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博物馆紫砂课堂心得体会报告 参观紫砂艺术馆的收获和感受(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06:05:58 页码:8
博物馆紫砂课堂心得体会报告 参观紫砂艺术馆的收获和感受(6篇)
2023-01-06 06:05:5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博物馆紫砂课堂心得体会报告一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习,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习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习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2022博物馆紫砂课堂心得体会报告二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你们向往已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文庙。欢迎各位的到来资中文庙。资中文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距今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位于县城大东街。不过前后经过三次搬迁后,于清道光九年(1829)将文庙迁于此地,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迁到此处呢?是因为呀在南宋时期资中的这条街上出一个叫赵逵的状元,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文庙座落的这条街叫状元街的原因。因为赵逵是一名文状元,而文庙则是来弘扬儒家文化的地方,在封建社会中他们两者之间有着相似之处。所以我们的先辈们就把文庙迁移道了此处。

大家首先请看这个巨大的月池,它的名字叫做“洗墨池”。传说是状元赵逵读书时期洗笔荡墨的地方,旁边的高墙是“万仞高墙”。我们都知道,像皇宫这样高贵的地方,它的宫墙也仅仅被称为“数仞宫墙”。但是孔子庙里的宫墙为什么会被称为“万仞宫墙”呢?这是因为先人们觉得“夫子之墙数仞”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由此可见孔子在古人心中崇高的地位。大家再看这2个华表,众所周知,华表是庄严肃穆的象征,一般出现在皇宫附近,全国各地一般的文庙里也是没有的哦,但为何我们资中的文庙里会出现2个高高矗立的华表呢?这是由于孔子曾被封为“文宣王”,古时候在人们心中享受着帝王的待遇。而这里的2个特别的华表也充分的显示出了当时这里的人们对孔子的万分尊敬和仰慕。所以说跟全国其他的文庙比起来,这2个华表也就显得分外的独特和珍贵了!

当然了,古人认为对孔子光是心中的尊敬是远远不够的,行为上也得充分的体现出 来,大家请看这块碑:“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也就是说在踏入此庙之后,哪怕你是当朝宰相、三军统帅、皇亲国戚,到了这里都得规规矩矩,毕恭毕敬徒步而行的穿过我们前面的这道“礼门”去里面祭拜孔夫子,因为这里是万世师表孔大圣人的神圣殿堂!

大家要知道,在封建社会,这里是不能随便进出的。它不像其他的庙宇,任何人都可以进去烧香拜佛,求神许愿;这里就不行,平时的大门是关着的,只在春天和秋天的祭祀之日或全县学生大考的张榜拜孔之时才把大门打开,让官员、举人、考上了秀才和社会上颇有身份的绅士们才能进去,一般的小民百姓是不许进去的。今天来到这里游览的朋友们我想如果在那个时候至少都能算是秀才了,个个都是有功名的,绝对有资格进去朝拜孔圣人,请! 我们资中文庙总占地面积6787平方米,建筑面积2643平方米,坐北朝南,复四合院式布局,布局格调以山东曲阜的孔庙为原型,但规模要小一点。这个文庙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别的庙门都是向南而开,这里却是东西二门,东边叫“礼门”,西边叫“义路”,这个根据孟子的“以礼为门,以义为路”而得来的。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我们资中的文庙里有“五绝一奇”。首先让我们来先看看这其中的一绝——照壁。这个照壁修建于清光绪年间(1857),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川内所有文庙中设有照壁者只有这里一处,在全国文庙、孔庙也是极为鲜见。照壁中七孔镂空壁塑图案精美、寓意深刻,表现了精深的儒家文化内涵。七孔镂空壁塑的砖骨灰塑的工艺手法,极为少见。整个照壁长19.5米,高6米,雄奇瑰丽。

这七孔照壁主要表现的就是“鱼跃龙门”。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鱼跃龙门”里的“鱼”指的主要是鲤鱼,但是请大家仔细看,这照壁上的鲜活的鱼儿扁脑壳、大嘴巴、长胡子。不是鲤鱼,而是我们资中三绝之一的鲶鱼。资中的鲶鱼在清代就被刻上了照壁,这说明资中的鲶鱼并不是美名于现代,而是早在清代就已经赫赫有名了。这也使得这块照壁极具资中的特色和代表性!第一孔照壁主要传达出的寓意是比喻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之前好比河中之鱼,然后大家请看第二孔,在第二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龙头鱼身的“怪物”,但其实它是要表示人在接受尊孔尊儒教化的过程中不停蜕变,更加精进的过程,树立一个要向“龙”转化的这么一个理念也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照壁上榜题文字“龙文炳跃”寓意苦读寒窗,鱼跃龙门,彪炳千秋。而第三孔讲的就是有了理想之后要把理想付出于行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孔壁周围有一圈梅花,表示“梅花香至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高楼下的螃蟹,它比喻的是人心中的私心杂念,表示出,只有抛弃了心中一切的私心杂念,才可以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纵观这七孔照壁,主要的就是向大家告之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的付之于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好了,大家现在请往后面看,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文庙的建筑布局是一个完全对称的建筑布局,它的中轴线就是我们的第四孔照壁和正前方大成殿里的孔子像这两点所形成的一条直线。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青石牌坊,正中为“灵星门”,左边是“贤关”,右边是“圣域”,表明这里是灵天宝地、圣贤之区。为什么要在这里立这么一个青石牌坊呢?这个在古时候是有讲究的,当人们来到文庙祭拜孔子的时候,要从这三道门进去。但是古人们在祭拜孔子的时候,他们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人要从不同的门进去,正中的“灵星门”在古时候是只有皇帝或者是皇帝钦点的状元才可以走的,左边的贤门是那时候被认为是有贤之士走的,而右边的圣域则是给得圣之人准备的。不过今天大家来到这里地位都是一样的,所以大伙儿也不必拘礼,请跟我来吧!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我们资中文庙的又一绝——“泮池”。为什么叫“泮池”呢?原来呀,在古代学校被称为“泮宫”。是由鲁德公在泮水之滨建立学宫而统一命名的。“泮池”的意思即是学校门前的水池,传说能振兴学业。在科举时代,童生考中秀才之后,都要到这里来绕池游走,庆贺入学,古人称为“游泮”,是相当体面的光宗耀祖之事。那么它被称为绝的原因是因为别的文庙的只有一个“内月池”即“泮池”,而我们的文庙不仅拥有“内月池”还拥有一个“外月池”也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洗墨池”。两池两两相称,相得益彰。再有就是我们这个泮池本身,大家请看,横跨池面的一座刻有龙形的桥,叫做“状元桥”。跟全国别的文庙不同的之处在于,其他文庙的桥都是一桥一孔,而我们的状元桥是一桥三孔。是不是十分的特别呢?而且在其他各地的有些文庙里它的状元桥是封闭的,不过呀,因为资中在历史上一共出了2个状元,一个是南宋的赵逵,一个则是清朝的光绪年间的骆成骧,所以呀我们文庙里的状元桥是可以向游客开放的,大家不妨在这泮池边和状元桥上尽兴的游走一番,体检一下古时候读书郎升入学官和高中状元的喜悦之情!

我们先来到泮池的左边,现在我们看到这块高大的石碑便是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在他40岁的时候,也就是康熙33年手书的《四书.大学》碑,距今300多年的历史,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康熙也下令全国,凡是有文庙的地方也就必须要立这块碑,现在有些文庙里已经没有了,而我们这里的文庙却至今仍旧保存了下来,这是十分难得和珍贵的。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虽然是一位满洲皇帝,但是他对汉族的儒家文化确是十分的喜欢。这块碑的内容主要是《大学》里经一章的内容,简单的说来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写这块碑的时候康熙正当盛年,其书法刚劲豪放,颇具唐人气韵,从这块碑里的书法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满洲皇帝的深厚的汉文化功底。这块碑与它正对面的石碑并称为资中文庙的另一绝,对面的石碑是明成化四年明宪宗皇帝书《御制重修孔子文庙碑记》碑。两块碑均高4米,宽1.9米,两两对称而立,两道碑文,碑体高大,尤显风采,均以帝王万乘之尊御书,堪称资中文庙之精品。

两座碑的旁边都各有一座祠堂,也是对称而立的。首先我们来看位于左边的名宦祠,名宦祠供祀的是外地人从隋到清在资州做官而政绩卓著的官员,如唐代的节度使韦皋、刺使羊谔、宋代的范祖禹等,一共二十八人。因为我们资中在历史上曾是州郡属的所在地,为州时间长达900多年,所以这里面的最高官就是州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现在我们来到了与刚才名宦祠对称而建的另一个祠堂,叫做乡贤祠,乡贤祠供祀的是资中人在外地作官而名扬青史的杰出人物,如西汉的词赋家王褒,南宋状元赵逵、南宋宰相赵雄等,一共二十四人。其中宰相赵雄为这里供祀的最高官员。乡贤祠的旁边有关于张大千所作的资中八景的介绍, 我们知道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他虽为内江人,但却与资中有着很深的情谊。因为他的亲戚很多都在资中,小时候他经常跟着他的二个来到资中玩,所以从小就对这里很了解。1956年张大千离开大陆移居法国的时候,出于对家乡的思念,他便凭小时候自己的记忆,画了这资中八景图,送给自己的资中亲戚。大家不妨来欣赏一下国画大师张大千印象中的资中8景。

位于两座祠堂中间的这一排殿堂式的建筑叫大成门,又叫“戟门”。这道门同外面的大门一样,从前只逢祭祀大典之时才会开放,主要的作用是供文武官员休息整装的地方,平时只能从两边小门进出,左边的小门叫“金声”,右边的小门叫“玉振”。

现在我们穿过了大成门,来到了又一个圣洁的天地。这座院落叫崇圣祠,它与前面的大成殿错落有序,颇具匠心,布局是相当合理、巧妙的。资中的文庙的面积很小,但是他的结构确实十分的紧凑,我们可以看到左右两边的钟鼓楼也都完好的保存下来了!两座楼也是对称而建的,用一句成语就叫做晨钟暮鼓。

好了,游客们,我们现在处于的位置是西庑,在正对面同样与它也是对称而建的是东庑。西庑和东庑在古时候又叫做“厢房”。它们在文庙里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陈列孔子和72贤人(也就是他的72位弟子)牌位的地方。但由于我们的文庙博物馆也在文庙内,所以这里变成了我们陈列我们文庙内珍贵文物的地方。那么我们首先来欣赏这块石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幽兰赋》。这组碑刻一共七块,每块长2米,宽1.2米,是质坚粒细的巫峡石刻制的。话说在清朝的咸丰年间,资中人李福州靠一手熬糖的好手艺,成了当地八大首富之一,就在县城外牛寨溪修起了“李家花园”。李福州读书不多,却天资聪慧,发财后不惜重金购买名人字画装点花园,有一次他在宜宾做生意的时候,发现了黄庭坚的这幅字,他非常的喜欢,并派人专程从巫峡开采到了上好的巫峡石,又花重金请了一位成都的匠高手,在自己的家里面把黄庭坚的这幅《幽兰赋》给刻了下来并用他来装饰自己的书房。不过十分可惜的是,待到这位商人死去了之后,后辈式微,字画散尽。而这7块石碑每个就重达1吨多,无人搬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土改时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分到了这堆石头,将它们砌成灶房外墙和猪圈。建房时嫌有字的一面不光滑碍事,就将无字的背面放在外面当猪圈墙,有字的一面是自家灶房糊上了泥巴。谁知这样就完好地保护了石碑,还使它“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74年,当时我们文庙的老馆长杨祖垲老先生才意外的发现了这块珍贵的石碑,经过细心的清理、保管之后,这才让此碑重见天日,也让大家一饱眼福!

这块碑我们又把它称为“三绝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在文、书法、雕刻这三方面都是可以堪称“三绝”的石刻。首先是它的文章此文是唐代的韩伯庸所作,大家请看:“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彼幽兰兮,偏含国香。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意在说吸收了天地精华,有国香之资的兰花却因出生不好“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而无人知晓只能孤芳自赏。然后文章说了三个故事来赞美兰花,第一个便是“横琴写操,夫子传之而至今”。这里的夫子便是孔子,说孔子发现的兰花之后很是喜欢,便弹琴给兰花听,以此来赞美兰花的高洁。第二个便是“燕姞梦兰”的故事,说燕姞只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女子,一日梦见他的祖先给她一棵兰花,告诉她这兰花将来会是你的儿子,你现在收下她之后,别人就会像爱兰花一般的来爱你,而后当时的国君郑文公爱上了这位叫燕姞的女子,并以兰花作为定情之物娶了她,果然婚后为郑文公生下一子,取名为兰,也就是后来的郑穆公。第三个讲的便是屈原也喜欢兰花,赞美兰花,我们可以看到,碑里提到的“骚人,楚客”指的就是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兰花的确是有国色之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寄愿移根于上苑”,即搬到了皇宫受大家的赏识。介绍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不难想到其实孔子的遭遇就像兰花一样,一开始周游列国,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不被赏识,而后才被人们认可,受到大家的尊敬。因此把这篇《幽兰赋》放在祭拜孔子的文庙里,也是十分适合的。我们再看他的雕刻,说它绝是因为这位工匠的刻工了得,他把黄庭坚每个字的虚笔都刻得近乎完美,栩栩如生,十分难得。当然了,三绝”中最绝的还属黄庭坚书法,全文396个字,平均手掌大小,写得气韵横生,是50多岁的黄庭坚第一次被贬后奉召回京时书写的。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跌宕开阔、沉着刚劲的手法,来表现受冤平反后的心情及对兰花品格的向往。碑文中的字体奔放壮美,章法连绵,是黄书的代表作之一。

怎么样朋友们是不是觉得这块碑很值得一观呢,欣赏完我们文庙的石刻精华之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我们馆内的木刻精华,我们文庙的镇馆之宝,也是我们文庙的第4绝——至圣先师孔子神位。这块牌位是在明代嘉靖九年(1530)时制作的,已经有480多年的沧桑岁月了。根据史书的记载明世宗嘉靖九年,礼部议奏:“人以圣人为圣,圣人以孔子为至”。孔子是至贤,但毕竟是人臣,因而应当去掉“文宣王”的王号,改称“至圣先师”,准奏后,嘉靖帝就诏令全国,“去塑橡、设木主、罢封爵”,意思是说文庙以后都不准在供奉孔子像了,把孔子像换成孔子的牌位进行拜祭久可以了。而且嘉靖皇帝还颁布了各地制作孔子牌位的统一规格和标准。按照规定,孔子牌位必须是“高二尺三寸七分,厚七分,阔四寸,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不能大,也不能小,规矩是相当严格的。以至于现在山东曲阜孔子庙内保持着的一块嘉靖九年制作的孔子牌位,其长宽高厚完全按照朝庭规定的尺寸而作。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我们资中文庙内的孔子牌位却忤逆了“天威”,光是通高就有八尺八寸六分,超出当时规定的3倍,它的宽是四尺二寸,厚度七寸五分,可以说是远远超出了嘉靖皇帝所颁布的孔子牌位的规格大小。其二便是按规定,牌位必须“朱地金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牌位却是金底黑字,正中的“至圣先师孔子牌位”是用黑漆写在金榜上的。可以说,这块牌位无论是从尺寸大小还是字体颜色上都没有按照当时皇帝的要求来制作,我们都很清楚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是最为忠君守道的。但是当时的这里的人们为什么偏偏如此大胆的顶风违命,抗旨不尊,公然的忤逆天威,炮制出了这么一块欺君之物呢?有人说或许是对资中文庙的一个特许,因为我们资中文庙的孔子像都是站着的。。。。。但事实上至今仍然没有人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这也成为了我们华夏神州所有文庙中永远的未解之谜。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此牌四周缕空雕刻着九条龙,二条凤,外围是以花瓣和海涛、龙凤缠绕其间,栩栩如生、呼之欲飞……可以说此牌构思巧妙,形态生动,技术精湛,气势恢宏,是不是令大家叹为观止呢?其实现在在山东的孔子庙里也有这么一块一般大的牌位,只不过那个牌位是清代才立的,而我们这块是明代就有了的,相比起来,我们文庙里的这块牌位不仅大,而且历史更悠久。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它如此完好的保存下来,是十分不易和珍贵的。怪不得此牌被人们誉为“中华第一牌下面我们来到的是东庑,这里同样也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馆藏文物,我们现在看到的拓画,是从我们资中南宋时候出的宰相赵雄的墓里拓画下来的,这幅图的名字叫做“宰相出行图”当时发现的时候,墓里的图画都是彩色的,非常的漂亮。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资中清朝光绪年间的状元骆成骧的照片。他17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这块“经魁”匾就是他中举人的时候,送给他的外公的报喜之物。31岁时被光绪皇帝钦点,成为清朝唯一的川籍状元。这块“状元”匾就是在他中状元之时候,送给他的舅舅的报喜之物。这个“状元”匾上的“钦点”二字便指的是光绪皇帝的钦点,那么为什么光绪帝会钦点他为状元呢?我们可以开看看下面的文章,这是骆成骧在当时殿试的时候手写的《殿试策》。单从这篇字来讲就写的十分工整,如同现在的印刷一般,由此可见骆成骧的书法功底。据说当时光绪皇帝临轩侧问当下应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并要求大家畅所欲言,于是骆成骧就在这篇文章中写下了4个点来回答光绪皇帝所提出的问题,这4点分别是:整军练兵、兴修水利、例行节俭、惩治贪污。可以说这4点建议在历朝历代都是十分受用的,光绪皇帝看后十分喜欢,便钦点了骆成骧为状元。由于其出身于贫寒农家,中状元后骆成骧并没有做官,而投身教育事业,大力的兴办学堂。他在当时的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做过首席提调,后来回川以后创办了四川高等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大学,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份《殿试策》的原件就保留在了现在四川大学里。

走出东庑,我们现在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资中文庙的核心部分——大成殿。大家请跟我来,这片宽大的平台是祭孔之时举行八佾盛典的地方。所谓“八佾”,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排列成行,纵横都是八人,一共六十四人。诸侯只能纵横六人,叫“六佾”;大夫纵横四人,叫“四佾”。孔子是文宣之王,连皇上都要对他顶礼膜拜,当然要享受八佾之舞的最高待遇了。站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大家还可以看到对面的一座黄色的琉璃瓦建筑,那就是我们的资中“武庙”。现在现存的文庙是全国有29座,现存的武庙在全国有10座。文武庙并存且相距如此之近的在全国已经十分少见了,所以20__年的时候,国务院就把这两座庙一并归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曾讲到我们资中文庙有5绝1奇,我们先前已经欣赏完了4绝了,那么剩下的一绝和一奇便是在我们的这做大成殿里面。请!首先大家看到的便是我们大成殿中心的孔子站像!这尊孔子站像高3.85米,底座1.2米,石像净重7吨。站像姿取的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绘的“至圣先师图”。它便是我们文庙里的一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全国的29座文庙里的孔子像全都是冠冕庄严的帝王坐像,原因我们刚才有讲到是由于孔子被封为“文宣王”,要享受帝王的待遇。而我们这里的孔子却塑得是站着的布衣像。很多人曾对此表示不解,为何我们资中文庙的孔子像是站像而且还是布衣的呢?我们都知道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学乐于苌弘”。即是说向师襄此人学了琴,而后又向苌弘学了音乐。而苌弘又是我们资中人,根据孔子一直强调的“尊师重道”的思想,那么在老师的故乡孔子他便要站而不坐,以表示他对自己老师的尊重。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恭身而立,双手前伸上举,作“天揖之势”,生动地再现了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彬彬有礼,尊师重教而平易近人的圣洁丰姿。其实呀,在南京的夫子庙里也有一座孔子站像,不过那尊站像仅立在门口不受祭拜,而我们资中文庙里的布衣孔子站像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要接受祭拜的孔子站像,这也便使他成为中华一奇。

现在大家抬头看到的这10块匾,便是我们资中文庙的第五绝了。这10块匾里面有8块都是清代从康熙到光绪8个皇帝为孔子题写的。因为呀,当时康熙皇帝规定凡是要做皇帝的人都必须为孔子题匾,这样才能有资格,所以康熙帝便带头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写下了正中最高一块“万世师表”匾,意思是说千秋万世都要以孔子为师,以孔子为表率;第2块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公元1720__年)题写的“生民未有”,意思是说至从世间有了生灵以来都没有再出现过像孔子这样的人物了;第3块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年(1732年)题写的“与天地参”,这里的“参”是第三的意思,就是说天为一,地为二,孔子为三;门口上面是嘉庆皇帝于嘉庆七年(公元1820__年)题写的“圣集大成”,意思是说孔子是圣人,是集大成于一体的;然后依次是道光皇帝题写的“圣协时中”,意思时说孔子是圣人,他讲的中庸很能教育人;咸丰皇帝题写的“德齐帱载”,意思说孔子的道德学识用布都写不完,用车也载不完,以此来表现孔子的学富五车;同治皇帝题写的“圣神天纵”,意思是说孔子是圣人是神人,他的行为是天都要放纵的,表示孔子不受天地之约束;光绪皇帝题写的“斯文在兹”,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要谈文化的话,只有孔子才能算得上有资格。这便是清朝8位皇帝为孔子提的匾,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八皇匾”。这些全都是万岁爷们的亲笔题词另外还有两块是国min党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德配天地”、国min党总裁蒋中正题写的“道冠古今”。提起林蒋二位题字的匾额,“wenge”开始后,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极左思潮冲激下,难逃厄运,红卫兵准备砸烂此二块匾额。 这紧急关头,原县文管所所长杨祖垲急中生智,将二块匾额当着文庙大门安上,真乃天意,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刚刚合适。杨在上面涂上了红漆,并在大门正面写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在大门背面写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革命口号,才躲过了这场灾难。在打倒“sirenbang”。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把这两块匾恢复原状,理直气壮地挂在文庙大成殿内。好了,对于文庙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在这一次的游览中感到高兴。

2022博物馆紫砂课堂心得体会报告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晋商文化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晋商文化博物馆。

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城内的渠家大院。

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城内的渠家大院,是一所以晋商文化为主要陈列内容的县级博物馆,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家研究晋商文化的博物馆。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20xx年的历史,它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总面积为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5317平方米,是当时“渠半城”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3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间。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我国著名考古专家郑孝燮先生由衷地赞叹,渠家大院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瑰宝。

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头为垛口式女儿墙,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有240间房屋,每个四合小院都自成体系,而各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整个大院墙高院深、气势恢弘。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被建筑专家赞誉为"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

· · · · ·

渠家大院开发于1993年,经过了三年时间的筹建,于1996年9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祁县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曾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渠家开设的商业金融字号,商业资本高达 1000万两白银,其发家过程、经营之道及其经商爱国、投资近代工业、热心公益、兴办教育、发展文化等都很引人注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商人兴衰命运的缩影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现在馆内陈展分晋商纵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世、晋剧渊源、渠氏家族7大系列、27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渠氏家族穷通天下,雄阔经商的辉煌。

2022博物馆紫砂课堂心得体会报告四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西距西安市120公里,东距宝鸡市96公里。法门寺自古就因为安置有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被华夏王朝拥戴,而成为我国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

法门,意为修行者必入之门。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法门寺塔,有名“真身宝塔”,因藏有释加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门寺塔和法门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刚进来的山门,又叫做“三门”,左右两边的分别为无相门和无作们,中间为空门,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为步入空门,大概就由此而来。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法门寺唯一的古建筑铜佛殿,大殿里供养的是释加牟尼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在大殿两边还有十八罗汉像,所以铜佛殿也叫罗汉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法门寺真身宝塔,但是我们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门寺自古因安置于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称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记载,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是其中的第五处。所以最初的法门寺叫阿育王寺,法门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时唐太宗在这里重修了一座四级木塔供养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庆年间时崩毁,在明代万历年间,由法门寺僧人化缘重修了一座8棱13层的砖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了重修这座塔的时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边残塔,87年在清理塔基准备重建时意外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四枚释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宝。法门寺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下面就请大家到地宫拜一下佛指舍利。

法门寺地宫总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最令人瞩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宝函内,长40.3毫米,上下俱通,竖置在进塔基银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后室秘龛五重宝函的白玉棺内,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1、2枚相似。经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坚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唐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有同等的意义。

在参观完法门寺地宫之后,我们就来到了法门寺的大雄宝殿,大雄是对释加牟尼的尊称。它是1994年开光的,里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西南北,分别是不空成就,阿弥陀,八日如来,宝生佛,阿处佛,旁边的是二十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

参观完法门寺之后呢,我们来参观一下西边的法门寺博物馆,它是1988年11月9号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唯一的以佛教内容为主题的专题性的博物馆。博物馆由法门寺历史陈列、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法门寺唐密曼陀罗文化陈列和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

我们先参观一下法门寺历史陈列馆,在法门寺历史陈列馆中,主要向人们展示了法门寺的建寺历史由因,以及各历史朝代对法门寺进行修建的历史实物。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大唐珍宝陈列,其中有44件国宝级文物,99件一级文物,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帐碑,它将地宫中的珍宝是谁送的,叫什么名字,尺寸大小呀什么的,作了详细地记载,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唐代最珍贵的瓷器——南方越窑出土的秘色瓷,秘色瓷专用于皇家,是青瓷中的一种,工艺复杂难度高,因秘方秘而不宣,而得名。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秘色瓷盘,好像底部有一层薄薄的水在上面,给人感觉非常的晶莹剔透。但是秘色瓷毕竟在中国已经失传了1000多年,法门寺地宫中属于首次出土,可以说,它的制作方法还是不能够知道的,应该说是属于千古之谜。

另外,唐代的丝织品也是相当珍贵的。但由于丝绸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绣,簇就是收缩的意思。就是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纹式再固定到丝绸的上面,就把这种织物称为簇金绣。簇金绣的珍贵之处呢,第一就是它保护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们看,它的质地是罗,上面的花纹全都是金丝绣的,但是,这种金丝可不是一般的金丝,它呢首先用纯金丝在胎线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缠绕上去,如果说中间的胎线为一米,那么金丝要缠33000转。我们看到织物就是用这种复合线来织花纹的,曾经做过一个测量,没想到是这种簇金绣上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只有6四,6丝就是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在现在世界上制作的这种金丝只有20丝在日本,中国只有70丝,没有想到在唐代据文物显示当时的拉丝技术已经相当的高,已达到了6丝。

(在唐代织金锦工艺精湛令人吃惊。织锦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仅为0.1毫米,比头发还细。以丝线为芯,以金线一圈圈缠绕,一米长的金丝要绕3000多圈,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就是这种织品制成的。)

另外,还展出了一些两河流域进贡的琉璃器。

接下来,我们到珍宝阁去参观一下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这个展柜的文物布置也是按照佛教中的曼荼罗做结集的。

其中最珍贵的文物是这件鎏金双拢12环的锡杖,名为锡,其实它并不是锡做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环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是以声来命名的。锡杖的级别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属于世界锡杖之王,规格最高的锡杖,这枚锡杖全长为1.96米,重2390克,用了2两金子和58两银子制成的,然而,代表锡杖级别高低的属于杖首轮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见桃子形状的叫鼓,这个锡杖总共有四个鼓,每个鼓上套了3个环,4鼓12环,4鼓12环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级别的法力——四谛12因缘,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这种级别的锡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才有资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锡杖之王。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贵的是这件鎏金捧真身菩萨。菩萨身上挂满了珍珠,手上有一个荷叶造型的托盘,盘子上有一块纯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经考证是一位叫诚一的和尚给唐懿宗李崔送的39岁生日礼物。说它珍贵是因为这位菩萨还完成一桩重要的历史使命,唐懿宗李崔当时为了迎请法门寺的舍利,曾经说:“生得见舍利,死而无憾”。所以,舍利迎到长安之后,在兴跪拜之礼的时候就是安置在菩萨手中所捧的荷叶盘之上,所以这尊菩萨也叫捧真身菩萨。

到这里呢,法门寺的餐馆也接近尾声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2022博物馆紫砂课堂心得体会报告五

久闻上海航海博物馆的大名,因此,昨天借着旅游的名义跟着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和弟弟,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了坐落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上海航海博物馆。

走近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外观酷似船帆的博物馆,凸显了“航海博物馆”这个名字中的“航海”两字。

进入博物馆,它的内部可谓“金碧辉煌”。“首先。”我摆出一副超人的样子,朝着前方“飞去”,“我们去参观面前的这个‘庞然大物’”毕竟对航海有一点儿兴趣的我还是对这艘“远古时代”的大船有着澎湃的好奇心。

这艘大船满“身”油光滑亮,好似一艘刚出炉的船,我感到很奇怪,便问外公。外公回答:“这艘船涂了桐油,所谓桐油,就一种能让木头不腐烂的一种油。这种油……”我懒得听外公讲这番长达千百字的介绍,沿着楼梯上了船。

登上这艘大船,我寻乐地对父亲敬了个礼,说道:“报道,船长!船员已经就位,请指示!”爸爸也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好!出发!”这可使一旁的郭晋宇“咯咯”笑个不停。

接着,我们去了“中国航海史”的“馆中馆”。并在里头看见了郑和的雕像,郑和和他的船队一起下西洋的故事。

我们又去了2楼的“战舰展览区”。引入眼帘的是许多中国、前苏联(同俄罗斯)、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潜艇、战舰和舰载飞机,简直是帅爆了。

而3楼,则是一个大的图书馆,艺术间。艺术间里摆放着许多油画,每张都画得都与实物栩栩如生,真叫人敬佩;而图书馆中,则摆放着许许多多的书。

美丽的航海博物馆令人流连忘返,不仅在知识方面让人受益匪浅还使人拓展了知识,真是两全其美啊!

2022博物馆紫砂课堂心得体会报告六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5.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国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盖鼎等很多种,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个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内外能够反映礼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按其身份等级享用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铜簋正好与他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我国先秦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经成熟,周朝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代表。

大家看这里,它叫鉴缶,是这个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较精美的礼器,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lòu] 空的孔盖是绣雕夔[kuí] 龙。其实它不仅经看而且还有妙用呢!使用时,先用这四个环把中间的缶拉出来,在鉴里放入热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鉴中,鉴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样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过滤器是用来过滤酒中的残渣的,各位是不是要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了呢?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编钟陈列处了,编钟是我们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看,这个庞然大物就是编钟了,它是整个墓里最为壮观惊人的,这个巨大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蔚为壮观。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根圆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型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有65件青铜件。上层是三组纽钟,共19件,中层为三组镛[yōng] 钟,共33件,下层为 大型镛钟两组,共12件。大家数一数,下层是不是多了一口钟,而且它还与其他的钟不同?那是楚王博钟,为了纪念他们的情谊,便拿走了原来悬挂在那里的辎[zī] 钟,而把它悬挂在下层居中的位置。编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首先它是一钟双音,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一口钟能发出相差三度的两个音。那么一钟双音的奥秘在哪里呢?大家请看编钟的两侧有棱,发音时,棱和对钟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现象。另外角钟还有一个优于普通圆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长,这样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全套编钟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个八度音程,它把宫商角紫羽五音发展成1234567七个音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现在大家是比是特别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呢?我们在旁厅设有编钟演奏厅,现在大家可以去领略一下了。到这里我的讲解就结束了,现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听一下编钟演奏,然后再自由参观,湖北省博物馆除《曾侯乙墓》、目前还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等十多个展览,大家可以随意参观。12点我们在省博的大门口集合,祝大家玩得尽兴游的顺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