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河北晶龙集团考察心得体会及感悟 河北晶龙集团董事长最新消息(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0:27:32 页码:10
河北晶龙集团考察心得体会及感悟 河北晶龙集团董事长最新消息(6篇)
2023-01-06 10:27:32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河北晶龙集团考察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行程: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清东陵。一同去欣赏探寻这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从现在开始到抵达我们的目的地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将向您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唐山”。

我们唐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南滨渤海,北依燕山,东隔滦河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与北京、天津二市接临,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沿海重工业城市。

大家往车窗两边看一下,看到什么了?对了,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和干净的街区,我们唐山啊,是一座震后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完善,1990年在全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1995年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而且在20__年11月已踏入“全国园林城”的行列,更是“双拥模范城”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唐山的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京哈、京秦、大秦三条干线铁路和102、112、205国道穿境而过,京沈、唐津、唐港、西外环四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京唐港已和120多家港口通航,跻身国内港口20强。

说到这儿啊,让我想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的确,唐山不仅是一个交通发达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更是非常雄厚,20__年唐山国民生产总值1295亿,占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5,相当于三个中等城市。

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丰润区,说到丰润就不能不说一个人,对,就是旷世巨作《红楼梦》的作者,文学巨匠“曹雪芹”,曹雪芹的祖籍丰润,现在丰润西约10公里处的“辋川莲花堂”就是曹雪芹老家的后花园,各位以后有机会不妨寻访一下一代才子给我们留下的诗情画意。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车窗外山川连绵,对了我们的汽车已驶入北部山区遵化市,遵化市盛产京东板栗、核桃、磨盘柿、山查、香白杏及大各扎……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已经进入“风水宝地”清东陵,它位于北京以东125公里处的遵化市马兰峪境内,位居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五大城市腹地。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66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共统治中国268年,其间经历了10个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外,其他9位皇帝分别在河北省遵化市和易县境内修建了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帝后妃陵墓群,即清东陵和清西陵,另外,在辽宁省沈阳市还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在新宾县建有清代远祖的永陵。所以,清代陵寝共有5处,即永陵、福陵、昭陵、清东陵、清西陵,这几处陵寝都营造得个有特色。各具千秋,但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的就要数遵化市境内的清东陵了。

朋友们,今天我们沿以前皇帝祭祀时的路线进入整个陵区,让您身临其境体验一下皇帝的感觉。大家请看,这座五间六拄十一楼的建筑就是清东陵的总门户“石牌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石雕图案非常精美,整座石牌坊挺拔高耸,华美壮观,堪为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虽历经300多年依然岿然矗立。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大红门”,它是一座庑殿顶建筑,进入大红门后我们看到的是孝陵神路,它全长6公里,将孝陵几十座形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中轴线。孝陵神路是清代陵寝中最长、最壮观、最富艺术感染力的神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就是供帝王谒陵时休息、更衣、沐浴之用的具服殿。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座矗立在神路中央的就是“神功圣德碑楼”,楼内荸荠背上驮着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着清朝定鼎中原后第一帝顺治皇帝的“丰功伟绩”。碑楼四角处分别有四根华表,在华表的顶端,各坐着一个象龙一样的小动物,名字叫“吼”,两个向北望,两个向南望,寓意:望君出、盼君归,意思是提醒皇帝即要走出深宫,去体查民情,也不要贪恋青山秀水,不思国事。

咱们矍罢庾浇凶?ldquo;影壁山”,我们向北看,北有昌瑞山,南有金星山,你们看象不象是皇帝座在昌瑞山这个龙椅上,面前这个影壁山是龙案,而金星山就是一个上朝奏本的大臣?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皇帝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成了清帝“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万年吉壤。

大家看到神路两边的雕像了吗?这就是孝陵石象生,是清陵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全长870米,共有18对,您看其中狮子、狻猊、骆驼、象、麒麟、马、一立一卧,错落有致,文臣、武将各3对,忠心耿耿的守卫着皇帝的陵墓。每座石雕像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古朴粗犷,突出写意风格,与苍松翠柏相映,使神道圣洁、庄严气势非凡。我们穿过石象生往北,看见的就是龙凤门了,它是按照神话中的南天门修建的,皇帝之灵经过此门就可以进入天堂。实际上,它起的是收拢视线、突出石象生的作用。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孝陵的七孔桥,此桥最具特色,它长过百米,型似长虹,最奇妙的是它两侧的栏板是用一种特殊质料的汉白玉雕砌而成,倘若轻轻敲击会发出金钟、玉簪一般美妙和谐的声音,因其所发声音与五音相似,也被称为“五音桥”,可以称的上是当代奇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孝陵停车场,我们的车一整天都回停在这里,大家请带好随身贵重物品,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车的特征是红色金龙旅游车,车号是冀b16888,以免上错车。现在就我们大家可以去参观由工作人员恢复模拟的一个庞大的“祭祀大典”,即康熙9年17岁的康熙皇帝恭奉祖母孝庄文皇后来给其父顺治皇帝祭陵的场面。10点20分我们准时在停车场集合,一起去参观定东陵的慈禧陵。

大家都到齐了,我们一起从这里步行去参观定东陵。定东陵是咸丰皇帝的孝贞皇后和孝钦显皇后的陵寝,一在普祥峪、一在普陀峪,两陵并排,表面看来规模、形制完全相同。与帝陵相比,后陵没有大碑楼和石象生,建筑布局相仿,规模较小。两座陵寝同时开工兴建,历时六年同时完工,耗费银两各超过200万两,在所有皇后陵中均属上乘,但慈禧还不满足。东太后驾崩后,西太后大权独揽,于1895年下令拆除三大殿重建,并严令原材料不得有丝毫迁就,重修工程持续了13年直至慈禧死时才休上。

重修后的慈禧陵是清代皇陵中最豪华的一座陵寝。这就是慈禧陵了,我们看见重建的慈禧陵,用料之精美、工艺之高超、装修之独特,均居明清帝后陵之乎,堪称慈陵之“三绝”。

来,现在我们到殿前看一下这丹陛石,它的图案打破了龙凤并排的格局,而是凤在上飞,龙在下追的图案,在雕刻手法上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艺,凤足、凤冠、龙须、龙爪等10处透雕,增强了图案的立体感,这在当时可是最先进的雕刻艺术。总之,丹陛石图案的新颖,风格独具,风舞龙飞,栩栩如生,可谓石雕中的珍品。

大家请跟我来,我们看隆恩殿围以汉白玉石栏,为显示女人当政,在所有栏板上用浮雕技法刻成凤在前飞,龙在后追的图案。76根望柱的雕刻打破了一龙一凤相间排列的传统格局,而是在柱头上全部雕刻翔凤,而龙则雕在柱身上,里外两侧各一条,形成了“一凤压两龙”的图案,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像这样寓意其中的雕刻,世属罕见,怎能不称这之为一绝呢!

步入慈禧陵隆恩门,一眼就看独具一格的红褐色门窗菱花和梁枋斗拱,浑然一体,给人以清心悦目之感。乍看不如宫廷中常见的红漆彩梁柱那么艳丽,细瞧才可发现木质纹理精细、色彩典雅。这是一种名贵的黄花梨木,多产于海南岛。遍访各处建筑,用此木建殿堂者,唯有慈禧陵一处。这些名贵的材料,构成了慈禧陵木质精美之一绝。

隆恩殿和东西配殿内金龙和玺彩画,在原木上直接沥粉贴金。三殿内外彩画共有3177条金龙,分为行龙、卧龙、降龙,千姿百态、光彩夺目。我们知道,代表皇权最高威严的紫禁城金銮殿(太和殿)内只有六根贴金明柱;而慈禧陵三大殿64根柱上都缠绕一条半立体铜鎏金的盘龙。龙首向下,龙尾向上,在龙须上设弹簧,随着空气流动,龙须自行摆动,美妙无比。三殿墙壁也不同于其它后陵,内壁雕刻成“五福捧寿”、“四角盘肠”、“万子不到头”图案,全部筛扫红、黄金。整座殿堂金碧辉煌,其精美、豪华令人瞠目,据载,仅三殿用叶子金就超过4500两。使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金饰的豪华堪称一绝。

现在我们进入地宫,慈禧的地宫由五券二门组成,金券正中汉白玉棺床上安放着慈禧太后的棺椁,棺椁分两层,里为棺、外为椁,均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慈禧把自己的陵寝建的如此富丽堂皇,她的葬礼也竭尽奢华。她企盼到了阴间仍能继续过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慈禧死后一年,葬入地宫。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仅仅20年后的1928年,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盗宝案”。

描写河北晶龙集团考察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神州旅游何处去,河北涞水野三坡。

走进野三坡,人们走进了一个“雄、奇、险、幽”的“世外桃源”;走进野三坡,人们走进了一部涵盖万年的厚重历史。

在陶醉于野三坡壮丽风光的同时,就让这野风野韵、野情野趣的舞蹈史画,引领我们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到那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天地去作一番寻访遨游吧!心驰神往之间,你将惊喜地发现:在那天地洪荒的远古,中国智人从这里走来;在那英才辈出的年代,华夏文明从这里走来;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共和国的革命先驱也曾经从这里走来……

第一章 涞水智人

第一段:智人出峡

1983年,野三坡白草畔景区出土了距今2万8千多年前的完整“智人”(即刚有智慧的原始人)化石。

考古学家按其出土的地点河北省涞水县,将其命名为“涞水智人”。

走进今日野三坡,遥想当年百里峡:天地洪荒,云气混沌,成群智人,呼啸出峡,屈膝爬行,乃至直立,跳跃腾挪,极尽鲜活,怎不令后世人由衷赞叹:这真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

第二段:洞泉鱼舞

野三坡下,拒马河畔,分布着许多奇泉怪洞,是游人猎奇览胜之佳境。

期中的鱼谷洞泉甘冽清凉,长年涌流不息,每逢农历谷雨前后,泉洞就会不断的向外喷鱼。

此情此景,成为千古之谜,该处洞泉,也因而成为世界“八大怪泉”之一。

各位游客到此可以突发想象:当年智人在此怪奇洞之中嬉水捕鱼、悠然戏逐,他们的生命状态,该是何等蓬蓬勃发啊!

第三段:搏蛇斗兽

涞水智人在其漫长的进化发展、繁衍生息过程中,不仅要与艰苦险恶的自然环境进行顽强抗争,而且要与危殆生命的毒蛇猛兽进行生死搏斗。

智人们当年搏蛇斗兽的惊险情境令游历者惊心动魄,智人们那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令后世人肃然起敬!

第四段:击石取火

人类万千年来,有一种圣物世代相传,这就是社会的文明之火,这就是人类的生命之光。

可是朋友,你可知道,野三坡的第一星圣火,却是涞水智人们在无数次投掷山石之中叩然撞击,偶尔触发出来的。

可就是这毫不经意的叩击和碰撞,触发出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豁亮和灵感,触发出了人类进化生命、辉煌生命

描写河北晶龙集团考察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大家好!

我是秦皇岛云尚时光旅行社的导游小张,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

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这里属孤竹国辖领,延续千年之久。著名的“古之贤人”伯夷、叔齐,就是孤竹国君墨胎氏的两个儿子。司马迁的《史记》中,人物传记的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伯夷叔齐列传》。今天,在秦皇岛市卢龙县层岩叠嶂、绿树环抱的六音山中,还存有“夷齐读书处”的遗迹。一些史学家也认为孤竹城就在今天的卢龙。

公元前7世纪,孤竹联合异族山戎攻打周王的同姓诸侯国——燕国。应燕庄公之邀,取得诸侯国霸主地位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一举灭掉了孤竹国。“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就发生在卢龙县境内。

战国时期,秦皇岛一带属燕国辽西郡。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很快使拥有“碣石之饶”的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当时,燕国已经建立舟师,与齐国“合纵”抗秦,并“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史记》)。可见,那时就已经开始了求仙活动。

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之后,秦始皇曾五次出巡。公元前220xx年,第三次出巡“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史记》)。羡门、高誓是居住在海中仙山上的神仙,手中有长生不老之药。过去,人们常说,秦始皇来到碣石,目的就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东渡扶桑的故事也因此而世代相传。其实,他在碣石还做了一件更为重要的大事业,即是他借入海方士带回的“亡秦者胡也”五个大字,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下决心修建长城,以抵御匈奴对北部边境的骚扰。他派大将蒙恬首先打退了匈奴的进犯,然后征调民夫50万,在战国时期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艰苦施工,终于完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里的宏伟的长城工程。正因为如此,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碣石之行,就不再是简单地为了求仙寻药,而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军事活动。也许,碣石因秦始皇驻跸而得名秦皇岛。在以秦皇岛为中心的广大地域里,发现的多处秦皇行宫遗址,正是始皇东巡至碣石的历史明证。

秦始皇和其后的汉武帝、曹操、唐太宗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经到过碣石。可是,碣石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被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争论了一两千年,至今还争得不亦乐乎。其实,他们只是对碣石所在的具体地点各持己见,对大致的区域却没什么分歧。这大致的区域就是在今天的秦皇岛市昌黎县碣石山,北戴河区金山嘴、鸽子窝,海港区东山“求仙入海处”和辽宁省绥中县姜女坟一带。近年来,这些地区也陆续发现了秦汉行宫遗址。看来,碣石有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区,一个以今天秦皇岛市为主体的地区,可以称之为“碣石地域”。只要你到了这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就可以说你已经有了“东临碣石”的经历了。

公元前120xx年(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之后,从烟台芝罘“并海北上”,来到了碣石。如今,在北戴河莲蓬山的冈峦之上,还存有汉武台的遗迹。

公元220xx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凯旋而归,来到秦皇岛,观沧海,看日出,心情舒畅,踌躇满志,写下了大气磅礴、流传千古的四言诗《观沧海》。

1954年7月下旬,毛泽东来到北戴河。在此之前,他从北京曾给先期到达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纳写信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毛泽东还挥毫书写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两首诗。毛泽东说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毛泽东曾经对人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这个案要翻。(孙志升《大雨落幽燕》)。应该说,毛泽东的这一段评价是实事求是的。今天,曹操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已经不再是一个白脸奸臣,而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魏武帝曹操是在秋天来到了秦皇岛。金秋时光,天高气爽,鱼肥蟹满,瓜果飘香。秋天的秦皇岛,秋光秋色,五彩缤纷,到处充满诗情画意。曹操选择了一个好季节,好季节让诗人触景生情,才思迸发,写出了千古名句。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来到秦皇岛,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他“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篇《春日观海》。唐太宗是在春天来到秦皇岛的。秦皇岛的春天,清新温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嫩柳吐绿,芳草萋萋,桃花绽放像火一样红,天空晴朗像海一样蓝,那才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有人想来秦皇岛旅游,真该学一学唐太宗,当春天的脚步刚刚响起的时候,就背起背包,吟咏着唐太宗的诗句,向着大海,缓步走来。

北魏、北齐时期,也都先后修过长城,今天,在秦皇岛市的北部山区和孟姜女庙还能见到北齐长城的遗迹。

到了宋代,秦皇岛没有划入北宋的版图,属于辽金管辖。辽代在今山海关设置了迁民县。而卢龙县的经幢,就是金大定年间修建的,至今保存完好。

明代,秦皇岛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1381年(洪武20xx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主持修建了界岭、永平、山海32关。徐达以一个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在辽西走廊西端山海交汇处,“因险制塞”,修建了山海关关城。从此,山海关成了明代扼守边塞、经略蓟辽的雄关重镇。1567年(隆庆元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边防废弛、京师几度危急的情势下就任蓟镇总兵,十六年间,练兵练将,加固边墙,修建自山海关至居庸关长城之上空心敌台1017座,重整蓟门边垣二千余里,在京师大门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保证了此后几十年的边境安全。戚继光在山海关老龙头修建了入海石城七丈,在这里,他曾写出“曾经泽国惊鲵息,更倚边城氛祲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的诗句,吟诵了当时的和平景象。

到明代后期,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各部,建都盛京以后,对大明政权连续发动攻势,山海关成为拱卫京师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成为清政权入主中原的必争之地,必夺之城。山海关,系天下安危于一垣,得之者昌,失之者亡。明王朝倾全国之力,屡派名将重臣镇守。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都曾以兵部尚书的身份,驻守山海关,督师蓟辽。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风云突变、一波三折的一年。新年伊始,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了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明王朝一朝覆灭。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开关迎清兵,李自成兵败石河西岸,清王朝从此入主中原。公元1644年,中国农历甲申年,风云际会,瞬息万变,山海关就是历史的转折点。今天,我们抚今思昔,该有多少思考,该留下多少感叹。

清代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五位皇帝到关外拜谒祖陵并祭祀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途经山海关,澄海楼是他们观海赋诗的必去之地。1840年之后,外强侵入,清王朝衰落,皇帝们再也没有心思拜谒祭祀。1898年,秦皇岛港启锚开运,津榆铁路(天津-临榆。临榆县治在山海关)通车,北戴河被清政府宣布为“允许中外杂居”的避暑地。这一年,是秦皇岛的开埠之年,从此,秦皇岛港逐渐成为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津榆铁路延伸为京津通往东北的大动脉,北戴河成为闻名遐迩的风景区;与此同时的是战乱频仍,争斗不止,军阀混战,外敌侵略,使秦皇岛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秦皇岛的山山水水被整整蹂躏了半个世纪。1920xx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山海关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据点。1920xx年和1920xx年,在山海关爆发了两次直奉战争。1933年元旦,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制造了“榆关事件”,中国军民被迫打响了悲壮的抗战第一枪。1945年11月的山海关保卫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日解放东北奠定了基础。1948年11月27日,秦皇岛解放,秦皇岛人民获得了新生。

1954年7月下旬,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这一年八月份,秦皇岛一带天降大雨,海天一色,迷迷茫茫。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中说的“魏武”指的就是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指的是曹操写的四言古诗《观沧海》。毛泽东抚今思昔,感慨万端:久经战乱的中国,终于走向稳定,贫穷饥饿的中国人民,终于获得了新生。毛泽东发出了胜利的欢呼:“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高奏的一首凯歌,也是赠送给秦皇岛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为了纪念毛泽东和他在北戴河创作的这首诗篇,北戴河区政府在鸽子窝公园,竖立了毛泽东塑像和诗碑各一座,愿一代伟人英名长在,绚丽诗篇千古流传。

今天的秦皇岛市,是河北省的省辖市,是最早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秦皇岛港是我国大陆的第二大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耀华玻璃厂始建于1920xx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玻璃生产厂家,秦皇岛市因此得名“玻璃城”。山海关桥梁厂于1894年投入生产,人称我国“桥梁之母”,秦皇岛市成为我国著名的桥梁生产基地。现在,秦皇岛市的262万人民正以高山一样坚定的意志,以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以万里长城所赋予的勤劳、勇敢、智慧,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迎接国内外四面八方的友人。

描写河北晶龙集团考察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要表达完整的欢迎词)下面我把清西陵的综合情况首先作一介绍。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其间295年(公元1616—1920xx年),历经12帝。

历史上,清朝皇帝的陵墓有3处:北陵、东陵和西陵。北陵在辽宁省沈阳市,为清朝入关以前的陵墓(埋葬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1920xx年被推翻,统治全国267年,共有10个皇帝。除宣统溥仪未建陵外,9个皇帝分别葬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和清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

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地处易县城西15公里永宁山下的丘陵地带,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古城遗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南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相距10里,界桩20里为官山(系指西陵界外的皇家园林),不许老百姓涉足。清代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历代皇帝均任命泰宁镇总兵兼西陵大总管大臣统管西陵,委派辅国公、镇国公两个王公并设置东府、西府,作为皇室的代表,专门守陵。

清西陵陵区周界约100公里。陵区保护范围8300公顷,重点保护面积1842公顷,陵区范围800平方公里。建有4座皇帝陵:泰陵、昌陵、慕陵、崇陵;3座皇后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3座妃陵:泰妃陵、昌妃陵、崇妃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14座陵墓。另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嫔妃,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等共计80人。

西陵建筑面积为40.7497万平方米,陵区内矗立着1259间宫殿和单体建筑,122座石建筑,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体现着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4座帝陵、3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嫔妃、王爷为绿色琉璃瓦,公主、阿哥为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抱于15000株苍松翠柏之中。永宁山屏立于陵寝之后,易水河流淌在大红门之前,使规模宏大的清西陵更显乾坤聚秀。这些古树避免和减少了外界风沙的侵袭,以及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尤其是石雕建筑得以很好的保存。20xx年11月30日,清西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清朝入关在建有清东陵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建清西陵。

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陵墓都建在了遵化县的清东陵,他们的后妃也都葬在清东陵,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

雍正皇帝登基后,曾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选定了万年吉地,且此地离顺治、康熙陵墓不远。当时也符合雍正帝的初衷,但经过堪舆大臣(风水大师)的再三相度,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雍正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废掉此陵,在清东陵另外选陵址,但均未找到理想的建陵之地。雍正命怡亲王即他的十三弟胤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京城西南一脉山麓往来采卜,到当时的易州境内天平峪(今易县太平峪),发现这里西有云蒙山,北有永宁山,东有丘陵地,南有易水河。他们极力向雍正推荐,称这里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自雍正七年(公元1730年)八月十九日开工兴建泰陵。由于雍正帝追求风水,首辟西陵从而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驾崩,次年乾隆登基,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3月将父亲雍正葬入西陵。然后又为自己在泰陵附近的太平峪选好了万年吉地,准备死后与父亲葬在一起。后来乾隆考虑到清东陵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应有后代陪伴,又派大臣到清东陵相度,清东陵圣水峪“龙蟠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认为这里是绝好的“万年吉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兴工营建陵寝。为兼顾东西两陵区的关系,乾隆提出“嗣后吉地,各以昭穆次序(即辈分之分),在东西两陵界内安葬。”此后乾隆将太平峪赐给儿子嘉庆,乾隆本人在东陵的圣水峪兴建了裕陵,与祖父康熙皇帝相守,嘉庆在西陵兴建了昌陵,与爷爷雍正为伴。

清朝皇帝在选定万年吉地的时候,十分注重“山脉水法”和“形势理气”,他们把具备了这些自然条件的地域称之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为了把这些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建设得更完美,他们在营建规模宏伟的皇家陵寝时,要在陵区大面积的栽植常青树,弥补青山绿水不能替代的庄严、肃穆气氛。清西陵自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建泰陵开始,到民国四年光绪皇帝的崇陵完工,历时185余年,共栽植松柏等常青树20余万株。这些树木增添了陵寝气氛,美化了西陵环境,同时也寓意了封建帝王渴望江山万代、地久天长的心愿。时过境迁,清王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保留下来的15000余株古松与清西陵一起成为祖先保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西陵树木的栽植纳入了陵寝规制当中,是与陵区建设同步进行的。清政府规定:“陵寝近旁仪行栽种松柏树外,仪行外围添种杂树”。栽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行栽,神道两旁成排成行生长的古松就属于这一种。一种是海栽,陵寝外围大面积范围内栽种的各种树木多以这种形式栽植。

清西陵的树木栽植后,清政府派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对树木的管理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有丢失和损坏,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轻重不同的处罚,对失职的官员给予降职或革职处分。

清西陵树木的来源有三种:一是来自涞源县的上老荒。陵寝建成后,皇帝为了绿化陵区,派人奔赴各地挑选树种。使臣来到涞源县上老荒,看到那里树木繁盛,品种优良,回京后启奏皇帝,皇帝当即传下旨意,命使臣们返回上老荒,征集役工和牲蓄,向陵区驮运松树。因为树木都已长大,每头牲畜只能驮运两棵,沿着拒马河、过紫荆关、下十八盘,经过漫长的路程运至西陵陵区。按当时规定,任何百姓不得进入陵区,违者“横走罚,竖走杀”;,但是清政府为了皇家陵寝的“风水”,把这些树木看做是珍贵文物,运树人员和牲畜可以直接进入陵区,人不下跪,马不解铃,并且不惜工本,栽种树木时每个树坑用一斗黄米做肥料,运树人员赏给银两。为求吉祥,将上老荒改名为“上老芳”,把圣旨镌刻在巨石上,将全体村民封为臣民。

二是陵区内自己培育树苗。陵区自己培养的树株,由于树龄较小又是当地土壤,所以和买来的树木比较,即节省了驮运时间和费用,又容易成活。三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梁鼎芬集资购买树种。光绪皇帝的崇陵建成后,梁鼎芬看到陵区没有树木,既影响风水又不美观,建陵计划中也没有种树的条文,于是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北京订做了许多瓷瓶,运到西陵。冬季大雪之时,放在崇陵宝顶上面,装满雪水,封上口,写上“崇陵雪水”的字样,运回北京,送给清朝的遗老,让他们收下雪水,拿出钱。他用集资得来的银两购买了树种在西陵陵区栽种,并在崇陵三座门内栽植了18棵云杉,象征十八罗汉为光绪皇帝守陵。

西陵古松千姿百态,巍为壮观。林海深处,有树干笔直,高耸如云的“巨人松”;丘壑沟谷之间,有扎根石缝,盘根错节,立于奇峰怪石之上的“菩萨松”;有层层叠叠、状似宝塔的“罗汉松”。慕陵龙凤门前有两棵古松,一左一右地矗立在神道两旁,一棵主干挺直、两枝倾斜向上伸展,树叶繁茂呈圆形,宛如亭亭玉立的侍女头顶圆盘迎接客人。另一棵主干前倾,两枝叉开向前伸展,恰似彬彬有礼的老者在迎接客人的到来。昌陵有“盘龙松”,崇妃园寝有“马尾松”,主干粗壮,树叶向下沿地面伸展,恰似马尾,故此得名。泰陵宝顶后有一棵“卧龙松”,足蹬基石,头枕宝城,眼望宝顶,树干曲回似龙身,树梢交错生长似龙爪龙须,像一条卧龙沉睡在暮色陵寝当中。

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原来覆盖西陵陵区800平方公里的古松林,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数量大为减少,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华北平原最大面积的古松林。清西陵是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清西陵的古松,绿化了西陵的山水、美化了西陵的环境,将西陵人工建筑的美与自然风光的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将西陵点缀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妃园寝的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陵寝工程由于清王朝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下面为大家介绍清西陵的首陵——泰陵。

泰陵

泰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雍正,康熙皇帝第四子,爱新觉罗氏,名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其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0xx年)即皇帝位,时年45岁,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雍正皇帝于公元1735年驾崩,在位20xx年,卒年58岁。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葬于泰陵。

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也是社会争议较多的一位封建帝王。在其20xx年的皇帝生涯中,他以大刀阔斧的手腕惩治腐败,推行新政,改革税收制度,实行干部交流,扭转了康熙末年政治颓废、吏治腐败的局面。在雍正王朝中期,国库充盈,社会稳定,农、林业发展势头良好,清王朝成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在政治和经济上为乾隆盛世的出现打下坚实基础,起到举足轻重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泰陵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开始营建,历经8年后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成本材料费白银240多万两,用工233.6万人次。在中国封建社会,对泰陵的美好解释是:“循礼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鉴于雍正皇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所以他的陵寝用泰字命名。

泰陵是一处清朝盛世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亦非常考究。

泰陵陵址名曰太平峪,地处永宁山主峰下。根据“陵制与山水相称”,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清代建筑学家与风水学家把形态端庄的元宝山做为泰陵的朝山,永宁山做为泰陵的靠山。永宁山是太行山余脉,也属于燕山山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由山西而来,如巨龙横卧中原。主峰突起,耸入云端,屏立于陵寝之后。大红门两侧有东、西华盖山作为天然门户。当我们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向四面观望时,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作为靠山,也可以说是屏障,是太行山的余脉,九龙九凤山作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前面还有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作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坐落着泰陵气势恢弘壮丽、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北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与精美华丽的陵寝建筑相映成趣。陵寝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古代帝王在选择陵址时为什么对山如此重视呢?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山是古人沟通天上和人间的桥梁,是最伟大的造化,所以对山的崇拜就变成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最大的典礼,历代帝王为了王朝统治的兴旺,大都要到泰山去封禅。第二,山能够永远存在,皇帝对山的崇拜意味着他的统治就如同高山与日月一样永远同光。

泰陵不仅讲究规划布局,而且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布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以中轴线上(神道)贯穿南北,主体建筑设在中轴线上,一律坐北朝南,地宫坐落在中轴线的北端,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置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埋葬着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宪、皇贵妃敦肃。其建筑序列从南向北,于2.5公里长的神路上以居中或对称的形式依次修建了五孔石桥、石牌坊、石獬豸、大红门、更衣殿、平桥、圣德神功碑楼、华表、望柱、七孔石桥、石像生、龙凤门、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朝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进入陵区的第一座建筑是一座五孔石拱桥,独具慧眼的《西游记》导演就是让唐僧从这里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的,桥下清澈见底常年不息的易水,给陵区带来了几许灵气,更增添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几分秀色。

跨过五孔桥便是西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巍峨壮观的的三架石牌坊,清西陵共有7架石牌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这3架石牌坊,它既属于泰陵,又是整个清西陵威严肃穆的象征。在中国明清两代其他的帝王陵墓前,也建有石牌坊,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明十三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位于沈阳市的福陵和昭陵,但都为1架,清西陵却有3架,1架居中朝南,2架稍后分列东西,和北面的大红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式的格局,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古代建筑的艺术瑰宝。3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每架由66块石料组成,防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高12.75米,宽31.85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各个部位还雕有不同类型的图雕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特色的建筑。

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为庑殿顶建筑,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进入大红门,漫步古老的神路,映入眼帘的是凝重华丽的圣德神功碑楼,他稳座于神路正中,与大红门遥相呼应,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广场四角分别矗立着一根华表,犹如高大精干的四名卫士护卫着主人的安全。圣德神功碑楼北面是一座长达105.2米的七孔桥,这是陵区最大的一座桥梁。桥北是一组(5对)小巧玲珑的石像生。绕过影壁山——蜘蛛山,是龙凤门,它将您引入富丽堂皇的宫殿区,小碑楼、神厨库、朝房、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等,座座建筑红墙黄瓦,雕梁画栋,让您欣赏到我国无比精湛的古代建筑艺术,感受着高品味的文化价值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站在陵寝至高点——明楼前远眺,泰陵景观尽收眼底,端庄秀丽的元宝山屏立于大红门前方,做为陵寝的朝山;蜿蜒逶迤的九龙、九凤山位于大红门前方左右两侧,近侍拱卫,天心十道;连绵起伏的永宁山,如巨龙横卧中原成为陵寝的靠山。这些都是天造地设自然成趣的绝妙景观。泰陵周围弥山漫古皆尽松林,这里草木葱郁,群松青翠欲滴,如诗如画。

下面我们进入具服殿。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专供皇帝以及后妃等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之所,沿续明代建筑拂坐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了一座水冲厕所。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花费十三万一千五百两白银,占地5.54亩。碑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富丽典雅,坐落在方形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静、雄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使之带有呼之欲出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起源于远古时代,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诽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流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盛行。现在陵区华表已无原样,上面却装饰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仅用于衬托主体建筑,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碑楼内,矗立着两通巨大的石碑,每通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座桥梁中最大的桥,长107米,宽21米。(拦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因为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于田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关系,耕种浇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巨大而完美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对于建筑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连接作用,使组合群的层次更鲜明,过渡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走下七孔桥,在神道的两侧对称排列着雕刻精美的石望柱、石狮、石象、石马、武将、文臣等五对石像生。

望柱为六角形石柱,柱身雕流云纹饰,底部为六角形的须弥座。在宋代以前,石望柱置于墓道的最前面,成为主要建筑。因为明、清陵墓石牌坊作为陵墓前主要建筑,所以石望柱退居次要位置,纯属装饰性的标志。

石像生就是在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以此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和权势。考察泰陵石像生的档案,泰陵原没有石像生。乾隆登基后,认为陵寝不设石像生,与典制不合,想在此增设石像生。而臣工们(风水大师:高其倬,洪文澜)则坚持: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供,而甬道转旋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所以这并不是违背典制,而是与风水有关。乾隆建议将大红门、龙凤门向南展拓,于是臣工们遵旨赴现场审核了原有计划并向乾隆奏议:大红门正在龙蟠虎距之间,护北面随龙升旺气,纳南面特朝环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时天造地设之门户,不便展拓向外。况石像生之设,古制未详,无大关典礼之处,似可毋庸添设。一言九鼎的天子,面对臣工的据理力争,也无可奈何,于是在奏折上批道:知道了。

1748年,乾隆出于孝道和礼制的考虑,强行在泰陵前安设了五对石像生。这样就失去了龙凤门横陈为底景的依托,而又失去了石像生拱卫迎候于门前,聚巧形而展示的效果。所以泰陵石像生在所有建筑中是一个败笔。但由于臣工们极端负责的态度与一言九鼎的皇帝据理力争,所以也未伤大雅。

蜘蛛山是泰陵的案山。据刘敦祯先生讲,此山系人工所为,可这里原有一座小山,又往上放了一些施工中剩下的废料。那么案山在陵区究竟起什么作用呢?因风水讲,无朝案遮拦未免飘散生气,所以案山会使陵区生气发越。

通向宝顶的引导大道——神道在这里突然拐弯,是因为中国古建筑讲:贵含蓄,忌直接。也就是说后面的建筑不能一下子尽收眼底。所以当我们漫步于弯弯曲曲的神道上,就好像置身在意向深远的空间环境氛围之中。

龙凤门是一座雍容华贵的建筑,火焰式石牌坊柱门,有黄色琉璃瓦的看面墙,墙下有宽厚敦实的洁白色须弥座。构成丰富细致、色彩斑斓、华丽富贵的形体。整座龙凤门充满了动势。高低错落的轮廓线,挺拔的石柱上雕刻云板,云墩和蹲龙,横直如矢的大小额坊和顶部火焰宝珠,看面墙上云纹腾龙的花心和岔角牡丹花叶,墙顶为蓝绿色三彩斗拱所撑托的金色琉璃庑殿顶等等,都给人以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感受。龙凤门的近形风姿与远视气魄巧妙溶汇,相澄相生,出神入化,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不愧是古代哲匠的精心杰作。

三孔桥虽没有五孔桥那么宏大,但工匠师们都把它建造得小巧玲珑,优美动人,将两侧的拦板用幽雅的券形曲线组合。站在三孔桥上驻足观看,陵寝宫殿群在紫色的永宁山衬托下,同时向东西两翼横向逶迤延展,把一种统一性的内涵,一种非同凡响的稳重、宁静、庄严肃穆充分体现出来。

三路九孔桥并肩横跨于最后一座马槽沟上,除自然形成的三条河以外,后两道是人工而成,体现了山陵环境质量的完善非常注重对水的处理。水对于大地来说是血脉,能够造就大自然的钟灵毓秀、生气发越;水还可以界分空间,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协和的环境回合,而且山水可得如方圆中之规矩,山水相济如堂室之有门户,因此陵区所有随桥泊岸,酌量地势修理,不使浸湿地宫;修筑堤坎,而且也使水流弯环,免其激设有声,破坏宁静的山陵气氛。所以马槽沟弯如飘带,柔如轻纱,造成“来宜曲水向我,去宜盘旋顾恋”的水势。充分体现出陵区对地穴的留恋之情。所以陵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关情。

神厨库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小院,内建神厨。神库和省牲厅等建筑,是祭祀时制作和存放各种肉食品的地方。

神道碑亭又称小碑楼,是放置皇帝谥号碑的亭式建筑,重檐歇山,黄色琉璃瓦覆顶,四角翘飞,形式与大碑楼相仿,但规模缩减了二分之一左右。内竖一通石碑,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写着雍正皇帝徽谥号。

东、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叫茶膳房,是根据关外奶房、果房的遗制而建制的。

东西班房均为布瓦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值班房,也叫守护房。清代皇帝即位之后,便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之修陵筑墓,因而皇陵的保护便成为首要任务,这一任务由深受皇帝信任的八旗兵来担负。他们采用换班的方法沿着陵院外的更道昼夜巡逻。如赶上阴天下雨等天气便可在值班房内躲避休息。

隆恩门是进入宫殿区的门户,是整个陵寝组合群引导建筑的结束与主体建筑的开始。两侧是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把宫殿区的所有建筑包围起来,使其成为结构严谨的两层院落。

焚帛炉,又叫燎炉,是为皇帝祭祀时焚烧五色纸和金银锞的地方。炉高4米,采用砖木建筑形式,单檐歇山顶,周身用黄琉璃瓦构件制成,炉基为须弥坐。炉内四壁及上下均为铁板,下面是三个铁槽,顶部两角各有一出烟孔,底座下部两侧各有一扒灰口。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和谐,雍容华贵,精巧细致。

东配殿是存放祝板和制帛的地方,同时又是临时存放神牌的地方。每当大修隆恩殿时,帝、后的神牌就移到这里安放,在维修期间如遇上祭祀,也在此进行。西配殿则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帝、后祭辰大祭之日,由永福寺派13名喇嘛到此念经,为死去的皇帝超度亡灵。

正面的隆恩殿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整个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建筑,黄色琉璃瓦盖顶,显得庄严肃穆。其建筑结构非常牢固,所有的木件全部采用卯榫对接形式,梁、柱、檩、椽结合不死板禁锢,有灵活移动的余地,具有很强的防震性能。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卯榫之间具有获活动性能,将外部力量缓冲分解,震后仍可恢复原位,因此雍正八年以来的多次地震包括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都未使清西陵的大木结构受到明显破坏,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水平。

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中门比较高大,两侧墙上有琉璃岔角花和中心花,檐端用琉璃斗拱装饰。这种门占地面积小,看上去显得较厚,图案丰富,雍容华贵,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材料非常坚硬,耐高温,有一劳永逸之功效。两侧分别接卡墙,阻隔南北,使宫殿区形成两层院落。清代建筑学家不仅注重陵区单体建筑的形象与外观,而且更注重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群布局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组群布局的实现依靠门户和墙体,将各单体建筑有效的组合分割,形成一个个院落,并将院落形成复杂的整体,所以“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这个道理。

二柱门横跨神道,石柱上架额坊,建筑形式为斗拱夹山顶,作为方城明楼的屏障。清朝前五代皇帝陵寝都在三座门以后建二柱门,自道光以后则裁撤,因为建筑中缩短了三座门与方城明楼之间的距离。

石五供是一组象征永久性祭祀的供品,基座是由3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这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台基样式,上面刻有八仙、八宝、八卦、琴棋书画等图案。所有这些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图案造型及美学观点很有参考价值。

明楼属于纪念性的建筑物,高高耸立在方城之上,使人置身于仰崇桥山的氛围之中。它与朱红色的墙体、金黄色的瓦顶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当我们踏上明楼在南门外远眺时,心中升起一种无比自豪的感觉。正前方五里之外的东西华盖山、九龙九凤山形成的自然门户,郁郁葱葱的古松树弥漫于30里内外。座座殿宇、桥梁、门户、树木山川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比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承德的离宫,明十三陵大有过之无不及。像这种巨大的皇陵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遗产的骄傲。所以英国著名科学家里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制式上是一重大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如果说雍正在选定易州境内天平峪时,说这里是“乾坤具秀之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风水宝地,而历经185年的14座陵寝完工以后,自然景观又加人文景观,就形成了如此景观:“山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之平坦开阔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的秀美风光。

描写河北晶龙集团考察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我是你们的导游。

  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位于太行山中麓,河北省石家庄南部邢台县浆水镇,盘桓于邢台、沙河、和顺、内丘四县之间,东距邢台市区62公里,距107国道、京(北京)—珠(珠海)高速公路62公里,宜沙国防公路和晋冀高等级省道由景区通过。九龙峡景区目前开发总面积64平方公里,从极峰俯瞰群峡,九峡蜿蜒汇向一球型山峰,“九龙戏珠”浑然天成,“九龙峡”因此而得名。九龙峡分布有上百个景点,这些景点归纳起来有十大特点,这就是:罕见的幽谷奇峡,迷人的高山奇景,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绿浪翻滚的林海,丰富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民俗风情,令人神往的传说。九龙峡被誉为“燕赵第一景”,人间仙境。

  华北最大的石英砂红砂岩峡谷集聚群 九龙峡以峰峦叠翠,雄奇峻秀而著称。其间分布有形态各异的峰、峦、峡、瀑、潭、泉、涧、溪,九龙峡景色秀丽奇艳、十分罕见。九龙峡能保持如此完美的神奇天然梦幻景象,这与当地人的信仰、风俗有关,他们认为九龙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是有神灵的,因而刻意加以保护。九龙峡为远古冰川时期形成的峡谷,加上气候和各种自然侵蚀,流水寒彻,共同创造出这一杰作;九龙峡加上各条支峡,共有60余条,其长度都在1—4公里之间,峡谷最宽不过20米,最窄只有1.5米左右,峡谷幽深,峰回路转,并有“天井”形多处,形成巨大的石瓮地貌形态,成排的长崖式的板山,如此峡貌实为罕见。

华北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 九龙峡雨量充沛,泉水流量稳定永不枯竭,谷底流水潺潺,清幽凉爽,风景秀美。这里谷底潭深水碧,由于景区山体成台阶结构,瀑布众多,具有落差大、姿态美的特点,落差超过100米的瀑布4处,成群出现30—50米瀑布 30多处,是目前华北地区发现的落差最大群落最集中的瀑布群。

  太行山最绿最美的地方 九龙峡的峰林、草原、云海、日出、彩虹,一幅幅雄伟壮观、奇特迷人的景象,丰茂的植被和森林是九龙峡的又一大特点。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林和奇花异草种类达数百种。奇妙的自然景观、变化多样的森林植被、幽深的环境以及形形色色的稀有动植物汇集成一种难于抗拒的诱人魅力。九龙峡的日出是那样的美丽和壮观,令人心旷神怡。由于九龙峡的局部环境特殊,常见云雾飘游于山腰,流动于千峰万壑之间,或成涛涛云海,浩瀚无际,或与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斓,壮美瑰丽。幽谷泉鸣,鸟语花香,整个景区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壮丽画卷。春天,满山桃花和上百种山花,竞相争艳,可使你领略高山春的气息;夏日,泉水潺潺,清幽凉爽,高山飞瀑,九峡秀谷,一步一景;秋来,满山树上的硕果挂满枝头,黄栌、五角枫将大山妆点得五彩缤纷,让人感到丰收的喜悦和秀美大山的强烈诱惑;冬至,瑞雪飞舞,银装素裹,百丈悬崖上的冰挂令人惊叹不已。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佛教文化 支锅岭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呈东南、西北走向。墩台上尚存城楼遗,在关门内侧两边各存建筑残垣,这里山高陡峭,是通往山西的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千余米千年古夷仪栈道保存完好,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并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九龙峡位于古襄国的所在地,印度的高僧佛图澄曾在此居住。中国《高僧传》记载了襄国大旱,城中堑水源干枯,西域来帮助石勒打天下,居住在这里的高僧佛图澄咒龙求水的故事。他料事如神,千里之外的事情,从手掌中皆可看到,无所不知,遇有强敌,收兵集在师傅寨古庙山寨,咒语让龙宫的九龙喷水,以水淹没敌兵,山寨可随水位升高,帮助石勒在襄国这里建立了后赵国,石勒称他为“大和尚”。这里还有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传说,如“观音度九龙”、“小白龙和小龙女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小龙女拜观音”、 “板栗的传说”等。

  丰富的地方农副土特产品和丰厚的地方民俗文化 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凉爽宜人,昼夜温差6—10摄氏度左右,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盛产绿色干鲜果品。苹果、板栗、核桃、柿子、各种杂粮等品质优良,远销国内外市场。多种的山野菜,如:神仙韭、韭菜花、蘑菇、山金针、山薄荷等等,美味可口。这里盛产上千种中药材,如灵芝、首乌、丹参、银花、柴胡、远志等。本地被省科委定为太行山开发示范区,“经济沟”建设闻名全国,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目前,浆水镇已建成双万亩优质苹果、板栗基地,绿色农业开发干鲜果品曾被定为党的xx大专用果品。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九龙峡人民,民风淳朴善良,吃、住、行、婚、丧、礼仪、节日等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来这里住舒适洁净的农家院,享受丰富的农家特色小吃,美味可口的农家饭,领略浓郁的山乡风情,乐购丰富的地方土特产。九龙峡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科考研究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好,游客朋友们,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描写河北晶龙集团考察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我国杂技发祥地之一,被国内外杂技界公认为中国杂技之乡。1993年,吴桥县政府与香港国旅合资兴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把杂技艺术作为一项独有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大世界占地200公顷,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内设十大景点,融千年杂技文化于一苑,集游乐、人文、博物、民俗、杂技培训、比赛交流于一体,具有神奇、绝妙、新颖、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现了杂技之乡古老的民间文化风采,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东方杂技旅游胜地。

为弘扬民族文化,变吴桥杂技优势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1992年4月28日,由吴桥县政府与香港共同兴建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景区破土动工。1993年11月26日,吴桥杂技大世界一期工程对外开放,占地617亩,共建江湖文化城、杂技奇观宫、魔术-、小泰山等八大景点、集娱乐、参与、交流、表演、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展示民俗精粹,尽显艺乡风情,以独特的杂技文化旅游日益奠定了华北知名景点地位。

所获荣誉

吴桥杂技大世界作为杂技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千年杂技文化遗产的生动再现。杂技大世界开业近十年来,已接待海内外游客195万人次,实现综合经营收入1.5亿元,20xx年实现接待游客40万人次,综合经营收入1000万元。国务院副-、-、国务委员宋健、国家旅

游局副局长孙钢及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亲临杂技大世界并指导工作。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曲苑杂坛》、《正大综艺》、《东西南北中》,天津电视台《鱼龙百戏》,河北电视台《笑笑笑》,山东电视台《快乐星期天》等摄制组及新加坡、日本、韩国、法国、匈牙利、香港等一些新闻机构先后慕名来杂技大世界拍摄专题片并给予系列报道,同时杂技大世界被国家旅游局指定为定点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续三年列为国家旅游专线,并荣获河北省“十佳企业”、“先进景点”等荣誉称号,20xx年年初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xx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充分展示了杂技大世界的艺术魅力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景点特色

江湖文化城:吴桥杂技大世界最具特色的中心景区,占地19200平方米,重现了当年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上海大世界、南-庙四个民俗文化集散地的表演特色和江湖文化景观,让人们充分领略吴桥杂技艺人的奇招绝活,漫步城中可以尽情欣赏各具特色的杂技、马戏、戏法、气功、曲艺、独台戏、拉洋片、驯白鼠等艺术表演,身着清朝服饰的吴桥艺人们,说着当年卖艺求生的语言,把过去艺人四海为家的生活情景展视的淋漓尽致,集中展示了清末民初的旧中国市井社会百相的文化氛围。

魔术-宫:建筑面积4432平方米,建有魔术宫综艺剧场,利用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魔术的魔幻魅力。同时以历史神话传说、传奇故事为展示内容,以历史和现代魔术的经典技艺为手段,向游人展示千年魔术的神奇玄奥,魔术大师们靠灵巧的双手和奇特的道具,魔幻般的变出奇妙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人体三分、穿越钢板、倒悬行走、空桶取物、大变活人、龙宫探秘、捆绑逃脱等20多个节目展示了魔术的瑰丽和神奇。

杂技奇观宫:建筑面积5529平方米,突出反映中华民族自远古黄帝时代至现代数千年的杂技发展史,有黄帝战蚩尤、魏晋椽樟、水转百戏、南园庙会等十几个场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