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7:14:44 页码:13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模板19篇)
2023-11-20 17:14:44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领悟,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成熟和进步。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突出重点,用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推荐大家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以拓宽视野和思路。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x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境内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高品位旅游景点40多处,素有“百里山水画廊”的美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抉择。

一、明确发展定位,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二、抓好提档升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x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三、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

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特色民俗文化包(20xx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到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必须紧紧围绕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两大要素,科学设计,精心包装。重点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边贸、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五、发挥沿边优势,推动旅游经济与口岸经济共同发展。

x县作为中国连接越南和东盟各国的重要节点,开发跨国旅游、边境旅游、边关风情游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积极推进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越两国政府尽快签订《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定》,尽快开通中越边境“一日游”线路和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进一步融入北部湾大旅游圈。结合硕龙镇打造成民族边关风情小镇和硕龙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的需要,把硕龙、德天、岩应三个互市点和硕龙口岸一并纳入硕龙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硕龙口岸经济区,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口岸协调发展。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参与了一项旅游业调研,得到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以下是我对此次调研报告的心得体会。

首先,调研报告详细展现了旅游市场的现状。报告显示,旅游业是全球第三大出口行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10.4%。同时,旅游业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领域,全球有超过3亿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这些数据让我深刻认识到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性。

其次,报告对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报告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旅游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他们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将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此外,随着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要求提高,创意旅游和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也将迅猛发展。这些预测让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

第三,调研报告给出了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报告指出,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安全问题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建议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引导,鼓励旅游企业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报告还提倡加强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这些解决方案让我认识到,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四,调研报告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旅游项目和经验。比如,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一些地方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增加就业。同时,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跨境旅游和旅游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这些案例让我明白到,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从成功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创新和改善。

最后,通过参与此次调研,我深刻体会到旅游业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其发展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旅游业的壮大离不开创新和经验的积累,只有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旅游消费。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旅游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通过参与旅游业调研报告,我深入了解了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同时,报告也提出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并给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旅游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和繁荣的未来。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旅游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2020年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博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本文目录。

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除了能享受到旅游过程中的惬意与放松,其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体味。但随着旅游逐步深入生活,关于旅游的投诉也常见于报端。据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对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来自导游和旅行社方面。对于没有随团出游的受访者,旅游费用以及旅行社的信誉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旅游服务一直以纷争不断而出名,从调查显示的结果看,人们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在有随团旅游经验的受访者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对其最近一次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只有三分之一,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服务一般。

导致受访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这两项的比例分别达到30.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占23.1%,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占15.4%。【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还有费用和信誉:参团出游的主要障碍。

也有很多人没有随团出游过。其中,有些人是由于“没有时间”,而有些人是因为“费用较高”。还有一小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不随团旅游是因为“对旅行社不信任”。从这一结果看,费用和旅行社的信誉问题是阻碍人们参团旅游的重要因素。

从分析看,家庭收入越高,有随团旅游经历的人所占比例越大。在家庭月收入低于xx元时,90%左右的人没有随团旅游的经历,而在家庭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时,则超过一半的人有随团出游的经历。看来,尽管对旅行社而言,价格的可调节余地不太大,但普通工薪阶层对旅游费用的可支持能力依然有限。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旅游业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了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快速攀升,中国旅游的发展举世瞩目,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产生的连带效应显著,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我国“”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目前已经确定,据国家旅游局的公布的信息,就是:实现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8%,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xx年,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每年旅游业新增就业50万人,到xx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就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占世界旅游总额的8.6%,超过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中国就接待东亚三分之一的国际旅游者。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十大客源国之一,出境旅游达一亿人次,居世界第四位。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旅游可望达30亿人次。海外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者协调发展,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为了更加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特色经济;关联辐射功能显著,带动第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增加外汇收入,是非贸易创汇的重要来源;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创造新的市场劳动岗位,可为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旅游引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促进观念更新;提升焦作整体形象,促进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的保护和开发,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生态质量,促进环境保护;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带;确立城市标志物和市树、市花,组织地方的旅游节庆活动,形成独特、鲜明、富有个性的城市旅游形象。暑假期间我对附近市区的旅游情况进行了调查。

针对该处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宣传活动,该地周围的环境以及旅游团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态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与之相结合,所以这些也要进行调查。

第一、我采用取样拍照的方式,对有代表性的地区的环境,景色和人流进行了拍照。

第二、我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各个景点给游客发放200份问卷。【旅游市场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旅游市场调查报告优秀范文。问卷调查题目有10道题目,分别如下:

1、您对此地的了解程度。a比较清楚。b大致了解c、印象模糊d、很不清楚。

2、您在景点会选择什么样的住宿地点a、回家睡b、民居c、便宜的旅店d、宾馆酒店。

3、您觉得这的旅游消费是否合理a合理b偏低c偏高。

5.、您已经或计划去那些景点?(自写)。

6、您这次旅游采用何种交通方式?a。步行b、包车c、自驾车d、路边找车。

7、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如何?a、丰富b、中等c、一般。

8、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a、山水自然风光b、少数民族特色c、气候条件。

9、您对这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及管理的认可程度a、开发充分,管理到位b、开发不足,管理到位c、开发充分,管理缺陷d、开发不足,管理缺陷。

10、您认为这的景点缺乏的是哪些方面?a导游服务b景点整体规划及安排c、基础配套设施d、地方特色购物e、文化背景挖掘f其他。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近5年的入境旅游者人数都在1000人次左右,其中多为中国台湾及港澳的旅游者,海外旅游市场的开发还很滞后。旅游者在景点的停留时间短,不过夜的旅游者占51%,停留1夜的旅游者占38%,过境观光游的特征十分明显。旅游者在景点的消费少,景区门票、餐饮和住宿占了绝大部分(76%),这表明该地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旅游消费导向,如购物、娱乐等比例过小。旅游者感受的一致性很高,即:对旅游景区质量及导游等景区服务感到满意,对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印象一般,对长途交通(外部交通)条件感到失望。

通过调查还得出,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该市共有2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这些旅行社从表面上看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关系错综复杂。

任何一个旅游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所以应该综合分析兴此地旅游产品特性和旅游市场这两个因素,确定旅游产品的目标人群作为长期营销的方向。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中,部分景区无意中造成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掠夺性经营如过多的停车场和日益宽敞的景区道路及游步道公园化现象严重等,同时在风景区的乱搭乱建现象日趋显现,正逐步挤占核心景区。景区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堪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城市水源面临威胁。旅游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景区的保护问题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不能仅局限于内部的精耕细作,部分园区旅游设施已超越限度,对景区的美学价值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此外,我们应该设计自己的旅游精品,推出的为我独有的特色产品,使我们的产品成为面向国内外的名牌产品,这些应该由精选的旅游景点、合理的旅游线路和出色的服务“六要素”构成。旅游精品应该成为是旅游业形象的集中体现和王牌产品。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知道:旅游业是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性产业,旅游购物不仅是旅游者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目的地创收的重要来源。该市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目前仍属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品牌,也未能成为焦作旅游独具特色的吸引因子之一该市旅游商品目前品种单一,供游客选择的范围狭小,产品档次低,新“面孔”少,难以吸引游客目光。

旅游产业政策缺乏有力的体制保障,旅游景点建设开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各景点规划没有形成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较小,()开发体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闲置。当前焦作旅游机遇大于挑战,景点硬件设施已能满足需求,亟需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加大在吃、住、行、娱、购这五个方面的开发力度,一方面要打造出焦作的山水品牌、太极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还要借此契机全面提升焦作市旅游文化品位。

现在的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精神为指导,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战略思想,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加大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力度,丰富“焦作山水”品牌的文化内涵;全力发展具有该市特色的旅游商品;进一步强化宣传目标,开拓高端国际游客市场。未来五年,是该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超常发展的战略。首先是产业化发展观念必须超前,树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观。其次产业政策也会随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

旅游扶贫是一种投入较少、效果较好、返贫率较低的新型开发性扶贫方式。它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旅游业,使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观念随着游客的流动引导贫困地区,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实现脱贫致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更能了解到济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和典型引路,让贫困地区的农民摆脱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破除多年来养成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念,逐步树立旅游意识、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使贫苦人们找到更好的致富方法。

返回目录。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

二、*旅游发展现状 。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

4、特色体现不足,互动欠缺 。

三、改进不足、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

1、加强旅游开发树立品牌效应 。

2、重视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互动开发 。

4、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

5、区域旅游的联动开发与协作开发 。

返回目录。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2020年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博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返回目录。

重所周知,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xx年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xx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xx年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xx年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xx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xx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xx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xx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xx年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xx年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xx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xx年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xx年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xx年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xx年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xx年,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xx年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xx年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xx年,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xx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xx年,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xx年,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

*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7大类,82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乌兰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

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

*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

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2000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2006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l家旅行社,7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作为刚刚兴起并得到发展的特色旅游,在各个景点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各景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能及时的跟进,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旅游(景点)资源在由于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各个景点辐射区的基本的服务行业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发展,有的景区甚至找不到一个饭店和一个旅店,当然,缺乏基本的吃住服务条件的旅游景点是无法吸引游客的。如甘家湖荒漠生态旅游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距市区180千米。甘家湖林区保护区面积56.7万公顷,是全国面积最大、物种最多、自然景观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其中的“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林区内有40余种动物和228种植物,其中有马鹿、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发源于北天山的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经这里后,汇聚向西注入艾比湖。湿地分布于河流西旁的洼地,芦苇生长茂盛,野鸭、天鹅在此栖息。这里即有沙漠,又有湖泊,有低矮的灌木,也有高耸的乔木,沙漠与绿洲共存,局部地区还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形态,是整个新疆有的天然荒漠生态公园,但是因为路程远,景区路纵横交错,路况不好,没有饭店和旅店,更谈不上购物和娱乐了,现在只有单位组织的旅游和媒体记者进入,个人徒步旅游方式没有被大众接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吴中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风光景色秀丽宜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旅游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旅游发展年”、“旅游发展提升年”和“太湖旅游世博年”为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务实奋进,旅游业呈现健康稳定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功能更加完善,“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旅游品牌初步树立。2008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00亿元;2009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2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亿元;预计201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亿元。旅游业各项发展指标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均名列前茅,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

一、旅游业发展发展现状。

1.发展机制日益完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工作,对旅游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先后制定出台《吴中区旅游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旅游工作专项考核实施意见》、《吴中区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区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引导资金1000万元,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宣传推介、节庆活动等,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多张;有江苏省星级农家乐46家(四星级农家乐7家、三星级农家乐18家);有旅游职业学校1所。目前,全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6万多人。

3.品牌影响显著提升。品牌宣传强势推进。电视连续剧《兵圣》、旅游形象代言人刘亦菲等大片、名人效应进一步显现,采取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投放吴中旅游形象宣传片、出版发行《吴中旅游》杂志、改版升级“中国苏州太湖旅游网”等系列措施,成效显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连续多年举办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太湖开捕节、太湖梅花节、羊肉美食文化旅游节、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旅游节等重大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以节造势扩影响、借节发力促发展。营销推介积极有效。开展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北京推介会、日本东京旅游说明会、太湖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论坛等针对性强的专题推介活动,推出吴中旅游优惠卡,不断开拓上海、南京、杭州等周边市场和日本、北京、山东、四川等中长线客源市场,“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的旅游品牌得到显著提升。

现;三山岛、淞南生态农庄等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太湖国际大酒店、香山国际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项目不断进驻。同时,快乐之乡、中国工艺文化城、观音园等超大规模项目加快推进。随着一大批旅游项目的建成运营,全区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正逐步形成以观光产品为基础、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特色旅游产品为补充的复合产品体系。

5.行业文明逐步提高。规范行业行为。深入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加大对“农家乐”进行专项整治,严格规范宾馆饭店、旅行社、景区(点)等的经营行为。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全区旅游导游员、营销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文明素养和行业诚信度。充分发挥区职教中心校、旅游职业学校等教育培训优势,每年组织培训管理干部、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等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全区旅游行业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岗位、巾帼示范先进、苏州市旅游优秀企业和苏州市青年文明号等活动,积极参加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活动,形成行业内讲文明礼貌、热情服务的良好氛围,2009年成功创建苏州市文明行业。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制约和问题。

一、多头管理等状况,同质化发展、低水平竞争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引入、投入机制方面,尚未形成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和国有资本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缺乏强有力的旅游投融资载体和平台。三是产业特色不突出,产品开发利用上未能发挥资源优势,产业要素发展不够平衡,布局不够合理。

2.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力度还不够大。一是主要依赖观光旅游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新的规模型、特色强的龙头产品不多,度假型、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夜间旅游、水上旅游等特色产品比较欠缺。二是旅游要素配臵不完善。产业优势地位尚未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旅游服务系统不够成熟,交通组织不够完善,娱乐配套设施不够便捷,酒店业集聚不够理想,旅游购物发展滞后。三是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总量和所占份额还比较低,没有国际品牌酒店、品牌旅游企业引进落户,符合国际旅游要求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3.旅游行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一是行业文明的水平不够高。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经常化还不到位。二是联合监管的力度不够大。旅游市场秩序联合检查监督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制度还不完善,管理措施落实不够到位。三是旅游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旅游人才特别是高端运营人才不足,缺乏高水平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人才,一线服务人员队伍配臵不够齐整、素质还不够高。

4.旅游项目开发制约颇多。旅游项目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缺少有重大震撼力、强烈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项目;项目特别是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存在土地供给不足、指标缺乏,审批环节多、要求严、周期长等问题;有些项目存在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建设进度不快;一定程度上存在项目重复建设、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三、促进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举措。

照“两轴、两带、三区、多节点”的总体旅游发展格局,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核心,重点突出“太湖休闲度假”和“孙子兵法文化”两大主题,大力实施区域引擎拉动、整合创新管理、旅游配套发展三大战略,全力发展太湖休闲度假游、水乡古镇风情游、乡村田园休闲游、江南文化体验游四类旅游产品,实施细分营销、整合营销、话题营销和节事营销四大营销策略,加快太湖文化论坛、光福快乐之乡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等配套要素建设,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提高产业素质,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

(二)发展目标。通过努力,近期将吴中环太湖旅游打造成苏州休闲度假旅游的引领者、苏州旅游重要增长极和环太湖旅游龙头、华东地区旅游的重要节点,中远期打造成全国滨湖旅游的标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名区。到2012年,接待游客达到15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以上。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全区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位居苏州大市乃至长三角领先水平。

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狠抓总体规划实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游总体发展格局。

2.抓好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区内现有景区、景点的资源和各类旅游项目设施的整合模式,创新组建股份公司,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叠加发挥旅游项目优势开发、集中投资和统一运营等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

3.抓好政策扶持保障。执行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区在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深化完善旅游产业振兴和培育提升计划,进一步细化明确配套扶持政策,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科学合理使用好区财政已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规范执行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发挥最大效用。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项目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强化发展意识,抢抓机遇,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项目、大投入、大产出的要求,全力抓好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建设推进工作,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区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1.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做优、做细各项服务工作,努力营造更加优越的旅游投资环境。一是及时更新、完善和优化旅游招商项目,编制旅游项目招商指南。重点加强与专业公司合作,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策划1~2个震撼力大、拉动性强、示范作用明显的综合性旅游项目。二是在请进来的同时,加大走出去招商的力度,每年组织开展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吸引外资、民资、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管理。重点组织中青旅、港中旅等一批专业旅游集团来我区有针对性地考察洽谈,争取投资落户。三是加强跟踪服务,增强签约旅游项目的存活率,提高旅游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

2.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针对全区重点旅游项目存在规划、土地等审批方面的制约,积极做好对上信息沟通、组织协调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相关部门在土地、规划等审批方面给予旅游项目更多更大的支持。加快太湖文化论坛、渔洋山生态文化园、苏州休闲太湖俱乐部、江南文化园、孙武书院、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扩建等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开放;加快快乐之乡、观音园、中国(苏州)国际工艺礼品城等项目报批进度,争取项目早日实质性启动。

3.调整优化旅游项目投资结构。围绕建设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适应旅游发展新趋势,完善旅游投资引导机制,引导改善和提升全区旅游项目规模结构、功能结构和档次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一是优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结构。围绕解决我区旅游产业的短板问题,着重引导投资商向旅游购物、演艺娱乐、夜间旅游等特色项目发展。二是优化功能性旅游项目结构。目前,吴中区旅游已进入高位发展、寻求突破的重要阶段,必须在巩固大众旅游市场的同时,向高端旅游市场进军。要进一步引导投资商向温泉、游艇、高档俱乐部、会所以及综合性休闲度假项目发展。三是优化酒店投资结构。重点引导投资商在环太湖区域发展高端度假精品酒店,在各景区重点发展主题酒店、汽车旅馆、乡村度假酒店、特色酒店及分时度假酒店,在吴中城区重点发展经济型酒店。

夜间文化旅游休闲景点和场所,开发夜间文化旅游项目,做好以夜间购物、夜间餐饮、夜间休闲、夜间观光为内容的“夜吴中”文章,满足游客对夜间活动的需求,丰富中外游客和市民的夜间旅游生活。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以旺山、三山岛、淞南生态农庄、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乡村旅游项目为载体,开发农事活动体验、农产品展示、农产品采摘以及餐饮、垂钓、野营烧烤等具有农业特色浓郁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感受乡村风光与淳朴乡情。四是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产品。依托太湖文化论坛,争取一批重量级、国际级的会展、商务、赛事等主题特色活动落户吴中。积极拓展会展旅游的外延,大力发展面向商务会议人员的商务运动、商务度假、奖励旅游、公司拓展等相关产品,打响太湖会议度假的品牌。

(三)狠抓旅游品牌宣传,形成广泛高效的营销网络体系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市场宣传推介,大力拓展客源市场,打响“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旅游品牌。

1.稳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按照“立足长三角、巩固华东线、走向大城市、开拓亚美欧”的市场战略,全面开展吴中旅游市拓展渗透工程。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旅游推介活动,不断巩固上海、南京、杭州等周边城市客源主阵地,扩大长三角范围内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巩固深化与河南、山东等地的旅游合作关系,组织赴东北、西南等重点长线客源市场举办专题营销推介,拓展国内中长线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旅交会平台,加大开拓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等海外客源市场。配合《兵圣》电视剧的推广热播,做好全区各大景区的公众推介。全面改版《吴中旅游》杂志,升级扩容“中国苏州太湖旅游网”,扩大宣传覆盖面。

2.精心组织节庆活动。高标准举办好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继续精心策划举办好以茶文化、渔文化、羊文化、兵圣文化、水乡服饰文化等弘扬吴中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要突出山水特色,增强品牌意识,多策划举办能彰显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节庆活动,突出太湖休闲度假的特色。

3.整合拓展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太湖山水、吴地文化、古镇古村、民风民俗等不同特质的旅游资源和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针对不同客源市场,推出“一日游”、“二日游”、“多日游”的产品,精心策划设计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旅游线路。

为基础,通过加大对穹窿山景区的扶持提升力度,力争将其早日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做好光福景区创建国家4a景区工作。

2.做好酒店的创星升星工作。指导区内的星级酒店要继续加强硬件改造和设施完善,重点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和服务水准。做好太湖高尔夫酒店、水云天酒店升星整改和姑苏锦江、三德大酒店上星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太湖国际大酒店、香山国际大酒店、甪直凯菲尔酒店、东吴大酒店、嘉盛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环太湖地区中高端星级旅游酒店群。实施农家乐专项整治工程,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建设一批高水平生态农庄和高星级农家乐。

3.做好旅行社的壮大升级工作。引进1到2家有实力的境外著名旅行社和国内大型旅行社前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对外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实行国民待遇,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来提升旅行社的整体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向集团化发展,提高旅行社经营规模,实现网络化经营;鼓励中小型旅行社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通过市场细分,发展会议旅行社、水上游旅行社、汽车旅行社等各类专门化定位的旅行社。近期工作重点是做好吴中区内地接旅行社的培育工作,扶持地接业务做强做大。

(五)狠抓交通购物建设,形成齐全丰富的旅游配套体系1.加强交通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是旅游目的地的有力支撑和必然要求。加强交通组织。对外交通方面,在度假区设臵远程候机楼,在苏州火车站、汽车站开通旅游班车,开通与长三角重点城市集散中心间的旅游班车。内部交通方面,要增设多种类型的交通工具,实行旅游交通公交化运营。同时,在旅游旺季期间加强交通疏导。加强基础工程建设。加快东山环岛公路、金庭环岛公路建设,加快构建起以度假区核心区为中心,连通各大景区,出入通畅的生态游览通道;加强通道沿线的环境整治和生态绿化建设,营造整洁、舒适、生态的游览环境;新建、改建和扩建部分停车场,提供充足的车位及安全保障服务。

2.加强旅游购物体系建设。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全区旅游购物发展相对薄弱的现状,要从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大对旅游购物产业的扶持、培育和指导,扶持一批规模经营和成长性好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深入挖掘开发一批反映地方特色和风貌,纪念性、工艺性较强的旅游商品;支持旅游商品市场、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建设,完善城市旅游购物功能。要在整合吴中区现有的旅游购物点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区级旅游购物中心,并在各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一批外观统一、管理规范、各具特色的购物网点,构建体系丰富、立体化、主题化、特色化、规范化的吴中区购物体系。

3.加强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依托型(吴中城区)、交通游憩型(高速公路服务区)、景群型(多个景区之间)、景区型(景区内部)、汽车营地型(景区周边)和迷你型(车站、商业区等)等六大类型旅游综合服务分布局。大力拓展服务区的游客集散、旅游咨询、旅游形象宣传、票务服务、旅行社组接团服务、旅游投诉接待和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展示等服务功能。

权益。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誉公示系统,引导理性消费,规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

2.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以创建文明行业为契机,切实提高旅游行业文明程度和从业人员文明素质。积极做好旅游行业诚信经营的宣传工作,组织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召开旅游质量工作交流会、导游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在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守法经营”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和信用道德教育,增强旅游企业的诚信经营意识。

3.加大旅游安全管理力度。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建立旅游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加强旅游治安、消防、交通、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和医疗急救、紧急救护体系的建设,提高对旅游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危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臵能力。抓好旅游设施、消防、食品安全等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旅游安全联合执法检查和专项检查的力度,确保全区旅游产业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7大类,82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乌兰萨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xx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xx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l家旅行社,7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

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萨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xxxx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境内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高品位旅游景点40多处,素有“百里山水画廊”的美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xxxx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抉择。

一、明确发展定位,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xxxx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xx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xxxx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二、抓好提档升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xxxx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xxxx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xxxx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xxxx—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三、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

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xxxx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xxxx特色民俗文化包(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xxxx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xxxx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到xxxx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必须紧紧围绕xxxx的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两大要素,科学设计,精心包装。重点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边贸、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xxxx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五、发挥沿边优势,推动旅游经济与口岸经济共同发展。

xxxx县作为中国连接越南和东盟各国的重要节点,开发跨国旅游、边境旅游、边关风情游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积极推进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越两国政府尽快签订《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定》,尽快开通中越边境“一日游”线路和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进一步融入北部湾大旅游圈。结合硕龙镇打造成民族边关风情小镇和硕龙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的需要,把硕龙、德天、岩应三个互市点和硕龙口岸一并纳入硕龙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硕龙口岸经济区,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口岸协调发展。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共和县发改局2011年3月11日)。

共和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缓。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旅游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强化旅游宣传推介,着力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旅游形象。全县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产业效益稳步提高,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6至2010年是共和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8.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01.2万元。目前,全县现有3a级旅游景区1个,4家星级饭店。宾馆从业人员109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牧家乐”等快速发展,建成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共有35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170余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共和旅游的接待能力。

2、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成果。

托共和处于“三江源”生态旅游区重要过境地的区位优势和沿黄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地理优势资源,通过争取,将我县的主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青海省“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总体规划》之中,为全县今后旅游产业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收益回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旅游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共和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投资5万元修建了旅游标示牌;投资80万元对倒淌河镇旅游公厕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对景区房屋、地面、给排水、绿化、道路护栏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4、旅游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县旅游行业管理围绕“三创”(即景区创a、饭店创星、旅行社创强)的理念,深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年”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全县旅游进入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一是龙羊峡库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景区。二是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组织全县旅游干部参加了业务培训,提高了旅游干部的管理水平。三是强化旅游安全管理,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认真开展旅游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旅游安全警示教育活动。

二、旅游发展优势和基础。

1、资源优势。目前,共和境内有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资源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高原明珠青海湖;青藏与黄土两大高原、农区和牧区的分水岭、象征藏汉文明交融和民族团结的西海屏障日月山;标志着人类科技与智慧的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唐蕃古道、丝绸辅道;藏、汉、回、蒙、撒拉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浓郁淳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2、区位优势。共和县地处青南交通要道,青康公路(214国道)、109国道横穿全县,地理位置优越,是进出青藏南牧区的重要驿站。共和县西与海西州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相连,北隔青海湖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海晏县相望,东北、东南与湟源、贵德两县毗连,东南隔黄河与贵南县为邻,西南与兴海县接壤。全省确定的近期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为“两圈两带”:环西宁旅游经济圈、环青海湖民族文化体育圈、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游览带,共和县位于该“两圈两带”之中,为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而且著名的唐蕃古道也经过共和境内,充分证明了共和县旅游在省内拥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

游发展总体规划》时,经规划组调查,全县记录在案的旅游资源数量达178个,类型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湖泊、高山、河流等自然旅游资源及宗教文化、古建筑,古遗址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资源和资源类型丰富。核心资源有青海湖和黄河大峡谷为主景区的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周边分布有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出水域和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自然与人文资源相结合,遗址遗迹、古建筑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温泉旅游资源富集的景观资源特点。

4、乡村旅游优势。共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和基础条件。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民居建筑、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生产生活活动,地标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等资源基础都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在休闲农庄提供娱乐、采摘、农作、烧烤、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避暑、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使游客在接近自然的旅游活动中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休闲养生。

三、发展目标。

上,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支柱产业”,对于我县旅游发展的定位,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将旅游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

1、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依托青海湖、温泉、龙羊峡库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和完善观光游览、避暑疗养、休闲度假、宗教朝拜、科学考察、商务会议等系列旅游产品,构建种类多样、吸引力强、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

2、形象定位:高原湖滨温泉,度假休闲天堂,服务人的地方。

3、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名牌精品。

4、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行业结构体系。合理配置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资源,形成完整的、关联紧密的行业结构,构建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疗保健旅游、观光旅游、体育文化旅游和商务会议旅游相适应的旅游行业结构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能力,争取我县“十二五”未旅游业目标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4亿元,年平均增长25%和50%,相当于全县gdp的0.66%左右,旅游业发展成为共和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困难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共和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

步。但是旅游发展起步晚,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1、旅游总量低,发展较为滞后。共和旅游业才刚刚起步,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缺乏拳头产品,旅游总量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少有利开发条件,一些知名旅游景区景点尚未得到整体开发,个别有价值的景区景点尚处于发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旅游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共和县目前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旅游接待设施薄弱,数量有限,质量不高,有些景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因素使共和难以引起旅游开发商的兴趣。

3、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共和开发旅游的积极性较高,但对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不足,高层次定位不够,没有确定重点的建设项目。无法树立起一个有鲜明特点的旅游形象,在省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外,虽然共和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部分旅游产品与省内其它地区的旅游产品仍有相似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大量闲置。而旺季集中在6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4个月,此时,旅游人数较多,旅游接待存在明显压力。

5、周边景区的竞争压力。共和县周边存在很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景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如共和周边的贵德、湟源、海北等景区的发展势头迅猛,省内的玉树、三江源、昆仑山、可可西里等具有较大的潜力;黄河流域有贵德、循化、尖扎等县走在了共和县的前面,对共和旅游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

资源的同质性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其一,两大王牌旅游资源青海湖和龙羊峡不是共和县特有、独有的旅游资源,如青海湖北岸有海北州的刚察县、海晏县,龙羊峡库区南岸还有贵南县;其二,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在果洛、玉树有明显的优势,增加了我县旅游发展的难度和压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适量的导向性投资,对解决旅游宣传促销、教育培训、编制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支持,仍然是必要的,这是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必不可少的资金保证。

2、加大旅游管理建设的力度。

旅游业是共和县未来发展的带动型产业,其重要性不断增强,为此必须加强旅游管理建设:切实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加大政府主导协作的力度。各级领导重视旅游业发展,要经常了解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旅游工作,把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

旅游业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产业。要解决和协调好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发展该地旅游业贡献力量。所以,必须在行政配置、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

对全县旅游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旅游开发区的开发和管理,要以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为准则,勇于冲破既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局限,站在大旅游的角度,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目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城镇规划方面的影响做出评价和进行监督。

3、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制订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要让投资者放心投资,有钱可赚。对旅游企业的新增所得税,财政部门可以采取收支两条,予以适当返还;新开旅游企业,在前几年可以享受免交所得税的优惠;对低息贷款的发放也应有所倾斜,支持和鼓励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的发展。

六、对策思路。

1、注重对客源市场的调查研究,使客源市场开发战略更具科学性。同时对共和县本身的资源状况、接待能力、旅游产品形象、促销工作效果、环境承受能力以及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增长情况等,也要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客源市场内外环境因素的把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打造出共和县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使共和县的旅游业在省内占有相当的比重。

更多的游客。

3、共和县应通过提供丰富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旅游服务,使“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理念得以充分实现,让游客在旅游区的旅游中真正感受到乐趣。因此,旅游区良好形象的建立,有助于培养游客的忠诚度,有助于确保稳定的客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新客源的范围,有助于增强在旅游区竞争格局中的优势。

4、注重分销渠道的开拓,增强客源市场开发的促进力。客源市场的开发需要有合适、高效的分销系统或畅通的渠道。共和县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网络,必须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具体措施有:

(1)参与西宁市的对外销售活动;(2)参与青海省的对外销售活动;

(3)注意与周边其它旅游区的联合销售。通过上述销售渠道的开拓,从而促进客源市场的开发。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旅游是一种让人寻找幸福,放松身心和拥有美好记忆的活动。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支撑经济、促进文化交流并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行业。通过我的多次旅游体验,我深刻体会到了旅游业的作用和它所存在的问题,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收获。

第二段:旅游业的积极作用。

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的繁荣。旅游业的兴旺带来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除了对经济的支持,旅游业对于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旅游可以让人们疏离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消除旅游者身心疲劳。同时旅游也能够增长人们的见识和开阔人们的眼界,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让百姓们拥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观念。

第三段:旅游业的问题和挑战。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一些景区的资源利用、垃圾处理、交通拥堵等问题也不断突出。有些旅游从业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为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旅游垃圾的回收难度增大,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低,一些旅游区域呈现出“为了客人而客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利的局面。

除了环境问题,旅游业自身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一些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过于依赖单一景点的开发和经济效益,空气污染、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突显。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还需要提高和改进,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难的问题也亟需解决。

第四段:旅游者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旅游者,我们同样应该关注旅游业的环境和文化问题。游客的旅游行为应该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在游玩期间要爱护环境,尊重文化,保持秩序。同时游客的出游行为也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应该理性消费,不盲目购物,不随意破坏文物和风景区,以礼待人、文明出游。

第五段:结论。

旅游业的发展带给我们收获,但它同时也需要我们关切和支持。作为旅游者和爱好者,我们应该严格遵守游客的行为准则,尽早提高自己的意识,为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绿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相关各方也需要健全管理机制,控制旅游业的恶性竞争,促进旅游业只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达到文化传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一

旅游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带给我们放松身心的机会,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体验不同城市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在过去的旅游经历中,我学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并深刻体会到旅游行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在本文中,我将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业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旅游的好处。

旅游可以使我们远离工作或生活的压力,放松身心。在一段旅行中,我们可以尝试各种新的美食、探索城市、参观博物馆或历史古迹。通过这些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拓宽我们的视野。旅游还可以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比如结交新朋友、学会一种新语言、甚至是在旅行中找到自己。

第三段:旅游业的重要性。

旅游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旅游业看作一种战略性的产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改善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四段:如何更好地发展旅游业。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和旅游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3.开展旅游推广活动,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区域的硬件设施。

5.鼓励投资者和企业家加入旅游业,不断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

第五段:结语。

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实现经济、文化双赢,还能带给人们愉悦和放松的体验。当然,作为一名旅游者,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法律法规,保护当地的环境和资源,避免对当地的污染和破坏。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旅游业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二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三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我参与了一次旅游业调研,并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旅游从业者,深入了解行业内部的发展动态和相关政策。在此次调研报告中,我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发展态势分析。

通过调研报告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在近年来稳步增长,国内旅游市场逐渐成为消费增长的亮点。特别是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等。因此,我认为旅游业发展应注重提高产品多样性和提升旅游资源整合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还注意到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对于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例如,通过在线预订系统和移动支付手段,旅游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选择和购买旅游产品。同时,景区和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游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然而,我也发现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数字化转型不足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旅游企业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和服务素质提升。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还了解到在旅游业发展中,人才培养和服务素质提升是重要的环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优秀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培养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旅游业提供人才保障。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也发现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景区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旅游业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例如,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景区环境管理和推动旅游低碳出行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只有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五、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最后,调研报告也提到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负担。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为旅游业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才能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加可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结语:

通过此次旅游业调研报告,我深刻体会到了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借助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加繁荣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从业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四

xxxx居委会坐落在xxx镇南部,位于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xxxx脚下,距xxx城区仅12公里,xxxx河贯穿全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升温,居委会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臵,在居“两委”班子及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形式一片良好。

全居现有户数144户,人口523人,现有耕地面积837.1亩,草场面积9481.35亩(632.09公顷),林地面积450亩,牲畜存栏数1774头(其中黄牛110头,改良牛232头,马69匹,牦牛3头,绵羊523头,山羊29头,猪8头,鸡800只),2012年居委会经济总收入1009.3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8.69万元,第二产业239.5万元,第三产业591.13万元),人均收入8996元,现金收入5398元。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xx旅游业的升温,xxx居委会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臵,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居“两委”班子及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旅游业。今年3月以来我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xxx居委会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根据村民家庭实际情况,明确分工,通过成立马队,经营手工艺品、经幡、藏香销售以及拍照等方式,全面实现每家每户有路子,全村全民参与旅游业。为确保旅游业安全稳步发展,年初居委会还与每户村民签订旅游业卫生、安全责任书,定期开展培训宣传等教育活动,强化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实现全年旅游业无事故。据初步统计,目前xxx居委会群众旅游收入达到了80万元,人均参与旅游业纯收入已突破5000元大关。

80年代末,xxx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xxx也被确定为国家4a级景区。随后,居委会逐步走上旅游业发展道路。2000年初,随着xxx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居委会居民xxx购买了第一匹马用于游客运输,随后居民xxx也第一个开始摆地摊卖手工艺品。那时,旅游业发展思路正式形成。

2005年开始,居委会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那时xxx景区出现了第一家藏餐馆,两家小商店,15户家庭拥有了载客马匹。全居委会人均旅游纯收入达到了1800多元。

2008年开始,景点区域有人开始拍照赚钱,有人开了民族小手工艺商店,有人开始买经幡,有人开始卖藏香,有人开始跑客运运输等等,马匹也增至20多匹,居委会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那时,人均旅游业纯收入也达到3500元。

立了2个专业载客马队。同时,居委会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始明确分工——牵马的、买工艺品的、卖经幡的、卖藏香的、拍照的等等,具体落实到位,全面实现每家每户有路子,全部发展旅游业。也是这一年全居委会人均旅游业纯收入突破5000元。

2012年底在驻村工作队的争取下,xxx居委会获得xxx第六批援藏项目,该项目主要是xxx周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包括“xx泉”景点开发建设、xxx上山游步道延伸、前山绿化硬化等内容。该工程于2013年3月28日正式开工,目前已全面竣工。初步估计,该景点的建成将对本居委会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3年3月5日—3月底,第二批驻村工作队还争取专项资金22万元,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户”4户,为其购臵电视机、消毒柜、热水器、家具等设备,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3月,驻村工作队帮助居委会制定完善《xxx居委会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后期管理办法》,并监督执行,既改善了景区环境,有提升了景区知名度。

2014年6月,第三批驻村工作队完成度假村绿化等一些列工作,标志着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就业,为农民增收。通过广泛征求居委会“两委”班子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后,初步形成如下乡村旅游业发展思路:

(一)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方式。

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力,以农牧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同时,要围绕产品主题和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一批游客参与性强、具有体验趣味的活动项目,加以开发建设,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在蔬菜采摘、鱼塘垂钓、草原骑马、休闲观光、风光摄影等各种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乡村游体验项目上下功夫。

(二)挖掘藏源特色文化。

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种类,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位。同时,可重点加强居委会“xxx度假村”项目建设,让游客留得住、可消费。

(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要把旅游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作为本居委会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守法纪、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乡村旅游人才。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等负责人的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以及区域发展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参与了一次旅游业的调研,通过对调研报告的学习和分析,我有了一些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调研报告显示,旅游业目前已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无论是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行业,如旅行社、酒店、饭店等,还是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相关行业,如农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化演艺等,都能为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调研报告中还提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根据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旅游消费支出的增长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的增长,还能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调研报告显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些旅游景区,游客密集而资源有限,导致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问题;而一些旅游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对舒适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此外,旅游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政策调整和管理创新来解决。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我深入思考并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旅游业应重视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其次,旅游企业应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素质和改善服务态度,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此外,政府需要加强对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通过这次旅游业调研报告的学习和分析,我深入了解了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相信,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能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带来更多机会和挑战。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福祉。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六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xxxx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境内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高品位旅游景点40多处,素有“百里山水画廊”的美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xxxx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抉择。

一、明确发展定位,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xxxx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xx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xxxx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二、抓好提档升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xxxx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xxxx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xxxx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xxxx—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三、

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xxxx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xxxx特色民俗文化包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xxxx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xxxx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到xxxx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xxxx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五、发挥沿边优势,推动旅游经济与口岸经济共同发展xxxx县作为中国连接越南和东盟各国的重要节点,开发跨国旅游、边境旅游、边关风情游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积极推进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越两国政府尽快签订《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定》,尽快开通中越边境“一日游”线路和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进一步融入北部湾大旅游圈。结合硕龙镇打造成民族边关风情小镇和硕龙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的需要,把硕龙、德天、岩应三个互市点和硕龙口岸一并纳入硕龙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硕龙口岸经济区,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口岸协调发展。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七

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既能领略不同地域的文化,又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享受美食,感受不同的人文环境。作为一名旅游者,在旅游之余,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和感悟。本文将分享一些旅游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明白旅游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可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也能增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建立更好的国际形象。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第二段:旅游能带来的益处。

其次,旅游对于个人的益处也非常多。旅游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远离繁忙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享受到纯粹的自由与放松。通过旅游,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美食、人文景观等等。旅游可以增强人们的交际能力,扩展社交圈,了解更多的人和事,这对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三段:注意旅游方式和态度。

当然,在旅游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我们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在餐桌上避免浪费,不要在公共区域大声喧哗,遵守旅游规定和行为准则等等。同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尝试接纳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获得更全面的旅游体验。

第四段:分享有趣的旅游体验。

在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和人物。比如说,和当地的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亲身体验他们的文化;在景点上遇到一个热心的导游,听她讲解当地的历史和传统;和一些旅游者结伴同行,互相分享心得和体验等等。这些精彩的旅游体验,不仅让我们获得快乐和放松,还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可以结交不同行业的朋友,拓展人脉。

第五段:结语。

在旅游的路上,我们会得到很多的体验和启示。这些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无论是放松身心,还是开拓视野,旅游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因此,我们要珍爱旅游机会,保持好心态,尊重当地文化,享受愉悦和提升自己。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旅游行业中来,推动旅游更加发展壮大。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八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中国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许多地区和部门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如此,国内旅游业在巨大的社会需求推动下已异军突起,为中国单调的入境旅游业增添了几分繁荣,但这种表象的繁荣掩盖不了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国内旅游业中的问题人手,阐释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并提出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几点拙见,旨在引起社会、特别是旅游专业人士对国内旅游的深切关注。

1.国内旅游业还处在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阶段,自然增长速度大于市场发育,国内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由于国内旅游需求的急剧膨胀超过了企业自身的承受力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所能达到的管理能力,我们在迎接国内旅游发展时可以说是准备不够,仓促上阵。各地旅游部门对国内旅游认识的滞后致使行业无章可循,更没有切实可行的行业管理手段来规范和培育国内旅游市场。除对三类旅行社有较强的市场准人管理手段外,对其他从事国内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还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个没有法律和规章环境的国内旅游市场是滋生一切不正当行业行为的土壤。这就导致了国内旅游市场较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价格竞争和价格混乱并存;旅游安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业已实施,但在行业的经营中还未成为调节企业经营行为的普遍准则。而且一部分素质低劣的从业者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2.匮乏的人力资源使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潜伏着危机。中国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这个社会的劳动大军总体上没有在工业大生产中和流水线上锤炼出严密的工作纪律,自觉遵守工作规范的风气没有广泛流传。而旅游业恰是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行业纪律和行业素质。旅游业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行业文化积淀比较浅薄,行业培训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和国际旅游一样,国内旅游行业的自身发展已超过了行业所能提供人力资源的能力。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业者都在摸索着适合国情的路子,而谁又能保证在这种没有规范的经营中道德胸威力能随时战胜金钱的诱惑力?如今一部分国内旅游从业者多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挣钱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需要技能和行业纪律的事业加以追求。一些主管部门成立三类社的目的只不过是为自己增设一个方便自如的小金库而已,因此在经理和其他人员配备上也就按照自己“实用主义”的标准进行设置。

3.“交通瓶颈”问题仍是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业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发展中的中国交通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迅猛增长的人流问题还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局面使旅游业的发展丧失了主动性,也丧失了巨大的现实市场,旅游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中西部地区的“不可进入性”阻挡了国内旅游者的长距离流动。交通问题由此所产生的关联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交通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旅游旺季因为不能满足旅游者交通票务问题而出现的投诉时有发生,这对一地的旅游形象是极为有害的。二是交通问题的存在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包装构成了障碍,许多本来可成为黄金旅游线路的产品皆因为交通问题而夭折。可以想见,没有交通作为纽带的旅游产品是极难在市场上立住脚的。

4.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中国旅游者大多属于初级产品消费者,一些新奇的娱乐场所,海滨避暑,名声较大的观光景点和名胜古迹等较适合旅游者的需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希望花较少的钱和时间经历最多的旅游活动。但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总体投入极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而旅游者又不能在时间和费用上支付长途旅行,这使得国内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了紧迫感。

二、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看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

199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5石亿人次,收入可达1170亿元人民币,其总额分别是1990年的2.29倍和7.31倍。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单就经济意义来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总体经济效益,国内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贡献远大于国际旅游业。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狭隘的经济利益来贬斥国际旅游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然而,国内旅游对于单体的企业来说应是拓展其市场,增强其生存空间的巨大潜力。企业的最终结算方式全部采用人民币市制后,以前外汇额度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已不复存在,企业的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而且政府现在也不提倡以牺牲企业经济利益来实现创汇,因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不再把创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这种趋势对旅游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1.国内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历史过程。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从国内旅游到入境旅游再到出境旅游的历史进程。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相异甚远,这三部曲又不是按照统一的秩序完成的。像中国这样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发展入境旅游的方式作为建立旅游业的序曲,这是根据社会的客观需求而确立的战略步骤。中国的国际旅游业,确切地说是入境旅游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现在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迄今为止,国内旅游业仍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美国为例,1993年外国旅游者的消费为790亿美元,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为3040亿美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79%。所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望,国内旅游和国际游游应是发展未来中国旅游业不可偏废的动力。

2.国内旅游市场巨大潜力的存在。国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和可支配时间(dispos。abletime)的不断增长为发展国内旅游业预示了广阔的前景。有资料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700美元时,国民便有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可能性。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超过这个最低标准。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青岛、大连等地国内旅游发展异常迅猛。十四届五中全会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的蓝图使我们每位旅游工作者有理由准备迎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时期。“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到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国内旅游的发展预示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12亿多人口的中国有50%的人在“九五”期间每年至少出游一次,这个市场的潜力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与之相比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双休日大周未的实施将全面改变人们对工作和休息关系认识,也必将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在人们重新构筑的生活方式中,旅游不再是难圆的梦,而将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旅游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了“海外抓促销,国内抓建设,一手抓国际旅游,一手抓国内旅游”的发展总方针。旅游业是极为“敏感”或“脆弱”的产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休戚相关。而且中国国际航线的缓慢发展在客观上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障碍。为了保证旅游业的相对稳定性,我们不能把旅游业只押在国际旅游业上,而应该全方位地开拓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89年中国的**和1994年“千岛湖事件”给旅游业造成的伤害应成为我们调整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长鸣警钟。激烈的世界旅游业竞争也要求我们寻找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三、国内旅游业在未来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扩大行业规模,奠定旅游业更为坚实的基础。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要求扩大总体供给。一是旅游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以前从事国际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购物商场、旅游车船公司等)都将调整自己的业务范畴,把国内旅游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批新的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应运而生,这使旅游业的专业化分工走向成熟。从旅行社来看,我国现有一二类旅行社1040家,而三类旅行社已达到3855家。二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趋市场化。国内旅游的发展为全社会兴办旅游注入了空前的活力。由于国内旅游者相对于成熟的国际旅游者来说其要求更易满足一些,所以旅游项目的开发便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规划,正确引导,我们便可建立一个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2.解决就业问题。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将大批就业者从传统的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社会便面临着重新组织他们生产和强大市场压力的两难境地。国内旅游市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对相关行业年产生的带动作用远胜过旅游业自身的直观经济效益。许多劳动者通过适当的培训可进入旅游行业大军,因此,国内旅游业为吸收大量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我国旅游资源结构纷繁、布局开阔,加上南北气温差距较大,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边际效应”(marginaleffect)便是政府部门在运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时应考虑的课题。国内旅游的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产生的各类需求使旅游产品不会太受地域或季节的影响。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可减弱旅游淡季的负面影响。

4.国内旅游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社会学家预言,旅游将成为下一个世纪满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且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那么如今发展国内旅游业引导国民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国民素质是旅游战线全体人员所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5.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方针。通过在全社会普遍地发展国内旅游,人们对旅游的外在形式和内涵都会有新的理解,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培养了“国民旅游意识”。发展国内旅游对发展国际旅游的另一直接作用是通过扩大行业规模,锻炼了一批旅游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这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1.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国内旅游业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旅游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以有效的手段将国内旅游业纳入可管理和可调控的轨道,以纠正目前的无序状态,保证国内旅游质量。要实现行业规范就得有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可以依循。各地可根据当地国内旅游发展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从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人手,防止不正当行为在行业内的滋生。目前应侧重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及市场准人等方面的问题。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搞国内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并逐步将此项措施与旅游涉外定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定点制度,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旅游行业实行“国民待遇”做准备。

2.加快国内旅游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激励竞争机制。我国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体制极为混乱,内部管理机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选准改革的模式企业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但企业制度的改革并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管理的更新。企业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信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旅游部门还应引导建立规模性的行业组织,尽可能使行业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创造国内旅游企业的规模效应。

3.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人国内旅游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守株待兔。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正由散客独自旅行向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方向发展(而入境旅游正从组团式旅行向散客型方向发展),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直接面向公众促销,沟通旅游者与旅行社间的联系。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可观的。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用在国内促销的经费远高于国际市场促销经费。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较多的市场开发经验。国内旅游市场仍需宣传促销方可最大量地激发国民的旅游动机。这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旅游的观念还没在我们的社会扎下坚实的根,在不少人看来,旅游仍然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只要我们选准目标,以国民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促销,国内市场便会更加活跃起来。

4.国内旅游行业应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自己的产品。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对旅游产品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新的旅游产品进入市场有了可行性,如人文或自然景观的开发、交通条件和接待能力的改善都为补充新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客观条件,关键看从业者如何尽快地使这些产品组合起来被消费者所接受。政府部门应在产品和市场丰富的地区推动旅游专线列车的发展,旅游专线列车是目前中国旅游者最易接受的交通工具。

综上所述,笔者强调了国内旅游业在中国旅游业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国内旅游业并不是孤立于国际旅游的对立物,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国际旅游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而且又是相得益彰的。只要我们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整个旅游业的腾飞便有了两个巨大的助推器。一管之见,以求正于方家。

旅游业调研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九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博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按照县政协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上旬,县政协组织政协分成四个调研组,由政协领导带队,分别以我县已开发经营旅游项目、正在开发重点旅游项目、生态乡村游项目及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为重点,对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部分镇、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单位,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我县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建议。6月29日,县政协主席梁广枝主持召开县政协八届十五次会议,围绕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议政。县政府副县长李漫军参加会议并通报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县政协四个调研组也就会前开展专题调研的情况作了专题发言。与会政协围绕议题展开认真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现将调研议政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旅游旺县和旅游强县战略,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为目标,在旅游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通过出让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极大地促进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我县以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引进知名旅游品牌企业南湖国旅和本地能人开发经营燕岩、世外桃源景区和燕山景区、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等旅游项目。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通过南湖国旅的规划设计,投资包装、宣传策划,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以珠三角自驾游和港澳地区团队为主的大批旅客前来游玩,旅游业绩良好。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建设酒店、温泉别墅、露天温泉、漂流及矿泉水生产等项目。景区成功举办了两届广东省漂流大赛,-间,年接待游客15-20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平均达500多万元。

(二)积极谋划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我县引进香港锋华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为720亩,经省政府批准首期建设用地为60.6亩。作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6月,该项目征地工作全面展开,目前首期建设用地已征地50.6亩;二期规划建设用地也初步与农民签订了200多亩征地意向,二期规划建设用地的土地修编、用地报批等工作正有序开展。

此外,我县还引进广东国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该项目不但是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被省政府列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为1379.3亩,投资估算12亿,计划以冷坑镇上爱岭“六祖岩”为主线,向左右山岭延伸,建筑设计以“六祖禅宗”宗教场所为主体,配套禅宗文化展区、国际会议中心、居士区和服务区等区域,是一个集文化、旅游、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禅宗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工作,正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地申报、林地审批等相关工作。

(三)生态乡村游项目逐步推进,将更有效地发挥我县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我县的大稠顶和三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葱茏、物种丰富、景致优美,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养生、旅游探险的好去处。保护区以其清新脱俗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我县生态养生游的亮点,正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目前保护区正努力寻求合作开发生态养生游项目。而以梁村何屋、坳仔六德堂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项目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卫生村建设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四)强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改进旅游综合服务工作。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各要素建设,一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县拥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2家、一星级酒店3家,其它大小旅业87家,共有客房2790间,床位5510个,是全省50个山区县中拥有三星级以上标准酒店最多的县(区)之一,能较好满足游客住宿的需求;二是推出了以粟米鸡、石山羊、六十日黄菜等具有怀集地方特色风味菜肴为主料的“燕都风味宴”和“乡土风情筵”系列菜色,深受游客好评。此外,被称为“中华一绝”的燕岩徒手攀岩采燕窝绝技成为我县游乐观赏的一大卖点,赢得游客的普遍欢迎。还有县城不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土特产专卖店,基本能满足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娱乐、购物的需要。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近两年多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我县已开发经营的旅游景区受到了较大冲击,出现了经营冷淡,景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收入严重下滑甚至亏损,欠缴景区经营权费,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据反映,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就亏损了60多万元,经营陷于困境,而南湖国旅近年来累计尚欠缴90多万元景区经营权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和情况通报来看,我县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县旅游经营陷于困境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景区欠缺后续资金投入,品位难以提升,缺乏新意。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除了经营初期投入之外,近年来基本没有大的投入,设备设施残旧老化,景区尚停留在观光游览型而未能做到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粗放经营,品位不高,难以打造成一个高档次的精品景区,很难吸引“回头客”、“过夜客”,影响了景区的经营发展。

(二)景区难以做到完全封闭管理,存在隐忧。由于历史原因,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观光道路与村民出行是同一道路,虽然燕岩已可改道出入,县政府也于今年5月15日开始对燕岩洞实施机动车行驶管制,但部分村民仍贪方便舍远求近驾车穿洞而过,影响了金丝燕栖息环境。而世外桃源景区一时难以改道,不少机动车进出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心情和人身安全,投诉不断,影响了景区的整体满意度。而且一部分村民趁机拉客逃票进入景区,令景区利益受损。不能封闭管理,还导致了设备遭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如世外桃源景区,岩洞里的照明设备经常被破坏甚至连给村民提供方便的照明路灯也不能幸免。今年春节,景区栽种的桃花也一次被偷走8棵,令经营者十分头痛。

(三)综合管理遭遇执法处罚相脱节的问题。目前对燕岩、世外桃源景区的管理,除了经营者外,桥头镇政府和景区管理处加以协助。由于他们都只是有管理权而没有执法处罚权,对一些破坏景区自然景观、乱采奇石、偷捕燕子、非法电鱼等行为难以进行执法处罚,需要请求相关执法部门出动才能实施,因此对景区综合管理无法做到到点到位。而且由于经费没有到位,管理处由原来的1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4人,管理力量进一步削弱。

燕峰峡景区一溪两岸山林虽已被林业部门依法列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但近年来特别是下半年,群众进山乱砍林木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景区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协调。对此,景区也只能徒叹奈何。

(四)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展缓慢。近年来,由于县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变换频繁,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工作欠缺有力的协调和指导,相关职能部门未能整合形成整体推进合力,项目规划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滞后,影响了项目开发建设工作的推进。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征地拆迁工作于正式开始,历时3年,目前仅完成征地50.6亩;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项目也只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项目用地问题尚未解决,影响了征地、迁坟等后期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县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滞后,难以打造新的有规模、有档次、有效益和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造成旅游客源缺失,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市场。

(五)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县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对旅游团队车辆进出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旅客怨言较多。而且各旅游景点间通达力也不强,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不畅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此外,目前通往燕山风景区的道路是当地的村道,旅游车辆进出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同时,燕山景区目前尚未设有停车场,而可用来开设停车场的岩洞口前后地块为农田保护区,必须要经国土部门调整后方可进行,影响了景区发展。

(六)旅游业总体服务形象水平仍然欠佳。目前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都没有设专门导游,游客对景区只能“自我欣赏”,对景区内涵无从了解,游兴降低。此外,在景区范围内,还存在当地村民向游客兜售假燕窝和香烛等现象。每逢假日,村中小孩就自发聚集在一起,拉扯旅客强讨零花钱,这对景区、对我县的形象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再者,由于我县服务行业存在招工难问题,直接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同时,由于旅游产业链短,缺少项目支撑,特别是“购”和“娱”相当弱小,未能做到“游”、“购”、“娱”的有机结合,在怀集旅游享受不到“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旅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单一,对服务业的拉动和辐射不强。

三、建议意见。

旅游业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对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幅射带动作用。从几年前我县旅游业鼎盛时期,车密客广,旅业爆满,餐饮红火的景象就可以感受得到。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完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力促我县旅游业再创辉煌。为此,提出几点建议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它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和方方面面,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还不够的,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有发展、有突破。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提高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增强紧迫感,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宣传引导,使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使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二)要始终坚持实施旅游旺县和建设旅游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依托我县旅游资源,倾力打造金燕文化、六祖文化、温泉文化、长寿文化旅游品牌。应把握广贺高速、贵广高铁即将相继开通,必将对我县旅游业带来新一轮大发展这一难得机遇,对已开发经营的旅游项目,要引导景区经营者加大后续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景区建设,使景区建设由单纯的观光游览型向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娱乐相结合型转变,提升品位,以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要重视对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历史名人题词、人文景观流传或相关传说的保护、发掘,并大力宣传,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

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既是市、县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又是市领导对口联系的重点建设项目[肇发10号],县委、县政府应把这两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工作专责小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双向倒逼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项目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开发建设,争取早日把这两大项目打造成为怀集旅游新亮点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使之形成文化内涵丰富、档次高、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拓展森林生态和乡村休闲游等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我县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开拓旅游市场。应集中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运用各种宣传渠道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对全县旅游项目进行宣传推介。如邀请名人画家到怀集休闲度假、写生创作、献才展艺,借助名人效应喧染旅游品牌。同时,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或影视界到怀集拍摄风光片、电影和电视节目等,提高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扩大怀集旅游影响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的问题,应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有计划、有步骤改造建设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道路通行力和安全性,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景区导向指示牌的设置,特别是县城出入口路段,应及早设立完善各景区规范醒目的导向指示牌,为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提供方便。

另外,旅客对燕岩特别是世外桃源景区交错杂乱的电线电缆颇有微词,认为这样很难体味得到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景象。建议能否协调有关部门把电线电缆由架空变地下埋设,美化景区环境。对于燕山景区提出的建设停车场用地需把农保区调整为一般耕地问题,有关部门应支持解决好。

(五)要强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吃、住、游、购、娱”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旅游服务工作。一要着力推进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素质;燕岩、世外桃源作为我县旅游重点推介景区,应考虑设专门导游,以适应旅游需要;县有关部门应尽快编制出台科学完善的怀集县旅游线路景点介绍书,并要求各旅游接待酒店统一使用。二要加快有规模上档次的旅游购物市场特别是“特产街”、“旅游产品街”建设,带动旅游经济。三要重视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把我县有关旅游资讯在信息网上进行推介,使外地人在信息网上都能了解到我县旅游景点的情况,扩大我县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到我县观光旅游。

(六)要加强旅游开发建设的综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合理开发和依法保护旅游资源,做到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协调统一。努力克服和防止低水平的开发,坚决避免浪费资源的行为发生,真正走出一条依法保护资源,按规划建设旅游景区的新路子。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资源,要遵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大对生态景区、名贵珍稀动植物、温泉、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岩洞、怪石、奇花异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目前开发规划未敲定,开发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的,一定要采取措施先保护下来,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对已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旅游资源,应进一步加强对开发工作的指导和跟踪检查,敦促开发商尽快启动项目建设,杜绝开发商囤积旅游资源转让出卖,确保全县生态旅游资源不被破坏和永续利用。

在景区管理工作中,要切实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村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经营环境与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燕岩、世外桃源景区管理遇到执法处罚难问题,建议成立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综合执法机构,提高管理水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