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 公安民警自查整治心得体会(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1:32:47 页码:7
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 公安民警自查整治心得体会(八篇)
2023-01-05 11:32:47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山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区20公里,距广州城区90公里,距澳门30公里,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本馆成立于1956年,目前管理范围2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35人,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关于博物馆征集收藏、展示教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和本馆业务情况,经上级批准,本馆目前有三个机构名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 "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对翠亨村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物收藏、民居与民俗风情展示,抢救与保护民俗文物、民俗文化,并以此保护和烘托孙中山及其故居的历史文化氛围。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主要业务包括:1、孙中山出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含珠江三角洲民俗)研究;2、孙中山生平经历研究;3、孙中山的家世、亲属与后裔研究;4、孙中山与其同时代(特别是香山籍)人物研究;5、孙中山相关文物研究;6、孙中山思想研究;7、相关的博物馆业务和观众服务项目研究;8、相关科研组织工作。

纪念馆坚持"保护文物及其环境求发展"的宗旨,坚持"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的理念,坚持"守旧"——守护价值、守护记忆、守护历史文化,并以现代管理理念及技术手段开展业务和实施管理工作,积极创新。自20xx年2月起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现代系统理论和国际公认的标准体系实施对博物馆业务、文物环境、自然生态的科学管理。

纪念馆的展示体系坚持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构成立体多元、与观众互动、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展示体系,具备了现代生态博物馆的基本要素。

中山市民俗博物馆组建于1998年12月28日,是一所以孙中山纪念馆为依托,以保护中山民俗文物、弘扬民俗文化为己任,展览与示范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开馆以来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民俗博物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民居展示区,它分为民居展和民俗展两部分,以文物展示为主,使参观者能身历其境,对孙中山成长初期的社会状况和风土民情有直观的认识。农业展示区则以文物展示与耕作示范相结合为特色,知识性、历史感并重,对青少年一代特别有吸引力。

中山市民俗博物馆的建立,不但为民俗文物的保护作了大量的工作,也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奇妙旅程,使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展览陈列更丰富、更立体。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体陈列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和翠亨民居展览等。该馆行政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xx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围墙正门外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门南侧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孙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该建筑物门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故居正厅摆设是孙中山亲自布置的。1883年,他从檀香山带两盏煤油灯回来,放置在条台上。后座是孙中山母亲卧室,正厅南侧为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与夫人谭氏的卧室。北边耳房是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的卧室,当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凳等仍旧摆放着。1892~1895年和1920xx年,孙中山都曾在此住过。二楼南边,是孙中山的书房,墙上挂着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室内有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此书房研读古今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曾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1895年与陆皓东在此书房商讨救国方略,还曾在这里为乡亲治病。 故居庭院南边,栽植一株酸子树,是孙中山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种子亲手栽种的,生势茁壮茂盛,北边是砖砌的花台。 在故居周围还有孙中山青少年时活动过的遗迹。孙中山7至12岁时,常与他姐姐妙茜在金槟榔山打柴。山腰古井是他经常挑水回家的水井,孙中山也常在山下兰溪的溪间捉鱼游泳。 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树,是他童年时代常常听参加过太平军的冯观爽老人讲述太平天国将领反清故事的地方。[2-3] 据悉,孙中山故居项目总投资约130亿元,通过对核心景区孙中山故居的打造,建设一个集现代与历史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名镇,计划在3年至5年内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占地19.8亩,总投资约3932万元,目前已竣工。

推荐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出租人:

承租人:

甲乙双方因房屋租赁一事,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并共同遵守。

一,甲方同意将座落在中山市东升镇政通路6号的第一层租给乙方经营使用。 二,租赁期限及租金:租赁时间:从 至 止,租赁金额:每月租金¥ 元(人民币大写: ),租金按月结算,乙方在每月的5号前交当月租金给甲方。

三,租赁保证金:乙方在签订合同时向甲方交纳人民币¥ 元(人民币: )的租金保证金。

四,甲、乙双方应当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法律法规和义务。租赁期间任何一方不得违约,若甲方未征得乙方同意单方面提前解除租赁合同,甲方应退回租赁保证金,并要赔偿违约金¥ 元(人民币大写: )给乙方;若乙方未征得甲方同意单方面提前解除租赁合同,甲方不退回乙方的租赁保证金¥ 元(人民币大写: )双方履行本合同期满,甲方将 元(人民币大写: )保证金退回乙方。

五,水电费缴付:按乙方单独使用的水电表读数按月计缴给甲方。水电按每立方叁元计算,电费按每度壹元贰角计费。

六,租赁期间,乙方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及合同签定项目用途,乙方不得将房屋转租,如需转租,必须要先征得甲方同意。

七,乙方租赁场所与其相关经营的办理证照费,税收等费用,水电,卷闸门等相关的保养,维修,更换之费用均由乙方负责。

八,在租赁期间,如遇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甲,乙双方按有关法律法定及时解决。

九,本合同在履行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依法向中山所属人民法院起诉。

十,本合同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推荐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20xx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运动”等风风雨雨,1920xx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0xx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据说,早在1920xx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xx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0xx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0xx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0xx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柩,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宇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墓道尽头是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铛。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干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土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1920xx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0xx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1920xx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中国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0xx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孙先生诞辰127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两岸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谢谢大家!

推荐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山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区20公里,距广州城区90公里,距澳门30公里,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本馆成立于1956年,目前管理范围2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35人,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关于博物馆征集收藏、展示教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和本馆业务情况,经上级批准,本馆目前有三个机构名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 "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对翠亨村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物收藏、民居与民俗风情展示,抢救与保护民俗文物、民俗文化,并以此保护和烘托孙中山及其故居的历史文化氛围。 "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主要业务包括:1、孙中山出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含珠江三角洲民俗)研究;2、孙中山生平经历研究;3、孙中山的家世、亲属与后裔研究;4、孙中山与其同时代(特别是香山籍)人物研究;5、孙中山相关文物研究;6、孙中山思想研究;7、相关的博物馆业务和观众服务项目研究;8、相关科研组织工作。

纪念馆坚持"保护文物及其环境求发展"的宗旨,坚持"有特色才有生命力"的理念,坚持"守旧"——守护价值、守护记忆、守护历史文化,并以现代管理理念及技术手段开展业务和实施管理工作,积极创新。自20__年2月起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现代系统理论和国际公认的标准体系实施对博物馆业务、文物环境、自然生态的科学管理。

纪念馆的展示体系坚持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构成立体多元、与观众互动、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展示体系,具备了现代生态博物馆的基本要素。

中山市民俗博物馆组建于1998年12月28日,是一所以孙中山纪念馆为依托,以保护中山民俗文物、弘扬民俗文化为己任,展览与示范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开馆以来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民俗博物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民居展示区,它分为民居展和民俗展两部分,以文物展示为主,使参观者能身历其境,对孙中山成长初期的社会状况和风土民情有直观的认识。农业展示区则以文物展示与耕作示范相结合为特色,知识性、历史感并重,对青少年一代特别有吸引力。

中山市民俗博物馆的建立,不但为民俗文物的保护作了大量的工作,也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奇妙旅程,使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展览陈列更丰富、更立体。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体陈列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生平事迹展览和翠亨民居展览等。该馆行政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__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 孙中山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围墙正门外南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门南侧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孙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该建筑物门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故居正厅摆设是孙中山亲自布置的。1883年,他从檀香山带两盏煤油灯回来,放置在条台上。后座是孙中山母亲卧室,正厅南侧为孙中山的大哥孙眉与夫人谭氏的卧室。北边耳房是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的卧室,当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凳等仍旧摆放着。1892~1895年和1912年,孙中山都曾在此住过。二楼南边,是孙中山的书房,墙上挂着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室内有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孙中山曾在此书房研读古今书籍,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并曾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1895年与陆皓东在此书房商讨救国方略,还曾在这里为乡亲治病。 故居庭院南边,栽植一株酸子树,是孙中山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种子亲手栽种的,生势茁壮茂盛,北边是砖砌的花台。 在故居周围还有孙中山青少年时活动过的遗迹。孙中山7至12岁时,常与他姐姐妙茜在金槟榔山打柴。山腰古井是他经常挑水回家的水井,孙中山也常在山下兰溪的溪间捉鱼游泳。 故居庭院前的大榕树,是他童年时代常常听参加过太平军的冯观爽老人讲述太平天国将领反清故事的地方。[2-3] 据悉,孙中山故居项目总投资约130亿元,通过对核心景区孙中山故居的打造,建设一个集现代与历史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名镇,计划在3年至5年内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占地19.8亩,总投资约3932万元,目前已竣工。

推荐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広州市中山記念堂は広州人民と海外華僑が孫中山先生の資金集めを記念して建てられたものです。1929年1月に着工し、1931年11月に完成した。1956年、重鋳された高さ5メートルの孫中山さんの銅像が記念堂の前に屹立しました。1963年に記念堂を大規模に修復し、屋根はすべて青い瑠璃瓦を採用しました。万平方メートル以上の公園の周りに鉄柵を作り、多くの木や花を園内に植えました。広州中山記念堂は八角形の建物で、形が厳かで雄大で、濃厚な民族特色があります。設計者は建築力学の構造原理を巧みに運用し、鉄骨と鉄筋コンクリートの混合構造を採用し、71メートルの幅を持つ建築空間に柱を設けない。

広州中山記念堂は立派な八角形の建物で、形が雄大で、濃厚な民族特色があります。設計者は巧みに建築力学の構造原理を運用して、鉄骨と鉄筋コンクリートの混合構造を採用して、スパンが71メートルの建築空間の中で柱を設けないで、更に気勢が高くて広大です。記念堂と庭園の敷地面積は6200平方メートルで、主体の建築面積は6600平方メートル、高さ52メートル、舞台口の広さは15メートル、深さは20メートル、席は3238席です。

広州中山記念堂は広州の最も代表的な建築物の一つであり、広州市の大きな集会と公演の重要な場所でもあります。広州の多くの歴史的な出来事を目撃しました。1936年、広州市各界の人々がここで禁煙パレードを行いました。1945年9月、広州地区に駐在する日本侵略軍はここで調印して解放された後、毎年各種の孫中山先生の活動、省市の重要な集会と文芸公演がここで行われました。例えば教育基金百万行、広州国際集団結婚式、毛沢東誕生100周年記念、紅軍長征60周年記念、抗日戦争勝利と世界反ファシズム戦争記念などです。勝利50周年など。

解放前,記念堂は長年修理を怠ったので,既にひどく壊れていた。解放後、人民政府は50年代初めから1988年まで7回の特別資金を出して各施設の修理と完備を行いました。1998年には再び6000万元を拠出し、記念堂に全面的な総合的な大修理を行いました。中央エアコン、照明、音響、座席を換えました。貴賓室を改造しました。化粧室、舞台を追加しました。消防スプレーシステムと保安監視システムを追加しました。堂前中山像は銅の鋳造に変えて、広場、環境に対してもさらなる美化を行いました。建物は活気にあふれています。80年代初めから観光客に開放されて以来、広州の主な観光地になりました。中山記念堂の政治的影響は、社会的効果と経済的効果をよりよく表していると言えます。

中山記念堂は雄大で壮麗な八角形の宮殿式の建物です。全体の建築面積は約3700平方メートルで、高さ49メートルで、前後左右4つの宮殿式の軒の休憩山のビルから構成されています。重ひさしは山顶の中央に休んで、青い底の赤い辺の漆の金の大きい横马を高く掲げていて、上に孙文の手书の“天下が公になります”の4つの大きな字があって、雄渾で力强いです。正面のひさしの下で、内外の各8本の大きい可三人が集まって囲んだ朱色の水臼の大きい石柱、アーチは彩色の絵をこする水石の米斗拱、花の梁と花の図案をつづり合わせる天井を支えて、仕事は精密です。その五本の巨大な長方形は重い穂を嵌めてガラスの青銅の大きいシャンデリアを掛けて、高くて大きい廊下の半分の空にかかって、透かし彫りの朱色の門を映していて、殿堂のいっそうの華麗で堂々としていて、古めかしい香り。

記念堂の全体の配置は四角形を呈して、北の南に座って、敷地面積は60000平方メートルで、建築面積は約4000平方メートルです。記念堂の主体建物は大講堂で、高さ49メートル、鉄筋コンクリート造りの宮殿式建築で、上部は八角にとがった重さのジェームズ山頂です。赤い柱と黄色のレンガはパラジウムガラスの瓦に被さっていて、華麗で堂々としていて厳かで厳かです。梁柱の周りには、家族らしい色彩画が飾られていて、金色に輝いています。

大講堂の正門の上に、「天下公」という四字の横額が掛けられています。孫中山の本です。大講堂の建物はわが国の高さの建築水準を十分に示しています。講堂の中には柱が見えません。大きな屋根を支える8本の柱が壁の中に隠れています。新鮮で広々として明るい感じがします。講堂の席は上下二階で、5000人収容できます。中山記念堂の金頂は楕円形で、3.79メートルに達しています。直径の一番大きいところは4.075メートルです。このような巨大な金色に輝く金頂面は、すべて黄金のステッカーを使って、香港から購入した品質の高い金箔36166枚を共有しています。重さは0.92キロです。金頂のほかに、「天下を公とする」字の絵馬、総理の遺言、建国大綱、定礎石の字体、全部金箔で張っています。

中山記念堂の平面は八角形で、建築面積は8700平方メートルで、ものを加えて建物、楽屋と地下の化粧室を付け加えて、面積は共に1.2万平方メートルに達します。

記念堂は杭の基礎、鉄骨、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構造を採用しています。八角形のホールには30メートルにわたる鋼材トラスが設計されており、大屋根は8列の鋼材トラスが一体となっています。四角い壁は厚い50センチの鉄筋コンクリートの切り力壁で、屋根の全部の重さに耐え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ビルは鋼材のトラスの片持ち梁で出して、ビルの板は鉄筋のコンクリートで鋳造します。屋根は大きな四つの抱っこができる楕円形の円柱で支えられています。

大ホールの幅は30メートルで、中には柱がなく、体積は50000立方メートルに達しています。5000席があります。空間は高く、雄大で、広々としています。当時の中国最大のホール建築で、中国の伝統的な建築形式を大体の量のホール建築に使う大胆で成功した作品です。記念堂の建築はわが国の伝統建築の優れた要素を吸収し、全体的に壮大で美しく、輝かしい特色を呈しています。屋根の軒角の細部の装飾から、この特徴が現れています。

広州市の伝統的な中軸線は歴史的に形成されたもので、南越国の時期に趙佗が越秀山に建築した朝汗台(歌舞崗)、明代に建築された観音閣に遡ります。北から南へ順番に:越秀山の鎮海楼、中山記念碑、中山記念堂、市人民代表大会ビル、市政府ビル、人民公園、蜂起路、広州解放記念碑、海珠広場、海珠橋から劉王殿(昌岡路路路路路路路路路路路心花壇)まで、全長は約8千メートルです。中山記念堂はこの中軸線の上にあります。広州都市の歴史的な背中の重要な構成部分と主要な都市景観の標識になります。

推荐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20xx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运动”等风风雨雨,1920xx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0xx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据说,早在1920xx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xx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0xx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0xx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0xx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柩,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宇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墓道尽头是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铛。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干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土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1920xx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0xx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1920xx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中国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0xx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孙先生诞辰127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两岸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谢谢大家!

推荐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20xx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20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运动”等风风雨雨,1920xx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0xx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0xx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据说,早在1920xx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xx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0xx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0xx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0xx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柩,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宇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墓道尽头是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铛。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干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土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1920xx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0xx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1920xx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中国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0xx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孙先生诞辰127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两岸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谢谢大家!

推荐中山公安8个严禁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于1920xx年创办的。1920xx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大学。

1931年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农、医五个学科,同年将学科改称学院。1934年设工学院,1935年设研究院,始招研究生。1937年发展为文、理、法、工、农、医、师范7个学院和1个研究院,31个系。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址广东罗定、云南澄江、广东坪石、东江、连县登地。1945年回迁广州石牌。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农、医、师范等4个学院从中山大学划出,中山大学成为了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校址由广州石牌迁至康乐园。

中山大学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七十五年来,吸引了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郭沫若、鲁迅、冯友兰、陈钟凡、罗常培、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董作宾、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刘节、梁方仲、冼玉清、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董每戡、詹安泰、王季思、王力、杨树达、钟敬文、朱谦之、杨成志、吴康、杨荣国、蒲蛰龙等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形成了以“严谨、求实”为特征的良好学术风气。中山大学也成为了中国南方文化与学术的重镇。

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中山大学取得了较大发展,已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目前,中山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岭南(大学)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拥有35个研究所、47个研究中心,37个学系,48个本科专业。共有5个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96个,还有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还拥有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历史学、管理学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代文学、动物学、光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6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全校有教职工3743人,其中教师1549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博士生导师210人,教授320人,副教授534人,讲师489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7人,近年来,共有9位教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在校各类学生23070人,其中博士生550人,硕士生1776人,本科生9525人,外国留学生181人。

中山大学不仅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而且教学实验设备比较齐全。在全校77个实验室中,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实验室和生物防治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实验室与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其设备和研究水平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近代物理、引力波探测、静电加速器、电子显微镜、同位素应用、计算、电化教育、测试等实验室(中心),拥有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334万册,各类期刊万余种,并开展国际联机检索服务。1995年底,顺利建成规模可观的学校校园网。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其中有3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每年派出大量人员到国外及港澳地区讲学、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先后授予邹至庄、霍英东、曾宪梓、何善衡等为中山大学名誉博士,聘请了杨振宁、邹至庄、陈省身、杨庆、朱经武、丘成桐、沈元穰、钱庆文、饶宗颐、桥本初次郎、费尔班克、陈香梅、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还聘请了许多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任教。

自国家设立重点大学制度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中山大学已经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研究生院,是华南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历年来,中山大学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其中既有国家一流的专家学者,也有各级党政领导,更有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以及一批遍及海内外的企业家。[1]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给予中山大学大力支持,捐建教学科研生活用楼、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各类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累计各类捐助达3亿多元。霍英东、梁銶琚、何善衡、曾宪梓、姚美良、冼为坚、熊德龙、方润华、卢雪儿、朱孟依等分别捐资兴建了英东体育中心、梁銶琚堂、善衡堂、曾宪梓堂、永芳堂、冼为坚堂、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方润华楼、马文辉堂、外语学院大楼等,岭南大学校友筹款资助我校岭南(大学)学院,兴建岭南堂、伍舜德图书馆、林护堂、黄铭衍堂、黄传经堂,岭南行政中心等,香港何氏教育基金会、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美国岭南基金会,孔安道基金会以及美国、加拿大、澳门等地的中大校友会、岭南大学校友会,都给予中山大学很大支持。

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珠海校区面积33平方公里,为中山大学在下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拓展了办学的空间,以此为依托,中山大学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山大学座落在广州珠江之滨,校园面积45平方公里,康乐园中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静怡人,是不可多得的读书治学的胜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