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6:14:22 页码:10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模板11篇)
2023-11-21 06:14:22    小编:ZTFB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见解,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观点。精选了一批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一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x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在近两天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

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两节展示课的启示。共性的地方:1,学生素养高,学习过程上的学习参与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评价方式的灵活高效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时、灵活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兴趣的作用。3,高效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形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习、展示、反馈都应是高效进行的。4,高效课堂重视各学科基本素养的落实和训练。在物理课上对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文课上对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无不突出了这一点。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对于有效教学,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第二,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我觉得撇开教师这头,学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我这几年一直教低中年级,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影响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低,或者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太大。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课堂要有效,老师一般都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练习。而低中年级的数学课,计算是贯穿全过程的。如果计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练习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谈了。有时候,还只能放慢上课速度来照顾全体。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抓好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二

近年来,走进课堂和参加观摩课、公开课的机会较多。思考中认为新课改要求下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困惑,多是普遍意义上的,共性的困惑。

部分教师上课时,有的口头习惯还是较多,如: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知不知道等,这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口语,是一种习惯性的对话,不是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的语句,实际是一种提问式的灌输方式,其实没有改变传统,只是改变了形式,没有改革创新,只是氛围活跃的一种方式。

在有的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表扬、夸奖较多,我们提倡尊重教育、赏识教育的情况下,表扬和夸奖要适度,问题回答的精彩要表扬,回答的不对或不完全对,要从辨证的角度,给予鼓励和鞭策。简单的问题一味表扬,正和一味体罚一样是不可取的,一味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另外,课堂上的物资奖励,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或反作用。物资奖励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很有乐趣,但也会常而无趣,又会出现为了要物资而踊跃,没了物资就不踊跃的现象。对大一点的学生来说,奖品小,无济于事,奖品大了,又不现实。学习是一种乐趣,乐趣来源于对新事物的探究与发现的成果。表扬、夸奖、奖励只是一种激励手段,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恰当的运用。

新课改要求组织、引导学生利用几人一组的学习形式,进行合作,启发学生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为了活跃课堂,融洽师生关系,追求分组合作形式的同时,忽略了时间短,内容多,重形式,导致轻质量的行为,对合作学习中问题的难易、内容的多少、程序的分析、过程的简易等,没有进行细致的思考。往往是分组合作所分析、讨论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问题的思索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够深入,分组的形式相对固定,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分组后,学生只要思考了,就是探究了。

教师要思考学生的学习差异,感情差异,个性差异,均衡分组,激励、引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达到共同探究的效果。我参加了20xx年省级物理年会的公开课,其中的电路一课的分组探究,教师布置完论题后,部分优秀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没用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就开始了合作,而且合作的较好。可是中等以下的学生就成了听众。从而导致学生间缺少平等的交流、沟通的机会。交流的内容和书本上的基本没什么两样。真正发现和书本上内容有所不同的学生,却往往是善于实践和思考的人,但也要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新课改要求广泛运用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但不是每一学科,每一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探究式教学不能强加硬套到课堂教学之中,画一个苹果,唱一首《小夜曲》,读安培表,什么是三角形等等都要进行探究吗?一些从听与讲中、在阅与读中、在理解与思考中能掌握的问题,就不用强加硬套了。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是好事,但生搬硬套,泛泛应用,是浅层而庸俗的。

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准备好一节课。如果讲的是公开课,师生则准备充分,教师精心选课,制作课件,学生唱、练、演、说。注重过程,讲究设计,关注实效,试讲多遍,“包装”精美。与平时上课大不相同,由于学生多班额大,课节分配的科学性,学校的条件和管理等因素,导致教师部分教师平时的授课压力大,工作繁重,根本没时间精心设计,在说每一节课都想公开课那样上也不太现实。但我们要凭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已有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学也是一种劳动,没有充分的准备,那是会很累的,甚至无从下手,不能收到很好的劳做效果。

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社会的影响、家庭的熏陶、教师的引导、自我的把握起着决定的作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熏陶和感染。再优秀的学生也会下滑变质的。如果略差一点的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引导、熏陶和感染,也会在教师的启迪下逐步走向成功。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尤其是初中的学生,步入初中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虽没固定,但以形成一定的习惯,由于其在小学受到影响,在家庭受到熏陶的不同,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不同,部分学生不良的习惯难以改变,加之教育与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因素等,导致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淡漠化和习惯化。

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形式与过程,是新课改要求的一个教学环节,但也不能绝对形式化,过程化,要正确处理好形式、过程、实效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真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三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如果运用的好,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还能让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理念,从而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创设法。

历史已经过去,不可能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我抛却了传统的讲授法,自主设计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以一个小孩从军的经历贯穿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始末,在导入新课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这个新朋友——小破孩,并告知本堂课我们将跟随小破孩的经历一起去重温太平天国运动那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此语一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位新朋友的从军经历。

三、关注社会,联系现实。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师不能只是“陈年旧事”地述说着,我们研究历史、传授历史知识,终究是为现实服务的,这也正是历史课的生命之所在。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要及时把握时事趋势,以古观今,古今对比,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切实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能力,而这也是当前新高考的精神所在。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这一现象,并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

四、结语。

要上好一堂历史课,教师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包括讲述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比如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我虽然采用的是创设情境法,以一个小孩的从军历程贯穿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始终,但仍然采用了史料阅读分析与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配合教学,力求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所以,至于到底哪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执教者,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四

11月14日,我们来到了x五中听翻转课堂的讲座。刚刚听到”翻转课堂“这个名词时,还有些许困惑。自己就问自己: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的对象是什么,如何做到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等等。心中真是充满了疑问。下午2点我们到达了x五中,准备好认认真真的听一听此次讲座。

在讲座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发给了大家每人一张调查问卷。讲座开始了,本次讲座的专家是x市第xx中学的郑x老师。我觉得她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很值得每位老师思考,第一,学生按以往的授课方法学习之后,知识内化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第二,如何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第三,老师通过什么途径或是方法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知识点。这三个问题,的确值得每位老师去思考。在今天的讲座上,郑涛老师引入了她所运用的翻转课堂。

听完讲座后明白了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把学生内化知识这一阶段放在了课堂,将学习理论知识这一环节放在了课后。那么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教师通过网络和电子设备将自己的讲课视频上传上去,其次,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电子设备查看老师的视频。郑x老师还讲到如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她是这样做的,把练习题上传上去,学生在上面可以做题,做题之后可以写一些评论。比如:这道题有点难,这道题真有趣等等。郑x老师提到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评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最近的状态和学生头脑里的想法。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些许困惑,可能是因为没有运用过这种教学模式。但通过此次讲座,对翻转课堂有了了解。知道了另外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说的不错。自己听完了这次讲座,但没实际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所以还有些许不清楚。郑x老师自己已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两年了,提到教学效果不错。郑x老师是一名生物老师,以生物课堂为例做了本次讲座。但学科之间有相同之处,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应该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教无定法,通过本次讲座丰富了教学模式,了解了比较新颖的授课方法。我觉得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其次,这种模式需要一些物质基础。比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等设备。想到这些设备大家都会有疑问,如果上课带这些设备,学生会不会晚一些游戏呢?郑x老师提到,当学生养成了好的习惯,习惯并接受了这种教学模式之后就是自觉的正确运用这些设备。可见,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次讲座,我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老师也是需要学习的,要参考别的老师的优点,取其精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模式变得多种多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丰富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学习作风,做一名让人们满意的教师。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自己的进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丰富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文档为doc格式。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五

新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就是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为现代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导,而在于如何教学生学。肩负培养祖国花朵的艰巨任务的教师们,怎样在小学数学课题中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当前,在多数小学数学课堂上,气氛都比较沉闷、枯燥,课堂效率不是很高,那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应将探究性教学方法代替传统教学方法。本文就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来展开讨论分析。

一、探究性教学流程展示。

1.找到问题所在,建立自主探究的问题,唤起探究的积极性,找到探究的目的和方向。

2.自主探究,使每个学生都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自己找出探究的方向、选择有效的探究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包括独立与合作探究。

3.有效引导,它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但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的每个步骤中,随着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教师都应当作出适当引导。在新课程导入步骤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小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在探究步骤中,向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已经帮助其端正解决问题的思维,引导小学生深入探究;在建立步骤中,让小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使其思维得到拓展;在问题延伸步骤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让他们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

4.建立应用。总结探索过程中的结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并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从而引发出新的探究问题。

二、探究性教学的操作方法。

1.找到问题的来源。有问题才会去进行探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情境的创设,要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多方面、多角度地建立一种学生熟悉但不能一下找到答案的探究性问题,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探究。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本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小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去解决。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小数的性质时,就可以在9的末尾添加一个或两个0,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加了0之后,它们的大小有改变吗?”对此问题,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接着,教师又提问:“那么在0.9的末尾添加一个或两个0,它的大小变了吗,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探究。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倘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不轻易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中发现、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教学效果就会更有效。学生能提出问题,表明其是思考、分析了,这样才能真正领悟知识。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圆的'面积”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看看课后练习,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通过看题目之后,想知道哪些信息?”学生会说:“什么是圆的面积、怎么样算出圆的面积、学习圆的面积有什么用?”这些问题都是经过小学生思考而提出来的,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其思维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很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所以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索。小学数学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例如,在讲解比例应用题时,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问学生:“同学们都看过警匪片吧,警察为什么可以根据罪犯留下的脚印来判断罪犯的身高和体重呢?”小学生会立即对比例的知识十分感兴趣,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又如,在讲解圆的知识时,让小学生去思考,然后提问:“同学们都看过马戏团表演吧,观众都是围绕表演者形成一个圆形来观看表演,这是为什么呢?”由于小学生会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探究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

2.探究的方法。现代教学观点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体验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很想自己去研究知识,但却不知道应当怎么样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正是因为这样,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些例子,教导学生探究的基本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本结构的特点,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特点是一些跟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问题作为例子,展开深入地学习和探索,并搞清楚其中的道理。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应教给学生一些探究方法,如如何搜集数据、观察现象,等等。

例如,在讲解能被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应将能被3整出的数的特征作为例子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并对这些数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其中的规律,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规律和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其他数学问题展开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明白到底是教数学还是做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去感悟数学知识,比如,摸一摸、画一画,等等,随后通过类比和分析展开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有所感悟,从而把模糊、零碎的想法转化为清晰的理念,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三、探究性教学引导策略。

在探究过程中,可能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操作方面会有所偏差和阻碍,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有效地引导,在教学内容关键的地方展开有效引导,以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有关“比”的知识时,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对学生说说今天学习的“比”和以前学习的“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提问:“同学们,老师要你们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是比,比是怎么样表示的,什么是比值?”通过这样引导,可以很好地抓住课本的关键,当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时,就能基本了解知识内容。然后,通过教师讲解说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还应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引导。小学生年纪还小,在回答问题时也许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就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地方,引导其正确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a比b多1/5,那么b比a少几分之几?”有的学生回答:“也是1/5。”这时,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a比b多1/5,是以b为标准来计算的,而求b比a少几分之几应当以a来作为标准进行计算,怎么会有相同的答案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积极地深入研究、探索,不断地创新和分析,展开一切工作都的目标都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力求研究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性教学方法,使其在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学会归纳和总结,从而很好地启发学生,唤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朱泽玲)。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六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教师的言行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具体表现。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言行,无疑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了课堂教学的师德行为。在新《规范》中,对师生关系的要求集中在第三条:“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关爱学生,需要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才会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良师益友般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学生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关爱”“尊重”,是教师的责任,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师德行为的核心要求。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在课堂教学中,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就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片绿叶,把阳光洒向每一扇心扉。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才不会出现以下师德缺失行为:

1、偏爱少数学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漠视其他学生的存在,用语言伤害给自己“麻烦”的学生,甚至袒护出错的“关系生”。

2、偏心少数学生,给予他们较多的回答、练习、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不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主动性的帮助。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克服偏爱偏心行为,教师应起码做到以下两点:

1、阳光普照。这需要教师从人格平等的角度看待每一个学生,并给予充分的尊重。教师应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天使,不唯学习成绩的好坏,不讲私人感情的深厚,不以貌待生,更不受利益驱使而跪着教书。

2、机会同等。这需要教师从权利平等的角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等,要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平等对话、分层练习等途径,尽可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同的学习空间和表现平台。

学生如果是一棵棵禾苗,教师的言行就应是阳光雨露,是和风细雨。精心呵护每一棵嫩苗,依靠的是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关照,需要的是教师的谨言慎行。

1、把握好严格要求的度。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的应有内容。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是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极大戕害,是不尊重学生生命的一种表现。如果把握不好度,往往会走向“严厉”,甚至“严酷”,因此发生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不尊重学生生命的极端表现。

2、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用心体会学生的个体特点,是尊重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不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一定不会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依据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教学的教师,必然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组织方面缺乏针对性、层次性。

3、认真倾听,耐心等待。倾听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学生发言时,教师的动作、神态和目光等,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学生回答时,教师不注视着学生,来回走动,甚至做其他事情(如板书)等,在不经意间伤害着学生的自尊心。对于不能立即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要急于叫别人回答,而要用真诚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等待他。

4、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要时刻注意起到积极的引导激励作用。一定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切忌训斥、指责,更不可把答对与答错的学生进行对比。“我们请一位学生站起来,一定要让他体面地坐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呵护。”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洒向学生的都是爱。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博爱、平等造就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成就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吧!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七

在我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我始终坚持着一种理念,那就是学生是教室的主人,我作为老师只是他们学习路上的指路人和引导者。因此,我希望我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变得更加活跃和主动,不仅仅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到知识,更可以在他们的思想和品格上得到提升。

第二段:自主学习。

在我的课堂中,我构建了一个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学习和探索。每一门课程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并且,我会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第三段:启发式问题。

在课程教学中,我喜欢采用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辨和探索。我相信,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因此,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讨,自主地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第四段:多元化实践。

在我的课堂中,我也会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我相信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更易于记忆和应用。因此,我会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内容和方式,鼓励他们在实践学习中积极参与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教授科学课程时,我会邀请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原理和应用。

第五段:总结。

在这一切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角。我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八

"以人为本"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而应允许学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

教师还应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有序地插话,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可随时发问,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点的,教师应该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勇气,然后再予以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地坐下。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如,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探究欣赏作品中的哪个人物、欣赏的原因。探究时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有效分组,先让小组交流,然后每小组派出比较"能说"的代表发言,这样既让他们发挥特长又取长补短。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语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结,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首先要倡导师生之间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剖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人文资源,指导学生"人"的学习,促进学生"人"的发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人本对话,挖掘教材人文因素。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反复阅读、搞清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和家庭境况后,便应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通过比较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尊重之情,进而启发学生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关心环境、关心社会的人性精神和人道主义。

其次要调动学生与教材之间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可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体验到荷花形象那清新、高洁的美,进而引导学生对照自我、完善自我,做个具有高贵品质的人。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要充分结合各学生的个性特点,切实以"人性化"为原则,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投入程度、对知识的态度如何、对本节课的兴趣大不大,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是否与情感、态度的投入相符合。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善于观察,看看课教学内容能否触及学生灵魂,要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个性重新审视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务必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九

一、为什么要开展数学阅读。

阅读是人类独立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数学教学中不应被忽视,不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遗忘的“角落”。数学阅读是进行数学思考的基础,是问题解决的前奏,是数学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要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充分的落实,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体会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导决不能被忽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学习。阅读又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体验文本思想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过程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数学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数学阅读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课堂进行数学阅读的实施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阅读内容十分丰富、广泛,首先是对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其次是数学课外阅读。有课本概念的阅读,课本例题的阅读、教师、学生板演的阅读、章节归纳阅读、辅助材料阅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生活数学的阅读等。数学阅读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算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

数学中概念较多,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数学定理、公式和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为了深刻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仔细领会概念的含义。数学课本中值得阅读的又一材料是课本中的例题,课本中的例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说明,也是如何规范解题的样本,所以,阅读课本例题可以帮助我们规范思路、规范表达。师生的板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板演的结果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素材,让学生阅读自己的作品是辨析判断的一种最佳选择。阅读课本每章节后面的小结是对本章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主要对本章的概念进行点拨,对重要的方法进行整理,对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对可能的联系进行思考。小结是本章的精华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充分利用小结,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讨论回顾,使学生对本章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轮廓。阅读辅助材料,不仅扩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数学阅读资源,发挥数学独特的魅力作用。数学阅读应具备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知识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授以数学阅读的方法:“不能略读,必须精读;不能只读,必须听说读写结合;不能望文生义,必须进行逻辑推理;不能仅凭单向线状思维,更要求思维灵活转换”。在开展数学阅读活动中,教师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学会读数学,吸收更多有用的数学知识并加以运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真正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三、数学阅读的意义和要培养的能力。

在数学教科书中,很多例题、练习题都是编者精心挑选设计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另外数学教科书中还增补了“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再解答”,“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吗?”这样的数学文化知识,这对拓展学生的视野非常有好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教科书中相关知识进行阅读,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底蕴。

通过阅读,可以加深理解、规范思路、辨析判断、归纳推理、拓展延伸,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数学综合算式、文字叙述题的阅读,学生可以体悟、正确掌握各数量间的关系,运算的顺序。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体会数学的魅力。

同时,数学阅读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概括的说,数学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准确的理解原文,较快的阅读速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向敏捷思维,发展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创设情境、优化练习、课外实践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研究,去探索新知。让同学们走进数学,体验数学,感受到有趣的、有用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生长点。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通过阅读发现规律,推理总结的创造过程,在发现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运用数学来解读生活、了解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教师》小学版。

[2]继续教育小学数学《命好题》,版。

[3]《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20版。

[4]《小学数学国培计划》学习材料版。

[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版。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

幼儿正处于发展成长时期,由于知识和经验有限,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只用口头说教是难以达到的。而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并以活生生的形象来反映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英语教学中亦是如此。随着中国进入wto,青少年出国热等现象的出现,让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开始接触英语,习得标准的发音和增强英语语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家长们的主要目标。幼儿园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爱玩的天性,英语课堂则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快乐学习英语的平台,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幼儿反复的念单词、背儿歌,那么实际效果肯定不甚理想。当代的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尤其是幼儿英语方面。怎么让孩子们在英语课中“开心的学,有效的学”是许多英语教师极为关注的问题。故事教学活动是在幼儿英语课堂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迎合了孩子爱听故事的喜好,在短时间内吸引幼儿注意力,把较难的词汇融入简单易懂的故事里,最大的激发了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 促使幼儿创建积极的学习动机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喜爱听故事,尤其是一些和小动物相关的英语故事。孩子愿意听故事,就会产生一个积极的学习动机。那么在英语课堂中,只需教师稍加引导,孩子便会主动的安静下来听课。时间一长,幼儿会养成主动听故事的好习惯。

(二)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为了听懂内容,孩子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听,听懂就会有种满足感,并有兴趣去进一步提高理解故事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尽量从简单的单词和句子着手,由浅入深,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 提供给幼儿各方面的语言训练

经常开展英语故事活动,既能提高幼儿听的熟练度,又能培养他们说的流利度。而当幼儿在讲简单的故事时,他们往往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活动,在尝试的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 帮助幼儿建立英语的语感

幼儿学习英语从零开始,如果一味地教呆板的单词,很难使孩子集中注意力,所以配上好听的故事,久而久之,听多了英语故事的小朋友自然会建立起对英语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的英语学习。

(五) 扩大幼儿交际圈

在讲故事的活动中,教师会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乐趣。这些活动既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增加孩子间的交流,又能使学生熟悉词汇。

(六) 帮助幼儿增长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许多英语故事既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也丰富了他们在自然常识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可多讲解与故事有关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

[page_break]

(一) 提问法

提问法是故事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提问法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形中运用:

1、故事教学开始时,以提问引出故事,为讲述故事内容做铺垫。以《the three little pigs》为例,教师可手持小猪的图片问“tell me, what’s this?”,“do you like pig?”

2、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时,采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幼儿层层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能引起幼儿对作品内容的回忆,如“what did the first little pig say?”,“what happened?”教师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对作品的内心体验表达出来,如“which pig do you like best? why?”等等。

(二) 讨论法

讨论法也是故事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在幼儿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后,为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以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一般可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幼儿积极地动脑筋思考故事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设身处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办法,使幼儿在积极动脑筋参与的.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讨论有助于幼儿拓宽自己的思路,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在续编时能做到故事结构完整,结尾与中间、开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应。

对于幼儿来说续编英语故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鼓励孩子以团队的形式表演出来,配以简单的英语句子,这样不仅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对那些不擅长言辞的幼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感受讲出来,激发幼儿创造力。

(三) 中断法

中断法可运用于中、长篇故事的讲述中。这些故事由于篇幅较长无法一次讲完,因此教师在情节扣人心弦处有意停下,且每次中断时巧妙设置疑问、悬念,让幼儿猜想,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并且促使幼儿集中注意力。短篇故事讲述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联想。比如,教师可以就故事的情节提问:“what’s the matter ?”然后作短暂停顿后说:“listen to me……”也可以就后面要讲的情节提问,如“guess! what is happening ?”

(一) 角色扮演

请小朋友们分别扮演故事中的各个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表达方法,将所听过的故事表演出来。例如在上《the three little pigs》课时,老师可以制作一些小猪的卡通头饰及相关的道具,邀请小朋友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孩子们对该故事有更详细深刻的理解,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望,积极热忱的投入到英语课堂中去。在表演完后,教师可以带领全班的小朋友一起念读故事中较经典的语句,促使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page_break]

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小朋友大胆的想象,尽可能发挥创造力,演绎出各自的版本,教师要给予最大的肯定,鼓励孩子尽情想象,尽情表演。这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二) 实物教学

教师可利用身边垂手可得的事物,如:树木、花草、种子、水果、石头、调味品……等,这些围绕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东西,只要用点心思,他们都是讲解故事的最佳实物教材。比如在教授“盐-salt”时:让小朋友尝尝盐的味道,询问他们盐有些什么作用;再如讲一个发生在花园里的故事时,教师可事先搬来一些花草,营造氛围,使孩子身临其境。

(三) 连环图片

幼儿对一些色彩饱和度高,画面丰富的图片极有兴趣,所以教师将每课的故事画成四至五幅连续的图画,一面讲故事,一边展示给小朋友看。课后也可将画贴在墙上或放于公开的书柜等一些孩子经常关注的地方,小朋友可以在课余时指着画讲故事,增强记忆。

(四) 故事接龙

当小朋友听完老师说的故事后,可让小朋友再将故事叙述一遍。让每位小朋友说一段故事的情节,再由下一位小朋友接下去讲,直到把故事说完。期间允许孩子用母语辅助,英语只在关键词句点到即可。

(五) ppt教学

老师在课前做好和故事相关的ppt, 一面讲故事,一边展示给小朋友看。教师最好选用mv形式或会动的画面,吸引幼儿注意力。

(六) 黑板画教学

利用黑板,一面讲述故事,一面在黑板上画出故事的内容。此种黑板画只需用简单笔画即可,让小朋友从老师的画中,自己发挥想象力;亦可请小朋友动手画故事中的人物或情景。

总之,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故事教学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幼儿通过体验、参与,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一

课堂是学校与人的主要场所,是教师传导受业,展示才华,培育人才的天地;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自我的乐园;是师生互助,共同进步的集体。每一名教师都在课堂上倾注了一生的青春和热血;每一名学生都在课堂上,注目着前程和未来。教师的愿望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学生的理想是在课堂学习中得以放飞的。

课堂的组成,笔者认为分三部分:即主导个体——教师、主体群体——学生、其他物具。在这三个部分中,前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主导的群体,可能很盲目;没有主体的主导个体,可能无所侍从。主体群体需要主导个体的组织、引导;主导个体只有在主体群体之中,才能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这说明二者是相互的。构成课堂的物具,是师生教与学的辅助用具。教师借助教具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利用一定的学具,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最早的课堂形成,也许仅有一师一生,仅有简单的物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课堂物具的种类,已从简单的石子、木棒、竹简发展到书本、课桌、铅笔,以至今天的影响、电视、多媒体。这些物具的发展,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加强师生素质与创新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堂的形成和建立的最初,主导个体和主体群体之间产生了相互活动。最主要的是教与学的`活动,即课堂教学活动。最初的原始课堂教学活动,也许是一师一生的课堂教学过程,师生所在简单的场所便谓之课堂了,也就象父与子、母与女在家庭中教与学的过程,他们把卧室、客厅,乃至美丽的大自然谓之课堂了。这说明只要是一个聪颖好学的人,课堂无所不在。

二十一世纪初,教育体制在时代的进步中改革发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前行。从而,在丰富课堂组成的同时,给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启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活动,怎样打破传统,顺应时代,适应课改,体现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改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