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 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心得(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9:55:13 页码:7
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 素质教育理论方法与实践心得(8篇)
2023-01-05 09:55:13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汉书·李寻传》: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人没有素养,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素养的人,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有人说: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每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所以说,一个人素养的养成,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修为。

而且,作为一个人素养的高低与否,从其平时气质的好坏上可以看出。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就要做一个自信的人。

自信,是塑造良好气质的重要因素. 人的职业可以低下,地位可以卑微,但人的心灵不可以低下.只要心灵高贵,人的气质就高贵。;

一个人可以很现实,甚至可以为小事斤斤计较,但人的思想上不能小气,应该永远都有豪放之情。

因为情感的奔放.精神的豪迈也就是自信!这种自信会使你的气质浪漫,富有魅力。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就要做一个具有博爱的人。

博爱,是指博大的爱,对身边的人、事物都有爱,乃至宇宙万物!

博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博爱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

“博爱”是一种情操, “强让弱,富助贫”就是最大的博爱表现形式。

博爱是人生活的哲学、崇高的信念,是人的思想、言论、工作、活动的指南。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就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礼貌是人从小养成的一种修养,一种习惯。礼貌不需要做作。

一位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这就是一个讲礼貌的基本要求。

面带微笑,让人感到谦虚、落落大方。

站如松,头正颈直,嘴微闭,收腹挺胸,从整体上产生一种精神饱满的感觉;

坐如钟,背要直,不应翘腿叉脚,歪肩斜背,或摊坐于椅子或沙发上,不准坐或倚靠在桌子、工作台及设备上。

行如风,行路须抬头、挺胸、平肩、目平视,举止安详,手不准放在兜内。但也不能匆忙慌张、风风火火。

言如玉。说话要做到说理切,举事赅,择辞轻,喻世明;轻重有度,褒贬有节,进退有余地,游刃有空间,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

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尚的美德。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能融化心头的冰霜。

宽容,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对别人多一些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你自己。

宽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精神上强大的力量。学会宽容,会让你更加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学会宽容,会让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容的话,那么他将拥抱阳光。

推荐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在家里迫不及待的过了一个月,终于实践体会工作的日子到来了。从7月31日开始我们在全世界500强普立华公司实践体验学习三个月,这也算说是学校给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更早接触到社会,有更多的社会经验,同时也让我们的暑假更精彩……这些东西我们在学校是学不到的,所以说: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能有一个这么好的与社会接轨机会。

在公司实践体验的日子里,我的生活是有味道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特别的怀念,要是没有这些味道,我想我的实习就这样的过去了。但――不是…那种种的味道还深深的记住我的脑海里,叫人无法忘记。这些都是我的人生中很难得的一次体验。人生经验都是在人的一生之中不断的积累,在实习中我所收获到的不止是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也有进一步的提高。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种种事情吧!

甜――朋友,就是人生当中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在公司里我就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在我的实习生活中教导了我很多东西,教我怎么在厂里做事,各种零件的认识,我所在流水线上生产的各种注意事项等等……他们的年龄一般都跟我差不多,甚至比我还小的都有,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就比我多,见的东西就比我要广。在他们身上…我可以发掘到很多我没有接触到的东西。这就是乐趣,要在生活中发掘,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不然――我想我的人生就没什么趣味可谈了。还有就是我看着生产的产品包装以后,特别有成就感,因为那里有我们的劳动成果。我由一进普立华公司到我走的那天,我都是跟照相机打交道,看着那高清多功能的相机,那种种的成就感就涌上心头,甜甜的味道――还有就是在宿舍里,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我们很少放假,放也就一天,我们就聚在一起谈谈心、打打球…这些都体现着我们的精神面貌,这怎不让人欣慰呢?总之一句话: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非常的甜……

酸――酸溜溜的味道很多人都知道是怎样的。在公司里要面对很多我们在学校里没有的东西,跟自己的领导交流。我的上级领导是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女孩子,但――是她知道的要比我多。我在公司里做错了事,当然要自己面对,受到的批评是在所难免的。这种酸酸的味道已经好久没有尝到过了,也只有把它咽下去了,被人批评的感觉真的不好受啊!我们也常常连累到我的线长被人骂,所以有人也很体谅我们的线长。但是我想,在学校教育人的地方,通常是用道理教导人的,为什么厂里就要骂人,而不仁慈一点,跟他们的工人讲道理呢?可是…这里是企业的规定,这就是社会,让我们在酸酸的味道中长大了。

苦――在学校里,可以说是上了现在的学校以后,我就好久没有尝试过辛苦的滋味了。但在普立华公司实习的日子里,这种味道我尝到了,由早上8点上到晚上8点钟,中午一个小时吃饭,一天要上11个钟,更惨的是晚上还要加班,这些日子太苦了,但我想:员工们都可以这样坚持下来了,为什么我们就那么短短的三个月就不能呢?所以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没有请过一天假。看着自己领到的加班费,我的辛勤所得,心里上的苦早就没有了,就像一个厂里的领导跟我说的那样,跟初中相比,算什么呢?真的――这已不算是什么了,有一次锻炼的机会。我想在我以后的找工作中,这么累的我们都过去了,还怕什么呢?让我感到赚钱真的不易,以后要努力奋发学习!

在公司里的种种现象我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像有很多的员工的年龄比我的还要小,就是这样的现象,就可以说我们是幸运了。因为在我们的这个年龄他们就要出来为了三餐而奔波了。我们还在学校里受着学校的保护,受着家长的爱护,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这次实习好比我们这些花朵走出温室,出来社会前的一次练习,但是――还是有人受不了的,这样的现象真叫人担心,叫人以后怎么放心呢?但是我相信,经过这次实习以后,我们的同学的适应能力一定比别人强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其实这次的实习我们是在学校和老师的保护下进行的,我想没有老师的帮助,我们的生活会真的很难过,看到员工们的生活我们就知道了,过着高度紧张的生活。但――还是很欣赏员工们的这种精神的:细心、耐心、恒心、忍耐心、精力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他们身上发掘了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东西。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来普立华,那时候我真的有点后悔,但是现在的我可以大声的对他们说:我觉得这个地方锻炼了我,使我这个整天都不出家门的人来说:我还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听他们讲他们的故事,对比自己的现在,你说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我不认真读书真的对不起自己啊!也真正懂得惟有读书方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现状。其中有好几个同事对我说他们后悔当初不好好读书,落到如此地步。所以…看得多听得多了,领会的也就多了,我在这次实习中也是一样的,看到的听到的,感觉之深,我想也只有我们自己明白,对我以后的人生当然有益无害。在这里首先代表所有去普立华公司进行职业素养体验的同学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精心的安排和呵护,同时也要感谢企业对我们的指导……

我认为这种实践对我们的人生职业来说是好的,要把这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推荐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各位新同事、张书记、各位领导:

早上好!

作为教师代表来发言,自感有些不能胜任。虽然在南大已执教三十年,但我也只能讲一点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的体会,以及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些认识。

可能在座的很多新同事对南大的文化传统都是了解的,有些新教师在南大专职科研岗上已经工作了几年。我们在讲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个校训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有人说南大的校风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写论文”,这可能不完整;还有人说起南大,就说“南大是一所低调的大学”,这也不太恰切。

在我看来,南大最珍贵的东西,是一些如今已非常少见的大学品格,比如坚忍、求实、质朴、良善,既富有愿景,也身体力行。

我们在南大工作,从做人的修养来讲,会有一种非常充盈笃定的体验。南大历史上有很多次挫折,为什么能多次挺过来?我们这几代老师在职业生涯中,其实也有过很多不如意,包括待遇、政策、环境,但为什么没有离开南大?其实,还是有一些文化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今天,南大不能失去这些文化。

回到任教这个话题,我个人理解,在教师生涯当中有几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知识境界,第二个境界是技艺境界,第三个境界是情怀境界。

先谈一下知识境界。

在南大,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从不懈怠,原因是什么?这可能涉及到知识人的一个基本体验:精益求精。

我们对知识的看法不是“有没有”,而是“怎么样”;换句话说,我们不看你是否有文凭、有论文、有职称、有头衔,而是衡量你深度怎么样、广度怎么样、精度怎么样,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就谈不上有知识。

在我们求学、治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去超越那种匠人的习气和狭隘的见识,超越“数数字”、“填表格”的肤浅竞争,让自己能够有跨学科、跨方法、跨观念的知识创造,这其实是南大历史上能以诚朴致雄伟的一个关键。

我个人觉得,有价值的知识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知识叫边际性知识,就是溢出于普通知识、常规知识的知识。

作为教师,百度百科上有的知识,就不属于边际知识,以它做主要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教材也不能作为教师的主要知识,因为学生可以看书,看书比听讲效率更高。引申一下,你课件上所写的,也不能作为你讲述的全部内容。影像传播上有一个基本技巧叫音画不对位,如果学生能看见课件、课本和百度,那么不用你在旁边朗读了。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讲的,是真正前沿的知识,是你的阐释和洞察力。一流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我理解,应类似于柏拉图时代的阿卡德米学园,它的教学是对话体的。显然,这必然要求教师有真正的边际知识。

第二种知识叫结构性知识,就是编织知识的知识,即知识网络。知识网络要求你既精通自己所在的专业,又要适当会通其它学科。这不是要我们有知识虚荣心,而是因为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活跃、好奇、聪明。

如果你不能跟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共同遨游,做教师大概会很困难,你会面临很多的学生吐槽,会看到很多学生在课上玩手机,还有很多学生向你提问之后会觉得索然无味。

刚才有老师说我天天在网上辅导,有游戏出来我讲游戏,有电影出来我讲电影,这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不是我有兴趣,而是我的学生有兴趣。有很多学生提的问题早就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我不得不连夜补课,然后才能跟他们对话。

但这样对教师也有好处,融会贯通其实是教学的法门,当结构性知识足够丰富的时候,才会出现化学反应,很多真正的新知来自于知识网络的构造力。

第三种知识叫平台性知识,一种驾驭知识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大致把它理解为通识,在汉语里我们宁愿把它称之为“智识”,它在科研上强调的是思维方法和建构性,在教学上强调的是方向性、策略性、创造性,这部分其实是文科知识的精髓。

在南大,理科是高度发达的学科,至少从指标上看,文科多少会觉得自己处于下风,但时代也在变化中,哈佛最近有一个研究,写的是文科的“软技能”正在崛起。

那么,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文科的软技能有多少效用呢?据统计,美国20xx年到20xx年新增了1100万岗位,其中只有5%是与计算机领域有关的,如果把相关的技术岗位都算上,仍不超过10%,剩下新增的90%的岗位来自文科驱动的增长,有很多新增的岗位是既有的大数据、基因测序和互联网技术,与文科的好奇心、洞察力和人际关系相嫁接后才形成的。

换句话说,美国90%的新增工作机会和增长力是来自平台性知识。当我们在谈历史上南大的重大贡献,谈南大的核心精神时,应该看到那些人文力量起到了支撑作用,我理解,在我们那些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身上,往往也集中体现了这种平台性知识的价值。

第二个境界是技艺境界。

教师是要有技艺的。教师不是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而要成为一个求知的引导者,成为一个有教学才能的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磨练作为教师的能力。我经常注意到,有不少老师在科研方面做得很不错,在教学方面却没有太大长进。

其实,我们在学校里工作,我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从教”,否则我们就失去了职业的本义。治学是有穷尽的,学术是有天花板的,但是教书育人代代相传,薪尽火传,永远不绝。

表达是技艺。我们需要系统掌握一些作为教师的素养,比如说表达。很多青年老师怯于上台、怯于讲话、怯于与人沟通,这是需要锤炼的。

根据我个人的体验,新上讲台前,可以做几个练习,一是“无人”,就是你尝试忽略眼前所有听众的心理训练;二是“无我”,你在教学时尝试忘了自己的存在,尝试忽略一切功利心;三是“有人”,不管你讲什么课,都要想到我是为台下的听众而服务的,不是为了自我表现;四是“有我”,我必须讲出我的看法和我的思想贡献,这是我作为教师和学者存在的理由。这些无人、无我、有人、有我的训练,都是一个教师培养教学能力的路径。

时间管理是技艺。很多新老师还会跟我讲一个问题:实在是太忙了。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体验,三十年一瞬间就过去了,仿佛昨天我还坐在台下听老教师传授经验,今天我就面临着教师生涯的结局,时间真的飞逝得让你感到惊讶。

那么,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呢?据我所知,很多学者的时间管理,是非常严格、有规律、有自律性的,比如说我知道张书记的清晨从来是留给自己治学的,我还知道有很多老师甚至三四点钟起来工作。

我个人的建议,老师们不要以挤占休息时间来勤奋,而是要对时间任务表做“网格化管理”,比如说星期六上午就是陪父母的,上半周的下午到深夜全是用来写论文的,星期五的晚上一定是留给跟学生对话的,诸如此类。

这样,不管多忙,你不会被疲于奔命的被动凌乱所笼罩。前几天我辅导了五六个新老师,协助他们规划了网格图,有些老师已经反馈说这个方法很好,至少有计划感和驾驭感了。

教学洞察力也是技艺。我自己觉悟得比较晚,回忆起来,大概在四十岁以后才开始真正理解学生,开始有一些作为“人师”的深度体验。例如,学生对老师的回避,大部分都不是冷漠,而是期待。他是希望你能够去靠近他,因为在他眼里你是了不起的人物,他觉得来打扰你是一种冒犯,这时,老师去靠近他才符合他的需求。所以,坐得远远的那群学生,大多需要我们凑上前去沟通。

再例如,其实沉默的学生,往往最有思想力,滔滔不绝的学生倒未必就一定深刻。教师对课堂上不怎么发言的学生,千万不要低估,他可能不入你的法眼,但可能恰巧就是一块思想的璞玉。再例如,很多不听话的学生是有担当之人;中上之才往往前途无量,等等。

不管你是做辅导员、教师还是研究生导师,你要仔细识别学生秉性中的优点和美德。还要注意,卷面成绩没有那么重要,还要注意,人才的成长是一生的长跑。

这些技艺还有很多,例如互动,课堂上一定要留三分之一的时间给学生说话,发言、提问、辩论,如果你没有做到,学生会非常失望的,教学效果也会变差。例如教学相长,要求你把教学科研协调在一起。例如激励,好的教学,要把教师的启发性和学生的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等等。

各位老师,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这个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上有一份bbc的报告说,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可能性只有0.4%,我不这么看。

我认为,普通知识的讲授工作,极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讲解一个基本原理、一个化学定律、一个历史故事,还有谁比人工智能做得更好?你材料没它多、表达没它好、精力没它充沛、技术手段没它先进,颜值也没它高,所以人工智能取代“普通教师”的可能,大到难以想象。

未来,机器真正难以取代的,可能就是边际性知识、结构性知识、平台性知识的教学,以及在心理层面的教学技艺,还有情怀。

最后,简单说一下情怀境界。

情怀境界,我们一般不会在论文中看到。做科学研究,仅有情怀也是远远不够的。但我觉得,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情怀境界是一生最重要的修炼;对于做学者,情怀境界其实也是职业生涯的目标之一。

我见过有资深学者在大年三十都在写论文,见过有的教师一生为学生的学业付出过无数心血,你想想看,除了情怀,还有什么能够驱动他们这么做?

在情怀的境界里,我们要求的是:一切为了“人”。一名学生不是一个符号、一个统计数字,他是一个生命、一个未来的期望、也是一个无限丰富的世界,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会感到他就是你的子弟,你会觉得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情怀的境界中,我要提到这样一些概念:价值观、批判性、同理心、同情心、眼界、愿景和恒心,这些其实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和人文学者的基本修养。年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知识很了不起,之后会觉得技艺很了不起,但后来我们会认为,境界很了不起。年岁渐长,体会就越深。

我在南大听了很多前辈老师们的讲话、报告,有些内容我在知识层面上未必懂,但是在情怀上我完全有共鸣,即使是素不相识,也好像跟他是相交多年。

走在南大的路上,我经常遇到这些有南大品格和大学精神的学者、老师,大家也未必打招呼,但是彼此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许,这些可尊敬的同道的存在,也是我们在这个校园里继续工作、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主要理由,我们不能失去他们。

作为学者,我们是以学术良知立身;作为教师,是以教师的职责来自勉。我们这个职业的本质,还是要为学生捍卫他们的未来。

有些孩子会因年轻无知而犯错,但他老去之后,却往往痛感不能回到过去跟自己说话,痛感那时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就如《肖申克的救赎》中老瑞德所说:“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大错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当我们想起这段台词,会意识到我们在承担那个穿越历史以挽救未来的责任,我们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实现自己,也告诉他们“你不能那么做”。这大概就是我们的职业生涯的崇高使命。

以上,是我的一些所思所想。那些美好的职业情感和专业理性,时常让我感奋,让我自豪,也曾让我彻夜难眠。今天,我希望能把它们传递给各位。

推荐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它包含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属于显性素养,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则属于隐性素养,它们不能直接用各种证书来证明,却能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一般说来,一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是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前提;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是选聘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我决定在大学期间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本文也将分为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三个部分来论述。

一、专业技能的提升计划

专业技能是指将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只是综合地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它是围绕所学专业的具体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的高低是大学生求职就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尽管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状况,但专业技能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派上用场的。

培养专业技能,要对专业知识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职业领域内最新消息和动态要有所了解和把握,同时对与专业相似、相近的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关注和涉及,并且要善于联系,融会贯通。

我所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平时除了有钻研中文的基础知识外,还对哲学、法学、历史学有所涉猎。

大学或许是专心学习的最后时期了,所以,我决心在大学的最后两年时间里充分利用华农的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专业老师等各种资源,发奋学习中文知识,合理安排学习实践。而我周围的不少同学都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深感压力,觉得“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学习一天打渔两天晒网,经常翘课去进行各种兼职和学生活动。其实,我在大一的时候看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彪喜著)这本书,书中提到用人单位更愿意录用专业对口、专业知识精湛的大学生,学生在大学时的成绩成为录用考核的标准之一。翘课是万万不可取的行为,哪怕你认为老师讲课没什么水平,其实倘若你仔细听,你也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精华的,一节课即使只有一句话是有用的,听一个学期下来,也听了十几句有用的话了。老师的作用其实就是启发和指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课然后消化理解理论知识比起考前临时看书要记得快得多。

其实,刚获知自己进了华农中文系的时候,我是有一点不情愿的,不是华农太差,而是对作为专业的中文不怎么感兴趣,我也成想过转专业的,但因为转专业要学了一年后才能转,我又不想浪费了一年的学习成果,所以没转专业。

学好专业知识,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早在大一时就试着培养自己的兴趣,我依然是无法专注于看厚厚且难懂的文学理论,于是就从我感兴趣的哲学以及外国文学的书籍看起,不过不再注重关注这类书的思想内涵,而主要与文本本身挂钩,运用自己所学的文字知识来分析。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从而我也不觉得中文的学习过于枯燥。其实,并不需要被中文的外表所吓倒,只要对此抱有积极的期望,也就是坚信本专业是很有趣的,就很容易上手。

学好专业知识,考取相关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在求职的时候,面试者讲一堆赞美自己的言语还不如拿出一张证书,证书是证明能力的强有力的证据。在大学期间,我已经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英语四级考试,在大三、大四期间,因为我修了法学的双学位,所以还要努力学习,通过司法考试、英语六级考试以及驾驶执照考试、教师资格考试以增强自己求职的硬件。

我也遇到盲目考证的同学,我认为,考取的证书应该起到取长补短、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以量取胜。分析自己需要考取何种证书应该从未来的就业出发,拿我自己作为例子,我对前途属于迷茫型的,所以正积极涉及各种不同的方向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我未来就业方向应该是公务员、企业的文秘或者法律顾问,保底的工作是教师、记者等与中文专业紧密结合的职业。像教师就要求有教师资格证,为此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需要修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还需考取教师资格证,而公务员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法律顾问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当然,除了证书外,各个职业也会有特殊的职业技能要求。如教师需要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懂得写板书、制作课件,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师范礼仪等,政法类职业则需要掌握各种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具备公文写作能力等。除了公文写作可以在中文系专业课上学到之外,其他各项技能都有待通过互联网、各种书籍获取理论知识,再进行社会实践用理论去指导它,从而使自己这方面的技能得以提高。

除了书本知识要掌握外,实践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上文提到的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需要考取,但是有了英语六级证书并不等于能够和老外流利交谈,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不等于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进行电脑日常维护,所以,光有理论是不够的,亲自动手才是硬道理。现在我参加的各种社团、进行各种实习、兼职、比赛、社会调研和社区服务,都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大学两年时间里,我会继续为之奋斗,继续提升自己。

二、通用技能的提升计划

通用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而言,通用技能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一种超越具体职业、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力,是人们在教育或工作等不同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技能。

根据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通用技能大体上可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学习和创新、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应变能力等。

我认为,职业道德表现为爱岗敬业意识、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精神、进取冒险精神、诚实守信品质,在学生组织中工作就可以很好地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我自己就在朗诵艺术团和校艺术团工作,在那里,我学会了知难而上、坚持不懈,今后,我还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为两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表达沟通能力指将个人思想、观点、意见或建议顺畅地用语言或文字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促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不能发表一次成功的演说、能不能写一封清晰的信函,这都是表达能力的具体衡量标准。良好的表达能力表现在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讲述事实、表达观点,能够撰写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公函等文书,这些在大学期间参加社会调查、学生组织的日常工作中都能得到锻炼。沟通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可以分为书面、非书面的语言沟通以及如衣着、表情、神态、姿势等非语言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与表达沟通能力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培养的方法也差不多。

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分析判断包括以下五个环节:问题分析、确定目标、拟定方案、方案评估以及方案选择。这个能力在学生工作的领导阶层中有有所涉及,就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一样。所以参加学生组织不可半途而废,从被领导阶层到领导阶层都体会过才能真正全方位锻炼能力。

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们的知识结构也应该随社会需要而改变,就业时通常都有上岗培训,在培训时,迅速掌握岗位所需技能是相当重要的。创新能力在理工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文科专业中,集中体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变化发展。要创新,就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多采用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创新能力可以再各个工作以及细节中得以体现。

团队合作包括了个人善于与团队其他人沟通协调、能扮演适当角色、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保持团队的融洽等方面的内容。人具有社会属性,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在团队中工作,所以团队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要培养自己以上十种技能,所以我积极参加各种组织社团的工作、班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当然,除了实践外,书本以及网络资源也是个不错的学习培养能力的方法的途径,所以,广泛涉猎各种实用书籍以及电子资料是非常有益处的。

三、个人素质的提升计划

在谈到个人素质方面,我比较倾向于讨论狭义的个人素质。狭义的个人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与品性,如诚信、主动、自觉自律、谦虚执着、勤奋、责任心、时间管理、自信、专注等,这些素质我们从小就开始培养了,作为一个学科的话它叫做“思想品德”,在这里我针对求职,专门培养在求职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几种素质。

首先是诚信,诚信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社会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中的基本准则。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公司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当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被列为第一位。

其次是主动。中国学生相当缺乏这一点,在课堂学习中往往要老师点名才起来回答问题,在工作中,也是上司吩咐什么才去做什么。这些做法在今天以及未来的就业中是不太可取的,所以要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课上主动回答老师提问、主动请教老师问题、主动为自己制定学习工作计划以及目标,我是个属于内向性格的人,所以在大学期间会尽力培养这方面的素质。

再次是自觉自律,大学生是处于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失去了约束的学生很容易放纵自己,自觉自律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后工作的上司也不会喜欢一个放纵、没有纪律性的下属的。我个人在这点上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学期间应该保持。

接着是谦虚执着以及勤奋,这是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点,这也是个非常值得发扬光大的优点。但是执着并不意味着执拗、勤奋也不代表一味拼命,合理坚持自己的观点,懂得掌握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已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率才是可以得到上司赏识的人才。

然后就讲到我的优势——责任心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负责任、有责任心,才能尽力把事情做好。

第六个是时间管理,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一课中有专门的篇目讲到这个问题,“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懂得管理时间可以让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发挥它最大的效益。公司是追求利益的,职工学会管理时间也是老板乐于看到的良好现象。用人单位经常通过组织会议、处理文件、接待来访等方面的考题来考察应聘者的时间管理能力。所以,在大学期间,如何兼顾学业、生活和工作,如何合理调配三者时间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大学里,必须让自己参与一些工作,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如何处理冲突的要做的事情。

最后我想谈谈自信和专注,自信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很缺乏的一项素质,表现为遇事紧张以及过于谦逊。自信的人能以自己的实际能力接受来自心理和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并体现为沉着冷静的情绪,多参与各种大型比赛、面试可以让自己不断锻炼这方面的素质。

专注也是公司很看重的一项素质。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录用那些兼任着多项工作的应聘者的,专注于一个公司,你就会把更多的精力和激情投入到工作,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对于一个职位,也要掌握好平时的做事流程,分清待办事项的主次,不要一次同时做多件事情,各个击破反而能做得更好更快。

以上各项个人素质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工作中得到培养,所以在大学期间要制定好计划,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个人素质也会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得到提升。

职业素养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大学期间一点点积累,循序渐进,相信我的职业素养会在毕业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

推荐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各位新同事、张书记、各位领导:

早上好!

作为教师代表来发言,自感有些不能胜任。虽然在南大已执教三十年,但我也只能讲一点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的体会,以及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一些认识。

可能在座的很多新同事对南大的文化传统都是了解的,有些新教师在南大专职科研岗上已经工作了几年。我们在讲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这个校训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有人说南大的校风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写论文”,这可能不完整;还有人说起南大,就说“南大是一所低调的大学”,这也不太恰切。

在我看来,南大最珍贵的东西,是一些如今已非常少见的大学品格,比如坚忍、求实、质朴、良善,既富有愿景,也身体力行。

我们在南大工作,从做人的修养来讲,会有一种非常充盈笃定的体验。南大历史上有很多次挫折,为什么能多次挺过来?我们这几代老师在职业生涯中,其实也有过很多不如意,包括待遇、政策、环境,但为什么没有离开南大?其实,还是有一些文化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今天,南大不能失去这些文化。

回到任教这个话题,我个人理解,在教师生涯当中有几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知识境界,第二个境界是技艺境界,第三个境界是情怀境界。

先谈一下知识境界。

在南大,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从不懈怠,原因是什么?这可能涉及到知识人的一个基本体验:精益求精。

我们对知识的看法不是“有没有”,而是“怎么样”;换句话说,我们不看你是否有文凭、有论文、有职称、有头衔,而是衡量你深度怎么样、广度怎么样、精度怎么样,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就谈不上有知识。

在我们求学、治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去超越那种匠人的习气和狭隘的见识,超越“数数字”、“填表格”的肤浅竞争,让自己能够有跨学科、跨方法、跨观念的知识创造,这其实是南大历史上能以诚朴致雄伟的一个关键。

我个人觉得,有价值的知识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知识叫边际性知识,就是溢出于普通知识、常规知识的知识。

作为教师,百度百科上有的知识,就不属于边际知识,以它做主要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教材也不能作为教师的主要知识,因为学生可以看书,看书比听讲效率更高。引申一下,你课件上所写的,也不能作为你讲述的全部内容。影像传播上有一个基本技巧叫音画不对位,如果学生能看见课件、课本和百度,那么不用你在旁边朗读了。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讲的,是真正前沿的知识,是你的阐释和洞察力。一流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我理解,应类似于柏拉图时代的阿卡德米学园,它的教学是对话体的。显然,这必然要求教师有真正的边际知识。

第二种知识叫结构性知识,就是编织知识的知识,即知识网络。知识网络要求你既精通自己所在的专业,又要适当会通其它学科。这不是要我们有知识虚荣心,而是因为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活跃、好奇、聪明。

如果你不能跟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共同遨游,做教师大概会很困难,你会面临很多的学生吐槽,会看到很多学生在课上玩手机,还有很多学生向你提问之后会觉得索然无味。

刚才有老师说我天天在网上辅导,有游戏出来我讲游戏,有电影出来我讲电影,这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不是我有兴趣,而是我的学生有兴趣。有很多学生提的问题早就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我不得不连夜补课,然后才能跟他们对话。

但这样对教师也有好处,融会贯通其实是教学的法门,当结构性知识足够丰富的时候,才会出现化学反应,很多真正的新知来自于知识网络的构造力。

第三种知识叫平台性知识,一种驾驭知识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大致把它理解为通识,在汉语里我们宁愿把它称之为“智识”,它在科研上强调的是思维方法和建构性,在教学上强调的是方向性、策略性、创造性,这部分其实是文科知识的精髓。

在南大,理科是高度发达的学科,至少从指标上看,文科多少会觉得自己处于下风,但时代也在变化中,哈佛最近有一个研究,写的是文科的“软技能”正在崛起。

那么,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文科的软技能有多少效用呢?据统计,美国20xx年到20xx年新增了1100万岗位,其中只有5%是与计算机领域有关的,如果把相关的技术岗位都算上,仍不超过10%,剩下新增的90%的岗位来自文科驱动的增长,有很多新增的岗位是既有的大数据、基因测序和互联网技术,与文科的好奇心、洞察力和人际关系相嫁接后才形成的。

换句话说,美国90%的新增工作机会和增长力是来自平台性知识。当我们在谈历史上南大的重大贡献,谈南大的核心精神时,应该看到那些人文力量起到了支撑作用,我理解,在我们那些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身上,往往也集中体现了这种平台性知识的价值。

第二个境界是技艺境界。

教师是要有技艺的。教师不是一个知识的储存器,而要成为一个求知的引导者,成为一个有教学才能的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磨练作为教师的能力。我经常注意到,有不少老师在科研方面做得很不错,在教学方面却没有太大长进。

其实,我们在学校里工作,我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从教”,否则我们就失去了职业的本义。治学是有穷尽的,学术是有天花板的,但是教书育人代代相传,薪尽火传,永远不绝。

表达是技艺。我们需要系统掌握一些作为教师的素养,比如说表达。很多青年老师怯于上台、怯于讲话、怯于与人沟通,这是需要锤炼的。

根据我个人的体验,新上讲台前,可以做几个练习,一是“无人”,就是你尝试忽略眼前所有听众的心理训练;二是“无我”,你在教学时尝试忘了自己的存在,尝试忽略一切功利心;三是“有人”,不管你讲什么课,都要想到我是为台下的听众而服务的,不是为了自我表现;四是“有我”,我必须讲出我的看法和我的思想贡献,这是我作为教师和学者存在的理由。这些无人、无我、有人、有我的训练,都是一个教师培养教学能力的路径。

时间管理是技艺。很多新老师还会跟我讲一个问题:实在是太忙了。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体验,三十年一瞬间就过去了,仿佛昨天我还坐在台下听老教师传授经验,今天我就面临着教师生涯的结局,时间真的飞逝得让你感到惊讶。

那么,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呢?据我所知,很多学者的时间管理,是非常严格、有规律、有自律性的,比如说我知道张书记的清晨从来是留给自己治学的,我还知道有很多老师甚至三四点钟起来工作。

我个人的建议,老师们不要以挤占休息时间来勤奋,而是要对时间任务表做“网格化管理”,比如说星期六上午就是陪父母的,上半周的下午到深夜全是用来写论文的,星期五的晚上一定是留给跟学生对话的,诸如此类。

这样,不管多忙,你不会被疲于奔命的被动凌乱所笼罩。前几天我辅导了五六个新老师,协助他们规划了网格图,有些老师已经反馈说这个方法很好,至少有计划感和驾驭感了。

教学洞察力也是技艺。我自己觉悟得比较晚,回忆起来,大概在四十岁以后才开始真正理解学生,开始有一些作为“人师”的深度体验。例如,学生对老师的回避,大部分都不是冷漠,而是期待。他是希望你能够去靠近他,因为在他眼里你是了不起的人物,他觉得来打扰你是一种冒犯,这时,老师去靠近他才符合他的需求。所以,坐得远远的那群学生,大多需要我们凑上前去沟通。

再例如,其实沉默的学生,往往最有思想力,滔滔不绝的学生倒未必就一定深刻。教师对课堂上不怎么发言的学生,千万不要低估,他可能不入你的法眼,但可能恰巧就是一块思想的璞玉。再例如,很多不听话的学生是有担当之人;中上之才往往前途无量,等等。

不管你是做辅导员、教师还是研究生导师,你要仔细识别学生秉性中的优点和美德。还要注意,卷面成绩没有那么重要,还要注意,人才的成长是一生的长跑。

这些技艺还有很多,例如互动,课堂上一定要留三分之一的时间给学生说话,发言、提问、辩论,如果你没有做到,学生会非常失望的,教学效果也会变差。例如教学相长,要求你把教学科研协调在一起。例如激励,好的教学,要把教师的启发性和学生的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等等。

各位老师,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这个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上有一份bbc的报告说,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可能性只有0.4%,我不这么看。

我认为,普通知识的讲授工作,极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讲解一个基本原理、一个化学定律、一个历史故事,还有谁比人工智能做得更好?你材料没它多、表达没它好、精力没它充沛、技术手段没它先进,颜值也没它高,所以人工智能取代“普通教师”的可能,大到难以想象。

未来,机器真正难以取代的,可能就是边际性知识、结构性知识、平台性知识的教学,以及在心理层面的教学技艺,还有情怀。

最后,简单说一下情怀境界。

情怀境界,我们一般不会在论文中看到。做科学研究,仅有情怀也是远远不够的。但我觉得,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情怀境界是一生最重要的修炼;对于做学者,情怀境界其实也是职业生涯的目标之一。

我见过有资深学者在大年三十都在写论文,见过有的教师一生为学生的学业付出过无数心血,你想想看,除了情怀,还有什么能够驱动他们这么做?

在情怀的境界里,我们要求的是:一切为了“人”。一名学生不是一个符号、一个统计数字,他是一个生命、一个未来的期望、也是一个无限丰富的世界,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会感到他就是你的子弟,你会觉得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情怀的境界中,我要提到这样一些概念:价值观、批判性、同理心、同情心、眼界、愿景和恒心,这些其实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和人文学者的基本修养。年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知识很了不起,之后会觉得技艺很了不起,但后来我们会认为,境界很了不起。年岁渐长,体会就越深。

我在南大听了很多前辈老师们的讲话、报告,有些内容我在知识层面上未必懂,但是在情怀上我完全有共鸣,即使是素不相识,也好像跟他是相交多年。

走在南大的路上,我经常遇到这些有南大品格和大学精神的学者、老师,大家也未必打招呼,但是彼此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许,这些可尊敬的同道的存在,也是我们在这个校园里继续工作、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主要理由,我们不能失去他们。

作为学者,我们是以学术良知立身;作为教师,是以教师的职责来自勉。我们这个职业的本质,还是要为学生捍卫他们的未来。

有些孩子会因年轻无知而犯错,但他老去之后,却往往痛感不能回到过去跟自己说话,痛感那时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就如《肖申克的救赎》中老瑞德所说:“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大错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当我们想起这段台词,会意识到我们在承担那个穿越历史以挽救未来的责任,我们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实现自己,也告诉他们“你不能那么做”。这大概就是我们的职业生涯的崇高使命。

以上,是我的一些所思所想。那些美好的职业情感和专业理性,时常让我感奋,让我自豪,也曾让我彻夜难眠。今天,我希望能把它们传递给各位。

推荐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素养,就是指一个自身素质和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所要达到的、较高的水平和境界,如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

《汉书·李寻传》: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人没有素养,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没有素养的人,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有人说: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每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所以说,一个人素养的养成,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修为。

而且,作为一个人素养的高低与否,从其平时气质的好坏上可以看出。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就要做一个自信的人。

自信,是塑造良好气质的重要因素. 人的职业可以低下,地位可以卑微,但人的心灵不可以低下.只要心灵高贵,人的气质就高贵。;

一个人可以很现实,甚至可以为小事斤斤计较,但人的思想上不能小气,应该永远都有豪放之情。

因为情感的奔放.精神的豪迈也就是自信!这种自信会使你的气质浪漫,富有魅力。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就要做一个具有博爱的人。

博爱,是指博大的爱,对身边的人、事物都有爱,乃至宇宙万物!

博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博爱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

“博爱”是一种情操, “强让弱,富助贫”就是最大的博爱表现形式。

博爱是人生活的哲学、崇高的信念,是人的思想、言论、工作、活动的指南。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就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礼貌是人从小养成的一种修养,一种习惯。礼貌不需要做作。

一位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这就是一个讲礼貌的基本要求。

面带微笑,让人感到谦虚、落落大方。

站如松,头正颈直,嘴微闭,收腹挺胸,从整体上产生一种精神饱满的感觉;

坐如钟,背要直,不应翘腿叉脚,歪肩斜背,或摊坐于椅子或沙发上,不准坐或倚靠在桌子、工作台及设备上。

行如风,行路须抬头、挺胸、平肩、目平视,举止安详,手不准放在兜内。但也不能匆忙慌张、风风火火。

言如玉。说话要做到说理切,举事赅,择辞轻,喻世明;轻重有度,褒贬有节,进退有余地,游刃有空间,

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

宽容,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尚的美德。因为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因为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因为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能融化心头的冰霜。

宽容,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对别人多一些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你自己。

宽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精神上强大的力量。学会宽容,会让你更加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学会宽容,会让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容的话,那么他将拥抱阳光。

推荐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它包含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属于显性素养,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则属于隐性素养,它们不能直接用各种证书来证明,却能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一般说来,一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是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前提;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是选聘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我决定在大学期间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本文也将分为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的提升三个部分来论述。

一、专业技能的提升计划

专业技能是指将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只是综合地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它是围绕所学专业的具体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的高低是大学生求职就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尽管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状况,但专业技能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派上用场的。

培养专业技能,要对专业知识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职业领域内最新消息和动态要有所了解和把握,同时对与专业相似、相近的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关注和涉及,并且要善于联系,融会贯通。

我所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平时除了有钻研中文的基础知识外,还对哲学、法学、历史学有所涉猎。

大学或许是专心学习的最后时期了,所以,我决心在大学的最后两年时间里充分利用华农的图书馆、电子图书馆、专业老师等各种资源,发奋学习中文知识,合理安排学习实践。而我周围的不少同学都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深感压力,觉得“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学习一天打渔两天晒网,经常翘课去进行各种兼职和学生活动。其实,我在大一的时候看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彪喜著)这本书,书中提到用人单位更愿意录用专业对口、专业知识精湛的大学生,学生在大学时的成绩成为录用考核的标准之一。翘课是万万不可取的行为,哪怕你认为老师讲课没什么水平,其实倘若你仔细听,你也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精华的,一节课即使只有一句话是有用的,听一个学期下来,也听了十几句有用的话了。老师的作用其实就是启发和指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课然后消化理解理论知识比起考前临时看书要记得快得多。

其实,刚获知自己进了华农中文系的时候,我是有一点不情愿的,不是华农太差,而是对作为专业的中文不怎么感兴趣,我也成想过转专业的,但因为转专业要学了一年后才能转,我又不想浪费了一年的学习成果,所以没转专业。

学好专业知识,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早在大一时就试着培养自己的兴趣,我依然是无法专注于看厚厚且难懂的文学理论,于是就从我感兴趣的哲学以及外国文学的书籍看起,不过不再注重关注这类书的思想内涵,而主要与文本本身挂钩,运用自己所学的文字知识来分析。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从而我也不觉得中文的学习过于枯燥。其实,并不需要被中文的外表所吓倒,只要对此抱有积极的期望,也就是坚信本专业是很有趣的,就很容易上手。

学好专业知识,考取相关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在求职的时候,面试者讲一堆赞美自己的言语还不如拿出一张证书,证书是证明能力的强有力的证据。在大学期间,我已经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英语四级考试,在大三、大四期间,因为我修了法学的双学位,所以还要努力学习,通过司法考试、英语六级考试以及驾驶执照考试、教师资格考试以增强自己求职的硬件。

我也遇到盲目考证的同学,我认为,考取的证书应该起到取长补短、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以量取胜。分析自己需要考取何种证书应该从未来的就业出发,拿我自己作为例子,我对前途属于迷茫型的,所以正积极涉及各种不同的方向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我未来就业方向应该是公务员、企业的文秘或者法律顾问,保底的工作是教师、记者等与中文专业紧密结合的职业。像教师就要求有教师资格证,为此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需要修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还需考取教师资格证,而公务员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法律顾问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当然,除了证书外,各个职业也会有特殊的职业技能要求。如教师需要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懂得写板书、制作课件,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师范礼仪等,政法类职业则需要掌握各种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具备公文写作能力等。除了公文写作可以在中文系专业课上学到之外,其他各项技能都有待通过互联网、各种书籍获取理论知识,再进行社会实践用理论去指导它,从而使自己这方面的技能得以提高。

除了书本知识要掌握外,实践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上文提到的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需要考取,但是有了英语六级证书并不等于能够和老外流利交谈,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不等于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进行电脑日常维护,所以,光有理论是不够的,亲自动手才是硬道理。现在我参加的各种社团、进行各种实习、兼职、比赛、社会调研和社区服务,都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大学两年时间里,我会继续为之奋斗,继续提升自己。

二、通用技能的提升计划

通用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而言,通用技能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一种超越具体职业、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力,是人们在教育或工作等不同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技能。

根据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通用技能大体上可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学习和创新、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应变能力等。

我认为,职业道德表现为爱岗敬业意识、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精神、进取冒险精神、诚实守信品质,在学生组织中工作就可以很好地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我自己就在朗诵艺术团和校艺术团工作,在那里,我学会了知难而上、坚持不懈,今后,我还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为两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表达沟通能力指将个人思想、观点、意见或建议顺畅地用语言或文字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促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不能发表一次成功的演说、能不能写一封清晰的信函,这都是表达能力的具体衡量标准。良好的表达能力表现在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讲述事实、表达观点,能够撰写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公函等文书,这些在大学期间参加社会调查、学生组织的日常工作中都能得到锻炼。沟通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可以分为书面、非书面的语言沟通以及如衣着、表情、神态、姿势等非语言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与表达沟通能力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培养的方法也差不多。

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分析判断包括以下五个环节:问题分析、确定目标、拟定方案、方案评估以及方案选择。这个能力在学生工作的领导阶层中有有所涉及,就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一样。所以参加学生组织不可半途而废,从被领导阶层到领导阶层都体会过才能真正全方位锻炼能力。

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们的知识结构也应该随社会需要而改变,就业时通常都有上岗培训,在培训时,迅速掌握岗位所需技能是相当重要的。创新能力在理工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文科专业中,集中体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变化发展。要创新,就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多采用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创新能力可以再各个工作以及细节中得以体现。

团队合作包括了个人善于与团队其他人沟通协调、能扮演适当角色、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保持团队的融洽等方面的内容。人具有社会属性,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在团队中工作,所以团队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正是要培养自己以上十种技能,所以我积极参加各种组织社团的工作、班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当然,除了实践外,书本以及网络资源也是个不错的学习培养能力的方法的途径,所以,广泛涉猎各种实用书籍以及电子资料是非常有益处的。

三、个人素质的提升计划

在谈到个人素质方面,我比较倾向于讨论狭义的个人素质。狭义的个人素质指的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与品性,如诚信、主动、自觉自律、谦虚执着、勤奋、责任心、时间管理、自信、专注等,这些素质我们从小就开始培养了,作为一个学科的话它叫做“思想品德”,在这里我针对求职,专门培养在求职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几种素质。

首先是诚信,诚信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社会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中的基本准则。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公司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当微软列出对员工期望的“核心价值观”时,诚信被列为第一位。

其次是主动。中国学生相当缺乏这一点,在课堂学习中往往要老师点名才起来回答问题,在工作中,也是上司吩咐什么才去做什么。这些做法在今天以及未来的就业中是不太可取的,所以要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课上主动回答老师提问、主动请教老师问题、主动为自己制定学习工作计划以及目标,我是个属于内向性格的人,所以在大学期间会尽力培养这方面的素质。

再次是自觉自律,大学生是处于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失去了约束的学生很容易放纵自己,自觉自律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后工作的上司也不会喜欢一个放纵、没有纪律性的下属的。我个人在这点上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学期间应该保持。

接着是谦虚执着以及勤奋,这是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点,这也是个非常值得发扬光大的优点。但是执着并不意味着执拗、勤奋也不代表一味拼命,合理坚持自己的观点,懂得掌握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已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率才是可以得到上司赏识的人才。

然后就讲到我的优势——责任心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负责任、有责任心,才能尽力把事情做好。

第六个是时间管理,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一课中有专门的篇目讲到这个问题,“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懂得管理时间可以让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发挥它最大的效益。公司是追求利益的,职工学会管理时间也是老板乐于看到的良好现象。用人单位经常通过组织会议、处理文件、接待来访等方面的考题来考察应聘者的时间管理能力。所以,在大学期间,如何兼顾学业、生活和工作,如何合理调配三者时间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大学里,必须让自己参与一些工作,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如何处理冲突的要做的事情。

最后我想谈谈自信和专注,自信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很缺乏的一项素质,表现为遇事紧张以及过于谦逊。自信的人能以自己的实际能力接受来自心理和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并体现为沉着冷静的情绪,多参与各种大型比赛、面试可以让自己不断锻炼这方面的素质。

专注也是公司很看重的一项素质。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录用那些兼任着多项工作的应聘者的,专注于一个公司,你就会把更多的精力和激情投入到工作,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对于一个职位,也要掌握好平时的做事流程,分清待办事项的主次,不要一次同时做多件事情,各个击破反而能做得更好更快。

以上各项个人素质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工作中得到培养,所以在大学期间要制定好计划,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个人素质也会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得到提升。

职业素养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大学期间一点点积累,循序渐进,相信我的职业素养会在毕业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

推荐素养活动教育论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心情不是人的全部,

却能左右人的全部。

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

而是输给了心情。

而好心情,其实是种素养。

它告诫我们,

人生有好多事,

其实可以不必做。

不去抱怨,

笑看花开是一种好心情,

静看花落也是种好境界。

人生无尽的悲欢离合,不过是不同的心路。

有遇见,就有分别;有惊喜,就有遗憾。

与其抱怨,不如祝愿。

不去失望,

人一生的际遇,都不是偶然。

命运其实就在我们心中,

灿烂抑或愤懑,都是你内心的图景。

你满怀希望,它就给你希望;

你总是失望,它就给你失望。

与其失望,不如期望。

不去追逐,

刻意的想要得到,总是少了些恣意与洒脱。

多余的荣耀与勋章,往往成为生命的负累。

多了,你这么过;少了,你依旧这么活。

与其追逐,不如满足。

不去计较,

走过的一生,都是故事。

而故事只应用作欣赏,不应成为纠缠。

得之,幸也;失之,命也。

与其计较,不如受教。

人生这场盛宴,

真正让人铭记的,

不是到口的美味,

而是萦绕在心的滋味;

人生真正需要准备的,

不是昂贵的茶,

而是喝茶的心情。

好心情其实是种素养,

不抱怨、不失望、不追逐、不计较。

不过万事在心,

这份素养啊,

你得自己准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