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心得体会人生道路的选择及感悟 关于人生的道路选择的感悟(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01:41:35 页码:7
心得体会人生道路的选择及感悟 关于人生的道路选择的感悟(四篇)
2023-01-06 01:41:35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心得体会人生道路的选择及感悟一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首先,要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尤其是部分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

因此,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责”,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长幼关系中理应享有的“权”,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孩子因没有付出的体验,久而久之,老师、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

长此以往,又何谈对师长的体谅和感恩呢?因此,要正确的权责观。师长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大学生看到和感觉到,让他们理解师长的艰辛与付出,进而要求他们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提高实效性。要使感恩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他们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找到正确的学校途径。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收不到实际效果。

描写心得体会人生道路的选择及感悟二

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我和大家交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着重围绕“智”的话题展开,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关于“智”的内涵;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脉络;三、学习引起的思考;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了解一下对智的解读,何谓智?它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做“知”解,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第二个层次是它内涵:智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命题之一,属于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视为“三达德”、“四德”、“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说:“知(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他的语言从行为的节制和的修饰、道德的认识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臵。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他是这样描述的:“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提出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构成完整的道德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含。 到了汉代,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这是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用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在思想道德领域延伸与展开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和规范。

做一名中国人,不能不懂得中国文化,不能不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是目前人类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活下来的文化。让我们走进先贤,通过他们链接古代文明,了解灿烂中国文化,我们先回顾一下儒家学派主要代表其人和对后世影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其有弟子三千,贤弟子72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20xx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儒家学派集大成者。早年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学生,曾经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游说于各国诸侯之间,却不被重视。晚年和门徒从事著述。曾著《诗》、《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思想和“人性本善”的观点,并提出了“精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主张,尽管不被当时诸侯所用,但是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里却和孔子的学说一起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最杰出代表,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董仲舒(前179年-前120xx年),西汉儒家学者、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少时专治《春秋》,汉景帝是任博士,潜心研究孔子学说。汉武帝时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以“天人三策”相对,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得入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其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周朝以来的“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并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

第二,传统美德的发展脉络。

我国传统道德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美德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华;那些落后的、过时的道德遗产就是糟粕。伴随我国传统道德的产生、演变而形成和发展的中华传统美德。一般都蕴含在我国传统道德之中,其发展脉络大致如下:

1.萌芽和奠基阶段。传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一些初具道德色彩的概念。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意识。春秋时期,提出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做人“六顺”。战国时期因社会剧烈变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等学派都对道德本源、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作用、道德修养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思想。

2.系统化阶段。秦王朝灭亡后,汉武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高度重视儒家道德的社会作用,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道德成为我国古代道德思想的正统。到魏晋隋唐时期,“仁、义、礼、智、信”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得到大力倡导,并逐渐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到宋明清时期,“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阐发。

3.遭遇挑战并补充调整阶段。鸦片战争后,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逐步加深。我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建道德的过程中,用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改造和充实中华传统美德。五四时期,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我国进步思想家学习西方新思想,批判封建旧道德,沉重打击了统治我国20xx多年的封建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无产阶级新文化的诞生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无产阶级新文化新道德批判继承我国传统道德奠定了思想基础。

4.传承和弘扬阶段。我们党提出了批判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了“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古为今用”的方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中国革命道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都极大地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历代领导人都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来源于《诗经》、《礼记》等我国古代典籍;“以人为本”理念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和谐社会”的构想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相承接;生态文明建设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相契合。还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传统美德都得到大力弘扬。

第三、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考。

今天的我们因过度注重物质,忽视精神。而出现了一些困扰 ,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支撑我们精神营养,我局开展这个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大家自己談体会,目的就是让我们通过认知传统文化、激发起我们对中华文明的敬仰,从而更好传承。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也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和怎样学习作了点题。

第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对社会变革与进步起维系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等层面的延伸与展开,即形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价值观是根本,具有内在的规定性;核心价值体系则是表现,从属于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外在的表象性。确立和规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地要求进一步凝练和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的长期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离不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对社会意识形态及思想道德层面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不断调整变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针对性。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切地呼唤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更加诚信的市场氛围,也痛感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背后的道德滑坡、底线失守。常常会听见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事艰难。可以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诉求。党的xx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层的价值观念,鲜明地提出了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底蕴。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入心、灌入脑”,进一步提振“精气神”,从自己做起,在全社会凝聚起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 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践行。有赖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最后,让我们用于《论语》心得的一话来共勉:“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社会岗位,都有一个无愧的交待。

描写心得体会人生道路的选择及感悟三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

关于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语文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描写心得体会人生道路的选择及感悟四

为期两周的校党课学习匆匆而过,虽然时间很短,但是留给我们为了无限的思考和回忆。我非常感谢遵义师范学院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学习党,认识党。

2010年4月9日,我们怀着对党无限的期盼,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大礼堂,参加了开学典礼,在洪亮的国际歌声中,我们迎来了开学典礼。出席开学典礼的领导给我们指出了此次党课学习的重要性,在我们伟大祖国遭受旱灾、王家岭煤矿遇难之年,我们的党课也更加有意义,这让我们对党更加有自信!

我们作为80后的年轻人,更加应该认真学习党课的知识,更加应该认识到党的重要性,还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写第一封入党申请书,自己或许对党的认识仅限于在书上看到的,在电视听到的,在别人口中了解的一点点,虽不能说肤浅,但也确实微不足道。但在大学生活的不断熏陶中,使我更加了解了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认识,特别是这次校党课的培训,更教育了我从思想上积极入党,从行动上积极入党

一、树立远大理想,不辱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端正动机,牢记宗旨,做合格学生党员

我们当代青少年首先要树立树立远大理想。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有源源不竭的动力,才能坚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只有在平时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形成一种好的习惯。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不能“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上党课的老师在党课上对远大理想的讲解。我们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党的建设出发,从人民出发,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有目标,有方向,才能获得成就。

远大的理想,当一个人没有理想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擦桌子、打扫宿舍做起。这是我们身边的小事,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能做好大事,理想也是由小而大。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三毕业生,我们更加要珍惜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创造的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更加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更好的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开创一片更好的天地。

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是我们当务之及必须解决得问题。但是,我们在树立理想之前,必须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缺点,要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其它任何人强加给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只有你做好自己才能树立出伟大的理想,别人事帮不了你的,也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实现你心目中的理想。

远大的理想并不是一句空话,是要我们用行动来证明的。我们要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从自身出发,改正自己的缺点,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为党,为人民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示范党课心得体会(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