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2:13:48 页码:12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4篇)
2023-11-12 02:13:48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或工作的效果,还能够培养自我反思和总结的习惯。写心得体会需要认真观察、深入思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最近被张桂梅的先进事迹刷屏了,我认真的了解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瞬间泪流满面,从内心深处佩服张桂梅老师的伟大。2002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山区教师,孑然一身的张桂梅立誓:“我想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那些山里的女孩子们读书,让她们走出大山……”2008年,她创办了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2年间让1804个大山里的贫困女孩考入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生的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如今63岁的张桂梅百病丛生,满脸岁月沧桑,但是她却拥有最伟大的人格。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注重言传身教,传承红色基因,让“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学生自觉追求。张老师说在她办学初期,最艰难快要走不下去的时候,她把学校的党员找来,发现8个老师中6个党员,一下子底气就上来了,她带着党员老师们在学校里画了党旗,重温入党誓言,既然有她们这些党员在,扶贫的阵地就不会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坚持。

看完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发自内心尊重她,她是个时代的伟人,用孱弱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我深切的被她这样的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所感染。张桂梅老师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那么朴实无华,用一个女人无私的奉献悄然书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真实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学习张老师发自内心的无私,我们的教育事业太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老师,纯粹无私,不忘初心。我们学习张桂梅,就是要学习她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学习她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她崇高师德,治学严谨的锲而不舍;学习她珍爱生命,坚韧不拔的顽强,为战胜病魔不屈不挠,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山区的女孩们,她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有人说,张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躯是自己的,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孩子。她却笑着说:“不,我是一名党员,我有一颗火热的心,这颗心里面有党,有人民,有学校,有国家,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我什么都有!”她用一生践行大爱无疆,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把自己奉献给党和人民,这正是我们要敬仰的时代楷模!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陈立群是一名来自杭州的名校长,当了33年的校长退休后,面对民办中学开出的百万年薪,他选择不要一分钱,来到位于贵州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支教,在那里继续他一生的教育事业,帮助更多的苗族孩子走出大山。

新学期伊始,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就抓紧时间走村串寨,及时摸清高一新生中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帮助。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98%以上的人口是苗族。台江县民族中学是县里唯一的一所普通高中。过去,学生的高考成绩一直在黔东南州的各县中垫底。20,在中组部台江工作组的推荐下,从杭州一所重点中学退休的陈立群,来到台江民族中学担任校长。

要改变,第一件事就是规范学习习惯,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可是,3000多名学生只有一口锅。在陈立群的努力下,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变成了三个食堂六口锅。学生从过去一半住校到现在全部住校,实现了统一的寄宿制管理。

今年的高一新生毛进行同学因为交通事故导致右腿严重骨折,了解到他因为家庭贫困没钱手术时,陈立群校长到医院给他垫付了医药费,又帮他筹齐了2万多元的手术费。

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下一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名师,陈立群亲自指导教师们做教案,进行业务交流。同时,还把他们送到杭州名校跟班学习。除了制定新的教师考核管理制度,陈立群还拿出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金,建立了二十万元的奖教基金,用于表彰优秀教师。

今年高考,台江县民族中学包揽了全县文理科第一名,8名学生首次突破了学校十多年来没人考过600分的历史,901人参加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450人。

在支教结束前,陈立群希望培养当地的造血功能。除了管好一所学校,他开始培训全县、全州的校长和教师。如今,62岁的他已经到黔东南州的14个国家级贫困县做了50多场培训报告。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陈立群总是说,教师是精神工作者。“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的空间,教育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人格与精神魅力。”他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就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采访他的时候,不时有关于教师培训和评优的名单拿过来请他确定,他逐一点评,因为没有他不熟悉的教师。他说,校长就像家长,必须知人善任,知道每个老师的长处短处,这样老师们才能看到希望。

他还要求所有教师寒暑假都要读书并且写读书心得。“我对他们说过,教师的工资不可能很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队伍太庞大了,但是教师可以更多以精神上的成就感弥补物质上的不足,开展教学科研,著书立说。”

陈立群做了30多年校长了,他说,经验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能分清轻重缓急,遇到问题能马上静下心来思考对策。“学校里,短平快能做好的事情往往难巩固,关系学校持续发展的,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要有一个过程。”

每个月,他都要撰写一副对联制成条幅,悬挂在台江民中的教学楼上,其中一副写的是“立足苗疆,寒窗苦读,读天读地读未来;放眼世界,发奋求知,知己知人知天下。”可谓豪气干云。

他给学生布置的一项暑期作业是“修家谱”,让学生思考和寻找自我定位,从而增强自我实现的责任意识。

他在学校开设足球、篮球、篆刻、书画、围棋等20多个社团,并担任围棋导师,将每天下午第三节课规定为跑步锻炼的活动课,在校园里开辟志向林,只为让每个学生都有“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才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内生动力。

他发现台江民中不少老师往往45岁以上就在精神上陷入“未老先衰”,没有了进取心,而年轻教师却没有师傅带,只能干着急,于是他制定了《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将工作5年以内的教师纳入“小荷计划”,工作5到的教师纳入“青蓝计划”,10年以上的教师纳入“名师计划”,前后组织了6批共73名教师到杭二中、学军中学、源清中学等名校参观学习,并通过定期办讲座、开展教师教案反思、教师技能竞赛和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在陈立群到台江民中之前,台江县中考的前100名,留本地读高中的只有10多个,前200名只留下二三十个,而今年前100名的留下了95个,前200名的只有七八个没留下。高考考上本科的学生从去年的228人提升到了今年的294人。

“陈校长,我们可都是冲着您来的!”在今年高一前100名新生家长会上,家长接二连三向陈立群提问:“陈校长,您支教会待到什么时候?能不能待到把您招进来的学生都送进大学了再走?”

陈立群清楚,当地对他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培养出一批名校长和名师来,一年多来,全县已有18位中小学校长分成六批,来到台江民中跟岗学习。

陈立群和夫人商量后决定,用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设立“台江县民族中学陈立群奖教基金”,分成“爱心奖”“责任奖”“育才奖”,每年评选9人,并且要让这个奖项一直延续下去。

教育扶贫责任在肩。

来台江前,陈立群最放心不下家里90多岁的老母亲,而老母亲得知他要去支教,非常支持。“我身体好着呢,不信我跟你打赌。”说罢,老母亲举起一根绣花针,说不戴老花镜也能把线穿过针眼。提起这件事,陈立群发出畅快的笑声。

中午时分,陈立群到3个学生食堂分别巡视了一遍,还细致地测算了学生排队等待的时间,又把学校里电量不足、厕所气味重等问题向总务主任交代了一遍,最后才和浙大学生一起吃饭。

“要是哪一天,这所学校招的老师都跟你们一样,就说明这所学校的发展趋势好了,你们要把一身本事发挥出来。”陈立群有说有笑,望着一桌子红辣辣的菜却有些无奈:“我饿是饿了,但实在吃不下。”其实当地菜比较辣,他难以习惯。

他每天早出晚归,基本不出席饭局,别人宴请时,他总以“对不起,我是来支教的”来谢绝。

“除了日常工作,我还做一些研究,已经有好几篇关于教育扶贫的文章在《人民教育》发表了,还有两篇已经写了一半,有空就继续写。”陈立群告诉我,他每两个月回一次杭州,但最多待三四天就回来,整个暑假只在杭州住了7天。

他去台江县下辖的排羊乡小江小学考察,看到一、二年级12名学生在一间四面透风的破旧木房中学习,而整个村寨除了这所小学,民房基本都修缮一新,于是他将这所小学的照片拍下来作为自己的微信头像。“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为什么而来的。”

他反复说,应该帮助村民认识教育的真正意义,形成读书光荣的好氛围,形成“耕读传家”的好风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脱贫。

“台江当地很重视教育,所以要请陈校长这样的专家。”在台江民中支教的杭二中物理老师陈鸣对记者说,他是被陈校长的精神感动跟过来的。

台江民中科研室主任时明珠用了两个词形容他心目中的陈立群——负责、有大爱。

在一场全校教职工大会上,陈立群先是严厉批评了个别教师对于新管理制度持观望态度,缺乏责任意识,接着他将手交叉抱在胸前,拖长语气道:“说不定我一激动,就在这里待个三五年。”话音未落,台下全部哗哗哗地鼓起掌来。

此情此景,让陈立群深深感动:“这说明老师们希望改变,希望学校步入正轨,走上超越式发展的道路。”

陈立群会不会随着一年的支教期结束回到杭州?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是他说,他的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这里求知若渴的孩子。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在陈立群的鼓舞下,苗乡的学子靠读书改变着命运。这是一位执着的校长对教育公平的践行,也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对教育均衡的呼唤。

“公平”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长久主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公平也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实现,但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面对积弊已久的现状和与东部的巨大反差,陈立群并没有抱怨环境,也没有气馁。他给苗乡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发达地区的管理方法、治校举措,更重要的还有治校理念、育人思想,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一种情怀、态度和担当。

在陈立群眼中,教育公平是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家庭的出路和未来命运。他的家访足迹踏遍了苗乡的村村寨寨,他的理念很坚定,也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应有求知和发展的权利,每个家庭也都应有依靠教育寻求改变的机会。

“有教无类”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教育理想。守护教育公平,我们不仅需要表彰楷模,更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保障,让像陈立群一样,有情怀、经验、理想的教育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无怨无悔投身教育事业,改变更多学子的命运和家庭的未来。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大同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业38年,他参与700多起事故救援,助力救出1000多名被困人员,用英勇无畏和专业细致守护生命。

今年1月初,山东栖霞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矿工被困600米深井下。肖文儒随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救生孔提前两天被打通,井下传回了敲击声。

历时14个昼夜,肖文儒超前预判,沉着指挥,11名矿工安全获救。

井下救援险象环生,从业38年,每一次肖文儒都冲锋在前。

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肖文儒5次下井勘察,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

2017年,辽宁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驻守井下11个小时指挥救援,被困83人全部获救。

肖文儒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参与编写了10万多字的各项救援手册,组织培训了91支国家救援队伍,推动中国矿山救援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中,历经14天救援后,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现场传来消息:当天新发现的1名被困人员和此前有联络的10名幸存被困人员悉数升井,比预期大大提前。

对于这次营救,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如何新发现一名被困者?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在救援现场,记者采访了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肖文儒。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救援。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累计营救一千多名被困人员。

生命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

回风井是井下被困人员实现升井的最可行通道。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爆炸事故发生后,井筒被严重堵塞,虽然改进了清障方法,但打通需要至少15天。

那么,发生了什么,让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得以突然提前打通?

肖文儒说,此前预计堵塞物厚度约为100米,主要依据是,在距离井口400多米处的“二中段”位置处有一个“井”字架,担心堵塞物大量淤积在这个“井字架”之上。最近清障方法改进后,清障速度大大提升,几天之内向下清理了18米至368米位置。在此位置发现,是附近几根钢管倾斜支撑着上面的堵塞物,而非预期中的“二中段”“井”字架,且在倾斜钢管下方几乎没有堵塞。如此,清理难度就大大降低,救援人员很快完成了清理,打通了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实际上,事故救援情况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以新发现一名被困者?

肖文儒说,在发现井筒堵塞实际情况后,我们要求救援人员一边清理淤积物打通升井通路,一边注意在沿途搜索失联人员。在下至“四中段”时,就发现了这位被困工人。他被困这么久依然能活下来,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四中段”地面有积水可供饮用,二是虽然救援人员此前没有联络上他,但贯通的多个钻孔有助于为井下带来新鲜空气。

下一步搜救计划是什么?

24日15时18分许,随着最后一批2名被困人员升井,井下已发现的11名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救援结束。

肖文儒说,虽然11名已发现的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但依然有被困人员处于失联状态。对此,矿山救护队员已经下井展开搜救,在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的前提下在井下全力搜索。当前搜救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六中段”已经有积水,井下救援人员需要蹚水作业;另一方面,井下空气并不是很好,救援人员需要穿戴相关自救设备执行任务。

“只要有被困人员没找到,我们就‘逢巷必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肖文儒说。

这次营救到底有多难?

对于这次救援,不少人评价是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那么,这次救援到底有多难?

肖文儒说,这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可谓“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一方面,被困人员处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同时现场地质情况颇为复杂,钻孔救援难度极高;另一方面,井下涌水也威胁着被困工人的生存环境。

肖文儒说:“我们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这个学校是台江县唯一的普通高中,在校生3000多人,占地160亩,现在除了我之外,还有团中央研究生支教团的4名浙大毕业生在这里支教,杭州市教育局和余杭区教育局也各派了4位老师在这里支教,前几天,余杭区教育局去年派的4个支教老师刚回去。”陈立群说话轻声细语。

“他说话声音是很小,不认真听生怕听不到,但他非常果断,狠抓执行,只要他决定要做的,就一定会执行到底。”台江民中总务副主任莫昌剑说。

陈立群刚到学校的时候,全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烧饭,他的第一项改革就从食堂开始了,现在学校已经有了3个食堂、6口锅烧饭;第二项改革是对全校学生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全校现在有2000多名学生和180多名教职工住校。紧接着,他在两个月时间里相继修订出台了台江县民族中学《职工考勤处理办法》《教师值日制度》《教师课堂常规》《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教师退出机制》等10多项管理制度。

“您为什么选择支教?”在陈立群的办公室里,记者迫不及待地问了这个问题。

“在去学军中学当校长之前,我在杭州长河高级中学做过校长,在那里创办了省内第一个宏志班。我对教育扶贫的一些想法从那时候就开始了。长河高级中学的校门外现在还写着我的一句话:‘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人,生而平等,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父母给予的智商能否获得最大化的发挥,在其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旁人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陈立群回答。

陈立群的自我评价是,不置一分钱房产,不炒一分钱股票,已经写了16本书。陈立群将他写的两本书送给我,一本是《我的教育主张》,一本是《寄语青春》。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学校是建起来了,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有些学生的家,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行。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完一届学生的家。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山下,师傅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但学生的家在山顶上,仅有一条不超过半米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如果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想老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_....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

她孜孜以求!

作为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总是孜孜以求,每件事都亲力亲为。2008年,女子高中建校时只有3个班94名学生,张桂梅喊孩子们起床上课都比较方便。第二年扩招了5个班,班级数由此增加到8个,日常工作量增加不少。尤其是每天早上打扫学校卫生,逐间宿合喊学生起床,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张桂梅就有了她的小喇叭。每天早上,小喇叭就会准时响起:“姑娘们,起床读书啦。”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一直回响在校园里。学生们说,听到小喇叭的声音,心里特别踏实,如果张桂梅出差或出去开会了,一天听不到小喇叭声音就觉得像缺少一种什么东西,甚至心里都会有不安的感觉。张桂梅说:“我要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学生的身边守护着她们,一直和她们在一起。”

听的歌谣,有时讲述一个自编的故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慢慢地成绩也上来了。天道酬勤,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11年来,女子高中已经毕业1645名学生,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2019年,毕业学生118名,109人上了本科线,9人上了专科线。但与此同时,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肺纤维化、肺气肿等疾病日益严重,医生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2年了,但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桂梅总是笑着说:“感谢每天清晨能够醒来,又能看到新的阳光!”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们的辛勤探索和努力创新。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实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诸多方面。如今,许多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时代的楷模,激励着更多的人向着科学的道路前进。

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在科学研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因为,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够突破旧有的思维界限,发现新的科学领域和前沿问题,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众所周知,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其所提出的双超音速涡扇发动机,为我国的军事、航空和环保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除此之外,还有像宁波籍科学家汤布林等,他造福人民的事迹已经渐渐成为历史的传奇。科学家们的贡献并不止于此,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扎根在基础研究中,不断为我们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

第四段: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家们不仅仅是在事业方面的成功,他们还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科技的不断进步,带给我们更加便捷的生活。比如说,随着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的推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在医疗领域,现今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新型的治疗方法,已经让许多原先无法根治的疾病有了翻身的希望。在科技的推动下,人们可以更快、更方便的获得信息和知识,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思想的空间。

第五段:我的感悟。

身为一名年轻的研究生,我也需要时刻保持对科技的热爱和追求,特别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同时,我也需要像那些科学家们一样,热爱科学,享受探索事物的过程。我相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不可预知的空间。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突破局限,取得更为卓越的成果。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年届花甲的浙江杭州中学老师陈立群拒绝百万年薪远赴1400公里之外的贵州省台江县义务支教。3年来陈立群将自己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倾囊相授动真碰硬、大胆改革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为台江县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陈立群的到来,对台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其所展现的“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与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操,难能可贵。

陈立群不孤独。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决战中,一大批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帮扶人员,放弃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远赴千里之外,全身心投入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他们“把他乡当故乡”,为当地的发展走遍了千山万水,想尽了千方百计,吃尽了千辛万苦,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部奉献给贫困地区,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陈立群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陈立群们”的义举和精神值得全社会认真学习。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更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汇聚全部力量啃下最后的“硬骨头”,需要一大批像陈立群一样的优秀人才,投身贫困地区,将其聪明才智倾囊相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担当者、建设者。我们要对照陈立群的事迹,随时检视自身行为,坚守好自己的初心,认真履行好职责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吴秉泽)。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在1984年暑假,距毕业仅过去了2年,陈立群就担任了桐庐毕浦中学的副校长,一年之后,转任桐庐窄溪中学的校长。时至今日,陈立群已经担任校长职务超过三十年,即便如今陈立群已经退休,但仍然担任着校长职务。

三十年来,陈立群帮助不少学生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在桐庐窄溪中学做校长时,有两位学生中考并列第一,但因家庭问题,两人本想放弃读高中而选择中专。陈立群觉得,两个好苗子只读中专实在可惜,便再三做家长的工作。最终,在陈立群的坚持下,两人最终选择了高中,并考取大学,如今一个是浙江工业大学的教授,另一个成为了杭州市某辖区的区领导。

校长不同于普通教师,肩上有着更重的职责。那么要如何做好一名校长呢?陈立群认为,首先要专心致志做教育;其次,做教育应该遵“道”而行,即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陈立群说:“年轻人有活力,需要活动。如何把学习和放松的节奏安排好,让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是一个校长应当掌握的方法。”

创建浙江首个“宏志班”

陈立群担任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时创立了浙江省首个“宏志班”。陈立群说:“‘宏志’就是宏伟的志向。‘宏志班’的学生都是家庭贫困但学业优良的孩子们。”

陈立群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我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因为遇上了改革开放,一直读书坚持了下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上学的孩子,我就想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陈立群说。

创立“宏志班”时,陈立群还提出了一个口号:希望学生们能够带着一颗爱心走出长河高中的校门,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体验爱,感受爱的同时能够积极地创造爱,践行爱,这样就能够构筑起一个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

首批“宏志班”参加高考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全班51人中,45个上了一本线,第一名更是被清华大学录取。对于这样的成绩,陈立群也十分欣喜。“金钱和物质都会花完用完,但是改变了农民的孩子们的命运,他们将来就会反哺农村,改变农村。”

支教黔东南。

退休之后,陈立群仍在继续他的教育事业——他前往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担任了台江民族中学的校长。

在台江,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就超过了三分之一,整个县也只有这么一所普通高中。陈立群初到学校时,整个学校的管理以及硬件都十分困难。

陈立群认为,苗族的孩子们都很聪明,欠缺的只是教育氛围。自己作为教师,有帮助这些孩子走向成功的责任和义务。“我始终认为,‘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陈立群说,“由于‘寒门’学子从小就经历着生活上的磨难和历练,所以会具有普通家庭孩子所不具备的客服困难的意志力。”

同时,为了在苗寨形成一个“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在得到县委县政府也高度支持后,每当高考结束时,对于考到二本以上的学生,陈立群都让学校准备一张喜报,盖上中共台江县委和台江县人民政府的章,由老师分路到各个乡各个苗寨寨子里,把喜报送到学生家中,并在学生家门口放弃了鞭炮,让苗寨里的苗族同胞都能感受的读书读好了是一种荣耀。

从教四十年来,陈立群始终坚持一心做教育。陈立群在思考总结自己四十年的教育生涯时,也在不断地反思,在感恩。陈立群说,创立“宏志班”以及到贫困的苗族地区支教,对这些学生们,自己始终怀着感激之情。这些孩子使得自己有机会去做一些贫民教育工作,这些事提升了自己的办学思想理念,同时丰富人生阅历。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从教近40年,担任中学校长34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乐教善教、思维创新、不忘初心、扎根学校、支教助学……翻看陈立群老师的履历,一位心中装满学生装满教育事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生动形象,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从小听得最多的歌曲也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百听不厌。也曾在心中和作文中,多次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来上初中高中大学,小时候的理想最终没成实现,而是做了一名文艺工作者。但对老师的崇敬和向往之心,一直不减。每每看到讲述老师故事和展现教师风采的电影,比如外国影片《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叫我第一名》《舞出我人生》等,总是跟随着剧情和人物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国内佳片《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云上学堂》,还有最近广受好评的《老师﹒好》等,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们的先进事迹和别样人生,每每看来,总是感觉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至此教师节之际,向全国教育工作者们献上崇高的敬意,向你们道一声:老师好!祝你们节日快乐!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62岁的陈立群出生于浙江农村,也是个放牛娃,因家境困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以爱和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前途和梦想,是他笃定追寻的目标。也因此,退休后,多家企业开出百万年薪聘请陈立群,都被他婉拒了。

“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陈立群说,“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可以‘雪中送炭’。”

在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台江民中是唯一的高中,8月,陈立群受邀担任台江民中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

“无论差校、名校,都是帮助学生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激发他们生命能量爆发。给孩子一点光亮,他会还你一片天空。”陈立群说。他默默发誓,要把贫困学生从辍学边缘拉回来,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自信从容地走出校园。

苍蝇飞舞的食堂,教室改造的宿舍,几块木板遮挡的卫生间,还时常断水断电;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学校成了“托管所”,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个别老师迟到早退混日子……这是台江民中给陈立群的“第一印象”。

在浙江,每年从学军中学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有几十个,而在这里,每年二本上线率仅10%,和,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有人担心陈立群“晚节不保”,他却没打“退堂鼓”:一拖再拖的食堂、宿舍改造工程立即动工,十几项规定出台,全封闭式管理,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开展师资培养工程,每个年级和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并和黔东南州名校凯里一中开展同课异构。

“这位浙江校长不是来走过场啊!”“两个月他就把几年管不住的事管住了!”乱哄哄的民中有秩序起来,县城里议论纷纷。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陈立群终将学校带上“逆袭”之路:,台江县打破高考无600分以上“纪录”,8人考过600分,450人考取本科。今年,台江民中561人考取本科,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三年来,台江县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了全州第一,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

陈立群跑遍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辍学现象基本消失。他四处做讲座,培训师资逾万人次,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资助学生、奖励老师30多万元。其实,他身患疾病,并不富有,也有牵挂,9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陈立群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但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就心软了。“学生们感谢我,我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陈立群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被人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决定到1400公里之外的台江支教,陈立群与年已九旬的母亲告别时这样说。

曾任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校长、头顶“全国名校长”光环的陈立群从坚守30余年的岗位上退休。当时国内多家民办中学向他伸出“橄榄枝”年薪都在200万元以上但他都一一婉拒了。当年8月一次校长培训的机缘他应中组部台江扶贫工作组和台江县委县政府之邀毅然来到千里之外的苗山深处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当问及有何条件和要求时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扶贫支教。

“在浙江,这些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初到苗岭深处,陈立群还没能适应当地饮食的辣味,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怠惰的教风学风也让他频频“皱眉”:食堂设施老旧破损,住宿条件简陋脏乱;听语文课,一位老师讲了一刻钟,才回过神来“讲错了”;一位数学老师上课只凭“信马由缰”的发挥,根本没有准备教案;上自习课,交头接耳声此起彼伏,沉迷手机、无心学习的学生很常见。

“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与责任感。”这是陈立群常对师生们说的一句话。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认为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而这也成为他开始“铁腕”治校、改变学校积弊的精神动力。

短短半年后,台江民中的各方面工作均取得实质性突破,教师的精气神、学生的上进心、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培养骨干唤醒心灵。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是陈立群对支教工作的看法。如何变“输血”为“造血”?一时治校的成效如何长久保持?他把为当地培养骨干教师纳入了计划。

“和凯里一中的老师一起‘同课异构’,让我找到了差距,虽然压力很大,但确实能促使我快速成长。”参与培训后,台江民中的一位老师感受尤深。

在陈立群出资和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不同老师情况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培养计划,建立“同样一门课,支教的老师讲一节、本校老师讲一节,互相听课、互相评课、互相学习”的“同课异构”教学方法。

此外,陈立群针对台江民中教师大都毕业于本地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走出去”培养制度,三年来,已经派出8批134名教师到杭州重点中学学习。

贵州省教育厅成立“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后他义务授课主动担任台江县初中、小学校长导师并到贵州各地义务作报告、开讲座60余场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一万人次为当地培养起一支“不走的”教师队伍。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陈立群常常引用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凸显他对“精神教育”的关注。

让山区的孩子从小“立大志”,成为陈立群的另一个计划。

在台江民中教学楼上,镶嵌有三排显眼的大字:“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就是陈立群倡导的“三志”教育,他希望这些能成为“引领、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武装”。

在陈立群的推动下,台江民中开展了相应的系列励志活动,通过班会、成人仪式、升旗、演讲等,强化激发师生们对“志”的理解和思考。

如今,台江民中的师生多了一个“12·9励志节”,每年这天,学生们都会在校园里种一棵“志向树”,写下自己的志向。一名学生写下:“生命中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您像天上的星星,我可以循着光亮的方向,一直向前。”

时代楷模科学家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四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深深地被时代楷模科学家的奋斗精神所感动和启发。每一位时代楷模科学家都是顶尖的学者、卓越的思想家和勇于创新的实践家。他们用卓越的科学成就,塑造了时代的峥嵘壮阔与璀璨辉煌,让科学的光辉照耀着智慧的道路。在大家学习他们的人生经验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坚守初心,追求卓越,勇于拼搏,扎实工作,并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在此,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时代楷模科学家给我的灵感与启示。

第一段:坚守初心,追求卓越。时代楷模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一直将初心保持在心中。他们的初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断探索和创新。时代楷模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决按照自身的目标和信仰去践行,不断追求卓越。比如,钱学森老先生始终以研究民族的外币问题为自己的追求,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交往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为人民作出卓越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人生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卓越,才能在艰难的路途中走得更远。

第二段:勇于拼搏,扎实工作。时代楷模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都是靠不断的努力和拼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没有轻言放弃,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挑战,皆能保持必胜信念。比如,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能够成功,就离不开从陶哲轩到钱学森,从王淦昌到高质量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耕耘和扎实工作。他们都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学术研究或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因此,在学习时代楷模的人生经验时,我们更需要尽心尽力,以“厚积薄发”的态度拥抱工作,以用心用力的经验走向自己的未来。

第三段:践行科学信仰、勇于创新。时代楷模们成就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勇于创新,不断践行科学信仰。他们一直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和自信的信仰,尊重学术规则和科学价值,率先突破界限,创造新的领域。比如,中科院院士陶哲轩在数学上立足世界,钱学森在航空工程科学方面研发了许多的高质量技术,王淦昌在粒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放飞自己的梦想,实现科学的突破与创新,让科学的巨轮不停航行。

第四段:积极创新,攀登科技高峰。时代楷模们在日渐发展的科技领域中,不断探究新的方向和脉络,奋力推动着科技进步。他们不断寻找新的科研领域和方法,将科研工作创新和创造到更高更远的领域。他们在世界的科技前沿中,开展了多项具有深刻影响的科学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更应该细心研究自己的领域,创新方法,不断积极寻找新的方向和可能性,让自己在学习、工作和未来的生活中,更加具有发展潜力。

第五段:不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时代楷模们的风采是不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过程的体现。他们经历了多少的困难和挑战,都没有让自己的初心失去信仰。他们始终以个人追求的方式寻求与世界的联系。而这个联系,是通过不断追求和实践,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证。他们以自己的语言和方法,探索并实现了自己的个人理想。比如,掌握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做出全部的贡献。在时代楷模的发光下,我们要不断磨砺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为社会、为家庭做出最好的贡献。

总之,时代楷模的身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要追寻的精神是对我们自己生命的启示。我们要以他们为楷模,不断汲取他们的人生智慧,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坚定自己的信念,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实现人类文明的新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