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人际印象管理的技巧(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23:23:34 页码:13
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人际印象管理的技巧(九篇)
2023-01-05 23:23:34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一

对于大学,我觉得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2、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3、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

4、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要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觉得首先,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理工院校,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同学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而文科院校的学生虽然知识面比较的宽广,可是他们相对缺乏科研的钻研精神。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在心理素质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不足,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在这个方面自我这个主体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学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必然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更加需要大量能够在祖国建设中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荐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二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人要生存,要不断飞跃,必须学会交往。因此,交往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备本领。下面特此对交往做一个说明。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接触、谈心等。

功能与主治

功能一交往能使你的心理不断完善、进步。在你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会犯错,心里总会有解不开的疑难。这时,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记得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么一则新闻:一个15岁的江苏少年,自小父母离异,心灵受到重创,因而脾气很暴躁,常殴打同学。他从不与别人交往,父母的劝解全听不进去,最终因杀人罪而锒铛入狱。由此,不难看出,导致他悲剧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不与父母交心,不与同学交往啊!

功能二交往能使你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感到快乐。就拿我们中学生来说吧,每天与同学相处,在快乐的谈天中,你一定觉得很开心吧;在向同学诉苦时,你一定感到很舒服吧;在跟朋友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你也一定感到很有趣吧。在交往中,大家互相帮助,这样心与心若流水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快乐就会无穷无尽!作文

功能三交往还能使你学会许多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啊,谁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呢?“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与别人交往时,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能学到很多你不懂的知识。在交往中,知识的甘露不断地滋润你,使你更加有学识!

用法勇于与别人交流、谈心、交朋友,在交往中不断进步。

注意事项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这句名言意味深长,但大家千万别曲解了他的意思啊!

推荐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三

摘要:美国私人侦探-斯坦利﹒c﹒艾林说:“当今世界,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懂得如何于人相处的人,人际关系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学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当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团结互助,平等和睦的友好相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原则地调节冲突和改善相互间的情感关系,以实现心理平衡,促进自身健康发展。能够很快速的适应环境,根据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内涵,把握人际关系的原则,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能,同时从自身修养和交际经验来提高自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交际上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心理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显而易见,人际关系的学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能达到我们办事的目的。只要有人活在这个地球上一刻,人际关系就会存在一刻。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我们将来踏上社会走向成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协助我们变复杂问题为轻松化。然而,反思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真的正确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我们的人际关系呢?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主动性

交际中缺乏主动性往往跟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的性格有关。从环境来说,对陌生的环境,人总会有距离感甚至恐惧感。另外生活条件的艰苦也常会造成人的一些焦虑、不满情绪,使人没心思主动去与本来陌生人沟通了。从个人性格来说, 大学生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这些都是影响交际缺乏主动性的原因。

2. 率性而为,不顾他人的感受

率性而为不能说是缺点,因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这样表现的话,别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坦率、不做作。但是在人际交往中率性而为,却常常会搞僵人际关系。比如做事情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不管别人的意见,就会让人觉得你刚愎自用不谦虚;在行为方面率性而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注意时间、场合,别人就会觉得你无组织无纪律;经常改变主意,没有经过周密计划或事先请示就行事,让人觉得你做事卤莽,缺乏诚意等。

3.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你的言行举止会给交际对象留下或良好或不良的印象。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果言行举止不庄重、不检点,就会给我们的交际对象留下不好印象。别人见到你只会退避三舍,哪里还愿意跟你交往。

二、培养良好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人际交往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不能自私的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在交往的同时要多角度的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先考虑这样做对方是不是可以接受,对方是不是不反感。那么我们交往起来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我们的交往也会变得很和谐。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一定的交往技巧,那就是:

1.和对方打过交道之后,要记住对方的姓或名,以便以后见面造成不必要的尴尬。见面以后要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以显示自己的礼貌。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尊敬和重视。

2.在交往的时候,要举止大方,不要有太多的小动作。小动作太多会使对方不自在,也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举止大方会让对方联想到你做事利索,也会是对方感到交流的氛围轻松融洽,同时会对你留下自信的评价。

3.要学会幽默风趣的交流方式,让人觉得和你交流舒畅欢快;不要死气沉沉的,让人感觉和你交往有压抑感。在交流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不要说一些有伤和气的话,避免刺激到对方的自尊心。要学会使用一些比较中和的话,注意语言的魅力。会安慰受挫折的人,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会赞扬获得成就的人,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真心的祝贺他,以便得到他的指教。会暗示犯错的人,让对方不至于在公众面前颜面丧尽,对方会感恩戴德的尊敬你、佩服你。

5.做事心平气和,不要毛毛躁躁。这样会使人感觉到你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别人也会很乐意和你合作,一起共事,因为他们感觉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6.在处理事情方面,要果断处理,落落大方,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不要前怕狼后怕虎,这样只会给别人留下你做事没有主见的印象,从而不变以后你们的继续交往。

在掌握以上几点技巧之后,是不是我们就能够很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了呢?大学生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我们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迈进大学的第一天,我们就从高中时期紧张的氛围中释放出来,面对我们的是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要想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几点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1.学会平等交往,这是人与人的交往最基本的原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我们大学生正是争强好胜的年龄,个性顽强、永不服输的确是好现象,但是我们不能事事都感觉都高人一等,记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更不能因为对方的身份、性别、地位、种族、地域等为限制,对他们另眼相看,双方都应该互相尊重。

2.学会真诚待人,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良好人际

关系,才能赢取对方的信任,才能更深一步的加深彼此的情感。诚实还是成功交往的基石,想获得知心朋友就要对朋友真诚,不撒谎、不隐瞒,表里如一。为朋友付出的不要索取回报,不要对朋友的错误耿耿于怀

3.懂得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每个人都不愿在当中面前出糗。所以要学会维护对方的尊严,懂得如何尊重对方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你尊重对方了,对方才会尊重你,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不要在对方背后说有损对方名誉的话,不说具有攻击性的语言。否则,只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紧张甚至冲突。

4.懂得互助互利,这是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的基础。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只有交往双方心理得到了满足,交往继续进行下去。不要只索取对方的利益后就打退堂鼓,交往是双方的事情,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支持,这样的人际关系才会持久。

5.讲究诚实守信,诚信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讲究信誉,就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言必行,行必果。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答应对方的事情,不要存有应付一下就行的思想。干事要干净利索,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记住: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要明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意义。

6.学会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他人宽容,并不是我们懦弱的体现。宽容是最好的调解师,懂得对他人宽容,才会得到对方的理解。也能体现出你的心胸博大,古人语,宰相肚子里能撑船,一点不假,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诚。从而获得多一些友谊,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想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不仅仅要做好以上我谈到的这些。这只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要想进一步搞好人际关系,协助自己活的成功,就要多一些良好的品质,少一些忌讳的缺点。平日里多多留意身边的人是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注意总结借鉴

三、总结

总的来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有许多具体的原则、警言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但是,掌握这门艺术的关键是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和掌握,是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和把握。了解他人需要什么,并满足这些需要,才有可能赢得他人。同时也要注意完善自我。如果你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言的越来越多,亲友间的深挚互爱。你会过得充实愉快,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推荐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四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推荐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五

摘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引言: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其主要群体是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得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际关系呢?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生之间有某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它们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

例如:需求互补:大学生的需求各有千秋,需求互补成为个体交往的动机,从而也成为个体相处的保障。需求互补使个体形成合作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由需求互补维持的。外表相悦: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际吸引的最初动力就是外表相悦。有些大学生相貌悦人,使别人喜欢多看几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纳了他们。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家开始都非常喜欢长得优秀的人。相貌平平的大学生,经常被大家忽视,极易自卑而敏感于人际关系。另外时空接近、态度相似 、个性吸引等都是客观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主观因素:

1、人际安全: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2、人际期望: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3.人际张力: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4.人际报复: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一种微妙的人际报复现象。

上面是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来分析的,下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成为人际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

首先:对于认知因素主要是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其次,造成

下面结合我的人际关系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虽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很相亲相爱。家给了我无限的温暖,是亲人给了我亲情,伴随着我的长大,这种亲情更是在我的心里深深扎根。在我心中,父母是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他们生我养我把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在我的身上,所以我对他们总是怀着感恩的心,人说,孝乃人之本,一个不懂得尊敬爱戴孝顺父母的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他都是失败的人。所以我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父母交流,对待家族里其他的长辈也是相当礼貌,所以从小到大他们对我一直有好评。

朋友不少,可是能够讲知心话的并不多。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人少话多,人多话少,不喜欢热闹,也不喜欢与别人争论,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别人的话完美的接下去。说话也很直生活中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在我看来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遵循五个原则:正直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和换位原则。首先,切勿以自我为中心。在做任何事情,任何决定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与需求,而不是我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自我牺牲。要常替他人着想,在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一把,到时候自己遇到挫折了才会得到回报。其次,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善于表达和倾听。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表达主要是指要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看法和建议,在表达自己的时候需要注意用词恰当,不可独断。倾听别人可以使自己更好的了解对方,进一步与其交往和沟通,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适当的自我反省。要柔和的接受事物,作到坚定而不固执,冷静而不冷漠,稳重而不失去激情。然后,要与人平等交往,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因同学的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而应该正确估价自己,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

[参考文献]:

[3]张治库《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障碍及对策》,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

[5]姚晓燕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 第8卷第1期(20xx)

[2]吴娅丹、赖素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人际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xx(3).

推荐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六

摘要: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发展,和谐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从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涵义及重要性、学校人际关系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几方面探讨了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状况。

关键词: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1 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涵义及重要性

著名的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等。”可见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际关系健康是个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学校的良好发展也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得到协调实现的情况下的彼此尊重、互利共生、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状态和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学校和谐人际关系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学校领导集体之间、教师员工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能够激发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保障教育教学成效的实现。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勾心斗角、互不协作,就会形成内耗,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2 学校人际关系现状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明的金字塔。相对社会其他行业,学校与社会直接联系不多,教师的素质比较高,学生多数都比较可爱,善良。因此学校人际关系总体比较融洽。然而学校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人际关系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当前学校学术气氛不足,教师社交气氛太浓,往往出现以“实现个人某个目的”为处理某种人际关系的准绳。现今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大打出手、斯文扫地;领导在评优工作中“近亲繁殖”等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不和睦,师生之间,师生与校领导之间矛盾重重等。但无论如何,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教学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常规理念,构成人员平均素质较高、批判及校正能力较强等因素都决定了学校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可塑性。也就是说,构建学校良好人际关系具备可行性和必然性。

3 如何建立学校和谐人际关系

3.1 促进生生和谐人际关系

教育中利用正式群体的巨大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巧妙引导、用好非正式群体的“首领”,把非正式群体吸引到班级主道上来。还可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间产生的交叉,在各群体间架设桥梁,以促进生生和谐。在班内推行合作学习制度,可以有力地集中学生的凝聚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有效促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人际磨擦,增进人际和谐。经常组织活动,为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广阔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一个心胸宽广、开朗乐观、包容忍让的人一定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建立师生和谐人际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同时教师应掌握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及时对学生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教师还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良好教学心境,面对复杂问题,能够保持理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教育法制观念,使自己处理问题行为的方式控制在教育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最后教师要实行民主管理, 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在和谐的氛围中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一定会与学生和谐相处。

3.3 建立师师和谐人际关系

教师之间长期共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时为利益冲突,有时表现为意见分歧,有时表现为相互误解。但是绝大多数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是非对抗性矛盾。因此,解决这类主要用道德调节手段。如果教师之间能够真正做到少一点埋怨,多几分理解,关系就会融洽得多,即使出现误解,只要检点自己,胸怀大度,误会也会随着事实的澄清而逐渐消除。教师之间开展有益的竞争,必须注意,一方面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冒尖;另一方面要提倡科学、求实的作风,形成自己的新方法和新见解。这种竞争与团结协作不仅不矛盾,而且还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才能得到发展,教师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和谐。

3.4 建立学校领导之间的和谐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 办教育也要看干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有没有一支心齐气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 一个舒心融洽、合作团结的环境,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党政班子应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其成员都有职、责、权,在工作中既要依法办学、照章办事、各负其责,又要相互信任、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党政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和而不同、事业为重,广大教职工才会齐心协力、奋勇拼搏, 共同推动学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5 建立学校领导与师生的和谐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一方面, 校领导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校领导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把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根本追求,努力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环境,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学校师生也要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 理解学校领导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所作出的努力, 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 勇于建言献策, 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同心同德共建和谐校园。

推荐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七

xx年7月13日至7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教师幸福成长积极心理学课的培训。本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却敲开了我们广大教师的心灵之门。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完善自我,提升幸福指数的平台。

一. 首先,改变了认识上的误区:

以前曾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覆盖在学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共同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培养出高素质,健全健康的人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为自己的行为心理进行评价。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课不能划上等于。

二. 其次,几点新的认识:

1. 学生的心理要健康,教师的心理更要健康。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的感知现实并且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顺心容易动怒,产生悲观,愤怒等小计情绪。有时候,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看学生不顺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顺心,不仅是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也管得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调整情绪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学会放松:如聆听音乐,赤脚散步,运动,朋友聚会等;恰当地宣泄不良情绪:体力劳动,走进大自然等。培根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教知来改善。”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坦然地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一些情绪,并努力采取正面的方法来处理一些负面情绪。

2. 学会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感恩使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务上,生活也由此变得更美好,是自己永远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3. 做好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待学生,要以平等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说话、表达、倾听他们的心声。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打成一片,你说的话会让学生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幸福的人。我相信:自己幸福了,学生也就幸福了,千千万万个家庭也就幸福了。为了幸福,我们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的方向发展!

推荐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八

摘要: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发展,和谐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从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涵义及重要性、学校人际关系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几方面探讨了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状况。

关键词: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1 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涵义及重要性

著名的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等。”可见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际关系健康是个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学校的良好发展也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得到协调实现的情况下的彼此尊重、互利共生、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状态和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学校和谐人际关系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学校领导集体之间、教师员工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能够激发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保障教育教学成效的实现。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勾心斗角、互不协作,就会形成内耗,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2 学校人际关系现状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明的金字塔。相对社会其他行业,学校与社会直接联系不多,教师的素质比较高,学生多数都比较可爱,善良。因此学校人际关系总体比较融洽。然而学校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人际关系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当前学校学术气氛不足,教师社交气氛太浓,往往出现以“实现个人某个目的”为处理某种人际关系的准绳。现今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大打出手、斯文扫地;领导在评优工作中“近亲繁殖”等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不和睦,师生之间,师生与校领导之间矛盾重重等。但无论如何,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教学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常规理念,构成人员平均素质较高、批判及校正能力较强等因素都决定了学校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可塑性。也就是说,构建学校良好人际关系具备可行性和必然性。

3 如何建立学校和谐人际关系

3.1 促进生生和谐人际关系

教育中利用正式群体的巨大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巧妙引导、用好非正式群体的“首领”,把非正式群体吸引到班级主道上来。还可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间产生的交叉,在各群体间架设桥梁,以促进生生和谐。在班内推行合作学习制度,可以有力地集中学生的凝聚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有效促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人际磨擦,增进人际和谐。经常组织活动,为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广阔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一个心胸宽广、开朗乐观、包容忍让的人一定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建立师生和谐人际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同时教师应掌握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及时对学生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教师还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良好教学心境,面对复杂问题,能够保持理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教育法制观念,使自己处理问题行为的方式控制在教育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最后教师要实行民主管理, 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在和谐的氛围中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一定会与学生和谐相处。

3.3 建立师师和谐人际关系

教师之间长期共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时为利益冲突,有时表现为意见分歧,有时表现为相互误解。但是绝大多数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是非对抗性矛盾。因此,解决这类主要用道德调节手段。如果教师之间能够真正做到少一点埋怨,多几分理解,关系就会融洽得多,即使出现误解,只要检点自己,胸怀大度,误会也会随着事实的澄清而逐渐消除。教师之间开展有益的竞争,必须注意,一方面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冒尖;另一方面要提倡科学、求实的作风,形成自己的新方法和新见解。这种竞争与团结协作不仅不矛盾,而且还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才能得到发展,教师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和谐。

3.4 建立学校领导之间的和谐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 办教育也要看干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有没有一支心齐气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 一个舒心融洽、合作团结的环境,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党政班子应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其成员都有职、责、权,在工作中既要依法办学、照章办事、各负其责,又要相互信任、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党政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和而不同、事业为重,广大教职工才会齐心协力、奋勇拼搏, 共同推动学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5 建立学校领导与师生的和谐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一方面, 校领导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校领导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把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根本追求,努力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环境,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学校师生也要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 理解学校领导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所作出的努力, 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 勇于建言献策, 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同心同德共建和谐校园。

推荐人际交往印象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

【论文摘要】 良好的人际环境是激发社会成员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努力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政治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这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长期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论文关键词】 构建和谐;人际环境;对策

人际环境是指影响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即影响个人之间交往的各种外部社会条件或社会因素。从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外部社会因素的不同性质来看,人际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环境。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民主团结、和谐相处,保证个体充满活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人际环境就是良好的人际环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际环境。静态观察,任何社会一定时期的人际环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这是人际环境能够不断改善的客观依据。动态观察,一般情况下,人际环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渐进式的]进过程,人际环境改善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社会意识,都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的过程之中,不会永久停留在社会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上。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或根本变革之后,人际环境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实质性改变。

一、人际环境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人际环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社会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人际环境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等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社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改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环境。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的中国人民在建设自己新国家、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尤其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社会管理集中统一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实行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终承担计划任务和指标的落实。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尽快扭转战乱所造成的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会动荡的局面,使中国社会从战争时期快速转入和平时期,集中有限的资源推进经济建设,协调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关系,防范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保证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3.社会福利相对均等

建国以后,鉴于当时的条件,国家实行了低工资、广就业的劳动工资政策和以单位为依托的福利分配制度,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赖单位。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由单位统一承担,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福利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忽视轻视个人利益,对社会成员缺乏激励作用,造成个人对单位乃至政府的依赖性增强等问题。

4.人际关系团结和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由于我党进城后保持和发扬了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全民中宣传、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新风尚,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得到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等成为美德,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戚朋友之间,都形成了比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左右信任度较高,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许多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进喜、时传祥、向秀丽、李四光、林巧稚等为数众多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

5.城乡居民待遇不同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和工业较快发展,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认城乡差别为基础的户籍管理、粮食供应、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终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使城乡居民分别享受两种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有其当时的客观原因,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变,不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扭转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和人际环境的形成,这在今天看得已经比较清楚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逐渐形成了重在增进效率的人际环境。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很难限制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会渗透到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当今社会人际环境带来以往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场公平是指竞争机会公平,即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确立维护竞争机会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个人素质、社会背景、拥有资源的水平和支配资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样的竞争机会,也会产生较大的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的结果。社会公平是指竞争起点和结果的相对公平。竞争起点和结果不公平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社会不公平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忽视了竞争起点和结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三大潜规则”

“回扣”成了市场交易或商业活动中的潜规则。暗箱操作的各种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实就是商业贿赂,并不是中间商公开获得的佣金。近年来,“回扣”问题愈]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经营、报刊发行中的“回扣”比例相当高。有些掌握信贷资金审批大权的人,因为吃了“回扣”,贷款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银行贷款放出去以后不能按期如数收回,信贷资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垄断行业的潜规则。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制度垄断行业,由于本身具有特殊的垄断条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场竞争压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使这些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与竞争性行业产品或服务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垄断行业产品或服务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续上升,使垄断行业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过高,已经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权就有钱”成了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潜规则。行政权、执法权、审判权等都有一定的弹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间,比如有的经济违法行为,可以处以一到五倍的罚款,有的犯罪行为可以判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范围内,掌权人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存在着“寻租”机会。权力“寻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使“活动”成了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金钱关系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中,不仅造成某些公共权力“私人化”,使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经济社会管理失去应有的效力,管理机关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对社会秩序带来很大危害。

3.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增大

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复杂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难度明显增大,很多问题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第一,多数社会成员地位下降。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偏重于增进效率,对财富增长贡献较大的社会群体地位上升,而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相对下降。这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在承认竞争规则的前提下,保护处于社会中低层乃至最底层的多数居民的利益,改变他们社会地位下降的局面难度很大。第二,基层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明显弱化。传统体制下,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有经济、政治和社会职能,是把个人与政府连接起来的桥梁,是掌握社情民意、了解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但现在很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经济上存在着对企业主的依附关系,实际上受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管理或制约,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动缺乏独立性,不能满足广大员工的正当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也逐渐弱化,村民自治组织缺乏一定经济条件支撑,难以开展活动。在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弱化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或居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这是近年群众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弱化。由于经济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由个人承担,个人就业和收入稳定性降低,人际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顾不暇,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淡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减弱。企业的普通员工甚至失去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和权利,有意见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担心砸了自己的饭碗。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狭窄,广大居民的诉求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对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有的决策没有充分体现多数居民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国家已经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执行中“走样儿”或“变味儿”,引起群众不满。

4.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受到冲击

市场经济肯定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冲击了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和道德内容,收入最大化或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个人行为的首要目标。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尺度悄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中间,普遍用追逐拥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来也为金钱所支配,甚至变为变相行贿受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主持的调查显示,现在居民用于人情往来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0%以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一大负担。一些人认为诚实守信已不再是美德,弄虚作假现象有增无减,严重阻碍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人际环境的对策

根据人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条件,构建民主团结、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应考虑以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民主政治、增进团结友爱、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在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制度

促进社会公平就是要解决社会成员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当的垄断条件进行竞争,尽可能实现竞争起点的公平,并对竞争结果出现的过于悬殊的差别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节,控制和适当缩小差距。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既促进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又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应该深化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从长远看,应该逐步建立“法律强制、个人付费、政府辅助”的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保障费用水平新老企业负担不均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负担不均衡、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负担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使劳动者能够比较公平地享有劳动保障。

完善贫困救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贫困群体的生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强贫困救助工作,使失业人员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灵活就业群体、贫困群体纳入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分摊社会保险负担。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支持社会慈善机构组织募捐和开展扶贫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士自发的捐赠活动提供便利,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这项制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化解农民个人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的风险。按照wto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应该改变对农业的支持方式,将对农民直接补贴逐步改为扶持农民参加保险方面来。一家一户参加农业保险,会造成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过高。农业保险的运作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参保,或者由农民各类协会等组织牵头参保,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奠定制度基础。

打破城乡制度壁垒,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城乡制度差别也要逐步改变,尤其是要从制度上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提高农民素质,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在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问题上,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并召开立法听证会,为完善立法程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的地方对是否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事项,在作出规定之前,也通过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广泛征求意见,不但真实地体现了民意,也使确立的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这种做法应该制度化,凡是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须经过群众广泛讨论后确定,使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依据新颁布的《监督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确保《监督法》全面落实。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实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步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尤其是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建立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通过完善信访制度、政府与老百姓直接对话等形式,拓展征集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达机制。对农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种专业协会,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使之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应该加强对企业工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提高企业工会与老板或董事会的谈判能力,切实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近年来新出现的城市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要通过规范、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各类社会组织接受委托、代表居民维权得到法律保护和支持。

完善权力运行规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断加强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不但要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使行政权、执法权、司法审判权、人事管理权、干部任免权等权利运用,都在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3.完善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制度

对于垄断行业通过不正当或不合理竞争手段获得垄断收益的行为,要通过完善反垄断的法律进行限制。一旦发生不当得利,要全部予以没收,并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要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公开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资、福利、用工、服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垄断行业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依法强制垄断行业公布相关信息,以便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回扣”或“提成”等各种商业贿赂行为,要坚决打击。为了遏制“回扣”现象的不断蔓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商品的利润率或进销差价率和批零差价率进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现象没有产生的条件和机会。

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是改善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社会预警机制,掌握经济和社会运行动态,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力争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爆发前发出信息警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加大打击力度,使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工人、农民工、农民等群体性上访案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诉求,快速进行处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冲突和社会震动。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维系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要靠法治,还要靠德治。因此,必须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社会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方向,规定了其提升的水准,为人们和谐相处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构成了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和谐人际环境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证。在确立社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继承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注重礼仪、敬老爱幼、崇尚科学、诚实守信等优良传统。同时,还要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形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际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渐进式的]进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种社会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被社会多数成员理解、接受、认可的过程,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加强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在整个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从局部、从基层做起,首先推动微观人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和谐乡镇等有效形式,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转变,从而实现人际环境的不断改善,达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王光伟主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

杨思远,王玉玲,刘颖.新大同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问题[j].中国政治,20xx(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政治,20xx(7).

陈明凡,宋衍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中国政治,20xx(11).

秦宣.构筑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环境[j].中国政治,20xx(4).

陈雄.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j].中国政治,20xx(12).

周善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分析[j].社会主义论丛,20xx(7).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j].中国政治,20xx(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