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2十四五荆楚变化心得体会怎么写(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0:05:30 页码:9
2022十四五荆楚变化心得体会怎么写(四篇)
2023-01-05 10:05:30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十四五荆楚变化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十三五”以来,我局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以及局制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积极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治水方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防汛抗旱保障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河长制持续深化、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治理、河湖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水政水资源监管、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党建宣传、脱贫攻坚、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等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

水利局党组始终与党中央和省市县委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示,加强指导检查,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扎实开展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活动主题,认真学习、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二是认真开展专项督查重在保证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重在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政令畅通,促进作风建设,提升部门合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深化组团服务为主要抓手,加强对各重点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与安全生产检查。重点抓项目建设的组织部署、责任落实、工作进展等情况,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基层的意识,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努力完成县委、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任务。

“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1)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工作。通过三年时间共安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4个,投入资金1.1亿元,覆盖受益农村居民22.04万人,其中贫困户9811户、贫困人口36564人。共解决饮水需求贫困户1640户、贫困人口606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截止目前,按照国家出台的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标准,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需求问题已全部解决。

(2)加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工作。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责任,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通知》(石精扶字[2019]10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工作的通知》(石水利字[2019]19号)文件,已对全县集中式供水工程进行了摸排调查,共计123处,已全部落实运行管理主体及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管理责任人。

(3)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各有关部门责任及管理机构职责。水利局要切实履行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积极落实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护经费,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发挥效益。

(4)我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全市第一,在全市多次阶段督查排位第一,顺利通过省第三方评估验收。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考评中,我县水利工作全市三类县第二名,取得了历史上最好成绩。

“十三五”期间,河长制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转变。

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高水平,乡镇跨界及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2018年在全省河长制工作年度考核中获得第一名,水利局获得省人民政府“2016—2018年度省河长制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获得河长制工作流域综合治理奖补资金100万。

一是各项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河长办规格得到提升,由分管副县长担任河长办主任,建立健全“河长+警长”机制,采用“河长制+精准扶贫”模式聘请保洁员120名,聘用民间河长、企业河长20名,打造“智慧河长”建立集pc端、手机移动app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三位一体的河湖信息化系统,实现河库“一张图”管理,护水措施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持续稳定。二是推进各级河长积极履职,实现从“有名”到“有实、有效”转变,坚持常态化巡河督导,累计巡河5113次,巡查并解决问题155次。三是“清四乱”“清河行动”持续深化,专项行动成效显著。2019年“清河行动”涉及生态环境突出问题24个,全部整治到位。四是深入推进渔业资源、小水电、农业面源污染等专项整治,积极开展河湖划界工作,完成2019年河湖划界实施方案编制,确定了河湖划界技术支撑单位。五是强势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资13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中小河流治理、水环境治理及民生水利工程,着力打造水利风景区、珠坑秀美乡村示范点、大畲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显山露水、治水理山的特色生态旅游景点,助力河长制升级版打造,实现了水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双赢。

“十三五”期间,完成河流域(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1期)和河南端及下游5乡镇防洪工程(县城城南及古樟河段防洪工程)

河流域(温坊至长江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1期)和河南端及下游5乡镇防洪工程(县城城南及古樟河段防洪工程)该项目总投资2.1亿元,其中水利部分1.05亿元,景观绿化部分约5800万元,征地拆迁约4700万元。该工程水利部分主要建设内容为:堤防加高加固,护坡固脚,河道清淤疏浚,河心洲改造,增设壅水堰,支流口改造,污水口处理。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收尾阶段。

“十三五”期间,争取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河(石田段)防洪工程

河石田河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整治河道长约7.858km,主要包括四段,分别为小松镇政府段(小松中学至井头桥,长约2.56km)、耸岗村段(石田大桥至瑶上桥,长约3.323km)、汇流口段(狗沙坝至汇流口,长约1.54km)和段(松山大桥至黄坊大桥段,长约1.585km)。整治河道长9.008km。工程总投资为1736.49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为1126.63万元)。目前该项目下达上级资金1300万元。

“十三五”期间争取建设七机排水库建设项目。

七机排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的小(1)型水库该工程批复投资为7987.9万元,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新建大坝工程、上坝公路工程、灌溉管道及附属设施等;其中新建大坝为砼重力坝,坝顶全长72米,最大坝高27.5米;新建上坝公路0.25km;新建灌溉管道8.447km。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920万元。目前该项目于2019年11月下达资金6390万元。

“十三五”期间建设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及河湖确权划界

我县水利工程标准化任务有2段堤防,分别为梅福段2.3km,西城段3km。完成2019年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建设工作方案编制。向县政府行文2019年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经费的请示,并已批复。完成水利工程堤防标准化管理建设培训工作,并进行了建设中期现场疑问解答。明确了各段堤防责任人,进行了初步经费测算。两段堤防现场各类标识标牌制作安装已基本完成,内业资料整理有序开展中。

2019年河湖划界任务有干流93.6km,岩岭水库库区。已经完成2019年河湖划界实施方案编制;已落实工作经费,目前已挂网招标来确定技术支撑单位。现已开标结束,确定中标单位;计划安排等发布中标公示后,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11月30日前完成河湖划界成果编制;12月15日前完成成果政府公示。

1.上级下达专项资金后,县级配套资金不足补助标准偏低,缺口资金筹措难。一是工程造价上涨。受环保政策影响,砂、石、水泥等原材料紧缺且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的提高,导致水利工程建设造价大幅提高,导致水利建设缺口资金难以筹措。

2.生态红线及基本农田控制严,用地指标争取难。鉴于水利为线型建筑物,生态红线及基本农田划定时无法予以准确扣出,在进行水利建设时存在占用生态红线和永久性基本农田问题,导致无法取得用地指标,影响项目实施。

3.技术人才缺乏,工程建设监管难。水利建设点多面广,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当前,我县水利基础偏低。一是水利技术等级整体偏低。目前,县城防洪工程为20年一遇,乡镇防洪工程为10年一遇基本为防止冲不防淹的建设要求,部分乡镇村庄等级为5年一遇以下其他乡镇还有尚未建设防洪工程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水利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水利工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水利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厅提出要全面推动“水利改革”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水利工程建设。

(1)山洪沟治理项目

我县列入山洪沟治理的项目有罗陂河、秋溪河、高田河、珠坑河、小姑河、大琴河、大由河、龙岗河、木兰河、白水河、姑溪河及新河河,总治理长度约67.4km,总投资约6.29亿元。目前罗陂河山洪沟治理项目2019年度全省仅有6个山洪沟治理项目,通过我局向上级积极争取项目并顺利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并于2019年11月下达投资资金899万元。项目计划于2020年9月初正式开工建设。

(2)、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我县列入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有河、碰里河、高田河、珠坑河、屏山河、大由河、下迳河、秋溪河及平阳河工程预计新建护岸94km,及河道清淤疏浚总投资约8.4亿元。目前高田河、珠坑河、屏山河、大由河已列入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内容,秋溪河列入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专项投资申报内容。

(3)、城市饮用水应急水源工程及罗溪河引水工程建设项目

城市饮用水应急备用水源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小松镇罗溪村龙潭下水库和大昌坝水库,供水规模为日供水5.5万m3/d。新建小(二)型水库一座,隧洞1.5km,管道采用dn700球墨铸铁管,管道总长25km,目前该项目已由县发改委批复,项目总投资约2.25亿,目前,大昌坝水库至县城管网工程已开工建设。

(4)、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三条小河)

河流域县城段支流有小溪河、小西河、西外河等支流,均发源于山地丘陵,横贯西城区,除上游部分区域与山地丘陵融合,其余区域均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建设区范围,末端汇入,各支流流域面积为22.39km,2其中小溪河5km,小西河4.56km,西外河3.2km。县城段各支流河道均存在部分河段洪水标准不足、河道狭窄、行洪能力不足等问题,均受洪水顶托导致出口不畅,有时出现内涝;部分河段生活污水、垃圾直接排入河道,河底淤泥沉积严重导致水质污浊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在没有降水等外来水源补给情况下,实际上已成为城区排污沟。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目前正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及其他前期工作。

(5)河流域(睦富至坝口段)综合治理工程

该项目新建堤防、安全防护栏,整治修复河道岸线,新建拦河坝1座;新建0.6万吨/日污水处理设施1座,配套建设管网10km;新建温泉引水管网4.5km;新建道路3.105km、停车场2个、车位230个;新建绿化亮化工程及配套设施,目前正在前期工作。

(6)、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

我县的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计划对我县河干流以及其支流高田河、石田河、木兰河、大、横江河、珠坑河、秋溪河、龙岗河、大由河、小溪河、小西河、西外河、罗溪河等,在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段进行系统性综合治理。项目计划投资约4亿元,计划实施内容包括:河道整治长度92.26km(两岸),生态护岸92.26km(两岸),河道清障1k㎡,生态河堤修复92.26km(两岸),清淤疏浚46.13km,水系连通6km,新增或保护湿地面积5k㎡,补充生态水量10万m3,保护村庄35个,保护人口14.6万人,受益人口26万人,防洪除涝受益面积及改善灌溉面积3.04万亩。该项目立项后将获得水利部和财政部2亿元的项目资金,今年3月由省发改委牵头市人民政府与亚洲银行签订了亚行计划贷款用于该项目的配套设施资金。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前期现场踏勘,设计单位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7)、城乡供水一体化及农村安全饮水项目

(一)继续与省水务集团公司携手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把剩余的北部高田水厂、木兰水厂实施完成,并推进县城取水口上移岩岭水库工程建设。届时,我县11个乡镇全部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范围内,在水量、水质、水压上进一步得到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水利部《关于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通知》(水农[2019]2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制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三)完成10个乡镇备用水源项目建设,计划对大由水厂、屏山水厂、横江水厂、丰山水厂、木兰水厂、高田水厂等6个水厂覆盖的10个乡镇实施备用水源工程,项目总投资约0.8亿元。

结合我县“十三五”水利工作任务和要求的实际实际情况,我们在“十四五“期间里将按照“不忘初心、造福群众”,做好我县水利工作: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任务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方针

以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指导,立足于“生态文明、保护优先”原则。

2.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规划、河湖划界。坚持“依法依规、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标准,并应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区划定等做好衔接,突出保护要求。全力抓好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二是突出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流域统筹、系统治理,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基本原则,处理好流域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解决好生态流域建设的突出问题,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提升河湖功能,发挥流域综合效益,实现河湖永续利用。

三是突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水利发展实际,把全会的各项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3.扎实开展“五项工作”

一是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理清今后一个时期管水治水思路,部署“十四五”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转变作风,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二是突出水旱灾害的预防,坚持“科学调度、科学利用”。

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体系,重点开展山洪监测预报预警、水库调度等“防”的工作,对水雨情信息预报精准,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以修复水毁工程为重点,推动薄弱环节治理工作。

重要统筹兼顾,采取有力措施,科学做好当前和后段防旱抗旱及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保两不误、两推进。加快推进,确保明年汛前全面恢复工程防洪能力。要优化程序,迅速完成前期工作;要抢抓有利天气条件,倒排工期,加强调度,加快施工进度;要严把工程质量关,高质量完成修复任务,真正把好事办实。

四是以乡村中小河流治理为重点,加快农村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进度。

我县的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计划对我县河干流以及其支流等重要的河段进行系统性综合治理。

项目计划投资约4亿元,根据水利部及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项目前期调研工作,陪同省水利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进行前期调研,配合其完成我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制。

五是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为重点,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以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为目标,着力构建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安全可靠、保质保量的农村供水工程和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全域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质量。提高我县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促进城乡供水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坚持高质量发展。

继续与省水务集团公司携手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把剩余的北部高田水厂、木兰水厂实施完成,并推进县城取水口上移岩岭水库工程建设。届时,我县11个乡镇全部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范围内,在水量、水质、水压上进一步得到保障。

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水利部《关于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通知》(水农[2019]2号)文件精神,健全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制度”,进一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

一是加强水利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及招录工作,可招录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解决我县水利专业技术干部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重视年轻技术干部的培养工作,尽量压担子锻炼。

二是强化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必须落实管护责任人,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效益。

三是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积极争资争项,争取上级水利专项资金,做好重点项目的谋划工作,引进社会资本,与省水投公司加强协调沟通,力促其加大对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从整合资金中切块保障重点水利项目顺利推进。

四是由于水利建设需要占有大量的土地,在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红线管控的大背景下,水利建设中的土地利用必须与国土管理部门的规划相协调。建议国土部门能根据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情况,适当地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或者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提前为水利建设(河道周边)留有余地,并实施动态调整。

2022十四五荆楚变化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年11月17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复,现正式对外发布,政策解读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就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武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为服务我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人才支撑。

“十三五”以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攻坚开创新局面,教育治理呈现新面貌。截至2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090个,在校学生287.65万人,教职工23.78万人。学前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园率达到92.03%;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8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1.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64年。

“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是新发展阶段对武汉教育提出新挑战。城市发展定位和人口政策调整,必将导致我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新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校生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中学的入学压力将成为主要矛盾,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将开始新一轮的上涨周期,人口老年化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城乡、区域学龄人口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城市人口流动将进一步加剧,对武汉教育主动顺应这种新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新发展理念要求武汉教育展现新作为。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优质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要求武汉教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三是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抓住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规划》的编制历经四个阶段:

一是全面启动阶段。20-年12月市教育局正式印发编制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启动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二是形成初稿阶段。20-年9月形成规划初稿,随后开展了教育系统内外近10轮专题研讨进行修改,逐步定型。

三是沟通衔接阶段。20-年以来,通过官网公示收集群众意见,通过书面征求市直相关委办局和各区人民政府的意见,对各类意见进行分析和吸纳。同时,主动与上级教育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沟通衔接,对接国家新政策、对接全省教育规划、对接市委市政府新要求。

四是决策报审阶段。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成了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和环节,于20-年7月26日通过市教育局委局工作会集体审议,8月19日报市发改委初审通过,10月11日-副市长召集相关委办局研究意见进行最后的修改完善,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批复》(武政办〔20-〕131号)。

《规划》共分五部分,包括: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建设项目,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即:

围绕一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教育总体发展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要攻坚六项关键指标,即: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5.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系数(小学0.5、初中0.4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5%)、中职教育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比例(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

确立两大价值取向:一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确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普及普惠、优质多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解决学位供给问题,全面应对学龄人口新变化给武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二是解决均衡协调问题,努力实现教育普及、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三是解决民办教育监管问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坚持四大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三是坚持教育强市;四是坚持改革开放。

实施五项重大改革: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夯实六大保障措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二是强化经费投入,加大保障力度;三是强化专业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四是强化教育督导,落实主体责任;五是强化教科研支撑,提升教育品质;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严格监督检查。

完成七项重点任务:一是育新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二是扩容量,优化布局持续扩大学位供给;三是提品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保公平,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五是优生态,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六是促开放,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和区域教育合作中心;七是强治理,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八大建设工程:一是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二是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三是高中阶段学校提质扩容工程;四是学校专用教室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程;五是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六是市属高校内涵发展建设工程;七是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程;八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建设工程。

(一)以持续扩大学位作为基础支撑

“十四五”期间,扩容量,满足入园入学需求是重要任务。一是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编制好《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35)》及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二是要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满足学位供给。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按照3年不少于250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不少于7万个的目标,使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梯度推进240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每年30所、五年150所竣工投入使用,增加中小学学位不少于20万个。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新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全面提升60所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按照“一区一校”目标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

(二)以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按照当前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教育重大政策部署,深化各类教育改革,以改革驱动提升效能,优化教育整体生态。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打造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以“3+1+2”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为重点研究方向,打造3所国家级、30所市级和一大批区级新课程改革示范校;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入学范围,实行“公民同招”。推进初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按照“缺额全补”的原则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及教辅、校医、心理健康维护等人员。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和聘任管理;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加强民办学校监管,从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学费专户管理制度和第三方质量认证评估制度。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深化公有主体参与举办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专项治理工作,区域内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5%以内。

(三)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根本目标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切实缓解“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二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管理规范化,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优质高中资源占比稳定在85%以上,重点打造15所左右领航学校和20所左右特色高中;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支持30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60个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五是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完善部地共建、省市共建和市区校沟通协调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市属高校对标“双高计划”提升办学水平。推进长江大学城规划建设工作;六是构建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出台《武汉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探索建立学分银行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2022十四五荆楚变化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乡村振兴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方方面面,有些工作还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中。目前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与乡村振兴有关的立法项是14项。已经完成了《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和《森林法》3项。正在审议的有4项:修改《动物防疫法》,马上进行三审;制订《乡村振兴促进法》,马上进入二审,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马上进行二审;制订《节约粮食法》,很快进入一审。正在推进的有7项:制订《粮食安全保障法》,制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修改《畜牧法》、《渔业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入境动植物检疫法》。下面我重点谈谈《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因此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要的任务是保供给,重点是保粮食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无近忧,有远虑”。

从短期看,我们的粮食安全无忧。改革开放以来,释放了农村生产力,短时间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丰收,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1949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才1.1亿吨,现在的平均亩产是381公斤,人均占有量是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90公斤,但是发达国家已经到了600公斤了,我们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口粮库存可以满足城乡居民至少一年的正常消费,加上品种进口调剂粮食供给,近期无忧。

但是从长期看,我国的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给有远虑。今后若干年,按照14亿多人口人均产量按“十三五”时期平均数匡算,我国主要农产品最低生产量,不考虑消费升级的因素:粮食6.5亿吨以上,棉花60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7000万吨以上,食糖1500万吨以上,肉类9000万吨以上,水产品7000万吨以上,奶类4000万吨以上,水果2.8亿吨以上,禽蛋3100万吨。在这个基础上,仍然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弥补缺口。

我们的粮食产量从1亿吨到2亿吨,用了7年时间,到1966年我们到了2亿吨。2亿吨到3亿吨用了12年时间,是1978年。3亿吨到4亿吨用了6年时间,是1984年。4亿吨到5亿吨用了12年时间,是1996年。5亿吨到6亿吨用了16年时间,是2012年,这些年我们在6.5亿吨左右,今年达到了6.6亿吨以上。所以从趋势看,大幅度增产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增产1亿吨的粮食期限越来越长。

第一,自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逆差逐步扩大,现在每年大概在500亿到700亿美元之间。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占世界农产品进口额的10%左右,是世界第五大出口国,占世界农产品出口额的5%左右。

第二,自2007年以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口逐步扩大,进口大于出口,谷物年进口在1400万吨到2200万吨之间,大豆进口9000多万吨。我国的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发达国家人均600公斤的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2016年,将我国列为粮食保障不稳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和自然灾害,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

第三,自2014年以来,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我国粮食作物单位的总成本一亩地是在1000元左右,农业生产资料,土地,人工成本,从2004年以来增长速度都比较快,有的年份在10%以上。我们三种粮食,一亩地的平均用工是5个,如果一个工按照80元计算的话,人工成本就400元。一些地方土地流转600-800元/亩一年,有些地方是800-1000元/亩一年,所以现在种粮效益低,亩盈利微。我们尽管采取了生产补贴,最低收购价制度,但仍然难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也是一些地方抛荒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

第四,支持粮食生产的耕地,水资源趋紧,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大量流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人均耕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3.38亩的50%。城镇化是农村优质耕地持续减少,每年大约减少优质耕地500万亩左右,补充的都是边远地,劣质地,全国质量等级较高的耕地仅占30%,水土流失面积大。国内生产如果要满足14亿多人口的消费需求,大概需要32-35亿的播种面积,如果我们的复种指数按照150%算,去年达到115%。按照复种指数算,我们的播种面积也就25亿亩左右,7-11亩的播种面积的产量,需要从国外进口。

再看水资源,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是21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是210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以占全球6%的水资源,养育占全球21%的人口。随着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的增加,挤压的还是农业用水。还有一个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出,每年农村转移人口1300多万人,大多数是优质农村劳动力。另外,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资金持续流出,资金瓶颈约束,长期没有缓解。

第五,粮食的科技支撑能力还亟待提高。我们的稻谷、小麦、玉米的亩产水平和发达国家比,稻谷相当于发达国家63%,小麦相当于65%,玉米相当于54%。我们的大豆平均亩产是129公斤,相当于发达国家的52%。我们的优质水稻、强筋小麦、弱筋小麦、高油高蛋白大豆等品种的供给还都有一些缺口。近些年来能带来农业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大成果比较少,基层的推广体系比较薄弱,科技的转化率也不够高,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个百分点。

我们农机化的水平有提高,但是不均衡。水稻的农业机械化率只有54%,农产品初加工的只占到了37.6%。农业生产大量依赖化肥农业投入,我们占世界10%的耕地使用了占世界25%的化肥和30%的农药,是一个典型的化肥、农药依赖性的农业。我们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化肥达到38%,农药达到40%有效利用率提升的空间比较大。秸秆、畜禽粪污、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每年合计超过54亿吨,许多还是没有及时处理,发展绿色农业任重道远。

第六,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以后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粮食生产,全球就业人口呈增加趋势。新冠肺炎发展演变使粮食的国际贸易的产业链、市场供应链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第七,粮食的支持保护政策等方面还有调整的空间。我们的粮食法制体系不健全,所以我们要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通过顶层设计,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备、流通加工、质量安全、减少损耗、制止浪费、宏观调控、支持保护等做出系统性的规范,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搞了已经很多年,现在初稿正在广泛地征求意见。在立法的思路方面,我觉得有以下七个问题的认识:

第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粮食安全观为指导。总书记对粮食安全有一系列的重要批示和讲话,我这里就引几段:“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粮食问题上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也提出“适应确保国际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我们要认真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观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把这作为立法的一个指导思想。

第二,明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方针转化为法律规范。明确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1996年,为了回应国际上谁来养活中国的舆论,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但是在国际上,美国专家莱斯特·布朗,他提出到2030年,中国到2030年要进口2亿到3亿吨的粮食,当时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了回应,我们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这个白皮书确定我们的粮食要达到不低于95%的自给率,进口不超过5%的警戒线,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是从2008年到2020年,也是按照这个自给率规划粮食的生产消费。

坚持95%的粮食自给率和5%的进口警戒线,有利于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防止乐观自满,应当继续坚持。在工作上要毫不动摇把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生产放在三农工作首位,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在坚持不低于95%自给率的基础上,进口一些优质农产品,调剂国内的余缺和品种结构,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缓解资源因素压力。但是我们感到进口的量要适度,防止演变为过度依赖,防止挤压国内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我们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不能走大开大合的路子。像日本自给率由过去百分之六十多,现在降到百分之三十多,是资源不够的无奈之举,我们不能效仿。美国进口农产品数量比较大,是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全世界第一,但他是源于地理气候因素,种植结构单一,农产品种少,进口是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但他们的优势农产品出口量也很大,居世界前列。美国的做法我们也无法效仿,所以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子。

第三,明确规范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比如关于财政向粮食主产区域转移支付的政策、完善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技术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支持政策。规范土地出让收入收益,50%用于乡村振兴的要求,增量首先要用于保障粮食生产。金融保险方面的政策,还要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我们建议能不能搞一个粮食生产基金,从流通领域提取,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第四,思路就是明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藏粮于库有机协调。藏粮于地是要确保18.65亿亩的耕地,15.46亿亩的永久性基本农田,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17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同时要把6.1万亩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作为一个约束性的指标不能突破。藏粮于技就是要在农业科技创新上迈出大的步伐。藏粮于库我们是要对储备制度做一些改革,增加地方储备,增加地方周转性的储备等等。

第五,明确国家粮食安全的调控机制,生产环节怎么办,产后环节怎么办,进出口环节怎么办,都有一些想法。

第六,明确减少粮食损耗,制止浪费,要进行规范。总书记前一段做出了重要的批示,我国粮食在收获、运输、储存、销售、加工环节的浪费损失率大概是百分之十多:收货环节损耗3%,加工储藏环节损耗浪费5%,餐饮环节浪费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测算,全球从收获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粮食损耗浪费至少是14%,发达国家是20%。如果我们按照6.5亿的粮食产量,按照10%的损耗浪费力,我们能把损耗浪费率降低一半,由10%降到5%的话,我们每年可以节约粮食是3700万吨以上,也就是600多亿斤,相当于一个四川省或者一个吉林省产粮大省的产量。减少粮食的损耗浪费现在也正在立法,12月份就要一审。要从宣传教育、科技创新,还有从收获、储藏、流通、加工、参与多环节五管齐下,全方位的切入,把这个事情解决好。

第七,明确粮食安全保障的责任,压实粮食安全省(市)长负责制,分清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保障责任,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责任全压在中央。分清主产区粮食供给和销区消费补偿责任,不能把粮食安全责任全压在主产区,销区不能无限度,无底线依赖主产区,也要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出能力,产出能力满足不了需求的,可按照调入量对主产区进行资金补偿。我们国家有党管农村的传统,县级党委政府抓乡村振兴,特别是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首要职责。努力形成中央和地方,产区和销区,政府和农民合力共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格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外有人就预言中国人解决不了自己吃饭问题,几十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他们预言的破产。我们相信,今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够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2022十四五荆楚变化心得体会怎么写四

xx村坚持全面落实省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力争当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

2年9月开始,在进一步疏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的基础上,区农业农村局选取了全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发展乡镇xx镇、现代农业乡镇xx镇、乡村旅游乡镇xx镇、人口大镇xx镇、果业发展乡镇xx镇进行调研,从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本土人才、村落居住环境、基层组织建设、村民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了解农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自我认知、生活需求、发展需求、政策需求;为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撑。

(一)聚焦精准扶贫,脱贫摘帽即将达成严守“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提高脱贫质量,以“三集中一边倒”的态势和决心,狠抓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和责任落实,从2015年底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x万户xx万人、xx个“十三五”贫困村、xx%的贫困发生率,到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x万户xx万人,累计退出

“十三五”贫困村xx个,减贫xx万户xx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xx%;2019年计划退出的xx个贫困村、xx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xx%左右,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区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二)聚焦产业兴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做实产业发展文章,大力发展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等农业产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自主发展产业,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目前全区稳定发展烟叶xx亩;累计发展油茶xx万亩;发展脐橙xx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xx万亩。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指导土地规模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xx家、合作社xx家、家庭农场xx家,为提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供了主体保证。强化龙头培植和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xx、xx等农业龙头企业,xx蔬菜搭乘中欧班列、代表xx产业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响了蔬菜品牌,蔬菜、甜叶菊、油茶、果业等产业已成为名片。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三)聚焦补齐短板,生活条件根本改观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围绕高质量脱贫,优先完成宜居村组两不愁三保障项目建设,加快村组“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有条件和需求的村组因地制宜配置“8+4”公共服务项目,推动所有宜居村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提升,提前一年即在2019年实现了全区xx户以上不迁并宜居村组整治建设全覆盖扫一遍。目前,全区乡镇公路和行政村公

路通达率均达100%、通信网村组覆盖率100%、互联网行政村覆盖率100%、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农村常住户安全饮水达标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入户路硬化率达98%、安全住房达标率100%、通生活用电率100%,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观。

(四)聚焦生态宜居,生态效益逐步显现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大力整治“厕所革命”、实行了政府购买服务农村环卫一体化保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把扫帚扫到底”。立足“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总体思路,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了“空心房”拆除、铁皮棚拆除、畜禽渔污染源整治,生态宜居带动采摘、体验、观光、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产业链条,不断增强了乡村旅游的“人气”,全区有各类休闲农业企业xx个,年接待游客达xx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xx亿元。xx小镇成功认定为省4a级乡村旅游点、农庄成功评为省四星级农庄,文化城入选为客家民俗风情之旅精品路线。

(六)聚焦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深入推进坚持扶贫、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强化正向引导和思想道建设,广泛用好互联网、手机报、手机短信、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介宣传以“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行动,倡导勤俭持家、崇尚科学、厚养薄葬,助推文明风气蔚然成风。以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感恩教育评比为抓手,通过巡回宣讲活动、群众性文艺演出和微信公众号评选模范等宣传活动,用身边正面典型、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扎

实开展农村志愿服务、“五星创评”活动,以“智”“志”双扶为目标开展感恩教育,不断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得到有效整治,乡村文化生活健康繁荣。

(七)聚焦治理有效,基层组织建强有力注重支部引领,强化带头,积极探索开展“旗帜引领·五星创评”活动,进一步发挥支部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群众感恩。由村支部牵头,结合主题活动,按照“农户自主申报、帮扶干部推荐、村民会议评定、星级结果公示”的程序,定期分家庭卫生、勤劳致富、遵纪守法、邻里和睦、诚信感恩五类情况进行评星定级,让群众有标杆、有遵循、有约束。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每个村设立一块红黑公示榜,坚持每周评比、每月公示。带头做起、践行“五星”标准要求,将其星级评定情况纳入分析、先锋创绩、公开承诺等范畴,形成亮身份带动比星级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乡村夜话”为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进村入组,在乡村广场、宗族祠堂、农户家中围坐一起,在面对面交流中察民情、集民智、连民心,真正实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目前,xx个行政村全部下派了第一书记,村级组织牵头创办产业合作社xx个,扶持主导产业xx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xx万元,平均xx万元/村。

近年来,xx村打好以脱贫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农业农村发展

短板仍然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定困难。

(一)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缺乏特色产业基础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务工支撑,产业入股分红等财产性收入比重极小,比如在脐橙产业、蔬菜产业还是以土地租金、简单劳务收入为主。二是缺乏特色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还未形成产业体系,比如休闲旅游就是吃餐饭,没有延伸收益。三是产业转型效益不明显。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工附加值不高,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比如农产品仍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供应等最初层级。四是缺少具有争力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比如板鸭、蔬菜、腐竹、茶油、脐橙等仍然是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建设无序发展一是大部分村庄建设没规划,或者部分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已有规划执行不到位,乱修乱建、无序发展,现阶段农户随处建房、户型随意等现象没有得到转变。二是农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现阶段农户乱倒乱扔、乱堆乱放、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贴乱挂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四是规范管理欠缺,队伍缺员资金缺钱,常常是一整就好,一过就糟。

(三)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明显,集体经济带动乏力一是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差,仍是靠天吃饭。二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比较差距显著,多数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不会、不敢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三是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没有新力量补充,没有补技术带动。四是多数农村缺乏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单一,经济实力有限,部分村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潜能尚未激发,“造血”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乡村建设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基础设施条件仍停留在有没有的水平,根本谈不上好不好,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缺位,自治参与服务失力一是群众参与度低,村民外出打工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代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对村庄事务关注度降低,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二是乡村治理缺少有效管理措施,村民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村规民约等公德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形成有效的长效管护制度。三是村民参政议政与民主意识热情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

兴就是建基础设施,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四是村民对村庄规划、发展愿景没有认识,对想建成什么样,该怎么建设,发展什么特色根本没有认识,等着政府来推进。|(五)乡村振兴缺乏资金保障,深度融合发展受抑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实际可支配财力明显不足,产业培育、文化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改善等大投入公共服务仍然靠县区级一级解决。二是部分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下,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对电子商务、网店微店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认识不足,抑制了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三是传统文化转化率低,民俗文化缺乏载体,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低,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优势,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和代入感,比如东河戏、花灯、米果都停留在纸上、名誉上,听起来响亮却没有带动效益。四是社会和民间资本不能有效投入乡村振兴,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乡村振兴效应不明显。

(六)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强,组织堡垒显效不明显。村“两委”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服务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的能力不强;村干部报酬偏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些农村支部由于集体经济缺乏,开展基层工作的资金不足,影响了基层组织堡垒作用的发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当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相促进,突出完善乡村设施与提升村容村貌有机结合,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十四五发展思路11、注重产业融合,在“产业升级”上求突破。

(11)发展优势规模产业。按照“一区三园”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蔬菜、甜叶菊、油茶、脐橙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集群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挥品牌优势,建成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物流、销售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于一体的脐橙产业,建成集生产、观光、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油茶产业,建成集科研、育苗、种植、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甜叶菊产业。到2025年末,发展稳定脐橙10万亩、甜叶菊5000亩、设施蔬菜12万亩、油茶30万亩,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初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总收入达150亿元以上。

(22)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的城乡互动产业。重点发挥城郊优势,发展古村、村花灯等传统文化特色旅游,发展垂钓体验、水上体验等参与体验收特色旅游,发展生态景观旅游,发展都是客乡村、蔬果小镇等农业体验旅游,结合不同乡镇特色,在每个乡镇错位发展不同的休闲农业业态。到2025年末,建成1家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家以上3a乡村旅游点、星级民宿12家以上,初步建成乡村旅游项目10个以上,打造6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120家采摘园,

3个田园综合体,创建20个县级以上休闲农业品牌,其中市级以上10家。接待国内外旅客1000万人以上,旅游总收入达30亿元以上。

(3)积极发展有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继续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到2025年,276个行政村均实现有1项以上特色产业,1个以上产业基地,形成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家,带动农民就业5万人,人均增加收入1万元。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市级以上10家;培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15家。

(44)积极发展农村微田园产业。创造条件把村民的住宅中多余的房间与种植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由集体经济组织租赁对符合利用条件的村民住宅进行合理改造,租赁合适的闲置土地进行田园改造,采取充分休闲民宿、体验农田等模式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居住、到农村种植,提升村民的住宅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提升村民房屋价值、土地价值,从而使得村民真正从本身固有的资源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到2025年,创建微田园5000户以上。

22、注重全民培训,在“人才升级”上求突破。

(1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职业教育方式,开展全民培训,培育一批技能农民、农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商品营销人员。到2025年,确保适龄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策划实用技能。

(22)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大力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人员、致富带头人、“一村一名大学生”,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到2025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0人。

33、注重留住乡愁,在“文化繁荣”上求突破。

(11)深挖传统文明蕴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落。到2025年,形成传统文化村庄20个以上。

(22)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以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不定期举办一些贴近群众生活的讲座,如农业科技培训、健康教育讲座等,引导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全民阅读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依法依规成立各类群众文化服务团队,让群众自发、主动的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并从中得到愉悦和实惠。

(33)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乡村风貌,统筹好“钱、地、人”三者的关系,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和乡土味道,打造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延得了文脉、留得住乡愁的宜人居所。以宣传教育、记住乡愁、弘扬礼仪、丰富文艺为建设内容,

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乡村记忆”示范点。到2025年,形成生态示范村庄20个以上。

44、注重宜居宜业,在“生态发展”上求突破(11)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加大绿化美化力度,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让农村更洁净、更美好。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无害化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以上,村庄公共厕所普及率达100%以上,农村集中居住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覆盖率100%。

(22)着力补齐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供水、通讯、网络等建设,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镇光纤入户、农村光缆入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

(33)严格规范管控。突出乡村特色,加强农房、乡村基础设施等规划管理,合理引导乡村村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真正建设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5年,实现乡村控制性规范全覆盖。

55、注重规范管理,在“治理有效”上求突破

(11)充分发挥村庄乡贤、能人的带动作用。把乡村振兴的规划、思路及美好愿景,以会议、文艺演出、微信宣传、效果图等多种形式反复向村民宣传,使之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认识,鼓励群众为村庄出谋划策。

(22)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的管理水平。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学习考察先进的村庄管理,统一乡村干部关于乡村振兴的思想认识,通过制度设置,激励和制约村干部正常履职,全面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33、提升乡村道德法治水平。广泛开展“文明户”“五星家庭”“清洁户”等评选表彰,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陈规陋习,树立乡贤好人,倡导祖训家教,激励孝老护幼,弘扬正能量,刹住歪风邪气,使农村更加安定和谐。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村霸”“宗族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快平安乡村建设,让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66、注重深化改革,在“助推振兴”上求突破(11)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办法,促进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成“鲜活的资产”。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构建防范自然风险保增收与防范市场风险促增收体系,充

分发挥减灾体系建设和农业保险的保护兜底效应,确保农民安全增收不滑坡。

(22)持续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探索推广“反租倒包”制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

(33)持续深化投入保障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44)加强城乡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低保、优抚、救助等民生政策,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逐步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全方位保障群众健康生活。

(二)意见建议11、全面开展乡村规划编制。推行“多规合一”,通过3-5年时间,对每个村庄从规划布局到公共设施布置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考虑居住、

产业、环境的布局,改线状布局为块状布局;新农村集聚点从规划布点、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到基础设施等进行系统设计,修编乡村规划,通过规划约束和政策引导逐步实现集聚居住,节约土地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建成美丽宜居乡村。

22、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挖掘自然景观、文化传统优势资源,结合地方风俗传统与绿化生态环境,发挥后花园优势定位,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生态旅游、农业体验、客家风情、休闲观光示范乡村。

33、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要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