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 长征红色教育心得体会(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2:10:56 页码:11
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 长征红色教育心得体会(8篇)
2023-01-05 12:10:56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一条路:一条光明之路,一条幸福之路,一条通向繁荣富强之路!长征是一首歌:一首英雄赞歌,一首胜利凯歌,一首惊天地泣鬼魂的歌!长征是一幅画:一幅山水风情画,一幅人物肖像画,一幅二万五千里历史画!

进行在30年代的长征,是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解放和发展的凯歌。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壮观、神奇的一页,虽已翻阅过去达70年,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七十年前的今天,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八万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从南中国的崇山峻岭中开始了漫漫长征。长征路上,面对着自然界种种艰难困苦,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他们都毅然挺过去了。瞧!那冰冷的空荡荡的十三根铁索,他们“飞”过去了;瞧!那高耸入云的大雪山,他们翻过去了;瞧!那杳无人烟的草地,他们踏过去了。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一共爬过了18座崇山峻岭,渡过了24条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部队的包围,挺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30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与探索和求实精神息息相关。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

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对,从头越,当中华民族凑起团结协作的凯歌的时候,当华夏儿女树起实事求是大旗的时候,当炎黄子孙插上无私奉献的翅膀的时候,中国巨龙必将腾飞——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同志们、战友们,让我们扬起青春的风帆携起手来,为这一天的到来而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吧!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谢谢大家!

对于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一、长征的始末

1934年十月,穿着藏青色军服的士兵们从瑞金出发,踏上了征途。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武装封锁,毅然决定进行战略转移,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长征。

数十万人沉默的行走过无际的荒野,淌过湍急的河流,跨过雪山之巅。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炸响,他们毫不退缩,英勇抗争;硕大的冰雹密集的砸下,他们用脊背护住幼小的孩童。他们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用双腿迈过了11个省份,跨过了24条大河,最终有17万人永远的沉睡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上。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中央没有采用毛泽东的建议,因为前四次国民党的软弱而有所轻视。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错误的估计了国民党的实力,国共之间的决战时刻已经到来,便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发动所有的红军,展开全面进攻。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迫使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两年之后,长征的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期间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新一届领导团体,否定了先前的左倾思想,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阶段。

二、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共产党的企图,将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推向全国。它体现了结合中国国情的斗争路线的正确性,确立了立足国情的政策思想。通过长征,也确立了毛泽东在共产党中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其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长征的胜利最重要的便是体现出了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任何艰难和痛苦,愿意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内在关键。长征精神是红军在万里长征路上磨砺出的一种精神品质。红军部队缺少粮食,缺少弹药,吃过草根树皮,受过风吹日晒,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锻造了他们的铮铮铁骨。长征精神表明了紧紧团结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重要意义。长征是一次求生存的征途,生存条件和作战环境都十分的艰苦,但红军始终坚持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帮助穷苦的百姓,因此也被广大人民认为是自己的子女,为红军的长征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统计,红军在长征期间共筹集了上万吨粮食,沿途各族人民无私的帮助红军,为胜利会师作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三、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由此诞生出的红军精神早已深深入我们的骨髓,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长征精神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成长进步的重要指导。

长征精神在现代的启示:

1、艰苦奋斗是我们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是我们成功的重要因素。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坎坷与风雨,面对这苦难与挫折,发挥艰苦奋斗,勇于斗争的长征精神,能使我们有克服一切,冲破风雨。

2、团结互助是成功的必然要求。众人拾柴火焰高,纵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将众人的力量凝结在一处,便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3、要做一个有信仰有目标的人。红军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因此他们无所畏惧,奋勇向前。作为大学生,我们也要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心怀祖国与人民,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这样才不会在社会中迷失自我,步入歧途。让信仰,澎湃心中的火焰;让信仰,燃烧无尽的力量。当我们的心有中自己的信仰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4、有较强的纪律意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严格服从纪律,不乱拿群众分毫,部队严谨有序。作为大学生,我们应有较强的自律意识与能力,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自我管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认真学习长征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要求,是我们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对于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在人们心中掀起层层热浪。年轻的一代在反复思索: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战胜了无法想象的千难万险?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红军却开动了每个人的双脚,长驱两万余里……这一切不仅没有将这支军队打垮压垮拖垮,反而使它百炼成钢,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民族复兴的脊梁。

这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诸如当时军阀割据、交通困难等给红军留下了活动的空间和余地等。但这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和红军“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种高于天的理想,使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面对任何困难无所畏惧,能够以洞若观火的眼光审时度势,能够在万分复杂的形势中制定正确的战略,领导红军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这种崇高的理想,使得广大红军指战员,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前赴后继,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没有崇高理想的政党和军队只能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或能逞威一时却无法长久。具有崇高理想的政党和军队方能前赴后继、无坚不摧,千难万险难夺其志。这样的政党以及其所领导的军队和人民,才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缅怀先辈的业绩,我不由想到了伏契克的一句话:“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是的,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献身的长征英雄们,永远是屹立在我们心中的雕像。岁月的风沙,丝毫损毁不了这座英雄群雕。相反,时光越久远,它的形象越高大;今天的日子越美好,它的光辉越耀眼。

缅怀先辈的业绩,我也思考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长征的路是艰苦、漫长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长征,路更艰苦,更漫长。我们继承着先辈的事业,继续着先辈的理想,也经历着新的考验:我们国家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压力,我们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战胜压力,能不能在斗争中取胜,是对我们理想坚定性的考验。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切,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的理想在经受考验,我们的理想在考验中愈益坚定。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80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红军的旗帜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正高举旗帜奋勇前进。

对于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歌唱祖国》高唱国歌走向未来

国歌回响,响凌云壮志;

国旗飘扬,扬世纪豪情。

思绪随国旗漫卷,记忆在晨风中长歌。

回顾中华,历经民族屈辱与沧桑。“起来,不愿做奴录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踩踏着中华的躯体,民族危机之时,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一时旗帜如海,标语成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亲自治!”的口号场,如阵阵春雷,震天动地。再一次奏响了时代的强音,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

时光冲淡了悲愤的呐喊,岁月吹散了弥漫的硝烟,但那奉献的精神和爱国的豪情,永远沉淀在沸腾的热血之中。

风风雨雨,祖国已从稚嫩走向成熟;

艰苦创业,历史已揭开了新的篇章。

展未来,长征接力有来人,世纪轮转代代新。我们今天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正是跨世纪的新一代,面对先人与后辈,面对历史与未来,容不得有半点懈怠与彷徨。志当存高远,沉醉于昨天只能让我们踌躇不前。

既然沉睡的“雄狮”已经惊醒,我们面对前程只能奋力开拓!既然紧闭的国门已经打开,我们的未来只能是除旧布新!先辈们以无数的青春热血为我们创下千秋基业。告慰英魂,我们更应该昂首向前!

让我们挽起青春的臂膀,让我们放飞绚丽的梦想,让我们高唱国歌走向未来,共创世纪的辉煌!

对于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按照局机关党委微党课活动的安排,根据个人近期所学、所知、所悟,今天向各位领导汇报讲解“长征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长征的整体介绍;二是长征的背景及其原因;三是长征的会师地点为什么选在了陕北?四是长征精神及其重要意义。

2019年5月20日,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在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时代变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陕北红军,是指徐海东、刘志丹、程子华领导的红十五军团。

红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总指挥是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

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

1、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

最初,是在1929年1月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创建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到1931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革命根据地扩展到35个县,在24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

2、长征的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3、长征中的重要事件

1)长征前毛主席在一直赋闲。1932年10月,在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期间,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召开“宁都会议”,左倾领导人王明、博古批评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为“纯粹防御路线”和右倾路线危险,随后毛泽东被解兵权。虽仍然是中央政府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但博古指派张闻天“分管”政府工作,后来又安排张闻天出任人民委员会主席,由此,毛泽东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政府首脑了。

当时,王明因顾顺章叛变、总书记向忠发被捕感觉危险,已随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兼国际代表米夫去了苏联。苏区党、政、军、民一切事物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组成。政治上博古作主,军事上李德作主,周恩来负责监督军事计划的实行。“三人团”开会时,不用翻译。博古精通俄语,李德会将德、英、饿三种语言,周恩来英语最为流利,法语、日语次之。

博古原名秦邦宪,无锡人,出身书香家庭,他极具学习天赋。李德掌握军事大权,在军事方面的特长是能言善辩,举例时可以引用凯撒、塔西佗、拿破仑、费雷德里克大帝等一连串名人的话,他决定问题从不犹豫不决,不只知道堑壕战、阵地战。

2、湘江战役。蒋介石妄图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他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欲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于是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由此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3、通道会议。在红军长征的初期,毛泽东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他并没有终日自怨自艾,而是在行军中积极思考着使党和红军摆脱当下困境的出路。在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会议时,毛泽东建议放弃原定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避免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得到大多数与会人员的认可,史称“通道转兵”。

4、黎平会议。1934年12月15日,红军攻占贵州黎平。周恩来和大多数与会者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

12月20日,军委纵队到达乌江边一个叫黄平的橘子园地里,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均因身体有恙而坐着担架行军,每当休息时,三人的担架常常被放在一起,这就让他们有了更多深入交谈的机会。毛泽东向张闻天和王稼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党和红军要想转危为安,必须首先改变最高军事指挥“三人团”所执行的错误军事路线。他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考以及对红军战略方针的分析,逐渐赢得了张闻天、王稼祥的认同。当天晚上,两个人就将商议结果分别致电告知了彭德怀及其他领导同志。这些开会前的“个别酝酿”及“通气吹风”,为党之后纠正自身的左倾路线错误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橘子园中担架上的谈话,使原来在黎平会议决定的在遵义地区召开会议又增添了一项重要内容,那就是请毛泽东同志出来指挥,即要求进行人事上的变动。由此,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五是猴场会议。1935年1月1日,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瓮安的猴场。作出的《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指出:“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加强了中央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实际上等于开始动议限制博古、李德指挥权。事实上认可了毛泽东的军事方针,基本结束“三人团”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政治局决定重大问题的原则,为遵义会议奠定基础。

六是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对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犯的错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将毛泽东重新纳入核心决策层,实际上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的决定深刻影响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是扎西会议。1935年2月5日到9日,中央红军在被称为“鸡鸣三省”的云南威信县水田寨、大河滩、扎西镇,连续召开三次政治局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和经验教训决议大纲,以及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决定。扎西会议充分肯定并决定贯彻实施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完成了遵义会议关于调整常委分工的决定,开创以党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与红军实际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相互配合、共同领导全党全军的新局面,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周毛谈话,他们认为由博古继续领导有困难,如果调整党的总负责人,按当时的形势理所当然应该由毛泽东担任。但是,毛泽东提出由张闻天做党的总负责。这个考虑顾及了各个方面,包括共产国际因素。周博谈话。遵义会议后,博古对会上的一些发言一直想不通。为此,周恩来同博古有一次长谈。周恩来认为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他和博古都不合适当领袖。毛泽东搞农民运动出身,熟悉中国国情,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也是很有智慧的帅才。因此,建议博古摒弃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个大局。最终,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周张谈话。毛泽东从多方面考虑认为应该由张闻天担任党的总负责,据此周恩来与张闻天进行了一次谈话。

八是苟坝会议。1935年2月20日前后,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并取得娄山关战斗胜利。2月28日,二次夺取遵义。3月8日,毛泽东和军委纵队进驻苟坝。3月10日,红一军团林彪和聂荣臻致电中革军委,建议攻打打鼓新场。但毛泽东却根据最近破译敌军电报,推断敌军已准备向打鼓新场集结。由于不少领导人都赞同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双方由此引发了较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尽管毛泽东再三阐述自己的见解,无奈众人未被说服,争论的结果还是同意进攻打鼓新场,毛泽东负气离开会场,会议随后表决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虽然出于一时激愤而辞职不干,但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他在这天深夜提着马灯出发,决定再找周恩来争取一下。二人交流过后,又一起去找朱德进行详细讨论。3月11日早,周恩来提议继续开会讨论攻打打鼓新场问题,并和毛泽东一起最终说服与会者放弃这一主张,使红军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县枫香镇的苟坝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放弃攻打打鼓新场。事实很快证明,毛泽东的军事预见是正确的,红军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失败。

这次会议同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三人团”,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其后的半个多月内,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央红军先后完成了三渡、四渡赤水,继而强渡乌江威逼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待蒋将滇军调来“救驾”之际又向西直插云南,趁敌回援造成金沙江防线空虚之时越江北上,最终将几十万追兵甩在南岸,从而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毛泽东在受排挤的人生低潮期,毛泽东既没有心灰意冷,也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作壁上观甚至于改换门庭,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彰显出他因坚定信仰和坚强信念而生、不因个人荣辱利益而移的强大政治定力。正是这种定力,让党和红军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路线,于低谷处迎来了新生。

1、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

随着军阀之间混战的结束,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兵力不足4万。

1931年2月,国民党调集20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兵力仍不足4万。

1931年7月至9月,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兵力3万多。

1932年12月至1933年3月,国民党调集40万兵力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兵力4万多。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9月~1934年10月,国民党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围剿和反围剿争夺一整年。

第五次围剿,蒋介石采用堡垒战术,在根据地周围构筑大量的碉堡,包围圈平均每天推进两三里,甚至几百米,一面前进,一面筑碉堡,达到“抽干塘中水,捉住塘中鱼”,一举消灭红军的目的。

在此期间,被剥夺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曾建议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被李德否定。李德指挥以堡垒对堡垒,敌人修碉堡我们也修碉堡,战术上采用“短促突击”,打“阵地战”和“堡垒战”,但是一打,敌人进碉堡,我军暴露在外,尽遭敌人飞机、大炮的轰击,十分被动,加上军力悬殊,节节失利。主要看以下数据:

一是林彪、寻淮洲、罗炳辉的红1、7、9军团,在福建与敌蒋鼎文、汤恩伯第2陆军6个师拼杀一个星期,无力抗衡,失守建宁城。

二是彭德怀红3军团与敌刘和鼎第9总队4个师交战永安失利,永安城陷落。

三是敌南路军陈济棠占领会场筠门要塞,敌李延年第4纵队占领福建连城,敌薛岳、吴奇伟第6路军占领江西永丰龙岗。

四是彭德怀、董振堂的红3、5军团,以步枪、机枪、手榴弹和大刀,组织汤恩伯、樊菘甫第10、第3纵队5个师近8万人的进攻,红军伤亡2300人,其中干部就达600余人,广昌以南全部失守。

中央苏区仅剩瑞金、会昌、于都、宁都、长汀等狭小地区,所以突围“大转移”,只剩这一条路,且刻不容缓。

3、长征前做了哪些准备?

在1934年5月,李德首先提出“大转移”,但并非是长征,而是迫于内线作战失利,企图到湘西与第2、6军团会合,寻求外线的无堡垒作战。大转移,保密工作很稳。1934年5月,只有党中央常委会成员张闻天、项英和军委领导人朱德、王稼祥知道。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陈云、刘少奇及候补委员邓发、凯丰等才知道。9月初,才个别向主力军团首长透露。但只说明了大转移,但未说明转移方向。

一是舆论上的准备:

1934年7月至9月,中央红军以“北上抗日”为口号,深入进行了思想动员。

1934年7月8日,博古在演讲时指出:“工农红军已经必须,而且能够分拨一部分的力量直接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中央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已经在这方面作了相应的决定”。

7月15日,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8月1日,中央苏区纪念“八一”建军节,在瑞金举行了阅兵典礼,突出“红军北上抗日”这一中心,将“北上抗日宣言和抗日的誓词,向全体部队宣布,并要传达到每个战士中去。”

二是兵员上的准备:

1934年夏秋,中央苏区再次掀起猛烈的扩大红军的运动,从5-9月,召集了红军新兵近10万人。

9月4日,在“大转移”前夕,中央军委为扩大红军发出紧急动员令,并宣布成立独立第21、22、23三个师,组成了红8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三是物资上的准备:

整理了兵工厂,每月造炸弹5万发、翻造子弹达70万粒,累计修理迫击炮弹共3000发,成为红军有以史来兵工厂空前的成绩。

8月9日的《红色中华》报道:“福建胜利完成了借谷运动,完成7.5余万担”。中央各机关号召募集20万双草鞋慰问红军。

1934年春夏,中央银行行长毛泽民,同毛泽东的警卫员吴洁清从瑞金附近大山里,取回1932年埋藏在山洞里的100余万块银元,搬回瑞金。长征前夕,这些银元都被分发给各军团。

四是军事上的准备:

1934年5月,周恩来派程子华赴鄂豫皖,领导红军25军突围转移。

8月,任弼时、王震、萧克、王首道,率红6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湘鄂西,与贺龙、关向应的红2军团会师。

9月,寻淮洲、粟裕率红7军团北上抵赣东北与方志敏会合。

这些军事计划,是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因而成为长征的前奏曲。

“大转移”安排在10月底11月初实施,由于蒋介石已发觉红军有转移的意图,命令各路军加紧进攻,前线战局急转直下,红军主力很可能被四面合围,不走不行了。于是,1934年10月11日,由中央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署名,发布中央军委长征行动的命令,“大转移”提前了近一个月。

4、长征中高级干部的去留问题。

长征前干部的去留,党中央机关、政府、部队、共青团、总工会等,由各单位的党团负责人和行政领导决定报中央;部队留人由总政治部决定,如邓小平随长征就是总政治部决定的;属于省委管的干部,由省委决定报中央。当时,凡是接到命令到中央党校学习,这就是从基层召集长征干部的代名词。所有决定走的人,再由组织局编队。

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留下一个领导机关,坚持斗争,叫中央分局。党的高级干部的去留,都是由博古说了算,比如项英、陈毅、瞿秋白、毛泽覃等同志被留在苏区。项英担任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委分会主席。

项英、陈毅和陈毅领导留下的1.8万余人,即红军第24师加上当地民兵和一大批伤病员,这是一支缺乏训练和战斗力的小部队,无法与蒋介石调集来的10万大军相抗衡。红军主力走后1个月,红都瑞金陷落,17日于都失守,11月23日会昌被占。12月,项英和陈毅上山打起了游击战。到1935年3月,1.8万红军中的大多数人均已战死。

1935年4月26日,国民党军包围瑞金红林山区,毛泽覃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而牺牲,时年29岁;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以南被国民党抓捕,6月18日在罗汉岭从容就义。

瞿秋白,原名瞿船,常州人。据吴黎平回忆,瞿秋白得知自己被留下时,情绪特别激动,说:“你们走了,我只能听后命运的摆布了,不知以后怎样,我们还能相见吗?如果不能相见,那就永别了。我一生虽犯过错误(1933年9月22日,中共临时中央王明、博古作出的《关于狄康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他在《斗争》上新发表的几篇文章,犯有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应在组织中开展最无情的斗争……),但对党对革命忠心耿耿,全党同志有目共睹。祝你们前途顺利,祝革命胜利成功。我无论怎样遭遇,无论碰到怎样逆境,此心可表天日”。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6月26日,在两军会师后召开的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和毛泽东主导的中共中央在长征方向上出现了重大分歧,具体说就是南北两个大方向:一是南下川北,这是张国焘提出的方案;二是北上陕甘,这是毛泽东提出的方案。此外还有一个张国焘作为妥协而提出的西进新疆的方案。长征是应该往川康走,往陕北走,还是往新疆走,当时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个人野心膨胀,公然向党争权,还企图挟党中央南下。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毛泽东和党中央毅然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面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北上抗日的路线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南下路线遭遇了惨重失败,红四方面军由8万多人锐减到了不足4万人,历史最终证明毛泽东的路线是正确的。

一是舆论的正确。1935年,日本已经吞下了东北,正在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红一方面军北上抗日,迎击日寇,这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不仅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也赢得了杨虎城和与日本有杀父之仇的张学良的同情,甚至也赢得了受到日本巨大压力的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同情。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很快就和他们结成了统一战线,张学良、杨虎城不仅不肯全力“剿共”,反而让出地盘,对红军接济钱粮和武器,使得中共中央顺利在西北建立了抗日大本营,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能够迅速深入华北、山东,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与红一方面军的前进方向相反,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南下时,由于与遭受日寇侵略的区域越走越远,所以无法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而只能以“赤化全川”相号召,这不仅不能获得四川地方军阀刘湘、邓锡侯、杨森等的同情,反而引起了他们的殊死抵抗。他们倾尽全力,与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展开大战并大败红四方面军,迫使红四方面军退出四川。

二是地理位置。落脚西北一隅,远离长江中下游流域这片被国民党视若禁区的核心地带。此时此刻的共产党远走西北,使国共矛盾暂时缓解。国民党迫于民意和舆论,经过权衡,逐步放松“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转而着手准备抗战。红军落脚陕北地区,客观上减轻了来自国民党方面的军事压力,为中国共产党接下来的全面抗战创造了条件。正如毛泽东后来所指出的:“如果不到陕北,那怎么能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呢?怎么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搞到那么多的根据地呢?”中国共产党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渠道与国民党接触,共图合作抗战。

但在陕北,蒋介石面对毛泽东在“联合抗日”旗帜下建立的统一战线无可奈何,杨虎城、张学良不愿意把中国有限的国防力量消耗在毫无意义的内战中,蒋介石的一切软硬兼施都无法让他们继续进攻红军。情急之下,蒋介石决定来霸王硬上弓,命令西北军、东北军让出战场,让中央军入陕“剿共”,结果引爆了“西安事变”,最后的结果是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军事上处于极度弱势的毛泽东,把自己的政治意志强加给了军事上占尽优势的蒋介石。

什么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是长征精神的首要元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长征精神的本质,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长征精神的特色,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的体现,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是长征精神的内核。因此,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对于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同志们、朋友们: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它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一位重走长征路的年轻军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地址都成了遗址,笑容都成了遗容;长征是他们的苦难,苦难是他们的光荣。”?

就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了3万,而他们活到今天的,已不足××人。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年×月×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这时候,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气冲冲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为了欢迎这位母亲的到来,战士们演唱了自编的《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尝。”老妈妈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面前,她怎能不为之动情,为之自豪?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美国着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惊呼这是前所未闻的神话。而远涉中国的西方记者斯诺,则把这称之为“东方魔力”。令他们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创造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奇迹?其实很简单,就是头顶上那颗鲜红鲜红的红五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辉思想汇报的希望之光。这正是千百年来我们所固有的,具有强大凝聚力、鼓舞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魂。从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历史雄辩地证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即将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当轻歌曼舞的大款们狂饮“人头马”“xo”的时候;当某些达官贵人们大腹便便地剔着牙,潇洒地钻进锃明闪亮的“现代王”“蓝鸟王”“公爵王”的时候,当你为酒绿灯红而意乱神迷,当你美好绚烂的向往化为乌有……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那些60年前的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带入21世纪,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形象,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我们的红军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他们的骨头无疑是最硬的。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们的性格无疑是最可宝贵的。在奔向21世纪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铮铮铁骨的精神,同样需要这种用黄河,用泰山塑造起来的民族性格、民族精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每个中国公民都具备长征的铁骨精魂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会以更新、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以此告慰长征路上那20几万不屈的英魂。

对于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牢记使命:做最讲党性的带头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大会的主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作为党校班子成员、干部教师的带头人,我们务必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坚定政治定力、增强品行感染力、提升素质说服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做最讲党性党校带头人,我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加以努力,练就胜任工作的“四把刷子”:

要有坚定的“脚跟子”。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在党爱党,在党言党,牢记身份,站稳脚跟,做坚定虔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坚定信仰,明确党员身份,明确讲党性的目标,明确职责所在;立足岗位,不断提高本职工作的业务潜力,做好党的思想的传播者、党课授业的解惑者、党的理论的宣传者。

要有充实的“脑瓜子”。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学习进取,扎实理论功底,创新方式方法,使党校教学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区情,用心传道授业,认真讲好党的发展故事,推动科学理论走进基层党员中去,解决好基层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问题。

要有会讲的“嘴巴子”。党校教师要锤炼讲课风格,苦练授课技巧,追求用“铁一般的逻辑、诗一样语言”来尽情展现理论教学的价值与魅力,力争重点鲜明、故事生动、声情并茂,让听课的党员持续思想活力,让基层群众得到智慧启发,让广大干部滋养出浩然正气,真正能够指导党员干部群众将听课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要有过硬的“笔杆子”。“笔杆子、嘴巴子,工作就靠这两下子”。作为党校干部教师,应有强烈的职责意识和担当精神,始终持续讲不好课、出不来成果就吃不好睡不着的执着品格,始终持续“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工作干劲,不仅仅要讲好课,也要写好理论文章,带给高质量的咨政报告,透过理论成果提高党校教学的“思想含量”,提升党校理论殿堂的学术影响力和思想引领力。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感悟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开创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党的十九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指明了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凝聚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学习十九大精神,秉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深入广大人民心中,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殷切期望。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以党史强党性,通过学习共产党员先辈们的“初心不改”的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始终坚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奋斗目标。

弄通十九大精神,坚定“一以贯之”的决心。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一以贯之”,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一以贯之”的决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

领悟十九大精神,牢固民族复兴的信心。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实质与内涵,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作为,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坚定不移地牢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

对于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一、追古抚今缅怀先辈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我们共产党人心中的圣地、精神的家园。几天的培训学习和实地考察参观,给我们的心灵以强烈的触动和震撼,在那样艰苦的物质条件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在延安这个弹丸之地,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组织联合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决胜千里,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实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胜利的目标。革命先辈为人民谋幸福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是我们后来人要永远铭记、领悟和传承的。

延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6岁,一个懵懂少年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来到延安梁家河,23岁离开到北京求学,7年多的时间,年轻的习近平以一己之力组织、带领梁家河人民建沼气池、淤地坝、打水丼、办铁业社、建磨坊、裁缝铺、代销点,战天斗地谋求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梁家河期间的经历塑造了年轻的习近平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年2月考察延安时曾深情地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我在延川生活期间,深深受到延安精神的熏陶,对延安精神有切身的感悟”,他的身上闪耀着“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跨越时空,融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现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让中国人民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延安成长蜕变的经历值得我们去探究。

二、以“延安精神”为指引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岁月,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战略、教书育人是我们的神圣天职,在国家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深刻领悟、把握“延安精神”实质,脚踏实地,结合一名地方高校基层党总支负责人的具体工作实际,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要站位本单位发展的整体布局上,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安排,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理想信念、爱国者主义、家国情怀的教育和引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合理规划学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筑牢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合格毕业生的思想基础,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三、学习永远在路上

这次培训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是一次锤炼党性的机会,更是一次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寻根之旅。沿着先辈生活、工作和战斗的足迹的培训学习,受到的熏陶和感悟,与平时对理论学习的理解从视觉到心灵有了很少有的感动、震撼和冲击。真心希望学校以后多精心组织安排类似的学习培训,通过短期的培训学习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风貌和更加高涨的工作激情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