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类劳动发展史心得体会和感想 劳动过程和劳动感想(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20:39:51 页码:12
人类劳动发展史心得体会和感想 劳动过程和劳动感想(七篇)
2023-01-05 20:39:51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人类劳动发展史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此次的实习,第一是为了把所学的商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与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发现自己的优缺,把不足加以改善,把长处继续发扬。第二是为了锻炼自己,增加社会阅历,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和交流,以此来丰富和发展自我。第三是通过了解营销工作的规律性,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1、工作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居民的健康消费逐年攀升,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保健食品的销售额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尽管10年前规模很小,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壮大。虽然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管理更新的推动下,中国保健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发展将呈现消费者群体多元化、保健品销售模式专营化、宣传模式推陈出新以及保健品成日常消费四大趋势。

公司是在广州这座美丽的城市中,这里的保健品公司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公司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得到较好的发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公司曾经被报道过一些负面新闻但如今依旧生存,这还得益于公司的各项政策以及员工的积极配合。

公司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住宿和工作环境,所制定的休息时间合理,关心员工的身体状况,特意为员工提供凉茶等服务,还推出各项奖励措施,如:完成既定的任务便有机会去旅游、团队pk奖、个人愿望成真奖等等。公司还不定期举办一些知识演讲比赛,理财知识讲座。每个月都为员工庆祝生日。在不同的阶段每个分公司与分公司间、员工与员工间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每个员工都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团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涌现出一股股朝气,工作氛围既紧张有轻松,能做到劳逸相结合。

2、实习过程

实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理论知识学习阶段。这阶段主要对公司的大致信息进行了解,系统深入地学习公司产品、销售方式等理论知识,并测试考核。第二阶段:实验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对培养符合公司要求的职工进行实战模拟演练。第三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到了这阶段,我才有资格进入中心进行真正的销售实践。

3、实习心得

此次的实习,我所从事的职位与我所学的专业相关性并不大,但我却学到了不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我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这次实习中虽然没能把最主要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接轨,但这却能与客户关系管理这门课程联系起来。此次实习工作使我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处理简单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与员工同事相处沟通的有效方法途径。积累了处理有关人际关系问题的经验方法。同时我体验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苦性,通过实习,让我在社会中磨练了下自己,也锻炼了下意志力,训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自己的销售技能,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学会结合别人的长处,学会结合与创新。积累了社会工作的简单经验,为以后工作也打下了一点基础。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一个月已经过去了,我有着许多的收获和欢乐,但也有苦涩和教训,这些成功的经验将激励我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取得更大成绩,失败的经历将使努力去改变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作的更好,这一切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虽然这次的实习时间并不长,但通过实践和学习,我总结到以下几点:

(1)守时如金

在我们的工作中,时间与我们息息相关,也就是所谓的“时间就是金钱”。那次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公司设置了一个接人奖项,如果接到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来便有20元的奖金。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很想去尝试,因为我没有接过人。终于有一位阿姨答应了我的请求,愿意让我去接她参加我们的会议。接她那天我起得特别早,可是由于对那里的环境不熟悉,找了半天才找到,就这样耽误了时间,我没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最终奖金与我擦肩而过。

从这件事情里我还学会了,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第一次,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要勇于尝试,敢于面对。还有就是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都要三思而后行。如果当时我有打电话问清楚下了车,如何走去目的地时,就不会丧失这么一个机会了。

(2)团结协作

在一次会议营销中,我虽然没来客户,但我的任务还是很重的,因为我还要帮助其他人照顾他们的客户。我被安排到一位阿姨(部长邀请的)的旁边照顾她。在此期间,我也不由自主地察言观色,从而判断她是不是我们的潜在顾客。自由时间到了,像往常一样,我向她介绍我们产品的规格,但由于对产品不是很熟练,介绍的不是很详细。幸好,这时姚总过来帮我这个忙,他不仅向顾客介绍我们的产品而且把重点推向介绍我们的优惠政策中去了,从而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我们的产品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价格实惠。经过一番的交流,顾客终于买了我们的产品一箱。这不是销售的结束而是开始。我们还要把货和顾客送回家,收款。这才是完成销售任务的一大半,因为我们还要进行客户的维护。

当时如果没有姚总的帮助我是不能开单的,如果没有我的帮助,我们的中心是不可以完成当天任务的,如果我们中心没能完成任务那么,公司的整体业绩是不可达到的。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都脱离不了他人。在一个岗位中,所有的成员就是一个团体,每一个成员也都影响着整个团体。因此,我们应当与他人搞好关系,能够共同去创造好的业绩,奉献出我们的力量。

(3)诚实守信

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这个话题虽然古老却永远不会过时。尤其在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诚信更应该成为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品质。

在一次的电话邀约中,我于那位阿姨聊得很好,答应我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她要我保证决不能向她推销我们的产品。但是阿姨不愿意告知其住址,说自己上门来拿邀请函。可是到了那天始终不见她的身影,还以为她不回来了,到了晚上她发了一条短信给我说因为她今天有点事不能及时告知我,并深感抱歉,但她还会过来拿邀请函的。到了那天阿姨真的来了,她信守了承诺,我当然不甘落后啦,我也信守了我的承诺,没有向她推销我们的产品。那天我们都很开心,因为我们都信守了我们的承诺,并成为了朋友。

当今,在这个充满金钱物质诱惑的世界面前,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忘记。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公司流程熟悉度不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得较差;

(2)对公司的工作任务能认真完成,但积极性还欠缺;

(3)与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的思想和工作交流不够;

(4)自己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4、改进计划

(1)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行业趋势,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及计划;

(2)应当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端正自我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

(3)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个人修养;加强艺术修养,提高个人的总体素质;

5、专业建设建议

(1)建议商务礼仪这门课程在大二第二个学期上,另外可为我们的专业增设心理学这门课程;

(2)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关专业动态和就业形势方面的讲座,让同学们意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就业目标;

6、专题总结

虽然此次的实习单位并没有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但我发现公司在一年之前已经在“一呼百应”这个b2b平台上也有了自己的店铺,但是这不是主要的销售方式。原因可能是因为公司的产品——保健品,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年龄相对比较大,都是一些中老年人,而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导致业绩惨淡。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相信这行业走电子商务道路并不是一条死胡同,而是一条光明大道。

在公司实习期间,我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走创业之路做准备。作为我在踏出社会之前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实践中,这次的实践的确给予了我很多。今后,我将继续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自己,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完善自己,在以后的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去自己的只是,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于人类劳动发展史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揭题激趣:看到“老师”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谁是人类的老师?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要在老师这两个字上面加上引号?

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指名交流。

精读课文。为什么说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要求学生再去读课文,细细的体会,圈画出有关的词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记号。

精读4——5自然段。

1、说说课文第三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段意。

2、从人类发明和改进飞机的过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从而使学生明白这些动物只是给人类启发,关键还是要靠人类关注这些动物,对此加以研究。这个环节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明白在课的一开始所提出的为什么给老师加上引号。

学习6——7自然段,拓展延伸。

1、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很多,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

2、你知道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

3、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然后在省略号处补充一两句话,并用上“模仿”这个词。

4、总结。

从教案的实施情况看,学生们能够沉下心来读书了,感悟了,并且也很好地领会了观察、思考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丰富多样,身上具有无穷的奥秘。如果人类不去加以研究、探索,生物不会给人真正的启示,也谈不上成为人类真正的老师。

关于人类劳动发展史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亲爱的人类:

你们好!

自从我诞生于银河系,成为九大行星,唯一有山有水,鸟语花香的地方之后,一代代,一代代的生命在我的身上慢慢地繁衍下去......

恐龙灭绝后,你们诞生在我身上,我真替你们开心,因为你们可以在我身上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我就让鸟儿唱得更欢;花儿开得更艳;树木长得更旺......唉!可是你们似乎不领情。

有一些人们为了少走几步路,竟然从小草身上走过去,踩得它"痛哭流涕";还有的小孩丫丫把垃圾重重地扔在垃圾桶上,砸得它"眼冒金星";有的工厂为了省钱,直接将污水排到河水里,小虾小鱼"死的死,伤的伤,"全部"移居"到别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汽车排放了尾气,空气不再清新;天空不再湛蓝;河水不再清澈;连绵起伏的群山死气沉沉的,不再有以往那样生机勃勃的景象了。

我的血液--河流,如今已是臭气熏天;我的衣服--树木,如今已被大量砍伐;我的皮肤--大地,也已经全是脏兮兮的垃圾。你们保护环境的口号叫得响当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你们为什么说到却不做到呢?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已经觉醒,开始中主动种树木,捡起地上的垃圾和脏物......我真要好好谢谢你们,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破坏环境等于自毁家园。亲爱的人类,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保护好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我),给自已创造一个安静、美满、无忧无虑、环境清新的绿色家园吧!

祝你们生活美满、幸福、愉快!

此致

敬礼!

关于人类劳动发展史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天没塌,地没陷,在这个特别又平凡的"末日年“里,涌现出了有一批道德模范,他们是感动全中国的人们。他们从默默付出的幕后走出站上了台前,用他们淳朴的面容告诉我们世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她就是她们中的一员,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没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记住了她的面容:“最美妈妈”。

当一个生命与地狱只有十层楼的距离时,当一个小生命正从人间坠向地狱时,她没有犹豫,甚至连结果都没来得及思考,她就像天使一样俯冲过去,用她纤细却能承载一个生命的臂膀,轻轻地,稳稳的接住即将消逝的生命,像托起了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太阳。

他当即昏了过去,折断的骨头刺穿了皮肉。她的左臂粉碎性骨折。

在医院里,她的脸上一直挂着满满的笑容,好像那条伤了的手臂不是自己的。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要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时,他说,自己也是刚刚做了母亲的,救孩子是出于母亲的本能,她什么都没来得及想。

这就是母爱的伟大吧,她把“母爱”这个词汇上升到了全人类的高度。她让我们了解了更深一层的母亲的含义:为孩子付出一切。

面对领奖台,她很淡然。她说,换做是任何一个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出手挽救孩子的,她只是做了她该做的。

也许她的容貌不及麦当娜,也许她平凡的如一粒微尘,我们也会说她是最美的妈妈。因为她的善良,无私,和母性。

她做这件事时不会想到,她的一个举动会感动许许多多的人,不知道那个被救的孩子,从死亡线上走了一回,会不会更珍爱他的人生,帮助更多人。

她的一个不经过思考的举动挽救了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母亲的本能。这种本能来源与母爱。

关于人类劳动发展史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来自世界各地青年们:

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日前,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以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也是继2月10日首次载入联合国决议后,中国理念回声再起。这表明,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样,由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价值和意义在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中国智慧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瞻远瞩,创新外交理念和实践,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和重大国际事务面前,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发挥建设性的引领作用。从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四个坚持”的实践路径,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路线图,再到今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主席以大国领袖的远见卓识,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开辟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两大时代主题,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结束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后,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早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最殷切诉求。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习主席对此深刻指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关口,中国给世界呈现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评价说,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在此基础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倡导,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更好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响应,关键在于行稳致远、扎实推进。我们要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同舟,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关于人类劳动发展史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专业班级:金融101班

学号:7044110001 姓名:曾宪根

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低碳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解决方案。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说循环经济使可持续发展进入“汽车时代”,那么低碳经济将把可持续发展带入“航空时代”。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因此,系统探讨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低碳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同样是在2003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b模式: 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提出并掀起了发展模式的b与a之争。布朗把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把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他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以“b模式”取代“a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可见,在人类历史上已经走过200多年的西方发展模式,已然穷途末路。

一、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

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国际社会在近10-20年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频繁触及的一个新概念。从表面上看,碳排放量的高低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但从本质上讲,更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农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低碳社会,太阳能不仅为自然生态系统循环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质能。而工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高碳社会。由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的能量密度高、使用方便,使得开采、利用化石能源规模和水平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科学家一系列研究突然发现:随着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始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ppm,自1850-1860年英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ipcc,2000)。

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斯凡特·阿累利乌斯(1996)认为,化石能源的燃烧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co[,2])浓度将达到550ppm,它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家发现:世界能源结构中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温室气体(co[,2])浓度快速上升的根源,也是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所形成的高碳经济和高碳社会的客观基础。从大的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1.农业社会: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之上的低碳经济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处于生态食物链高端的人类,一方面从绿色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中的植物蛋白等糖类化合物,又从食草动物中获取动物蛋白,以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从碳水化合物中的纤维素获得生物质能,如木材和干草为人类提供了供热取暖的生物能源。太阳能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同时,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质有机体内。植物生长的过程是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科学研究测算,每年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约1500亿吨的碳,产生约4000亿吨的氧。太阳能不仅是清洁能源,而且通过太阳能与植物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因此,可以说农业社会是一个原始的低水平二氧化碳排放的社会,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稳定在250-280ppm左右(ipcc,1994)。这个浓度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起到了平衡作用。当然,农业社会的低碳排放量也是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标识。

2.工业社会: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

工业文明的标识是人类对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是自然界经历几百万年逐渐形成的化石燃料(能源)的物质基础,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对化石燃料(能源)的勘探、开采、加工、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它使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科技革命,使人类掌握了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的手段和方法,直接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尽管工业化早期人类积极开发水电(清洁能源)、“二战”后努力利用核能(无碳能源),但是,在工业社会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化石能源是由生物有机质在沉积岩经过漫长的时间转化而来的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通过充分燃烧能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见表1)。长期以来,人们对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在意,事实上,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悄然地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化石能源是以高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

在化石能源体系的支撑下,人类形成了火电、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并由此衍生出汽车、船舶、航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行业,这些高能耗的工业都可称之为高碳工业,即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甚至连传统的低碳农业也演变成高碳农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化肥和农药都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人们发现:一方面,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是人类社会物质和财富的评价标识;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和速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呈线性相关,并正在影响着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内在平衡性,同时,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也对传统的工业文明提出新挑战。

3.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

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但从正面的角度看,它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动力。事实上,推动未来社会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动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容量有限性的认识。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所排放的温室气体(co[,2])不可能持续增长,地球大气层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科学家认为,当温室气体(co[,2])浓度超过550ppm,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毒增加、物种减少、灾害气候频繁等。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大气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全球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正如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的“气候变化已经由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和政治问题”。显然,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是由环境容量所引发的。二是对化石能源有限性的认识。20世纪末开始的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上升,带动了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的整体走高。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上涨是市场对资源稀缺性的反应,尽管对全球经济增长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对化石能源的高效使用、清洁开发、节约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也给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的开发注入活力。因此,发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全球范围逐渐获得认同。

当然,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传统工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全球价值数百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以及全球经济,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要用高新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去改造和优化已有的工业基础设施和设备,实现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努力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从关注碳氢化合物的开发技术转向关注碳水化合物的开发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应该提前采取行动,构建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的基础设施,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有专家分析,一般的基础设施每40至50年需要更新一次,如果现在采取行动,推动变革,我们还有机会。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计划,例如,美国与巴西力图建立全球生物乙醇燃料的“欧佩克”(opec),以掌控世界生物乙醇燃料市场。因此,建立高效率、低排放、使用多元化能源的结构和基础设施,努力提高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节约能源和资源,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是推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起因于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把全球资源环境管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明确提出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随后的15年中,国际社会都在为协商和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而努力,这些努力为孕育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播下了思想的种子。众所周知,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ch[,4])、氧化亚氮(n[,2]0)、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p[,6])等六种气体。由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浓度致暖与二氧化碳有着固定的函数关系。因此,人们将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以实现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可加性。当人们在探索碳减排的途径和方法时,发现“碳减排”不仅涉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从本质上触动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问题。

1.《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履约协议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

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也是催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动因。《京都议定书》成功之处在于:一是规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综合历史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二是明确全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在1990年的基准上至少减少5.2%。三是架构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即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ed, 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 trade,et)。三种域外减排和减排额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碳减排”的抵消额,以低成本获得“碳减排”配额,缓解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直接推动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京都议定书》的另一个成果还表现在它把温室气体减排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让温室气体排放权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权问题。它让“碳排放”有了可测算、可折算、可视化的标准,让二氧化碳减排配额交易(简称“碳交易”)变成了现实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它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从而获得碳减排配额,以实现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承诺,获得“双赢”效果。2005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实行,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开始启动交易,在短短两年内,众多欧洲的公司开始参与碳交易,迄今为止,二氧化碳欧洲交易价格,从每吨7欧元涨到现在的21欧元(中国co[,2]商务网,2008)。据专家预测,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式抵偿的减排义务,将给全球的碳交易带来巨大的市场。预计在2008-2012年这5年的时间内每年碳减排量为7亿—13亿吨。因此,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40亿—650亿美元。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遏制气候暖化,而且经济上也是有利可图。

2.碳排放总量的刚性约束改变了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模式

尽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暂不承担责任颇有微词,但为实现承诺期碳减排的刚性约束目标,客观上加速推进了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高效和节约利用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增加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利用规模等等成为发达国家未来能源政策的重点。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就是英国走“低碳经济”的宣言书,英国希望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成为世界的引领者。英国能源白皮书是从能源结构入手,通过英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为了达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的目标,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10%。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量,并寄希望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以获得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无碳能源。二是调整能源政策,英国准备征收气候变化税和能源产品税,以促使从事化石能源开发和使用的公司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强调科技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英国计划在新的国家能源研究中心设立研究局,开展可再生能源、节能新技术等低碳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希望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四是全方位节能减碳。推动家庭节能减碳,如推广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灯,采用led绿色照明,淘汰白炽灯,实现照明节能;购买节能家电,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节能电脑等,实现家电节能;推广混合燃料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出行,实现低碳交通。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能源政策,不仅涉及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涉及消费领域;不仅对政府企业提出要求,而且对社会公众进行舆论引导。

3.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高碳与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痛苦抉择

根据schmalesee(1998)、galeotti(1999)的研究,证实了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也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机场、公路、城市等社会基础设施完善,而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下降通道之中。而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巨大的经济发展要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承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趋势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化石能源和资源消费新的增量,同时,也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快速上升。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要讨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碳减排安排,即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完成以后,各国在碳减排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目标直指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1/4,理应承担责任和义务。但发展中国家则在排放权和发展权之间作痛苦的选择。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碳排放义务和责任,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高能源、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本国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全球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聚度在不断地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而发达国家掌控着高新技术产业、低碳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技术、设计、标准、专利、品牌等主导权,掌控着金融、保险、物流、销售网络等低碳经济主要领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高碳产业转移后的20-30年,将背负高碳经济所带来沉重的资源环境包袱。因此,围绕碳排放权和经济发展权问题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焦点。

200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斯特恩报告》(nicolas stern,2006),该报告是由英国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主持完成的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1%,约合1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这一问题高5-20倍的代价。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尽管结论有点耸人听闻,但是,人类保护环境,遏制气候暖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责任。因此,人类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方式会因碳减排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三.节能减排:中国揭开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处在两难选择之中。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中国的高碳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如作为出口大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2007年煤炭消费占全球的30%左右,国内一次性能源需要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2006年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的提出推动了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节能减排工作,而节能的本质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揭开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尽管《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条款,使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还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决心。

四、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例如,就硬件产业而言,电脑芯片越来越微型化,而其功能则日益强大,制作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其蕴含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的附加价值却非常高。软件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人类虚拟空间不断扩展的载体,以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式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一种低耗能、零污染的低碳产业。又如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揭示,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中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然而,许多产品的前后端环节都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

值得中国注意的是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20-30年内很难淘汰或搬走。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低碳农业: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作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须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

3.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影响和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时,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的储量已经有限,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是刻不容缓。但是,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高碳工业的体系是庞大而又稳固的,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改变的。虽然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众多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在一些领域正在渐渐替代化石能源,但是,许多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利用,由于各种原因还未达到全面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的水平。因为,低碳工业必须是建立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构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使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领域。

4.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2006年法国巴黎推出了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上万辆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和地铁系统,这些是低碳交通的标志,尽管轻轨和地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以高碳排放为代价,但从该系统低碳运行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属城市低碳交通。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2007年北京市区尝试单双号汽车上路的4天,不仅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轻城市交通压力,也是一次城市减碳交通的尝试,充分发挥了低碳交通系统的作用。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5.碳汇减碳: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carbon source)上有效的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carbon sink)上花力气,下工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亿—15亿吨。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将造林、再造林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

关于人类劳动发展史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围城”问题日渐突出。每个人每一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但是对于垃圾分类的情况却少之又少。上周日,我来到附近一个村庄,进行垃圾分类的小调查。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problem of "garbage besieged c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veryone will throw out a lot of garbage every day, but there are few cases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last sunday, i came to a nearby village to do a small survey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刚走进村里,我就发现这个村有很多卫生死角,背街小巷更是垃圾成堆,垃圾桶周围臭烘烘的。“你们家里的垃圾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我随机走访了几户人家,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我们把垃圾丢在一起,到时让垃圾车运走。”

as soon as i entered the village, i found that there were many health dead spots in the village. the back streets and alleys were full of garbage, and the garbage cans were stinking. "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garbage in your house?" i visited several families randomly and got the same answer: "lets throw the garbage together and let the garbage truck take it away."

在我们日常中有许多垃圾,它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经过不同人的手。许多人把一些可循环利用的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扔进垃圾桶,十分浪费。另外,垃圾堆积在一起破坏我们生存的环境,甚至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危害极大……

there are many rubbish in our daily life. they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s and pass by different peoples hands. many people throw some recyclable things into the garbage can no matter what they are, which is very wasteful. in addition, garbage piles up to destroy our living environment, even affect human health, which is very harmful

因此,我觉得各部门可以多去一些公共场所或社区进行宣传和教育,通过举办一些垃圾分类知识竞赛,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真正重视起来,以便于让人们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therefore, i think each department can go to some public places or communities for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hrough holding some garbage classification knowledge competitions, we encourage everyone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nd really attach importance to it, so that people can fully understand the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