影响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长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贡、神土崖、倚云亭、老君挂犁处、铁牛台、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点均伴有美丽的神话传说。

长春石室是唐贞观年间道士杜杯谦隐居之处。传说杜杯谦苦心修炼断谷绝粒,喜好吹奏长笛,经常叫徒弟买回很多竹笛,吹奏完一曲,就把笛投于崖下,投完后再买,往而复始,从而间断。因他能栖息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号长春先生。

真武殿为供奉镇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筑。焦公石室、仙油贡、神土崖皆因焦道广的传说得名。相传北周武帝时,道士焦旷,字道广,独居云台峰,餐霞饮露,绝粒避谷,身边常有三青鸟,向他报告未来之事。武帝宇文邕闻知他的大名,便亲临山庭问道,并下令在焦公石室前建宫供他居住。筑宫时,峰上无土缺乏灯油,焦道广默祷,便有土自崖下涌出,源源不绝。油缸里的油也隔夜自满,用之不竭。后来人们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叫仙油贡。

1949年华阴解放前夕,国民党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兼陕西保安第六旅旅长韩子佩率残部百余人逃上华山,妄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作最后挣扎。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阴群众的帮助下,打破“华山自古一条路”的传说,从黄甫峪攀上北峰,奇袭残匪,创造了神兵飞跃天堑、英雄智取华山的奇迹。今真武殿前百米处建有六角攒顶飞檐斗拱华山花岗岩圆雕石亭一座,亭中立有解放华山纪念碑一通。从此,北峰又成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场与课堂。

【中峰】

中峰2037.8米,居东、西、南三峰中央,是依附在东峰西侧的一座小峰,古时曾把它算作东峰的一部分,今人将它列为华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奇花异草多不知名,游人穿行其中,香浥禁袖。峰头有道舍名玉女祠,传说是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称为玉女峰。

史志记述,秦穆公女弄玉姿容绝世,通晓音律,一夜在梦中与华山隐士萧史笙箫和鸣,互为知音,后结为夫妻,由于厌倦宫廷生活,双方乘龙跨凤来到华山。

中峰多数景观都与萧史弄玉的故事有关。如明星玉女崖、玉女洞、玉女石马、玉女洗头盘等。玉女祠建在峰头,传说当年秦穆公追寻女儿来到华山,一无所获,绝望只好建祠纪念。祠内原供有玉女石尊一尊,另有龙床及凤冠霞帔等物,后全毁于天灾人祸。今祠为后人重建,玉女塑像为1983年重塑,其姿容端庄清丽,古朴严谨。

峰上还有石龟蹑、无根树、舍身树等景观,与其相关的传闻都妙趣横生,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峰的内涵,增添了中峰的神奇与美丽。

古人抒写玉女及玉女峰的诗文较多。唐杜甫在他的《望岳》诗中有“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盘”句;唐王翰有《赋得明星玉女坛送廉察尉华阴》诗;明顾咸正《登华山》诗中有“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句等等。这些诗文更为中峰锦上添花,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峰的宝贵资料。

【玉泉院】

玉泉院是我国北方一座人名的全真道观,也是中国道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建于宋神宗皇佑年间,也就是1049--1051年,是道士贾得升为师傅陈抟所建。几经破坏,几经修缮,到了明清才有现在这个规模,名希夷祠,因宋太祖赐陈抟号“希夷先生”得名,后改名玉泉院。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0xx多年来,这里曾会聚许多名人高道,讲学修炼,象明、清顾炎武、王宏撰等,也留下一些碑石题刻。玉泉院内有近代冯玉祥将军的题字:“破除迷信”、“水利救民”,字体刚劲有力,从这些题字中体现出冯玉祥将军远见卓识,爱国爱民的先进思想。

【华山之谜】

谜 碑 即五岳真形图碑。尽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立于华山峪口,由邓霖题记的五岳真形图碑,每幅图下刻有其地理位置及传说,并已载明:“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即是斯图。太初(前104—前101)中,李克称冯翊人,三百岁荷果荜留,负五岳图,帝封为负图先生。此图如人,出入做客,过江渡海,或入山谷,又恐宿于凶房,若此图随身,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等,尽隐迹逃遁矣。所居之处花香供养,处心扶侍,必降祯祥之佑,以感圣力护持。忆予总角时,获见此图,心窃感其异,然所见皆朱墨图写,恐不无传述之误。”但仍有人觉得碑刻如谜,因此得名。

释图者各执一词,“①形体:泰山坐、华山立、恒山行、衡山飞、嵩山卧。②形态:泰山如龙,华山如虎,恒山如鸟,衡山如龟,嵩山如奥。③方位:古人用木金水火土,代表东南西北中,泰山系东岳为木,华山系西岳为金,恒山系北岳为水,衡山为南岳为火,嵩山系中岳为土。④神尊:青龙系东方之神,主泰山;白虎为西方神,主华山;朱雀为南方之神,主衡山;玄武为北方之神,主恒山;土神为中方之神,主嵩山。⑤文字:分别表示泰、华、衡、恒、嵩5个象形字。⑥标高:系五岳的等高线图。⑦道符:即道家镇山的石刻。⑧绘画:即古代5幅龙、虎、乌、龟和大地写意画。⑨法旨:《中国道教宫观文化。河南嵩山文化》对《五岳真形图》则另有说词:”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末方士鲁汝生采药于蒿山遇一神女,自称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之,并告以施用节度。据称其图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⑩路标:此图系方士考察山岳的鸟瞰图,为入山之指南。⑩护符:后经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话,认为具有护符保身之功能。《抱朴子》云: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总之,五岳真形图含义深邃,属传世神品。

“模糊”石刻 绕九天宫,履清心桥,南侧崖壁上镌有一大片文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因此得名。来历有三种,一是记述赵匡胤与陈抟老祖赌棋输华山,道士们刻完后,觉得有损大宋天子的尊颜,便将刻字砸毁,使其变得模糊; 二是记述“回心石”的由来,因风雨剥蚀造成模糊。三是丹经残文,丹经是道家炼丹的经文。三种说法相提并论,更加增加了模糊石刻的模糊程度。

“二月二”石刻 苍龙岭如一条横卧在两山之间的巨龙,在四周山色的映衬下,岭下平台酷似曲卷的龙尾,岭尽处是悬石,如同回首怒吼的龙口。在龙口“云海”石刻下,肖四个圆,其中左侧竖排的两个只有圆周,而无圆心;但右侧两个既有圆周,又有圆心,为华山字谜之首,为“华山第一难题”。若细心悟之,象形文字中,圆表示“月”,圆中有点,表示“日”。据此石刻谜底为“二月二”日。俗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在龙口云海下刻此字谜,寓意希望苍龙永远行云布雨,真是恰如其分,匠心独有,精纱绝伦。

“虫二”石刻 位于西峰,意为风月无边。

雨雾弧光 多在日月崖夏秋雨后清晨出现。此时,日月崖四周云渡雾飞,忽有几缕弧光穿过云缝雾隙,自崖畔划过,刺目耀眼,使朦朦胧胧的日月岩上,石纹清晰可辨。弧光过后并无惊雷,被称华山第二谜。传说,白帝居于崖上的金天洞中,因云雾障眼,游人雨后攀涉险道,行走十分艰难,故大发慈悲,令日月发光,照亮路径。

飞燕衔表 被列为华山第三难题。时逢暮春,以至仲夏,常有香客站于聚仙坪上,求神祈福,向西南山谷抛撒黄表。黄表飞飞扬扬,久久不落,便有飞燕而来,衔之而去。更有妙者,黄表抛出不落反升于坪台,飘忽远去,时有春燕追逐奇观。燕为春天使者,乃祥瑞之鸟,加之传说聚仙坪是黄帝会群仙之所。故香客认为祯祥已至,心舒意爽。眼观黄表飘飘,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耳听紫燕叽叽喳喳,飞舞追逐,使人难免心旌飘摇。

现代科学认为,聚仙坪西北为华山南峰东壁,南为三公、三凤两山,东为紫气台,形成东北有紫气台、聚仙坪、南峰顶三级台地。西南又为峭壁如削的万丈深渊,黄甫、仙峪两峪尽头,气流在此交汇抵触而上涌。因此,抛下的黄表、纸屑,时落时起,引来飞燕衔之。可称难题实已破解。

但神秘的学派则认为,燕又称玄鸟,且在古汉语中通宴,用酒饭招待客人,又通安逸、安闲。联系黄帝会群仙和华山为少昊之都,少昊氏族以玄鸟为图腾等事,提出飞燕衔表,决非偶然巧合,仍是天意神赐。

仰天池 在南峰绝顶,因站在池畔,仰望青天若在咫尺而得名。池为岩石上一天然石凹,呈不规则形,深约1米,水面约2平方米。池水清澈澄泓,涝不盈溢,旱不耗竭,游人常叹奇异。相传老子常汲此水炼制金丹,又称太上池,太乙池。站池畔远眺,三公山、三凤山近在咫尺,蓝天白云如悬头顶,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不由仰天惊叹:“此处最高,呼吸之气可通帝座,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

黑龙潭 在仰天池南崖下,潭深尺余,面积一平方米,常年积水,大旱不涸,而且水色多有变化。史志记载,天旱时,百姓常来此祈雨,多获灵验。因此,宋微宗崇宁二年(1102),朝廷封潭为显润侯。《说铃》一书记载,潭中有黑龙居住,龙在则水黑,龙去则水清,当地人称为华山的顶门水。乾隆四十二年九月,陕西大旱,庄稼种不下去,陕西巡抚毕沅便登山到南峰金天宫和黑龙潭祈雨,果获甘霖,旱象解除。乾隆皇帝赐字“岳莲灵澍”,立石刻碑,四字镶以纯金,置西岳庙御书房内,为陕西最大的卧碑。

洞里瓮 在老君犁沟下方北侧的石崖上,游人足蹬石窝手揽铁索攀上石顶,过独木桥才能到达洞口,见洞中有黑色釉瓮一口,且瓮中还套有一瓮,两瓮一体,无从分开。人称瓮里瓮。游人多奇异其洞口小,瓮体大,如何将瓮装入洞内,因此成为华山十大谜之一。民间传有绕口令说:“洞里有个瓮,瓮里有个洞,洞里的瓮里有个瓮里洞,瓮里的洞里有个洞里瓮,不知道是先有洞还是先有瓮。”小中寓大,大中寓小,奇趣横生。

全真岩 是华山著名的人文景观,属华山三大谜之一,为松桧峰顶向南悬空倾伸出的一面巨大岩石,出长空栈道可到达岩下,岩腹间有贺老石室,是元代初年全真派道士贺志真开辟的修身之地。岩高数十丈,上书“全真岩”三字,每字大约七八尺高,并涂以红色。镌刻于此,上不可上,下不可下,难道刻字的人是站在空中所为吗?多么神奇的壮举。

【最佳旅游时间】

华山的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的4月到10月,这也是华山的旅游旺季。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朝山日,会有盛大的庙会和庆祝活动。

华山四季景色神奇多变,不同的季节可以欣赏到“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

春季雨足雾稀,万物初醒,山花烂漫,是踏青访春的好去处;夏季能见度高,气候凉爽宜人,可看到日出和山间瀑布,时常伴有云海出现,叹“但闻人语声,不见有来人”之幽境;秋季温度适中,红叶满山,山崖为底松桧为墨,一抹绚烂令人心颤,是登山的最佳季节;冬季白雪皑皑,雪淞峭壁远山相望,给人以仙境美感。而日出则是华山一年四季都不可少的景致。

华山从山麓到山顶,气温成直线递减。一年中七月份递减较大,一般为0.5°c左右;一月份较小,在0.3°-0.4°c。华山年平均气温较低,只有6.8°c,年温差也偏小,仅为18.8°c。

华山春季干燥,风多过隙;夏季雨量渐长,但山上转瞬即晴;秋季晴多雨少;冬季寒风刺骨。每年降雨天较少,多集中于六至八月,年降雨量达成1030毫米。华山晴天多,山顶云雾天多,日照时间相对减少。年平均日照1710.4小时。山上七至八月份,相对湿度最大;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份,相对湿度最小,两者相差20%。因群峰高耸,使高原气流受到阻挡。天气多风且风向频率(百分率),山上山下,山北山南,均不同。一年中西北风的频率比较大,其次是西南风。其频率各占11%。

春秋两季为最佳旅游季节。

推荐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六

各位游客:

您可知“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吗?举世闻名的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县)骊山北麓华清宫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东与秦始皇兵马桶相毗邻,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华清池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并以其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陕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汉、隋、唐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华清池,现浴池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人同时沐浴。温泉水每小时流量110余吨,水温达43度。它既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大型温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览的文物保护场所。下面就请大家前去游览一番吧!

【杨贵妃雕塑与生平—华清宫】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华清池的大门。进入门内,只见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问,这就是此处的主人公杨贵妃了。此时此刻,她脱下外装,半披俗纱,足踩暖滑的骊山温泉水,正准备沐浴呢!这座雕塑高3.3米,重5吨,是1991年9月,华清池向西安临控首届石榴节献礼的项目,可以说她和《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壁画一样,在突出华清宫文化内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为大家观赏留影的热点。

说起杨贵妃,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后随父入川。父亲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学会了优雅的言语举止,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罗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置其他嫔妃于不顾。册封第二年,扩建温泉宫时,唐玄宗专为杨贵妃建筑了海棠宫。杨贵妃36岁生日时,唐玄宗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进行祝寿,仅乐工就有120名,满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岁万福。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长恨歌》,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据史载,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xx年间,唐玄宗偕杨贵妃驾临华清宫达43次之多,可见华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现在游览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华清宫。这里是它的正门,名叫津阳门,俗称东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门是一字排开的五间仿唐建筑,房檐下悬挂的是“华清池”金字匾额,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写。作为皇室别宫的唐华清宫,是和骊山秀岭合为一体的,其规模远比眼前的华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华清池是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以唐华清宫为蓝本并根据华清池所处地域的具体条件设计修建的,但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华清池诗中写道:“华清池水色青苍,此目规模越盛唐。”指的就是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么游客们会问:唐华清宫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唐华清宫背靠骊山,面向渭水,倚骊峰山势构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它的范围南至骊山西乡岭第一峰,北到老县城的北十字,东至石瓮谷,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唐华清宫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开,布设了各类不同的楼阁亭谢,栽植青松翠柏,娇烧万分,似人间天堂。可惜的是唐华清宫随安史之乱渐遭破坏,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遗址了。

【九龙宫—飞霜殿】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九龙宫景区,这里属华清池西区。走进后大家便看到面积为530平方米的九龙湖。许多游客一定想问:此处湖、宫为何都以九龙为名?

其实原因十分简单。此湖分成上下两个湖,中间有长堤东西横贯。堤上东为晨旭亭,西为晚霞亭,相互对应,与上湖南岸的一亭谢相映成趣。谢下伸一大龙头,龙日泉水淙淙,长年不绝,所以取名龙吟树。堤壁间已有八龙吐水,与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因而以九龙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杨贵妃视华清宫为第二帝宫,那么他们一定在这里建有演绎人间最浪漫的爱情的宫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飞檐翘角、红墙绿瓦的唐式建筑就是他们的爱巢寝殿——飞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他们就住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飞霜殿中。

这里红柱挺立,回廊环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东西两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错落有致,加上门前石龙盘阶,石狮和石牛相衬,再配以龙风大缸及花木点缀,更显皇家气派。

【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尚食场—太子汤】

华清官分为西区和南区。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南区,即文物区。大家请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御汤遗址博物馆。里面保存着5座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一座无与伦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给杨贵妃的一件珍贵礼物。浴池被设计成一朵正在慢慢盛开的海棠,那6片绽放的花瓣轻轻地拥美人于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温泉水,这是何等高雅、何等艺术的爱情点子,且来自六十几岁的唐玄宗!无论称海棠池也好,或叫贵妃池也好,我们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唐玄宗用心之诚、爱情之真,在当时来讲可不容易啊!

我们再来看浴池的用料。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这种青石磨时称墨石,其最大优点是美观,还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两层,是台式结构。上层可扶可坐,共由18组券石组成。整个浴池既体现了对称、协调、平衡的传统美学思想,又符合人体生理特点。

浴池的整个结构可谓用。心良苦,设计精到。你们看池中间有个进水口,出土时有个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底座上边接有莲花喷头,下边接通陶水管,与泉水总源相通。水从莲花喷头喷出,飞珠走玉,水雾漫起。可以想象当唐玄宗和杨贵妃共洗鸳鸯浴时,不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哪番动人情景吗?但真正证明这是唐玄宗赠送的爱情礼物的是池中间的一块条石。这条石是贵妃沐浴时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个“杨”字。

各位游客,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另一个充满神秘的古浴池。从形状上看,想必大家已经猜出它叫什么了。如果说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话,那么眼前这座池被称作“莲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细观察,这汤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莲花?此池古来又被称作御汤和九龙殿,无论前者或后者都与这个汤池供皇帝沐浴有关:御就是皇帝,九龙也是指皇帝。

如果说莲花池和海棠池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大两倍以上。莲花池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除此之外大家发现没有,莲花池有两个进水孔,并安有双莲花座,比贵妃池多一个。还有一个不同的是池岸周围有双排石础,这些双孔、双座、双排应该是有并蒂莲的寓意,正应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

星辰汤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后几个皇帝沐浴的汤池,比贵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汤离水源最近,水质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没有管道,水直接涌进汤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汤,是供皇帝近臣及为嫔妃服务的尚食局官员沐浴用的池子,面积约30平方米,南北有对称的两个台阶。这个池子在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还曾维修过,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个池子。在南北两排殿宇的空旷处,夹有一个石栏围成的浴池遗址,是用青石铺砌的长方形喷池,规格虽小,但结构精雅,是专供太子沐浴的场所。

【晾发台】

各位游客,参观完5座珍贵的古汤池后,请大家跟我走出御汤遗址博物馆。先得介绍一下,我们所处的是华清池的东区一南北部,叫作环园,为解放前的华清池,包括御汤遗址博物馆。我们站在小楼上可以瞧见九龙湖,无论是龙吟榭,还是八龙吐水,都尽揽眼底。

在穿过门洞还未到五门厅之前,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庭院式建筑,依山势而建,林木茂盛,亭台楼阁高低错落,给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觉。此时,你们大概注意到了西边有座主建筑,被满塘荷花簇拥着,像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于是有人给花中之楼取了个雅名,叫作荷花阁。

一座荷花阁自然显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对称美,于是设计者又在它的西边建起一座方形的飞霞阁。顾名思义,只要你来得正当时,譬如说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际,便能看到阁周围一派飞霞流彩的景色。其实它还有个真名称晾发台,因为建阁的实际目的是给一代美人贵妃娘娘沐浴后晾发。

大家或许要问,为什么杨贵妃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晾发呢?其实不远,因为在御汤遗址博物馆建成之前,晾发台的下边就是原先设置的贵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样。

【骊山温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温泉】

各位游客,你们进景区后,一定急着想提一个问题:这骊山温泉既然如此出名,那么其果水从何而来呢?

大家跟我来。这里已是华清池著名五汤之一星辰汤的南面。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块碑石,上面写着“骊山温泉”4个字,其旁用木栏挡着一个洞,这里就是骊山温泉的源头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沐浴,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享用的温泉就来源于此。大家走近看,这洞像个潜井,里面洞洞冒着水花,井面腾着热气。如果在9.10月间,温泉水便会从潜井里溢流出来。

找到了源头,大家也想知道骊山温泉的成因吧?地质学家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构造破碎带渗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岩层中储存起来,由地热增温效应,形成热水,再向上运动,由断裂通道涌出地面,于是形成了温泉。

中国有许多温泉,尤其近年随旅游业的发展,温泉景区开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人欢迎。如浙江宁海、武义,吉林的长白山,云南的腾冲等等,但华清温泉至今被称为天下第一温泉。其水质优良,颇具医疗功效。华清温泉水温为42.5度至43度,总流量每小时113.65立方米,极适宜沐浴,一旦完浴后可谓“冬走十里不凉,夏走十里不热”。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到陈列室内去看《第一温泉》的诗碑。上面写道:“洗心千古快重游,月白水香谁与传。洗尽人间无垢体,不得清冷混常流。”诗人无非是在向大家证明一个论断,那就是华清温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当之无愧,完全可以列为全国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间厅】

好了,游客们,现在我们步上了荷花池南边的高台。大家已经看到了一字排开的8问清代建筑的厅房。再分一下,东边有3间,叫桐荫轩,也叫三门厅。而西边那5间就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小小的五间厅中。

这五间厅可谓来历不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西逃时就住过这里;1934年修葺后,这里又成国民党高官游览休想的场所;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到陕西来,都以华清池为“行辕”,就住在五门厅。他在这里策划高级军事会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而引起张学良、杨虎城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门月12日凌晨6时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今天,当游客们来到这里,自然会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你们看,这一号厅房为蒋介石的侍从室,二号厅房是蒋介石的卧室,三号厅房是他的办公室,四号厅房为会议室,五号厅房是蒋的秘书办公室。东边的三门厅是蒋介石贴身侍卫蒋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无线电通讯班所在地。各门办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游客们仍然能看到当年激战时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弹孔和蒋介石从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俪山上的痕迹。

看完了五门厅,华清池景区的游览就将结束了。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集中,我们去下个景点。谢谢!

推荐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七

由于这块地方的生物生存条件好,生长旺盛,森林覆盖率高达89%,有种子植物130多科,1696种,尤其是气候、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宜于兰科植物,因而分布集中。如能研究开发,可成为兰科重要基地之一。同时,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3种,二类保护动物8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多种。

金丝峡到了。这是景区大门,景门由陕西科技大学教授陈平设计,整体由9个高低错落的石柱构成,造型为“山”字,含9个山字,寓意金丝峡山清水秀,天长地久。

金丝峡的得名有两个因素:一是过去峡谷内常有金丝猴出没;二是峡窄而长,谷底全是深不见底的石槽、石缝,溪水经阳光照射闪闪发亮,宛如金丝线,故名“金丝峡”。

金丝峡的景点主要有三峡(白龙峡、青龙峡、黑龙峡)、一寨(石燕寨)。主要特点大体有3个:一是地势由高山向丘陵过渡,水光山色既含北方之雄,又纳南国之秀;二是原始生态保护良好,动植物群落丰富多彩,国家保护的动植物有上百种之多;三是风土人情既具秦国之淳,又兼楚俗之巧,具有中原文化向巴蜀文化过渡的特征。

这个峡名叫白龙峡,全长3.5公里,峡谷起伏,水绕山环,泛起层层浪花,犹如一条奔走的白龙。

马刨泉到了。传说秦汉时期农民起义军王弘、孟禧经过这里,人困马乏,饥渴难挡。危急时刻,战马刨出一股泉水,解救了大军,因此取名“马刨泉”。泉水下流成潭,得名“饮马潭”;潭边石上有几处呈凹状,形似马蹄踏下的蹄印,故称马片蹄石。马刨泉流量约0.13立方米/秒以上。暴雨过后,受压力影响,马刨泉呈喷射状,涌出1米多高。泉水含有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当地人称为“神泉”,大家不妨品尝一下。

这根藤攀附在这个巨大的岩壁上,已有上千年,当地人称千年古藤。每年春天,古藤的枝叶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芳香扑鼻。

这两棵树分别生长在两个巨石上,其中一棵还是重点保护树种——金钱槭,树根使坚硬的岩石裂开了,充分体现了树的顽强的生命力。

推荐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八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城西安,我是你们的导游员王传芳,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者是王导,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为大家介绍举世闻名的华清池。大家可曾听说“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吗?举世闻名的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区骊山北麓华清宫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东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毗邻,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华清池作为历代帝王的离宫别苑和游览胜地,已经有近3020xx年的历史了。相传周幽王曾在这里建造骊宫;秦始皇砌石起宇,改名为“骊山汤”;盛唐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又对宫殿大加扩建,起名为“冬宫”。每年冬天李隆基都带杨玉环来华清宫避寒。后华清池成为历代帝王及皇亲国戚避寒休闲的福地。它既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大型温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览的文物保护场所,下面大家请随我一起游览一番吧!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华清池的大门。这里就是正门,名叫津阳门,俗称东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门是一字排开的五间仿唐建筑,房檐下悬挂的是“华清池”金字匾额,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亲笔所书。作为皇室别宫的唐华清宫,是和骊山秀岭合为一体的,其规模远比眼前的华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华清池是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以唐华清宫为蓝本并根据华清池所处地域的具体条件设计修建的,但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华清池诗中写道:“华清池水色青苍,此目规模越盛唐。”指的就是这新建的核心部分。现在大家随我进入门内,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湖中央的一尊雕塑。大家猜猜她是谁?哦,对了,她就是此处的主人公杨贵妃了。此时此刻,她脱下外装,半披俗纱,足踩暖滑的骊山温泉水,正准备沐浴呢!这座雕塑高3.3米,重5吨,是华清池标志性的建筑,游客朋友们可以在此留影纪念。

现在我们来到九龙宫景区,这里属华清池西区。大家看到的这个湖叫做九龙湖。为什么叫它九龙湖呢?请大家随我手指的方向看去,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长堤下有八条小龙,再往上看,还有一条老龙共九只,因而以九龙命名。

据说李隆基和杨玉环在华清宫里整整呆了13个冬天,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围绕九龙湖而建的这座非常雄伟的仿唐建筑飞霜殿。为什么叫飞霜殿呢?因为每年冬天的时候,雪花漫天飞舞,银装素裹,唯有飞霜殿前落的是白霜,这是因为殿前的九龙湖整日热气腾腾,气温较高;又因为天子的寝室里有御寒设施,使室内的温度较高,不积雪,只化为白霜。现在飞霜殿已经作为接待外国元首和重要领导的接待室了。

看完飞霜殿后,请大家转过身来看我们对面这座苍翠的山。这座山的名字叫“骊山”。 从远处看这座山像一匹青黑色的骏马,古代的黑马称“骊”,因此它取名叫“骊山”。 骊山主要由三个峰组成,第一峰就是骊山西绣岭,岭上绿树成荫,是国家森林公园,岭西有索道可直达山顶,山顶有烽火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历史上把这一段概括为“千金买一笑,一笑失天下”。

骊山岭上还有老母殿和老君殿,分别是崇奉女娲娘娘和太上老君的庙宇。其中老君殿曾出土一尊石制老君坐像,相传为西域艺术家元伽儿所刻,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由九龙湖东南角前行,可到唐华清宫御汤博物馆,这一组唐代汤池遗址发现于1982年,经过考古发掘,史料记载,基本可以认定是历史上的“星辰汤”、“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和“尚食汤”。“星辰汤”为唐太宗专用的浴池,因无顶盖,晚间沐浴时能看见星辰而得名。“太子汤”顾名思义为太子沐浴场所,“尚食汤”为御厨的官员们所用,而唐玄宗李隆基为自己所建的“莲花汤”和为贵妃杨玉环所建的“海棠汤”则包含了两人传诵千年的爱情故事。莲花汤”用墨玉石砌成,为圆角长方形,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池底有两个喷水口。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皇帝是非常会享受的,他就相当于是在一条流动的小河里面沐浴。他送给他的爱妃的是“海棠汤”,池的形状仿佛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据说杨贵妃每次在沐浴的时候会将汤池内洒满花瓣,贵妃沐浴一次,整个华清宫弥漫着迷人的香气。

说到这里给就要给大家讲讲杨玉环了。 杨玉环祖籍弘农(今华阴),原为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不光姿色出众,又精通歌舞,性格活波开朗,深受李隆基喜爱。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30年),李隆基在高力士的怂恿下,诏其在骊山温泉宫见驾,赐为女道士,号太真,将其纳入后宫,一时间,“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封为贵妃。每到冬季,李隆基都携贵妃前来华清宫避寒,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描写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便是他们当时的生活写照。杨玉环的亲属们也纷纷取得朝中要职,她的堂兄杨国忠更是身居相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反,次年攻陷长安,李隆基率众西逃,逃至今兴平县马嵬坡,六军不发,护卫部队杀死杨国忠,并逼迫李隆基将杨玉环缢死于马嵬驿中。《长恨歌》结尾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为他们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加了最好的注解。

华清池内与李隆基、杨玉环有关的重要遗址还有梨园遗址,位于华清池东大.门内右侧,是他们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舞的地方。今天的戏剧演员们称梨园弟子,起源于此。

从御汤博物馆向东有一组封闭的园林,称环园。环园南部高台之上有一字排开坐南朝北的五间房屋,人称“五间厅”。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里。

这五间厅可谓来历不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西逃时就住过这里;1934年修葺后,这里又成国民党高官游览休闲的场所;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到陕西来,都住在五门厅。他在这里策划高级军事会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起了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今天,当我们来到这里,自然会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你们看,这一号厅房为蒋介石的侍从室,二号厅房是蒋介石的卧室,三号厅房是他的办公室,四号厅房为会议室,五号厅房是蒋的秘书办公室。东边的三门厅是蒋介石贴身侍卫蒋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无线电通讯班所在地。各门办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游客们仍然能看到当年激战时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弹孔和蒋介石从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俪山上的痕迹。

事变解决后,国民党政府为纪念这一事件,在虎斑石旁修建了一个草木结构的亭子,称“民族复兴亭”。1946年,胡宗南将亭子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更名为“正气亭”。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这个亭子改名为“捉蒋亭”,1986年,西安事变五十周年前夕,正式易名为“兵谏亭”。

好了,亲爱的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到关系,华清池的讲解就介绍到这里了,中国有句古语说的好两山不能相逢,两人总能相见,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和大家再次相聚在古城西安,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大家!

推荐陕西政协委员讲座心得体会实用九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鼓楼西北隅的化觉巷内。因为它与大进修巷的清真寺对象遥遥相对,并且局限较大,故又被称为东大寺或清真大寺。

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汗青久长、局限弘大的古构筑群。据寺内现存碑文记实,清真大寺建设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余年的汗青。历经宋、元,出格是明、清屡次重修和扩建,慢慢形成此刻局限弘大、壮观,楼、台、亭、殿机关紧凑调和,肃静肃穆的一组古构筑群。

西安清真大寺特色

寺院占地面积一万三千多平方米,构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对象走向呈长方形,共分四进院落。院内树木成荫,花园对称分列,石刻牌楼耸立其间。

_进院内,古建木质大牌楼矗立在砖雕大照壁的扑面,异角飞檐,斗拱层叠,楼顶琉璃包围,蔚为壮观。该牌楼约建于十七世纪初,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其南北两侧各有厢房三间,现陈列着明清古式家具等。

颠末五间楼,进入二进院落,中央直立石牌楼一座,为三间四柱式,中楣雕刻“天监在兹”,两翼各为“虔敬省礼”和“钦翼昭事”,对象有踏道,绕以石栏杆杆,约建于明代。

西安清真大寺院落机关

院落正中央耸立着一座二层三檐八角攒顶的“省心楼”。高耸稳定,巍然屹立,极为壮观,为宣礼者呼喊教徒星期的至高点。省心楼下雕栏内的二龙戏珠石刻,相传是唐代遗物。南侧有官殿,北侧有讲经堂,经堂内珍藏着明代手抄本《古兰经》和清代绘制的天方麦加图。官殿东邻有穆斯林教徒星期前洗浴的水房。

跨过饰有雕镂精细的砖刻的连三门,就是寺院的_后一进院落。起首看到的“一真”亭是一座集碑楼和亭阁于一体的奇异构筑。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两侧三角形似牌坊,阁下翘翼,三亭相连,貌似凤凰展翅,有声有色,又称凤凰亭。亭中檐下悬“一真”雕龙小匾一块,系明建文元年兵部尚书铁铉手书。

“一真”亭南北各有面宽七间的厢房,南厅原为迎接历代朝廷文武官员宣谕天子诏书而建筑,现铺排有鱼骨镶嵌的黄杨屏风十二扇,工艺精深、造型雅观。厅内展示明清两代的桌椅、瓷器,书画等文物。北厅存放着唐天宝元年敕赐进士、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王鉷所撰《建设清真寺碑记》、明嘉靖年重修清真寺碑各一通以及清官石、日晷等。

走出南北厅、跨上辽阔的月台,即是巍峨壮观的星期大殿。殿宽七间,进深九间,屋顶覆以蓝色琉璃瓦,飞檐斗拱弘大,殿内天棚藻井彩绘蔓草斑纹套刻经文六百余幅,附近镶嵌着大型木板镌刻中、阿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是今朝天下伊斯兰教寺院极为有数的巨型《古兰经》镌刻艺术。大殿可容纳一千多人同时做星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